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特征之一,影响着各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给工会组织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入手,认为全球化打破了旧有平衡,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新格局,给工会组织带来了谈判能力减弱、工会密度下降等问题。面对以上困扰,工会组织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积极发展会员来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论文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从工业逐渐过渡为知识经济,国际分工越发明确,分工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这些变化能够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使其变成了全新的格局。而且外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为此,我国应该尽快的适应这一变化,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我国;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深,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各国认识到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国际市场,而不同的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权益,制定了相关的贸易壁垒,导致无法达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进行贸易的目标,需要应对较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研发新型科技,需求的增长等,忽视国际贸易的趋势出现新的变化,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个机会,为此,我国应该从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进行分析,提高我国对外进行贸易的能力。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展开明确的分工这一情况下,所出现的,是不同的国家对于生产材料、设备、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通过国际市场来进行交易的流程。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存在着区别,人文风情、行为习惯、思想方式、政治环境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处在复杂的局势下,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开展,各国国家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只顾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趋势。

第一,在世界市场中发展经济,跨国公司具有很大的优势,根据调查发现,国际贸易的成交数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越发明显。在今后,跨国公司将会在国际贸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直接的决定国际贸易的成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关联性的增强,跨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将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构成使贸易的分布趋势出现变化。跨国企业加大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发展趋势。

第二,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越发明显,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家自身的利益,贸易壁垒繁多,导致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无法达成,进行国际贸易需要应对风险和挑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仍然呈现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各国之间所进行的跨国贸易依旧比较多,自由贸易是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趋势。而部分国家所制定的贸易壁垒是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阻碍,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保住国家的地位,长时间的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对世界公共资源进行抢夺,人为的阻碍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国际贸易,导致众多贸易纷争的出现,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发展,世贸组织为了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将和国际贸易相关的条款进行了谈判。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各国贸易壁垒如果长时间的保留,很可能会使国际贸易无法正常的开展,导致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受到影响,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发展。

第三,国际贸易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使用,网络贸易行业兴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际贸易需要花费的时间减少,收益明显提高。网络贸易指的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所开展的商业贸易以及活动,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将网络贸易和传统贸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网络贸易不仅增加了进行贸易的方式,还使贸易的种类更加的多样,并且其和传统贸易最大的不同是在进行贸易时受到时间地点以及其它方面的条件的影响比较小,可以展开物流贸易、商品贸易、信息贸易以及资金流通等活动,转变了以往将国家大型企业作为贸易主体的局面,使中小型企业、个体户等都有了参与权。在信息时代下,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都非常的关注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1]。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国应该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主动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属于贸易大国,但是我国的贸易体系并不科学,大部分都是生产加工,这并不利于我国开展国际贸易,为此,我国应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使我国外贸出现新的局面,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加大力度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违背这一趋势是在负隅顽抗,无法得到发展,为此,我国应该主动的在国际市场中进行发展,加大对外界开放的力度并且准确的分析国际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为了加大力度进行对外开放,我国应该对国内现有的产业结构作出优化调整,使各个产业得到发展,使国内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化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和发达国家形成良好的贸易关系,使我国的经济水平能够进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需要面对贸易纷争,根据统计发现,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至今,各个国家所开展的贸易限制措施仍然处在推行状态,对世界上百分之五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在这一背景下损失极為严重。为此,我国应该制定方案来进行应对,提升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尽可能的处理贸易纷争,从而使我国更加适应世界贸易新局势。我国之所以贸易纷争频发,不仅是受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影响,还和我国自身的情况有关。我国的产业构成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对外出口时将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重点,并且劳动力价格相比较而言比较的低廉,导致出口的产品大多数物美价廉,抢占了其它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所以很容易出现贸易纷争。

(三)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匹“黑马”,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我国应该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到电子商务之中,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快速销售方面,电子商务具有传统销售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说2019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仅仅十四秒的时间成交额就达到了十亿;在一分三十六秒时成交额就达到了一百亿,当天成交总额为2684亿人民币,这是传统销售难以达到的,为此,其它行业可以借鉴天猫的成功经验,改变原本的运营模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的销量得到提升[2]。

三、总结

在这种越发紧张的国际贸易局面下,我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对传统的全球贸易体系主导者发达国家进行挑战,突破传统,重新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国际市场占比重新进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困难和危机,这就需要我国积极主动的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主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使我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国际上更具有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经济支持[3]。

参考文献:

[1]张梦雨.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山西农经,2018(10):34.

[2]钟佳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9):8.

[3]肖溢.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01):128-130.

