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

2022-04-27

[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来看,县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重点。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 篇1:

后发地区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在分析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超效率DEA的耦合度模型对后发地区河南省1994-2011年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演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相对效率的角度来看,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优于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拉动作用;虽然河南省的金融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跃升,但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下滑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发展;超效率DEA;耦合度;河南省

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城镇化可以解放和发展消费力,挖掘和释放投资增长潜力,可以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引领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但目前,后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巨大资金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躯体的血液,既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构成部分,还可以促进区域资源优势的整合和优化生产要素合理布局,并对城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与城镇化的互动耦合发展为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点和动力机制。因此研究城镇化与金融之间的耦合发展极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探讨,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张正斌(2008)对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进行Grange检验,结果表明,以人口计量的城镇化率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梁彭勇,梁平,任思慧(2008)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中国1986-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王楠,张晓峒(2011)采用34个城市1993-2009年相关数据,运

用PVAR模型分析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程度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金融发展是城市化程度的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化程度的增加;但城镇化程度并没影响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在短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程度互为Granger原因。[3]郭江山(2011)基于VAR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内在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水平提升对来自金融发展的随机扰动具有正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效应不断增强。[4]周战强,乔志敏(2011)利用1952-2009年全国数据,借助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效率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5]徐小林等人(2012)基于VAR模型以广饶县为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但城镇化不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动力。[6]孙长青(2012)基于VAR模型对中原经济区1978-2010年之间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变迁逐渐增加。[7]

总体来看,目前区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关

系的研究方法以计量模型为主。但缺乏从联动效率的视角对区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多因素驱动的定量研究。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典型后发地区,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演化趋势,以期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

耦合原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在系统理论中,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是指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对方发展的一个量度。金融和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示意图

城镇化的实质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人口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进程促进了人口、产业、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聚,扩大了产品需求的市场规模,完善了城市的基础实施,促进了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并增强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从产业、内需等方面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规模效应,城乡之间巨大的比较效益落差,像磁铁一样吸附农村的资源不断涌向城市,进一步加速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升,人们的储蓄资金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存款不断增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产业竞争不断升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提升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储蓄率。随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拉动金融机构把存款转化为贷款,金融资本不断壮大,通过投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之,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难题;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提升储蓄水平、完善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机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等方面促进城镇化发展。反过来,城镇化发展也会拉动和促进金融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聚集、企业聚集、资本聚集等迅猛发展,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规模更大、更为复杂、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如对金融产品总量需求的扩大、金融产品需求的层次提升、合理的风险规避等,需要较多的储蓄量和完善的储蓄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机制,这会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提升金融效率,进而跃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

二、研究模型

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是两个互为输入输出的系统,很难用确定的函数解析式表达。而且,两个系统都属于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投入产出的指标构成复杂。因此,本文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 DEA)进行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程度评价。使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不必事先设定决策单元的具体输出输入函数,不用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从而避免由于输入输出指标的复杂性而带来的困难。

数据包络分析法最早由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e(1978)提出,是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系统评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最基本的DEA模型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C2R模型,但这种模型不能区分评价值都显示为1的决策单元的情况,为此, 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DEA评价模型(Super-efficiency DEA,简称SE-DEA),以区分它们的有效程度。[8]

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DMUj(1≤j≤n),每个DMUj有m个输入指标,s个输出指标,相应的超效率DEA模型如式(1)所示。

(1)

在式(1)中,X和Y分别表示DMUj的投入和产出可能集。θj为DMUj的效率指数,θj 1说明DMUj的效率为DEA有效;θj 1,说明DMUj的效率非DEA有效,表示DMUj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可以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的比例来进行改善;θj值越接近1,则表示DMUj的综合效率越高;λj为权重变量;s-和s+分别为m 维投入和s维产出的松弛变量。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需要区分输入输出指标。在进行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驱动程度评价时,使用金融发展各项指标作为输入,以城镇化发展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出,可以得到其有效程度,记其为θαj;进行城镇化对金融发展驱动程度评价时,使用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作为输入,输出指标为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得到的结果记为θβj。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程度θαj描述了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技术的实际有效程度与城镇化进程对于金融发展所要求的规模和技术有效值的匹配程度。城镇化进程对金融发展的促进程度θβj描述了城镇化进程对于金融发展支持和利用的实际有效程度与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系统要求的规模和技术有效值的匹配程度。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出的驱动程度系数θαj、θβj分别从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对对方的支持和利用程度进行描述,并且数值越高其有效性越好。这就说明当θαj越大,金融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促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θβj的意义类似。

