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问题,文章借鉴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并据此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进而对长效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大众传媒被列为除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外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大众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虽然给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干扰。在辅导员积极引导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媒体素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结合,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将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对策;影响;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大众传媒

The Influence and Strategy of Mass Media to University Students Situ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 N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Key words】Strategy;Influence;Teaching;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University students;Mass media

0.引言

當今大众传媒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大学生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舆论一族。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大众传媒不断整合和强化自身的功能,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从而介入到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体社会化中,传递着价值观念和大众文化等,成为环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环境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对大众传媒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1.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状况

作为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大众传播最为广泛的受众。大众传播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介,形象、生动而有力地传递社会文化,倡导社会价值,弘扬善美,鞭笞恶丑,并且通过现实的、典型的人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因此为了深刻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在2009年10月中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07生物系2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使用状况及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便于我们利用最贴切的手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我们的育人实效,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特别是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与网络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在网络这个开放式的空间里面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信息。他们擅长在网络上阅读、评论新闻,对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举一动都表现的十分关心。在网络这个大熔炉里面他们的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都能得到一定的体现。他们已经不是沉默不言的一代,而加入了摇旗呐喊,关心时政的新一代。

表1 平均一周内接触传媒的频率 (以最近 4周为例 )(%)

另外传统的纸质媒体,由于其携带方便,内容排版丰富,也受到不少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可以在公共书报栏,图书馆等浏览各种新闻和报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既喜欢《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等具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报纸,也钟情《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一批时尚、有质量的大众化报刊。这些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深得大学生读者的青睐。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新闻、娱乐休闲、了解时尚和丰富知识,这体现出大学生的信息需要和娱乐需要。为了深刻认识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体的目的,在学院我们开展了如表2项目的调查。

表2 大学生接触传媒的目的(多选)(%)

从表2数据可知,大学生对国内外新闻的关注度相当高,这不仅与青年阶段大学生思想活跃相关,同时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对人生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探索性都驱使着大学生从各方面获取丰富信息,这就好比羽翼刚刚丰满的小鸟总会从巢中探出脑袋,打量外部的世界。

2.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的接触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中的各种内容正迅速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由内到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影响。由于大部分大众传媒都是由党和国家把关,所以在宣传国家相关思想和政策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的日益熟悉,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以一定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速度蔓延,这些言论对思想政治观念不强,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就像成功路上的一道洪沟,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同时也给思政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以下我们将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两部分进行探讨,以便于最终追根溯源,为找到有效的对策埋下伏笔。

2.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平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地球早以退去了地域限制这个概念,全球正以飞速迈向合作和团结。太平洋东岸的总统大选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全世界传达它的进程,远在法国的兽首拍卖岸相隔千里也不能阻断中国人对民族尊严的重视和呐喊。如今的大学生们就算呆在学校,也能朝闻天下,心系国家。同时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处于透明化的状态,媒体的及时曝光,社会不健全现象的适时披露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孰是孰非、道德标准等一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都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各种参考和信息。

2.1.2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

大学生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的利用使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辅导员说学生听的教育方式上,而是相继衍生出了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听、师生讨论等教学形式。借用当前的大众媒体,辅导员可利用报刊、视频、网站等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丰富、生动,打破以前刻板的思政教育氛围。此外QQ、BBS等现代化工具能起来良好的宣传和沟通的工作。

另外,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相继出现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或者替代教育者的重复性劳动,互联网作为虚拟世界,可以在理论研究上替代现实世界。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的技术,教育者可以逼近现实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处理、研究现实教育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育者增强预见性,更好地控制教育过程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最后,把传统大众传媒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宣传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互补,从而拓展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2.1.3大众传媒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或情愿或不情愿的接受着填鸭式的教学,这不仅影响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消化和吸收。如果在思政教育中让大学生走向主讲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老师交流,那么在思维的碰撞中将会产生新的火花。辅导员以大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大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调整偏激的思想,认识错误的言论,在教学相长中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2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大量的信息对思政教育产生干扰

大量的信息使人们处在信息的浪潮中,它在给人带来视野的开阔之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一方面在信息社会里,由于人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即信息理解的多角度化。当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信息同时出现,则会让人产生无法适从的感觉,使大学生不能对真正有效的信息进行接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控制和过滤技术还相对滞后,这就使大量政治的、经济的、学术的、娱乐的信息与许多腐朽思想,如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混杂在一起。这些信息污染严重影响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对思想觉悟和识别能力、抵抗能力都较低的大学生来讲,已经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干扰。

