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2024-04-23

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精选9篇)

篇1: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新鲜的血液让生命沸腾

——2009年9月19日参加798艺术节开幕式调研报告 歌德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我很幸运,能在自己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学习艺术专业。了解它,感知它,欣赏它并有机会创造它。学习艺术让我快乐,使我的生命更有活力!798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区,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因为那里有太多我眼睛的食粮和头脑的启迪。

“2009北京798艺术节”于9月19日下午两点在798艺术区798创意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我和朋友届时赶到798创意广场,希望亲自去感受这种艺术嘉年华的节日气氛!本届艺术节主题展是:“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同时,开幕式“中德狂欢——‘歌德范儿’国际大派对”活动也在举行。

出席798艺术节开幕仪式的嘉宾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先生,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薛宝书先生,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谢莹女士,北京电控总裁、七星集团董事长杨文良先生,七星集团领导王彦伶先生,歌德学院(中国)北京分院副院长柯里先生,佩斯北京总裁冷林先生,艺术经纪人、策展人、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程昕东先生等。到场的嘉宾还有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先生,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锡俊先生,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赵玲女士,798艺术区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家代表,文化、艺术各界人士以及媒体方面的朋友(其实这些人我都不认识,是事后回到学校上网查到的。在记者们的闪光灯下,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自己的浅薄。。就像当初在报选修课选择当代艺术赏析课就是想再丰富一下自己的内涵和知识,想更好的通过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认识那些在历史浪潮中闪烁的明星,更加透彻的去解读他们的作品和内心世界。看来我需要去认知的东西还很多,革命尚未成功,安琪仍需努力啊!)。开幕式上的DJ音乐新潮而又动感,免费的红酒、雪碧、可乐加水果等灵活而又浪漫的举办形式都充分展示着本次艺术节的中心—推广年轻艺术家。

年轻化的确成为本届798艺术节的最大特色,参展艺术家是以70后特别是80后艺术家们的集体亮相,取代了往年艺术节展览中或多或少的“老面孔”,共展出了44位年轻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成果。各个展厅里涌动的人流,广场上休憩的人们,到处洋溢着青年的气息,这些都无疑展示着人们对798的认可,和彰显了798艺术区的重要性与影响力。看看网上对年轻艺术家的肯定吧!“青年人共同的探索轨迹,在这些作品中清晰可见”,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席策展人郭晓彦女士表示:“我们支持他们的意义就在于艺术需要新生的力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博士对本次艺术节和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青年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的希望所在,798艺术节是艺术青年的节日和舞台。期待798艺术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孵化器,推动积极健康的当代艺术的迅速成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夏季风先生则对青年艺术家的未来做出期待:“具备一种面对社会基本价值和道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责任,远比具备应对一场经济危机的手段更为重要,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艺术家们。”

在798艺术中心,主要展览是傅新民现代艺术回顾展,展出傅新民雕塑及水墨作品。首先夺走我目光的是798创意广场上傅新民的作品《感悟NO.7》(风水轮转)。红色的钢架方框包含着金色的圆形自行车车轮,再配上由中心发散的放射形金色线形线条,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中国。方与圆,红与黄,点线面,周易,悟道。。我发现自己慢慢在将教室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那种能去品读作品的感觉让我愉悦!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用博大一词都无法诠释,欧洲的艺术确实值得学习,但好的艺术是发自内心的是文化底蕴的积淀。中国元素的丰富,儒道等古典文化的熏陶必定会使艺术家做出优秀的中国本土艺术作品。我知道看作品不能带有太重的个人喜好,不喜欢的不代表人家的不好,没有不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但第一眼就能看出中国风味的作品真的很吸引我!

798艺术中心2号馆展出了青年批评家于洋策划的《心相•面孔——超越时空的精神肖像》,展出了50、60、70、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描绘的中国人在近一个世纪中,穿越时空的精神肖像。那面墙上一张张黑白的面孔似乎都在对人们诉说着什么,他们期待着我们这些当代青年的解读,讲诉着他们的故事。面由心生,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有陌生的脸,有再熟悉不过的脸,人们都在静静的看着。观众与画,面与面的对视着,在我看来这就又是 一幅很美的作品!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时空在穿梭。。

《東方既白,被插痛 而甦醒的雄獅》是一件装置作品,白色的狮子上半身和下半身被长长的不锈钢管状结构连接着。我亲自用手去触摸了狮子尾部的小触屏,触屏连动装置中的手,那手的食指直捅狮字肛门处的按钮,同时狮子的头部会晃动,狮子长大口,舌头在一声声惨叫声中抖着。。至今我都没能找到他的作者是谁,但他的作品已经传达了他的想法。我感受到了那颗年轻跳动的心,那种紧迫的忧患意识,对那些被迫的无奈。中国的发展让世界震惊,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走势非常红火,但这些“真相”的背后又

是怎样的呢?国外媒体的大肆吹捧,欧洲以自己衡量的标准去挑选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品。我们似乎是那么的荣耀,但不得不承认又是那么的被迫!雄狮需要怒吼,但不是被人直捅肛门的龌龊的痛!我非常喜欢这件作品。虽然不知道自己解读的如何,但这个年轻人的作品确实让我在灵魂上为之一颤。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该做的还很多!

