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建筑艺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样式也有了一定的革新。本文以恩施二官寨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原有特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二官寨村吊脚楼建筑群落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对更新策略的合理性展开探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吊脚楼建筑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吊脚楼建筑艺术论文 篇1:

探析吊脚楼建筑艺术价值的传承及运用

吊脚楼作为鄂西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本文从吊脚楼的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和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挖掘出更多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更好的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价值魅力。

今天的吊脚楼依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式样。无论是从营造的思想、建筑的色彩、装饰的特色还是从生态艺术价值的体现,都对以后建筑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传承意义。

吊脚楼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

1. 乡土色彩

鄂西现代的吊脚楼乡土色彩以雅致柔和的灰色调为主,同一种建筑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并相互协调。吊脚楼房屋的主体颜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屋顶依然保持着现有的风格盖小青瓦和黑瓦,墙和屋顶用木材颜色或青蓝色基本上维持现状。最忌讳用红色、黄色、白色三种颜色为主体颜色。

吊脚楼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是砖和瓦屋顶,利用灰色调以及灰白为主的外墙材料,打造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形态及开埠时期、陪都时期和抗战时期的建筑。为此,新规划项目凡体量和高度符合传统建筑特征的,规定其风格按土家本地传统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和审批。从用材上来讲,运用当地天然材料资源开展建造活动也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

2. 乡土形态

吊脚楼的形态是在自然浸染中的人工再创造,其中有物质因素,更有人文因素。它所传承的人文思想,从根本上赋予了它独特的民族神韵,体现出了土家人的生活意蕴、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向世人昭示着土家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土家族勤劳的生产作风,淳朴的生活习惯,执着的信仰追求,独特的风土人情,使民间建筑的优秀手法能够在今天的建筑中有所延伸。

对鄂西土家族地区来讲,外来文化、异域建筑由于具有文化的异质性特点,与区域环境、区域文化非常不和谐。在这里,吊脚楼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居形式,已经在演变过程中完善了多种适应性。但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当地古老的吊脚楼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居住功能要求,在这种形式下,挖掘吊脚楼乡土文化,为开发建设现代乡土建筑寻找设计元素与灵感显得尤为迫切。

鄂西地区的乡土建筑开发实践中,将吊脚楼外观展翅高飞、腾空欲奔的的乡土形象做了最广泛的传承,表现在新农村民宅、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服务设施等方向上都有反应。

3. 乡土材料

从用材上来看,运用当地天然材料资源开展建造活动也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人们在有限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就地取材,使建筑特色具有明显的乡土特征,从而成为一种能唤起人们情感的物质载体。以前的吊脚楼用材一般采用茅草或杉树的树皮作为房屋的盖顶,有时候也会用石板作为房屋的盖顶。如今鄂西土家族的城镇发展建设倡导用本土材料和品质优良的现代材料,比如石材、瓷砖等。青砖灰墙建筑材料很少使用如白色、粉红、黄颜色的瓷砖。

此外在鄂西民居的配套环境中,也提倡广泛使用地方材料,这样不即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还能做到循环使用,即生态又环保。现代的土家人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培育各种果树。乡土植被的栽植有利于植被成活,也减少了购买种苗和养护成本,使绿化景观体现出地道的乡土气息。

吊脚楼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

1. 依山就势生态艺术传承

吊脚楼通常是依山而建,利用山区和河岸陡坎陡坡的复杂地形创造出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屋宇重叠因险凭高的建筑形式。这是土家人想象出的最适应环境和最经济合理的居住方式。它的建筑方法是将房子部分搭在夯土整平后的平台上,部分以木架撑高悬挑于坡地之上,这样就形成上下两级屋基。从外形来看,吊脚楼较多分为九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分上下两层,只有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柱高悬于空中,整幢楼象人吊着一只脚站着,大概吊脚楼便是由此而得名的。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在远古时代,自然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土家先祖正是在与自然的适应和抗争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2. 通风防潮生态艺术传承

