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22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的形式,目前是提升中国“大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在分析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近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独立学院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要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高水平的一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市场营销人员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但由于培养的高素质营销人才数量一直跟不上,很多独立学院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时,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所以拥有实际营销能力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研究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提高独立学院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都有重大意义。

1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与其他管理类课程相似,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理論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来自美国等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学科理论研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也远未完善。

在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上就将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定位在了本科上。目前,独立学院在各省市的招生批次一般是本科第二批次或者本科第三批次,这就说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既要区别于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又要区别于第一批次的重点本科院校。

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一般是在开设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乏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建校初期,许多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是借鉴或照搬母体高校的,以母体高校的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因此,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出现“规格过高、目标太大、质量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倾向,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分离,校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没能突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毕业时要面临与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本专业毕业生甚至是其它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市场营销岗位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步,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许多营销人才,为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独立学院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尚未适应这种变化,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受限,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中,大多是按母体院校现有的模式进行运作,培养的人才只具备管理和营销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具有自身特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广泛,没有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生源特点,没有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没有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人才培养模式传统

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这一特征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大多还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一般采用“35+05”的教学模式,即用3年半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半年的时间从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与社会相分离,校企脱节,学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理论没有联系实际,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性,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

2.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2008年,教育部就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定位在了二、三批次的本科上,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办学既要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突出较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就要在低年级来开设,但一部分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内容上往往出现有明显的交叉重复性,专业课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不大并存,选修课课程门数较少。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时间不够,知识面狭窄,同时也占用了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使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此外,设计的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补充和完善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新内容。

2.4教学方法陈旧,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教师培养机制相对落后,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大多数教师授课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多通过讲授的方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造成上课玩手机、不爱学习的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使得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必须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就业竞争力,不符合社会和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另外,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考核评价方式只能采用传统、单一的方式,更多地还是单纯的闭卷考方式,注重考核营销理论知识和期末笔试成绩,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学生认识不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考评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2.5实践教学不规范

由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定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上还缺乏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因缺乏实训平台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习安排缺乏系统性,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使得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往往因资金短缺、深层次合作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实习实训基地有名无实,没有发挥教学基地应有的作用;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较少、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措施和力度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不规范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动手机会少,技术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6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多数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学历不高、职称不高的特点,大多数的教师基本上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加上独立学院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送出去到企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缺少实践案例背景,无法实践操作,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只能纸上谈兵。

3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3.1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的指导和规范下确立,应该围绕“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为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在制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避免全盘复制母体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大、全”和片面强调技术技能,忽视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的纯粹技能型两种定位,而应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生源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低于母体高校的学术型定位,高于专科、高职院校的技能型定位。

3.2建立以增强实践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而代之采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1+05+05”模式。

“2+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的本科院校,二年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一年完成专业教育,半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参加综合实习,并能够针对实习中发现的企业营销问题完成企业营销诊断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

这种模式既符合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又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为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3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加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课程,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课程门数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性。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性质,设置尽可能多的专业方向课供学生选择,以此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以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目的。

3.4引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

独立学院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授法,而要引入情景式、体验式、小组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通过引入沙盘模拟课程,学习营销管理知识,掌握营销技巧,反思成败,分析得失,通过和成员探讨、分析,不断调整与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平时作业、课外实践、课堂讨论等对学生实践和能力的考核,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可采用撰写营销策划书、项目策划书、促销方案等形式。在考核内容上,應减少概念性题目,加大综合性分析试题的比例,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3.5创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在学时学分的设置上,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应适当减少理论课部分,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

(2)尽量安排一学年用于社会实习实训,半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参加综合实习,给学生提供更长的实践时间。

(3)建立与时俱进的实训中心,锻炼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建立切实可用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扎实开展学生的实训、实习工作。

(4)加大对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科研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国家职业考试等活动的学分认证力度,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1)独立学院的师资不能依靠母体高校,也要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重视学校自身的培养,所以需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在注重培养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引进和录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2)鼓励教师“走出去”,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外出培训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教师给予支持,尤其要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派教师到大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对取得成就的实践教学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

(3)实行“请进来”,聘请知名教授、企业高管、营销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或他们拿手的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营销精英给教师、学生做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指导。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办好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的问题,针对本文中分析的问题,亟需解决的是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棠.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2,(1):5962.

