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振兴与产业特征论文

2022-07-03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长春大力发展电影产业,需发挥长影品牌和长春资源优势,加强政府支持、加快国际影都项目建设、提升人才汇聚效应、打造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重振长春电影雄风,助力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影振兴与产业特征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振兴与产业特征论文 篇1: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

在后现代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产业不仅遭遇到了媒介分化,而且也遭遇到了市场细分化等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以网络快速发展为特征的网络互联更是将媒介大融合推上了风口浪尖,媒介大融合的下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并且,电影产业国际化将是21世纪电影产业最大的发展契机。纵观电影产业现实,我们看到,中国已经俨然成为“好莱坞”等世界电影的“大卖场”,中国电影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过许多国际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被主导下的合作条件的苛刻等诸多原因,中国电影尚未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梦想,而媒介大融合显然给了中国电影一个既具挑战性更具机遇性的契机。

一、“走出去”战略情境解析

(一)全球宏观媒介融合情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出品的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屡获殊荣,已经对国际影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与这种影响力不相匹配的,却是中国电影产业较弱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从前瞻视角分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即将成为现实。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尝试早在20世纪即已开始;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即将孕育出中国电影的国际巨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既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市场需求,而且更包括了巨大的内容需求、制作需求、后期技术需求等一系列电影产业需求,这些产业需求为中国电影整个产业“走出去”构筑起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天时”要件。从全球宏观而言,好莱坞是最早“走出去”的电影产业,继“好莱坞”之后,“宝莱坞”“瑙莱坞”相继走向世界,世界电影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恰是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而媒介融合既昭示着寡头主导媒介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同时,也昭示着世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时代的来临。

(二)中国微观媒介融合情境

从中国微观视角观察,我们看到,市场活力激活下的“走出去”具有过强的脆弱性,因此,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走出去”就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而言,必须借助于政策上的最强有力的支持方能更好更快地得以实现。诚然,中国电影产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幅员辽阔的疆域既给了世界电影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地利”要件。在集中媒介已经被媒介融合所消解的媒介大融合情境下,中国的国家级层面的针对电影产业方面的国际贸易财税补贴已经起效,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培育也已卓见成效。但是,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财税补贴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资源的有机聚合与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却并未显示出巨大的驱策力量,恰恰相反,中国电影产业资源反而日益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分布态势,这种逆媒介大融合背景趋势的产业资源分布必然对中国电影产业优势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三)电影产业具体而微的媒介融合情境

与中国国家级国际贸易财税补贴的卓见成效相比,中国电影产业国内财税政策及其扶持却显得扑朔迷离,这就必然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流于外强中干,更惶论各区域、各地域的财税政策与扶持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的媒介融合情境下的“走出去”,首先应以民族情境下的“走出去”,以及民族题材的“走出去”为先导,通过民族题材快捷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走出去”走得更加顺畅,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中的电影企业也要“走出去”,为中国电影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个别电影“走出去”拉动电影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例如,2016年“深莱坞”即与“好莱坞”联手摄制《飞虎队》,旨在通过与“好莱坞”的不断深度合作,以“中国内容,国际制作”等模式,实现“深莱坞”“走出去”的影视腾飞梦想。中国电影产业不仅可以尝试电影内容等的“走出去”,而且,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还可以通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的“走出去”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中国电影产业的具体而微的产业现状,以及中国国内媒介大融合的发展现状等,都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和”要件。

二、“走出去”战略路径与方略

(一)“走出去”的一个核心与两个基本点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要件均已成形,这些要件显然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同时,中国电影“走出去”业已成为一种中国政界与业界的普遍共识,那么如何“走出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从战略路径而言,电影内容永远是“走出去”举足轻重的核心,无论在任何时代,电影产业的内容永远大于形式,电影内容是中国电影能否“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后续的商业出口与外宣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电影内容核心做文章。而政策上的财政与税收举措则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两个关键的基本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首先必然是政策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理性发展,其次才是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由内容而价值的自由发展,最后自然就是中国电影产业以其国际化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所形成的从数量上能够媲美“瑙莱坞”,从质量上能够直追“好莱坞”,从民族内涵上能够力压“宝莱坞”的终极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走出去”的“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

