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21世纪以来城市空间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总结出新千年以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和反思,探讨其未来的趋势。关键词:城市空间信息化前言:如今,我们生存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信息网络将个体毫无保留地卷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传播图像网络正在创建一个新的全球图象空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 篇1:

刍议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现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网络科技发展速度较快,并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得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网络科学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信息时代下,规划和设计城市过程中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并提出许多新要求,使得城市在规划和设计中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将围绕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在规划和设计城市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提出规划和设计城市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规划;信息技术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规划和设计城市与城市的整体格局特色相关,合理有效地规划建设城市,可赋予城市更多的色彩,因此现阶段社会较为重视城市的规划设计。在信息时代下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新的要求,在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优势将规划城市的效率提高,从而满足居民生活以及生产方面的要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更加科学的规划城市。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GPS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和普及,为推进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1 信息技术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出现,在城市发展中信息技术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市场竞争力。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具有两个优势:(1)信息技术有较高的效率,相较于传统规划和设计城市工作模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设计质量;(2)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特别是在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时,自动遥感监测设备有较高分辨率,可提供给规划设计工作必要的数据支撑。除此之外,应用网络意见调研平台,也可将规划与设计工作效率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意见的调研平台。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征求居民意见,居民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行使监督义务,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中[1]。

2 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城市规划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

现阶段城市的设计与规划更倾向于应用高科技,因为在新时期下规划和设计城市在需求方面完成了升级,因此只依靠原有的规划设计城市理念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规划设计工作也越来越高的要求着信息技术,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的空间时间精准性要求、服务各种对象以及处理各类数据都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满足现阶段城市规划以及设计的要求。但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还有不规范等问题存在着,一些企业各自为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会使城市设计出现不智能化、不规范以及可视化差等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逐渐弥补这些缺陷。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使设计图更美观。数据处理是信息技术应用要点,设计者规划和设计城市过程中应用GPS的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可基本了解城市整体情况,加上应用CAD技术和PS技术,可更加清晰美观的设计出城市规划图。除此之外,设计者应用计算机遥感技术,能够从基本上掌握城市的地形与地貌,为进一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标志性建筑以及交通等技术基础。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发展颇具规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知城市的整体地理信息,为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提供详细地理数据库,系统也可为空间模型建造与分析提供详细数据,设计者能较为简单的对交通要道位置以及长度进行计算,这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更加便捷,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

2.3 城市规划中信息技术的影响

智能化、高速度以及自动化是信息技術的特点,使用机械完成高速度的运算。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其效率,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共享以及计算机辅助等,将管理水平提高,并满足设计管理要求。计算机中输出输入技术、处理图像技术可修正城市设计图,设计者可在设计图上进行反复修改,将设计方案更好地落实在图纸中,画图不再具有复杂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提供给人们便利性,也拉近人们间的距离。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为规划和设计城市提供了集思广益的途径,设计者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起投票或征集设计方案,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从而设计规划出更加人性的城市,以符合居民的审美以及心理要求[2]。

2.4 信息时代推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

现阶段一些城市较为缺乏专业强、素质高的城市设计人才,设计人员只有与从业人员良好沟通,并交换心得与体会,才可更好开展设计工作。在信息时代,设计人员可通过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当作沟通媒体,与从业人员有效进行沟通,应用网络技术构建交流平台,各个城市的设计人员以及从业人员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在平台中传播并分享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更加了解规划与设计的新成果,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更好的进行。

3 城市规划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数字通信技术

数字通信即为互联网,是指应用网络和数据连接单一孤立的点,以实现共享资源和远程通讯的科技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将工作效率提高,现阶段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互联网可提供很多服务与工具,例如远程终端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以及电子邮件等,从而共享和交流数据,使不同地区的设计人才和从业人员加强合作。

3.2 遥感技术

遥感是一种可远距离进行操作的传感器,现阶段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例如监测城市环境、分析土地应用变化、调查建筑类型以及交通情况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可对城市动态进行有效监控,从而高效管理城市设计工作开展,技术人员应用遥感技术,可分析处理数据,合理制定措施,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调整[3]。

3.3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有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等功能,在生活中可得到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数字算法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和判断、辅助绘图和设计、分析评价城市经济、构建设计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定位,并结合数字及文字处理技术,主要是收集零散信息,输入至电脑构建大数据库。而计算机辅助系统属于图形处理软件,可构建三维模型,能够快速直观地对复杂图形进行处理,以便于技术人员不断修改设计文件。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智能化、高速化和自动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可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提高。计算机辅助、办公自动化以及信息共享等手段,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设计者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可更便捷地进行绘图,还可随时记录设计者的灵感,将规划设计城市的效率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玉龙,邢静莉.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73.

