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2024-04-16

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共8篇)

篇1: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农民素质在提高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素质指农民利用体力和智力把投入物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人的素质是由各种素质要素耦合而成,主要由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组成。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如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格(如积极主动性、自信与开拓性)和价值观(如事业心、进取心和意识)等要素,它是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身体素质包括健康与体力状况两方面;文化素质由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构成,是反映农民素质整体水平的基本要素;而工作技能包括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等,它在农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直接渗透到生产中,服务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关于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相结合,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搜集、分析与判断,也决定着农村两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紧紧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关

1键。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育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

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4)扶持一批农村能人大户,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农村能人都是农村中素质高的农民,他们挣钱多,生活消费水平高,他们的经济行为周围农民看得见,对周边农民也最有说服力,他们是周围农民学习的榜样。培养一个农村经济能人,往往能够起到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头示范效应,让这些能人带领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真善.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湖南大学学报,2008 ,22(3).2、朱小玲.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3、张丽菁.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之对策[J].公共管理.2009,54、钱同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13)

篇2: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最主要的建设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和关键。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三、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第三,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解决农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法律观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巩固精神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主阵地。如通过开展除旧布新、净化民风乡风、争创“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篇3: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由于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还必须清楚的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就像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故此,笔者连续三年对杨凌杜家坡自然村(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布局、在册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收入、身体素质情况、文化素质变化情况、农民劳动技能等方面做了仔细的调查。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又称国家农业经济观察点,是国家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为满足政策研究需要而建立的固定经济观察点。[2]通过观察,对农村社会经济进行长期的连续调查,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了解不同村庄和农户的动态、要求,从而取得系统周密的资料。因此笔者选择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的杨凌杜家坡村进行农民素质调查,研究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素质仍然较低。这种较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以杨凌杜家坡村为例:

1 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主要现状

杨凌杜家坡自然村是杨凌区李台乡的14个村之一。高速公路从村子中央穿过,村子被分成两个部分,交通便利;2008-2010年间,总户数基本没有变化,为576户,2009年总在册人数为1700人,其中青壮年为384人,中小学生人数145人。

1.1 文化素质偏低

据调查,该村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在1700个村民中,20.2%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37%小学没有毕业已经不再上学了,32.3%接受或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0%的村民接受或正在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有极个别的村民接受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这部分人据2010年调查都离开了杨凌,在地工作。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并不是仅仅需要国家的救济款,他们渴望的是文化知识。文化水平低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为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自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无法开展。学生一出学校就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教育。从而产生了好多“问题少年”,对社会危害留下了隐患。

1.2 身体素质较差

虽然我国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周围的医疗站增多,农民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该村的所有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与其它地方相比,人均占地仅为0.4亩的杨陵区杜家坡村农民收入有限,生活水平条件还是非常有限,比如在食物的数量上、种类搭配上、营养搭配上的不讲究原因都使得象杜家坡村此类地方的农民身体素质较差。村子里留守的人口又几乎是老人和孩子,主动的身体锻炼更是谈不上,身体素质整体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1.3 科技素质不高

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较少,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不强,不能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以杜家坡村为例,由于土地剧减,村子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打工收入。村里绝大多数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年龄在45岁以上的村民大都留在家里,或在附近的地方,做一些临时工作,另一方面也顺便照顾照顾家里。所以,在生活水平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能力对农业可见的接受能力肯定是不强。据调查,杜家坡村,外出和留守打工的人口约占全村劳动力的48.7%,其中从事个体户约占到28.2%,他们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销售、餐饮服务、建筑等行业的相关工作。虽然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在外务工照样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所以只要有活儿就有生活来源,这样就更加增大了让青壮劳力回农村利用科技改造家园的难度。

同比,我们还调查了杨凌区其他村的情况,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1.4 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中小学生基本由老人看养,基本属于放养式管理。目前,村子耕地面积极少,人均占地仅为0.4亩,不能使农民有大的收入,所以大部分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劳动力基本上45岁以上,而这些人口的文化程度就更令人忧心。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发现,6至12岁和13至15岁阶段都存在失学的孩子。经过调查,这些孩子失学的95%原因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不住,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造成的。在调研的过程中,广大村民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周边农村的义务教育力度。

1.5 农民心理素质和观念素质存在一些缺陷

农民的思想观念较落后,安于现状,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浓。虽然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有一些兴趣,但是又抱有保守思想,害怕风险和损失,不敢放手进行变革,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排斥新科技、新技术的心理。

以上这些农民素质问题,将会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着重改善村容村貌、保证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水平,把在外务工的年轻农民吸引回来,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生生力量。具体应该强调以下方面:

2.1 制定农民素质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及建设

应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结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分层次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期规划。村容村貌的改善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对提高农民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农民素质规划和村容村貌基本规划建设应该齐步走。

