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2024-04-20

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精选6篇)

篇1: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2018年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专业适岗培训

个人研修计划

很荣幸能成为2018年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专业适岗培训班的一员,为认真完成本阶段的研修任务,特制定以下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照教研工作计划,以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为指导,立足课堂、革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学研修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努力服务于教研教学工作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3、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有效性高效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要求

1.积极完成日常教学类中研修计划、研修活动、研修课程、研修问题、研修沙龙、研修作业、研修资源等内容的发布。

2.积极参与研修活动:包括学科活动、工作坊活动、协作组活动,进行课程学习、视频答疑、主题研讨点评、资源上传、研修作业成果、自由讨论区发帖回帖等。

四、研修措施

1、分阶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方式。

2、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半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研促管。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总之,通过这次专业适岗培训研修学习,我相信自己在自身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收获,会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目标。

篇2: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数字乡村”工程主要是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建设信息化的新农村。根据巧家县委、政府的安排,包谷垴乡“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完成了“数字乡村”板块信息,基础数据的更新,视频的查缺补漏和上传工作,现将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确保全乡“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实行直接领导协调,并要求各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二是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业务骨干分成数据采集、图片采集、软件技术、数据录入、图片处理、质量审核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各科室抽调了电脑硬件、数码相机、车辆等设备,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二、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2日,召开了各村委会文书和抽调工作人员会议,结合我乡实际,一是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包谷垴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包谷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二是确定了8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78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三是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四是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成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高效率

一是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2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二是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三是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包谷垴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分管副乡长协助,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经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各科室筹集了6台电脑,7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14名工作人员,采集照片9人,整理文字材料的3人,采集数据2从。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农业局及时调集2万资金购置了电脑,按照乡乡业务量大小进行调剂,解决了器材不足的迫切问题。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663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节假休息日,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存在的问题

1、前期后台服务器性能不稳定,部分造成了返工和停工,影响了文字、图片编辑处理和数据录入的有计划、按步骤、全面推进。

2、数码相机、电脑等设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栏目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栏目自然村没有,如学校、卫生所以及自然村党团组织活动阵地等,只能在村委会一级反应,自然村只能用文字信息反映,图片空缺。

4、“数字乡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上图片资料采集的季节性,从安排部署到要求结束的时间较短,造成了工作强度的增加,数据图片的质量把关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六、下步工作建议

1、增加经费投入,尽快明确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做好网络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巩固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

2、加强动态管理,乡乡、村委会和自然村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不断更新栏目内容。

3、在栏目设置上,应根据各地情况,设置相应的活动栏目,突出各地特色,反映农村实际。

4、在图片收集时间上,应考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时间季节性,确保栏目内容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篇3: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根据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5年“海南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 (琼教师[2015]24号) 文件精神, 海南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东部片区) 由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为准确把握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我校组织了3个调研小组, 到我省三亚、陵水、万宁、五指山、保亭、琼海、文昌、定安、屯昌等9市县开展项目培训需求调研工作。通过调研, 我对我省边远地区村小教学点的教育现状感触良多。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边远乡村教学点、村小教师, 到市县教育局、培训机构、教研室等单位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的方式进行, 从而可以全面地掌握边远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的现状, 并研究培训对策。

本次调研组共分赴9个市县、15个乡镇, 探访了56所学校, 收集调查问卷216份。分别与9市县教育局、培训机构等相关人员开展了10次座谈会。通过调研、座谈, 基本摸清了村小、教学点的教师现状。

1.教师年龄偏大, 新教师补充不足。根据调研统计, 平均教龄为23.14年, 大部分教师的教龄都超过20年, 最大的有40年教龄, 90%以上教师都在40岁以上, 3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不足10%, 80%的学校近3年没有分配一个新教师。现在留在村小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大部分是本村或邻村的本地人。学校普遍反映学校留不住人, 即使分配来个别教师, 也会想办法调到县城或到中心学校任教, 甚至出现新分配的教师因忍受不了乡村教师枯燥的生活直接辞职的情况。由于教师不能及时补充血液, 有些学校出现断层现象。

