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2022-08-31

第一篇: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

新农村新变化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实践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曾经是一个西南地区贫穷,落后的小村镇。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国家以及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个寒假,在这还弥漫着弄弄年味的日子里,对农村的经济环境以及精神文明做了一番调查,对变化前后做了一个对比,希望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时间:2013/1/21---2013/1/24

地点:四川省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

方式:对村里个别家庭进行随机调查,走访同学亲戚家里进行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建设前后的变化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收益,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建议

二、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以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

打工,村里的干部带领大家积极致富,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将农田承包给承包商,每年每个家庭就可以有800斤大米一亩田的收入,这样家里面中了一辈子田的爷爷奶奶就有点不习惯了,但是由于土地这样土地承包出去后,爷爷奶奶也可以去大棚蔬菜基地打工,又有收入又可以打发时间,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得到了变化,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过去村里人住的也仅仅是平房、瓦房,现在在新农村改革的春风沐浴下我们住上了自建小区,有统一的管理,和城市里也相差无几;过去出门要走很长的小路,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交车可以通往县城,这样方便极了;过去出门一般就是骑自行车,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瓶车,还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汽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在家网络也方便快捷,真的作为一个深深体会到新农村带来益处的孩子, 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激党和国家的帮助与支持。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我的家乡实行了有整整6个年头,现在妹妹读书也只需要交生活费就可以了。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昆山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金桥镇昆山村位于双流县城西南部金马河流域,距双流县城6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

9.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8亩,辖8个村民小组,农户733户,人口2720人。2005年初昆山村被列为全县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8月启动建设。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先后投入1211余万元,建成两个中心村和一个聚居点,集中农户255户,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09.2亩。全村道路四通八达,科技专家大院、文化室、阅览室、农民培训室、专家门诊、放心店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农户业余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由于昆山村的示范和带动,以昆山为核心的2万亩城市菜地,打破村域界限,向红石、新安、金沙、临江等村辐射,全镇现引进业主105个,其中大、中型种、养专业公司10余个,集中农用地12330亩,为全镇

农业新跨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昆山村成为全省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样板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县“统筹三个集中,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示范区”,并荣膺“全国十佳小康村”,由一个世代以来的落后村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村。

(二)、红石、金沙新农村建设情况

(三)金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昆山村新农村建设以土地整理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红石社区、金沙村以拆院并院为载体,以大统筹、大集中的方式将两个村的农户集中到红石新型社区建房。

二、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成效

昆山村引进了法国威迈、虹禾原野等28家业主,引进科技人才和种植能力36人,其中引进川农大专家3人,成立了四川农业大学——双流科技专家大院昆山分院。集中耕地由近100亩增至29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累计投资4800万元,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20多个品种。红石社区、金沙 村先后引进了成都菊乐公司、四川苔青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业主30余家,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3200余亩,成片种植物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田玉米等2700余亩,养殖产业120亩,花卉苗圃180亩。

(二)产业发展举措

1、以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为载体,推进农民向场镇集中,为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奠定充裕的土地保障和资金保障。

2、围绕蔬菜、食用菌基地、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园区优惠政策,抓好对竞争力强、能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的引进。

3、加快水利、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为业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4、充分利用园区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5、加大对区域内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素质和技能,满足企业、业主的用工需求。

三、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

昆山村新建、改建道路10.2公里,新建、整治斗渠5500米、U型渠1.1万米,完成风貌改造187户,修建昆山牌坊一座,绿化点一个;红石社区、金沙村整治浆砌渠9721米;整治田间道、村道6138米,改建村道2801米,完成菜园路沿线风貌改造250户,实施红石社区场镇风貌改造。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农村活力

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金桥卫生院新扩建、新建昆山、红石两个卫生医疗点,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参合率达到90%。二是完

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开工建设了金桥镇敬老院。三是完善农村低保体系。

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0人次,其他岗位培训1200人次,转移就业1000人,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二是启动农村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农村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分别发50元养老金。

六、创新机制,完善农民集中区管理

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小区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管理,每户每月收取4元的垃圾清运费,用于小区垃圾清理。

