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南海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形势与政策南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提要]在南海问题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海峡两岸根据形势变化采取了不同对策,但从发展脉络看,两岸南海政策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上世纪90年代中叶前,两岸学界坚持南海合作的探讨,达成许多共识,两岸的决策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愿。由于台海形势的骤然变化,这种合作意愿并未转化为合作现实。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南海论文

国家法律和政策何以走出中南海

摘 要:从理论上说,国家目标、地方政权行动策略与基层社会利益诉求这三者具有一致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应该是一种单向“授权与执行”的复制关系。然而,在执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严重损害了基层社会的利益,阻碍了法律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在理性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同时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目标;地方政权;社会利益;政策执行

我国的公共政策可以分为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地方政策的执行是响应中央政策,按照上级政策文件要求对具体制定出的符合本地方实施政策进行执行的过程行为。在这样的行为过程中,由于对政策认识的偏差、政策制定本身的错误、执行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注重地方利益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存在,难免会遇到国家法律和政策执行难、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海南万宁兴隆54岁陈运弟23年断水断电的遭遇,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地方政府非理性的开发和过度狂热思维过后弱势群体维权之路的艰辛和无奈,更是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的失控、地方保护主义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和不作为。

一、“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几千年“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中,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对政策的执行采取上级指挥下级的控制模式,地方政府的任务是被动接受、严格执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简政放权、推进改革成为转型期的主旋律,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制定政策方面下放给了地方(包括省以下政府、经济开发区、特区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将发展经济的任务交给地方,调动了地方和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但由于地方政府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政策执行上会出现一些偏差。

(一)变相执行

陈运弟拒绝搬迁的理由有二:一是赔偿不合理,二是分给他们家的安置房太小。这既是合理的诉求,也是非常正当的意见表达,但没想到的是遭到断水断电的报复性惩罚。由于中央的法律和政策到了地方政府这一执行环节,地方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方案。当上级政策与地方政府利益冲突时,地方政府就换入表面与上级政策一致,事实上对自己有利但与上级政策精神相背离的执行方案;或者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原有的内容任意修改,使很多政策文件变成了“内部规定”。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出台,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奠定了基础。海南当地政府在大兴房地产事业的过程中,没有切实做到根据中央的精神对部分拆迁用户进行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致使这些缺少话语权的弱势群体成了给经济发展埋单的“牺牲品”。

(二)消极执行

“海日丽兴隆度假村”的项目开发商为一己之利随意对民众断水断电侵害公民权益,属于一种违法行为,相关政府部门却无动于衷;项目因成为烂尾工程被拆除后,当地政府部门也迟迟没有恢复对陈家的供水供电。消极行政指具有行政执法职责的主体违背依法行政执法理念、精神、要求及规定,不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或不当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损害社会、企业、公民合法权益进而影响政府执行力和形象的行为。地方政府机构在政策的执行中不按政策来具体执行,对上级的法律和政策采取敷衍的态度,从表面做文章,对自己无利益的政策避而不谈,甚至包庇对自己有利益的违法活动。政府失职不作为、违法乱作为、作为不到位等各种消极、怠慢行为,导致很多政策变成一纸空文,这不仅是对责任的逃避,也是对公信力的丧失。

(三)机械执行

不做任何思想教育工作,不足额补偿居民损失,采取极为野蛮手段的强制拆迁,使得政府执行变形,加剧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与冲突,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执行效力。在沟通未果的情况下,海南地方政府纵容开发商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拒迁的陈运弟“施压”。许多地方政府对有关任务的执行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部门习惯于用开会、发文件,或者一般号召的传统手段执行政策,忽视抓贯彻、抓落实、抓检查、抓监督。这种行为一方面造成文山会海现象的出现,降低了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成了政府权力失控的体现。

二、国家法律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是一种合力,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综合而成的总体力,然而它又不仅仅是这些力量的简单相加,它是政府执行人员、资源、工具等种种要素经过政府机制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的整合力。总的来说,影响国家政策执行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归其原因,才能找到“病源”。

(一)政策自身缺陷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存在利益差别,集中制定的政策考虑的是整体利益,分散执行的政策考虑的是局部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差别性,往往制约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在出台政策时,忽视了各地不同的情况,无法最大程度符合现实,政策的适应性较弱;在具体的地方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自觉地把狭隘区域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政策精神模糊,忽略深入的基层调查,草率制定对应政策,想方设法巩固扩大自己的部门利益,甚至为此阻挠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

(二)监督机制无力

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不仅是对政策相关部门执行力的评估,也能够使地方政府客观认识政策的特点和优劣,及时取消过时的政策,正确调整不适宜的政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监督,一方面要检查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纠偏;另一方面要及时清理与当前经济运行目标不一致的政策文件,防止新旧政策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事实情况是,我国一部分地方政府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往往热衷于制定和宣传,忽视对政策的评估,客观上助长了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政策执行错误的追究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决策失误不用承担责任,政策执行失败后把责任转移到人民群众身上,造成权力滥用,监督体制形同虚设。

(三)政策环境复杂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不仅取决于政策内部的构成,还取决于政策外部环境的优化程度。地方经济发展中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因素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社会对立不稳,利益相关者对政府的执行进行抵制,导致政府执行的无法落实;经济落后,使政府的执行资源短缺、执行手段贫乏、执行效率低下;法制不健全,大大增加了不依法执行和执行偏差出现的可能性。

三、提升国家法律和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央或上级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挑战,它不仅会损耗政策效益,削弱中央政府权威,而且会增加百姓负担,妨碍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热潮,非理性的过度开发决策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挫伤;蛮横强迁强拆的开发手段使像陈运弟这样的百姓权益受损;事后无视和回避的行为使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实施中要注意提高其执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素质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对政策的执行,还对政策的制定和后期评价监督有一系列的影响,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必须培养执行者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纪律性,诚实可靠,不搞形式主义;要求执行人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准确理解政策目标和作用范围,有效执行政策;着力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与时俱进,学习执行艺术,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掌握新技术、新手段。

(二)提高政策民主化程度

地方政府公共权力日益扩大,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增加。为了规范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减少政策失误,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就必须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首先,要建立起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提高公开化程度,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保证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完善政策的跟踪机制,实时了解进展情况和社会反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交流,预测政策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控制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

(三)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完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畅通双向沟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沟通距离,实现沟通手段和技术现代化;善于运用现代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巧妙利用大众传播,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协调手段,坚决杜绝蛮横暴力执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邦凡,谭兴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朱广忠,朴林.影响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的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1(2).

[3]吴振芳,郭纪阳,王洪臣.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我国现行政策问题研究之一[J].行政论坛,2001(5).

[4]严荣.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0(2).

[5]黄维民.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J].西北大学学报,2001(2).

[6]杨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2003(8).

[7]莫勇波.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选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1).

[8]铁代生.切实提高基层的执行力[J].领导科学,2005(12).

[9]解洪.以执行力为执政能力突破口[J].■望,2004(4).

[10]胡建华.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9(6).

[11]刘尚希,孟春.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李晓雨

第二篇:两岸南海政策:历史分析与合作基础

[内容提要]在南海问题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海峡两岸根据形势变化采取了不同对策,但从发展 脉络看,两岸南海政策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上世纪90年代中叶前,两岸学界坚持南海合 作的探讨,达成许多共识,两岸的决策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愿。由于台海形势的骤然变 化,这种合作意愿并未转化为合作现实。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 南海合作再次迎来难得的机遇。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启动两岸合作进程,努力扭转两岸在南 海问题上的不利态势,维护中华民族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

[关键词] 南海问题 两岸关系 历史分析 合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同为南海争端的声索方,均声称拥有南海主权,对南海问题采取 了大致相同的政策主张。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两岸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合作都曾表现出积极 态度,但由于“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海形势的变化,这一合作并未成为现实。国民党重新 执政后,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转向积极,两岸南海 合作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两岸南海政策的历史回顾

在南海问题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两岸根据国际形势、南海地区局势以及各自政治、经济、 军事实力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之策。