2.教师人数结构不合理, 结构性缺编。由于村小教学点规模小, 生源少, 从师生比看教师的数量是富余的, 但师资却比较薄弱, 一名教师教几个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基本没有配备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小学科的专任教师, 每一位老师都要在教一门主科的同时兼教一门或几门小学科, 甚至有些村小教学点出现包班的情况, 如屯昌县乌坡镇牙石铺苗族聚居地教学点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点,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李修雄坚守22年, 目前有3个年级 (学前班、一、二年级, 共12个学生) , 合班 (一个教室) 复式上课。

由于村小教学点教师基本上都会兼教一门或几门小学科, 教师每周的教学工作量均在20节课以上。大量的教学工作使这些老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培训, 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师转正的, 专业知识本来就很薄弱, 加上信息闭塞, 缺乏与外界交流, 这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十分落后, 已经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速度。

3.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教学设备使用率低。近年来, 通过“校安工程”、“均衡教育评估”、“薄改项目”、“农远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村小教学点的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有所改善, 很多学校也配备了一些教学设备, 如:录音机、电脑等;但是很多村小、教学点, 要么因为没有网络, 要么因为教师年龄偏大或其他一些客观原因, 造成很多设备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只是停留在仓库里面。其教学手段还是停留在一张嘴、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模式上。如给陵水一村小配备的教学电脑由于没有地方安装, 闲置在仓库两年多, 一直没有启用。

4.教师安于现状, 对教师专业发展追求不足。

(1) 由于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人员, 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的农活或其他事务,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2) 由于教师结构性不合理, 兼课过多, 工作量大, 加上信息闭塞, 缺乏相应教研及交流, 教师没有时间或缺乏成长的指导。

(3) 由于教师年龄偏大, 且大部分教师已经评上小学高级或不打算参评职称, 对教学研究动力不足。

(4) 村小教学点由于办学规模小, 在学校的管理上, 教育局、中心学校在管理上往往抓大放小, 导致学校疏于管理, 同时由于教师人数少, 缺乏教育氛围。

二、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需求

1.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是教学方法, 学来就能用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法。培训过的老师也谈到, 去看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但是总觉得不实用, 一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他们用不上;二是觉得学生的起点和素质也不一样, 班级组成和学生的条件也不一样, 怎么进行班级管理及开展班级活动, 他们也很需要, 却找不到模仿的技巧。因此, 希望一线教师能到自己的课堂, 用自己的学生送课下乡, 进行观摩研讨。

2.需要培训的内容, 从学科上来说, 几乎每科都需要, 尤其是音乐、美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 书写技能、体育教学方法等;从内容上来说, 语文数学需要的是基本功的培训, 如拼音的发音、朗读训练、书写规范, 数学中的数学概念, 此外是各科的教学方法;音乐美术需要基本知识, 如简笔画、音乐基础知识、如何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等;体育学科的教学, 教学点教学内容主要是是队列和游戏, 缺乏专业的训练内容, 如球类知识与技能、田径知识与技能。

3.培训模式。希望得到的是一主加多辅的方式;培训方法选择多的是专题讲座、同伴交流、观摩研讨;希望听的观摩课是一线教学骨干和省内高校名师的课;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传授法。座谈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 因为村小的老师他们面对的现实和问题基本相似, 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 对他们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更实用。

4.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如何激励村小教师的发展动力, 激励教师思考幸福人生, 享受教学的过程, 把教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把教学当做一种事业去做。

三、培训建议

1.建构以美术、音乐、体育为基础的必修课程, 定向语文、数学两个学科方向的培训课程。因为许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 再兼教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而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线教师缺乏的, 再者音乐、美术等能力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中也是能用得上的。

2.培训内容的确定。如果面向教学点, 定位低段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果包括村小的完小, 内容就不必局限在低段教学了, 而可以涉及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如语文可以培训具体的教材解读方法、教学设计方法、写话与习作教学方法等具体实用的内容。

3.培训方式要多采用同伴交流、专家引领的主题沙龙、同课异构、教师示范等方法, 专家讲座内容多结合案例结合实际, 给一线教师需要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

4.加大培训的跟踪指导力度。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能否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用、应用的效果如何, 都希望有专家跟踪指导。教学点的老师因为教学任务重, 难以走出去培训, 希望有人对他们的课进行点评指导。