2.2.2媒体的激烈竞争给思政教育带来严峻考验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众媒体走向市场,面临着收视和口碑的各项考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一些新奇的思想、突破尺度的节目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新欲,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但这些“创新”往往很难经受住传统的道德和思想的考验。部分电视节目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媚俗、猎奇、迎合倾向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所有这些,不仅严重损害了传媒队伍的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受众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大众传媒在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烈的信息传播竞争中的影响力。

2.3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干扰

网络的兴起和流行使全世界各种信息不受地域的隔离涌入大学生视野。他们可以随时查阅各国信息,甚至可以浏览来历不名的各种“新闻”。随着我国的崛起,部分西方大国对我们仍存在相当程度的敌意,暂且不说夸大其词的“中国威胁论”容易使还未认清形式的大学生对祖国当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甚嚣尘上的“藏独”言论也纯属子虚乌有,故意挑动国内外敌对分子制造政治事件,为外逃的敌对分子提供舆论工具。另外由于各国的资源达到了高度的共享,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被大学生接收,他们在哈韩哈日的同时也被外国的差异性文化所影响,产生了各种颇有偏差的政治思想。

3.针对大众媒体的正负面影响提出的相关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双面性,大众媒体也不例外,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大众媒体更好的为国家、党、祖国的未来服务。根据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提出如下3个对策。

3.1加大对大众媒体的投入和管理,使学生能更好的接触到各種有益的社会信息资源

当今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特别是网络和报纸成为他们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有益资源的传播,减少垃圾资源的污染。在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应尽量将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这一过程放在学校内部,这样有利于信息的控制和采集;另一方面学校应即使更新报纸,如果有条件应该向学生免费提供报纸,加强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在网络建设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组建网络信息管理小组等方式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的限制等方式加强资源的过滤,使学校与社会一起构建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公共信息内容(主要是过滤暴力和色情信息等)。在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对高科技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传媒方面的法制观念。另外社会应加强青年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有效引导和环境优化,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3.2优化高校思想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接触思政信息应由“填灌”走向“引导”,由被动走向主动。高校可借助BBS,视频等方式将学生由受体引领向主体,增强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出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另外思政教育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思政教育老师,同时也应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这些素质包括能独立、正确的区分舆论效应和真实;不同网民的个人观点和动机不纯的极端分裂分子的一家之言等,最终使大学生可以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另外,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具有主导权,只有首先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对大众传媒不熟悉,不仅无法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会失去与大学生们交流的平台,更无法准确把握处于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的思想 ;因此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快速处理大众传媒纷繁杂的信息,区分不同信息的性质和类型,并把积极的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能力。

3.3大学生自身良好的媒体素养的树立

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已不仅仅是思政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他们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各种信息,甚至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各种想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带来的各种的干扰,如果仅仅靠外界的控制和过滤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根源对媒体素质有一定的重视,才能真正保证一个良好的思政氛围。大学生应树立的媒体素质应包括: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正确选择各种信息,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判断;定时查看国家正规渠道的各种新闻,对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对负面新闻的免疫能力,增强自身抗干扰的能力;学会正确的利用大众媒体帮助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等。

4.结语

大众媒体日益融入生活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为大学生带来不同的思维、全面的视角,新鲜的血液、丰富的信息,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部分大众媒体会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干扰,但我相信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工作,大众媒体终将会成为一个有效的思政教育工具,并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传递价值观念和大众文化,成为环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环境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平,林新荣.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1).

[2]赵长渝.试论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4,(7).

[3]玉涵.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学习导报,2002,(9).

[4]苏加庆.新媒体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冶金企业文化,2005,(1).

[5]惠曙光,曲良资.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作者:杜宁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问题,文章借鉴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并据此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进而对长效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信息传播 长效机制 创新

[作者简介]侯俊(1976- ),女,湖北石首人,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管理。(湖北武汉430063)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地位凸显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试图借鉴无线电传播的原理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及其与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战略意义,它能够使学生不间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和大趋势,形成科学的形势政策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①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作用。

1.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而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与政策宣讲,从而背离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衷。有的学校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无法科学地构建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定位为一门完整意义的课程,导致教育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经费投入不够、教学交叉管理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队伍的准入制度,导致专职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位。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大多没有经过连续、科学的培训,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显得不够专业,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关注的问题。同时教育者在教育上缺乏教育技巧,容易趋于理论说教,而不是正面引导、积极探索,这容易使得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考评体系,难以监控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