1.祖国大陆关于南海问题的政策演变

中国政府关于南海问题的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主权宣示和外交斗争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 南海的主权宣示,坚定重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属于中国”、“是 中国的领土”,使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的主权在国际法上具有了连续的、充足的法理依据。 1959年,中国政府于西沙永兴岛设置“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开始行使南海主权。由于海 军力量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民解放军只进驻了西沙群岛中的宣德群岛,未能对西沙 、特别是南沙所有岛礁实施有效控制。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主权宣示与有限自卫相结合。针对越南不断侵占我南海岛 礁的严重形势,中国政府一方面以大量确凿的历史事实驳斥越方谬论,宣示对南海岛礁的固 有主权。另一方面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后进行了两次有限的自卫还击作战(即1974年 对南越西贡政权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对越南的“3•14”海战),收复了全部西沙群岛 ,进驻了部分南沙岛礁,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与力量。中国政府于1984年设立海南行 政区,1988年又改设海南省,将西、南、中沙群岛及附近海域纳入其管辖范围,以行政管辖 的方式突出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权利。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着眼大局,灵活处置。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国际国 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89”风波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种种手段孤立 中国,我外交回旋空间遭到压缩;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东南亚国家自主性增强,摆脱西方 大国支配的意愿明显,东盟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快速崛起。为此,中国通过主动积极与周边国 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很快实现了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但我在南海 问题上则不得不付出较大代价:东南亚国家利用我主动要求改善关系的机会,加紧对南沙岛 礁的入侵和资源掠夺;中国则从大局出发,不得不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低调、淡化的策略。 杨勇主编.发展与战略——当代形势政策分析.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65.166 为稳定周边安全形势,中国政府采取原则问题上坚持既定立场而在实际问题上灵活应对的方 略,在“主权属我”的前提下,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1992年2月,全国 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立法形式再次确认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 权权利。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强化力度,斗而不破。90年代中期之后,南沙岛礁争夺受制于多种 因素暂时停止,南海海域划界问题日益突出。周边国家无视和搁置我“共同开发”的提议, 开始大规模开采南海油气资源,部分区外大国,如美、日、印等国,介入南海争端的意图则 越来越明显。中国一方面通过公布部分领海基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 架法》,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998年6月2 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海洋法规选编-第三版.海洋出版社,2001:11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强化对南海主权权利的宣示,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海上争端交涉 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则在原有海关、海事、渔政等执法力量外,又陆续组建了海警、海 监队伍,逐渐实现了对管辖海域全天候、不间断的维权巡航,加大了对南海海洋权益的维护 力度。同时,本着“以对话促互信,以合作求安全”的精神,完成了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并 着手进行“海上问题”协商;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始推动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 关系;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与菲律宾及越南达成《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 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进一步落实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使南海地区基本保持 了较为稳定的局面,为国家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台湾当局关于南海问题的政策演变

尽管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但台湾仍作为特殊的“一方”实际参与了南海事务。受两岸关系 以及台湾与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联系、特别是岛内“统”“独”意识形态的影响,几十年来 ,台湾的南海政策历经反复。

“两蒋”时代:坚持主权立场毫不含糊。在蒋介石、蒋经国时代,台湾当局虽奉行“反共拒 和”的强硬立场,但在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上却与祖国大陆立场一致,坚称南沙群岛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甚至一度形成了守卫南海的默契。

国民党政权于1946年派遣海军收复了西沙、南沙群岛,并派兵驻守。1947年,国民党政府正 式公布了南海四个群岛及其每一附属岛屿的名称,印刷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并在图 上南海诸岛周围标绘了一条“断续国界线”,这为中华民族争取南海主权及海洋权益确立了 极为重要的历史与法理基础。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国民党将除东沙以外的其他 守岛部队先后撤往台湾。1956年3月“克洛马事件” 1956年3月,菲律宾海军学校校长克洛马带领一个探险队窜至南沙,宣布其“发现 与占领”南沙群岛,并致函菲外交部,声言他对所占岛屿的所有权。克洛马还将其探险队所 占据的岛屿命名为“自由邦”,更改了50个岛屿与暗礁的名称。对此,海峡两岸均表示了严 正抗议。台湾军舰驶往南沙群岛后,6月6日,菲律宾令克洛马勿引起国际纠纷。台湾军队进 驻南沙群岛后,菲律宾决定调查克洛马探险队未经当局许可非法出境一事,改变了 “袖手 旁观”的态度。参见:张春英.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军事历史,2003( 5):24.26后,6月1日,台湾海军组建“立威”舰 队巡弋南沙,29日又组织“威远”特遣支队,护送南沙守备队重驻太平岛。此后太平岛一直 由台海军陆战队驻守,直至2000年被新成立的“海巡署”接防,成为台湾当局维护南海主权 的重要象征。我西沙自卫反击作战和“3•14”海战时,台湾当局对大陆维护南海诸岛主权 的行动给予了肯定和某些特殊的支持,并一再重申,南海诸岛属中国所有,不容外人侵犯。

李登辉执政时期:从积极进取到消极蜕变。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台湾政坛步入了李登辉 时代。李登辉上台之初,由于立足未稳,台湾当局在维护南海“主权”问题上态度曾经相当 积极,这一时期是台湾南海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台湾当局现行《南海政策纲领》及南海问 题决策、执行组织机构大部分建立于这一时期。但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其“台独”面目日见 显露,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也开始向消极转变。

1990年前后,台湾当局在东沙群岛树立“南海屏障”的“国碑”,在太平岛树立“南海锁钥 ”的“国碑”,以体现拥有“主权”。1992年,台“国防部”公告南沙(太平岛)地区和东 沙地区的海空域限制区,规定“周边海域非‘中华民国’国籍船舶和其他运输工具或人员, 不得出入本海域限制区”。台澎金马海空限制区公告.[台]联合报,1992.10.1 4:11994年4月,台以护渔、打击走私与海盗为目的,派出“警政署 ”“保七总队”两艘巡护船赴南沙巡弋。1995年3月25日,台守军炮轰了闯入太平岛附近水 域的越南货轮。 海总证实太平岛守军曾驱离不明国籍渔船.[台]中国时报,1995.04.07:1,3

为“因应由于南海群岛资源开发而引起之军事、经济及外交之相关问题”,“维护中国南海 诸岛、南海水域之权益及和平开发、管理”,台“行政院”于1992年8月5日核定成立“南海 小组”。 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POD版).[台]“行政院” 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96:1271993年4月13日,台湾制定了《南海政策纲领》,并依此作为其南海政策体系的最 高指导原则。该《纲领》的前言明确指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东沙群岛, 无论就历史、地理、国际法及事实,向为中国固有领土之一部分,其主权属于中国。南海历 史性水域界线内之海域为中国管辖之海域,中国拥有一切权益。中国政府愿在和平理性的基 础上,及维护中国主权原则下,开发此一海域,并愿依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争端。 ”1993年9月,台湾举办“南海问题讨论会”,共有近二百位岛内学者专家与机关代表参 加,就五大主题19项子题进行讨论交流,1994年台“行政院”根据该会议结论整理汇总了47 项工作,分别交由各相关部门办理。1995年“保七事件” 1995年3月,台“内政部警政署”的“保七总队”决定派遣巡护船前往南沙群岛宣 示主权,但由于事前泄密,引发越、菲抗议及军事威胁,于行抵东沙后中途折返。此事引起 岛内强烈反应,指责有关单位,尤其是“南海小组”处理不当。发生后,鉴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重要性,同时考虑“南海小组”级别较低,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台湾当局于 5月22日决议设立“南海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小组”,“处理南海突发事件,以有效进行紧急 协调并研拟适当肆应措施”。 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POD版).[台]“行政院” 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96:129至此,台湾当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南海问题决策运作机 制。

李登辉在台湾的统治地位逐渐巩固之后,开始追逐其念念不忘的“台独”之梦,台湾当局在 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在“台独”思潮影响下日渐倒退。1993年,台湾当局开始推行“南向政 策”,“以经促政”,试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推动政治关系的突破。1994 年,李登辉利用“度假外交”“出访”东南亚国家。为换取东南亚国家对其“独立”的支持 ,台湾开始频频向东盟各国示好。“保七”事件后,李登辉表示“护渔不必跑那么远嘛”, 面对南海争端时也不再强调对南沙的主权。台湾当局原本一直主张南海断续线内的水域为其 “历史性水域”,但在1998年1月台“立法院”通过《“中华民国”领海及邻接区法》时, 却删除了原草案中有关“历史性水域”的条文。 台“内政部”在报请的《“中华民国”领海及邻接区法》草案第六条规定:“‘中 华民国’之历史性水域及其范围,由行政院公告之。”在此条文的说明中则指出:“‘历史 性水域’系指经由历史证据显示,为中国最早发现与命名、最早开发与经营、最早管辖与行 使主权之固有水域,例如中国南海,兹为确保中国南海诸岛及四周海域主权权利,爰将历史 性水域及其范围,明定由‘行政院’公告之。”参见: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 有的外交国防战略(POD版).[台]“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96:125台湾当局甚至还终止了“警政署”巡护船 赴南沙的巡弋。2000年1月15日,台“立法院”通过“海岸巡防法”,将驻守南沙、东沙的 人员由军队改换成了“海巡署”的警察,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终于发生了令人瞩目 的转变。

陈水扁执政时期:忽软忽硬、政策混乱。陈水扁当政八年中,台湾当局对南海问题表现出思 想上模糊、政策上混乱的特征,自始至终缺乏对南海政策的统一规定。

民进党内部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历来不统一。顽固“台独”势力声称,南海问题涉及周边国家 主权争议,应交由国际社会解决,以国际合作的模式展开南海开发计划;务实派则主张在太 平岛兴建机场,增派部队驻守,同时将“南海小组”层级提升至“总统府”主导;汪曙申.两岸应思考合作共同保卫南海.世界知识,2009(12):53而担任 过民进党主席的姚嘉文曾撰写《南海十国春秋》一书,提出“理解南海情势、预防南海危机 、运用南海形势”的三层南海战略,一方面呼吁强化南海权益,另一方面又主张必要时攻击 大陆南海“动脉”姚嘉文.南海十国春秋.[台]大村文化出版公司,1995:127,1 31.133。