5.请一线教师和培训教师交流探讨备课心得、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个人教学经验。

篇4: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一、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建设

(一)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资格定期注册、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作用,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省教育厅牵头;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团省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二、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

(二)在教师培养、准入、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执行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实行师范类专业培养质量定期评估制度,鼓励师范院校聘请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师范生授课。(省教育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三)整合当地教研训资源,推动师范院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校共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鼓励师范院校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1个学期,置换出乡村教师到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跟岗研修。(省教育厅牵头;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四)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自2016年起,设立定向免费师范生专项招生计划,用于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各类企业联合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各地需求、岗位空缺情况和乡村学校实际需要,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专门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民汉双语”、初中“一专多能”、特殊教育“双证书”、农村职业教育“双师型”等教师。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多渠道筹资支持该项工作。(省教育厅牵头;省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族宗教委,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五)在部分省属高等院校建立“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建立定向或委托培养“民汉双语”幼儿教师机制。(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族宗教委配合)

三、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六)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确保特岗教师与在职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各地自主实施以补充乡村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当地“特岗计划”。(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七)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边境县、市和3个藏区县、市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按照我省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省财政厅牵头;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八)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求,提出招聘岗位条件及要求,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后,组织分学科考试、考核,确保招聘人员“人岗相适”,招聘计划可向本地生源倾斜。(省教育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九)鼓励县及县以上所属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到乡村学校连续服务满2年以上(含2年)的,从到乡村学校服务之日起,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工作岗位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财政厅、教育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十)各地要创新方式,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省财政统筹资金,比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给予适当支持。鼓励乡村学校联合聘用或单独招聘符合条件的音体美专业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十一)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按照“以岗定补、在岗享有、离岗取消、实名发放、动态管理”的办法,实行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村小及教学点倾斜。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各地不得将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充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省财政统筹资金,对落实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较好的地区予以综合奖补。(省教育厅牵头;各州、市人民政府,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十二)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关心教师健康,每年为乡镇及以下学校教职工提供1次免费常规体检。(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十三)加快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并优先向乡村女教师倾斜。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五、深化乡村教师管理改革

(十四)优化编制结构,强化编制管理,优先保障乡村学校需求。定期清理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严禁占用或变相占用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村小、教学点教职工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省教育厅牵头;省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十五)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设立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实际的职称评价标准,规范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高级岗位设置向乡村学校倾斜。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省教育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十六)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严格考试标准,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以师德表现、工作成效和在职学习培训结果为基本依据,试行5年一周期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省教育厅负责)

(十七)按照学校规模,在核定编制总额内,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教育厅牵头;省编办,团省委配合)

(十八)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减轻乡村教师额外工作负担。鼓励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师生规模,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工勤人员和安保人员。(省教育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十九)完善“以县为主、县管校聘”体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有15%的优秀校长和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省教育厅牵头;省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二十)开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和校(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化培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加大送培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教师工作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等培训模式实施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立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面实施“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建立50个省级名校(园)长工作室和20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校(园)长和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实施“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其在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基地建设工程”,鼓励各地遴选建设一批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基地学校。引导乡村学校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需要,实施校本研修模式改革。(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

(二十一)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按照教师工资总额2%和教育费附加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校要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省财政厅牵头;各州、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厅配合)

(二十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强弱携手”“教育发展协作区”等模式,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鼓励企业、社会、个人多方参与,加快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探索建立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二十三)落实国家和我省基层人才培养各项政策规定,优先安排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七、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二十四)建立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并重的乡村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得好”作为乡村教师获得表彰的重要指标。省人民政府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1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给予鼓励。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予以倾斜。(省教育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二十五)完善基础教育领域云岭教学名师、各级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梯级培养、选拔和管理办法,对乡村教师给予计划单列。(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二十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省教育厅牵头;省委宣传部配合)

(二十七)广泛深入宣传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配合)

八、强化各级政府责任

(二十八)各级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民族宗教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落实工作责任。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省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专项督导,公布专项督导评估结果,对工作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对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5:云南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乡村游“硬伤”明显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去年,接待游客突破3498.1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27.8%;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2.39亿元,占全省旅游综合收入的6.5%;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28万人。