事实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已经为中国电影产业铸就了“中国内容”的显见优势,这种优势完全可以辗压世界目前仅存的任何文明,然而,可悲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初期,却错误地以某些片面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提交至国际电影各竞赛单元,这种错误的作法,一方面为中国电影产业打下了不良的国际竞争形象;另一方面更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更为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作出了一种错误的示范。[1]中华文明底蕴极为丰厚,“中国内容”更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这些文明瑰宝实际上更能体现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中国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中国价值”,并且,也是媒介大融合时代背景之下,让世界更真切了解“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的终极法则。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必然依赖于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文化精神、文化情怀,而这些都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文化壁垒。

(三)“走出去”的自由发展反思

从国际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策支持不可或缺,无论是美国的“好莱坞”,还是印非等国的“宝莱坞”“瑙莱坞”等都是国家政策强力支持的结果。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电影产业发达国家都因循了一条电影产业自由发展之路,在挣脱一切束缚之下的更加灵活的自由发展,方能使得电影产业发展的活力尽显。[2]从中国政府端所不断释发的信号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开放已经指日可待,中国电影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媒介大融合背景下的“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的新时代,并且,中国的电影企业早已纷纷行动起来,逐渐加大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力度,近年来,某些电影企业的跨国合作甚至一次合作即涵盖十部以上电影作品。由此可见,“走出去”的路径的正确性方能保证“走出去”在正确轨道上的一步步践行,自由发展将焕发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更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能力体系。

三、“走出去”战略政策支持

(一)“走出去”政策缘起

早在2001年,我国即已开启了跨越世纪的新世纪电影产业“走出去工程”,与此同时,国家级层面亦已开始酝酿一系列的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这些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显然相继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的强有力的支撑。2001年肇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政策,率先为中国电影开启了国际化视野,从此,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电影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也实现了极速的扩张,同时,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开始逐年上升;由2001年开始,中国电影甚至在与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9年7月,国务院又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规划更是将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3]

(二)“走出去”直指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成为国家级战略,以及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国务院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中来,加之媒介大融合这一背景的召唤与感应,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已经指日可待。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即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所提出的十大举措旨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性、历史性、决定性的跨越式转变。其中的核心政策就是千方百计地强化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加大中国电影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力度,而且更要加大中国电影的国际价值与国际品味。其实,从媒介大融合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个平的世界,也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走出去”的战略所直指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还会导致“走回来”等诸多深刻问题,以及其中分别存在着的利与弊,因此,亦宜针对“走出去”与“走回来”进行一体化的反思。

(三)七部委2014年颁行优惠政策支持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甫一开局,国家即调动了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为首的,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共计多达七个部委联合推出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强烈表达了国家对于媒介大融合背景下,国际化新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扶持意愿。[4]同时,更斥以巨额专项资金与专门财税政策针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予以了全面的扶持,以期达到令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进而众志成城、事半功倍的长足发展的显著效果。而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更锐意提出,不遗余力地培育中国外向型电影产业,由政策层面上自上而下地全力支持中国电影企业的境外市场开拓,将中国电影产业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因子,由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带动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进而实现整个中国文化链条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媒介大融合,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天时地利人和潜移默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大势所趋。国际竞争先机优势的先期培育与先期发展契机的孕育,都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历练与考验。但无论如何,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即便是引入国际化竞争机制,国家级的政策引导仍将是中国电影产业光速发展与运转的主轴,国家级政策在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竞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将起着关键性的关联规制作用,这种关联规制显然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方能实现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的效用。客观而言,中国电影之所在在国际与国内发展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恰在于政策规制的两极影响,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与自由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在本世纪能否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张梅芳,李树蕙.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国际国内关联规制绩效反思与政策优化[J].东南传播,2015(5):16-20.

[2]宋蒋萱.我国电影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绩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41-43.

[3]熊焱煦.2003-2013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状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5-27.

[4]论海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文化折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9-11.