2000年,上台伊始的陈水扁视察东沙岛,对外宣示其南海政策以“和平共享”为最高目标。 但不久之后,其对南海主权的立场变为消极,不再推动国民党执政时制定的《南海政策纲领 》,对于越、菲等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行为,也很少表态反对。可是,2003年,台“内政部 长”余政宪又南巡南沙,重启业已停止动作达四年之久的“南海小组”,重新拟定南海行动 方案。2005年9月,陈水扁又首次登上太平岛。这年10月,台军开始在太平岛修建115 0米长的机场跑道。 台湾在南沙赶建机场,考验海峡两岸共守南海默契.国际先驱导报,2006.01.06 2008年2月,陈水扁乘坐台军运输机降落太平岛并发表《南沙倡议》,强调 台湾被排除在南海区域安全对话与共同开发合作之外是“不公平”的,呼吁南海周边国家依 据《联合国宪章》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表示台湾愿意在“主权”平 等的基础上,接受《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希望参与正在研拟中的《南海行为准则》。

陈水扁当局南海政策的前后矛盾和复杂多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南海毕竟关乎 台湾的“主权”,政治人物退缩余地不大,为了迎合选民的需要,他们更是频频亮相南海岛 礁出演“主权”秀。二是民进党“反中”思维作祟,只要他国与大陆有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事 件,民进党当局乐见双方争端,因此在许多南海纠纷中采取置身度外的态度。三是企图拓展 “国际空间”。台湾多年“南向政策”的结果,只见经济投入,不见政治收获,而台湾在南 海问题上则越来越边缘化。为此,陈水扁试图在南海问题上转向强势作为,增强在该问题上 的影响力和筹码,进而寻机参与南海问题的多边对话与谈判,以凸显所谓的“台湾独立地位 ”。

马英九上台后:重申主权,推动合作。台湾当局现任领导人马英九自1975年起研究海洋法相 关问题,其博士论文写的就是钓鱼岛问题,对维护海洋权益有独特的见解。2008年2月19日 ,作为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马英九公布“海洋政策” 行政院海洋事务推动委员会编.海洋政策白皮书.台北市: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 会,民国九五.http://www.rdcc.gov.tw/,重申了台湾对东海和南海的主 权,指出南海诸岛为“中华民国”固有领土,表示愿意和周边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还希 望与大陆及日本进行渔业谈判。马英九认为,台湾应当重申对南海、东海的固有领域和传统 渔场的“主权”和权益,强调要加强对主权的宣示,因为“没有主权那里有渔权?海上的权 利是从陆上延伸出来的,这是海洋法的基本原则” 美国之音中文网.http://www1.voanews.com/chinese/news/a-21-w2008-02-19-vo a52-58932072.html。

马英九上任后,其南海政策总体上回归到《南海政策纲领》上来,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态 度也开始积极起来。2009年3月,菲律宾公然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礁列为菲国领海基点, 台“外交部”约见菲律宾驻台代表白熙礼提出了严重抗议,针锋相对地重申这些岛屿主权属 于“中华民国”,任何国家无权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予以主张或占据。针对马来西亚总理艾哈 迈德•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宣示所谓“主权”,台湾当局发表声明指出,无论就统 治历史、地理和国际法而言,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水域均属于“中华民国”固有领土及水域, 主权属于“中国民国”不容置疑。王建民.南海风云中的台北.环球财经,2009(5): 54.55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政府”名义,正式并再次重申南 海“主权”,表明对南海争端的基本态度,这是多年以来最为全面而清晰的一次。与此相适 应,马英九对两岸南海开发合作的态度也趋于积极。2008年5月26日,马英九上任刚满一周 ,即指示“国安会”对两岸油气开发合作相关议题进行研究。6月6日,台“国安会”、“经 济部”能源局、中油探勘处将会商结果提交给陆委会作为第一次“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 12月,台湾的中油与中国大陆的中海油签署“合作意愿书”、“台潮石油合约延长探勘期限 修改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状态,向两岸合作迈 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从两岸南海政策看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基础

尽管中国政府没有公布完整阐述南海政策的正式文件,但根据前述那些主张、策略的发展脉 络以及历次外交文件、声明的内容,可将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主要政策归纳为四个方面,即 :维护主权权益的坚定立场,和平解决争端的真诚愿望,推动共同开发的务实主张,反对外 来干涉的坚决态度。而依据台湾《南海政策纲领》,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则相对清晰,即五 大目标:坚定维护南海主权;加强南海开发管理;积极促进南海合作;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维护南海生态环境。从总体上看,两岸的南海政策有着较高的相似性。

海峡两岸在“南海岛礁主权归属中国”这一点上立场完全相同,即认为南海东沙、西沙、中 沙、南沙四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南海海域划分的问题上,尽管两岸对南 海“九条断续线”的性质以及线内水域法律地位的理解略有差别,但大陆方面始终坚持在相 关水域的“历史性权利” 如1998年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规定:“ 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台湾方面则明确主张线内为中国的“历史性水域”。在维权执 法等实际操作中,双方实质上把“断续线”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分界。两岸对南海主 权的一致主张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双方对此所秉持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看,大陆方面所列举的 法理依据往往与台湾方面有着某种历史联系,相当部分的珍贵法律文件和原始材料保存在台 湾的档案馆中;而台湾方面说到“自古”、“固有”,首先就得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 实。这使得在未来的南海法理斗争中,两岸都对对方有较大的倚重,携手维护中华民族共同 的南海主权,基础较为扎实。

在坚持中国主权的前提下,两岸都支持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都主张有关争端 各方合作开发这一海域。中国政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 张,即对于领土争议,在还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下,为避免矛盾激化而把争议暂时搁置起 来、对某些有争议的领土进行共同开发,目的是通过合作增进了解,为最终解决主权归属问 题创造条件。台湾地区领导人则先后提出过“以共同开发资源的方式,设法消除南海潜在冲 突因素”[台]联合报,1992.04.01:3和“撇开主权问题,以合作方式 ,由各相关国家共同出资组成一个公司形态的组 织,共同来开发,创造共同的利益”[台]经济日报,1994.11.09:2等 主张。马英九也表示:“以目前的情况,我们赞成 国际共同开发,只要‘主权’在我,共同开发,资源分享,这是我们的政策。” 美国之音中文网.http://www1.voanews.com/chinese/news/a-21-w2008-02-19-vo a52-58932072.html两岸对于 “共同开发”的态度增强了两岸合作的现实性:既然与在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的其他国家都 可以进行合作,那么两岸兄弟之间的合作就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推动两岸南海合作虽然一直没有成为两岸正式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双方领导人和有关部门 实际上都进行过一些尝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一直以各种方式呼吁两岸在南海问题上 进行合作,如农业部水产司曾提议与台湾渔业界合作,共同在南沙群岛修建避风渔港和渔用 航标,海南省曾表示可向南沙太平岛的驻军提供补给,以及联手处理南沙问题如联合考察、 联合防卫等。特别是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针对两岸关系提出了八点主张,其中指出 ,“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 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人民日报,1995.01.31:1 。在当时的南海形势下,这一表述 被普遍认为表达了海峡两岸可在南海问题上共同承担义务,一道为维护中华民族在南海海域 的合法权益做出努力的意愿。

台湾当局也曾考虑过两岸南海合作问题,如1993年,台“国防部长”孙震接受《简氏防卫周 刊》采访时表示,“不会阻止也不会排除与中共交换意见,探讨和平发展与管理南沙群岛的 可能性”Jane's Defence Weekly- July 17, 1993:32。1994年,台湾学 者傅?成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撰写了《两岸就南海诸 岛事务进行对等合作可行性之研究》的研究报告。同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南海学术研 讨会上,台“行政院政务委员”张京育提出,两岸应早日划定一致的南沙群岛水域并加以管 制,以显示对该地区主权的行使。11月,台“行政院”核准“南海问题讨论会议结论”,在 该“结论”五大主题17项子题中,有6项涉及两岸合作。如,在加强南海问题研究上,提出 “奖助民间团体或学术机构办理台海两岸与港澳之南海研讨会”;在国际法研究上,提出“ ‘政府’相关单位应积极推动以民间会议、学术研究和资料交换等方式,就南沙群岛问题与 大陆方面作沟通和交流,寻求双方进行南海合作之方案”;在南海主权争端解决上,提出“ ‘政府’得视两岸发展情形,委托民间机构,就有关南海合作之事务性事项,与大陆方面进 行商谈”;以及南海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合作事项,等等。 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POD版).[台]“行政院” 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96:303.307但随着“台 独”势力的发展,台湾当局内部对两岸合作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统”派人士认为,与大陆 讨论南海资源合作开发,“可强化中国人的主权主张,同时改善台北与北京之间的互信”, 在南海问题上主张台湾应采取“中立但较倾向中共的立场”。持“台独”或维持台海现状意 见的人则反对在南海问题上与大陆联手,认为此举将损害台湾与东南亚发展更密切的经贸关 系并削弱台湾的“独立政治实体地位”。而“务实派”则认为,台湾与东南亚国家间任何的 联合行动,都将被大陆视为叛离中华民族利益而招致麻烦,因而主张在大陆与其他争端国之 间保有游刃回旋的空间,在南海问题上应采取“较模糊且更等距的立场”。 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POD版).[台]“行政院 ”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1996:252