那天不知在798走了多少路,只觉得天色在渐渐变暗,但来参观艺术区的人流没有丝毫减少。舒洁的个展“小眼看世界”,徐梓峻的个展“我和我”,郭凤怡的个展“我是郭凤怡”······太多的展览,太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我的神经里,让我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为之振奋。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也许在几年之后这些作品的年轻艺术家们会被更多更年轻的灵魂所取代,或者也会成为中国艺术节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怎样他们都使我感知到了当代的中国,当代的北京,当代的青年人。。

(由于从未写过调研报告,此篇文章也不知是否符合调研报告的要求,我就以最直白观后感的形式写了一些我9月19日在798的所见所感。)

2009年9月21日

篇2: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课程代码:15040011 名称: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赏析 授课专业:全校学生 学时:2学分: 预修课程:美学原理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电影作品鉴赏为主,讲授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基础,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鉴赏方法及评论等知识和理论,同时结合理论和知识的教学,选取部分国产电影经典影片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课程融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帮助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本科生的校内选修课。精选电影史上能清晰地标示摄影机能不断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且清晰地显示出电影本体特性,电影语言丰富的经典影片和优秀影片,以及近年来的优秀电影进行有重点的鉴赏和评论。通过大量观摩,使学生增加电影阅读量,增强对电影语言的感受,学会从专业的角度欣赏和分析电影,学会写作影视评论文章,认识到电影的多元化,在今后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中,树立勇于探索、善于借鉴的艺术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 电影的鉴赏(4学时)

了解艺术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电影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培育影视观念。掌握影视构成,影视语言。理解影视的功能类型,创作方法,体裁样式,审美型范。第二讲 影视的评论(4学时)

理解不同的风格样式构成互文本关系的语言现象,叙事动机。掌握景深镜头的长镜头。课外观摩影片《盲井》。

第三讲 电影《启示录》赏析(4学时)

理解影片对野蛮的战争进行的深层次审视,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掌握黑白分明的用光象征手法,主题的强化。第四讲《城南旧事》赏析(2学时)

了解本片是一部散文结构的诗电影,理解“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悉”的情感渲染。掌握场景的重复手法,音乐重复的作用,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影片色彩。

第五讲电影《红高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赏析(4学时)

掌握热烈奔放、阳刚壮美、浪漫传奇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掌握几个“仪式性”场面,色彩造型和表意上的独特之处,歌曲和音乐的作用。理解这是第五代作品的集大成式作品。课外观摩影片《红高梁》。

第六讲电影《私人定制》赏析(4学时)

理解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不同时态的段落。掌握摄影机拍摄方式的区别,闪回也构成整片的关系。不同视点的交叉结合。

第七讲 电影《活着》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感人肺腑的情节,表演。掌握拍摄角度和构图,情节和节奏处理,剪辑,光线与影调,配乐。

第八讲 电影《性• 谎言• 录象带》赏析(2学时)

掌握以对话场面构成全片,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反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呈示部”引发全片叙事动机。掌握细腻的描写,异常疏离和冷静的手法。理解导演运用冷场、语言暗示和空灵的音乐突出影片意图;演员表演自然,注重形体评议特别是眼睛的表情达意。观摩影片《性• 谎言• 录象带》。

第九讲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的纪实风格,非职业的质朴表演及其魅力,结构上的特点。观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第十讲电影《黄土地》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的主基调;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掌握淡化情节、追求抒情品格的特点,以及模糊表演。两个重点段落分析:“腰鼓”和“祈雨”。观摩影片《黄土地》。第十一讲电影《一个和八个》赏析(2学时)

掌握从不完整到完整的构图。黑红白三色,主色调。光线。环境主题。静态画面,大写实与大写意效应。观摩影片《一个和八个》。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授课和欣赏为主,配以课内外放映多媒体等形象化教学手段。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注重经典影片,也要考虑新作品。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影视作品,并观摩评论。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为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目。课外阅读和观摩非常重要,看片时要全神贯注,并做一些观影笔记。学习过程中至少写评论文章1篇。学生所写的评论文章要求立论新颖,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能抓住所评影视作品的特点

来写,逻辑严密,文字流畅。

考试总成绩:平时考查占30%,期末考试占70%。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篇3: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关键词:当代艺术,社会,艺术表现性,世博,创作,现实文化