金融和城镇化耦合发展问题,不能只从一方出发,应该既研究金融是否有效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研究城镇化发展是否有力支持了金融发展,也就是双方是否真正良性耦合联动。描述第j年城镇化和金融两个系统间的耦合互动程度用Cj表示,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2)

从式(2)可以看出,θαj、θβj的值越接近,耦合度Cj的值越大,表明金融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互动耦合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小。当θαj=θβj时,表明这两个系统发展达到完全耦合联动的状态。

耦合度表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促进程度,耦合联动系数越大两者之间耦合联动程度就越大,耦合联动系数越小,说明不是金融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就是城镇化进程超过了金融发展的支撑。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1.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有很多,但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个指标构建出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和特征:一是区域经济金融化程度指标,用区域金融相关比率表示。区域金融相关比率指的是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生产总值之比;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能够比较充分反映区域金融资产的存量水平,区域生产总值是区域经济实力的核心体现,通过计算区域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生产总值之比,就可以得到区域金融相关比率,该比率能较好地反映出区域的经济金融化程度;二是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用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来描述;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是指区域内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区域总人口数量之比,可以用来衡量区域人均金融资源占有情况;三是区域金融效率指标,用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来表示。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资金融通作用,金融发展的功能取决于金融在资金融通、资金配置过程中发挥效率的高低。因此,本文选取区域金融机构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作为衡量区域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

2.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系统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考虑到金融与城镇化的耦合联动效应,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出反映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特征。一是区域人口城镇化指标,用人口的城镇化率来表示;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区域城镇人口和区域总人口的比值,较好的反映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二是经济城镇化指标,用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区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来描述,反映区域城镇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三区域社会城镇化指标,用区域非农就业比例来表示;区域非农产业就业比例反映了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效果。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我国从1994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使城镇化和金融耦合发展,因此本文以1994—2011年河南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相关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各指标的数据统计特征值如表1所示。

(三)计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5.0得到1994-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与金融互动发展效率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1997-1999、2002-2004、2006-2007、2009-2010这10年里,金融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效率规模报酬处于递减情况,其余的8年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况。在1994-1997、2000-2002这7年里,城镇化拉动金融发展的效率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况,其余的11年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情况,规模递减年份占总数量的61%。这些情况表明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相对于金融发展而言滞后情况比较严重。

由超效率DEA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2011年,有9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效率,有效率年份数量占到总数的50%;超效率DEA相对无效率的年份也是9年;1994-2011年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平均效率达1.0241,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适应性整体上有效。

从表2还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1994-2011 年间,有10年未达到相对有效,非DEA有效率年份数量占到总数的56%,并且主要集中在1995-1997、2000-2001、2004-2008年;1994-2011 年城镇化进程对金融业的发展的平均效率达1.0059,水平也较高,也表现出整体有效性,但低于同期的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后大约2个百分点。

根据公式(2)和表2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后发地区河南省1994-2011年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演化趋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整体耦合程度并不是很好,仅有2004年达到完全耦合状态;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2008年的耦合状态最差。耦合度只有0.8;耦合度变化波动频繁,且波动特征明显,结合趋势线来看,呈现波动式下滑趋势,表明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

综合来看,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两者的耦合相对效率平均水平都不错,超效率DEA值平均都在1以上,两者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协调性状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河南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效用要强于城镇化进程对金融发展的支撑力度,这说明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水平不足是制约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从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向逐渐适应转变,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要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提高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度。

图2 1994-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金融耦合发展状况

四、结论及启示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结论和启示:从相对效率的角度来看,金融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整体上表现为有效,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优于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河南省的金融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跃升,但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投融资制度,提高金融体系的发展效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和服务方式,扩张金融资产规模,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动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及效率的全面升级,满足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更好地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拉大城市发展规模,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提高城乡人口素质,增强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跃升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水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以“产城融合”为目标,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的就业能力;发展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解放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以中心城市为战略基点,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加速河南省城镇化步伐,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幅度跃升城镇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有力地拉动金融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化与金融耦合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斌.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3):85-87.

[2]梁彭勇,梁平,任思慧.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区域差异[J].上海金融,2008(2):14-17.

