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践教学环节有名无实、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组织、教学条件难以保障、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毫无特色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

摘    要: 2018年国家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在肯定专题式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授课方式的同时,就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总体来说,规范化建设将成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出现新的调整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形势及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路径

2018年4月12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渠道[1]。如何使“形势与政策”课发挥《意见》中提出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是所有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正积极探索但同时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的优势与弊端的基础上,剖析和解读《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未来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思想世界与社会现实问题,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要求高度契合,从而使其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同时该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运用中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的优势而言,主要有三点:首先,专题式教学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深入挖掘大大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上半年的形势与政策課为例,面对朝鲜半岛形势的迅速转变,课程专门设置了朝鲜半岛核问题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朝鲜半岛局势的实质和未来走向。这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专题式教学运用所带来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弥补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开课时就将每个学时的课程内容分为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这样擅长讲授国内形势的教师专门讲授国内形势与政策,而有着国际问题研究背景的教师则专门讲授国际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行统一备课制,这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长确定讲授重点,实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也保障了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再次,专题式教学为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新途径。专题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每一次课程都是一次小型讲座,都是对当前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一个热点的生动阐释,其在宣传、阐释、贯彻十九大精神中的优势尤为明显。当其他课程正努力研讨实现十九大精神如何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师生头脑(简称“三进”)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则以通过多个专题讲座将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送进了课堂,教师也在形势与政策的集体备课中,早早实现了十九大精神进教师的头脑,进而实现进学生的头脑。

就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弊端来说,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是需要解决的挑战。一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会因大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他们大都不是政治类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有限,专题式教学集中围绕形势与政策“焦点问题”深入讲授的做法有时会让学生听不懂和听不明白。二是专题式教学使得课程的评价和考核面临挑战。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言,由于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导致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清楚是对哪一位任课教师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可想而知。至于对学生的考核,鉴于专题教学是由多个教师轮流完成的,教师很难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评价重心仍是落在期末的“卷”上,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一个完整、准确的考核评价[3]。

二、教育部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顶层设计与基本要求

2018年4月12日,体现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顶层设计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2018年教育部社科司的一号文件印发,不仅显示了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期待和重视,而且就该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和指导原则。

首先,《意见》肯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教学,同时提出要加强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确定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研制教学课件、规范教学要求, 这就意味着专题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也就要求进一步强化专题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对于专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意见》提出形势与政策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4]。由此,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将实现“专题教学+”的模式,即“课上专题讲授+课下自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其次,《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专题式授课的内容做非常明确的规定。《意见》指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从而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①。据此,今后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开设的四个教学专题:一是全国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专题;二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三是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专题;四是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并为每个专题需要涵盖的内容做出了规定[5]。可以说,《意见》的上述规定使得专题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明确,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再次,《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课时和教师队伍做出了的规划。《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必须严格落实学分,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6]。不仅如此,《意见》则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组成和来源,即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分层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选聘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形势与政策”课[7]。这样的举措不仅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队伍有了保障,而且也进一步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意见》也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效果评价指明了方向。就考核主体而言,《意见》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主体,统一管理任课教师,而其他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8]。而对于如何评价课程效果和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意见》也要求评价要注重考核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成绩考核以提交专题论文、调研报告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按照学期进行考核,各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为该课程最终成绩,一次计入成绩册。

三、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国家对形势与政策的日益提升的重视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要求也愈来愈高②。依据《意见》的顶层设计,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改革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

就教学模式而言,探索专题教学新途径是未来形势与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意见》明确肯定了专题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必须对专题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更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授课效果。为此,今后的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改革努力:一是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将专题教研团队与教学实施团队结合起来,探索“按课题组进行备课、按专题实施教学”的新形式[9]。二是在教学途径上,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和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而将大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就教学内容而言,改革和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遴选和设计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未来改革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是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這就要求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按照《意见》的要求涵盖全国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以及国际形势与政策等四个方面的专题,同时结合形势与政策四年不断线的课程特性,做好四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将讲授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体现出来是未来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取向。

就师资队伍而言,建立专职教师负责,兼职教师配合和参与,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优秀人才和管理者的全方位形势与政策教师构成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需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坚持专任教师的选拔依据“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遴选课程教学骨干。二是在兼任形势与政策教师的选择上,高校将建立涵盖社会各领域理论家、单位负责人、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探索如何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

最后,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是新时代提升形势与课程专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意见》为新时代的教学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并且要充分保证规范开课[10]。具体来说,在课程管理上,改革后的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模式只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其他职能部门如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积极配合。在学分落实上,挤压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的情况将改善。在课程考核上,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考核将更加注重内容和过程考核,并且以撰写专题论文和调研报告为主,实行每个学期都要考核的机制。所有这些改革都将使该课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

从目前来看,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将仍然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与以往相比,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从而更好地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作为该课程的责任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按照《意见》的要求,同时结合自身校情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也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注释:

①四个“正确认识”是《意见》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设定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即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②石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初创探索阶段(1949—1960年)、地位确立阶段(1961— 1986年)、改革发展阶段(1987—1999年)和全面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等四个阶段。具体分析可参见石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池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

[1][4][5][8][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社科〔2018〕1号.

