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

2022-04-21

2016年,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当地教育局,积极探索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乡村教师的有效补充机制,即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和全科培养,建立了地方政府、大学和小学合作“三位一体”培养教师的“洛阳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1:

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

编者按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个急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的中师,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中学任教,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改变过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师范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思想贯穿在学校所有的活动中,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能安心山区工作。他们的经验值得重视。

一进化隆师范,首先扑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无疑是中等师范的唯一办学方向。可是一度由于一些中师毕业生到中学任教,一些学校因此便热衷于“升级”、“拔高”,在教学和管理上也“中学化”,不为小学服务。化隆师范根据本县山大沟深高寒的实际,提出了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响亮口号,而且把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成为师生人人皆知、人人坚持、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学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都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成为化隆县普及小学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

他们主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实现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奋斗目标。

一、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办出农村师范的特色。化隆师范刚开办时也曾分文理科,培养过一些初中教师。后来他们经过调查研究,感到这不是中师办学的方向。调查情况表明,随着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增加和对初中班的调整,“拔高”和“升级”的小学教师不断“归位”,而文理分科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中学教学,教小学又有困难,不安心小学教育。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纠正了建校初期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进一步明确了中师主要是为小学教育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化隆县平均海拔二千二百米,年平均气温2.2C,山大沟深,高寒缺氧,外地教师很难分到这里,来了的也因气候不适应,生活上又有种种困难,而不安心工作。要发展化隆的教育事业,首先要有一支相当数量的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他们根据化隆实际,提出化隆师范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把培养愿意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学生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在课程设置及其它方面考虑农村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知识技能,适应农村多种办学形式。

二、采取多种形式,把培养合格乡村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培养合格的乡村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它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做起,甚至要做在入学之前。在招考面试时,就把专业思想作为录取条件之一,考生必须说清报考師范的原因,毕业后是否要求改行,是否愿到山区任教,并填写志愿书一份,由学生、家长签名后装入学生档案。通过这些工作,初步了解掌握学生入学的动机。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明确的,但一些学生仍有“借桥过路”、“跳农,门”、“端铁饭碗"”等不正确动机。根据这种情况,他们从一开始便作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每学年开始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后每学期安排两次专题讲话,都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平常多次组织不定期的主题班会、郊游、师生联欢会、作文比赛、先进人物事迹展览活动。这些活动,都以歌颂人民教师为主,寓专业思想教育于各种趣味活动之中。评选“先进单位”、“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都把专业思想作为考察项目。布置环境.教室、会场,都把“做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标语,贴在最醒目的地方,领导、班主任讲话,也有意识加进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使学生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的乡村人民教师,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由于他们把以专业思想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都树立了热爱教育,一辈子安心做乡村小学教师的思想。有些家长自恃“有门路”,要为学生说情改行,都被拒绝了。他们说:“国家培养我们就是为了到乡村任教,不应改行。”

三、坚持“一专多能”,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进行。

有了正确的专业思想,还必须其备执教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应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农村小学教师往往是一人一校,既是教师,又是校长;既要教学,又要管理。一个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能教好语文、数学两科,并能兼教体、音、美、史、地、自然六科中的一些门类,而且对其中某学科要有专长,要掌握多种技能技巧,适应单独活动的特点,具备自学能力。同时他们往往是一个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人,群众还希望他们能当劳动致富的参谋。这也是农村实际对师范学校质量要求。根据这一实际,并参照外地的经验,他们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制定了《化隆师范学生基本训练十要求》,把“讲、背、写、算、唱、弹、画、跑跳、投、复式”等十项作为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贯穿在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并提出十四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会说普通话,会讲故事,会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会写常用的应用文,会打算盘,会口算、笔算,会解应用题,会演示、实验,能识谱、会唱歌跳舞,会演奏一种乐器,会绘实用图画,会办黑板报,会布置“学习园地”,能发布口令,会整队领操,掌握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投弹的基本技能,会做儿童操,会折纸、泥捏和剪纸,会写两级和三级复式教案,会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实施细则》.又把每项要求分解到各相应的学科,一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其它比赛活动,都围绕着这些要求进行。考虑到乡村小学教师很可能在一人一校的条件下工作,必然要和乡村干部、群众及家长经常有接触,学校便把一些权下放给学生,扩大学生会和团委的自治自理权,并实行干部轮换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一人一校的条件下,既要会工作,还要能生活,为此,他们特意组织野炊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做饭,也会一些简单的娱乐项目。

由于注重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一九八五年全省师范学校统考中,化隆师范教育学、数学、语文分别获得一、二、五名。许多学生不但学科成绩好,而且能唱能跳,能写会画,多才多艺。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几年来的绝大多数毕业生符合要求,适应山村小学的环境,深受群众欢迎。