作者:李佳明

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论文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特征之一,影响着各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给工会组织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入手,认为全球化打破了旧有平衡,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新格局,给工会组织带来了谈判能力减弱、工会密度下降等问题。面对以上困扰,工会组织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积极发展会员来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工会组织;发展

1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内容。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分工的全球化。原先一国内部的分工协作拓展为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所生产的产品集合了全球各国的优势,不再是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国界的流动,资源配置的范围逐步加大,跨国公司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贸易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是以贸易全球化作为开端的,贸易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世界市场,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随之而来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的要求。在二战后,贸易全球化伴随着GATT/WTO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贸易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同性。

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国际资本大量迅速流动,各国相互开放金融市场,巨额国际资本通过国际金融中心和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运转。金融全球化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对工人和工会组织的影响

2.1劳资双方力量不平衡

在劳动问题的研究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马克思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的原始关系也逐渐演变为劳动者与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相分离的新关系,由此就发展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在工业社会中,这种关系又演化为劳资关系。

进入20世纪,福特开创了以流水线装配为特点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吸纳了更多的就业,壮大了工人队伍,为现代工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在30年代大萧条后,由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拉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序幕,用以协调劳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此时,政府对工会组织的完全承认,使得工人和工会的权力有所扩大,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工资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在政府的主导以及工会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政府、工人、企业三方相互制约的产业关系格局,劳资力量相对平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劳资关系的相对平衡逐渐被打破。从资本角度来看,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脱离主权国家控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一国经济实力奠定了该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则是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资本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理所当然的得到各国青睐,为了吸引外资,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的手段,例如放松政府的管制、限制工资增长、减少福利保障等等,资本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工人的力量却随全球化进程不断被削弱。马克思指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各国政府为提高利润率吸引资本,所推行的政策都带有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制度成本的因素,政策内容包括了抑制工人福利、压制工会和工人运动等等,这使本就因为相对于资本的流动性不足而处于被动境地的劳动力,在这些政策的压力下的处境更是每况愈下。

2.2工会谈判能力减弱

第一,在战后集体谈判作为西方国家工人维护自身利益的主要方法,曾在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增加工人工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相继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由对资本的控制转为对工会权力的限制,许多原本支持集体谈判的国家,转而对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有些国家甚至取消了全国、地区或行业级别的集体谈判,改为自愿协议或自行谈判,由工人个人同企业进行协商。例如德国的雇主协会就提出,取消全国级别的工资谈判以避开产业工会,将产业合同改为企业级别的合同或者个人合同。集体谈判这一途径遭到破坏。

第二,随着资本力量的愈见强大,雇主与工会在谈判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不平等。资方常以将企业前往低劳动成本的区域为要挟与工会组织谈判,为留住企业以保住职工的工作岗位,工会在谈判中不得不做出种种让步,放弃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工资等要求。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的履带拖拉机有限公司企图大幅削减工资时,遭到了东匹亚利亚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的激烈反对,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导致了12家工厂的停产。面对罢工,公司的做法是宣布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巴西、日本等海外工厂以降低成本,面对公司做出的削减就业岗位的计划,工会只能妥协。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使跨国公司内部的劳资关系问题更加复杂。跨国公司的劳资问题往往牵涉不同国家,但工会的力量范围则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这样就使工会获得的信息不够充分,存在信息不完全或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的工会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削弱了工会的谈判能力。

2.3工会密度不断下降

工会密度是一个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工会化程度的指标,是指实际会员人数在潜在会员人数中的百分比。潜在会员是指那些可能会加入工会的人,其数量等于劳动力人口减去雇主、自雇用者以及军人。由于潜在会员人数在各国统计中没有直接统计,有的国家,例如美国,工会密度是指工会会员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重。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各国工会密度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英国历史上工会密度最高点在1979年的55%,而2011年仅剩15%。而美国私营部门的工会密度则从1979年的超过三分之一下降到7%。在OECD国家中,也只有不到20%的工人选择加入工会组织。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工人的分布由集中转变为分散。随着人们对多样化的需求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市场也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原先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商品市场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服务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急剧扩张,出现了大量不定期、临时的、试用期或短期的非正式工人或散居的家庭工人,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这种分化加大了工会集中工人开展组织活动的难度,降低了工会密度。另一方面原因在于,许多国家的劳动立法中具有“延伸机制”,降低了工人参与工会的愿望。此外,上文提到的工会谈判能力下降也进一步增大了工会吸收会员的难度。

2.4国际间工会合作遭遇瓶颈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工人之间的矛盾。生产全球化在客观上会带来就业岗位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各国工会出于对本国成员利益考虑,使得国际工人阶级自然被区分为不同阵营。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会提出禁止从发达国家进口某些商品,反对本国公司把生产线转移至国外,反对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进入本国劳动市场。欧洲工联认为中东欧低工资的劳工进入欧盟各国劳动力市场,会破坏各国工会之前投入巨大努力才建立的高工资和较好工作条件的社会环境;而2009年2月,针对英国东海岸一个石油炼油厂合法雇用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建筑工人,英国建筑工人也举行过一场罢工进行抗议。