[2]蒋红艳.专题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7]教育部:高校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不低于8学时[EB/OL].(2018-04-27)[2018-07-05].http://www.xin    huanet.com/local/2018-04/27/c_1122752563.htm.

[6]邓辉.高校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不低于8学时[N].    光明日报,2018-04-28.

[7]祝颖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八大问 教育部印发《意见》给出答案[EB/OL].(2018-04-27)[2018-07-13].

http://edu.china.com.cn/2018-04/27/content_50975187.    htm.

[9]卢艳兰,张吉雄,龚春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 新路径探究——基于对江西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调研[J]. 新余学院学报,2015,(6).

作者:高小升 胡钢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途径探析

[摘要]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践教学环节有名无实、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组织、教学条件难以保障、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毫无特色等。为提高教学实效,要健全一个工作机制、坚持两项基本教学原则、借助三大主要教学平台、采取四种典型教学形式。

[关键词]新形势  “形势与政策”课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故新(1969-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政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伦理学。(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492,项目负责人:李故新)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各高等院校要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和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把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各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为落实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课程实践教学实效。要认识到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或名存实亡

实践教学是落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但对湖南1所一本、2所二本、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所公办院校、2所民办院校的调查,仅有1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纳入其中,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占1学分,18学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比例仅占被调查学校的16.7%。但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不仅没有具体考核标准,也不纳入课程总成绩,没有形成考核制度。目前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几乎没有真正起步,更不用说成效。

(二)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

《通知》明确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建立健全由各校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各二级教学部门等直接参加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但目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不明确,比较混乱。据对6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有4所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党委宣传部门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组织实施;有两所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5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来自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及外聘专家,仅有一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都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但也没有稳定的专职教学人员,致使教学和管理基本脱节,实践教学无法组织实施。

(三)实践教学条件难以得到保障

《通知》明确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需的各项经费能够真正兑现。学校也要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一些必要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但据对6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没有1所高校配备“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专项活动经费。有5所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项经费中划拨一部分活动经费,1所高校没有任何活动经费。5所高校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所高校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指导。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物质条件的保障,因而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通知》明确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一般以其他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独特的实践教学特色。据对6所高等院校的调查,4所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进行社会调查,1所学校没有具体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仅1所学校拟定了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公益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实习见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目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达不到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特色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教育部没有具体指导意见,很多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混在一起,内容不新颖。据对以上6所高等院校的调查,仅有1所高校拟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主题,但绝大部分主题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题相同或相似,没有特色,5所高校没有制订“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布置。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一个教学管理工作机制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落实教学实效,首先要求各高校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部门联动机制。《通知》明确指出,各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等部门直接参与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机制。当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目前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比较杂乱,有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等部门单独管理的模式,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交叉管理的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事务繁杂,没有明确的教学管理部门是很难组织好教学的。建议各高校由分管校领导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校团委、学工处、党委宣传部、各二级院系相互协调,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二)坚持两项基本教学原则

1.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是基础。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堂外校园内的实践教学、校园外的社会实践三种主要类别。如果各个高等院校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可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园内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通过组织广大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开展时政论坛等形式的课堂讨论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落实“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也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相关主题宣传、展览、调研等活动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但课堂上和校园内的实践教学毕竟都还是在校园内进行的,没有离开学生的生活圈子,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锻炼比较有限,教学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开展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只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小舞台。

2.校外社会实践是根本。要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社会现实。为此,“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必须让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进行专题调研、社会考察等,激发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学习热情。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学生可以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亲身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而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奋发图强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校外社会实践才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大舞台。

(三)借助三大主要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有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根据对6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借助以下三大主要平台:

1.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根本平台。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城镇典型社区、特色企业、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纪念地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一般是城乡“五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具备“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丰富素材,借助这些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清国内最新形势的发展,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脉搏,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比较中取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科学地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政策方针,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

2.积极借助各级各类党团和社团组织。目前,各高校都有大量的各级各类党团和社团组织,这些组织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而很多活动都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紧密相连,“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以组织广大学生借助各级各类党团和社团组织平台,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实施“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党团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社区、红色革命纪念地参观考察、调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高校各级社团组织要经常组织一些宣传、演讲、辩论、竞赛、义工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由于学生是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活动积极性较高,因此教学实效会比较明显。

3.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相关平台。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主要对学生进行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教育;进行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及中国政府所持原则立场教育。要完成这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广大教师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在接触社会中真正了解社会。为此,应该让学生多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从而加深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科学认识,培养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优良品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采取四种典型教学形式

1.社会调查和考察。每年寒暑假,学生都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此,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拟定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和考察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感兴趣的主题,拟订社会调查和考察活动方案,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在暑假,可以和团委“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社会调查和考察,将会收到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各高校可以组织优秀学生代表前往实践教学基地或其他特色地方集中进行社会调查和考察,由于有教师带队指导,活动方案也事先设计,学生具体实施活动时,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切实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科学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2.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各高校都有很多学生在寒暑假、周末总是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亲身感受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树立奉献社会、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加深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

3.典型人物访谈。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行业精英一般来说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对形势与政策把握得比较准确,且掌控得较好,因而成为各行业的领导者、佼佼者。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访谈交流来了解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把握国家政策走向。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典型人物访谈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4.实习见习活动。各高校每年都有很多专业的学生前往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村等进行实习见习活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可以与这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实习见习活动一般时间较长,活动内容具体,对社会了解比较透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政策的走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2]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4]陈月霄,叶飞霞,游龙桂.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优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5]邱有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初探[J].华章,2013(12).