[3]王楠,张晓峒.基于PVAR模型的金融数字化资源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1(10):1518-1523.

[4]郭江山.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动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69-74.

[5]周战强,乔志敏. 金融发展、财政投入与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1(9):17-20+99.

[6]徐小林,刘春华,石文华,等.基于VAR模型对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变迁的实证分析-广饶案例[J].金融经济,2012(18):107-110.

[7]孙长青.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分析-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经济经纬,2012(6):17-21.

[8]Andersen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责任编辑 王 炜)

作者:吴旭晓

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 篇2:

哈尔滨县(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 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来看,县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重点。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因此,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将是当前哈尔滨“强县”战略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点课题。本文在简要阐释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哈尔滨县(市)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机制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62

1 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 城镇化是县域工业化、信息化的载体,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一方面,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各种资源向城镇聚集,促使工业企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同时新技术、新装备、新知识的发展与运用,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城镇化使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资金积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农村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当前,哈尔滨市域城镇化率虽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均增长率较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4位。农村面积占比达到98.5%、农民占比达到51.7%、一产比重达到12%,相对于国内先进地区,哈尔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1.3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

城镇化导致人口集聚,拓展了劳动分工,推动了经济体系复杂化、行业多样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据统计,中国30%的城镇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70%,70%的农村人口占了总消费需求的30%。城镇化不仅带动消费持续增长,而且城镇化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建设的投资实质上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当然,城镇化不仅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助于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2 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城镇化的认识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内涵,特别是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路径和任务等,认识不清晰。对国家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重规模扩张轻科学布局、重自身发展轻拉动周边等问题的根源。

2.2 产业支撑能力弱,城镇地方特色不强

目前,哈尔滨相当多的城镇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底子薄基础弱,特别是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综合经济实力弱,集聚能力十分有限,扩散功能更无从谈起,符合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强,严重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但现实是,相当多的县镇,产业结构趋同、建筑风格模仿,缺乏各自特色,造成盲目攀比、建设混乱无序和资源浪费严重等,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文化特色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到城镇的非农产业部门,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和就业身份的双重转变,这就需要在安居、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消除政策限制的壁垒。但是,目前我们在户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体制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政府管理方式有待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2.4 人口红利流失严重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以及成熟产业工人“孔雀东南飞”现象比较突出,甚至一般人口流失问题都十分严重,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4.0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6.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达3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40%。据抽样调查显示,哈尔滨农村空巢家庭已达到71.3%。哈尔滨在输出人口方面付出了巨大公共成本的同时,又要承担与转移人口相关联、责任和投入更大的社会养老服务成本,输出地的双重责任和压力都十分巨大。

3 加快哈尔滨县(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3.1 制定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哈尔滨周边县镇发展作为重点。首先,顶层设计哈尔滨整个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打破大城市病与区域整体城镇化滞后并存的格局,增强周边县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其集聚,实现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县镇的发展条件,比如资源禀赋、城镇布局、交通条件、民风民俗,特别是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超前谋划,制定出台能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对策措施,力争几十年不落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2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培育

要么,发挥优势,重点培植城镇特色产业;要么,优势互补,搞好县镇之间以及各县镇与哈尔滨之间的分工合作,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在第一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第二产业方面,稀土深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要加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着力培育。在第三产业方面,着力提升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补齐三大产业的“短板”。同时,要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县域中实力最强、也最有带动能力的优势产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镇化甚至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

3.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方面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方面要执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逐年提高企业职工知识技能培训投入,按照法律法规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并按照规定承担一部分费用。

第二,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借鉴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哈尔滨全市加快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配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第三,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成立地方政府发展基金,挖掘、搞活国有资源,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引导外来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城镇化建设。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着力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构建服务于城镇化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第四,要注重建设生态宜居城镇。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更加关注同自然、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宜居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为此,我们在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的同时,务必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镇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培育等生产性服务业,使人口向城市集中,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达到最优配置。

作者:李永亮

新型金融创新城镇化发展论文 篇3: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直处于中部地区的领先水平。而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寻找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的关键点就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金融效率支持规模和金融存贷支持规模为金融支持的关键点,并依此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单位根;协整分析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编号:15Y17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新型城镇化被明确定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我国内需的必要手段。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5月进一步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是湖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2009 年以来,湖北省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发展,至今仍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至2014年,湖北省最终城镇化率达到了55.67%,发展速度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虽然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从总量上来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从其结构来看,却依然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迫切性。然而,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使其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一、基本思路与指标选取