四、实行科学管理,从培养合格乡村教师的实际出发建立制度。

教师为人师表,一个乡村教师往往对一个村文明,的社会風气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师德。这就决定了师范学校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根据学校实际,他们制定了《化隆师范学生管理条例》、《奖惩细则》、《考场纪律》、《学校文明礼貌规范要求》、《住宿制度》等十四个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彰为主。实行有规必依,犯规必惩,奖惩分明,不搞形式。刚开始执行时,八五级一个班在三个学期中就有七个同学受处分,但到以后,就很少有同学犯规受处分了。对受处分的同学,不歧视,热情帮助,这七个同学到毕业时有五个撤销处分,其中一个光荣入党。

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他们强调领导以身作则,教师以身作则。化隆师范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富有实千精神。学校领导除总务主任外,其余都坚持代课,最少的八节,最多的十二节。还专门组织行政领导值日,轮流查早晚自习、就寝和上课情况,及时处理教研组和班级出现的问题。在领导的带动下,多数教师代课超量,晚自习时还主动到班上辅导,不叫苦,不计报酬。由于领导和教师带头遵守纪律,以身作则,对学生要求明确,严格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

截至目前为止,化隆师范已毕业四届,七个班,三百三十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一百零五人),这些学生大多数活跃在化隆县山区的小学教育战线,成为化隆县普及初等教育的骨干。他们中有四十六人任小学校长、主任职务,三十七人入党,被评为县、乡优秀教师的有四十六人次,三人被评为省优秀辅导员。在第一个教师节被评为县优秀教师的就有二十五人,.占全县优秀教师的30%。

毕业生由于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扎实,大部分能安心山区工作,得到群众好评。八二届学生马秀娟,毕业后三年中只请了三天事假,两天病假,所带班级一直是先进班级,群众叫她“不知疲倦的女老师”。八一届学生马文庆,认真钻研业务,热心辅导学生,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家长主动给他披红戴花,以示感谢。他连年被评为先进教师。八三届学生张爱云,热爱学生,工作勤奋,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化隆县十个边远乡,40%左右的教师是化隆师范的毕业生,特别是象卡里岗山,山陡沟深,连自行车都不能骑,解放前是土匪出没的地方,解放后也一直被看作“流放之地”,人们常说:“调皮捣蛋,卡里岗山上锻炼”,以前除了惩罚,几乎留不住有文化的人。可是如今,化隆师范毕业生就有七人工作在这座山上。德恒隆乡中心学校校长马建云和沙连堡学校教师马鸿福都表示:“我们是学师范的,我们热爱教育事业,也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还年轻,我们决心好好干上二十几年,一定要改变卡里岗山文化落后的面貌。"

一切为了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一切恫绕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化隆县师范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有得力的措施,扎实的工作,所以作出了成绩,培养出了人才。

(《青海教育》供稿)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2:

“洛阳模式”:探索乡村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2016年,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当地教育局,积极探索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乡村教师的有效补充机制,即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和全科培养,建立了地方政府、大学和小学合作“三位一体”培养教师的“洛阳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乡村小学对“综合型”“全能型”的教师要求,有助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破解当前乡村基础教育师资难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该模式被广泛认同和关注,被河南省教育厅称为“洛阳模式”,并于2017年小教全科招生中在全省推广应用。

一、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卓越教师的发展走向

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所以小学教师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怎样培养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什么类型的小学教师?这些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

推进我国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需要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基于“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的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阶段一般不实行分科教学而采用小班制、包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小学师资普遍采取全科培养方式。如美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有4年制模式、“4+1”模式和5年制模式三大类别,各个教育学院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主要是根据各州小学所开设的课程来设置综合性专业课程。针对英国小学教师培训的教育学学士课程,要求学生同时修习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小学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我国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更需要全科型教师。虽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

乡村教育对优质师资的现实诉求。我省农村教学点广泛存在,且点多面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城市师资相比,愈发呈现出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的“马太效应”。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师配置失衡,“被全科”现象普遍。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体音美等课程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普遍。若将现有分学科模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到乡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一到两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而培养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全科教师,能帮助乡村小学教师从“被全科”到走向真正的“主动全科”,解决教师配置失衡问题。二是农村教师流动无序,稳定性差。由于农村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学校教师涌向城镇,无序流动现象较严重,导致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偏低。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师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优秀、年轻的教师大都在城镇小学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这样层层“掐青苗”,使教師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本科层次的全科小学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地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和“断层”等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小学师资的专业水平。

