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学生管理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与途径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以及高校管理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借鉴美、英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在学生为主体、高校社会工作管理与依法治校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策略探究

高校学生就是高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的灵魂,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高校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坚决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不断探索有效的模式与途径,增强高校学生素质,建设和谐校园,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开放的校园环境增大了管理难度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已大为不同,尤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就业方式的转变等等,直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心理、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现代大学生独立、阳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竞争意识,但是拜金思想、享乐主义、自私心理等负面现象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交流增多,外来的文化、习俗与观念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冲击力与影响力。网络的普及增加了大学生生活的丰富性与获取信息的快捷性,但众多的不健康信息也抵消着高校对学生的正面思想教育。另外,高校的办学理念正逐步走向开放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在增多,校园的环境受到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总之复杂的社会与校园环境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二)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加大了管理难度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速度,尤其是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在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数据统计,2015年为止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4018.1万,是1978年的13.89倍,自新世纪以来年均增幅接近12%,在校生人数居世界第一位。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845所,居世界第二位。一方面,大众式教育带来了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地域性差异日益凸显,特别是“独生子女病”快速增多,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带来的心理落差、为人处世的困难、不会交流引起的心灵孤独等等都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另外,学校扩建,增加分校,特别是高校市场开放,后勤进行社会化运作,出现了在校生校外居住、宿舍区社区化发展的现象,生活管理逐渐物业化,管理人员中“社会人”增多。这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存在众多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支撑。一些高校的管理仍倾向于沿袭性管理,约定俗成、凭经验、凭感觉式的传统管理模式还部分存在,缺乏创新化、规范化。第二,管理定位不清。高校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维稳工作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管理的目标,要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但也不是过多的约束管理,只强调学校的权威控制与学生绝对的服从,那只能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人格独立。第三,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有的高校选拔管理人员只看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忽略了工作能力与实际效果。同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管理队伍水平较低,不具备专业化。

二、国外高校管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美国是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在国际教育市场就占有30%以上的份额,仅2015年我国就有30.42万学生留美,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所借鉴。第一,美国高校提出明确的学生管理观点,即学习是当务之急(SLI),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方针与制度完全体现以人为本,工作重心就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发展。第二,制度的权威性与柔性相结合。各高校制定了严格且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如宿舍管理就分类出9种之多,并严格执行。但对于违纪的学生在处罚上具有柔性,不以处罚为目的,由家长、教师、专家,甚至有牧师与社工共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第三,专业的服务型管理模式。首先美国高校都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心理心、教育学的专业人才,管理理论与水平很高。其次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标准化细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等各方面都能给予指导与服务。

(二)英国导师制的管理模式

英国的高校,尤其是著名的牛津、剑桥大学形成了导师制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入学时都会被指定一位导师,学生与导师会定期的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可以是辅导,或是共同制定学习计划,甚至是一般的谈心。在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下,导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与解惑。学生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学术知识,在双向互动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中,学生会学到导师对学问的探究精神和对生活的处世态度。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讲究导师的绝对权威性,也有强调学生的处处服从,在轻松和谐,充满温情的气氛中,学生的知识、修养、性格与意志都受到了良好的影響,虽在更大的自由空间里,但学生的管理却有条不紊。

三、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探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状态,高校要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第一,学生管理组织结构调整。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赋予学生参与的权力与空间,比如现在高校普通实现的学生会制度、宿管会制度都是由学生为主体,实行自我管理、服务与教育,极大促进了学生主体管理的发展。高校教师只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咨询。第二,管理内容与制度的改革。学生为主体还要体现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甚至一些高层管理决策。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要有知情权、监督权,能够行使建议权、投票权与表决权。第三,建立校园文化影响机制。要极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直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要与文化建设相契合,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的高校生活形成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完美融合。

(二)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开放式办学的大背景之下,社会工作引入高校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依托专业的教育与培训,打造过硬的专业高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内开放学校社会工作课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术培训,提升社会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极力推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与政府共同积极地实施职业认证制度与工作岗位定编制度,在工资待遇与职称评聘上给予考虑。第二,建立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相应的制度。比如在高校内设立社会工作事务所,推进高校社会工作的规范化,有助于更好的管理与监控。同时,建立机构与相应管理制度,更有利于进行广泛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化人力资源,实现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有益补充。

(三)实施法治化的高校学生管理

结合“以法治校,科学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第一,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对学生应该享有权利要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维护,同时也要明确学生应该遵守什么、禁止什么,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定心知肚明。第二,建立规范科学的以法治校工作制度。规章制度要力求完整与健全,要具有严肃性、持久性与可操作性,确保对学生的管理与处罚有章可循,权威且合理。同时也要对高校内的各职能部门、后勤单位,甚至对学生的家长都要有相应的制度管理。让家、校与社会都能权、责分明,真正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

参考资料:

[1]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2]宋辉,康婷.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09(06).

