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建筑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歷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瓦当建筑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瓦当建筑艺术论文 篇1:

民族建筑艺术的人文符号之瓦当

摘 要: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画龙点睛之处,是珍贵的人文符号。瓦当类别丰富,其纹饰造型富于变化,它用有限的空间格界勾勒出无限的天地万象,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络。本文通过对瓦当类别及历史脉络的研究,在综合类比国内外学界对瓦当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学术成就的基础上,解读瓦当纹饰,得出瓦当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瓦当;纹饰;艺术;传统;建筑

引 言:

瓦当作为古代建筑的画龙点睛之处,是珍贵的人文符号。瓦当类别丰富,其纹饰造型富于变化,它用有限的空间格界勾勒出无限的天地万象,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络。本文通过对瓦当类别及历史脉络的研究,在综合类比国内外学界对瓦当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学术成就的基础上,解读瓦当纹饰,得出瓦当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瓦当这种古代建筑构件,始制于西周,素面而无饰,后当面出现重环纹样,秦汉时期,砖瓦盛行,图案精美绝伦。瓦当作为建筑物上的“咏者”,无疑是珍贵的民族文化元素。瓦当纹饰造型优美,线条或字体行云流水般富于变化,用有限的空间格界勾勒出无限的天地生灵,其纹饰内容包罗万象,从树木山石到原野丘壑,从花鸟鱼虫到飞禽走兽,从云雨雷电到凶灵仙圣,从文字符号到星宿四象。这种取材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研究历史文化、朝代变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建筑注入一股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默默谱写出华丽而神圣的史歌。

一、 “瓦当”的主要类别及其历史脉络

(一) “瓦当”概念的由来

关于“瓦当”名称的由来,目前说法纷纭。据记载,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說右上》: “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注解“当:底也。”早在清朝,就有学者探讨它的得名缘由,程敦引认为它是筒瓦的底部,所以称之为“瓦当” 珰 ;而毕沅则认为瓦当形质如璧 , “当”是 珰 “玉璧、 ”的含义;施蛰存以为“当”字即“挡”的初文,有阻挡、遮挡、抵挡之意。现代新华词典则解释为: “古代宫殿建筑滴水瓦的瓦头。圆形或半圆形,上有图案或文字。当:底。”

从汉代起,瓦当被命名为“当”。西安及附近地区出土的“宗正官当”、 “蕲年宫当”、 “巨杨冢当”、 “殷氏冢当”或 “长陵西当”等文字瓦当可以为证。瓦当,亦可称为瓦头或者筒瓦头,是传统建筑屋檐最上端的盖头瓦。瓦当当面通常都会有精雕细刻的纹饰,当面纹饰及其艺术表达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社会体制、不同建筑的当面纹饰,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在使用功能上,瓦当位于屋顶檐口部位,既具有保护檐口的功能,又具有及时排走雨水的功能,还能挡住每一组瓦片不下滑;在装饰功能上,瓦当起到视觉提示和美化的作用。正是这种位于建筑之上的特殊存在方式,瓦当最早运用于宫殿、衙署、陵冢等封建社会区分等级的建筑物上,唐代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瓦当纹饰广泛运用于寺庙建筑。这小小的建筑构件,不仅代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还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礼仪制度和时代精神,富含民族传统文化信息。

(二)瓦当的主要类别

瓦当的主要类别,有板瓦、筒瓦、以及半瓦当和带瓦钉的全瓦当。半瓦当和全瓦当,在自身的造型上有半圆形、圆形,或者大半圆形,体量和当面纹饰上也有变化,有素面的,也有带图纹和文字的。板瓦、筒瓦,堪称瓦件中的主力军,覆盖了屋顶的绝大部分。建筑的屋顶瓦面主要是由凹下去的瓦沟和凸起来的瓦垄拼接构成,板瓦用于瓦沟位置,筒瓦则用于凸起位置。板瓦与筒瓦,阴阳相扣,尽显华夏之古老神韵。

就瓦当的材料区分,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从春秋战到明清时期,灰陶瓦当最为普遍。一般为泥质灰陶,也见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夹砂黑陶等;琉璃瓦当是明清时期宫殿的主要用瓦,当面釉色用泥瓦坯烧制形成,以黄、绿、蓝三色为主,也用于高等级的宗教建筑;宋元明清时期,一些建筑物上也使用金属瓦当,常见的有铸铁、黄铜和抹金三种类型。

瓦当文化之所以成为国之瑰宝,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用途和形制,最具特色的是当面纹饰的艺术及历史价值,就纹饰区分,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

图像纹瓦当是指瓦当的纹饰以图像的形式存在。当面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如家禽野兽、飞鸟六畜等,也有人物形象,还有古人臆想创造出来的神兽形象,代表纹饰主要有四神纹、龙凤纹、饕餮纹。其纹饰图像均是我国悠久历史、人居文化在建筑上的印记。

图案纹瓦当是指当面的纹饰以图案的形式存在。当面纹饰以云纹为典型代表,主要有卷云纹和羊角形云纹,还有葵纹,树木纹、山形纹等等,也有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的图案形象,图案纹瓦当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对称美。