历史就像是一面墙, 阻隔我们回望过去, 现实就像是一层雾, 模糊我们展望回来!当代艺术在我看来是挺缺观众的, 但正真意义上最需要的是那些真正与艺术家想法契合, 理解艺术家思想精神的观众。在我眼中看来真正的当代艺术不是那些跟风搞行为艺术, 不是那些用技法取胜制造市场艺术产品的艺术, 而我觉得是那些真正能从社会现实问题引发深思的当代艺术作品。最近看了一部电影, 名字叫做《永恒时刻》, 电影描写的生活很平淡很真实但是感觉真的很细腻, 女主角拉森太太在一次无意机会获得了一台相机, 这台机器让她开始用新的视觉去看待整个世界, 同时是讲述通过一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文化, 于我之所见, 这部电影好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画面和剧本, 还在于它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向观众展示那个年代的文化, 记录了那个时代文化特征, 让大众了解到了一战时期社会的真实情况。当代艺术也是如此, 记录这个时代的现实文化。要让观众去了解社会, 就必须把当代艺术做好, 当代艺术肯定是需要有观众, 要不然文化与艺术就不能很好结合, 一切都只是“精神空楼”。

首先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当代艺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当代艺术这个词逐渐使用, 这个词与社会的文化发展变化和政治环境有关。在每一次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候, 艺术家的内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艺术家都是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去关注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切, 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社会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 艺术开始介入到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当中。当代艺术不仅仅只是属于架上绘画的一个范畴, 他是一个整体的艺术, 从绘画到电子, 到摄影, 到录像, 到装置, 到设计, 是一个文化体系, 与我们的环境艺术我们生活的空间都有很大的关系, 与整个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是一个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激情碰撞摩擦出来的火花, 各种想法交织油然而生的一种当代艺术, 反应画家用这个时代的工具去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化, 它肯定是需要观众的。当然物质的东西丰富了精神的产物当然不能少, 现代这个社会, 人们的财富多了人们的眼界自然就高了, 需要精神方面的享受当然也就高, 当代艺术如果不是一种多种形式和文化的艺术, 则它就不能去吸引更多的观众。

我们中国早期的绘画、诗歌、哲学传统, 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追求“意境”, 强调“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境界, 有些人感受的到, 有些人不能感觉到。当代艺术的艺术性由于它的所在的这个时代的特殊性 (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 , 已经有许多的艺术表现性, 我们无法用一种方法去表达艺术的想法, 但我们都希望这些艺术能让观众所感觉到。

“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只是艺术家一味地来欣赏自己而没有观众, 那对艺术家社会文化的思考就无人能理解。当代艺术之前的现代艺术包括之前更早的艺术, 由于我们面前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在前面, 对艺术是什么和自己对事物感觉上的把握, 成为艺术家能否提升出自己的艺术性表现的关键。现在的艺术性事实上已转换为去表现当代的一种文化性, 画家用自己的作品去揭露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就是当代艺术不只是画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不只是一种绘画性, 也不是纯粹美的视觉上的享受。当代艺术的艺术性, 如果没有当代艺术这个时代的文化性载体, 是无法凸现它的艺术性的。刘小东的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的画三峡新移民, 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这幅组画, 虽然称不上写实的佳作, 但是至少这副画的感觉真的很到位, 很真实, 不是传统意义的写实, 表现了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他的目的就是想让观众对这些社会现实有所思考。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 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 对社会问题有着发人深省的阐释。而且在刘小东这幅组画背后有一部叫《三峡好人》的电影去诠释它,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贾樟柯, 他们共同的想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画面和镜头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三峡移民背后的无情搬迁, 让更多人或观众去关注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美术史书上是这么评价刘小东的:刘小东的艺术是最早为社会所知的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 他以放弃理想主义的态度, 富于现实敏感性的绘画天赋表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精神状况, 为历史留下一种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佐证。贾樟柯觉得因为中国这些年一直处于变化, 三峡这次的工程的拆迁是用旧的想法去考虑, 很少关心城市的未来。这种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多, 不管是电影还是绘画作品, 但目的只有一个, 去反映社会的现实。

世博会, 我觉得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品的展示会成功典型, 他不仅赢得了很多的观众, 也恰恰好的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当代性, 它至少是成功的, 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当代的文化。让我明白世博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 经济实力的展示, 也是艺术创意的大舞台。除了一些实在贫穷的小国, 只要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馆, 当代艺术的元素可以说无处不在, 把世博会比作成各国当代艺术的联展一点都不过分。世博会与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 看世博会的过程就像是在看当代的艺术展。通过艺术家们的建筑, 摄影, 录像, 等一系列的装置, 去展示各国的不同的文化, 真正做到让观众回味无穷。在世博会发展史上, 艺术是一个很重要部分。世博会所搭建的坚实平台, 为当代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欣赏来自各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同时, 世博会上的艺术展示和艺术活动也有力地推动着世博会的发展, 让世博会的举办更成功。因此, 当艺术与世博相遇, 创造出的是一个共赢的局面。这更说明了一个道理, 当代艺术一定是需要观众的认同, 这样会对社会文化有所发展。中国馆用了很多表现形式去展示了我们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在世博法国馆外面有个旅法中国画家的画, 他的名字叫严培明, 在世博法国馆外的一系列的儿童油画肖像都是他画的, 他曾说:“他想用上海小孩的面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表达对上海未来的期待, 他觉得可以借世博这个机会让文化交流的作用更加的突出”。