从南海政策来看,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展开合作的基础原本很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几乎 已经呼之欲出,但由于“台独”势力发展、台海局势突变、岛内政权更迭而痛失良机,两岸 嫌隙反而给周边国家造成了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在南海面临越来越不利的局面 。随着马英九当局南海政策的回归,以及两岸关系的迅速改善,两岸南海合作正迎来一个难 得的历史性机遇。

两岸南海合作的历史性机遇

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回归使两岸找到了对话合作的基础,而随着南海 在两岸发展战略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以及两岸经贸联系的加强,两岸南海合作的现实性也 在不断加强。

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 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 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会随即成功地举行了汪辜会谈 以及此后的一系列商谈,对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台独”分裂势力视之为“眼中钉”和“肉中刺”,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歪曲和篡改。民进 党执政期间,更是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公然否定“九二共识”,致使“两会”对话 长期中断,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困难重重,南海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国民党一直承认与坚持“九二共识”。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 举行正式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指出,“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 ‘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 ,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 报.人民日报,2005.04.30:1,这一共识连同其他愿景,后来被正式写入国民党政 纲。马英九将“九二共识”定性为“两岸双方为寻求共通点与建立互信的基础”,并认为“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不可能展开互动”陈斌华.马英九:民进党不能否认“九二 共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2.23:3。2008年6月12—14日,国民党重新执 政不到一个月,两会即在北京恢复了中断9年的商谈并签署了有关协议,正是“九二共识” 的回归与重建使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了基本保障。

“九二共识”的回归与重建使两岸南海合作具备了政治前提。“九二共识”的核心在于两岸 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在于,在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双方在事 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具体含义,从而创造性地搁置了政治争议,为两岸协商谈判打 开了大门。南海问题在法理上是涉及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到底谁才是南海主权的代表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现阶段两岸无法达成共识,但双方完全可以认同南海 主权属于那个“建立在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体现共同文化基因与传统印记的‘一个中国’概 念”林红.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10(1):69,从而在各种事务性议题上展开充分的合作。

南海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南海权益遭受严重挑战的反差对两岸南海合作提出了紧迫战略需 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包括两岸在内的中国还 只是一个海洋大国,远没有达到海洋强国的标准。两岸对进一步开发海洋的重要性均有深刻 认识。大陆方面,连续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等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重 要战略决策,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09).海洋出版 社,2009:39.41台湾资源匮乏、四面环海,视海洋为其“ 永续发展”的依托,同样宣誓要进行“蓝色革命”,实行“海洋立国”。

南海海域面积广阔,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开发和利用南海资源已成为推动两岸经济 增长的重要一环。南海堪称为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渔场之一。在1981年的一次海洋生物考察中 ,仅在南沙海域收集的鱼类标本就多达2597种。Bob Catley and Makmur Keliat. S pratlys: 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Great Britain, Biddle Limited, 1997 :47.48有调查显示,整个南中国海渔业产量每年达3000万吨。南海海底的岩层中蕴 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据中国地质部门调查:“据南海生聚油气的地质环境,整个南海 至少有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 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51.52目前,大陆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用油国,超 过一半的原油需要进口,台湾进口能源占总能源比例2001年为97.1%,南海作为能源接替区 对支撑两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南海海底还有锰结核矿和海底液态矿 ,其中海底锰结核矿含有铝、铜、钴、锰、锌等33种元素,总储量较为丰富。EiF.Durkee, Oily Claim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rch 30, 1995:4为此, 大陆方面提出了开发利用南海的战略口号,而马英九则要求台“经济部”成立新的“南海小 组”,加强对相关海域的经济主权维护。

南海战略通道关乎两岸的经济安全。据中国海关统计,20世纪90年代,通过南海的外贸进出 口额每年为数百亿美元,占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5%左右。 高子川等编著.蓝色警示:21世纪初的海洋争夺与展望.海潮出版社,2004:97如今,中国与欧洲已是第一 大 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量成倍增长。南海是中欧贸易的必经之地。在能源运输安全方面,中国 现阶段能源进口的88%必须经过该海域(中东48%、亚太22%、非洲18%)。台湾是典型的海岛 外贸加工型经济,其原材料和98%的能源进口以及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同样极度依赖海上航线 特别是南海航线,南海航线是其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然而,海峡两岸在南海权益问题上遭受的侵犯和挑战日益严峻。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周 边国家已经在南海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年产石 油超过1亿吨、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与此鲜明对照的是,两岸至今在南沙、 西沙没有一口油井 ,每年都要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石油。两岸渔民在中国传统海域捕鱼,经常遭受周 边邻国的非法扣押,有时甚至还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同时,南海海域海盗事件的频繁发生 ,以及周边国家愈演愈烈的海空军备竞赛,也使两岸南海战略通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 严峻的形势将使双方在南海政策的调整方向上更趋积极,也要求双方转变观念、放下成见, 进一步加快两岸南海合作的步伐。

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两岸南海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5年以来,两岸以党际交流 为发端,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到2009年7月为止,两党领导人 会晤已进行了7次,讨论了多项攸关两岸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共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5次 ,共达成35项共同建议。两会协商于2008年重开,4次“陈江会谈”已达成12项协议和1项共 识,被形容为“一年超过六十年”。一系列沟通交流机制的确立与多样化,并由官方参与推 动,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步入直接、双向、 全面发展的轨道,并从单纯的产业交流互动,发展到在产业法规、技术与标准等方面进行合 作,使得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进一步加深,以致周边邻国惊呼“CHAIWAN”时代的降临。2008 年12月15日,中断60年之久的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和通商全面启动,两岸直接“三通” 基本实现。两岸直航的便捷,两岸人员往来的增多,扩大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目 前,两岸已在200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为两岸南海合作营造了良 好氛围,也为两岸南海合作做了预先铺垫。例如,“两会”签署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只 要稍作扩展即可运用到南海方向,两岸各种协商平台机制化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将对两岸南 海合作起到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可以说,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推动两岸南海合作的 条件已经初步具备,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适时启动这一进程应当成为双方决策者认真对待的 课题。

1991年5月26—30日,香港岭南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办了“亚太区海洋经济合作、南 中国海的现状与展望”学术会议,两岸学者在南海问题上首次以研讨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 那时起两岸四地的学者就南海问题先后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和研讨,即使在台海关系紧张的 阶段,有关研究机构依然坚持几乎每年在台北与海口轮流主办“两岸南海问题学术研讨会” ,并使此一系列研讨会发展成为相对固定的“海峡两岸南海问题研究民间学术论坛”。参加 会议的不仅有许多智库级专家,还有来自大陆外交部、国台办、海洋局以及台湾“行政院” 、“陆委会”的官方人士,因而对双方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影响。在近年来的多次研讨 会上,两岸学者在南海地区形势、南海考古、海洋环保、渔业资源、海洋法及海上执法、海 事合作等相关议题上取得了广泛成果,对双方可能合作的领域和项目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 ,为推动两岸南海合作共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2008年以前,由于南海问题比较敏 感,两岸关系比较紧张,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台湾学者的保护,有关研究一直保持 了低调,鲜有对两岸南海合作的公开讨论。

2009年8月,《中国评论》发表专文“两岸如何共同面对南海争端:和平发展与合作开发” ,引起各方反响。11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访台时建议两岸在南海开发问题上,不 妨先共同协防,然后共同开发,两岸携手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2010年2月,澳门《新 华澳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两岸何妨先行商签南海互助合作开发协议”,认为两岸应“首先 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互助合作态度”。2010年“两会”期间,军事科学院和南海舰队相关人士 关于两岸应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表态,再次引起各方广泛关注。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以及人们对南海问题关注的增多,要求加强两岸合作的呼声日渐高涨。 这些呼声和意见,说明 两岸南海合作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不仅反映了两岸“要合作、不要对抗”的民族感情,也 体现了对两岸利益的理性分析,对两岸南海合作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属炎黄子孙,有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在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问 题上有共同的历史和立场、基本一致的主张和利益。两岸同胞完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承担 起维护中华民族南海主权权益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编辑:张业亮)

作者:冯 梁 王 维 周亦民

第三篇: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走向

摘要“黄岩岛模式”是对中国成功和平确保黄岩岛主权系列维权措施的概称,主要表现为现场执法为主、外交手段为辅、经济手段策应、军事手段为后盾、国内民意为支撑。中国以和平方式确保黄岩岛领土主权表明中国的南海政策与国家海洋战略已经接轨,并进入实施阶段。“黄岩岛模式”是中国南海政策微调的重大实践。通过该模式,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轻易改变,捍卫南海核心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关键词黄岩岛模式中国菲律宾美国