土家吊脚楼一般都有两层,上层是居室,通风、干燥、防潮;底层是猪牛栏圈,或是用来堆放肥料柴草等。

悬空实际上是解决谷物的存放和使建筑物通风防潮的问题而不是如现在很多人认为的避免野兽害虫的问题。楼下养畜并不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它是建筑的派生品。

3. 节约资源生态艺术传承

如今,受到人口激增、城镇不断扩展、新建造技术出现、木材资源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吊脚楼建筑只有延续和传承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

吊脚楼除了建筑形式富有层次感以外,还能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要保证我们的耕地面积,就不能因为城市的扩大,而减少我们赖以生存的农耕土地。当代建筑应当适应地形地貌, 尽可能地保持原地貌状态。吊脚楼这一建筑形式就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这些山坡地势较陡峭,土质情况很差,不适合于耕种。

结 语

通过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和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的解析,使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吊脚楼建筑艺术价值中的特色文化精髓。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扬民族建设性文化,如何进行吊脚楼建筑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作者:王红英 刘波

吊脚楼建筑艺术论文 篇2: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特征与变革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样式也有了一定的革新。本文以恩施二官寨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原有特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二官寨村吊脚楼建筑群落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对更新策略的合理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更新

1 村寨概况

二官寨村是湖北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的一个村庄,地处盛家坝乡西北部,距盛家坝乡集镇17公里。二官寨村三面环山,地形起伏连绵,山岳对峙。全村总户数816户,总人口3005人。当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雨热同期[1]。该气候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普遍使用底层架空的吊脚楼建筑来避潮。

土家族村寨以“大散居、小聚居”为主,村落布局依山随势,运用风水学理论进行房屋的選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土家族村寨特征。二官寨村村落选址具有土家族村寨的典型特征。以“大散居、小聚居”为主,分为新旧两院,依山随势,形成了两块“大散居、小聚居”的布局特征。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改变,当地村民的居住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地居民从“大散居、小聚居”转变为“大聚居、小散居”,以适应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

村寨中以康姓为大姓,是“施南康家”的一个支系,祖公康兴守携眷属顺应清朝“改土归流”的政策,自湖南迁居至恩施,于清乾隆年间落业于此,家业日渐鼎盛,尔后修筑旧铺古寨。寨子位于所谓“九龟寻母”的风水宝地之中,民居依山而建,村民环山而居。寨中现存的康家大院,院前有广场作为集会场所,以河流为分隔,将二官寨村分为新旧两院。康家大院(旧院)历史悠久,虽有部分院落已经破败,但这个精美的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依然展现出古朴的魅力。二官寨村旧院康家大院是当地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典型代表,被张良皋先生称为恩施保存最好的、最具规模的民族民居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民族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 二官寨村村落空间布局特色

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二官寨村村民对吊脚楼建筑的选址,当地村民倚山就势,适应当地山地地形,在平坦的台地上修建了康家大院(旧院)。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多,当地村民以河流为界,在河对岸寻找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坡地,修建了康家大院(新院)。

沿着主路进入村寨,旧院前有一广场,旧院地势也相对新院更加平坦开阔。随着主路进入新院,新院内吊脚楼倚靠山势修建,吊脚楼与等高线平行。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吊脚楼低处向高处修建,层层递进,营建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布局特色。

3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特征

3.1 吊脚楼空间形制

土家族吊脚楼是特殊地形气候影响下的产物,是干栏式建筑发展的顶端。张良皋先生对土家族吊脚楼有较高的评价,“土家吊脚楼位于干栏建筑史的顶端” [2],他还认为土家族民居“集华夷之大成”[2],可见土家族吊脚楼集合了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并结合汉族建筑形制,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制。吊脚楼空间形制以“钥匙头”式吊脚楼与“撮箕口”式吊脚楼为主[3],同时也有少部分“一字座”式吊脚楼、双层吊式吊脚楼以及“四合水”式吊脚楼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第一,“一字座”式吊脚楼,是最基础的吊脚楼空间形式,且建筑空间比较实用。

