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

2022-04-17

福建土楼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而位于永定县下洋镇的初溪土楼群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土楼群,也是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溪是汀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30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下洋镇,初溪村就在初溪上游。在福建众多的土楼群中,初溪土楼群拥有5个最:最集中、最古老、最完整、最知名、最美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 篇1:

浅析客家围屋、土楼、围龙屋的建筑艺术特色

摘 要: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是对客家围楼式建筑所属地域差别的分称,围楼式建筑无论从物质文化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都体现着客家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然而在南方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围楼式建筑形成各自独立发展的艺术文化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比较三者之间的建筑艺术特色,寻找适应当今时代的建筑生态设计手法。

关键词:围楼建筑特色装饰艺术

围屋、土楼、围龙屋分别是对现存赣南、闽西、粤东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建筑的称谓。虽然分布区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都带有中原文化特征的表征,但之所以区别开来,是由于三种建筑的外部形状、建筑结构、平面布局、装饰内涵以及使用材料等艺术特色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按照地域差异进行同异对比分析。

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及空间形态分析

1.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原民族遭遇多次大动荡,为避战乱,南迁成为众多中原人无奈的选择,当他们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因为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是客居者,所以被称之为“客家人”。围楼式建筑就是客家祖先将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与防御有着密切的联系,居住于山林之中的客家先民为抵御豺狼出没、盗贼骚扰,便采取聚族而居,集体防御的方式抵制外侵。

同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围楼式建筑属于生土建筑,直接取材山地、土石、木材、石灰、稻草等夯筑而成,有的还掺入竹木条或红糖糯米,增加墙体韧性和胶结硬度。围楼内部结构采用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工艺设计与建造,融防卫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构造,都是客家先民善加利用自然的结果,充分显示出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技艺。

1.2 围楼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主要体现了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通透性,外部空间的群体性与组合性,整体空间的向心性。

从整体空间构架上看,围楼式建筑中轴显明、两旁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庄重。赣南围屋多建于平地,最具特色的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四角增设炮楼,这种形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防御性和攻击性;闽西土楼多建于山地,总体平面布局以圆形为主,是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进行平面规划的,它的四面防御、彼此照应的特点是其他围楼式建筑无法比肩的;围龙屋多建于坡地,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合院式民居,整体上看,它前低后高,包括水塘在内,整个围龙屋呈现椭圆形的布局。因势取形、平面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这正是一种依赖大自然而制的建筑,它根植于自然而且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1]从内部空间上来说,赣南围屋由外围的一圈围楼加内部的府邸部分组成,楼层通常在二至三层,闽西土楼由高大的夯土外墙与中心的祠堂组成,通常二到六层,军事防御色彩浓厚,而粤东围龙屋通常由二至三圈的房间组成较为密闭的内部空間,楼层通常为一层。围楼式建筑的布局科学而严谨,整体的向心性布局,是客家人崇宗敬祖思想的表现。

无论是哪一种建筑造型及平面形态的围楼式建筑,都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既体现了物质功能,又体现了精神功能。围内按功能划分既有实用的厅堂、卧室、厨房、仓库、水井、厕所等,又有用于精神教化的祠堂、私塾、戏台等,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群体。围楼式建筑还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将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在一起。

2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艺术特色比较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2]围楼式建筑吸收了中原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建筑特色概括起来讲是恢宏大气、古朴凝重的。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建筑及装饰的主要特征对比分析用下表呈现:

围楼建筑 围屋(赣南) 土楼(闽西) 围龙屋(粤东)

建筑起源 起源并传承于中原坞堡 原型取自山寨,并融入风水观念 中原与当地形态的结合,含风水观

建筑外观 坚实、深严 坚固朴实浑厚 稳重庄严,犹如太师椅

平面特征 多为方形,以堂为中心,宅屋两翼扩展。中轴对称,宅屋两(三)进两(三)排,周围由多层厚墙房屋包围,四周有碉楼,天井式民居 以堂为中心,宅屋环堂而建,可方可圆,四周由多层房屋包围。方楼中轴对称,圆楼以祖堂为中心,

天井式民居 以厅堂为中心,堂横组合。中轴对称,前有禾坪,塘后有垅屋或枕屋,

屋顶样式 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 悬挑尺度大,悬山屋顶 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

组合方式 方围带王字型堂屋廊屋组合体。大型围子内有三组三列堂屋廊屋组合体,聚居性强 以土楼为组合单元,可多个方、圆楼组合,也可方圆相连组合,聚居性最强 一姓一围屋,大型者有多横多围。如双堂双横带一围等,聚居性弱