[2]庹兰芳.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市场与营销,2010,(11):4950.

[3]王婷睿,马林,王建斌.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6670.

作者:陈彩莹 李莉

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的形式,目前是提升中国“大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开设的门槛比较低,学生就业前景比较好,在大多数独立学院中,都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因此研究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体系,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一、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就将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按照目前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来的本科(包括重点批次和本科二批)和专科的批次间,安排了本科三批(独立学院)招生,打破了原有的三个高等教育层次。从这个角度看,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应该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决定,既不同于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又不能等同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

由于独立学院一般是依托母体院校办学,在多方面都受到母体院校的影响,在专业设置乃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不可避免地借鉴甚至照搬公办高校的模式。特别是在建校初期,由于缺乏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许多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按母体院校的模式运作。受此影响,多数独立学院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存在“高、大、全”的倾向,为自己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设置了障碍,使学生形成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步,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和定位。它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关系到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的指导和规范下确立,它应该以“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有明确的服务地域指向,也就是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人才需求的特定“目标市场”。只有清晰地界定人才需求的目标市场,才能够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使得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独立学院的使命更是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

2.应用型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更应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能”应该是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

在制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盘复制一二类普通高校的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大、全”式定位。二是片面强调岗位技能,忽视综合性专业能力培养的纯粹的技能型教育定位。应用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低于一二类本科院校“高级学术和宏观管理型”人才的定位,高于专科、高职学校“熟练操作技能型”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二)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在市场营销专业平台下,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国际营销等,每个模块分设几门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具体课程体系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该部分课程着重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个部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課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均要修读的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管理学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为学生奠定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和基本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训练其熟练的职业技能。

4.专业方向课程。为更好切合人才市场对学生就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专业方向课程中结合专业发展趋势,设立专业模块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模块课程进行学习。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1.在总学时和总学分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部分教学任务的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坚持“精练、实用、够用”的原则,专业课程坚持“突出能力、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扎实开展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但由于资源条件限制,独立学院无法组织学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只能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有些实习单位体制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系统的校外指导,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毕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3.鼓励“双证型”学生。即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能拿到可反映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证书。将获取相应专业能力证书及在相关国家级、省部级赛事获奖等记为课外学习的学分,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四)引入情景式、体验式课程

近几年来,许多独立学院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引进了沙盘模拟课程,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在沙盘实践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和团队成员一起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使公司保持成功及不断的成长。在寻找市场机会、分析规律、制定策略、实施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着各种决策和执行带来的成功及失败的体验,从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营销技巧,同时深刻体验到团队协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通过沙盘模拟,可以使学生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知识盲点,并进行调整与改进,切实提高整体专业素质。

(五)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应用经验的师资。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办学经费相对短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以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比较完备,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适应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特点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本校的专职教师,还包括校外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实践导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要充分调动本校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鼓励教师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采用切实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社会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营销培训及策划等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有条件的独立学院还应重点吸纳有丰富工作经验并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来。

2.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可考虑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并且有一定成功经验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都是行业精英,可在不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授课学时内,穿插兼职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实践应用讲授,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调研,达到“产、学、研”一体化。

3.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在实习实训的单位中设立实践导师,以一对一为主的方式,具体、详细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使学生能尽快融入企业,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六)创新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材的选用。为了达到教育部评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會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高级别出版社的教材,比如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优秀(获奖)教材、外文引进版或影印版教材等一些优秀的高水平教材。但是,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高水平的教材并不一定是独立学院最理想的教材,因为它们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普通本科的学生,而由于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的素质特点不同,出于因材施教的角度考虑,最好的教材应当是针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应用,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专门教材。独立学院也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编写相关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系列教材,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使得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更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与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作者:化庹兰芳