第二,“钥匙头”式吊脚楼,即单吊式吊脚楼,又可称为“一头吊”,形同“L”。其特点是只有一边的厢房悬空吊脚,且通常位于正屋的左侧。

第三,“撮箕口”式吊脚楼,即双吊式吊脚楼,形同“凹”。它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特点是正屋的左右两边均有厢房悬空吊出。

第四,“四合水”式吊脚楼,即四合天井式吊脚楼,这种形制的吊脚楼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将正屋两边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合院。一般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

第五,双层吊式吊脚楼。这是在单吊式或双吊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在一般的吊脚楼上再增加一层。

3.2 吊脚楼主要空间组成

3.2.1 正屋

土家族的正屋分为堂屋和偏房这两个部分。正屋一般为三开间,即一个堂屋和两个偏房。通过向两侧增加厢房,从而形成新的吊脚楼空间形制。无论是哪种形制的吊脚楼,一定是以堂屋作为中心空间以轴对称的形式来布置。堂屋也是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的核心。堂屋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传统吊脚楼基本上都是以轴对称的形式来构建空间的。在空间尺度上,堂屋的面积最大,而偏房则相对较小,这也是受到了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在遇到兄弟分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偏房两侧再次加建厢房,将原有偏房变为正屋,从而增加人口,扩展居住空间,扩大家族。堂屋是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生产的核心空间,其功能有祭祀、接待宾客、办红白喜事等,也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4]。

受到当地风水堪舆理论的影响,正屋不设门,在土家族风俗中,大门处被称作气口,为了防止家中的“财气”外流,同时满足村民日常出入的需求,常设置较高的门槛,这个门槛也被称为“财门”[4]。这种空间的阻断方式表现出了土家族人的淳朴与传统,构成了土家族建筑半开敞半封闭的居住空间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通风、采光的需求,便于农产品的晾晒与存放。

3.2.2 火铺房

传统火铺房是位于正屋偏房的一个季节性空间,土家族人在没有生产劳动的时候会在火铺房聚集烤火,同时土家族人会利用这个空间来进行一些食物的熏制加工。在功能用途上,火铺起到了去潮、烹饪、驱赶蚊虫等作用,在当地较为潮湿的环境中,提高吊脚楼建筑的耐用度。火铺也是连接堂屋和卧室的重要通道[4]。堂屋只能通往火铺,卧室也必须从火铺进入,这种密闭的交通流线使这三个空间完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化,而火铺则是连接这两种不同属性空间的具有交通性的载体。火铺房是土家族建筑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 阁楼

在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中,土家族人用阁楼来储藏粮食。粮食或者从火铺熏制好的肉类会直接存放在阁楼上。在土家族吊脚楼中,堂屋的二层上方不设置楼板,而两侧的偏房则会架构楼板,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即为阁楼,并且在吊脚楼建筑空间中,室内并不设置楼梯[4]。村民在使用阁楼时需要自己搭建楼梯以方便搬运。村民在使用该空间时,可以扶梯直上。土家族人会在阁楼上使用木板作为分隔,并将开口设置在堂屋方向,以方便放置梯子,便于人上下取用。

3.2.4 辅助空间

辅助空间是根据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而加建或扩建的建筑空间。辅助空间主要分为一楼架空空间、临时空间与加建空间。一楼架空空间一般用来饲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临时空间一般为院坝,当地村民在建造吊脚楼时都会选择开阔平坦的平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会浇筑水泥,使院坝地面更加光滑平整。在农忙时期,光滑平整的院坝可以方便土家族人晒谷,农闲时期,院坝又可以作为村民聚会乘凉的场所。扩建空间则根据村民需求来使用,一般作为储藏空间或偏房空间。

4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更新影响因素

一是二官寨村属于恩施州“乡村振兴”首批试点村落,作为恩施州的重点打造对象,当地政府对该村落产业结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引导与扶持。当地在制定村落经济发展规划时,将民宿旅游作为该村落发展的主要特色产业,并以民宿旅游发展为主体,带动茶业、药材业以及养蜂业这些附属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拓展村民收入来源。因此,当地村民在修建和改造吊脚楼建筑时会对原有居住空间进行改造,以使自己的吊脚楼建筑可以满足当地民宿旅游的需求。