集合形态 布局分散,独立建围 临近起围,形成村落 依山傍水而建

主要功能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半封闭、半防御

位置选址 背山面水,以南北朝向为主 背山面水,方楼以南北向为主,圆楼无朝向,东或南面开门 背山面水,多为南北向,围龙风水文化

材料结构 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也有石墙,三合土,“金包银”做法 清水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 木或砖墙面、木架构;石基,“金包银”做法

地理环境 建于坡地或平地,夏闷热多雨潮湿冬季寒冷 建于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山区 建于丘陵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

防御功用 形式比较多样,主要采用点式防御,四角布置碉楼 圆形无,方楼四角布置碉楼,加强自身的体量来达到防御目的

线性防御为主,有碉楼则四角布置(较弱)

装饰艺术 繁简有度,精美华贵的装饰艺术,渗透的美 华丽,精致,细腻,精微的文化内涵 装饰艺术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中西合璧的和谐

整体特征 变化自由,不拘形式 方、圆性为本,秩序统一 向心性,多重,融合

(注:此表参考陆元鼎、魏彦钧著《客家围楼的特性与模式》及何仕平著《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内容有更改和增减。)

从上表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楼式建筑在选址和布局上,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还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另外还有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因素。赣南围屋分散布局,独立立围,内部宽阔,住户并列分布,变化自由,不拘形式,装饰繁简有度,有一种渗透的美;闽西土楼则以方、圆性为本,形式明快,样式统一,秩序感极强,装饰华丽、精致、细腻,体现了一种精微的文化内涵;粤北围龙屋追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多重半圆同心式住房结构和空间特色,展现出空前的向心性,装饰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还有一部分中西合璧的和谐。[3]

3 围楼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21世纪的现代居住建筑,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与形式,而是需要营造高标准、多层次、个性化,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住宅。[4]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围楼式建筑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它是传统风格、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完美结合的鬼斧神工,其体现出的生态观是人、建筑、环境的共融共生。如何把围楼式建筑的特色与文脉同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可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3.1 空间的形式与功能对设计的启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的建筑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把握建筑设计的物质精神财富,还应该把握民族性、地域性、人文域性的特征,尽力融入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形式,建设成不同区域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围楼式建筑的形式美几乎达到极致,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加以利用,并在考虑功能需要的同时将空间创造性的组合,做到功能空间最大化,形式的特色化,寻找形式上的个性及其与环境的充分协调性,追求建筑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3.2 生态技术手段对设计的启示

围楼式建筑以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为依据,围绕着传统文化、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原理设计建造,且具有强烈的人本思想。建筑既能有效阻止室外干扰因素,室内又能拥有清新怡人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空间内部还具有纳阳、通风、采光等作用,形成舒适的物理环境。除了基本的住宅功能之外,围楼式建筑还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对周边环境的连通、利用,给人田园般的理想生活感受。这些优秀建筑理念对当代人居环境的设计有着高度的借鉴价值。

3.3 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的启示

现代建筑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建筑元素上,对传统装饰元素符号进行时代的加工,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从建筑理性主义出发,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代为今日所用,创造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4 结语

赣、闽、粤三地的围屋、土楼、围龙屋的建筑选址、建筑构造、建筑功能、文化内涵受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既包含着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地理上的便利使得文化之间能够迅速传播、相互影响,三种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保持着相互的共性,又呈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虽然它们的整体造型不同,装饰方式各异,但是也掩盖不住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构造方式、建筑功能等方面暗藏的相同点。在现代建筑不断发展的今天,采用可更新和持续发展的模式保护与开发围楼式建筑,保持原生态的風貌和独有的建筑特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何仕平.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RichardR . EcoCitie: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M]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作者简介:朱艳芳(1980—),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朱艳芳 张咏梅

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 篇2:

除溪,中国最美的土楼群

福建土楼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而位于永定县下洋镇的初溪土楼群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土楼群,也是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溪是汀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30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下洋镇,初溪村就在初溪上游。在福建众多的土楼群中,初溪土楼群拥有5个最:最集中、最古老、最完整、最知名、最美丽。由于初溪土楼群藏于深山之中,加上进山的公路崎岖蜿蜒,至今仍像一位未加修饰的村姑,期待着人们揭开她美丽的面纱。

我们从下洋镇出发,乘车前往初溪村,沿路群山延绵起伏,高耸云霄。层层青绿梯田间隐约显现着形态各异的土楼。茂密的竹林与潺潺清溪相映,阡陌间盛开着紫色的木槿和紫薇花,山垄上不断闪过结满亮澄澄果子的柿子树,农人牵着水牛沿着山间青石小道走过……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壮丽和谐的客家山水画卷。