文字瓦当是指当面的纹饰以文字的形式存在。当面纹饰以汉代文字瓦当为代表,当面的字数从一字到十二字不等,其中一字瓦当,二字瓦当,尤其四字瓦当居多。内容丰富,词藻华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

(三)瓦当的历史脉络

瓦当的起源,据文献资料《西周瓦的发明、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意义》中记载,瓦当始于西周中期,最初是纹饰单一的半圆形陶坯瓦,也称之半规瓦。东周时出现了圆形瓦当,形成比较完善的模式,秦汉时圆形瓦当盛行,到了东汉,半圆形瓦当开始减少。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瓦当是半瓦形制,发现于陕西扶风县召陈村西周晚期建筑基址中,纹饰和青铜器上重环纹违和。瓦当上的纹饰,起初重环纹、绳纹、饕餮纹比较常见。战国时期的瓦当纹饰有带花纹和文字的,半瓦当居多。秦代云纹、葵纹、变形的动物纹瓦当占据主要历史舞台。自秦代起,云纹瓦当一直是使用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瓦当纹饰,最为丰富和普及。汉代文字瓦当则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封建统治思想,除此以外,表征瑞祥的龙凤纹、动物纹,以及享誉盛名的四神纹瓦当开始盛行。魏晋南北朝时代,莲花纹、兽面纹瓦当发展起来。唐代受佛教思想影响,直至北宋时期,莲花纹一直是瓦当主要的图案纹饰。瓦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其纹饰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它呈献给人们的不仅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精美艺术品,更是富含古代文化、阶级观念的历史文物。

瓦当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艺术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瓦当的形质和品种显著丰富。战国末期,瓦当无论从制作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价值上,都空前巨大发展。隋唐时期,琉璃瓦兴起,釉色以黄、绿、蓝为主。自唐代西方佛教传入,元明清琉璃瓦大量盛行,而瓦当的发展却转向低谷。

二、国内外学界对瓦当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学术成就

(一)瓦当的研究现状

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和历史家均对瓦当有着浓郁的兴趣,经过他们不懈的考古钻研,为我们认知瓦当的历史脉络和解读瓦当所承载的文化特征,提供了一個科学的视角。根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北宋时期,有关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瓦当。清代以后,更加注重对瓦当纹饰和质地的研习,直至民国时期,关于瓦当的专著已经有 20 余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考古发掘,瓦当出土数量众多,并都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地层,为学者志士提供出大量有价值的瓦当资料,研究成果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日本、韩国的一些外国学者,从涉足瓦当文化,到对中国瓦当的深入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瓦当奠定了基础。通过专家学者对不同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严谨的分析与归类,使得中国古代瓦当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逐渐明晰。从秦砖汉瓦到明清时期的琉璃瓦,人们不仅研究瓦当的纹饰与形质,更研究瓦当的艺术表达及其所寄予的民族内涵,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启示。

(二)关于瓦当纹饰学术成就的研究现状

关于瓦当纹饰的学术价值,就当面纹饰及其艺术表现区分,常见的类别主要有:云纹瓦当、文字瓦当、神兽纹瓦当、动物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山形纹瓦当、树形纹瓦当、人物纹瓦当,以及抽象不对称、或对称的几何纹瓦当等。当面纹饰的表达不仅是文化内涵与艺术创作的碰撞,更是古人对生活中具象形态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变幻;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捍卫政权的思想体现,更是普通百姓对自然生存环境的无知敬畏,及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艺术形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神圣性。以下为几种典型的当面纹饰。

1、云纹瓦当:战国时期崛起,秦汉时期,成为瓦当

的主要装饰图案。云纹瓦当作为东吴西晋时期遗物,较多出土于六朝地层之下,其纹饰变化复杂多样,当面中心有圆凸,外侧有圆环边轮,常见四分格界,格界线由两条或者三条短线组成。云纹瓦当用规律的几何线条勾勒出对艺术提炼之后的对称之美,形成点、线、面平面艺术构成的元素。

云纹瓦当在大体风格相近的前提下,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汉长安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主要区分为卷云纹瓦当和羊角形云纹瓦当,二者边轮的锯齿纹带装饰不同,格界线多由两条短线组成;洛阳瓦当圆环边轮的锯齿纹带是与边轮分离的独立花纹带,锯齿纹齿朝向边轮,格界线多由三条短线组成,因云纹形似“蘑菇”,又有学者称之为蘑菇形云纹瓦当。从现实生活的自然景象到宇宙时空的天地万象,云纹瓦当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世界里艺术创作的表现