当代艺术要有杰出的创造, 必须更多的是创作, 我们为什么要去进行一件艺术品的创作, 是需要观众去理解我们的情感, 艺术家就是感情的宣泄体, 首先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 本人认为一件没有带入感情色彩艺术作品都将会是是索然无味的。艺术行为作为情感的描述, 从古至今就已经具备了, 当然可定包括当代艺术。如何不落后于潮流和时代, 与当下的人文精神相佐证, 就需要我们不仅仅是着眼于表面的动人效果, 更要注重艺术创作的状态。创造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积极的意义,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也会让艺术生活充满乐趣。北京798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虽然现在的798不像起初的它只是画廊一种性质的地方, 现在变成一种创意产业, 里面一切活动都和艺术市场和商业有关。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是因为当代艺术, 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产业发展, 如影视、摄影、装置、娱乐等, 艺术品的开幕和拍卖经常邀请许多明星来参加活动, 都是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代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欣赏模式, 总是需要不停的变换方式去吸引观众的眼球。

很多的当代艺术不为人所理解我觉得是因为, 文化的差异性太大, 也许有些当代艺术是想表现现实主义, 但很多观众所在区域都接触不到社会最真实的情况, 他们根本不了解作者真正的表达是什么, 因为他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不接近真实, 在观众眼中很多离他们很远的地方或地区的情况他们绝不可能了解, 所以他们不能理解作品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它有的时候太超前, 所以大众不太能够理解它。所以艺术家在心里会有些痛苦, 因为它不被人理解, 但是他还得展示给大家看, 所以这时候有些艺术家感觉创作比较尴尬, 这也是一个阶段。但其实有时候当代艺术很多作品真的很难被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抄袭跟风的现象太严重, 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出些什么, 观众从画面得不到任何讯息, 很多人只是抄袭了一种形式一种技法, 而创作思路并没有管, 观众只是觉得很无聊, 这也难怪很多作品缺乏被认可, 缺乏创作力。

在最近十几年中, 中国当代艺术彻底融入了全球的展览和艺术市场的系统之中。中国当代艺术不只是展品和商品, 它应该成为与科学, 宗教和哲学一样能够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生积极影响的领域。当代艺术它不是需不需要观众的问题, 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去关注这些作品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2].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3].易英.《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4:当代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赏析;当代美术

艺术欣赏课是为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之一。目的是提高选修者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形成相对专业的欣赏视角,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人文素质。艺术赏析课程按照赏析的对象分为中国、外国以及特定种类艺术的赏析,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视觉艺术赏析课程。这种课最为常见的上课形式就是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并集中授课。其较之传统上课方式固然丰富和生动。然而根据作者教学与研究,即便有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始终差强人意。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模糊感,受制于课程上提供的视角和理论;有距离感,对作品的把握仅限于多媒体能够展示的精度和方式;有冷漠感,对艺术及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的各种价值没有兴趣。其本质上来看是上课的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和教学框架中,缺乏和艺术本体的直接接触,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论尊重个体判断和提供自由学习艺术的场所,当数美术机构。本文所指的美术机构主要是指与美术接受相关的机构。。这些美术机构与艺术赏析课相结合的可能程度和方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首先,美术机构中,博物馆是庋藏包括重要艺术品在内的历史文物的主要机构。

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决定课程与之结合的程度和方法。博物馆含有很多种,其中艺术博物馆又被指称为美术馆,是以展览和收藏视觉艺术作品最为集中的一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201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核准备案,能服务社会公众,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而最终编入博物馆名录的有3089家,较前一年增加129家。就实际而言,一方面具有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艺术品庋藏丰富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总体数量上来看较为巨大,但是其重建设轻收藏的现象较为多见。另一方面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以2011年黑龙江省为例,共有博物馆161家,职能上兼具科研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艺术作品庋藏具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只有7家。在这其中,提供的展品以地方性的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主,经典历史艺术遗存很少,更鲜有外国作品。而从决策层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正致力于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教育对象而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对社会公众的基层和群体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对象之外的特定对象来组织项目,比如大学生群体……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都将大学生教育作为教育项目的重点。”