喻顶成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致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在旅游“二次创业”带动下,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云南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后,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多方整合各项配套资金,全面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新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充实。

尽管云南乡村旅游经过3年努力已经取得突出成绩,但产品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有一定的“硬伤”。有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游客中一日游占90%以上,其中半日游游客不在乡村旅游点用餐的不占少数,停留二日及其以上的很少。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游客在乡村旅游点对旅游设施的使用量,对当地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偏少,造成了旅游产业链条短,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拉动效应不明显。

为了解决这种收益低的现状,喻顶成认为,在开发中须注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性,不该”弃农造景”,不是乡村的“城镇化”。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在差异化上找出路。开发设计适合都市人休闲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推出民族风情之旅、农俗节庆之旅、乡村休闲之旅、农事体验之旅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景区创A结合、与线路统筹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风格乡村游全省开花

据了解,下步我省将围绕“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着力打造由滇中“城郊休闲乡村游”、滇东南 “山水田园乡村游”、滇西南“热带风情乡村游”、滇西 “边境风光乡村游”、滇西北 “高原山地乡村游”、滇东北 “红土高原乡村游”等6大区域主题。并从2011年起逐年推出 “和谐乡村游”、“民俗乡村游”、“美丽乡村游”、“绿色乡村游”、“度假乡村游”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成功地把昆明市官渡区官度古镇、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等六家乡村旅游点列入第一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名单,进一步提高了全省乡村旅游业知名度和引吸力,树立了云南乡村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截止2010年8月,全省形成了拥有全国旅游经济强县2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6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6个,旅游小镇60个,旅游特色村150个,乡村度假村512家,规模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4887处,农家乐近万家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正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省政府为验收合格的首批50个旅游特色村颁发了统一制造的标识牌,第二批50个旅游特色村正在加紧开发建设,准备按期接受检查验收,第三批50个旅游特色村已报请省政府批准,即将全面启动建设。至此,全省已形成覆盖16个州(市)76个县(市、区)150个旅游特色村的产业规模。(昆明日报 记者陈俊洁)

目前,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各持己见。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旅游的各种看法,可以概括为: 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旅游、观光旅游、绿色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等[①]。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旅游扶贫的政策下应运而生的旅游新形式。现代旅游从西方开始,乡村旅游也一样,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农林生产经营活动、田园风光、森林景观、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受农家乐趣”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确定将中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各地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 纷纷推出自己的乡村特色景点及路线,旅行社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作宣传,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

乡村旅游运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②],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归纳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农副产品取得一定的收入,而且都是处于“半年辛苦半年闲”的状态,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目前分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农民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大问题,乡村旅游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在当地就业,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饭店、加工纪念品等,能够保证农民在农闲时也获取一定的利益。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大难题。

(二)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田园旅游和绿色旅游于一体,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乡村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来自农民。因此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者应积极引导社区参与模式,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众多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副土特产提供了很大消费市场,而且还种植了部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开展的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的收入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例如贵阳市花溪区每年接待来自市区大量的游客,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活动,满足旅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花溪河两旁种植了大量的瓜果蔬菜,开办了许多农家乐,促进了当地村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收入的空间。

(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指导下,乡村旅游为农民送来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经验、新观念,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对接,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③],同时增强了农民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优化了旅游环境,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作出贡献。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优缺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④]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共同点,大致在于合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成功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略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 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但村落整体景观特色鲜明, 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由于目前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旅游意识薄弱, 并且无论是前期旅游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还是旅游投入资金的筹集, 以及在乡村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后的发展与管理等方面, 政府都将起到主导作用, 宜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小规模逐步开发, 客源定位为城市居民市场。政府要引导和教育村民保护和传承最有价值、吸引游客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在经营与管理上也主要由政府进行。因此需要政府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筹集资金。当乡村旅游有较好的效益后, 再还银行贷款或民间资金。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优点是有效地配置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资金筹集得到政府支持,拓宽了开发渠道。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竞争力不足,村民积极性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村名旅游开发意识淡薄都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因素。