近年南海出现的爆炸性事件是2012年持续两个多月的中菲(菲律宾)黄岩岛事件。该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南海维权政策的标志性事件,对南海局势影响深远。

鉴于中国在此次事件中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具体措施同时又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广泛地将中国这次极具战略性的系列维权措施概括为“黄岩岛模式”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百度百科专门设立了“黄岩岛模式”词条,可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579609.htm。具体而言,该模式是指:中国为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采取以现场执法为主、外交手段为辅、经济手段策应、军事手段为后盾、国内民意为支撑的一系列行为;由于该系列行为既不同于主要为外交抗议、也不同于主要为武力的解决手段,且初次应用于南海黄岩岛事件并获得较好维权效果而得名。该定义主要来自本文研究所得,但也参见了相关研究成果,如徐焰《中菲南海争执几十年》,载《学习时报》2012年5月21日。如果说南海核心利益说被视为中国南海政策微调的重大宣示,详细论述可见Michael D. Swaine,“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One: On ‘Core Interests’,”

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china-leadership-monitor/article/67966那么“黄岩岛模式”就是全面具体落实这些微调措施。当前,中国南海维权举措更趋主动积极,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对“黄岩岛模式”及其前后中国南海政策调整展开探讨尤显必要。鉴于“黄岩岛模式”是讨论的基础,加之该模式是在黄岩岛事件过程中逐步落实并实现的,因而讨论该模式必须以简述该事件为基础,之所以笔者选择对该事件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源于国内尚无公开文章对该事件展开较为细致阐述。另外,这一点也得益于牛新春对精细历史分析的强调,参见《集体性失明:反思中国学界对阿战、伊战的预测》,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4期,第1-9页。同时要对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黄岩岛事件回顾该过程基本以凤凰网《中菲黄岩岛海域对峙》专题和联合早报网《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专题为依据,具体网址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nanhailingtuzhengduan/和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outhchinasea/southchinasea.shtml

从2012年4月8日菲律宾主动在中国神圣领土黄岩岛主动挑事起,到当年6月18日事件基本结束止,菲律宾将十多年前美济礁事件的歇斯底里行径再次上演并扩大,希望获得有益于己的解决。然而,正如当年美济礁事件菲律宾未能得逞一样,中国冷静果敢的处理再次确保南海岛礁主权阶段性成果。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载《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66-75页。便于分析需要,本文将黄岩岛事件大体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对中国的应对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1) 黄岩岛事件的开端与中国的维权措施。2012年4月8日菲律宾海军的巡逻机在中国黄岩岛附近发现12艘中国渔船,4月10日菲海军随即出动该国最大军舰前往,并将中国渔船非法堵在黄岩岛潟湖内,还登上中国渔船非法检查,试图抓扣中国渔民。此时,在附近海域巡航执法的海监84、75编队根据国家海洋局指令赶赴事发海域,对中国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4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菲方在黄岩岛所谓执法侵犯中国主权,中国已提出严正交涉。当天下午,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言人表示,菲方应立即停止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非法活动并离开黄岩岛区域。同一天,菲方外交部部长召见中国驻菲大使,随即发表声明称,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强调菲方对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当日起,双方网络舆情汹汹,中国网络主流声音为非外交方式处理该问题,菲方主流声音为坚决捍卫领土主权。4月12日,菲方撤出其最大军舰,改派一艘海岸防卫舰前往对峙海域。中国也向该海域派出第三艘行政执法船保护本国渔民,黄岩岛对峙局面持续。4月14日,中菲会谈未达成一致,双方都坚持对方的船只必须先行撤离,两国谈判陷入僵局。在此期间,中国渔船先后离开,一艘中国行政执法船与一艘菲方海岸防卫艇还留在该区域;另外驻留该海域的菲方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

根据事件的偶发性情况来看,中国的维权措施与此前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外交上中国强调“主权属我”立场异常坚定,从外交部至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口径一致,严正态度一致。其次,行政执法上反应迅速灵活,斗争果敢,特别注重强调渔政、海监力量,注意控制事件发展方向和性质。第三,国内政治层面而言,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爱国主义力量的积极作用,并未在媒体和网络等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上采取有违民意的措施,而是注意引导。

(2) 黄岩岛事件发展阶段与中国维权新举措。4月17日,菲律宾外长宣称,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比菲律宾拥有更多的舰船和战机”;但菲方不会后退,菲政府将寻求通过国际仲裁方式解决中菲在黄岩岛对峙一事。4月18日中国最先进的渔政310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海域,开展常态化渔政巡航执法管理工作;19日该船进入中沙群岛海域,20日到达黄岩岛海域。随着对峙的不断升温,菲方开始积极呼吁其他国家针对中国在黄岩岛上的行为表明立场,并希望拉美国介入。当时美菲正在举行常年“肩并肩”联合军演,军演地点包括有争议的南海海域。对此,中方明确表示菲方的做法无助于事态的解决。4月26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指出,根据职责和任务,中国军队将密切配合渔政、海监等部门共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菲政府主使下,总部设在纽约的菲律宾侨民组织呼吁超过200个国家的1 200万名菲律宾人于5月11日到中国驻各地的使领馆示威,声援菲律宾政府,“捍卫黄岩岛主权”。4月30日首次美菲“2+2”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对于当前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美国强调自身中立立场,呼吁各方以外交途径解决。

针对菲律宾此阶段种种极端化做法,中国沉着应对,守住原则,强化维权。首先,外交方面,继续强调“主权属我”立场,主张双边会谈、和平解决,反对多边化、地区化、国际化和第三国干预。其次,完全不在意菲律宾制造的所谓“中国狼欺负菲律宾小羊”的国际舆论,坚定原则,继续加强对黄岩岛的行政执法。第三,注意运用军事力量对外交、行政执法的支持。

(3) 黄岩岛事件的高潮阶段和中国多种手段维权。5月3日,菲律宾声称,美国当年给予菲律宾的军援将比上年多近两倍。5月4日,菲方宣称正式将黄岩岛改称“帕纳塔格礁”。菲总统还表示,准备至少向一个国际机构就黄岩岛问题提出诉讼;他还鼓励菲渔民前往该海域捕鱼以宣示主权。有评论指出,在美国就该问题表达中立态度后,菲总统“不计一切代价”保卫国土的大话似乎很难坚持。5月9日,中国自主设计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 在中国南海水域距离香港东南320公里处开钻,井深1 500米。当日晚,菲方称4月下旬菲单方面停止的就黄岩岛问题与中国的接触已经再次恢复。中方声称,中国一直在敦促菲方继续与中方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对话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就5月7日中国表明做好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后,5月10日,菲国防部长说,“别把事情搞大”。当日,中国国家旅游局提醒中国游客近期除非必要应暂缓前往菲律宾旅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宣布,由于在进口菲律宾水果中多次发现有害生物,上海口岸已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加强了对进口菲律宾水果的检验检疫。5月11日菲政府推动的反华游行规模远低于预期,草草举行,草草收场。同日,中国国防部否认广州军区和南海舰队进入战备。5月13日美国一艘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驶抵菲律宾苏比克湾。Renato Cruz De Castro, “

此阶段,菲律宾色厉内荏的歇斯底里举措基本用尽,效果极差。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奇招迭出,各种维权举措综合使用,效果极佳。首先,外交上再次重申和平谈判、协商解决立场,明确反对第三国干预,有效控制了黄岩岛事件可能的恶化趋势。其次,行政执法依然毫不松懈,不给菲律宾以任何可乘之机。再次,注重运用经济手段策应,妙招迭出,菲方无从招架。最后,军事手段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确,管控黄岩岛事件效果突出。

(4) 黄岩岛事件的尾声与中国的收官措施。5月29日菲国防部长声称,中国和菲律宾已经同意在对峙问题上自我克制。6月5日,菲声称,中国和菲律宾已经重新调配了部署在黄岩岛附近的船只,从而舒缓了4月以来的紧张局势。6月10日美菲共同呼吁维护南海的航运自由。该呼吁被认为白宫在黄岩岛问题上给予菲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早几天的香格里拉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表示,处理诸如南海中斯卡伯勒滩(即黄岩岛)主权纠纷的关键在于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守则,并且提供解决纠纷的平台。他还表示,在2020年之前,美国海军主力将按计划转至太平洋地区。6月12日美国军方表示,他们准备帮助菲律宾加强海岸水域的巡逻能力。6月18日,就日前菲方指责中方未履行将船只撤出黄岩岛海域的承诺,中国表示,中国根本未做出所谓“中方关于撤出船只”的承诺。中国指出,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自菲方挑事以来,中方一再要求菲方撤出船只。中国注意到,菲方公务船只已于16日撤离黄岩岛。中国希望局势进一步缓和,也期待恢复和维护双边合作关系。同时中国严正指出,希望菲方约束言行,多做有利于发展两国关系的事。中国还表示,鉴于黄岩岛海域海况不佳,中国渔船已经陆续返航;但是中方将继续保持对黄岩岛海域的管辖和警戒。此后,黄岩岛对峙基本消退,没再出现,黄岩岛事件以中国成功维护该岛主权而告结束。同时,南海局势大体和平稳定局面得以保持,类似的激烈对抗没有出现。