二是随着村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村民在修建或修缮自家原有吊脚楼建筑时,会对原有吊脚楼建筑的居住空间进行一定的更新,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或生产需求。许多村民在将自用房改造为可以商住两用的民宿建筑后,可以获得收入,并通过向游客出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茶叶、蜂蜜等)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是二官寨村曾受当地地理环境限制,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交通极为不便。在2015年国家财政的支持下,该村完善了基础设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许多曾居住在山腰或者更偏远的山区的村民都选择将自己的建筑搬迁到新路旁,以满足出行便利的需求。凭借当地民宿旅游发展的契机,靠近新路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商机。

5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更新策略

5.1 聚落规划整治与修复

二官寨村新的聚落空间规划主要是在二官寨村新院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更新,从而保留康家大院古建筑群(旧院),并对康家大院古建筑群进行整体更新维护,如整修康家大院古建筑群外立面、恢复康家大院内部空间格局等。新院的部分以保留部分完整的老建筑院落为基础,通过对院落平面布局进行更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商业需求,满足当地发展民宿旅游的需求。

该村落属于恩施州“乡村振兴”试点村落,当地政府在村民自有建筑民宿化的过程中也对村落肌理外观样式方向进行了确定。当地村民在更新改造自有建筑的居住空间时,必须保留建筑外立面的基本肌理,对吊脚楼建筑结构不进行破坏或大面积的改造。在材料上允许使用现代材料,但大体上还是需要保留原有木质结构,使村落保留原有风貌。同时,在新院内,不允许有吊脚楼建筑以外的建筑形式,打造一个吊脚楼民宿旅游建筑群。既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也满足游客对游览吊脚楼建筑的需求。

5.2 建筑功能布局优化

5.2.1 增设门扇

在传统吊脚楼空间中,受风水堪舆理论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设门,通过高门槛来阻挡财气的外流。同时,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围合手法也保证了正屋的采光与通风。但过于通透的空间也使吊脚楼失去了安全性与私密性,难以满足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更新后,新式吊脚楼建筑的正屋空间已经设置了前门,而不像之前传统吊脚楼一样不设门。设置前门,使吊脚楼在安全性与私密性上有了一定的完善,来满足当地居民与游客所需要的安全性与私密性。

5.2.2 居住空间功能进一步细化,烹饪空间从火铺中分离出来,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

火铺这一居住空间在使用上依旧保留原有的除潮功能,但熏制食物以及用餐已经不在火铺进行了。为满足当地民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村民在吊脚楼空间内单独设置了餐厅和厨房。在厨房可以完成对食物的加工,在餐厅内用餐或者宴请宾客。

5.2.3 扩大居住空间

传统吊脚楼建筑的阁楼主要用于储藏,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与民宿旅游的发展,在新式吊脚楼建筑中,阁楼都设置了客房,原有的储藏功能被居住功能替代。

5.2.4 架空空间保留储藏功能

辅助空间中的架空空间在吊脚楼空间更新中已经不再饲养牲畜。由于卫生等问题,当地村民基本上不再饲养土猪等家畜。部分还饲养家畜的村民也会重新搭建新的水泥猪圈,放弃在架空空间饲养。但当地村民还是会将杂物堆放在该区域,该空间的储藏功能未改变。