第二篇: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活动调研报告

专 业: 姓 名:会计学高盛莲班 级: 学 号:2011级3班201107810349

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在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时代发展的使命,更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更为直接深入的了解了农村的新变化,并完善了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增强了我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2年4月4日至2012年4月14日 ,我应学校安排参与了“下工厂,下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主要走访了山东省临沂市新桥镇,对该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具体了解。除了进行实地调查之外,我还通过广泛的阅读地方经济报告,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并通过访问当地村民,收集村民的评价进行了解 。 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了解到新桥镇位于费县东部,与临沂市兰山区接壤,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人口52282人。该镇处在公路和日东高速公路交汇出口处;南临327国道,距临沂飞机场20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小城镇,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整体的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3亿元。 该镇水稻播种面积3.5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1/2,年产稻谷1600万公斤。年种小麦面积4万亩,年产量1400万公斤。丰产林达到1.6万亩,绿色通道20公里。以油桃、大樱桃为主的果园发展到3000亩,大棚瓜菜3000亩。

镇驻地建有占地88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建筑装饰、生猪屠宰、 1

制鞋、化工、塑料编织六大优势产业,其中板材加工企业户达670家,年收入4亿元。山东鑫星鞋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2000万元,有生产线6条,年产胶鞋、运动鞋、布鞋1000万双,年产值3000万元。卓勤食品有限公司(德国投资)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复烤加工大蒜片、洋葱片,年生产能力1000吨,产品全部出口。山东富平屠宰厂年屠宰生猪10万头,占据临沂市大部分市场份额。

就整体而言,在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农村的各项硬件设施也大面积的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水品,都可谓让人欣喜。

二、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一路走低,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年改善。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外用餐支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再者衣着消费也进一步增加。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时尚、品牌,对衣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年均衣着消费增长速度达到了平均7.9%左右。这表明城乡商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已基本实现商品化、成衣化、城市化。 其次是关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文教娱乐支出上投入不断加大,以保证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就有一位村民这样和我说:“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就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 其他方面还包括医疗保健消费提高。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不断重视自身健康问题。 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 "十五"时期,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如今“十二五”,伴随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装修在部分地区开始流行,同时微波炉、吸尘器等也逐渐进入农户家庭。与此同时,家庭设备及用品趋向高档化。

我觉得农民生活水平在这些方面的提高,最关键的动力在于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和提升。农民选购种子时不在一味的求廉价,而是更追求优质、品牌种子。 肥料也开始讲究要配方。早几年前,农民种田施肥,对成份配方讲究的很少。如今,通过农技人员指导,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家土壤和种植作物类别的专用肥料,已经日益成为广大新型农民的共识。再者就是浇水首选管灌的。原来农民种地都喜欢漫灌的方式浇水,这是一个极大的用水奢侈和浪费,而今,很多农民都开始用管灌浇地,既节约水资源,又大大提高了效益。还有的甚至采用上了移动水管浇地,使原

来不易浇灌的地也浇上了水。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都改变了过去不管遇到什么病虫害,都使用剧毒农药的做法,而是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有了种植绿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的思想认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日益增强增强,同时,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日益增多、种地增收日益明显,使得种地务工两不误也进入了农家生活。如今,在新桥镇,很多群众都充分发挥离市区近的优势,农闲时就进城务工,每天收入50-100元,种地务工两不误,还可照顾家务,三全齐美。

三、依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主要体现在: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

农民素质仍有待提高。由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不能说出他们所交的费税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国家对农村税收有些什么政策规定民工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家庭开辟了家庭收入的新渠道,而一般情况下,通过新渠道流入农民家庭的钱财比农业种植这一传统渠道更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家庭收入不足的问题。但却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劳动力缺乏。再有就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伐柴烧饭。

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新桥镇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最后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活动,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才能共同作用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新农民

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造就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焕发广大农民的激情活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把培养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加上大多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凭老经验务农,对新食物接受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这些都是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抵触的,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 农民”。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级文化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级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级成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山科学,

1崇尚文明,形式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如何培育新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加强宣传工作。相关农业部门派人下乡做宣传,发放国家关于“三农”新政策,加强转变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意识。

二、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针对农民需要设计培训课程,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农民群众与主体地位相适应的创业能力,大力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着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三、 加大职业教育。增加农业技术课程,培养农业专技学生,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四、 将农民带到先进村学习,拓宽种养思路。

五、 建设农村图书室,引导农民学习新技术。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要实现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的目标,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

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随着城乡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

3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问题,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新型农民”。如何造就新农民呢?