(二)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

对于旅游资源较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客源腹地的村落, 可采用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从投资的角度看, 企业的资本雄厚, 能建设高档次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能开拓市场, 但企业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 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宁静的景观和带来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倾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企业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开发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保护,只开发不保护的发展策略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的优点是旅游资源较丰富离市场近,由旅游企业主导发展,宜开始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但是也易产生过渡商业化和城市化倾向,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易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商业化的开发引发环境污染,企业的持续开发性较弱。

(三)集体所有制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好、紧临大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的村落或者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每位村民或其生活、民居等都是旅游吸引物, 则宜采用集体所有制模式。村民以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形式入股, 使村落的交通、水电、通讯、餐饮、娱乐、住宿等行业高标准发展, 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 全民参与也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如天龙屯堡模式就是集体所有制模式,用一个公式概括就是“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天龙屯堡模式”既能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资金,经营管理等具体问题,使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农民都获得利益,旅游发展中各方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分配,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新路子。

集体所有制模式的优点是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好;资金、人力和旅游接待设施得到合理整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开发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宽,带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经济发展持续效果好。但是整体优势不易发挥,严重影响旅游开发;权、责、利的分配不均,容易诱发相关问题,制约旅游发展;环境保护难度大,原生环境易遭到污染和破坏;缺乏品牌的旅游产品。

(四)自主发展模式 对于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城市的有几个小时车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且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的村落, 则宜采用自主发展模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同, 积极性也不同;其二是村民的经济条件差异大, 投资的意识和力度差异也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其三是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这种类型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可以建议当地政府采取行政引导、银行能够适度贷款用于前期投资建设。村内形成产业布局划分, 积极发展多种产业模式, 形成农业服务旅游业一条链, 使更多的村民从中获得利益。如成都郊区的农家乐,村民积极自发参与到农家乐的旅游开发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成为村民自主发展乡村旅游取得成功的例子之一。

自主发展模式优点是区位条件较好,与大、中市场毗邻;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一般;村民自主参与性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

但是村民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积极性不同,呈多种态度;村民经济条件差异大,缺乏旅游发展观念;吸引外来投资难,缺乏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差。以上几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只要是成功的,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当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也要加以弥补其不足之处;这些成功的旅游发展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在现代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本文列举部分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二)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村民对旅游环境的理解不够,乡村旅游在发展的时候就出现很多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资金、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等,甚至对垃圾桶的使用都较少,旅客来到乡村旅游,是在服务意识上服务不能满足游客,在基础设施的薄弱,如道路狭窄,自驾车无法进入乡村、卫生间的卫生条件差,餐饮条件没有保障等,都使游客在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乡村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四)发展观念落伍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极端的村民误认为搞旅游就是服侍别人的事,不愿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匮乏,缺少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思想观念亟待提高。要调动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以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 就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 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使农民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要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观念。

(五)缺乏乡村旅游品牌产品

在乡村旅游的品牌宣传中,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而且旅游产品单一,没有能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逗留时间短,盈利点自然少,甚至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个性丧失。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出现乡村旅游产品过剩和浪费的情况。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相应列举了几点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⑤]。

(一)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二)制定整体规划,树立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的开展,必须作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制定一整套符合自身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专题规划”,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导向,在作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题规划”,乡村旅游的规划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规划乡村旅游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满足游客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前提,如果乡村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会使游客感觉到不满,更重要的是重游率会直线下降,来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的对所在的城市感觉到巨大的工作压力或生活压力,才来到乡村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就是要达到减缓心理压力,放松的目的,如果这就要求在乡村旅游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很不满意,所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十分重视,为游客提供一个恬静、舒适的环境。

(四)提高思想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大多的处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不是太高,特别是开发乡村旅游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认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不断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对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能者上的竞争氛围,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益处,了解相应的旅游服务常识,这是保证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的内在因素。

(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依据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不能盲目跟风,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同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乡村为主题来进行设计。乡村旅游的饮食要突出乡土特色。比如餐馆可设于靠山靠水的地方,还可自己种植蔬菜,圈养家禽,保持菜肴原料的新鲜。在乡村,宾馆酒店应该是另外一种形式,可以造成农舍的形象,外部要保持乡土自然特色,内部装潢简洁舒适方便以满足游客需要。另外条件具备的农民也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家庭旅馆。如乡村旅游增加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品牌。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我国旅游推介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我国的旅游推介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