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 篇3:

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的产物,其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和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1+1”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三个层面构建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过程的初步探索进一步完善了“2+1+1”模式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特色

[作者简介]谷再秋,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2);于福,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长春 13003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着如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创建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运行,并通过确定专业方向、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式、實施职业化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最终构建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相符合、就业岗位与课程设置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使办学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也进一步凸现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一、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独立学院4年的本科教育中,前2年用来夯实理论基础,之后的1年打造专业特色,最后1年强化个性能力。2年理论基础学习时间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之后1年时间要划分专业方向,完成专业方向理论和实践课的学习,打造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的时间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选修课程和职业化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二)“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建立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区分于母体学校的培养目标,以避免“趋同化”,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2+1+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了独特的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应该找到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并以此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按订单培养出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2.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

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提出的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实现“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中不能完全拷贝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那些母体高校已有的、投入少的、易招生的热门和短线专业,因为这样复制的结果将不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而且会造成与母体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冲突,加大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专业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依据市场,又不能跟市场跑。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一是对母体院校“移植”而来的专业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和改造,拓宽专业设置口径,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增强应用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二是要通过市场不断发掘社会急需的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以及通过学科专业交叉整合,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孕育新专业。

3.设置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立上,应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来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基础理论适度、应用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这些鲜明特点的人才,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的毕业生。为此,课程设置应注重课程的开放性,面向社会开放,课程及教学内容要来自社会需求;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充分考虑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资源配置的协调性等问题;要加强理论课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基本规格基础上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实现以应用技能为主、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化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个性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2+1+1”人才培养模式中利用2年时间夯实理论基础的要求,我们分别在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等五大学科、23个本科专业中制定和修订了学院2007~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是加大了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以打好其公共基础。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数,来提高外语的听说能力、数学的模型建立和应用能力、计算机的操作和分析设计能力,这些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8%左右。其次是在这2年中建立各学科大类平台,实施通识教育,以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学科大类的平台课程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二)明确专业方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确定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2+1+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利用1年时间打造专业特色。各专业通过2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需要划分不同专业及其方向。为此每个专业都必须建立3个以上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而这些专业方向要紧跟市场并充分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对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了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在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后的实践教学总量为理工类专业不少于44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28周,同时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中职业化教育不少于3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各学科门类,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4个层次,通过实验、实习实训、职业教育、创业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5个模块,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等6种能力。

3.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模拟仿真教学

学院近几年每年以一千万元的投资用于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在学院内建立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包括机械工程加工训练中心、电子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会计综合模拟训练中心、工商管理沙盘模拟中心、证券投资模拟实训中心、同声传译训练中心等,已经可以满足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的要求。同时,在学院外,我们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使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我们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与企业合作办学,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我们要求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增强创新意识,突出个性培养,实施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根据“2+1+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利用学生在校的最后1年时间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强化个性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四的1年时间里,通过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选修课、实行职业化教育和课外学分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

首先是强化课外学分,注重有创新意识的个性能力的培养。学院制定了学生课外学分实施办法,只有获得课外5学分才允许学生毕业。课外学分是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工作、课外社会实践等项目来获得的。这种课外学分制度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其创新能力,满足了其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开展职业化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5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学院还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国家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有益尝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1+1”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所有专业中都得以有效贯彻和实施,并收到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同时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卓雅,范中启,陈新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经贸,2007,(9).

[2]张亚军,赵炜.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09,(3).

[3]张蔚文,陈世文,曾孔生.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进步[J].中国市场,2008,(52).

[4]张爱萍,郑晓芳,闵伸.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5]谷再秋,于福.独立学院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責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谷再秋 于 福

上一篇: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探究论文下一篇:教育公平视野下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