鉴于上述情况,对本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本土艺术本体较多,有利于学生自由了解此类对象,建立本土艺术认知。这对于艺术赏析的素质培养是有价值的。但是艺术赏析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此,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和艺术规律的呈现也不是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很好揭示和把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都能利用博物馆来进行完成,因此仍然需要讲授者结合赏析艺术领域给予全面的指导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利用存在不足,博物馆在现有发展情况下艺术教育只能有待发挥。同时学校虽然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多参观的机会。而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培养起利用博物馆的习惯,且没有显示有专门的艺术方面指导和目的。造成高校阶段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很少。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是此类课程和博物馆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还要坚持对艺术理论和历史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

其次,艺术专业院校是美术机构中培养艺术人才,产生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课题的机构。

它对于艺术赏析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2013年拥有艺术类普通高校95所,而在600所綜合院校中,艺术专业院系作为必要组成部分亦具有相当数量。艺术作为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其创作过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学习艺术赏析课程的学生接触艺术作品的可贵机会。而在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其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水平甚至高于一般博物馆。这些资源并没有统计在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数据中,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艺术资源。实际情况是,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艺术院系与非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艺术赏析课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活动相结合,也是尚待探索的道路。

最后,艺术出版机构和媒体、商业画廊,也是艺术赏析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每年面世的大量出版物中,通俗性的艺术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也越来越多见。其讲述生动、形式多样、感受直观。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艺术赏析课内容的补充。其缺点在于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一些理论导向和价值观点有待商榷,需要在课上给予相关的指导。

而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和依赖的。而在艺术赏析方面,能够提供最多帮助的当属对于艺术展览信息平台以及网上博物馆的开设。当下我国很多美术机构都会在网络上发布展讯,以及进行艺术批评活动。这一方面为艺术赏析可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其观点和价值评判也可以作为课程中讨论的话题。很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有自己的网络版本,且功能完善。而商业性画廊在我国分布亦不均匀,只有在少数发达大城市才有比较繁荣的发展,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等。这也商业性画廊提供了鲜活的艺术生态面貌,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理解时下艺术流行与变化最好场所。但是在实地的参观过程中,需要任课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以解答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赏析课与当代美术机构的结合有很多选择,每一种美术机构能够提供的帮助都是不一样。应该根据赏析课的不同赏析范围和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美术机构来加以利用和结合。熟悉每种美术机构的特点和现状,合理的安排课程的构成是本文论题的前提。其实质上是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来为艺术赏析课服务的过程。让艺术赏析不仅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被动接受艺术,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将艺术史论知识、欣赏经验与艺术接受的实践结合起来。 与美术机构结合,艺术赏析课将变成一种根据体验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 http:/www.sach.gov.cn,2012-09-18.

[2] 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http:/http:/www.sach.gov.cn,2011-10-27.

[3]周小园.论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D/OL].http:/www.cnki.net.

[4]米雅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 [J].美术观察,2011:1-15.

[5] 潘守永,王军杰,张凤霞.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来自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最新调研报告[N].中国文物报,2004-08-06.

[6] 全国普通高校院校信息库[DB/OL].http: //gao

kao.chsi.com.cn.

篇5:当代园林建筑景观论文

其次,园林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相当敏感地反映着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和愿望,所以本文研究了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误区与对策。

【关键词】 园林;建筑;风格

篇6:当代建筑空间的数学化论文

4.2 多面体几何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复杂性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多面体几何在建筑领域中得以深入应用,通过对多面体进行复杂的编辑与组合,其能够产生超乎想象的有着大量表明的不规则体量,满足了当代艺术视觉陌生感的追求。波尔图音乐厅构造就是多面体几何应用的成功案例,其自身作为一个混凝土的多面体,通过增减或者削切功能体块的方式产生复杂多变的折面,从而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对于波尔图音乐厅的设计者库哈斯而言,建筑并非一种简单的容器,而是各种社会事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个几何体,其将建筑复杂内部空间与独特的外部造型联系起来,与变化莫测的城市景观交相辉映,为城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3 非欧几何学

在非欧几何学中,数学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三维空间中,多维空间以及流行概念的发展使得通过几何学语言来对多元函数解释成为了可能。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空间设计的二维及三维拼贴、折叠系统均可以通过增加相应的数量来达到第N 维度的效果。当前,建筑师已经研究出通过从物体的二维横断面插入新值的方式来创造N 维物体的途径。一旦N 维物体被创造出来,那么在N 维空间中进行的平移、旋转等一系列简单地操作将会变得未知而有趣,这也为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无限可能。就目前而言,在建筑造型中普遍使用了柔软、光滑的曲面和三维形体,其中计算机提供的相应的辅助软件为建筑空间设计的多变性和精准性打下坚实基础。

5 空间几何化的应用

5.1 由面组成的空间

5.1.1 连续折面

连续是当代建筑表面空间的突出特点,这种连续空间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当前,在表皮对建筑空间构造的过程中,正逐步由“四维分解”向着“四维连续”转变。其中,连续折叠是思维连续构造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表面在三个维度上经过连续折叠的方式形成的流动性、开放性的空间结构。其中,阿萨帝多电影院的空间设计将连续折叠的空间构造方式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影院地面的升起,形成了大量折叠,并与影院自动扶梯空间完美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光滑而连续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