3.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单调,手段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够,教育内容单调、空洞,空话、套话多,理论联系实践少,对学生缺乏明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育中,重“说教”轻“引导”,也把学生变成完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的工具。另外,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求,上课形式单调,缺乏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大多采取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纯课堂教学活动或以“满堂灌”的形式讲解,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使得形势与政策教育易趋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化,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就造成了教学与教育目的脱轨,只进行了单纯教学却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态度比较消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学习程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结果。根据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是主动到堂并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们对时政比较感兴趣或为了拓展知识面而来上课,听课认真;第二类学生属于被动到课,或是由于考勤约束、或为了调节放松、或出于对老师的尊重等,被动来到教室听课;第三类是消极旷课型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教学内容对自己的专业没有用处等原因,经常旷课或者到课不认真听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后两类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同学们大多数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有必要开,但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②这说明同学们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持有肯定态度,但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这也给我们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研究的要求和方向。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环节分析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主客体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与联系,探索和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教育可以看做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借助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进行分析,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可以具体简化为信息、调制、传输、接受、解调、理解、反馈七个环节,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类似于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看做是一个发送者(教育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通过教育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机制。优质的发送者是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首要条件,同时如果没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其他环节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发送者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的基本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进而通过调制编码,把教育信息编译成适当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接着,发送者要选择适当的渠道和方式传输给接受者(学生)。传递的渠道应多样化,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主体性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互动。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式选择有效的接受方式,他们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进行解调,把信息转换为具体特定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现实环境等情况进行理解、消化,并且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活动中深化知识。反馈是检验信息传播结果的必要环节,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掌握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安排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七个环节是把教育者当做发送者、学生当做接受者来分析。而从学生到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将遵循教育信息传播的这七个环节,此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省略,只用反馈来代替这一过程来解释。

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的七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就构成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机制。只有当这七个环节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保证教育信息畅通有效,才可以称为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同时,教育信息传播机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机制。在信息发送和接受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干扰或扭曲信息的因素,被称为噪声或障碍。噪声主要影响调制和解调,进而影响整个信息传播。噪声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内部的干扰因素,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着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和全面渗透等。③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课程定位不合理等影响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的内部噪声问题。

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就是要从教育信息传播的七个环节入手,完善每个环节的功能,并加强各个环节的互动与联系,保证信息畅通有效,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噪声的消极影响,推动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策略

1.创新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发送者的素质。作为信息发送者的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中处于首要地位,他们对于课程的定位、课程的传授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教育的质量。组建一支优质、高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首先,要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团队,建立定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交流报告会制度,要以学校和学院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以及学生干部为骨干,并聘请一些校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为兼职教师,组成一支理论深度和政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宣讲队伍。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观,把形势与政策当做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积极研究和构建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探索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教育信息传播渠道。再次,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让学生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学会分析,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

2.创新教育内容,确保教育信息生动有效。教育信息是传播机制的第一个环节。生动有效的信息能从源头上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包括基本理论、形势和热点问题两部分。基本理论、政策是相对稳定的部分,是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分析各类时事政策的基础和工具。我们要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结合党和国家当前形势与方针、政策、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关注焦点确定教育信息的基本内容,保证教育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实行分层管理,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同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对学生“满堂灌”,要通过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④

3.创新课程渠道,确保调制、传输的有效性。调制、传输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二、三环节。如何将合理的教育信息进行调制编码、有效传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条件。调制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需要赋予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要进行合理的调制,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声音、图片、电影、校内刊物、报纸、广播台、宣传橱窗、网络等平台的教育信息进行编码,调制成为图、文、声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在传输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拓宽传输渠道上,我们要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将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

4.创新学生认识,提高信息接收、解调、理解的正确性。学生对于教育信息正确地接收、解调、理解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四、五、六个环节,它们是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条件,也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决定因素。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分析国际、国内事件往往不够全面,容易受到“道听途说”的误导,把听来的信息错误地编码解释。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将形势与政策理论融于实际中,分析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根据形势而调整的方针、政策,抓住学生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去分析、讨论,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地解调和区分信息的真伪,全方位、多角度辩证地理解信息。

5.创新考评反馈,保证信息有效传播。反馈也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反馈包括教育前的调查反馈、教育过程中监督反馈和教育结束后的考评反馈三个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之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期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持的态度、感兴趣的内容等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安排和具体规划。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勤,课后要收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考评,通过督导等形式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此外,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结束后,仍应要求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与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反馈的作用,就保证了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系、互动,推动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

6.创新噪声障碍,避免信息传递失真。在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的干扰,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面对噪声,努力降低噪声,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确保接受、解调和理解信息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面对内部噪声的干扰,就需要我们改善课程的运行机制,明确课程的归属问题,克服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有随意性和非课程化的倾向,转变重认知、轻分析的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外部的噪声——主要是多元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由学生盲从,而应该合理地分析利弊、积极地引导。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我们不要避而不谈,而是要积极面对,理性分析本质、原因,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探索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信息传播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将各环节的创新研究具体落实,在保证教育信息时效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克服噪声环境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张月群,卢黎.在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52.