作者:郝凝辉

电影振兴与产业特征论文 篇2:

繁荣长春电影产业的对策建议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长春大力发展电影产业,需发挥长影品牌和长春资源优势,加强政府支持、加快国际影都项目建设、提升人才汇聚效应、打造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重振长春电影雄风,助力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关键词:长春市;电影产业;中国长春电影节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6.011

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长春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将长春打造成东北亚电影发展中心。

一、当前长春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电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偏弱

截至2021年1月,拥有与电影相关企业之数量较多的省市有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福建、安徽。[1]长春作为传统电影生产重镇,企业数量远不及其他国内电影强市。同时,长春市电影企业规模偏小,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化不足,资本雄厚的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偏少,产业主体的带动能力偏弱,企业出品电影的市场份额总体偏低,经济价值不明显,为全市GDP增速和财政贡献率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

●人才供需机制不完善

长春电影往日的辉煌成就依赖于曾经拥有大批优秀电影人才,随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总体上长春市影视类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现象。高校作为培养影视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虽然长春市影视文化类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有十余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在校生源数量众多,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生力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具有丰富电影实践经验的师资人才,导致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较弱,长期脱离一线,无法满足电影行业的生产需求。

●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响力减弱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属于国家级电影节,承载着发展电影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提升长春城市文化品位、扩大长春对外影响的光荣使命。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举办了15届。作为长春电影产业对外宣传推介的主阵地,中国长春电影节目前的社会关注度和市场影响力明显减弱,与国内一线电影节差距较大。作为曾经是华语电影风向标的中国长春电影节,群众关注度参与度还不够高,为长春电影文化产业助力的重要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

●电影资源布局分散

目前,长春市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有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净月区)、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净月区)、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高新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朝阳区)、东北亚艺术中心(二道区)等等;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包括长影集团(朝阳区)、吉广传媒集团(净月区)、长春市声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净月区)、长影世纪城(净月区)、长春国际影都板块等等;教育机构有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朝阳区)、吉林动画学院(高新区)、长春光华学院(经开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朝阳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净月区)等等。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春市电影资源布局分散,尚未形成区域集聚效应,难以寻找产业集聚发力点;从资源内容上看,长春市电影产业资源同质化较为明显,各影视文化园区内企业所处行业环节趋同,特色不够鲜明。同时,与旅游、商业、会展经济的协同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深圳、杭州、宁波、青岛、无锡等地都形成了若干新型影视产业园区(基地)、电影小镇和影视城,聚集影视资源,打造影视产业集群,延伸影视产业链,发展影视主题文化旅游。相比国内先进城市,长春还缺乏大规模的影视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影视企业、创作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备案审查、版权交易、政策咨询等发展平台缺乏整合,产业融合度和辐射力较弱,影视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电影产业政策需要优化。《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以来,部分省市相继出台了适应本地影视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长春对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思考需论证的内容较多,对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定位、行动举措还缺少科学明确的规划引导与设计论证。目前,长春市虽有相关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但还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各方沟通,促进政策落地。二是基础设施仍需持续加大投入。发展长春电影产业,打造国际影都,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优质文化企业入驻,需要融合全方位资源,推动电影产业与城市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展。长春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交通质量和水平获得大幅提升,但仍未形成覆盖全域的综合交通系统;公用设施已基本覆盖建成区,但局部区域仍需进一步完善,供给保障能力有待持续提高。

二、繁荣长春电影产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长春的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潜力,依托长影IP,发挥中国长春电影节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国际影都项目;围绕影视拍摄录制和后期制作,推出精准高效的影视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产业生态,重塑“电影城”品牌;深入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交流、合作,重塑“影视人才摇篮”;围绕影视生态建设,推进形成影视文化社群,建设中国影视文化输出地,建设国际、时尚、智慧的影视文旅创意城,携手绘就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蓝图,在新时代长春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发挥长影品牌和长春资源优势,打造电影文化名城