2、文字瓦当: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比较常见的是四字瓦当、二字瓦当,也有一字瓦当、十二字瓦当。文字瓦当造型大气劲美,多为权力的象征。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与命名,更是封建统治阶级捍卫自身利益的政治思想武器。出土的四字瓦当中,常见字符多为小篆书体,代表文字有“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 “汉并天下”、 “亿年无疆”、 “长生无极”、“延年益寿”等吉语,也有用宫殿或者建筑物命名的当面,如“蕲年宫当”、 蘭 “ 池宫当” “来谷宫当”、 “竹泉宫当”;常见的二字瓦当多为半圆形质,有 “万岁”、 “千秋”、“千万”、 “延年”、 “秋岁”、 “天齐”等。一字瓦当以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卫”字较为常见。以封建等级的品次命名。十二字瓦当“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用于汉王朝的宫殿建筑群,其哲学内涵表达:皇帝是天子,受天命来治理国家的,与天同心,方能祈福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秋战国至秦文字瓦当兴起,直至汉代鼎盛,它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将人们的思想意识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藏记载,和研习书法的良好范本。文字瓦当不仅蕴含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

3、神兽纹瓦当:瓦当纹饰以神兽形态存在,是经过人们主观臆造变形抽象之后的图像。主要代表有:四神纹瓦当、龙纹瓦当、饕餮纹瓦当、凤纹瓦当等等。这些神兽的形象,是艺术家把自然世界里的飞禽走兽的一些特征,通过想象和艺术夸张之后创作而成的,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古人用臆想的神兽纹饰来装饰屋瓦,意在传达“辟邪” “厌胜”,正如《颜氏家训·风操》所说: “画瓦书符,作诸厌胜”。

四神纹瓦当:四神纹瓦当在汉长安城遗址多有出土, 《史记,天宫书》中记载: “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礼记,礼运》中记载: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将“咸池”换成“麒麟”。此后四灵为“麟凤龟龙”,四象为“虎凤龟龙”。 “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名,使它们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传说四神兽,有护佑四方的神力,可驱邪镇宅,青龙纹、白虎纹、朱雀纹,和龟蛇一体的玄武纹瓦当分别用于汉宫内东向殿阁、西向殿阁、南向殿阁、北向宫殿,用其形态装饰殿堂、宗庙建筑,以此来保佑社稷江山万世兴盛。

龙纹瓦当: 《史记,高祖纪》中有记载: “八年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 《淮南子,天文》中又有记载: “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龙为东方神灵,意寓祥瑞,帝皇以龙纹象征权贵。明代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龙纹琉璃瓦当,官窑烧制,其当面龙纹形态威武凶猛,眼神震慑,栩栩逼真。不若春秋战国时期瓦当上的龙纹形象那般简洁拙朴大气。龙的整体姿态刻画细致,力图表现出飘逸且威严之状。

饕餮纹瓦当,是战国时期半圆形瓦质的典型代表,模印的装饰纹样选用 商周青铜器上的常见图案。“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传说中记载,饕餮是一种“有首无身,食入未咽,害及己身”的凶猛野兽。故饕餮纹饰的瓦面多为臆想的兽首形态。

秦夔凤纹大型半瓦当,瓦体厚重,直径 61 厘米,高48 厘米,轮宽 1.8 厘米,1977 年 3 月于秦始皇陵北建筑遗址出土,现藏于临潼县博物馆。背有筒瓦残长 32厘米,且有细绳纹装饰,当面上的夔凤纹图案美观雄浑且简练分明,立体感强,比起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图案,秦夔凤纹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规范化的稳重感,有律动的威严感。由狂放不羁,无拘无束的凤鸟形态,逐渐演变为君临天下,气势磅礴的夔凤图腾,震慑国人意志,象征秦王朝万众齐心。

4、动物纹瓦当:是指瓦当的纹饰以大自然的动物形态存在,常见的动物纹饰主要有:鹿纹瓦当、蟾蜍玉兔瓦当、蜥蜴纹瓦当、獾纹瓦当、豹纹瓦当、雁纹瓦当、马纹瓦当、鱼纹瓦当等等。

左图的鹿纹瓦当,直径 14.5 厘米,轮宽 1.1 厘米,此瓦当为一奔跑的健鹿,藝术造型古朴经典,是圆形瓦当的代表性作品,现藏凤翔县博物馆。右图的母子鹿纹瓦当,是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造型,当径 15.5,轮宽0.7 厘米。当面由一大一小相向拥抚嬉戏的母子鹿组成,构图优美,形态生趣。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极具观赏价值。任意性的构图表达方式,为瓦当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动物纹瓦当纹饰,如蟾蜍玉兔纹,双獾纹等,均来源于民间。图为战国时期双獾纹瓦当拓本、鹳鸟啄鱼纹瓦当拓本,瓦当均出土凤翔县雍城遗址。双獾纹瓦当当面双獾交颈欢腾,嬉戏逗趣。直径 14.2 厘米,轮宽 0.5厘米,厚 1.2 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鹳鸟啄鱼纹瓦当,鹳鸟神态鲜活,奔走逐鱼。直径 14.8 厘米,轮宽 1厘米,现藏雍城考古工作站。

5、莲花纹瓦当:据史料,莲花纹瓦当最早在秦代产生,可能和中国古代莲花厌火观念有关。三国时期,佛教逐渐流行,而莲花是佛教的圣物,直到唐代佛教文化盛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因佛教崇拜而大量使用莲花纹瓦当,以莲花为原形的艺术被广泛采用。其当面形态为盛开的莲花纹样,中为圆形莲心,周边围绕莲瓣,多为八瓣,也见九瓣、十瓣、十二瓣、十六瓣。根据花瓣类型上,主要分为单瓣莲花纹瓦当和副瓣莲花纹瓦当。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瓦当以莲花纹样居多,代表了唐代的宗教文化及瓦当制作的水平。