②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OL].http://epub.cnki.net/grid

2008/detail.aspx?QueryID=79&CurRec=1,2003-07-31.

③程丽,杨洪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170.

④刘乃(斌贝).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D/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

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2002-09-12.

[参考文献]

林丽萍.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作者:侯 俊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关于改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既具有德育功能,又具有智育功能。但《形势与政策》课信息量大、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强,其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难度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得多。如何高质量地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作者认为应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 高校工作研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地处鄂西北,是1983年成立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型普通本科院校。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学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该校特有的教学组织模式。目前,该课已列入学校课表,规定每个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每学期都必须上课,每学期0.5个学分。师资方面,学校构建了专题教研组负责该课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通过长期运作,该课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今天,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该课课程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型院校(省属院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索积累的一些经验、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对其他的同类型院校带来有益启示。因此,笔者结合该校工作实际,对进一步改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落实该课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属于德育范畴,而且属于智育范畴。

人们往往习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待该课,认为该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国内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确,该课开设宗旨之一是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理解形势与政策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任务,也就是说,它要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和精神动力作用。但如果对该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该课是一门政治课”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该课不仅要宣讲好形势,对中央政策进行诠释,还要多讲一些不利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增强该课的学术价值。通过大量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渗透,大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

第二,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项涉及全体教师的工作,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应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担负起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任务。主要看来,这一工程包括两大板块: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进行的全校性集中式(主要是集中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或分散式(即分班上课)教学;二是由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学工部、宣传部等单位,通过组织专题演讲、辩论、论坛、座谈、专栏展览、社会参观、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这两大板块应统筹规划和安排,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场效应”。

客观地讲,现在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这两大板块方面仍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高校很少开展全校性的集中教学;校内各单位开展的教育活动也不平衡,层次也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甚至一些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方面仍处于自发状态。

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而言,该校虽在第二板块没有积累多少经验,但在第一板块(采取全校性“集中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果。这主要得益于该校党委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形成的“校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负责确定报告内容和安排教师作报告,宣传部、学工部负责报告现场准备,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听报告、抓考勤和维持听报告秩序,教务处负责相关部门协调”的工作体制。现在,这一工作格局已基本制度化。当然,要确保这一工作体制高效运作,不仅需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通力合作抓好该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共识,还必须建立起对各部门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但又要注意区分层次。

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该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的标准来计算学时。本科生学习成绩合格计2学分,专科生计1学分。该课实行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总成绩为各学年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纳入学籍管理。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进行。因此,那种认为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考研或找工作任务重,而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开一面的消极做法是不妥当的。

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教育,也要因材施教,体现出教育的层次性。对大一学生要着重培养学生了解、观察和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兴趣,增强学习该课的主动性。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方式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宣讲。对大二、大三学生要着重引导学生从各类媒体和渠道主动关注时事,要充分利用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注意培养学生骨干,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对大四年级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与就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目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对大学新生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高等教育形势的教育、在毕业班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已成为惯例,体现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但教育覆盖面还须扩大。考核方面,对大一年级能否以统一命题、开卷答题的方式或以听报告会的出勤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考核,对大二、大三年级能否以撰写学习体会、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由谁来考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日常工作机构

关于这一点,除前述之外,当务之急是要确定由专门机构(不设专门的教研室,也要至少有专人专职负责)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现在,有一些高校已将该课的教务管理置于某一职能部门来推进。但笔者发现,也有些高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教师兼职进行教学管理的,这是权宜之计,十分不利于该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试想,作为教师,他既要从事其他课的教学工作,又要负责该课教学的日常组织工作,其教学精力有所分散,也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该课的学科和课程建设,不利于集中精力开展该课的教学组织与协调工作。更为关键的是,除教学以外的各单位组织的许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活动(即第二板块)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致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拘泥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无法推进。