一是推动长影创作和生产能力。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努力繁荣电影创作,共拍摄故事片1000多部,如《白毛女》《平原游击队》《刘三姐》《创业》《人到中年》等等。这些经典名片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今年,长影集团全力冲刺影视创作,即将推出《青春作伴好还乡》等8部电影和《雷霆令》等6部电视剧,持续向主流市场输送精品力作。[2]聚焦现实题材,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长影集团正以实际行动,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动尽快尽早实现主业振兴、重塑辉煌的奋斗目标。二是提升中国长春电影节影响力。学习借鉴厦门实施“以节促产、以节促城”的发展战略,依托影视文化产业资讯委员会,对接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申请国际A类电影节认证,提升中国长春电影节的能级和影响力;与影视、媒体、电商等领域龙头企业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拓展影片资源、媒体资源和商业资源;与中国长春净月短片节、“长影之夜”文艺晚会等电影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保持持续的业内与市场关注度;形成与国内其他电影节不同的差异化特色,确立自身的准确定位,即突出长春“电影摇篮”精神,电影节一方面要向老藝术家致敬,设立杰出贡献奖;另一方面要专注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重点推进“金鹿计划”,助力青年电影人发展,培养扶植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长春电影节承载着从“电影摇篮”向“未来孵化器”转型的重任,应力争将长春市打造成为集影视IP孵化、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影视拍摄、影视人才创业、会展、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三是挖掘长春电影文化资源。电影文化多聚集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优美山水地景观、特色城市建筑风貌等为特征的城市。白山黑水之间,多元碰撞、特色鲜明的关东文化源远流长,为长春电影发展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文化之源。从历史文化来看,长春有关东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老工业基地文化等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化上,有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科教文化、绿色文化、雕塑文化、冰雪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自身资源特色禀赋是打造影视IP的宝贵资源,用长春地域文化打造长春电影IP,只有电影写在长春,才能拍在长春大地上。因此,未来创作要立足东北亚,看齐北上浙,创作时代命题、家国情怀、群众需要的电影。要形成合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四是整合资源,打造电影文化特色街区。以拖拉机厂历史风貌区为依托,让冷冰的钢筋水泥增添文化温度,让一座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址蝶变成一座工业遗存景区;开展宽城子老城、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修复,可作为民国题材影视拍摄外景地;正在建设的长春国际影都影视基地项目由现代化摄影棚、酒店群、文旅综合体及配套商业、住宅等组成,可重点打造电影文化特色街区,围绕“长春、电影、文化、特色、街区”五个关键词进行展现,通过建筑和空间,艺术地再现全面振兴发展中的长春,弘扬长春电影摇篮精神,营造融当代和历史于一体的人文风情。

●加强政府支持

政府部门要精心谋划,撬动资本力量,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扶持影视项目,拉动长春影视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优化产业生态。可学习借鉴青岛设立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行股权投资;吸引国内外重点电影企业来长拍摄,提升长春市品牌形象,带动长春市旅游发展;对新注册的电影制片企业、电影发行企业及电影放映企业,根据贡献给予奖励;对在本区域举办全国院线电影首映礼的,给予相应的奖补。同时,奖励原创影视剧本,支持影视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等影视专业人才在长春市设立电影企业或工作室,加大专业电影创作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长春国际影都核心区建设

集聚型发展是目前全球影视产业发展的共性。因此,要加快长春国际影都核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六大基地”,形成“龙头核心+制作功能区+产业配套”的布局形式,同时要使影视产业与旅游、动漫游戏等衍生环节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提升人才汇聚效果

人才是长春电影发展的重要内核,因此,要以项目育人、引人、留人,对于人才要给机会、给资金、给政策、给荣誉,让更多的影视人才聚集到长春、留在长春,共谋电影产业发展。一是激活长影人才IP。通过长影品牌的影响力,汇聚一大批家喻户晓的老艺术家和新生代导演、制片人、演员,参与中国长春电影节系列活动,实现新老资源对接和互补,推进更多影视项目的合作在长春落地。通过激活长影文化品牌,打造和推介长春影视人才IP。二是营造“金凤还巢”软环境。鼓励长春籍知名影视人才返乡设立工作室,以项目聘任、项目合作、岗位聘用等多种形式参与长春影视项目,并依据工作室建设规模和作品产出数量等给予资助,力争为长春国际影都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影视人才培养平台。长春市拥有十多所开设影视专业的高等院校,为影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礎。鼓励高校与文化企业、产业园等加强对接合作,以行业发展最新趋势为导向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合作;鼓励高校聘请业内从事一线创作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补齐人才结构短板。