6、人物图像瓦当:人面纹瓦当,出土数量不多,人面造型惟妙惟肖,且形态各有不同,人面纹表情或欢喜愉悦,或悲痛恐惧,或从容平和,或愤怒憎恶,置于千年建筑屋顶之上,除了装饰审美的功效以外,更多的可能是对神佛的敬畏,或对宗教的宣扬。具有代表性的羽人图像瓦当,出土于青海民和县,据考古是唐代瓦当。整个当面上刻有一个长着羽翼的孩童,如天使一般,双手合一,是神化了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古代瓦当中实属难得的艺术珍品。此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猎人斗兽纹瓦当,纹饰为英勇骁战的猎人,手持长矛刺向哀嚎的猛兽,搏斗场景描绘张扬大胆,具有艺术观赏性。当直径 15 厘米,

7、树木纹瓦当、太阳纹瓦当、水纹瓦当、花纹瓦当等,表征自然现象的瓦当纹饰。树木纹瓦当单独以树木形态出现的较少,常作为对称结构的半圆形瓦当格界,左右配以动物。最具代表的有树木双鹿纹瓦当、树木双兽纹瓦当、树木双鱼纹瓦当。树木双鹿纹半瓦当,居中放置树形对称图案,分有若干平行枝杈,战国时期遗址出土。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泥质灰陶。半圆形,周遍有弦纹边,现藏于齐故城博物馆。此外战国时期的五瓣花纹瓦当、九瓣花纹瓦当,秦时期的菊纹瓦当、八瓣花纹瓦当等也较为常见。

三、瓦当纹饰及其艺术形式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在当代艺术创作设计领域中,瓦当作为民族建筑艺术的文化符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古人留下的宝贵传统元素。我国现存古建群落,承载丰富的民族艺术精粹,其维修与保护始终是与现代城市建设融合的重要课题。瓦当纹饰自然成为弘扬传统的历史载体,能为现代城市艺术创造提供丰富的视觉语言。以下就是瓦当纹饰及其艺术形式对当代艺术创造启示的部分典型案例。

1、瓦当纹饰,作为独立的艺术造型,创作于建筑屋顶之上。如下图建筑顶部的神兽石雕,一搏中国传统之神韵。又如具有代表性的云纹,取其纹饰特征,用于少数民族风情的建筑装饰,尽显其民族传统文化烙印。

2、瓦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用于现代景墙或园路铺装的艺术创造。在《园冶》书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瓦当形质的镂空景墙,起到了很好的借景、框景功效,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挡墙呈现于景园游人面前,古朴端庄中不失现代节奏。瓦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用于园路铺装,巧妙利用瓦当正圆形质,置于现代园景艺术创造,传统典雅中不失艺术灵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志士豪情直抒胸臆。

3、瓦当纹饰作为雕塑小品或景观小品纹饰,应用于现代艺术创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城市广场一般都会设置雕塑或者景观小品,引导视线、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限定手法。左图雕塑小品可以堪称是云纹和重环纹瓦当纹饰的艺术创造融合。右图的柱式小品上方清晰印有瓦当四神纹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位四至,不仅满足构图之审美,更能加深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如此细腻浑厚,不失为当代艺术创造之典范。

4、瓦当纹饰应用于古建翻新。如近邻首都北京的北方小城张家口堡。据史籍记载,堡子里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距今业已有 600 年左右的历史。这些深宅老巷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规模宏大,百余座老院构成了现存的张家口堡建筑。历史上是长城防线宣府镇的要塞,享有“武城”之誉。堡子里商业步行街景的古建翻新与保护,多选用兽面纹饰和莲花纹饰。明清兽面纹饰,威武显赫且寓意口大聚财。

瓦当纹饰,用淳朴且抽象的艺术语言,渲绘出一座异彩缤纷的历史殿堂。瓦当承载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知,其艺术形象均带有很强的象征性,或寄寓祥瑞安康,或传达敬畏膜拜,或赞颂功绩官品,或祈祷盛世福泰。瓦当的纹饰表达与现代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水到渠成。这种颇具民俗性的传统符号,在现代社会中极易被大众认可,亦可作为时尚的代言。合理利用这条纽带,将使得世人触摸先祖脉搏,聆听远古呼唤,传承人文符号。

参考文献:

[1]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年

[2]刘怀君,王力军.秦汉遗址 - 眉县秦汉瓦当图录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年

[3]傅嘉义.中国瓦当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4]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5]安立华.齐国瓦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

[6]徐锡台,楼宇栋,魏效祖.周秦汉瓦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7]李发林.齐故城瓦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8]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5 年

注释: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 《新编秦汉瓦当图录》,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年,第 1 页。

②赵力光: 《中国古代瓦当图典》相关瓦当铭文实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1 月版。

③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

④彭德: 《中华五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8 月版。

⑤东方朔: 《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 - 诸子百家从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版。