第一,制度创新。制度缺陷与农民态度的缺陷紧密相联。态度通常支撑着制度,同时得到制度的支撑。

第二,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强对青年农民的知识与科技培训是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着力点,应有一个对农民的长期教育与培训计划。

第三,把农民的农业社会习性改造为工业社会习性或发展习性,引导农民不断地市民化,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广西一个具有5000多万人口的民族自治区,农业人口占到60%,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14亿元用于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开发、农业增收,解决了农民长期困扰的饮用水问题,调动了了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读书时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益文化设施和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正在打破,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的变化正是因为有了新政策,有了新农民的参与。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4

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农村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这次我调查的是辽宁省抚顺市千金乡的后邓村,该村应该说算不上大,也算不上富有,村子中有14194口人,一共308户,可以说是一个“家族式”的村落,这是百年来已经根深蒂固的模式了,就像电视剧中所演的一样,每家每户都互相认识,来往,看起来十分的和谐。我这次采访的对象是我的姨夫,他是后邓村的农民之一,在村里大队工作,曾担任过6年的村长和1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现在也一直在担任着村书记的工作。他主要负责后邓村的党务和财务等工作。

姨夫一家有6口人,分别是姨夫、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女儿,他的岳母(我的姥姥)和我姨夫的哥哥,由于姨夫的哥哥身体不太健康,所以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

姨夫家在该村属于中上等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还是不错的,他的妻子原来是位中学教师,从去年开始则在街道工作了,这是因为近年来孩子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从国家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都对学校做出了规划与整合。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传承着村办小学,乡办中学的理念,如今就拿后邓村来说,由于客观与主观上的原因,后邓村已经由原来的7所小学合并为如今的2所了,至于乡办的中学也是一样,所以很多教师都不得不离开了他们从事多年并且十分热爱的工作岗位。

在对我姨的采访中,她对我说,换了工作岗位之后,虽然在收入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所面对的人和事务上面却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从前她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学生,他们只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和考取一所重点高中而努力奋斗着;而如今面对的则是一些中、老年同志,每天为一些街道的事情忙个不休,例如低保之类的事情,这让多年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她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我姨也表示,现在已经好多了,而且相信自己会在这个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会做的更好。

姨夫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正在学习电脑速记,今年也许会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个女儿在念高二,即将面临高考,全家人并不怎么担心,因为她从小学习就很突出,成绩优异,是全家人抱有期望值最高的一个。

总体来说,姨夫全家的财政收入一直以来主要靠我姨夫和大姨两个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上的变化也随处可见。几年前,这一家人就已经盖起了新房子,原来不足70平米的小房子如今换成了100多平米的新居。先是一个院子,然后是正门,进入之后面对的是客厅,两边是卧室,还有厨房和一间放杂物的小屋,居住条件变得更加的舒适、惬意,年收入也比前几年多了至少3万余元人民币,家中所需的基本物品一应俱全,而且估计今年也有打算购进一台电脑。对大城市的高薪人士来说这些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在农村靠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这一家人来说是十分值得高兴的。

新年就要有新的气象,在对姨夫个人家庭采访的最后,他也说出了新年的愿望,真心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自己和妻子都能够工作顺利,事事顺心,大女儿能找到称心的工作,小女儿能学业进步,母亲身体健康,后邓村能够越来越富裕。

之后,我就村子的整体情况采访了姨夫。采访中得知,如今后邓村也同其他的村落一样,所谓的农民承包地租费已经不再收取了,而且国家还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该村的人均土地为1.4亩,由于国家急需农村的土地进行新的建设,所以村里的人们也有可能出售他们个人的土地,到时候也会成为个人以及整个村子的一笔新的收入,就像我姨夫说的,也许过一阵子,他们家里原先的那所旧房子就要拆掉了,政府要拓宽道路也说不定。

今年来,“农民工”的话题到处都是,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免不了关注这个问题。姨夫说,

他们的村子里自然也有外出打工的村民,而且人数还不占少数。总体来看,这些人收入照往年相比也是十分可观的,他给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前些年在外打工,30元钱就可以给完成的工作,如今出80元钱工人们也未必给干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切都是在向前看的。农民工也不例外,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

在贷款方面,姨夫表示目前后邓村还没有任何的贷款,首先,该村并没有亏欠外债,其次是该村当前发展的产业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所以还没有进行贷款的需要。在网络方面,后邓村还没有实行网络普及化,这点可以说是有点滞后的,但是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社会的需要,村子的发展,后邓村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的。

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要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特别强调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邓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90%。农村市场在全市市场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改变目前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然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虽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没有增长到人们想象中的一个高度,因此对于个别的消费中支付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其次,农村消费环境滞后,市场不健全,在后邓村虽然每逢周末也会有集市来供村民们购物,但是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后邓村离市中心并不远,所以也可以到市中心去逛街、购物。