●努力打造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

传统的产业链是指上游的剧本创作,中游的拍摄制作,下游的发行、放映等一体化的产业流程,各个环节以“串联”的状态存在于产业链中。电影产业链具有动态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其结构和功能将不断得到调整优化。长春电影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打造国际一流影视产业区,因此,需要在传统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重点发展投融资、创意版权等上游环节,后端需拓展由电影内容、人物而进行创意创作的一系列周边产品以及主题公园等衍生开发环节。长春将把国际影都项目打造成完整成熟的“电影全产业链”结构,项目核心区规划出功能全面的影视产业区,涵盖有现代化影棚、影视外景地、影视主题游乐园、配套商业体、酒店群和住宅群等等,使之成为全球配置最先进、内容最丰富的影视产业区之一。长春国际影都以影视文旅、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为三大主导产业,除三大主导产业外,兼有金融、商业、教育、会展等多个重点行业,与传统的电影产业集群相比有着更好的产业布局和更高的经济效益。聚集效应的形成还需要成熟的经济环境、相关配套的产业支撑、相应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等诸多条件,只有各方资源协同发展,才能共同助力提升长春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长春应在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管网、能源供给、旅游接待等方面给予长春电影发展以必要的配套支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长春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电影早已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通过筑巢引凤、聚才兴业,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长春电影将为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积蓄新动能,向东北亚乃至全世界展现独特的城市魅力。

基金项目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校级课题“新时代挖掘长影精神的价值研究”(CCSX2021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志忠,于汐.中国电影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区域根植与跨地融合[J].当代电影,2021,(6).

[2]毕馨月.长影集团以扛鼎力作重塑主业辉煌[N].长春日报,2021-08-06.

作者简介

李婷,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责任编辑 王宝珍

作者:李婷

电影振兴与产业特征论文 篇3: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提升市场影响力策略分析

【摘要】当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现象级的“高峰”作品稀少,市场影响力两极分化。针对此现象,本文深挖多重原因,并根据PLS模型分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的市场影响因素。在结合案例分析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振兴电影提升市场影响力的三大策略:构建大而壮、中而实、小而美的市场生态,精准卡位观众,创新宣发、定位分众市场。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 电影市场影响因素 市场影响力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脱贫攻坚而来。电影人始终密切关注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和时代主旋律,从2016年《幸福快车》开始,五年多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立项备案、创作生产了近两百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电影。其中《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等影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是,大多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无法在院线实现营收,仅凭极个别优秀之作,难以在主流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整体的成就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不相匹配。如何提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取得良好的主流文化传播效果,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创作重要的实践课题。

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市场影响力两极分化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现象级的“高峰”作品稀少,电影票房收入相差悬殊。在五年多创作生产的近两百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中,只有18部影片票房过100万元。以票房前10影片为例(见表1),《我和我的家乡》以28. 29亿元票房异峰突起,一枝独秀,在TOP10影片的票房中占有份额高达83. 63%,创造了农村题材影片票房的天花板;《一点就到家》和《十八洞村》2部影片在亿元区间; 5部影片过一千万元; 2部影片过百万元;后7部影片在TOP10影片的票房中占有份额只有3. 98% (见图1)。从28. 29亿元到485. 3万元,这种断崖式的下跌并非良好的影片市场生态。余下大量的是只发布了首映消息、院线“一日游”后就杳无声息的零票房电影。

从口碑上看,票房TOP10中只有5部有豆瓣评分,点评人的数量差异也很大,可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的有效供给度低,绝大多数影片观众认知度和关注度小,传播力和影响力低。

大部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缺乏市场影响力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从市场生态看,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叠加,消费文化崛起,农村题材电影在电影市场备受冷遇。只有一两部爆款电影,无法撼动整体的市场格局。

第二,从内容来看,不少脱贫攻坚电影在相关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立项之后,只是被简单地当作一项“政治任务”,重复生产,以宣教口号为主要诉求,故事悬浮虚假,叙事模式老套,人物形象扁平,话语方式刻板,类型化不足,缺乏商业化元素,因而无法链接观众的观影心理,无法获得市场反响,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第三,从制作来看,大多数脱贫攻坚电影投资少、成本低,制作周期和制作设备多受局限,缺乏明星和优秀的制作团队加盟。在当下大力提升的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下,观众已经无法接受制作水平较低的影片。

第四,从营销来看,基本上缺乏有效的宣发手段,能见度很低,无法触达当下主流观影人群。传统的线下宣传和大数据时代的线上宣传缺乏创意。除了头两部,其他影片猫眼想看人数都是寥寥无几。在微博、微信、抖音、百度上的关注度和流量也很低(见表2)。在电影市场属于无宣传、无发行、无声息的“三无”产品。