作者:李故新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逐渐明确和具体。但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存在误区,如重说教、轻分析,重政策宣传、轻现实案例以及忽视网络(互联网)阵地等。有鉴于此,本文也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设置

一、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三次重要演进。

形成于1985年至1987年间的“85方案”俗称“两课”,即高校的公共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部分构成。“85方案”一开始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列入其中,但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门发布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回乡见闻座谈会、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座谈、报告等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紧接着,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2〕

然后是1988年5月,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将“形势与政策”划归到思想教育课程,其独特之处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同时,该文件还就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安排、师资、教材和经费等诸多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譬如,在教学内容上,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出发,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安排上,“形势与政策”要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在师资配备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由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承担等。〔3〕应该说,这是“8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功用和管理所做出的最全面表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同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落实相关精神,1998年6月,教育部对“85方案”进行了调整,公布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即“98方案”。遗憾的是,“形势与政策”并没有在这次课程调整中列入进去。直到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對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4〕引人注意的是,该通知首次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诸多细节提出了硬性要求。譬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开课,本科学生修2个学分,专科学生修1个学分。应该说,这是“98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就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所发布的最为详尽的规范性文件。

2005年2月,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05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05方案”并没有掰为两个部分,而是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不同于过去方案的事后补充,“05方案”一开始就把“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的一部分,只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办法,“05方案”要求仍然按照2004年的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可以看出,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逐渐明确和具体:一是“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必修课,各高校都应开设;二是区别于其他几门公共政治课,“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形势,深入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与误区

“05方案”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应该说,它对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功不可没。按照教育部专家顾海良教授的说法,“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教育,切实增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5〕基于顾海良教授对“05方案”的思路概括,如果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门课程按照理论类、历史类和现实类进行划归,形式与政策课无疑应当属于现实类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感决定了它不能被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取代。原因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凸显出以下几点。一是政治性:政治性就是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共同属性和重要属性,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命门。二是政策性: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它会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去观察形势和出台政策。换言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会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宣讲和教育。三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是其政策性的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一般都是根据当年的热点和大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形塑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知易行难、不好把握,很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之中。一是课堂讲授重说教、轻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意味着课堂讲授有纪律,但并不等于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只能一味的说教。一定深度的理性分析必不可少,否则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二是重政策宣传、轻现实案例。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有报告、讲座和座谈会;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不能只是读报纸、念文件和放光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形势与政策教育更要渗透课堂内外、行走途中和人际之间。三是重网下话语优势的建构,轻网上舆论阵地的拓展。就高校学生而言,网络和他们如影随形,网络话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略显迟缓和落后。

一旦陷入誤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诸多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即使开设这门课也比较随意。〔6〕譬如,“05方案”要求本、专科学生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成绩档案。而实际上,有的高校并“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进教学管理系统,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在正式的课表上,使得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时间”。〔7〕显然,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目前现状来看,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举措,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

举措

早在“85方案”实施期间,国家教委就发文(教政〔1996〕9号)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8〕后来,不管是“98方案”的实施,还是“05方案”的推行,中央文件都就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当然,改革永远在路上,“05方案”就是对“98方案”的改进,而在“05方案”发布之前的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专门下发通知,强调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在此,笔者也不揣简陋,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举措,以供探讨。

(一)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分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有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少数党政干部,各路人马参差不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其重要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是整体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单就“形势与政策”而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单学科背景和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捉襟见肘,机械说教或简单背书也在所难免。因此,在师资队伍上,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基于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宽广视域,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形势讲解上要有案例分析或个人经历介入

要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历史和现实教育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而一味地播音式说教,更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而单纯地就形势谈形势、就政策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形势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时,如果能结合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泛和遥远;如果任课教师能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作现身说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同步提升。

(三)在政策宣传中要呼应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众多政治和社会现象扑朔迷离,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冲击和洗刷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阶段,国内外不良政治倾向的席卷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拨云见日的政策宣传必不可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倍感困惑的现实问题和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加以正确有力地引导,从而深化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身体会我国的各项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宽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方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历史纪实资料等音像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博客、论坛和贴吧上,学生可以毫不拘束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因此,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应与时俱进地延伸到互联网上,积极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MOOC)等方式给大学生开通一个了解政治、社会和获取可靠信息的便捷通道。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全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责任守护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底色并保证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生活实际不脱节。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感就能极好地拉近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强筋健骨的作用,这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意义上,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2〕〔3〕〔8〕 全面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5,132,136-137,17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1.

〔6〕吕艳君,林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和专题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7.

〔7〕张金兰,罗立顺.增强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06):100.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晋振华

上一篇:编儿歌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化绿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