作者简介:

张迪妮,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注:本文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项目: “PS+VR”混合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迪妮

瓦当建筑艺术论文 篇2:

浅谈瓦当纹饰的变迁

【摘要】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歷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的重环纹半圆形瓦当[2],整体朴实无华,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图案丰富多彩的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出现了文字瓦当,瓦当纹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南越国宫署遗址(下文称遗址)[3]出土了不少各个时代的瓦当,该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正式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下而上包含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南越国都城、五代南汉国都城等重要遗迹,是两千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出土的瓦当就是见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瓦当当面的图案或文字的分析,来探讨瓦当纹饰的变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瓦当纹饰;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

一、云纹瓦当

根据中原地区出土的云纹瓦当看,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了这种瓦当,秦汉时期盛行一时,并一直持续影响到曹魏、晋。有学者认为云纹是从铜器上的纹饰及回纹演变而来[4],也有学者认为源于葵纹[5],李零先生认为云纹从花瓣纹演变而来[6]。云纹瓦当的母体花纹大体可分为卷云纹、羊角形云纹、蘑菇形云纹等,总的演变特征是母体纹饰由繁到简,由图像向图案、由写实向写意发展。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秦代云纹瓦当(图一,1、2),南越国时期云纹演变为羊角纹(图一,3),东汉的云纹瓦当当面变为蘑菇形(图一、4),当心均有乳钉。早期瓦当的当面直径较大,约为15—17厘米,晚期直径减小,部分当面仅有14厘米,且边轮加高加宽;早期当面图案立体、生动、飘逸,极具欣赏性,晚期图案逐渐平面化,中心乳钉却越来越突出。从瓦当形制看,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卷云纹、羊角形云纹瓦当应受北方陕西地区云纹、齐鲁地区树箭纹瓦当的影响,从早期的三界格,到后来的四界格,又反映出在秦代晚期到西汉早期“自立为王”的南越国自身发展的一些特色,东汉时期受洛阳瓦当的影响出现蘑菇形云纹瓦应,整体与全国其他地区趋同一致,反映出汉代的大一统已经制度化。考古资料显示,瓦当早期常见于宫室、庙宇等高台建筑,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渴望羽化求仙升天的道家思想。也有学者认为云纹实际为水纹涡纹,因中国古代建筑多土木结构,屋顶使用这种瓦当主要是为了防火镇火,反映了人们祈求太平、永享嘉乐的愿望[7]。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平民的居所、陵墓建筑也都用上了瓦当。

二、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在汉代大量出现并达到巅峰,但最早的文字瓦当可能在战国中期秦国都城栎阳城已经出现,为文字与动物纹相结合的瓦当[8]。如果说前面的云纹瓦当只是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字瓦当则直接表达了人们的意志和愿望。瓦当当面字数从一字到十二字不等,文字内容除了常见的吉祥、颂赞词语,还有宫殿、宫苑、官署、仓库、陵庙等地名、建筑名称、纪年和纪事等。受北方文字瓦当的影响,南越国宫署遗址也出土了文字瓦当,但只有二字的“万岁”瓦当一种,最早为南越国时期。当面字体“万岁”二字皆为篆书,阳文,自右向左读,无界栏,早期字体笔画方折(图二,1、2、3),当背有切割痕迹;西汉中晚期逐渐变得弯曲且富于变化(图二,4),当背光滑,“萬”字的“草”头由早期双“山”变成连山,笔画也变得随意,东汉时期字体周围用圆点或其他符号装饰,字体的艺术性及欣赏性大大降低(图二、4)。早期瓦当当径约16—17厘米,经西汉、东汉的发展变化,当径逐渐变小,部分当面仅13厘米,且边轮加高加宽,到三国时期“万岁”瓦当消失。需要注意的是,遗址还发现有的“万岁”瓦当尚残存有朱砂(图二、1),可能体现了等级观念,是否为高等级建筑专用尚需要更多发现来证明。目前这种“万岁”瓦当主要发现于遗址的宫殿建筑中。研究表明,“万岁”二字蕴含着统治者祈望天长地久、渴望与世长存的含义,当属于吉祥语,并非统治阶级专用,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万岁”才发展成为皇帝专用[9]。

另外,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有不少是带筒的(图三、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瓦当的制作工艺及其变化。秦到西汉早期的瓦当,制作过程是先模制当心,再粘接边轮,然后再在其上盘筑成圆筒体,用绳弓或刀片将圆筒体由上而下勒割,纵切成两半,至瓦当心背面,再沿瓦当心背面与之平行向下割断筒体相连接部分,这种制法的瓦当,当背面均留下切割的痕迹,简称为“切当”(图三、2)。自西汉中晚期瓦当的制作工艺开始发生变化,边轮与当心一次范成瓦当,再用模具制好圆筒形瓦筒并一切为二,然后与制好的瓦当对接,这种方法制作的瓦当背面光滑,均不见切割痕迹(图三、3)。