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姚武华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线性计量模型(PLS)研究中国内地市场国产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指出导演、演员、发行公司、宣传力度、上映时间和电影评价对票房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2]赵新星、高福安针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经济资本类变量中出品公司,文化资本类中主演、导演、续集或IP改编,均呈现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类中口碑和政策因素,对主旋律电影的后续票房影响系数大。作品特征中,观众偏好喜剧、科幻和动作类型的主旋律电影;艺术性和档期对后续票房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3]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脱贫攻坚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的市场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1.从出品公司看,《我和我的家乡》由业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国企和民营企业联合出品,雄厚的财力和资源能做到大投入大制作;《一点就到家》由互联网大厂影业公司牵头,发挥了电商平台先天的网络优势和影响力;《十八洞村》由地方国企联手打造,实力相对较弱,但也有地方独特的优势资源可以挖掘。

2.从主创人员看,《我和我的家乡》采取集体创作的模式,由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等总票房居前列、具有顶尖商业价值的七位导演分别执导五个故事,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张一白担任总策划,网罗了沈腾、黄渤、王宝强、刘昊然、葛优等国内众多一线喜剧明星组成了全明星豪华阵容,主创们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一点就到家》导演许宏宇由优秀剪辑师晋升为新锐导演,主演刘昊然是新晋的当红偶像派明星,影片成为黑马也并非空穴来风;《十八洞村》的导演苗月和主演王学圻、陈瑾,虽然没有流量关注,但都是功底深厚、艺术修养高的实力派。

3.从档期来看,中国电影市场档期效应明显,形成了“遇节必热”“逢节必抢”的营销模式,春節档、国庆档是最为炙手可热的节日大档期。《我和我的家乡》在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的加持下,作为国庆献礼片,契合国庆主题和档期氛围,引爆了2020年疫情期间的国庆档。《一点就到家》聪明地避开同档期《我和我的家乡》等三部大片的强劲风头,推迟4天入市,以小博大,不断逆袭,在拥挤火爆的国庆档后期杀出一条血路,获取了档期的红利。而《十八洞村》根据影片的特征和市场定位,明智地选择了相对冷门的秋季档期,靠口碑效应,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影片的能量和资源空间。

4.从艺术性和政策因素来看,《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都获有国家级奖项,在艺术性和口碑上都有上佳表现,作为主旋律电影,由政府支助、组织观影是常规方式。《十八洞村》是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的地方,影片的制作和放映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市场成功模式分析

《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十八洞村》各有特色,代表了脱贫攻堅电影市场成功的三种模式(见图2)。《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大体量的商业大片,以28. 29亿元的高票房收获成功,示范了脱贫攻坚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运作、类型化创作的正确打开方式。《一点就到家》以3. 12亿元的票房表明了中小成本的脱贫攻坚电影也能跑出市场黑马,收获高关注度。《十八洞村》以1. 07亿元的成绩证明了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脱贫攻坚文艺片也能撬动市场。可以说,脱贫攻坚电影当以类型片的叙事范式构建人物关系、叙事结构和戏剧冲突,以现实主义精神面对脱贫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讲述具有独特实践经验的中国故事,从中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一)商业大片模式:商业化运作+类型化创作

近年来,《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等中国新主流电影将意识形态、主流观念和商业类型片融合,不断创造票房神话,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合理融入类型片的元素和范式,遵循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将高大上的国家宏大叙事转变成接地气的个人小叙事,将严肃冷峻的政治话语转换成年轻人喜爱的轻松活泼的话语,是主旋律电影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基本策略。

《我和我的家乡》以喜剧类型完成脱贫攻坚的主题叙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猫眼观众热评云图显示,“笑点多、泪点多、看点多、剧情感人、画面唯美、主演给力、影片好看、沈腾完美、范伟不错”等高频词表明了影片的可看度(见图3)。其短片之一《神笔马亮》,没有设置常规的扶贫干部帮扶贫困户,而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为扶贫干部的夫妻伦理,套用喜剧中常见的“妻管严”和“母老虎”人物关系,以夫妻由误解到理解的爆笑故事从侧面来透视扶贫工作的成就。喜剧明星沈腾和马丽的黄金搭档演出吸引了足够的人气。