车至初溪停车场,抬头向前一望,只见巨大的土楼群安静地躺在开阔的山坡上。湛蓝的天空映衬着黄色的土楼,四面青山翠竹环绕,古朴天成,纯粹自然,完全是一座客家人最原生态的聚落IU村。踏进初溪古村,犹如踏进一段尘封的历史。高大峻伟的土楼或方或圆,或高或低,或聚或散,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似一个个巨大的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令人浮想联翩。

初溪共有36座土楼,由5座圆楼和31座方楼组合而成,依山势而建,逐级升高。沿着山坡上的石径拾阶而上,不必理会时间,在众多土楼构成的迷宫中走走逛逛。最后来到一座雄浑而威严的大圆楼前,这就是初溪最大最著名的集庆楼了。同集庆楼一样,初溪所有的土楼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庆”字。如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等,代表着土楼人家向往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景。集庆楼古老但并不破败,充满了沧桑的美。史载集庆楼是在大明永乐年间(1419年)修建的,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用的全是杉木,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如今楼内居民已经搬空,变成了土楼文化博物馆,展示着永定初溪徐姓乃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印象最深的是楼内林立的木质楼梯,据说有72个之多。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此楼,自底层起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这种布局与现代的单元楼思路完全一样。可见徐氏先人早在600年前就很好地解决了全族集体生活和各户私密空间的矛盾问题。据说人气最旺的时候这座巨大的土楼里曾居住了六七百人。当地人常打趣说,倘若到集庆楼借宿,在每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7个月的时间。但不知为什么,集庆楼之后,初溪人再也没建造类似的土楼了。在此后几百年间陆续夯造的土楼,或方或圆,所有的楼层都是相通的。

离开集庆楼,我们顺着石阶路奋力登上初溪村对面山顶上的观景台。夕阳西下,群山环抱,整座山坡上几十座方方圆圆的土楼林立,布局充满韵律感。那种美梦成真的精彩难以用壮丽等词汇来形容,只感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 篇3:

浅谈福建传统民居之价值

土楼是我国乡土建筑的代表,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类型最丰富的莫属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武夷山的土楼,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一、 福建土楼的建筑美学价值

福建土楼大多被山林环绕,方圆错落,有如现代体育馆般气势恢宏。客家土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五凤楼、方楼和圆楼。客家土楼建筑具有防御、科学、艺术几大特点。

(一)突出的防御性

1、防御能力

土楼的外墙大都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留有一扇坚固的大门,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以方楼和圆楼为例,方楼其坚固厚实的土墙从堂屋扩大到整体结构的外围,防御性因此大大增加。圆楼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圆楼形成一座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

2、军事工程

早期为防止敌人火烧,土楼居民在门上装上漏水漏沙的装置,紧急时刻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三楼的墙体则开设的枪口,也可被用于用于投掷石块。这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惊叹不已。

(二)先进的科学性

1、土楼空间设置合理。

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住房,其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房间都是独立的,以公用走廊联系各个房间。楼内的天井一般为土楼中最权威的首领讲话的地方,有的土楼中的天井融入回音壁的特点,形成天然的扩音广场。

2、建筑与材料的有机联系

土楼的建筑材料十分讲究,土壤并不是挖出来便可以直接使用的,必须要经过配制、复合、发酵。发酵成熟的土,有的再加上石灰,红糖、蛋清、糯米等,不易开裂,防震抗震能力强,生命力更强。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3、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打新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瑰宝。

(三)独特的艺术性

土楼的外观朴实无华,泥土气息浓郁,保留比较淳朴的外表,显示一种粗犷的美。楼中的木制材料也不添加任何油漆,保持本色的美。以方楼为例,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土楼在建筑上属于特殊类型,符合建筑美学上的“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

二、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价值与总结

部分土楼不但建筑年代久远。数量多、规模大、楼层高,而且深受儒家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影响,也经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汇聚着明清建筑艺术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时繁荣昌盛的标志。土楼作为文化与建筑的瑰宝,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建筑艺术以及空间设计的关注对象,它遵循的自然规律体现着地域文化特征,历史元素和传统元素的得到充分发挥,将形势与功能融为一体,是民族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随着土楼保留下来的客家文化成为了土楼的灵魂,从中流传下来的团结友爱的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更为土楼文化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客家人祖辈创造的经验总结,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和价值之一。后人更应当提升其保护与发展意识,让土楼生命力更加持久。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土楼探秘[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1期

作者简介:叶子青(1993.06-),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11级环境艺术设计本科生。

作者:叶子青

上一篇:环保性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