5.1.2 复杂曲面

具体来说,当前曲线形态建筑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复杂曲面形态以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曲面造型具有复杂性、连续性以及光滑性等特点;第二,其塑性形体具有自然形态特点,比如哈迪德流动性的建筑体量;第三,对数学含义的曲面形态进行全面、深入探讨,比如对各类最小周期的围面和曲面进行研究;第三,对无规则的自由曲面形态进行研究,例如盖里的一些建筑作品。随着当代建筑空间数学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更多的数学曲面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比如微分几何的流形、拓扑学的扭结、特定数学问题中的类型曲面等。

5.1.3 自由曲面

近年来,建筑师对自由曲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自由曲面的数学化设计也逐步兴起并发展起来。相比较建筑领域来说,自由曲面设计则更多的应用于船舶、汽车以及飞行器等流体力学应用领域。人们通过参数化的抽象曲线NURB 监理具有较强视觉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精准的计算机编码组成一系列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其中,绿伞表演厅就是利用自由曲面的典型案例,设计者莫斯在其原有结构和形态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伞”形自由曲面,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5.2 空间编织

当代建筑设计中,轻型材料和曲面形态的使用给建筑空间带来了轻质、柔软的特点,具体则是通过对空间进行相应的编织来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空间编织的目的主要包含围护和容纳两个方面,其中围护跟建筑表皮有着密切的关系,容纳则与建筑空间相对应。所以,对建筑空间进行编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二维表面制造带上,建筑表皮是一种具有纺织机理的外皮,也就是所谓的表皮编织化;第二,在三维空间中,编织体系构造了相应的结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空间编织化。顾名思义,空间编织化来源于纺织领域的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其主要利用的是纤维材料特定的次序来形成经纬交叠的方式,对点、线、面以及空间的形成过程予以显示,从而展示不同的空间效果。在对编织系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普遍采用拓扑模型实现对建筑表面的复杂性以及空间的生成方法予以揭示和编织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将线性材料周期性的相关生成操作纳入到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

6 结 语

篇7:当代文化建筑设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文化建筑要积极地融入城市之中,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魅力。文化建筑在布局时需充分考虑地势地形等自然客观条件,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要处理得当,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文化建筑与纯粹的以商业为目的的建筑是有本质区别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消费是不会长久的。要积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大众文化参与方式,获得更加独特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复合动词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文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成为现代城市的靓丽风景。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中,文化建筑或者文化中心争奇斗艳,一方面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中,变换着造型和功能,另一方面又引领着人们对城市的观念和审美的多元化。不过,在社会和经济的推动下,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在城市文明的包容下,文化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难题,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建筑师或者设计师,要对这些在实践中被发现的痛点加以分析和思考,为未来文化建筑积累经验。

一、文化建筑要融入城市

从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来说,文化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那就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扮演合理的角色,既不能主客颠倒,又不能被排挤到边缘地带。因此,文化建筑要积极地融入城市之中,要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提升自己的文化魅力。说到融入,并不只是建筑上的包容关系,而是要在城市整体环境以及供需关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文化建筑多数集文化、商业活动于一身,关注度高,因此其是否能达到大众的认可至关重要。

(1)首先要对文化建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非常丰富,内容多样,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无论是观演还是群艺,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从文化服务的角度分析,文化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要选择好地域,做好相应的环境分析,从人流量、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体系、建筑类型等出发,进行综合考虑。从空间上,是集中布局还是分散布局;从规模上,是打造建筑群落还是单体设计;从选址上,是选择城市中心还是周边地区;从功能选择上,是临近商业区还是住宅区,等等,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从宏观到微观,综合考虑,实现布局的利益最大化。文化建筑在布局时,也要充分考虑地势地形等自然客观条件,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要处理得当,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失衡,也势必会影响到景观的设计和布置。

(2)有效增强文化建筑的联动效力。没有一座文化建筑能做到完备的独立的生活配套系统,也没有哪一个文化建筑群落能独立于其他功能建筑而存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文化活动或者体验也越来越需要融入其他元素,因此,提高文化建筑与其他建筑的联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增强文化建筑与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联动效益,是势在必行的。例如,一般一座大的城市中会建设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广场一定是依托文化中心、博物馆、商业活动中心而设立的,这个区域内,相关公共设施非常齐全,交通非常便利,人群相对集中,服务极为优越,现代的信息和元素传播非常迅速,活力四射。在应对市场低迷的环境时,文化建筑的联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抵抗力,保证了稳定的文化消费群体,为城市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建筑要强化内容建设