脱贫攻坚电影的市场影响力不仅建立在坚实的内容生产基础上,在营销策略上更需要匠心独运地打出新玩法。《我和我的家乡》面对同档期大热影片《姜子牙》的激烈竞争,在首日票房落后之后直追而上,最终遥遥领先。除了影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营销得力。在后疫情时代和链路营销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影片将线下的营销转往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平台,打造链路营销生态矩阵,精准触达到目标观众。片方通过灯塔冲击播推出“万店齐播”直播卖票活动,全网播放总量超过5000万次,全网互动总量超过3000万次,辐射范围稳居同档期榜首。在天猫推出万店齐发产品,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全网超一亿次的曝光量。与此同时,利用短视频宣发,联动平台技术能力、明星主创、平台用户等多方优势资源,创造出170亿次的超高话题播放量。《我和我的家乡》还联合各大媒体推出“拍家乡上电影”挑战赛,获得30. 1亿播放量。复合式的营销手段,在链路营销模式下形成闭环,顺利转化为观影人次。

(二)中小成本影片模式:接农村地气+追时代潮流

相对于商业大片的全明星阵容和全民观影,中小成本影片的体量和关注度虽然逊色不少,但分列在不同赛道,各有制胜之道。《一点就到家》用青春励志喜剧的范式、热血和燃情的青春语态,讲述了三个有梦想肯实干的青年合伙人疯狂、荒诞的返乡创业故事。巧妙地将快递、电商、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融入到脱贫攻坚主题中,既新潮又接地气,可以说是《我和我的家乡》中五个故事的续集长片。影片用轻松幽默的台词灵活地转化了宏大冷峻的政治话语,让观众在谐谑的笑声中思考在脱贫路上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猫眼观众热评云图显示,不仅对导演、主演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影片的剧情和视听效果也是称赞有加(见图4)。

在观众策略上,《一点就到家》深切洞悉主流观影人群的心理,以刘昊然饰演的城市病青年魏晋北为代入点,通过城里人回到农村后在青山绿水中被治愈的故事,找到了城市观众“需要农村”的情感依托点。农村不再是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贫穷所在,而是抚慰人心、纯净天然的美好之地。在营销策略上,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的资源进行广泛的线上宣传,微博电影热搜上榜同时期位列第一。影片还利用节日氛围,大力渲染“中秋回乡”各种互动活动,将营销的触角精准地深入到观众最为柔软的情感层面。

(三)文艺片模式:重艺术特色+多层次宣发

文艺片因为尖锐的思辨性和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很难与主旋律对接,但《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文艺片融入主旋律的路径,其影像制作的精致度和视觉观赏性不输于商业大片。在青山梯田、诗意田园、苗族古寨的外包装下,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脱贫故事,洋溢着现实主义芬芳的美学风格,乡土风味、民族特色突出,满足了观众观影的审美需求和回归田园的情感需求。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恩进行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见图5),在2015-2017年调查的影片中共有12部中小成本文艺片(含主旋律影片)达到75分以上,《十八洞村》满意度得分80. 3分,仅次于《八月》而位居第二位。普通观众对《十八洞村》最满意的元素有:不枯燥、精彩对白和主要演员表演。故事喜爱度、正能量、视觉效果、音乐效果和新鲜度获得普通观众点赞。专业观众认为《十八洞村》的价值观念、主要演员表演、思想情感的深广度、情节合理度、情绪感染力、视觉效果等元素优秀。[4]

中小成本影片在宣发费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常规的院线发行之外,应尽量拓宽播映渠道,网络播出、社区放映、组织包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发行营销模式,利用长尾效应线上线下联动。《十八洞村》和《秀美人生》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走出了“小而美”的营销路线。

脱贫攻坚电影向乡村振兴电影昭示了三种成功模式,構建了一个由大片塔尖引领、塔基上的中片和小片各有其巧的命运共同体,三种模式成功的影片数量多就可以形成互动、良好的电影市场生态,大大增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市场影响力(见图2)。

四、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市场影响力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电影接续脱贫攻坚电影而来, 2021年5月上映的《战旗飘飘》号称首部乡村振兴电影,票房29. 7万元。2022年1月上映的乡村振兴加中非友好的电影《村里来了个洋媳妇》,票房区区2万元。这无不凸显了目前乡村振兴电影市场影响力十分薄弱的问题。站在新起点新形势新语境下的乡村振兴电影,首先必须解决市场影响力的问题。