2.2 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除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提高减免学费额度或给予相应的贫困补助。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还应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帮教活动。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拓宽高校毕业生、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通向农村的渠道为农村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应该结合村边企业,学校,实施文化、科技、文艺活动的帮教活动。

2.3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问题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其中以青壮年、接受过某种程度教育的农民为主。因此剩余农民当中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通过多种技能培训,并且把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素质的快速下降。当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努力提高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有一技之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工作就会多几分胜算。

2.4 创造新型农村文化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的必要条件。比如在农村设立广播电视网;建立村镇文化站、农民夜校;设立图书馆、阅报栏等方式,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网络阵地,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为农民掌握新的发展模式、接受新观念、开发新思路创造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自觉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陈旧习俗,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2.5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文化素养,选好致富带头人

农村基层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因此基层干部要切实改进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选拔致富带头人,做好乡镇规划布局,吃透政策,做好宣传工作,通过从思想上对他们教育,从政策上对他们进行扶持,使他们认清大局,勇于做广大农民的带头人,乐于向广大农民传授致富秘诀,从而起到带头作用。

2.6 计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而形成或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资本量[3],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4]。这些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旨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这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具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大,劳生产率就高,农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已经被世界上多经济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所证实[5,6]。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形成一种生产资本储备,它像物资资本一样,能够增进产出并获得收入分配权。因此,政府在提高农民素质投资、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应该正确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结果,从而做到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有的放矢,真正能提高农民素质。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和培训是构成农村人力资本核心内容,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作用。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是新农村的重重之道。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杨凌杜家坡等村农民素质现状,指出农民素质较低对杨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杨凌

参考文献

[1]王莉,苏祯.农户粮食种植面积与粮价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0-91.

[2]Theodore W Schultz.Invests net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and of research[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1.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181-182.

[4]Gary S 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M].Chicago: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篇4: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只有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1]。政府和社会应充分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更新观念、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尽快制定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一、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民、1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为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约为31.1%,初中程度的约为49.3%,高中程度的约为9.7%,中专约为2.0%,大专及以上约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2]。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13亿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两亿多,其中有青壮年文盲8500多万。而且这些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农民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子女教育,很多青少年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挣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科技素质欠缺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业农技人员,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有一名牧业人员[3],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26.2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有3名。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苏联为50多人。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6名农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美国的0.58%,前苏联的2.3%[4]。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农民素质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收入增长缓慢。据联合国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就增加9%即受3年教育与不受3年教育相比较能使提高27%[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必然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制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农民的这一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据对中国农民函授大学368户学员抽样调查,高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年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

(二)农民素质文化低,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水平为51%,远低于发达国家70%~88%的水平;水资源利用率我国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为80%~90%的水平;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我国机械化程度还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65%至85%[6]。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一)不断改革、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制

首先,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制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能力教育和技术教育,不能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只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应只重视应试,忽视学生关于农村发展所需的诸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为每年毕业升学者毕竟是少数,全国大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要回到农村的,但留在农村的学生在学校只学了基础文化知识,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大多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走向社会致富无门,这是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和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能力教育,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生产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建立试验田和劳动基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转变现有的职业中专的办学方向,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传授诸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机电安装知识以及各种饲养技术,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等,提高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和普及程度;再次,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于错过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应确保他们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支持民间兴办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班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首先,应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建立乡镇化站、农村乡镇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或公网吧等,使电视、电话、电脑、广播、互联网等成为农民群众接收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可利用农闲,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把村民吸引过来,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再次,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同时,要与时俱进,组织奕棋赛事、卡拉、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陶冶农民情操,繁荣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洁莉.农民素质对农业经济增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4,(4).

[3]中国科普研究所.2004年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中国科普出版社,2004.

[4]杨孝光,廖红丰.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1).

[5]钟甫宁.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6]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村经济,2002,(11).

篇5: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历史任务 经营管理素质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有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

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出发。提高农民的做事和做人两种能力。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方面,农民应该不要只凭经验,更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农业经营管理,并且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大多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并且农村现在对教育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这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资,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民自身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消失,农民的思想素质在下降,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婆媳关系的问题比较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封建迷信的事情有抬头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发扬民主,反对专制;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教育投

入不足、农民身体素质较差、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市场化,同时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不高,不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农村的选举差不多成摆设。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但少数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

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进行多种经营,也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转变中对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能力越强,否则就是盲目调整。农业产业化下,都需要高素质来武装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及服务者。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正确的意思对实践有知道意义,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发展

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如田亩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还有低保,农村养老补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市场分析和指导,农民鼓励并保护农民的农业专利。给农民发展副业的机会,分山到户,发展山林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民得到鼓励,建设新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也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总之,好的政策给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减轻农民的负担。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父母也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有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坚持为农民服务,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