三、莲花纹瓦当

东汉时期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且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并广为传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尚佛崇佛之风更是达到高潮,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塔楼、石窟等建筑,上面常见装饰莲花纹瓦当。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花”,是佛门崇尚的信物。相传释迦牟尼诞生后每行一步,便生一朵莲花,名曰“步步生莲”,在佛教雕塑中,佛祖要坐在莲花台上。建筑作为人们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在醒目的屋檐处装点莲花纹瓦当是营造“佛国净土”和弘化弥勒信仰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同时这也契合中国人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性的认同。因此,莲花纹瓦当便应运而生并盛行全国,逐渐替代了秦汉以来的云纹瓦当,成为代表新时代新思潮的建筑艺术符号,从两京到偏远地区、从官署建筑到老百姓的民居建筑遗址,全国各地均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莲花纹瓦当。根据考古发现,莲花纹瓦当在秦代已经出现[10],但意义不同于后来的莲花纹瓦当,汉代墓砖上也刻有莲花纹瓦当的图像[11],晋南朝时期莲花纹的使用明显增多。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最早的莲花纹瓦当也属于晋南朝时期(图四、1)。这一时期的莲花纹瓦当莲瓣多用线条表示,莲瓣肥硕,瓣间间隔不明显,中心莲房内的莲子较大且凸出当面,边轮宽平,边轮内侧有锯齿纹。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当面多为浮雕式,莲瓣数量不等,常见8瓣、9瓣,也有的多达17瓣,瓣间间隔由菱形纹向“T”形纹发展,边轮上饰联珠纹,早期边轮明显高于当面(图四,2、3),晚期边轮变宽变平,突出莲瓣,中心莲房的莲子变小、数量增多(图四、4)。宋代莲花瓦当莲瓣似向菊瓣发展,变得细长,瓣间分隔趋于不明显,边轮上弦纹增多(图四、5)。从瓦当的尺寸看,莲花纹瓦当当径在14—16厘米之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径逐步缩小,整体变化同南京地区类似[12]。宋代以后,建筑装饰注重“小木作”,普遍追求门窗、栏杆等装修艺术之精美,瓦当的装饰功能渐趋退化。

四、动物纹瓦当、兽面纹瓦当

据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燕国故地出现了最早的兽面纹半瓦当[13],战国秦都雍城遗址中发现较多自然写实的动物纹圆瓦当[14],汉代则从这些动物纹瓦当中提炼出以抽象内容为背景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瓦当,晋南北朝时期发现较多的兽面纹瓦当,唐宋时期仍可见到动物纹和兽面纹瓦当。南越国宫署遗址五代南汉国时期的遗迹中就发现有动物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动物纹瓦当当面为浮雕成双成对的动物,如双凤(图五,1、3)、鸳鸯(图五、2)等,寓意吉祥;兽面纹瓦当当面兽耳和双角上竖,二目圆睁,龇牙吐舌,口中衔环(图五、5),风格同南京地区的六朝时期兽面纹瓦当一致。这些兽面原型或来源于狮子,狮子在佛教中被认为高贵、至尊的灵兽,能护法、辟邪、降服一切,装饰在建筑上成为佛教与王权的结合,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时期的部分瓦当和建筑构件的表面还有艳丽夺目的琉璃釉色(图五,3、4、5),有绿釉和青釉等,应是高等级建筑所专用,同时也印证了南汉国宫殿奢侈华丽的记载[15]。总体而言,上述两类瓦当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可能是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南方地区相对来说数量少一些,明代以后基本不见。

五、花叶纹瓦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出现了极具特色的花叶纹瓦当,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花鸟画的兴起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改变有关,也有可能是受到瓷器纹饰的影响。这种瓦当最先可能产生于河南地区,进而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各地区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16]。南越國宫署遗址出土的花叶纹瓦当,时间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主体纹饰常见缠枝花叶,有宋代的菊花纹(图六、1)、元代的牡丹纹(图六、2)、明代的菊花纹(图六、3)和莲花纹(图六、4)、清代的牡丹纹(图六、5)等。从花叶的表现手法看,宋代多用俯视手法表现整体,当面花朵比较多,明代开始多用侧视体现局部。瓦当当径进一步缩小,整体制作工艺渐趋粗劣。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花叶和文字结合的纹样瓦当,如宋代当心字体模印带框的“千秋万岁”瓦当(图七、1)、“大吉”瓦当(图七、2),周围饰以花草、联珠纹等,当径在10—11厘米之间;元代“百寿”瓦当(图七、3),外饰草叶纹;清代则常见“金玉寿”瓦当(图七、4),边轮饰一圈“万”纹,当径减少到9厘米左右,瓦当的整体制作水平大不如前,与汉代的文字瓦当更是相去甚远,其艺术价值也一落千丈。

六、小结

瓦当从其产生到发展、衰落,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而且体现出人们审美需求的变迁。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瓦当看,秦汉时期流行云纹瓦当,汉代是文字瓦当发展的顶峰,晋南朝到宋代的莲花纹瓦当成为流行时期最长的瓦当,五代南汉国时期常见动物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宋代开始出现的花叶纹瓦当,逐渐取代了莲花纹瓦当,并一直延续至清代,至此瓦当往日的辉煌不再。作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瓦当,其发展规律整体与北方同时期瓦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南越国时期的“万岁”瓦当,明显不同于北方地区的文字瓦当,这是南越国既臣服于汉王朝,又保持相对独立的具体反映;南汉国时期流行成双成对的动物纹瓦当,且丰富的琉璃釉色瓦当也体现了南汉国的经济实力与奢华;宋代北方地区仍盛行莲花纹,这里已经是花叶纹与莲花纹平分秋色,文字与花叶相结合的瓦当也少见于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1]马明志,翟霖林,张华 等.陕西延安市芦山茆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19(7).