在菲律宾不得不放弃长期非法控制的黄岩岛的明朗局势下,中国在事件的结束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可谓对所有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相关国家的一个警告。首先,外交上一如既往强调对原则的坚持,同时不像以往那样注重对所谓小国的尊重,而是表现出空前的强硬。这应该是对20余年来中国单方面谨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深刻反思所致。其次,行政执法等方面一如既往,并非恢复到此前菲律宾控制状态,而是实现和平式确保黄岩岛主权。总体而言,在黄岩岛事件行将结束时,中国的收官措施堪称完美,“黄岩岛模式”因而得名。

二、 “黄岩岛模式”分析

与此前中国南海维权举措相比,“黄岩岛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该模式的本质是捍卫南海核心利益,其特性表现为积极主动、敢于创新,而非呆板保守、抱残守缺。正是中国这种既具备武力色彩又具备和平因素、既非单纯的武力方式也非纯粹的和平方式,主要体现为和平性质的进取性创新,非和即武(指西沙海战和南沙海战)或非武即和的传统南海维权举措才得以突破,不仅实现了拓展性维权,还维持了南海大体稳定的局势。

首先,该模式综合运用了各种维权手段。近60年南海维权,中国囿于国力与国际战略考量,维权手段一直相对较为单一。南海问题处于萌芽期时,中国南海维权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南越和菲律宾,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外交宣示,对其侵权行径进行揭露,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之,同时向国际社会严正宣示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岳德明:《中国南海政策刍议》,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第55-62页。面对南越和越南的疯狂侵略,中国被迫在南海两次采用武力方式维权,即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南沙海战。这两次武力维权,虽然也借助了相应的外交手段,但主要还是对武力手段的补充。推行“共同开发”方案以来,南海维权主要限于外交手段,并开始借助行政方式,美济礁事件堪称典型。但整体而言,美济礁维权主要体现为外交手段。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载《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66-75页。与这些曾有的较为单一的维权手段相比,“黄岩岛模式”综合运用了行政、外交、经济、军事和国内民意等各种方式,维权手段的综合性非常突出。

其次,该模式主要体现为和平性质。不可否认,中国确保黄岩岛主权意味着菲律宾既得侵略权益的丧失。对于菲律宾而言,这是一个可怕的开端,必然有可能采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夺回。面对菲律宾动用的军舰,中国沉着应对,除了继续以渔政、海监船等与其周旋外,也积极做好军事准备。根据整个事件过程来看,菲律宾并非没有采用武力的打算,之所以没有付诸实践,主要是在强大的军事威慑背景下担心遭遇更大的失败。中菲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性是菲律宾不敢妄用武力的客观依据,中国果敢的军事准备则是确保黄岩岛主权的根本。因此,基本上没有武力冲突的“黄岩岛模式”主要体现为和平性质。

第三,该模式首次在南海维权中运用经济手段和国内民意,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2012年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和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信息化大国。中国是菲律宾主要的贸易对象,菲律宾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高。要顺利捍卫黄岩岛主权的目标,中国完全可以也应该运用经济手段策应之。实践表明,经济制裁方式果为奇兵,效果突出。中国网民爱国拳拳之心在历次有关维护中国权益的事件中均有突出的表现。黄岩岛事件伊始,中国网民密切关注,理性声音不少,但更多的则表现为情感性。整个黄岩岛事件,中国政府充分注意到网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与菲律宾乃至其可能的背后力量的斗争中,体现为网民爱国热情的国内民意成为中国政府最强大的支撑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对手不得不以理性的方式处理。因此,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确保黄岩岛领土主权完整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后,该模式以拓展性维权方式实现了维权与周边地区和平的平衡,突破了维权与维稳的矛盾所造成的南海困局,体现出进取性创新的特质。南海维权的主要矛盾是维权与维稳即维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维护南海主权的冲突。以60多年南海维权的历史来看,如果维权采用和平方式,南海稳定大体可期。但单方面的和平在他方看来往往是软弱可欺,反而招致更严重的侵权,从而迫使中国不得不武力维权。两次南海海战,中国的确实现了拓展性维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南越和越南随后的报复式侵占使得南海地区的动荡性加剧了。张良福:《南沙群岛大事记》,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1996年,第32、136页。“共同开发”方案的推出并没有根本上改变上述矛盾局面,反而被侵略方所利用,美济礁事件菲律宾的高调报复即是明证。J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pril 1999,21(1):95-98.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尽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实现黄岩岛主权的捍卫,却竭尽一切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目标;既用实力震慑了侵略者不敢动用武力,也以勇气和决心赢得了黄岩岛事件后南海地区的大体和平局面。长期以来,由于南海维稳与维权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南海困局因而得以突破。拓展性维权的进取性催生了维权方式的创新,二者的有机结合确保了目标的实现。该模式是进取性创新特质的成功。

总而言之,“黄岩岛模式”取得了成功并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即以模式命名、希望或被认为可能推而广之。秦宏:《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8日;Renato Cruz De Castro, “

三、 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调整

同推行“共同开发”方案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更重视地区发展大局的淡化方式相比,Lesek Buszynski, “ASE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3, 2003,pp.343-362.“黄岩岛模式”特点鲜明。中国南海政策出现这种调整的背景极其深刻。

首先,“黄岩岛模式”表明中国的国家海洋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必须具备如下要素: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对外贸易、数目巨大的从事海洋产业的人员和强烈的海洋意识。本文根据中国各种资源禀赋简略归纳上述几条,详细可见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0页。只有具备了这些硬条件,一个国家才有可能运用国家意志推行战略转型,实施从封闭的大陆型战略向开拓型的海洋战略的转移。当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经过国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也可以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只不过条件不完全具备情况下强力推行该战略往往是有战略无战术,经常流于形式。据此来看,当代中国的国家海洋战略起于改革开放时期,其力推者是后来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由于刘华清的极力推动,尽管当时中国并不完全具备实行国家海洋战略的条件,整个中国尤其是政治精英层得以因此形成强烈的海洋意识和一定的海洋产业及海军实力,这些都为此后实施该战略准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可见糜振玉:《当代海军建设的开拓者刘华清》,载《国际展望》2005年第3期,第80-83页;曹金平:《拥抱海洋国土第一人郭振开》,载《人民论坛》1998年第8期,第52-54页;《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439页。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重视海洋、“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这标志着已经完全具备实施国家海洋战略条件的中国将运用国家意志,坚定不移地推进面向海洋的国家战略。根据该文细目来看,“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推进海洋战略的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0-27/2617353.shtml不久之后,极具战略意义的中国航母下水,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出坞海试,载人深潜技术稳居世界前列。这表明中国海洋战略已经处于进行时。然而,与中国海洋主权密切联系的南海等问题还没有突破性进展,这意味着标志中国海洋战略处于实施阶段的重大事态还未出现。中国没有刻意寻找类似事态。然而根据当时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所面临的空前严峻形势来看,中国必须根据形势的轻重缓急尽快在涉海问题上确立基本的模式为其他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切实维护海洋权益,从而顺利推进国家海洋战略。鉴于南海方向黄岩岛形势急剧恶化,中国顺应海洋战略发展需要,将该问题的处理与同时紧张的钓鱼岛问题相联系,明确地向世界发出信号:中国已经彻底告别有海洋无海洋战略的时代,中国已经处于大力推进国家海洋战略的新时代。

其次,“黄岩岛模式”是中国南海政策微调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实践。2009年以来,菲律宾等先后以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国内法方式挑战中国南海诸岛主权,侧重于顾全地区发展大局考虑而对菲律宾等侵夺举措相对宽忍的中国南海政策开始面临重大困局。为实现侵夺中国南海诸岛主权利益的合法化,越南、菲律宾等一再力图使南海争端国际化;尽管中国一直以单方面模范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自律,同时希望菲律宾等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在维护地区发展大局前提下同中国一道以“共同开发”方式处理南海争端,但菲律宾等根本就以虚与委蛇的方式应对。在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的不利于菲律宾等的变动的情况下,菲律宾等继续侵夺中国权益,力图以符合国际法的方式巩固期合法利益。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对此前侧重于“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做必要的调整。