[3]赵祥伦.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2008(09).

[4]刘扬.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03).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作者:张頔

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学生管理视角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摘 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学生管理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生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下降。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风己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优良学风己经成为高职院校如何积极适应社会新常态的不懈追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关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了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高职院校作出了积极努力,通过“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学生“导师制”、“订单班”、“小班化”培养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当前学风建设的主体还主要停留在学校政策和教师层面,在抓学风建设方面系统性研究不够,使得学校在抓学风建设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都未见明显成效,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纪律观念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厌学、课堂纪律差,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抄袭、考试时有作弊、浮躁不踏实,满于现状,进取心不强是学校学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当前学校的学风主流和本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基本满意,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思考自己未来和发展。但学校在影响学风建设的一些问题上仍然需要作出分析改进。

1.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自我发展意识薄弱

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权的不断扩大,学生成分复杂多元,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因基础太差、学习能力不足而无法跟上学习的进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再加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头,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将来能干什么,想干什么,不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并且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因此,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需要作出改进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2学校教学管理有待改进,教师管理育人观念有待增强

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色,在专业教学上,需要教师融合企业的文化和需求,把学生当成企业的准员工进行培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按照企业或行业一定的规范来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学习,在教学思维上要作出转变,清晰认识自身的角色。高职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从众心理,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课老师管理的松、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到课率情况。因此,不少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课堂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1.3学生日常管理有待加强,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有鲜明的变化,校园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相结合等一系列变化都需要高职院校转变管理理念。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塑人的理念,以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服务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需要有健全的、合理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办学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办法,坚持依法治校、依规办事,加强对学生出勤、请销假、寝室文明、德育考核、奖惩助贷、评优评先、课外实习、日常行为规范、考试考核等方面的严格管理。学生管理对于学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积极适应学生需要,转变工作理念,改进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更新管理手段,从而解决制约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种种问题,在高职院校良好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2.关于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外部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侵袭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心灵,尤其是对一些学习目标不强、学习动力不大的高职学生来说,存在着“辛苦读书不如抓紧挣钱,枯燥学习不如抓紧享受”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加上企业在选人用人及高层次的选拔、聘用方面大多还是会坚持高学历高文凭者至上,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晋升较难现象,很多高职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都感到很迷茫,从而失去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2.2学校内部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其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结合不紧密、管理体制缺乏统一、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大班合班课教学难以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在高职院校不难发现,普遍存在年老教师深层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比较困难、新进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极度缺乏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教书育人,但也有部分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教学能力不高,对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缺乏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此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课外活动、网络新媒体、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力常常容易被忽视。因此,不少学生正是因为课余时间在校内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选择了到校外做兼职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历。

2.3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而失去了在校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专业学的好与坏都不会影响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甚至还没有进入高职院校父母早已帮其做好了工作安排。选择高职院校就读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无奈的选择,家长不指望学校能传给学生多少知识,只需要自己的小孩在校期间能够安全、顺利毕业就可以了,在家庭的影响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压力不大,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浓。

2.4学生自身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高职生个体心理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在自我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受到一些刺激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任性、急躁、鲁莽和固执,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有些模糊,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缺乏组织纪律性,不能很好地遵守校规校纪。此外,不少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偏差,认为专业学习好不能代表以后的就业好,能力素质强才是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他们容易忽略专业学习好也是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他们在“为什么要学”、“为谁学”等问题上没有过多思考,不能及时适应从中学的“要我学习”到大学的“我要学习”的观念转变。再加上有些用人单位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弱,从而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影响高职院校良好学风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在排除影响学校学风建设外部环境因素的同时要从学校内部因素寻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快速形成。

3.关于创建高职院校良好学风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健全管理制度引领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是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有利保障,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出勤考核、考风考纪建设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尤其是要把好辅导员队伍的选入关、培训关、使用关、管理考核关、流动关。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推进学校全员育人良好氛围的快速形成。重视网络平台管理,建立家校联合管理沟通机制,加强文明寝室建设,规范各项考试制度。在考试制度上重点要明确考场规则和监考职责,强化监考老师的责任心。考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制度,确实对敢于作弊者采取强制措施。对学生作弊的处理应有一套系统严密的惩罚和管理制度。对于考试作弊者,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要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并注重处理的效率和进度,作弊的学生视其情节给与相应的处分,并取消其一切评奖评优评先评助资格,以达到教育违纪者改正错误和警示他人的目的。

3.2强化师风,改善教风,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入合作,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形成合理的教学质量考评及奖惩体系。通过教学检查、随机抽查、重点测评的方法,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形成抓教风促学风的良性互动局面。良好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加大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立德与树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方法,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不懈的道德追求、强烈的道德情感来引导教育学生、关心感化学生。

3.3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以高品质的活动助推学风建设

与专业学习相比,许多高职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展示自己。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各项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和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传递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的精神文化,增强学生知校爱校荣校情怀,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一切“从娃娃开始抓”的理念,每年新生入学报到后要抓早抓好新生入学各项教育,开展好各项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新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切实能够使学生走出寝室,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和教室。

3.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强化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明确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校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认识、专业学习、组织纪律、活动参与、班级管理、文明寝室建设和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传帮带”和“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敏.从辅导员视角谈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品牌,2014,(12):177-179.