教师培养体系转变的历史缺失。本世纪初,我国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两级甚至一级师范体系过渡,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格局。而原来由中师承担的培养文理兼修、体艺兼备的小学全科教师任务却无处落实,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也多是进行分学科教学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使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重要尝试,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作为试点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均按国家政策在教育系统就业。2013年就业单位分布统计显示,他们中的60%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到县级地区就业的占33.98%,鲜有到乡村小学任教的。优秀师范生高位选择就业学校,“下乡难”“下不去”成为优秀师范生就业选择中的常见现象。乡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导致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不断下滑。而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符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应对农村教育实际、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基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国情,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应时之需,也是培养未来卓越小学教师的需要,更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洛阳模式: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坚持师范特色,创新“洛阳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在2016年率先以单独招生的形式,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向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在洛阳市农村地区招收150名专科学生。这在河南省创立了定向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恰逢当年河南省招收小学全科教育本科层次教师,我院又积极承担了100名本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任务。从培养的情况来看,本届免费师范生素质较高,职业意识较强,职业认同感较高。2017年4月,洛阳市教育局局长带领各培养县的教育局局长和部分小学校长对我院小学教育免费师范生工作进行调研,对培养情况给予了高度认可。2017年,河南省专科小学全科教师招生推行了“洛阳模式”,目前已完成全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招生和录取工作,国家教育部对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们建立师范院校、教育局和小学合作培养的“本土导向、免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机制,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优化录取标准,按需培养。由当地教育局按照各县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定向培养招生需求计划,与当地考生签订初步意向书。师范院校负责考试、招生,考生通过严格、规范的笔试、面试程序,择优录取,公示后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师范学院负责全科培养。二是公费培养,定向服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并与同类学生享受各项奖助学金同等待遇。学生毕业后,地方政府和教育局按照协议规定安排进入乡村教学点就业,服务期为6年。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编有岗,保证毕业生能够回到当地,安心执教。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全科专业化特色。一是重建目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体现全科、公费、卓越的培养特点,突出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二是体现知识整合与课程平衡。为培养小学全科定向师范生“量身定制”课程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模块,突出全科性和综合性,打造“综合培养+学科特长+实践教学小班化”培养模式,采用网络课程、慕课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三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举办各类比赛,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了20多所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提前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保障教育实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四是实行大学和小学合作育人模式。邀请当地教育局领导、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教师和小学名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五是强化职业体验。为了保障小学教育全科师范生乐于从事师范教育,愿意到农村任教,我们非常重视专业思想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刻苦,职业意识强,职业认同感较高。

三、发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育的长远规划和最终愿景

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形成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建设的需求,需要有长远和统一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学校等单位应通力合作,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各种力量的多措并举,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严格招生选拔环节,全力打造全科教师培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解决好教师资格证书、职称晋升方面的分科限制与教师全科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

形成師范生跟踪培养和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机构应与培养院校通力合作,确保培养高质量的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要定期向生源所在地教育机构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使各县教育部门知晓学生的发展培养情况。同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到培养院校,听取培养院校的意见和建议,既发挥行政督导作用,也起到支持服务的作用。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证“留得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形成良好的乡村教育环境,对长期从事乡村全科小学教育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好全科教师的工资与补贴发放、周转宿舍安排等相关保障工作,解决好全科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评先、表彰、职称评聘和专业成长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在学历深造、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等方面政策有所倾斜。

优化职业环境,提高职业幸福感。客观地讲,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低,在社会地位体验、职业环境体验、身心健康体验、专业发展体验等方面与城镇教师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作者:刘岸英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3:

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对黄石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该文依据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的现状,首先分析了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然后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设置三个维度对日本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展开探究,最后总结出日本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育模式对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差异化在城乡两种区域的显著度愈来愈鲜明,其中乡村教育改革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历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教育发展水平显著差异化发展的今天,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基于对日本小学全科教师的培育模式的分析,全面分析中小学的乡村教育改革的问题、原因和解决路径,同时,借助于对黄石地区乡村教育现状进行的分析,找出了乡村教育改革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因为笔者走访地域的限制,部分当地的具体因素还未纳入其中,本文的理论框架属于仅对现实情况的一个归纳,难免存在一些误差。

一、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现状

目前,黄石市除去以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三大示范区之外,乡村教育改革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其管辖下的铁山区、大冶市(县级)以及阳新县三大区域。其中,全市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约286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3%,乡村学校在校生70138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的25%。乡村学校托管的教学点共282个,教学点在校生940人,教学点规模在3人到84人。目前具体改革现状如下:

1.全面推行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争取使每年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教师交流比例达到百分之十左右,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2.提高年度财政支出中乡村教育的占比,逐步完善乡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乡村教育改革的经费也因此随之有所改善。