5.2.5 院坝空间农忙时晒谷、农闲时娱乐

临时空间院壩的使用功能不仅仅是晒谷这一生产行为,更多地成为当地村民聚集、娱乐的场所,跳广场舞、打牌这些休闲娱乐活动使院坝这一临时空间有了新的活力。

5.3 建构材料的更新

二官寨村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建房时通常就地取材。吊脚楼建筑多用木材建造。随着交通逐渐便利,村民外出务工期间见到了更多的现代化建筑形式与材料,拓宽了村民的审美与眼界,许多村民开始使用砖、瓦等建筑材料。但由于砖石仍然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运输和建造,且砖主要用于封筑山墙,所以砖石的使用率并不高。同时,为了保护当地村落肌理,政府对仍然保留木制吊脚楼建筑的村民给予维护补贴。在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以保留原有吊脚楼建筑构造为基础,对其自有建筑进行民宿化改造。在修建时将原本老旧的吊脚楼建筑重新修整为一间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房屋,不改变内部框架,并在外表面贴上木板饰材,以搭配周围建筑风格。因此,当地吊脚楼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以木构架为主。但会有部分区域用砖石、混凝土来封墙以增强空间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5.4 门窗装饰的美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门窗样式较有代表性,在窗框装饰形态上较为多样,常常使用状元格子(竖条纹)、万字格、寿字格等纹样。随着民宿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村外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渐频繁,使用了更多复杂美观的花纹,如冬瓜圈、王字格、冰裂纹等。并且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小部分村民在民宿旅游化的过程中,在家中安装现代防盗门[5]。但出于对外立面肌理整体性的考虑,会在外侧再加一个实木门或者铺贴木板。保留建筑立面肌理的整体性,尽量不破坏吊脚楼建筑形态的整体感。以符合当地政府对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吊脚楼建筑民族性与独特性的要求。

6 结语

传统吊脚楼居住空间是土家族人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表现,而现在二官寨村吊脚楼居住空间的更新变化也是当地土家族人顺应时代发展、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革新。

传统吊脚楼居住空间需要依据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空间功能上进行更新。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居住空间功能的更新变化,另一方面推动当地居住空间更新来适应民宿旅游产业的需求。这些建筑居住空间功能上的更新与改变主要是因为原有建筑居住空间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通过对居住空间功能的更新满足当地居民在自家吊脚楼内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雨蒙.古村落现状分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的探讨——以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古寨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03):116.

[2] 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5.

[3] 徐燊,张浩瑜,赵逵.湖北施恩小溪古村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17(04):83-84.

[4] 岳诗怡.鄂西土家民俗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5] 卢杨,覃莉.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当代变迁——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5-93.

作者简介:翁雯霞(1979—),女,江苏高邮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聚落、环境设计。

屠嘉程(1995—),男,浙江绍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環境设计。

作者:翁雯霞 屠嘉程

吊脚楼建筑艺术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研究

内容摘要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民族建筑文化是新时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恩施土家族特色建筑——吊脚楼为研究对象,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对吊脚楼的建筑历史、建筑类型、文化内涵、保护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吊脚楼;新农村建设;保护利用

1.土家吊脚楼的起源和特征

1.1历史渊源

吊脚楼又名“吊楼”,是苗、壮、布依、侗、水、土家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吊脚楼主要讲究朝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是吊脚楼的集中区域。它又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因为建筑干栏全部都悬空。 土家族吊脚楼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干栏式建筑是其原型。原始人们为了去适应原始的狩猎生活,从而在森林修建居室,吊脚楼开始于古代的森林里。历史随着农耕的发展,人们开始模仿巢居式样,巢居形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干栏建筑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干栏式建筑变化出多种形式。高脚的厢房与矮脚的主屋是传统吊脚楼民居的方式。土家吊脚楼受自然环境、气候、风土习俗的影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鲜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和独特吊脚楼建筑文化。

1.2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

恩施山区地势严峻,多山。人们就顺着地形建造吊脚楼,为了减少浪费耕地资源,从而有效利用空间,吊脚楼依山而建,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在气候上,恩施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每年雨量特别大,并且空气湿润。在夏天蚊虫特别多,雨水泛滥。人居住在吊脚楼上面,牲畜居住在吊脚楼下面,有效地避免了不利因素。

1.3吊脚楼类型

根据吊脚楼的外形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也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此图为土家单吊式吊脚楼[ ]

双吊式:由单吊式发展而来,即在正屋的两边都有吊出的厢房。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经常在一处。

四合水式:所谓四合,顾名思义,这种建筑是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它是由双吊式发展而来的。它是利用正屋和两边的厢房所形成的一个围合空间,一般正屋比两边厢房要高起一节,进门口就是在两厢房的下边,所以上到正屋,还需要上几步步梯。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单双吊式都实用,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再加上一层。