在国际舞台上明确回应越南等非法划界案基础上,中国加大了维护南海权益的力度。外交上,中国首次在联合国舞台提出并不断强调“九段线”,突出南海主权在我,对参与其他争议国南海油气开发的外国石油公司发出明确警告。行政执法上,中国以高频率的行政执法行为维护中国南海海域权利,扣留他国违反船只和人员,阻碍他国非法勘探活动。军事方面,中国开始加大运用显示现代化海军实力的方式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不断提高在九段线区域内巡逻的频率,扩大海军演练的范围,提高海军演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M. Taylor Fravel,“Chinas Behavior in its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oundtable: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U.S.-China-ASEAN Relations , CSIS ,October 28, 2011这些强化南海权益维护的举措是1988年南沙海战以来最为公开集中的,其原初目的无外乎是维护主权,并维持南海局势的稳定。Ian Storey,“Hardening Positions over Dangerous Ground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SIS Conference o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 D.C. June 20-21, 2011.然而,随着南海地区形势的发展,中国微调的南海政策逐渐具备更深远的战略性。因此,尽管这次政策微调更多是被动反应性的,但其实施与具体推进在外界看来则越来越呈现进取性特质。系列文章为Chris Rahman , Martin Tsamenyi,“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nd Naval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Vol. 41, No. 4, 2010; Robert D. Kaplan,“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Future of Conflict,” Foreign Policy, SEP/OCT 2011但是菲律宾等显然低估了中国南海政策微调的意义,对中国南海权益的侵犯依然是有增无减。2010年的南海核心利益说不仅未能震慑菲律宾等的野心,还引来美国的积极主动介入。依仗美国支持,菲律宾等并不担心中国动用武力维权的可能性。2012年1月,与美国政府联系紧密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南海问题研究报告警告中国,如果中国动用海军在南海维权,美国将会立即构建针对中国的安全联盟,并加速实现战略转移。Patrick M. Cronin,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NAS, Jan 2012:111-112.在此背景下,菲律宾等认为,中国的行政执法方式不足以应对己方的军事侵夺。因而,菲律宾等继续在南海蓄意挑起事端,意在巩固和强化其所谓合法性。

对中国微调南海政策决心和力量的低估只有在现实面前才会深刻感受。在黄岩岛问题上,中国显然有条不紊地执行其微调政策。所不同的是中国充分注意到经济手段和国内民意的力量,并运用之。至于美国介入性因素,中国也做好了各种准备。因此,此次菲律宾的黄岩岛冒险政策遭到了空前的失败。由于黄岩岛事件时间长影响大,由黄岩岛事件而产生的“黄岩岛模式”自然就具有了特别的价值。在黄岩岛事件过程中,对于中国处理的各种争论和疑惑从未间断。然而,不论形势上中国处境如何有利或不利,中国始终坚持微调政策,并最终实现了堪称完美的“黄岩岛模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该模式就是南海政策微调的成功实践。

第三,“黄岩岛模式”再次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黄岩岛是中沙群岛的一个环礁,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末,菲律宾就借黄岩岛挑起事端,由于顾及地区发展大局和双方关系,中国采取了宽容政策。从此,菲律宾判断中国不会在事关中国主权的南海问题上动用武力,一直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并不时在南海搞小动作以巩固其非法利益。2012年中国不仅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航母、世界先进水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也已经海试;标志着海洋战略国家化的十二五规划也已经出台。虽然菲律宾也明确知晓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但其南海侵略政策形成的思维定式依然驱使其在黄岩岛大搞冒险。根据黄岩岛事件经过来看,菲律宾显然处心积虑制造对抗。为了迫使中国让步,菲方不惜挑动民族主义情绪,还颠倒是非到国际社会抹黑中国,到处制造中国以大欺小的恶劣形象。正是判断中国不会动用武力,菲方才敢于调动本国最大军舰与中国渔政船对峙,并不断动员国内各种力量到中国所属的黄岩岛海域,向中国核心利益所在发出各种挑衅。

菲律宾是小国,但其依仗大国支持和所谓国际道义无视中国主权的种种侵略行径却极其霸道。然而,小国毕竟是小国,期待他国替自己火中取栗,希望大国在事关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的诸多一厢情愿只能是痴心妄想。在与中国实力对比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还敢于向中国发出挑衅实在是大大的不智之举,这直接引起中国国内普遍的“以武力教训之”的声浪。对于南海问题而言,中国爱国主义力量最不能释怀的是:虽然中国诚心诚意愿意与菲律宾等在南海搞“共同开发”方案,菲律宾等不仅虚与委蛇,还不断借机扩大侵夺;在国际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上,作为强国一方被弱者“欺凌”确属罕见。因此,中国各类媒体动武之声不绝入耳。可见秦宏《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8日;罗援《菲律宾若再不收手,南海舰队可以牛刀小试》,http://mil.news.sohu.com/20120514/n343095579.shtml;程刚《中国在南海不必再客气》,载《环球时报》2012年6月13日;孙晔飞《防止黄岩岛事件在南海产生 “多米诺’”效应》,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8日;郁志荣《必须遏制住越南的嚣张气焰》,载《环球时报》2012年6月25日;贾秀东《中国南海出拳迫不得已》,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6月30日;贾秀东《挑衅一次就反击一次》,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6月22日;宋忠平《中国应维护南海利益,不怕开第一枪》, http://v.ifeng.com/mil/mainland/201206/ee4e72e3-c3f7-45cc-8a54-a2d2fe8ab81d.shtml;等等。

有些议论指出,中国不愿意在南海动武是因为中国担心巨大的后果。实际上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贸易大国和实力不容美国小觑的军事大国的当时,全球化不断深入背景下的中国完全可以承担各种所谓“巨大的”代价。2008年的俄格战争并未见对俄罗斯有多大影响;不顾后果连续进行核试验的印度依然在制裁过程中不断发展;美国也不担心巨大代价不断扩大并拉长反恐战争。事实上,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担心选择重大事态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而且历史往往表明,这些预测的所谓巨大代价经常并不存在。更何况身为世界经济主要发动机的中国已经和美国、欧洲、日本和东盟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与自己利益联系极小的国家与中国交恶。整个事件过程也表明,不论是东盟还是美国,都不愿意在该问题上选边站。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没有选择在不少国人看来“简便易行效果好”的武力方式。

对中国没有选择武力方式解决争端的解释可能有很多种,一个根本原因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忽略的,这就是:中国数次对全世界庄严宣告的中国将一如既往走和平发展道路,将中国发展论转变为对地区、世界有极大贡献的中国机遇论。正是因为中国经过深思熟虑采取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许多甚至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都慎言武力,这与当代世界其他大国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意味着一味妥协求和、放弃包括领土主权在内的各种合法合理利益,而是一种对自身实力和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自信。中国相信自身的实力可以整体和平的方式实现包括领土主权利益在内的各种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自身发展,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特定情况下动用武力的可能,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以和平自缚手脚,让他国有机可乘。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权益维护事关中国存亡与复兴的伟业,是中国长期发展的根本之一,中国绝不会有丝毫的退让,但同时中国也会尽力注重维权与和平发展之间的平衡,运用和平方式缓解乃至解决之。

小国菲律宾在黄岩岛事件中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完全不惧中国庞大的软硬实力,其根本依据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解。然而弱小的菲律宾不可能实现其企图,因为拥有各种强大实力因素的中国在根本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就足以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力量越大,责任越大”。中国在处理该事件时竭力避免动武的简单化手段,不仅拒绝了权力的诱惑,也抵制了国内的强大压力。这充分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因为一些小事件轻易改变。

四、 “黄岩岛模式”后中国南海政策的新挑战

“黄岩岛模式”的本质是以和平方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客观而言,该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与中国相较而言,菲律宾不仅整体实力过于弱小,其他实力要素也极其羸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菲律宾政府的执政能力不够,对中国南海政策微调缺乏准确的把握以及美国等第三方因素的犹疑等等。就中国方面的经验总结来看,主要强调的则是和平方式下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功。然而,使得“黄岩岛模式”之所以得名的这些因素由于时效性的制约,很难在类似事件中再次出现或发挥对中国而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黄岩岛模式”被广泛认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其具体形式和过程很难推广。

首先,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菲律宾而是越南。与菲律宾相比,越南的综合实力可谓全面超越。越南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强悍的执政能力。尽管其军事实力已经被列入全球前20名的最强者行列,越南依然不断向俄罗斯等购买基洛级潜艇、苏30战机、C300地对空导弹系统、“闪电”级大型导弹艇和“猎豹”级轻护舰等先进武器。《新四大金刚——越南海军现代化面面观》,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vietnamnavy/越南扩展军力意图非常明显,即维护并拓展其在南海的非法所得。《越南成俄第三大武器出口国,被指平衡中国崛起》,

http://365jia.cn/news/2012-10-25/69363FE41F8D5814.html2014年5月以来,越南置此前与中国就南海问题达成的共识于不顾,再次主动强硬挑起西沙钻井平台争端。虽然面临中国空前的反制措施,越南依然调动所有资源积极为其无理违法行径开脱,并一直以超级强硬的态度挑战中国的合法维权举措。