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实处,发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

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农业创新,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五星文明户,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武装现代农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

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指导只是外部环境,只有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的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业,新农民新农。这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也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中国时政报

篇6: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觉当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近日,湖北省XX县龙坝乡红庙村党支部书记贺茂梓,在地头接受采访时,结合本村实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52岁的贺茂梓,熟练地背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他的理解是,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保安宁,村容整洁树形象,管理民主是手段,实现“三个文明”和富庶才是新农村的目标。

贺茂梓说,有些村民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说是“建设新农村,旧房换新”,有几家贫困户问村干部:“啥时候能拨款子下来,把我们的旧房拆掉盖新农村呢?”实际上这是“等、靠、要”依赖思想的反映。贺支书说他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统一思想认识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结合村情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讲明除争取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 力军,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建设新农村,陈规陋俗也得改。”贺茂梓说,必须提高村民素质,除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当加强教育农民自觉维护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泰民安的政治环境,改变不讲公德、不讲公共卫生、随地乱吐痰、乱倒垃圾、信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搞好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建设文明生态家园。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信心。”贺支书说,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刚脱贫的农民也不富裕,有人说把红庙村建成新农村,“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表现出信心不足。贺茂梓用近几年本村发展变化,教育和鼓励村民坚定实现新农村的信心。红庙村是两个小村合并的大村,11个村民小组,404户1668人,散住七沟八梁和隔河相望的二高山中,原是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近3年的国家扶持和村民艰苦奋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0多元,比XX年增加765元,实现整村脱贫,达标验收,今年预计可达XX元以上。贺支书用事实教育村民树雄心壮志,克服畏难情绪,用辛勤劳动和智慧争取新农村早日建成达标。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村民急切盼望国家多投资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群众。”在国家以奖代补政 策鼓励下,红庙村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村组公路已达9000多米,有3400米沥青主干道,眼下村民正建设1600米的村组水泥路,其余泥土路急需资金支持进行改善。村里有3条总长5000米的堰渠,灌溉900多亩良田,由于土渠岁岁修年年垮,劳民伤财,迫切需要国家支持修成U型渠,一劳永逸。红庙至松溪沟隔河相望,均在库区,村民和沉重每天涉水过河不安全,一旦涨洪水便中断往来,需要架设一道大桥解决隔河渡水难。

篇7: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1引言.......................1 2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1 3 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2 4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3 5 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能力……………………………………………………………………………………………………………………………………4 参考文献…………………………………………………………………………………………………………………..5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延安市

1引言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延安市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扬不甘落后、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想办法,创造条件,建设美好家园,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争取各级各部门建设资金4.24亿元,引导鼓励农民筹资5.42亿元,投工投劳115万人次,形成党群、干群上下联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有力推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49元,增长28.3%,增速排全区第一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2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我市农村人口近500万,数量居全区第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

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甚至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市委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指导员普遍赢得群众信赖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每个村选派有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基础上,向每个村增派1-3名机关干部,开展“走进基层,体察民情;走进实际,理清思路;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走进民心,为民谋利”的“四走进”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开展“心系群众、增进感情、体察民情、为民谋利”为主题的“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从而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激活主体强动力,干群同心建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针对以前有些基层政府违背群众意愿,搞强迫命令,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市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是否高兴、是否赞成、是否拥护、是否得到利益和实惠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深入了解和积极反映群众意愿;同时,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多办实事好事,使大多数农民的意愿真正得以实现,激发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热情,他们纷纷主动找指导员表达意愿,出现了“指导员找群众听意愿,群众找指导员提意愿”的“双找”现象。2007年以来,新农村指导员对全市农户基本走访了一遍,召开各种座谈会8130多次,为农民办实事5.6万件,农民主动找驻村指导员献计献策15.01万条,使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激发农民热情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进。在2007年全市28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中,指导员引导农民成立了活动场所建设理事会,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宣传、自己发动、自己筹资、自己管理,让农民认识到这是一项惠及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有些地方的群众主动要求增加建筑面积和加大资金投入、主动捐资和投工投劳、主动让出纠纷用地。在各级配套资金1004.6万元的基础上,群众自发筹资2058.2万元,使283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面积均超上级要求的90平方米,平均面积达212.2平方米,最大面积达2700