[2]马传君.试论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中外建筑,2019(04):75-76.

[3]张颖.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5):71.

作者:罗立红

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 篇2:

都市新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21世纪以来城市空间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总结出新千年以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和反思,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 空间 信息化

前言:

如今,我们生存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信息网络将个体毫无保留地卷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传播图像网络正在创建一个新的全球图象空间。这从根本上改变着空间性和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这是一个由图像、屏幕和外观构成的全球空间,在这里,现实的秩序与想像的秩序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无中心的超空间,这个具有完全接近性的瞬即性的空间里,要么体验迷失方向,混乱分解,要么有可能心甘情愿地想办法解决无序,承认迷失方向和分解是种现实状态”(拉斯廷,1989:121)。

1. 建筑围合的空间

1.1 从建筑空间到城市空间

18世纪诺利地图(Nolli Map)的出现,从“实一空”分析的角度(Mass-Void Approach),首次揭示了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从那时起,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才从“外”转至“内”成为研究的客体,城市内部空间的连续性和“完形”(configuration)才开始得到重视。

然而,在“图——底”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作为城市空间主要构成要素的建筑实体外形的“独立性”。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了他所认为的理想城市空间:“当考虑城市街道的形成时,划分建筑物内外分界线是极其重要的……意识到‘边界’面而从边界向内建立向心秩序的城市和没有意识到‘边界’而向外离心地不规则扩展的城市,是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时的两种不同方式……充分认识限定城市空间的建筑外墙之类边界线的存在,把由它所构成的空间领域作为‘图形’来考虑,可以为论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提供重要线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强调了建筑作为界面及围合边线对城市空间形成的重要性,而建筑体本身的型制也成为城市空间的决定性因素。在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积极性”强调下,城市空间逐步完成“外部空莘”内部化的转化。“图——底”分析方法成为了城市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这样说,建筑的空间构成同时也决定了城市的空间构成。

1.2 由建筑单体的改变而引起的对于空间认知的改变

从某种意义而言,“图——底”关系中所强调的建筑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即:要实现其中一者的完形可能会以另一者的特异性丧失为代价。而这里所谓的“特异性”也是在某一特定语境下的阅读结果。一是建筑本身不再遵从原来的构成规则,同时人们的理解方式也发生改变,“图——底”关系的分析方式就将受到质疑。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使我们对于空間的认识从牛顿力学体系下的绝对空间转向了多维性空间。当新的科技开始引领建筑技术的极端革新,建筑的空间构成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对于空间的“阅读”也因而不再与以往相同。

2. 新的尝试

扎哈的作品从六十年代的不被接受到目前的频频获奖其实向我们暗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人们对于形态的感知和认同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同时,这还召示了城市设计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技术手段。“意向”由凯文·林奇教授于1960年首次用于城市设计之中,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它首先认定“可读性在城市布局中关系重大,进而通过具体分析说明这一概念在城市重建中的作用。林奇指出:“我们不能将城市仅仅看成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这一理论实际上强调了可阅性,而可“阅读性”从语言学词音与词义的角度而言,又建立在客体组织结构和主体认知结构相符合的基础之上。

2.1 在“间隙”中寻找新的结构

城市形态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对被表现为图案的研究结果的分析和对这种形态的研究,去弄清楚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弄明白构成的方法和手段。在西欧的思考方法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形态,对应于诺利的地与图的解释。然而,对于“空白空间”比较多的城市,这种方法在表明城市特征及特定内涵时便会显得无能为力。日本建筑师缜文彦在仔细考察了日本的城市及城市空间形态以后,找到了一种有别于“图底关系”的形态研究与组织方法,即集合造型的理论与手法。“将城市群造型架构在分划成20M╳20M的基本方格网的街廊之中,街廊之间的联系与磨擦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弹性的间隙空间。各种间隙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空间元素。群造型理论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抛开纷繁的建筑表象,而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构成之“基元素”的一种探讨。