平地起吊式:在平坝中建本来不需要吊脚楼,故意将厢房抬起来,用木柱支撑。制成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往往使厢房高于正屋。

3.吊脚楼建筑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是恩施地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恩施走土家儿女的文化记忆。吊脚楼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吊脚楼不仅展示了土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蕴涵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风水观念和民族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还是土家族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物质空间。正是土家吊脚楼这么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土家儿女的血脉相连,心心相印,我们必须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吊脚楼的文化根源。故,分析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及其精髓,意义不言而喻。

3.1展示了土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恩施地区属于武陵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水秀丽。土家儿女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由于地势和气候原因,土家人民修建吊脚楼,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武陵山区的树木众多,土家人利用这里自然的木材资源,建造了精美的吊脚楼。吊脚楼一般修建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土家人依势而建,利用自然的地势,吊脚楼下层用于圈养牲畜、储存粮食,而上层则用于居住人。这既体现了土家儿女的建筑智慧,也体现土家民族的独特文化。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即生物因素之间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人也必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3.2折射出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与宗教意识

为了供奉历代祖先灵位、立香火、安祖先等,吊脚楼正中的正房(一般叫堂屋)都安有神位。土家人要在家神下举行入谱仪式,在子女出生时,保佑人丁兴旺。这种做法,展示了土家人的信仰崇拜与宗教意识。同时,从居住房间的安排来看,也体现了土家人对生命意识的热烈张扬。在土家族的民族意识里,“左”为大,左边才会人丁兴旺。在土家人看来,年轻夫妇住进“左”间,才会生命力旺盛,多添人丁。因而,当儿子新婚之时,父母亲要么建新房安置新婚夫妇,要么就将原先自己居住的人间左房让给新婚夫妇。同时,未婚的女儿或者儿子就住阁楼,直至出嫁或娶新媳妇住进新房。这种安排,是对新婚夫妇年轻活力的张扬,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生命力的张扬,或者是说对年轻人生殖能力的一种崇拜与向往。

3.3再现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土家人民建造吊脚楼时,依山而建,背山面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生活与耕种。这体现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屋场的“龙脉”不仅指周围山川的走势,更主要是指山脉中所具有的能使居住者家业子孙兴衰的某种神性精神,而且这种神性的精神与居住者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对应和沟通的关系,无论房屋的坐向和大门的朝向都必须和这种神性的精神相适应,在这里神圣成了“神与人相交互的一种艺术。”甚至在土家人看来,山脉延绵数里,越长越雄伟,其龙脉就越好,尤其是多条山脉的交汇处,则是风水宝地,预示未来人家兴旺,后世子孙飞黄腾达,建功立业。

3.4体现了土家族的家庭伦理观念

土家族讲求“家和万事兴”。土家族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是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土家族人认为“左”是尊严和高贵。儿子在未婚时,父母住在左房,而在儿子结婚后,父母认为儿子是一家之主,让儿子和媳妇住左房。从左房的住次看,体现了土家族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就是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观念。

3.5传承土家文化的场所

长期以来,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父传子、母传女的方式延续不断。父母亲或在饭后茶余,或在劳动现场言传身教,传授生产生活技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子女则在父母亲身边,长期耳濡目染,亲身实践,掌握生存技能技巧,传承民族文化。而在土家族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吊脚楼内进行,尤其是对家庭生活技能技巧的传授,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内部进行,如土家族女工和土家织锦技术的传授。因此,土家族地区流传的“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真实写照。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能歌善舞。由于土家族聚住地的教育相对落后,传承土家文化和传承土家民族精神的任务就落到了父母亲的身上。在茶余饭后和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们就将土家族的礼仪和家和万事兴、父慈子孝、长卑有序等观念和思想传授给后辈。吊脚楼就是长辈传授土家文化和精神给后辈的场所。