[2]徐锡台,楼宇栋,魏效祖.周秦汉瓦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越宫苑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陈直.秦汉瓦当概论[J].文物,1963(11).

[5]刘庆柱.战国秦汉瓦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李零.说云纹瓦当-兼论战国秦汉铜镜上的四瓣花[J].上海文博论丛,2004(4).

[7]钱国祥.汉魏洛阳城出圭瓦当的分期与研究[J].考古,1996(1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栎阳瓦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9]白芳.论秦汉时期“万岁”的社会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1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西岳庙藏当[M].西安:三泰出版社,2010(12).

[11]唐长寿.四川乐山麻浩一事情崖墓[J].考古,1990(2).

[12]贺云翱.从六朝莲花纹瓦当探南北朝文化交流传播现象[J].东方收藏,2011(11).

[13]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博物馆编著:秦雍城豆腐村战国制陶作坊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5][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记载刘龑“又好奢侈,悉聚南海珍宝,以为玉堂珠殿”.

[16]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乐新珍,女,湖北大悟,硕士,南越王宫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

作者:乐新珍

瓦当建筑艺术论文 篇3:

瓦当的纹样艺术及其影响

摘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屋檐建筑中兼具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始于西周中晚期,到汉代发展极盛。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笔者通过现有资料对瓦当的纹样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瓦当;汉代;汉长安城遗址;纹样;遗产

一、瓦当概述

(一)瓦当的概念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砖和瓦是重要的材料。在传统建筑中,屋檐顶端的盖头瓦被称作瓦头,位于筒瓦顶端,呈下垂状。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裁金以饰珰”句,释“珰”为“椽头饰也”。瓦当在古建筑的应用中往往起到固定上瓦,遮盖两行瓦之间缝隙,从而保护木制飞檐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装饰屋檐,使屋檐更具美感。基于此,多数学者分析,“瓦当”这一称呼很可能是根据它的位置和作用得来的。

(二)瓦当的演变历程

瓦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典建筑上的一种特有装饰,大多是圆形或者半圆形的,可在筒瓦前部使用,还可以在板瓦铺设的小式瓦建筑中使用,它既实用又美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瓦当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古代匠人们用自己的巧思与技艺创造形制各异的图案,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结果。每一片小小的瓦当都承载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思想和生产力成果,展示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表1)。

追溯我国瓦当的起源,最早可以从西周时期开始探寻,西周时期的扶风召陈遗址中就有瓦当存在。瓦当发展到春秋晚期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形制,并且已经成为大型建筑的重要材料。最初的瓦当形制比较单一,呈半圆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仅注重瓦当的实用性,并没有特别关注瓦当的装饰作用,所以对瓦当的美化也不够,在瓦当的纹饰方面,仅仅采用简单的粗线条进行装饰。尽管这些线条非常简单,也已将瓦当的质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建筑思想。在西周后期,瓦当在建筑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瓦当的需求量增大,且要求越来越多,不仅注重其实用性,还注重其美观性,因此,瓦当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图案,随着技艺的发展,图案的精美程度越来越高。

发展至战国时期,瓦当的纹饰已经具备明显的地域特色,而这一时期的瓦当纹饰更加多样。楚国以素面瓦当为主,齐国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瓦当,秦国流行单个动物图案组成的瓦当,鲁国以云纹瓦当为主,洛阳周王城则大多使用素面的半瓦当以及以动物为纹饰的瓦当,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当存在大量的饕餮纹样和山云纹样,还有少量瓦当上刻有鸟纹,在齐国时期,树木双兽卷云纹半瓦当数量庞大,赵国则是素面圆瓦当数量较多,还存在少量的三鹿纹瓦当,燕国虽然多使用饕餮纹瓦当,但是这一时期的饕餮纹已经非常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之后又进行了改易,以卷云纹为主。

到了汉代,瓦当的图像较多地使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灵兽,同时人们将篆体文字作为一种新的装饰图案刻画在瓦当上。装饰瓦当的文字使用的是小篆体,在瓦当上,小篆体文字密切排列,均匀和谐,将瓦当刻画得古朴大气。这也充分凸显了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昌盛,同时展现出汉代古朴的艺术思想。在文辞方面,汉代瓦当多刻画一些祈福的吉利语言,这种瓦当集艺术的美观性和文化的传承性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二、汉代瓦当—集大成者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或者文化方面,汉朝都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成就较高的时期。受到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汉代人民的思想较为先进,且积极进取,在对外交流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成果,從丝绸之路的开通即可窥见一斑。