其次,中国以和平执法方式实现主权维护的目的也被认为难以持续。在黄岩岛对峙中几乎完全失败的菲律宾很快认识到,要加强其行政执法力量;美日立即表示以极其优惠的形式向其提供足以应对中国渔政海监的相应公务船。受该事件影响,越南等也在加强海洋行政执法力量。同时,为加强其捍卫所谓主权的决心,越南等已经敢于运用空军力量在中国南海海域巡航。而且,越南还敢于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40余年的西沙群岛屡屡挑起事端。这表明,如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中国很难依照“黄岩岛模式”维护主权。另外,与其他被菲越等完全实际控制的南海岛礁不一样,黄岩岛由于地理条件太差并未被菲律宾完全控制;这使得中国可以不用武力方式和平维权。而对于其他已经为菲越等长期实际占领的南海岛礁而言,中国如果要实现主权恢复,则很难放弃武力选项。国际关系史表明,关涉领土主权的争端,尤其是被认为与国家核心利益相关的领土主权争端,希望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菲律宾采用国际仲裁方式挑战“黄岩岛模式”。在加强武力准备的同时,菲律宾认识到以国际仲裁方式维护自身南海非法所得本小利大,而且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经过长时期准备,2013年初,菲正式提出国际仲裁方式解决与中国的南海争端问题。中国的坚决斗争固然不会让菲律宾得逞,然而,中国无法阻挡越南乃至马来西亚等采取同样方式对中国南海主权发起的挑战。在南海争端国际仲裁方式扩大化趋势下,中国必须在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和司法诸领域推进更加进取性的举措。

第四,受黄岩岛事件影响,美日与菲越在南海问题上相互援引势态逐渐形成。就南海问题而言,虽然菲越很难从美日得到实质性的支持,但由于在防范中国认识上基本一致,四者之间相互援引、对抗中国的小动作一直不断。黄岩岛事件以来,美国判断中国的南海政策进取性趋势增强;日本认为,需要借助南海分散中国对钓鱼岛的关注;菲越则认为,一己之力已经难以抗衡中国的综合压力。为此,四方加大了相互援引的力度,其相互援引的势态已经构成。突出标志是,美国一再就中国设立三沙市发表指责中国的声明。其突出事态是钓鱼岛形势趋紧时期,美国航母编队造访菲越,鼓励菲越借机生事;另外,美日还多次表态支持菲律宾就黄岩岛事件提出的国际仲裁方案,在国际上制造于我不利的舆论。

就在黄岩岛事件结束后不久,钓鱼岛之争越演越烈。与越南等相比,日本综合实力大大超出,与中国相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完全可以与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各个层面展开全面长时间的博弈。迄今为止,双方在钓鱼岛形成的对峙局面已经近两年,而且不见终结的迹象。虽然同样是侵略方采取新一轮挑衅行为,面对菲律宾,中国可以通过“黄岩岛模式”有效维权;面对日本,中国就只能与其维持长时间的紧张对峙而难以拓展维权。越南和日本等在海洋问题上对中国形成的这些挑战表明,中国应该以更大的智慧来处理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权益纷争问题。

五、 关于中国南海政策的几点建议

黄岩岛事件以来,南海局势不断升温,菲越挑动的针对中国抱团取暖趋势不断强化,美日强势干涉南海问题已成现实且不断深化。而且,南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已构成联动之势。对此,微调后的中国南海政策深入发展,已在“黄岩岛模式”中体现出的积极主动、进取性创新特质不断深入呈现,具体为强硬的高规格的主权声明和针对性极强的反击举措。近期事态主要为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南海问题发表的不惹事、不怕事的讲话,以及随后4月初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对来访美国防部长哈格尔关于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直率批评。突出事件主要是中国对菲律宾提出南海国际仲裁的强烈批驳和2014年5月以来中国对越南侵扰我西沙油气钻探进行的持续强硬回击。中国南海政策已经走向主动、积极、进取性创新、原则性极强的拓展性维权道路并不断取得较好效果。除非有对现政策极其不利的重大的国际国内事态出现(根据当前各种情况来看,上述事态出现的概率极低),这意味着该政策走向只会持续加强而不是相反。为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朝向有利于中国方向的缓解乃至解决,在考虑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Suisheng Zhao, “Delicat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trategic Rebal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hip,”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 1, No. 2, July 2013, pp.109-133.本文就中国南海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关于中国南海主权的声明、解释和舆论宣传,维护南海权益的决心和措施要让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深切感知,既不断推进南海维权,又保持周边形势总体稳定。针对南海的武力准备要加强加快,增强威慑力,使想进行武力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各类标志中国南海主权存在和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乘势而上,如南海油气钻探、渔业管理、气象或航道标识设置和南海远海旅游等等。中国要像新中国初期对待台湾问题一样,对支持菲越者如日本直接报复,要让世界其他国家逐步理解乃至接受中国关于南海的近期主张和政策,中国需要以持之以恒的政策和措施影响世界他国南海举措,使之认知中国维护南海权益并不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相冲突,力推南海走势逐步朝向中国希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对于无法绕开的美国因素,中国除了继续坚持反对任何第三方干预立场和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阐述南海问题的本质外,要强化将南海问题置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盘中进行思考的思路,以不妥协的利益博弈方式实现小步快跑、更多权益的恢复。中美就南海问题展开的博弈不应该局限于东盟一隅,就事论事,而应该有大局观;同时应注意斗争艺术,既要用美国听得懂的方式,又无必要过分刺激而节外生枝。必须立足于美国强硬干预的基础上展开南海的进取政策,中国可以与美国就利益平衡和交换的方式实现至少短期内放任中国行动的目标。西沙海战、美济礁事件告诉中国,完全可以迅速行动,小步快跑,恢复较多权益。

第三,加快与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着手落实“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为中国东盟关系巩固发展夯实基础。中国的善意要为包括菲越在内的东盟十国准确地感知。当前“南海行为准则”不可能是解决南海问题的终极方案,在朝向达成该准则的不短的时间里,中国东盟的相互依存度会更高、更加复杂化,那时的准则也会与现在的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一切需要中国同东盟的共同努力,着手落实“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就是大力支持并巩固双方关系的务实之举,可以先与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先期合作进而铺开,逐步加深东盟各国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信心。

最后,对于菲越等强势挑衅中国南海主权底线的侵略方要以综合政策惩戒之,以儆效尤。中长期来看,菲越等的南海侵略政策受美日支持,不会改弦更张;同时考虑到与中国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菲越等铤而走险动武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在此背景下,除对各种侵略行径进行坚决反击外,中国还必须以持之以恒的坚定的综合政策让其付出不断加重的沉重代价,使之逐步接受中国认可的南海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做法如下:其一,中国要认真考虑并逐步落实针对菲越等的经济制裁,主要表现为中断且持续大幅度降低投资、压缩贸易额。其二,各类文教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制作包括黄岩岛事件在内的中国历次维护南海主权斗争的各种宣传材料,普及南海主权教育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其三,将从菲越抽调出来的经济资源在东盟进行再分配,并将对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可程度作为主要分配依据,同时限制直至杜绝中国企业只为经济利益而不顾国家战略大局的经贸活动。

此外,对海峡两岸就南海问题开展的合作也宜大力推进,中国海军在菲军警枪杀台湾渔民事件期间的行动颇为海内外所关注。《解放军两只舰队实兵实弹赴南海策应台湾》,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05/16/c_124722727.htm如果两岸能够展开进一步的实质性合作,则南海局势稳定的可能性更大,更有利于南海维权与复权。

六、 结语

继2012年7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分歧、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的讲话以来,《人民日报》2012年7月8日。中国最高层多次在国际国内场合公开发表坚决捍卫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讲话。 2012年9月以来,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主要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南海问题的讲话。2014年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多次发表关于南海问题的讲话。其中最为突出的为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南海问题发表的不惹事、不怕事的讲话,以及随后4月初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对来访美国防部长哈格尔关于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直率批评。中国已经注重通过强化南海主权声明方式积极主动捍卫南海权益。

同时,各种强化中国南海主权存在的举措不断推进。自2012年6月正式设立三沙市以来,中国陆续两次开放南海区块以供开发,地方政府海南省通过《渔业法》条例,《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 ,http://www.hainan.gov.cn/data/law/2013/12/1900/在西沙群岛中建岛海域开展钻探,《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中建南项目完成作业答记者问》,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fyrbt_602243/dhdw_602249/t1174834.shtml初步确定在西沙海域5个岛礁设立灯塔;《中国拟在南海建灯塔,越南抗议,美国表示关注》, 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politic/southchinasea/story20140810-375693南海行政执法巡逻不断加强;海军舰队已成常态的南海演练持续深化。另外,中国明确反对美国的冻结提案,驳斥菲律宾的“三步行动计划”,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强调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国提出的冻结提案主要内容为声索方自愿冻结可能激化南海争端的行为;菲律宾的“三步行动计划”主要指:在短期内冻结可能导致局势升温的行动,中期目标为争取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长远则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主权争议。美国和菲律宾方案的实质是否定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混淆是非。中国的“双轨思路”指: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具体见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2014asean/#_from_ralated这一切表明:中国未来的南海维权在主权原则问题上将会不断趋于强化,同时着力加深与东盟的地区整合,以赢得东盟的方式弱化菲越等的对抗,在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逐步拓展维权。

(责任编辑:姚坤)

作者:曾勇

上一篇:智能机器人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二数学德育渗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