五、结语

篇6:云南省乡村小学教育

云南省巧家县中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永洪

这次有幸参加此次为期15天的“云南省100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校长培训”,班主任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后林克松老师,听了西南大学教授唐智松、班主任林克松讲师等近20位专家的讲座,参观朝阳小学、复兴镇中心校和澄江镇中心校等,使我更加领悟到了学校的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形势下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抓队伍促发展、抓管理提质量,走科学的教研教改之路,明确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态势,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校长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德才兼备,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做为一校之长,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必须具有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和广阔的胸怀。

一、校长要立足本职、更新理念、凝聚人心

校长的职业角色主要是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县教育局的精神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明确办学目标,规范办学行为,运用教育规律选择高效能的方法统筹全校工作,科学地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这些工作任务,取得一定的效果,不忘自己的使命,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当好师生和家长的服务员角色。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工作,以合理、合法、合情的层次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要坚持“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的原则,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发挥团队作用的、团队精神,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因为在新的世纪,情商将成为成功领导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校长要更新观念,以培养学生为目标,抓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也就是教育境界,只有符合教师、学生实际的理念,才能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长要以激励竞争为基点抓学校管理机制建设,以师德素质为核心抓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质量为中心,抓教研教学管理机制,以创新思想为指导,抓基础设施建设。总之,要当好校长非常难,因为要当好老师、学生、家长的服务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学校必须走“科教兴校、科研兴教”的科学发展之路 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校长要树立科学的教科研理念,有超前的教育意识,要带头搞教研教改,积极参与,使校长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教师,与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学校要把教研教改的主攻方向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高效课堂和加大力度关爱学困生,转变学困生两个重点之上。引导教师研懂教材、改进教法,与学困生交流思想,建立相互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上的障碍,能力上的障碍,思想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信心,相信自我,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走出困境,我认为转变一名学困生比培养一名优秀生意义更大、更重要。校长要引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科学安排讲与学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各教研组都有教研教改的主攻方向和解决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主攻点和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教研教改落实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了,素质提高了,学校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方式,表现为学校的整体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策划,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的速度,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结构主要有精神层面,执行层面和形象层面,三种层面相互联系和制约,但精神是核心,执行和形象是两翼,把学校建设成“绿色生态”校园。

四、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

我们通过这次理论学习,参观考察,观摩活动等的培训,学到了很多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在举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回想十多天的经历,我所看到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他们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有效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对比我们学校的教育,虽然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但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使我们教育仍很滞后,与这些先进学校的教育比差距很大,简直是天地之别,至少要落后五十年,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首先,学校校长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接着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只有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才有希望。

五、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因素

乡村学校校长难当,是因为乡村学校原有硬件设备欠缺,教师老龄化突出,生源素质偏差,学校无其他经费来源。因此,作为校长,往往为经费所愁,为课改所惑,为安全所忧,为管理所困。

1、为经费所愁:

有钱的家好当,无钱的家难当,现在的乡村学校校长,大多数是当无钱的家。

2、为课改所惑: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多少教育问题?最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新课程改革所针对的教育观念,课业负担多问题,其实质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问题,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不高,什么样的课程教材也无法解决教育效率问题。

3、为安全所忧: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问题警钟长鸣,学校已到了比教学还重视的程度,天天讲,月月查,校长成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学生安全隐患多,小学生自制力较差,课间玩闹时磕磕碰碰,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大的安全事故,家长、学校、校长三方都承受不起。家长痛失的是孩子,学校付出的是巨额赔偿,校长受到的是处分,小学校长的处境是有限的权力和无限的责任。

4、为管理所困:

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正是乡村学校校长所面临的一个困惑的问题,校长如何激发教师内在的活力和工作热情,使之对工作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投入工作,是校长的又一个困惑,乡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许多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基础差的学校流向基础好的学校,这种“抽水机效应”的流动,极大影响农村小学办学质量,也危及乡村学校内部的管理。

总之,通过培训,使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开放的教育中培养现代人,在民主的教育中培养自主人,在科学的教育中培养创新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健康人。

上一篇:声卡使用的几种模式下一篇:代理银行保险业务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