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势必会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得到体现,而这一时期的瓦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发展状况。在继承了秦瓦当传统形制的基础上,汉朝的瓦当在内容、形制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变,由写实向写意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汉代瓦当的装饰题材比较丰富,选题包含了空中、地上、神话、民间等各方面的内容(表2)。

(一)图像纹瓦当

图像纹瓦当的纹饰采用了线面结合的刻画方式,用写实手法形象地展现出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匠人善于捕捉瞬息之间的灵感,大胆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刻画、想象和创造,同时还将想象中的事物刻画到瓦当中以发挥装饰作用。人类用无限夸张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神话中的图像刻画出来,赋予了其艺术价值,如饕餮纹、怪兽纹等,它们是对自然飞禽走兽的某些特征加以整合、提炼而来的。汉代图像纹主要有四神纹、鹿纹、鱼纹、龙凤图腾纹、人物纹等,这类纹饰还有周、秦时期的特点,但是一反周秦时期纹饰的狰狞美,此时的纹饰更加柔和、自由、活泼,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蓬勃旺盛的生命,天真狂放的气势,简单而不俗气、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都说明汉代瓦当制造者已经在制作过程中懂得运用夸张而有节制、增饰润色而又不违背事实的原则。汉长安城礼制建筑遗址出土的四神瓦当是汉代瓦当中的珍品,四神是四种被神化的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2)。在古代,它们各为一方之神,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四神瓦当大多被置于大型宫殿群中,表明不同方位和建筑的不同用途,它们既有沉稳厚重之感,又呈空灵飘逸之势,是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对考古、建筑及现代设计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四神瓦当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符号代表,也体现了汉代艺术设计极强的包容性,它是现代设计思想的启迪,为后人的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图案纹瓦当

图案纹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提炼和抽象总结,它采用几何形的线条对瓦面进行简单的勾勒装饰,图案纹的运用是线性艺术形式的一种体现。在整个勾勒过程中,线条逐渐变形、简化,图案纹本身的含义已经被淡化,凸显其图案的内涵。在图案纹当中,葵纹瓦当数量较多,比较常见。图案纹瓦当在战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发展到秦代,图案纹已经成为一种特色纹饰。

汉代后期,葵纹瓦当逐渐向云纹瓦当发展,这一时期瓦当图案的呈现更加严谨,构图形式多变。西汉时期数量最庞大的瓦当是云纹瓦当,它的花纹特点如下:中心呈现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网纹、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云纹占据当面中央大面积的主要部位,花纹变化十分复杂多样。据云纹的主要变化,云纹瓦当大致可分为卷云纹瓦当、羊角形云纹瓦当等(图3)。

(三)文字瓦当

汉代时期,文字瓦当最具特色,在当时的建筑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彼时瓦当上的文字用词华丽、优美,语言内容除包括歌颂、祈祷、祝福外,还有记录实事、趋利避害的词语等。在汉代,“未央”“长乐”是全国各阶层通行的吉祥语。“未央”含有祛灾、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长乐”即时常快乐、长久快乐,未央、长乐两宫名即取义于此。带有“未央”“长乐”文字的瓦当,最初既特指未央宫和长乐宫,又有吉祥的含义。文字瓦当用于宫廷建筑、陵墓建筑、私宅建筑等方面,多为阳文。瓦当上有用来表示祝福和祈盼之意的文字,比如“长生无极”“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词语(图4);也有用来做标记的文字,以标明建筑的名称,如“长乐”对应长乐宫,“上林”对应上林苑等;还有表示官职的词语,如“都司空”等;用于墓葬中标明墓葬名称,如“高祖万世”等。在汉代,文字瓦当是当时的主流,内容极其丰富,且书法造诣颇高,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瓦当上的文字几乎都是篆体,具有盘曲纠绕、线条明朗的特点,瓦当刻画具有非常强的可塑造性,因此,将篆体用于圆形瓦当中更容易发挥其作用,体现文字的线条美。在汉代,文字瓦当是当时瓦当的艺术巅峰,是瓦当艺术的佼佼者。匠人利用文字线条的伸缩性特点,将瓦当文字刻画得变化多端,体现了印章和书法的古典美。

图5为1951年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直径16.8厘米的“汉并天下”瓦当,此瓦当为纪念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建立汉王朝而作。

图6为汉单于和亲瓦当,其瓦当上的“单于和亲”文字反映了历史上汉匈和亲之事。

三、结语

笔者长期从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对汉文化及汉瓦当情有独钟,汉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瓦当艺术正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株奇葩,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亮点。从瓦当艺术中,能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情,感受到他们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简介

何潇雨,1975年7月生,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根远,朱思红.屋檐上的艺术—中国古代瓦当[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傅嘉羲.中国瓦当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叶朗.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6]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陈振廉.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8]傅嘉义.中国瓦当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9]孟卫东.汉代瓦当的形式构成美[J].文艺研究,2010(11):153-154.

[10]张玉.瓦当上的纹饰—浅谈汉代四神瓦当[J].大众文艺,2011(8):275.

[11]王珊.淺论瓦当纹饰的演变与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2018(17):80-81.

作者:何潇雨

上一篇:林地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航道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