[2]刘金鹏.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6):73.

[3]向晓春,张娥.高校转型期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5,(8):85-86.

作者:付初良

高职心灵导师学生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导师+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高职院校节约更多开支,文章综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分析“导师+辅导员”模式的优势,就提出具体的操作思路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师+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向“导师+辅导员”模式转变。其中,高职院校,又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涵盖专科及本科两个学历层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导师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撰写学术论文、进修及学习的教师;辅导员指从事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教师[1]。鉴于此,该文针对高职院校“导致+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

1.1 年级辅导员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职辅导员,其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00”[2]。因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专职辅导员,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位辅导员管理的制度,一旦年级学生的人数太多,高校以实际比例为主,逐步增设年级辅导员。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年级辅导员的人数过少,管理学生的人数过多,管理工作的任务繁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

1.2 辅导员+班主任

在实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部分院校为了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细化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逐步发展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主次关系不明确,责任分工不细致,一旦“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管理模式无法发挥其互补作用,不仅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1.3 辅导员+学长助理

在实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一部分院校为了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分担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逐步发展出选拨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及党员为助理,形成“辅导员+学长助理”的工作模式[3]。该工作模式仅适用于特殊阶段,例如:校内活动或迎接新生等,有助于获取低年级学生的信任,进一步开展校内活动,能增强助理学生的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但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學习指导的阶段,助理学生无法发挥其作用,无法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1.4 辅导员+教研室

学分制的任务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课程学习符合教学规律,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4]。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看,大部分院校以发挥辅导员作用为前提,鼓励教研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阶段,例如:就业实习或顶岗实习等,帮助学生渡过“中转期”,但是教研教师的课时安排不一致,指导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充分发挥教研教师的指导作用,无法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

2 “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优势

2.1 细化管理工作内容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及辅导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由任课教师负责。任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三者间缺乏沟通,任课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课后活动,辅导员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严重背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合理整合二者的优势,细化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及职责,保证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处于有序化状态,切实巩固教学成果,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为保证教学双方沟通顺利提供制度支撑。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导师主动转变传统理念,结合学习能力,分年级、分小组、分层次开展教学指导,做好学生的对接工作,以小组指导为最佳,每小组不得超过10人,例如:针对1年级学生,导师开始职业规划指导,了解专业知识所涉及的行业及岗位,明确职业规划的方向;针对二年级学生,导师结合自身研究课题,组织相应研究活动,查资料、做实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实习夯实基础[5]。同时,辅导员应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定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及短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提供展示平台。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

2.3 提前明确发展目标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能减少学生由高中至大学的“适应时间”,便于解决在实际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即导师解决学习问题,辅导员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该工作模式能提前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及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环境,持续发展其综合素质。

2.4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导师+辅导员”的工作模式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弥补原有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不足,特别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导师长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导师的教学及育人价值。

3 “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操作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革新,其核心环节为做好新老两种制度的过渡及对接。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心理、个性、学习、生活及思想为切入点,了解其教育内涵,分层分类规划出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将导师的责任与辅导员的责任纳入工作难点,通过行政考评及干预的方法,确保“学生工作无小事”。

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合理量化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通过构建长效管理系统及分层评价的方法,凸显公正性及公平性。从导师评价的角度来看,按专业成绩及兴趣,将全年级学生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生、能力生及拓展生,一旦学生达到层级标准,视为通过。同时,针对精神品格及心理健康等非量化指标,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通过模糊评价的方法,即将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纳入管理教师评估、任课教师评估及其他学生评估,以获取最终评估结果。最后,综合上述评估信息,得出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评优与导师及辅导员工作绩效存在着密切联系,学生评优体现导师及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总而言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能弥补原有两段式教学体制下管理模式的不足,丰富管理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职业素质水平及专业素质水平,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4 结语

通过该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加快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变革,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类型,分析“导师+辅导员”模式的优势,提出具体的操作思路。

参考文献

[1] 蒋维.“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4):95-96.

[2] 马香.从辅导员视角谈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5(25):218.

[3] 杨雪娜.探析新疆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3):107-108.

[4] 袁文刚,汤晓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8-29.

[5] 李书安,刘丽.基于“三导师制”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53-54.

作者:曾朝锋

上一篇:电气设备接地测量分析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教育网络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