平方米。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

要把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变成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热情。针对以前有些基层政府代替农民包办过多、干涉过多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积极总结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在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民主管理、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共培养和发掘农民致富典型1.8万名,辐射带动52万人走上自主创业致富之路;共发动8200名外出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办企业,吸纳了13万名劳动力,帮助1.5万人从事创业活动;共引导、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1485个,入会农民35万;引导每个村培植一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了70%以上农户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福绵管理区福绵镇福西村部分村民一直从事小、散服装加工生产,驻村指导员积极引导村民走上规模、打品牌的服装加工路子,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裤子村”,目前该村共有服装加工及配套企业220多家,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服装及相关产业工作,日产销服装20万(件)套,年产值3.48亿元。兴业县葵阳镇四新村曾出现村民立碑戒赌、推倒宗祠建体育馆的美举,驻村指导员因势利导,在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文化场所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引导和鼓励群众集体搬迁祖坟建文化广场,在每个村民小组建垃圾处理池,从而使该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四新村”,获中央巡视组好评。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能力

农民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才能更深刻地改变农村面貌。针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不深,主体意识不够强;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自主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市委下大力气抓好农民的教育培养工程。一是组织开展“千名指导员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通过宣讲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全市5488名指导员参加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参加宣讲率达100%,深入村屯和农户开展宣讲1.2万次,参加宣讲学习的农民325万人次。通过参加各种宣讲活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加强了。二是组织开展“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活动,提高农民的素质。全市1372个村全部建立了信息墙(窗),其中53个村和

12个自然村(屯)建成了电子信息站、42个自然村(屯)增设了信息墙,75%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培训,创建数字农户3.5万户,培养新型农民13.9万名。三是组织开展“我们的家园我们建”宣传月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延安广播电台等媒体开设“我们的家园我们建”专题栏目,举办《我们的家园我们建》电视新闻大赛,宣传报道做到每天有图、有文或有声,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群众。通过强化教育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建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建”向“我要建”的思想转变,群众感激地说:“指导员给我们加了油、充了电,我们没有理由不开足马力建设新农村”,全市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政府热、农民更热”的可喜现象。去年以来,农民筹资和投工投劳建设了7200个项目,全市1372个村中有160个没有列入创建规划的村自发加入到创建行列,450个村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创建活动。志丹县县保安镇镇南村是一个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山村,驻村指导员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靠自力更生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参观学习,发动群众自发筹资543万元,人均捐资超1000元,兴办了村道硬化、游泳池、文化娱乐中心等10个项目。

参考文献

篇8: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一、实施农民道德建设工程,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 树立道德榜样, 塑造理想人格, 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 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 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 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 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农民有了健全的道德精神, 就可以用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 缓解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 因此加强农民道德建设, 是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着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原则, 以学习和实践社会荣辱观为契机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使“八荣八耻”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 转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要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 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 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万人答卷、大型知识竞赛和农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村、入户;也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教育阵地, 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 引导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抵御封建精神迷信、增强文明生活意识,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也可将一些道德规范创作成歌曲、快板、相声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宣传。如我县大虎山镇文化中心的老年活动团就将“八荣八耻”编成歌曲, 经常在各村的文化广场进行演出, 使“八荣八耻”深入人心,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每个乡镇政府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并设专人负责, 不定期地对其辖区内的农民进行科技项目培训。

培训遵循“切合实际、形式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培训内容根据农民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的需要确定, 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举办讲座与印发资料相结合, 现场讲座与电视、广播、录像相结合, 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本地专家与邀请省、市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当地的劳动模范能手授课相结合;培训时间应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季。

在2005年国家文化部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时, 我县段家乡文化中心有幸成为试点之一。利用省文化厅统一下拔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文化中心每周星期二、星期五都组织农民在小会议室通过大屏幕观看网上的农业科技小片、畜牧养殖信息等, 使广大农民认识了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 充分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文化中心的领导看到了农民对电脑知识的渴望、对互联网的好奇心, 抓住时机立刻又开展了7期电脑与互联网知识的培训班, 使广大农民也学会了网上冲浪, 懂得到网上去给猪、牛看病, 到网上去查寻农产品的价格, 到网上去看地方小戏……

三、宣法、讲法, 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广泛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 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从而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

1. 在农闲季节,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县电视台、广播电台适当开设一些法制讲座、法与大众等专栏, 宣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典型案例。

2. 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志愿者, 组成法律知识宣讲团, 建立专业化普法宣传队伍, 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针对农村集市人流、信息流比较集中这一特点, 我县每年在普法宣传日都组织广大法律工作者直接把宣传窗口搬到了集市上, 通过设点服务, 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各项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一方面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 现场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 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 实施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活动。采取放映法制电影、举办法制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四、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新一代农民后备军的文化素质

对于当前农民来讲, 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训;而对于农村儿童而言, 则要让他们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 是将来新型农民的后备军, 只有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要重视农村教育的软件、硬件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鼓励各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主动到农村任教, 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全面普及好九年义务教育, 直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对于辍学儿童老师要做好其思想工作, 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使他们重返校园。

上一篇:赞雷锋作文150字下一篇: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