3.加大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推进力度, 建立优质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的一对一、一帮一的帮扶机制,部分乡村学校的师资不足和人才流失问题因此有所缓解。

二、黄石地区乡村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与城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相比,黄石地区的乡村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总体而言,黄石地区的乡村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1.乡村教育的学校布点依然过多且规模过小。 例如,作为湖北全省学校数量最多且布点最分散的阳新县,2014到2016的三年间,乡村学校在校生总人数上共减少了1.2万,仍然只有五个教学点和六所乡村学校得到撤并,可以说该地区并未做出真正实质性的布局调整。

2.乡村教育经费保障依然不足。 近年,大冶市(县级)和阳新县的义务教育生人均经费虽然已经分别达到了12216元和9834元,教育投入却只分别占据了当地地方财政性支出的18.7%和20.0%左右,与人均经费年年超出本地财政支出的三成以上的黄石城区相比,保障力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乡村教育现实基础依然薄弱。以农村学校比重大的阳新县为例,当地县财政自2014年以来,每年用于乡村教育改革的近一亿元财政投入,仍然被过于分散的教学布局所稀释。

4.乡村教师人才依然不断流失。近些年,以大冶和阳新为例,一方面,代课教师一直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师资,因为实行的是从乡镇中心学校的任教队伍中引进农村新机制教师的机制,为此而选择离职的教师不在少数;另一方面,相对狭窄的晋升通道、以及教学业绩展示、教研成果生成的“双平台”的缺乏,也导致了乡村教育改革中总是出现留不住老师、老师不想留下的局面。

5.乡村教育的受教育群体基本以弱势学生为主。在乡村学校或教学点就读的大多是无力承担额外教育成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来自爷爷奶奶的隔代抚养会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避免、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

(一)什么是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

兵库教育大学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标准概念图

首先分析什么是小学全科教师,从左图可以清晰看到,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全面丰富的学科内容知识)、终身学习型教师(学科教学法研究)、“基于理解儿童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教育实习研习)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紧密关系。由此得知,小学全科教师是指,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学习从而能够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小学教学教育研究和各项小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其次,培育模式主要是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而决定教师培养最终结果的是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这两个因素,所以本文将只针对此两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论述。

(二)全科教师培育模式的培养目标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日本全科小学教师培育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既注重教师在学科内容知识层面的基本掌握,同样也重视培育小学全科教师所应具备的学科研究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等多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中的“全科”明确指向的是:具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三者相结合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

(三)全科教师培育模式的课程设置

日本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参见上表)一方面在课程学习方面相当注重全科目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科涉及了语言、数学、文学、历史、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而且将以小学国语教学法、小学理科教学法等為代表的“教育课程及指导法”和国语、算数、生活等“学科必修课程”相结合,依托理论研究来支撑学科内容知识的具体学习,同时也可以达到依据理论研究为依托继续产出新的学科知识的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所配备的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一方面培养了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指导、社会活动指导、学生心理指导等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检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具体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的真实储备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与学科必修课程、教育课程及指导法相互影响的有效教育生态系统。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依然采取小学专任教师制度的黄石教育全局中,对于财政投入不够充分、现实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资源不断流失的黄石乡村教育,日本小学全科教师的培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以黄石地区师范院校与乡村小学为主体的共生教师培育体系。高等师范院校可以组建乡村全科小学教师培育研究中心,推行三到四年为一期的学术培养,并且可以让更多相关教育学领域的高校教师走进乡村中小学,推行以当地学校为基地的一线教学跟踪指导计划,让更多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得到多元化、强有力的学术资源支持,从而成为优秀合格的全科老师;

第二,构建以市政府和主管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多元招生就业体系。在高考录取上给予倾斜政策,扩大立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招生人数和比例,从而一定程度上保障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人数;另外,在指导就业时给予财政补贴,让从事乡村中小学教育的大学生们得到全方位的财政支持。

第三,构建以综合能力素养为评价标准的教师培育模式。其中学科内容知识体系、学科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教育实习研习三个环节分别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必须立足于当地乡村教育的实际情況进行布局,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全科教师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依帆.湖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研究—以湖北黄石市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8.(06):60-63.

[2]李平.日本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兵库教育大学为例[D].江苏师范大学,2017.

[3]王贝雷.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研究—以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9,(39):67-70.

[4]王丽燕.日本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其思考—基于广岛大学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2): 74-78.

[5]小口正七.金子博美.A Survey of Students Majouring in Education on Problem Areas in their Personal Programs for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3)[Z].日本文教大学教育学部紀要,2019.

作者:龙缇

上一篇:大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个性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