4.吊脚楼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4.1为恩施新农村的旅游业助力

4.1.1有利于加快州内经济的发展

在恩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恩施州民居建筑吊脚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其匠心独运,意匠经营而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因地制宜,巧借风水而成为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呈现出一种环抱自然、包容宇宙的空间观念,神韵天然。吊脚楼是恩施州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有专家说,恩施州的“人世仙居”吊脚楼,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未来,不仅属于武陵,而且属于全世界。所以,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利用对发展恩施新农村的旅游业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恩施地区各个旅游接待区正在改建土家吊脚楼特色民居。随着各个旅游风景区的开放,为缓解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政策鼓励景区沿线民居及农家乐风貌进行改造建设。沪蓉高速和宜万铁路的开通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逐渐发力,旅游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如:恩施市白果乡境内民居多为木质土家吊脚楼,在新农村建设中,该乡因地制宜,特别注重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既体现了时代元素,又保留传统特色。今年,该乡共筹集500余万元,对410户吊脚楼民居进行了保护和改造。宣恩县庆阳老街吊脚楼群、恩施市盛家坝小溪古村落吊脚楼群、咸丰县麻柳溪古村落吊脚楼群等相继修缮完工,具有土苗山乡特色的吊脚楼构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4.1.2促进人们对恩施民俗风情文化的了解

在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走过的路所留下的脚印,丢掉了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该向哪里去。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凡到过恩施州的外地人,第一印象恩施不是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在恩施州住上几年的外地人,也看不出与汉民族有什么不同。恩施州的少数民族除民族信仰、生活习俗、风俗习惯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外,仅从外表看,的确与汉民族没有什么差别。一个民族除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大力地去保护利用土家吊脚楼能够促进人们对恩施土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土家吊脚楼是土家儿女智慧的结晶和土家文化符号。

4.2唤起土家儿女内心的情感记忆

在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家吊脚楼是恩施地区的文化遗产,是恩施地区城市历史的见证和记忆,也是土家儿女内心的情感记忆。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许多多的吊脚楼民居被荒废、遗弃,甚至破坏和毁灭。殊不知,毁灭的是土家儿女的智慧结晶,毁灭的土家文化符号,这让整个恩施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空间的特色,消失殆尽。从而,取而代之的钢筋水泥的平房。现在的恩施亟需去大力去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土家吊脚楼,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土家文化的连续性,才能保护吊脚楼文化的特色,才能保存恩施街巷空间的记忆,更才能唤起土家儿女内心的情感记忆。

4.3能使恩施地区的土家文化升华

在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家吊脚楼是恩施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世界认识和理解恩施地区的名片。一个民族除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这是让人一眼就能识别你是哪个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土家族的服饰文化突出特点就是穿着尚俭朴,喜宽松,重喜色。民族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恩施州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类型及民族构成,折射出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人民的民族性格,透视出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而土家吊脚楼和恩施的民族服饰文化、恩施饮食文化一起构成了恩施地区的城市特色和文化符号。所以,大力保护利用土家吊脚楼,能使恩施地区的土家文化升华。

4.4能使恩施新农村更好建设和体现土家特色

在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利用是恩施地区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可识别、可认知的重要标志形象。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传承地方文化传统。在恩施新农村建设中,保护恩施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对于维护和塑造恩施地区土家特色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

4.5恩施新农村建设永续发展的需要

在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利用是延续恩施城市历史文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永续发展的需要。恩施地区的土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吊脚楼建筑,传统风貌和街巷形态,是维持恩施地区社区结构的物质基础。恩施吊脚楼是联系世世代代生活在恩施地区的人们的精神纽带。吊脚楼文化蕴含着土家儿女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土家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土家儿女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吊脚楼文化遗产,保护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土家族情感纽带、增进土家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J].山西建筑, (2010)04

[2] 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综述.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刘瑞洋 ,华勇 .基于地域特色下鄂西地区吊脚楼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鄂西地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4] 张爱武,田晓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04–941(2011).

[5] 张爱武,田晓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5] 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2008(2).

[6] 潇琦.如何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J].北京房地產.2007.

作者:何太江

上一篇:国内美术馆分析论文下一篇:符号新闻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