文化建筑有自己的独特性,其功能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地方,人们对其期待性显然更高,作为人们精神追求的场所和载体,文化建筑要更注重于内容建设,确保对大众的吸引力。在大部分的城市中,文化建筑显然不缺少光鲜亮丽的外表,相对缺乏的是建筑内部的内涵,表现为功能上的雷同,设计上的模仿,服务上的做作,消费上的昂贵等,与大众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形式胜于内容,自然会让人有失落之感。因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营造相对生动真实的文化场景,设计现代文化的参与形式,增强大众体验文化的灵活性,赋予其更多的创意和个性,显得更加重要。当然,文化建筑与纯粹的以商业为目的的建筑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同时只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消费是不会长久的,两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契合,文化性始终是文化建筑的基础。

三、文化建筑要以功能为本

一是文化建筑满足使用需求。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建筑是供使用的,无论是实用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要满足大众的需求,文化建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很多的文化建筑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基于政府的盲目行为或者纯商业的目的,有一部分文化建筑建起来后被闲置,失去了其功能价值。还有一些文化建筑没有恰如其用,或者没有被充分利用,例如博物馆,传统的文化功能就是参观,建筑内部基本上都是展示空间的.打造,要么是藏品收藏,要么是藏品展览,功能非常单调。如今,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通过技术打造一个可以供参观者体验的场景,能丰富其文化参与方式,并获得更加独特的文化体验。再例如,由于戏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过去一些建成的剧院被长期闲置,一方面原有的设施设备维护费用昂贵,另一方面又占据了空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二是文化活动要寓教于乐。纵观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直都是在积极探索一种与民同乐、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众在体验中去领会文化的内涵。文化建筑类型多样,在很多的地方,将民俗和地域文化融合于文化建筑之中,获得了新的艺术的生命力。例如中国的茶馆,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在过去是人群集散之地,也是地域文化传播之地,很多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在这里诞生,人们不仅获得了教育,还体验到了文化的乐趣。这样的建筑形式应该给予现代文化建筑以启示,尤其是在大众参与的方式上要更注重其普及范围。换言之,文化场所或者建筑要有感染力,置身其中,会被深深吸引,会获得精神和灵魂上的享受,会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会感到轻松惬意。不再只是建筑带来的冰冷感,而是一种温暖感和亲近感。这才是文化建筑的温度,才是文化应有的包容性。

四、文化建筑要走向整合的集成设计

(1)文化建筑进行有机整合。站在政府层面,要做好文化建筑的规划和整合,从资源最优化的原则出发,从政策上、从规划上,要保证文化建筑与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充分保证其文化空间的面积,要保障其文化功能属性。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文化建筑是复杂的,有一套完整的结构,需要诸多层面的元素的整合,因此,无论是在施工上还是技术的选用上,要确保其功能分区的合理划分,不要忽视了其基本的作用,也不要顾此失彼大兴矫揉造作之风,破坏了整体设计的氛围。当今社会,大众对一座建筑的判断是越趋理性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建筑形式和功能是否统一,空间形态与设备是否有机整合,技术是否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科技创新是否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等等,都要有依据,有逻辑,有结构。有效避免人造奇观,有效避免建筑内部的失衡。

(2)文化建筑要做好集成设计。集成设计,即是将空间最大功能化,提高其使用效率。文化建筑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集成设计上可以走得更从容。首先,文化建筑的元素多样,集成设计可以将这些元素高度融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发挥双倍的或者更大的系统效应,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力量悬殊。其次,集成设计更利于建筑方案的优化,在设计之初,在节约的、绿色的、环保的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可以有效提升文化建筑的性价比,避免不必要的材料的浪费和空间上的重复。再次,集成设计利于体验空间的打造,在文化建筑内部,集成设计可以实现最优路径,可以实现特色文化活动的高度集中,可以实现文化环境与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高喜红.紧凑城市环境下的文化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

篇8: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中西方的艺术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至今,每个人的心中仍然有着不同的关于“当代艺术”的解读,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已成为当代艺术的身份标志之一。与此相关的是,批评家、理论家往往避开艺术价值的判断,直接进入更为直观的形式风格的分析,由此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当代艺术理论的极度匮乏。因此,回归文化核心和艺术史视野来反思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就成为必要之举。本期参与讨论的理论家、批评家们从各自的思想维度为我们呈现出他们对于“当代性”的思考,包括当代艺术几种不同的产生时间、当代性建立的基础、如何评判当代性、谁来塑造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更加全面的是,我们还能听到两位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的切身之感。希望这些真诚的声音能够为我们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前沿报道]

篇9:论文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字;当代艺术;作用;艺术家;价值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出现了文字材料。其材料的选择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图形符码材料具有非常强的符号性,文字作为符号材料,其符号性和文化性是最强的其中一种,其利用价值和潜力都非常大,因此如何驾驭文字材料,如何巧妙合理地利用文字,才能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优秀文字材料作品的分析解读,进而探讨文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起到的作用、利用价值和其存在的潜力。