如果要更好地发挥金融业的支持力度和效果,更为精准地制定政策,就需要将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这两个问题进行定量细化,并寻找到某类金融支持能够对新型城镇化的某个类别和总体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数据,以此为基础精准地制定相应政策,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而且能够使得对政策效果的预判更为准确。

在指标的选取上,选取人口城镇化C1、产业城镇化C2、空间城镇化C3、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一共两组六个指标,指标的构成见表1。

二、模型的选择和数据的选取、来源

1、模型的选择

本文在计算湖北省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分析中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理论方法。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指的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的计算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方法都是以经济变量平稳为假设前提的。稳定过程的特点是有一个均值,且在每一时刻对均值的偏离基本相同。但在实际中,很多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并不是平稳的,并不具备固定的期望值,而且明显呈现出其周期和趋势性。

2、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湖北省包括17个市州,分别为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和神农架林区。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的样本为2002—2014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公报》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报告》。

三、实证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满足一阶单整过程,我们首先使用ADF检验法检验各变量的单位根。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满足一阶单整过程,人口城镇化C1、产业城镇化C2、空间城镇化C3、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满足一阶单整过程,符合协整检验应用的条件。

人口城镇化C1、产业城镇化C2、空间城镇化C3、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C1、产业城镇化C2、空间城镇化C3、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应的正规化后的协整方程(括号里的数字为t-统计值)分别为: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C1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0987,产业城镇化C2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3974,空间城镇化C3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1061,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6449,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8861,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9547。可以看出,三个金融变量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人口、产业和空间指标,这说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好。从三个金融支持的变量来看,金融机构支持规模B1的相关系数小于金融存贷支持规模B2,而B2又小于金融效率支持规模B3。因此,在制定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政策的时候,应该重视提高金融效率,这样的政策效果会更好,其次要重视金融存贷支持规模,而后才是金融机构的支持规模。也就是说,在制定政策时应该以金融支持为核心,以金融效率和金融存贷规模为侧重点,这样才能提高政策的效果和有效性。

四、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湖北省现有的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政策,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本文根据上面的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目前省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创新,创建多方位金融合作机制

目前,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和财政拨款,远远无法满足城镇化的资金缺口。对此,政府应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建立全方位的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在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和财政拨款作用的同时,加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力度,并通过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方式增加融资渠道,增加融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吸引和挖掘社会资源,通过私募基金的方式组建“农村发展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农业建设发展基金”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等基金会来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根据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形成不同层次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并将这些项目面对整个社会,以上述的基金为依托,联合和吸引民间资金,最终形成各个层次的联合融资“金融池”,带动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创新湖北省城镇化资本运营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上,不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应该创造和发现新的融资渠道,广纳财源。现在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负债,城市债金额巨大,给政府财政和未来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此,政府应该尽快推行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并将政府债券多元化,例如BOT、TOT、PFI、ABS 、PPP模式,多渠道多方位来筹措建设资金。除此以外,引入民间资本,打破基础设施垄断,创立政府投资让位体制。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消费次数和数量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因此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在政府管制下的波动并不大,收益也相对稳定。这些条件都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地位,城镇化建设的资产证券化是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政府的信用保证相应也会增强证券化的信用级别。从资产的质量来看,基础建设的项目也非常适合作为证券化融资的优质资产,其收益也相对稳定,投资者们也乐意购买相应的市政债券。其实在大多数已经经历过城镇化的西方国家,都是利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城镇化的资金缺口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创建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环境,完善多层次融资体制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系统主要满足和服务于当地区域城镇化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当地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以及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因此,地方性金融服务组织主要为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城乡信用社等,但这些组织在新型城镇化中所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政府强制性主导的角色也要在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中逐渐向民间组织主导变迁,从而完善多层及的融资体制,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7).

[2] 乌东峰、李思维:新型城镇化中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研究[J].求索,2013(10).

[3] 唐天伟、邓光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部地区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1(1).

[4] 储敏: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与发展——以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1(5).

[5] 袁满:当代农村金融供需现状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

[6] 吴超: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J].财经科学,2013(2).

[7] 段文清、刘海二: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建设[J].西南金融,2013(9).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何源

上一篇:全球化背景电影产业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