一个村子的支柱产业作为这个村子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早些年人们只知道一味地种地,现如今,人们的思想活了,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改善,同别的村子相比,千金乡后邓村虽然没有什么高新技术产业,也没有十分具体地发展策略,但是也在根据地形、气候、需求等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巩固原有产业,发觉、探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例如,后邓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养殖产业,饲养家禽、养鹿一直都是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这一领域上,不敢说是做到了最好,但该村人却有着自己的方法和套路,使养殖这一产业一直蓬勃地走到了今天。根据村子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也做了具体的分析,由个别农户带领村民进行了新的种植项目--养花,这也是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上升了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在从前,谁会无聊到靠种花来挣钱,根本没有销路,因为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怎么开放,还是以根深蒂固的旧模式思考着问题,生活水平也跟不上。如今便不同了,人们也开始了追赶当代的潮流,于是后邓村于2000年便开始计划的花卉产业在2006年的时候终于实现了。花卉的销路很多,属于薄利多销型的,据了解,后邓村所种植的花卉,不仅种类繁多,样式美丽,而且80%的花卉直接销售给沈阳的世博园,因此也被称为“辽宁省抚顺市的花卉基地”。

于此同时,由于该地区油矿资源十分丰富,去年开始,由国家投资的“页岩炼油厂”已经建成,这也是一项新的产业。为了让交通更加的便利,修上了沈抚的环路,并且已经通车了,其他道路的维修与开通也在计划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反映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一样,例如《刘老根》、《插树岭》等,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农村的新气象。可以说,后邓村在成为抚顺市新农村的试点单位的同时,也已经走向了更新,更高,更好的台阶!

第五篇:喜看农村新变化

这个周末,我和妈妈去乡下看望年近七旬的姨奶奶。

姨奶奶家住在新垅乡桥头村,刚进村口,“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的大幅标语出现在我的面前,让人耳目一新,这才想起我已一年多没来姨奶奶家了。

姨奶奶家所在的村变化真大啊,原先通往村里的那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都铺上了水泥,道路两旁整齐地栽上了绿树,路面宽敞整洁。

“哎哟,我的好孙女,你们来了,快进屋,快进屋”。刚踏进姨奶奶家的院门,姨奶奶便迈着碎步前来迎接我。

妈妈说:“阿姨,心里一直惦着你,却总是没有时间过来看你,最近,你的身体还好吧?”

“上半年我阑尾炎开刀住了几天院,现在身体好多了。”姨奶奶不紧不慢地回答。

“对了,这次住院多亏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啊!一共花了三千多元,个人才掏了不到一千元呢!”姨奶奶说着话,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我今年已是七十古来稀的老太婆了,和死去的老伴相比我真是幸福无比!虽然去年新农合免费体检我查出患了高血压和心脏病,但参加新农合后,政府帮我办了慢性病证,凭这证平时吃药、检查还能报销一部分,这在解放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姨奶奶拉着我的手,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妈妈告诉我,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正在田里插秧的姨爷爷忽然两眼发黑昏倒在他每天辛勤劳作的自留地里,当表舅将姨爷爷背到村里的卫生室时,姨爷爷口吐白沫一点知觉也没有了,那时村里卫生室的医疗水平很差,除了传统的“老三件”和极少的一些常规药

外,面对这种急诊根本无法诊救,无奈的表舅只得拉着板车将奄奄一息的姨爷爷拖往镇上的医院,可怜的姨爷爷在去医院的途中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来,听姨奶奶说,姨爷爷头晕已很多日子了,只因家里子女多,经济状况太差,一直舍不得花钱去医院,舍不得吃药,才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我想,如果那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信姨爷爷也不会那么快地离开我们,就象现在,姨奶奶虽然身体也不是太好,但有了国家这项惠民政策做坚强后盾,她再也不会为没钱看病发愁了。

“小雨,快帮姨奶奶看看,这是村里刚发的‘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那上面都写了些啥啊?”姨奶奶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细细读完姨奶奶递来的这封信,知道这是一封告知广大农民朋友前来参加下一年度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信中将来年农民即将享受的各项新农合制度详细地列出来,让农民在知晓所享有的权利后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我和妈妈慢慢地、一点点地将信中的内容解释给姨奶奶听,姨奶奶听后一个劲地夸着:“现在的政府真是好,时刻不忘咱农民啊!”

从姨奶奶家出来,沿途看着村里建起的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脚踩那一条条翻天覆地的水泥路,我的心里暖洋洋的,“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农村有医保,生育有保障,政府发补贴,培养好干部,辉煌六十年,农村别样天。”这首流传于民间的歌谣真是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施春咏原文改编)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