当代艺术的主观意图、内在含义和外延性比较复杂,具有一定不定性元素。当代艺术容易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等概念相混淆,三个词语有一定的关联性。所谓“当代艺术”就艺术由时间的角度来定义,其内容主要包括具备现代语言和现代精神的艺术。当代艺术之所以流行完全取决于现代艺术这个词,因为现代艺术与现代派艺术往往经常使人产生混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解释,当代艺术成为许多展览的称谓。另外当代艺术兼备现代性和当代性,包括对当今时代的特点,也涵盖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

当代艺术不能单从时间上看待它的艺术价值,当代艺术还有其特定时代与文化特征。这里必须声明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不一定都属当代艺术。只有作品反映当代文化和社会形态,关注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才能真正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只要内容是表达当下社会特点和文化均可视为当代艺术。

文字,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文明社会,其生活中变得随处可见,它有着认知性、辨识性、指向性等属性。人类社会中离不开对文字的使用。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可称为文化的载体。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不乏通过文字来表现题材。用文字作为表现题材能够直观表达作品观点。在中国,文字最早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现,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仍未失去其艺术美感。文字具有多元的表现方法与技术。它的表现形式多得令人数不胜数,最简单的不同的字体都具有着各种不同的外在结构以及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当文字还可以利用艺术加工来融入艺术家的作品当中。以上这些就已经足够说明我们的文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已经逐渐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文字艺术。

艺术家需要多维地观察利用文字,最大限度地表现主题,提炼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属性,巧妙深刻地道出作品的内涵。艺术家准确的将信息进行巧妙地传递的时候并力图做到文字的多种自身语言能够与作品形成一个可能的整体。我们除了要让文字与作品的完美融合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还要追求让文字的应用能够更巧妙,提高作品内涵与信息完整传达的可能性。

文字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经常被艺术家运用到作品当中,而材料则有现成和现成再利用等的复杂多样性。刘永刚在其《站立的文字》作品中,在改造和放大后的文字上涂画印制中国国旗,表现中国强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汉字本身代表着中国文化,但在强调中国和作品感染力的力度方面还不够,红色的中国国旗有着强烈的标识性和视觉冲击力。因此,汉字与国旗的结合清晰明确地表现了作品中心思想,加大了作品的力度。另外,谷文达《联合国:人类与空间》作品用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头发组成汉字,试图把所有人和不同的文化联合统一在一起。在这个作品中,不同的人和异域文化与各地收集的毛发这一材料进行了巧妙的转换,再结合文字语境,非常贴切的表现了作品的大一统的主观意愿。

当代艺术创作中,有着许多艺术家的反思和观念,反映着多样的社会问题,而文字在与无形材料的运用也起着灵活多元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冰的行为艺术作品《文化动物》——印有拉丁字母的公猪与印有汉字“天书”的母猪现场交配,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 。作品中文字与猪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猪的行为则作为作品中的无形材料。文字的这种文化性和异域文化性加于猪的行为上产生了荒诞的、戏剧性的效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谷文达利用大型水墨字与空间的形式产生的心理感受结合,单纯在形式上带给人一种压抑沉重感。相反徐冰的《天书》则将文字与文字的识别性做了简单纯粹的结合,“伪文字”显现出来的意外感则非常好地起到对观众心灵和经验的颠覆作用,具有启发性。贾方舟对此评价说:“谷文达使用文字毕竟做了些陈述性的东西,但徐冰确完全堵死了观众希望通过文字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途径,这正是视觉艺术语言的纯度”。因此文字材料相比其他符码材料,具备着更高的普遍认知性、和文化性,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着更大的价值。

文字具有标识性和认知性,艺术家能够利用文字的这两种属性结合到作品当中,令作品主题准确的巧妙地传达出去。但是文字的这两种属性在创作的运用中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徐冰的《何处惹尘埃》,展出地点是美国,作品呈现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英文句子,这对于普遍中国人来说,并不能够快速直接的解读作品,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经过英文翻译后,能否准确地向西方国家的人们传达出这句话包含的禅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了图形符号材料。其中多数优秀作品对文字的巧妙运用让作品有着强烈的内涵和精神指向性。

在对以上艺术家的作品分析探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字是当代艺术创作中承载作品思想的重要媒介,对文字的深切运用能够让作品产生新的社会价值。文字还具备有效服务于作品中心思想等的巨大艺术潜力,文字能够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无论是观念、文化内涵上,还是作品形式、语言上,都能带来更大的启发,促进当代艺术更好地发展。但我们对文字材料加以运用的同时,切勿本末倒置,过分注重形式,要让文字材料服务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作品主题的需要,服从于人们的过往生活经验和表达,赋予文字元素更多、更新的视点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存瑞.“徐冰现象”议纷纷 众口评说吕胜中[J].美术,1989(01):20-24.

上一篇:資訊系統保密制度下一篇:培训班外出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