2.2在“网格”中寻找新的结构

由于建筑物特异性的客观存在(实际上这是一种主观上与全球一体化趋势相对抗的结果,而现实看来又似乎很有必要),在城市设计重建秩序的过程中,就有必要避开这一表象上的差异,去寻求一个深层隐含的结构(组织)方式。“格网”作为一种设计媒介,是“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最便捷有利的实施工具。设计者期望能够通过“网格”这一抽象的形式将“无序”归入“有序”之中。然而,在城市拓朴结构中起着特殊作用的建筑物形态的多样性,将不可能再接受一个僵死的、极端理性抽象的网格的限制,它们将创造一个变换的结构、变换的网格。或者说,在它们之下,应该出现某种新的网格,以一种潜在的方式来重新建立起多个独立要素之间的新关联。

3. 从“城市空间”到“数字空间”

应该可以认为,早期的“图——底”关系分析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单向度的分析方法,它只能针对现已存在的空间。而事实上,这“现存的空间”并不单纯,它是多时段作用交叠的最后结果,同时还有很多隐性条件的影响。仅从“完形”的空间,根本就无法让我们理解潜在的各种可能性。而上节所描述的设计方法,较之“图——底”关系,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后者如定义为“独奏”,则前者就应归于“合声”。

“西城故事”的上演,也许是上个世纪末对于未来城市空间最有代表性的构想。由Pater Eisenman, Cedric Price,Morophosis等建筑师事务所参加的“新千年城市设计竞赛”,经Frank Ciehry、Rafael Moneo、Gery Hack、矾崎新评审,一致评选Eisenman方案为获奖方案。

Eisenman方案的主要特点为,通过构筑一个从哈德逊河延伸至第九大道的东西向公园创造出一个水平向构造体。将不同尺度的公共设施,如公园、购物、学校、旅馆等,全部覆盖于一层连续的表面之下,而在外部凸显出一个新的城市空间的脉络,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都市纹理的折叠”(a fold in the Urban fabric),對传统的图底关系为基础的城市设计思考提出了挑战。

4. 小 结:

“图——底”分析方法是城市设计领域长久以来使用得最为频繁的一种设计手法,但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这一设计出发点开始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

通过对当代几位活跃建筑师的作品的考察,并以“图——底”分析的适用性为线索,我们看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可能的选择。新技术到底为我们打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也许我们都无从所知。但无论如何,对于新的千年,我们毕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我们的新都市意向。这样的思考仍旧是极不完善、不全面的,但是希望通过这浅显的思考,能够使我们对于城市以及城市的空间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3. K.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1960

4. Selim Koder, Interview with Peter Eisenman, aus "Intelligente Ambiente", Ars Eletronica 1992

5. Adriana Rossi ,Study the Works of Peter Eisenman Why, for the Nexus Network Journal, vol 1 no 4 Oct 99.files

6. X-urbanism, MIT Press, 2000

7. Michael Speaks, The Singularity of OMA, A+U ,1999

8. 赵家麟,想象纽约,建筑师 2000.03

9. Conversation: Zaha M.Hadid, A+U 1999.07

10.张在元 编译,缜文彦空间形象

作者:刘昱

信息时代下城市设计论文 篇3:

试论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设计

【摘 要】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对现代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纷纷加强了对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性能,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促进我国建筑业逐渐向着低碳节能的方向而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设计;设计

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随着空调的出现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暖通空调系统的高能耗也在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而面临严峻的考验。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整个建筑能耗总量中,1/3甚至1/2能源消耗来自暖通空调系统,并逐年递增。因此,空调系统在管理、设计和运行中的首要内容为如何进行节能。

一、节能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重要意义

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建筑的能耗也逐年增加。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1/3甚至1/2的社会能耗总量来自于我国建筑的能耗。暖通空调系统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其能量的消耗也将进一步增加。电能等高品位不可再生资源为暖通空调系统现阶段所必需的能源,对环境的压力也在随着能量的大量消耗而增加。依据现在技术的应用,使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30%~50%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深入研究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也对当今社会的资源、能源的节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设计原则

(一)全体性准则

这是设计的最基本的准则,需求设计者要具有全局观念,清晰暖通工程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位置和效果,也清晰了暖通设计在整个节能减排活动中所能表现的效果,以一种全体的视点和视界看待疑问,平衡利害,才干做到最优化的设计上的处理,才干设计出一个最契合各方利益的计划,当然这个准则的完成,要依托设计者关于其他方面常识的把握,或者是要经过有关人员的专门教导和训练。