在国际组织层面上,全球各工会组织之间也存在各自为战,明争暗斗的局面。在冷战时期,国际工会组织的相助争斗就对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冷战结束后矛盾依然存在。例如,国际工联自2006年重新组建以来,不断唱衰在组织和经济方面不如自己的世界工联;针对国际工联的此类做法,世界工联并没有听之任之,近年来也一直努力抵制国际工联。这给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负面影响。

3工会组织应对经济全球化不利影响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国际合作

首先,各国工会应该在国际主义的原则下,克服民族主义的影响,开展双边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组织,包括国际工联和世界工联等等,加强各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可以通过产业工会这一平台,与一些跨国公司签订全球性产业层面的集体协议。国际工联的前身,也就是国际自由工联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康采恩委员会,一些国际产业工会利用这一平台签订了跨国集体协议。

其次,国际工会组织之间也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冰释前嫌,加强合作。作为现阶段国际上最为重要的两大工会组织,国际工联和世界工联应该或采取直接对话的方式,或采取第三方协调的方式,就各自关切和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合作谈判,以期建立某种形式的全球工会联盟。

3.2积极发展会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各国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蓝领工人的数量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国工会密度的下降。针对劳动力分布的分散化,应该大力发展新会员,尤其是分散度较高的新兴行业雇员、女工、青年工、中小企业工、非正规就业工人和非正式经济部门工人以及其他“边缘”人员入会。各国工会也应该进一步改革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积极探寻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新运作机制。

4对我国的启示

4.1紧抓工会维权工作

工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工人权益。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这是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当前,我国工会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加大对广大职工群众的服务力度,认真倾听广大职工群众的呼声,能真正做到想职工之所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会职能,依法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主动、依法和科学的进行维权,积极协调劳资关系,切实监督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和措施。这样才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应有作用。

4.2增强企业工会独立性

独立性问题是我国工会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工会制,在这种体制下,上级工会领导下级工会,下级工会直接对上级工会负责。我国的《工会法》中也明确规定,无论是地方工会、企业工会还是基层工会,其建立都必须要经过上一级工会的批准才能成立。我国境内合法的工会组织只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地方和产业工会,而其余的一切未经批准的由职工群众自发建立的工会是不合法的,是不被承认的。此外,为了建立工会,中国工会还享有其他国家工会所没有的国家政策的支持,即单位拨缴工会经费并以法律确保的特别待遇。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工会无法真正独立的行使自身职权,给职工权益的维护带来困难。因此,增加企业工会的独立性作为进一步改革工会制度的内容之一,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代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

[2]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2).

[3]任鲁萍.金融危机时代反思工会的社会作用[J].工会论坛,2010,(7).

[4]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工会发展道路的影响[J].中国劳动,2010,(3).

[5]刘诚.全球化对工会的挑战与工会的应对[J].工会理论研究,2006,(5).

作者:郝雅琼

经济全球化背景发展论文 篇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熊光清(1968- ),男,湖北潜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认清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并正确确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发展;政治民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潮流与西方国家民主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够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益的优秀成果。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使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受到外来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纯经济的现象,它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现象。俄罗斯学者艾莱拉·沙夫罗勒娃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是各个国家文化和文明一致性的增长趋势,也是各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一致性的增长趋势。”[1]这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国际压力和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会推动中国确立一套更加民主和有效的政治机制,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加政治影响。瑞士著名学者简-皮尔·莱曼认为:“当一个国家寻求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和吸引更多国外直接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时,改进制度和政治管理以及遵守法律规则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强。”[2]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政府相应出台了许多顺应国际潮流的举措,以便在经济领域能与国际接轨,这一过程必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美国视之为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良机,利用中国对经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以经济和科技为载体宣扬所谓的“西方文明”,并以此对中国进行诱压,试图达到在政治领域影响中国的效果。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全球化为加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历史机遇。当全球化消解国家边界,要求重新解释主权、独立、人权、公民社会等概念的时候,全球化不仅增强了经济、贸易和金融往来,也增强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与交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可能引起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会对政治文化转型产生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其政治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也形成了压力。同时,全球化改变着人们对本国政治制度及政府的评判标准,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民主价值观念和民主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拓展对中国也形成了一定压力,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在受到冲击。可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不仅不会消除和减弱,反而比以往更加明显或突出。