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融入学校教学总体安排序列

首先,高校应承认该课具有很多特殊性,并要给予一些特殊安排。比如,在教学组织模式方面就可以灵活一些。为了发挥该课教学的规模效益,学校完全可以在音响效果好、容量大的教学场所(如大型报告厅、体育馆),利用全校学生没课的时间举行大型形势报告会,也可依次由各专题组选派若干主讲教师利用学生没课的时间在一些大教室给每个院(系)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上课。但要注意,不论是采取大规模的报告会形式还是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开展教学,都要在每学期初制定好课表,落实该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否则,就会“打乱仗”,加大运行负担。除教学安排外,该课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既有特殊性,又有与其他课程教学共同的一些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把该课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统筹安排,从而使该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一个领域都属于各自的学科。没有该领域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显然是难以担任该课教学任务的。因此,如何建立由分属多个学科的专家们组成的教师队伍,该校一直在探索。

最初,该校是围绕一些重大事件临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来集中进行研讨,达成共识,撰写统一的宣讲提纲,也就是集体备课。然后,选派教师分头深入各院(系)去宣讲。这种形式的弊端主要是教学内容围绕事件转,师资也不稳定,每个教师没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深化。

随着该校办学规模扩大,该校拓宽视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和部分校领导中挑选,甚至在社会上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来上课。兼职教师选聘力争稳定、精干,在该学科某领域有独到研究,热衷并能胜任较高水平的演讲。该校提出要求,希望每位兼职教师在本学科长期保持至少1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以便推陈出新,丰富、深化该课教学内容。该校还通过给每位兼职教师发放教学日志、教育部《教育教学要点》等教学资料的措施来规范该课教学管理。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一些专家的优势来举办形势报告会效果较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兼职教师多是“独立作战”,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集中研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兼职教师因为本职工作繁忙(比如出差)而很有可能使原有教学安排延误。

为此,该校又开始新的探索,采用了目前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全体教师为该课专职教师。根据对本课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划分经济社会组、国内政治组、国际政治组三大专题(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其中一个感兴趣的组,力争各个组的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形成学术梯队,每个组还选出了负责人。这样,专题组就能长期关注、研究某一领域的形势与政策问题,每个专题组的成员有了明确的专攻方向,保证了该课教学内容研究的可持续性。每个学期各个专题组要根据教育部对该课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准备一个专题,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选派主讲教师给学生做形势报告。实践表明,通过集体的智慧优化和深化各专题、各领域的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上级有关专家的认可。

五、加强该课的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各专题组在明确总的研究方向之后,如何选择好每学期的专题,十分重要。专题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考虑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专题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不能仅围绕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设置专题,否则,不利于师生对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全面掌握。因此,各专题组每学期初应集中学习和研讨教育部对该学期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在吃透其精神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专题。每个专题的备课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学校每年应拿出一笔资金来支持该课教学内容的研究,这样做能够推出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形成若干课题库。当然,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格外重视该课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特殊性研究,可以通过召开教学方法或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强化该课教学效果,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六、重视该课的教育教学资料建设

该课教学资料由稳定的教学基本框架和活的素材组成。目前,对于此课程,全国几乎没有质量比较高的由相对稳定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构成的基础教程。即使有些部门或高校主编了该课的基本教材,但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前瞻性、时效性,以及学科上的逻辑性和足够的理论深度。由于该课时效性强,需要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每个新生订一年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2元/册,共2册/套),有的学校将此作为新生的自学教材并出题考试,有的学校主要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形势与政策资料以引导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都是比较好的做法。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网、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建设方面基本满足了学生了解形势与政策的要求。但我们发现,有深度分析的文字、音像资料连一些高校都比较缺乏,各学校应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另外,如何给学生及时编写高质量的形势与政策参考资料,以及在学校红色网站中如何开设生动活泼而又内容丰富深刻的形势与政策专栏,也需要研究和认真组织。至于教师备课所需资料,应予以特殊安排。为了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形势与政策前沿问题,应给予任课教师阅读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新华内参等机密文件的权利,同时任课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料时,必须严守保密规定。

七、进一步加强该学科建设的对外合作力度

和其他许多地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一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方面还是不太充分的,使该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缺乏相关学科的依托,而且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没有综合性重点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学术互动性较弱,这些都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甚至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类型的学校应进一步协调好各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加大与外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交流的力度。就形势与政策教育而言,适时聘请知名专家来校作形势报告会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该课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或相关学术会议的力度,并把它形成制度,增强教师授课能力,强化讲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3).

[2]叶飞霞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5.

作者:孙绪兵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下一篇:德育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