(二)动态性准则

暖通工程是一项杂乱的工程,它是在不断的设计改善和摸索中不断改变着的,所以,咱们要想做好这项工程,必須以一个开展的眼光去看待暖通工程的设计,要注意随时随地结合实际的状况,和详细工程的总的方向的改变,来调整暖通设计的计划和方向。

(三)注重技能的开展

关于空调系统的改善和改善是另一种节能减排的有用计划,研宣布一种能将资本最大化使用的计划,能够使用起码的资本,供给最高效的供暖,是咱们改善系统的最终意图。空调系统产生至今,已经在不断的开展和完善自身的功能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接下来的开展方向必定是在如何做到低能耗低排放方面的改善,这是契合未来电器的整体开展前景的,也是契合人们关于环保家电的需求的。

三、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现状分析

(一)设计部门和人员不重视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当前,我国大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并没有意识到建筑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设计的重要性,致使暖通空调系统在运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服务质量。其次,还有部分设计人员在并未进行充分勘查的情况下,仅凭着自身的工作经验随意设计,最终导致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不仅严重影响了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许多的不便,必须引起建筑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缺乏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就当前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现状来看,相关使用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管理,从而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经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损坏,致使不同程度质量问题的出现。并且,针对不同的暖通空调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根据暖通空调系统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控制,确保暖通空调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从而达到理想的节能环保效果。

(三)忽视能源管理要求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建筑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并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在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现代很多的建筑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并未真正按照相关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操作,从而导致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低碳性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最终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

(四)设计人员专业水平低。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傍边,有一部分人员专业知识短缺,这样在设计时通常认识不到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作用,而多数时刻则照搬曾经的空调设计经历来进行设计,一起,通常为了追逐潮流而很多的使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却没有到达节能的目标。

四、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要点

(一)空调风系统。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可以叫收建筑物内部余热,具有在建筑物内部进行冷热量转移的特点。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办公、商业等建筑来说,建筑物内面积大,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使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十分有效。针对房间空间较大、人员较多的空气调节区。如报告厅,需要新风量大,采用风机盘管系统不仅投入大,运行费用也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风管全空气的空气调节系统应为最佳选择。

(二)提升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因此,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性能的高低。很多时候,系统的设计都是遵照最大负荷的原则,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达到该标准的空调系统少之又少,如果系统各部分只能满足满负荷运作而不适应部分负荷运作的状态,就会使系统的能耗最大化。

(三)增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对于暖通空调系统来说,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决定着空调系统负荷的大小。因此,国家在出台有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的时候,重点提出了对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

(四)加强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运用工作。在空调中结合舒适健康空调系统采用新风处理器来进行热回收设计,利用排风中余热来处理新风的热量,在采暖系统中采用高效锅炉,提高烟气利用率,来降低能耗。当选择回收装置时,应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当地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排风的成分等多种因素,以确定选用合适的热回收装置,从而用较少的投资,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对系统的控制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空调的控制系统关于空调效果的表现起着关键的效果,是空调全部工作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它直接决定着空调系统的能量的耗费和热量的输出,所以,一个杰出的高效的空调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空调的碳排放,另外,控制系统的杰出还表现为能够在必定程度上削减无用功,然后下降能耗。

(六)积极推行健康舒适的空调模式,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环境因素有很多,而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时候却可以对人体达到相同的舒适性效果,但是同样的舒适性效果往往消耗的能源却是不同的。比如在寒冷的冬季,按照传统的空调方式,需要先对整个房间的空气加热,待全屋的空气温度提升后,舒适度可通过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湿交换来实现,这便需要整屋的空气温度较高,由此造成新风热与围护结构损耗都是非常大的。如果只是增加热辐射,不采用传统的高能耗低效率取暖方式,也能达到同样的舒适度,这样需要的空气温度就会明显下降,能源消耗也会更低。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的不断增多,暖通空调系统所消耗的能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在今后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整个建筑中提高其节能水平,认真分析暖通空调节能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合理运用是空调系统节能的基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节能减排工作地良好运行,不仅利于环境改善,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将产生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季晓东.徐荣斌.论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

[2]宋印秀.节能减排加快实施建筑节能步伐[J].科技信息.2010(17).

[3]崔健,赵侃.浅议建筑中空调节能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作者:陆立朴

上一篇: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