2.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世界民主化浪潮获得了更为便利的传播途径,特别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借助经济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塞缪尔·亨廷顿把世界范围的民主化浪潮分为三次。他认为,1974年始于葡萄牙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两波,其影响和冲击十分深远而复杂。[3]当前,这股民主化潮流似乎余波未平,又出现了一系列所谓“颜色革命”。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在反对派游行示威和冲击议会的巨大压力下,离任期届满还有1年多的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于11月23日辞职,领导“倒谢”运动的议长布尔贾纳泽出任代总统。2004年11月至12月,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利用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存在的舞弊现象,发动大规模“街头斗争”,迫使当局作出让步,重新举行投票。尔后,尤先科在第三次投票中获得5199%的选票,奠定胜局。2005年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当了吉尔吉斯斯坦15年总统的阿卡耶夫被迫逃离首都比什凯克。

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是在一个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进行的,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世界民主化潮流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已经在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世界民主化进程也表明,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走向民主化是必然趋势和必要选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4]其中,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

3.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战略是紧密联系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和里根大力推行人权外交,在促使许多国家威权政体瓦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多国家如,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菲律宾、智利、巴拉圭等,在向民主转型过程中,美国的民主化政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民主战略,实质上就是“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存在的整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用种种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同时支持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鼓励它们脱离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使苏联东欧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试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使中国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在苏东剧变后不久,美国就有人明确提出:“就民主运动而言,现在对我们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相反,我们到达了历史转折的关键点。”[5]当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推行的方式涉及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政治发展是一种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必须不断推进政治发展进程,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增强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

二、借鉴吸收国外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处理好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确立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目标、推进方向和战略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

1.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应实事求是地对待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人类政治文明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共通性的内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程度上包含、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中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为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而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一些好的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定和做法,资本主义可以利用。事实上,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借鉴了不少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例如,代议制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和国体制、现代政党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等,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当前,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运用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

2.认真总结世界民主化浪潮的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民主化浪潮,使全球政治民主进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治民主化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对于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积累起来的深刻教训,也要认真总结,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在这次民主化浪潮中,一些国家既无西方民主的历史传统,也缺乏西方民主所必备的社会条件,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民主的消化能力。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的民主化就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还有一些国家只获得了西方民主的外壳而无民主的实质内容,其民主表现为“精英民主”而非真正的大众参与型民主,金钱民主、金钱政治开始蔓延;有的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持续不断的政治动荡,在实行民主化后政治冲突增多,并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说明,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备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民主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加以推进。

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而言,政治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能完全排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中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吸取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从中国的特殊情况而言,如何实现政治文化的转型,确立适当的政治发展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战略,并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发展,是应从世界民主化的经验教训中着重总结和认真思考的。

3.充分认识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在中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准备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大致是: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转化为大规模的突发性事件和紧急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体制的惯性必然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中国如何取舍和选择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并且决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国家必然有重大差异,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甚至于即便是成功的经验,也极有可能是行不通的。

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要正确认识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防止和平演变;要处理好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制度是人类迄今所能创造出来的最理想的制度设计。民主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也是世界历史的一大趋势。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民主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广大人民的普遍诉求。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体现出来,使人民可以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政治民主是维持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有效机制,是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政治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集权体制痕迹,人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来革除这些弊端。

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看,这条道路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向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廉洁和政治效率迈进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要在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

2.正确认识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防止和平演变。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可以说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推广过程。在世界民主化浪潮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民主战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种民主战略就是和平演变战略,其实质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向资本主义方向演变。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方式涉及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个领域。面对西方国家的这种和平演变战略,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要高度警惕这场和平演变的“无硝烟战争”,运用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反击。首先,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各族人民政治文化生活的主旋律。第三,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对于“和平演变”战略,要使压力转变为动力,积极应对,使中国政治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3.处理好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但是,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针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路线走向,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如何处理国际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分歧和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必须承认,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来看,只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但是,在互相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两种制度不同的国家会倾向于采取较为温和的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荣盾和托马斯·摩尔认为:“虽然全球化并没有使竞争完全消除,但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规则和制度缓和了竞争性的政治。”[6]在这种状态下,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对抗就会减弱,而合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可以说,冲突与合作仍然是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基本形式,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两种制度之间的冲突会不断发生,但两种制度之间冲突的形式与解决冲突的手段会发生变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可望得到一定的控制;两种制度由势不两立的对抗关系可能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加深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之间和平共处与互相借鉴有了更大可能。[7]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两种制度的国家在冲突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借鉴与吸纳彼此的优秀成果和有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种借鉴与吸纳随着两种制度国家间交往的增强还会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平竞争、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Elena Safronova,“G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C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ar Eastern Affairs, 2003, Vol 31 Issue 4

[2]Jean-Pierre Lehmann, “Developing economies and the demographic and democratic imperatives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January2001, Vol 77

[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5]L Diamond, “Promoting democracy”, Foreign Policy, Summer1992 , Issue 87

[6] Yong Dong, Thomas G Moore, “China Views Globalization: Toward a New Great-Power Politics?”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2004, Vol 27, Issue 3

[7] 蒲国良,熊光清.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3-150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熊光清

上一篇: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论文下一篇:年学习两会心得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