第一,不断完善三大模式,做到“大而壮”“中而实”“小而美”,以视觉、内涵、特色组成不同赛道,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满活力的电影市场生态。

1.商业大片精益求精,提升电影工业美学水准。农村题材应克服土得掉渣和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着力追逐时代风向和消费新潮流,做出时尚感和时代气息。在类型创作方面,除了喜剧之外,也可以开拓更多的类型,加入重工业行列,增加特效,加强视听效果,增强影院观影的必要性。比如将乡村振兴和科幻片、动作片等嫁接、融合,不断创新技术和叙事,升级制作,拓展各种可能性,各方面做到极致,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

2.中小成本影片深化内涵,将双效益最大化。合理的电影市场应该是中间粗两头尖。中小成本电影需要发挥自己灵活机动的优势,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的潜力。首先一定要做好内容,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需要扎根农村生活,对乡村振兴、乡村有效治理和农村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拓展新时代“乡土中国”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意义,阐释农村发展新理念,拓深乡村振兴电影的思想意蕴。新颖、深广、优质的内容生产,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3.小成本影片挖掘地方特色,尊重艺术创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在呈现富有特色的区域性自然和人文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李保国到廖俊波、从黄文秀到李长庆等人物形象,都先后登上了大银幕。改编自真实人物故事和真实案例的乡村振兴电影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宣教的优选。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赢得市场和口碑,必须摆脱真人真事对电影创作的束缚,遵循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塑造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第二,洞悉观众心理,准确卡位观众,熟悉和研究目标观众的观影偏好,做精细的用户画像,做精准的营销宣发。

大数据表明,脱贫攻坚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下沉到四线城市和乡镇。具体到影片,可用《一点就到家》为例,其用户画像具有典型性(见图6)。第一梯队的观影人群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扶贫干部,第二梯队的观影人群是熟悉农村生活、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人群。不管是面对哪一个梯队的观众,打通影片与观众的情感通道,引发强烈的共情与共鸣,努力产生破圈效应,是影片创制和宣发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重新挖掘农业、农村、农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内涵,真切关怀农民所思所想,真实表现乡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尽可能地展示其丰富性和深广度。再者,永恒的土地作为国人的根与魂,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意义,是农民世代守望的根本,也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出走的起点,更是我们在离家之后乡愁凝结的所在。在家国同构、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文化语境中,乡村振兴电影也是承载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电影人用心、用情地表现农民所思所想,一定会得到市场应有的回报。

第三,尊重市场规律,不迷信档期,创新宣发手段,开拓多元发行模式,根据作品特征准确定位分众市场。

2021年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电影大年,上榜TOP10的影片有5部在2021年上映,《我的父亲焦裕禄》选择了起伏不定的暑期档,其余4部都选择了相对冷门的春季档和秋季档(见表1)。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影片相关的地域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宣发和排片,走进社区,寻找分众化市场。

面对疫情散点爆发、疫情防控常态化,流媒体时代网络对观众注意力的争夺,乡村振兴电影需要创新宣发手段。不仅在线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触达观众,还可以针对不上网的老年人群和少儿群体进行线下宣发,带动全家观影。积极开发新的窗口,采取院网同发或缩短窗口期的新发行模式。利用长尾效应,提升乡村振兴电影的双效益。

五、结语

总而言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需要遵循电影艺术创作和传播规律,不管是类型化还是文艺范儿,都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落地融入到鲜活的人物和好看的故事之中。切勿简单的政策图解和生硬的比附,要融合日常话语和政治话语,删剪悬浮空中、不接地气的叙事,将荡气回肠的英雄叙事、榜样叙事融入有温度有厚度的平凡生命和细腻生活中。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用真实、真情满足目标观众的娱乐、审美需要,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宣传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的创作目标。

注释

[1]本文图表数据出处未标明的均出自猫眼专业版.

[2]姚武华.中国内地市场国产电影票房特征及其影响因———PLS[J]. 素研究基于模型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 (2) . 83-86.

[3]赵新星高福安.我国主旋律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影文学. 2020 (20) . 3-7.

[4]国产电影再次赢得观众好评《十八洞村》创新主旋律. https: / / www. dianyingjie. com/2017/影片表达方式1025/21767. shtml.

作者:杨柳 王梦迪

上一篇:数学史教育高等数学论文下一篇:CAD技术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