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作者在新形势下重新思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篇: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存在两面性。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促进成才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总体教学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太重视、敷衍了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特殊性、教学途径与考核方式以及学校的整体学风紧密相连。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以及“行与知”的矛盾。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影响因素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该课程的根本目标却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作为一门颇具时效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在此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把握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对本校开设该课程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达到改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资料来源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共15个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看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3个学院(系、所、部),其中思政部、国际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基于此,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相对均衡地在20个院系部中发放问卷1300份,占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总数的21%,回收有效问卷1251份,回收率达到96%。基于这些问卷,对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进行统计分析(对49份废卷作了适当处理)。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意义,调查问卷从课程作用、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上,把握我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以及最终的成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极为必要,认为该课程重要的学生占84%,而仅有16%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至于“形势与政策”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作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也表示出相似的立场和认识(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单位:%)

(二)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表示基本满意

根据问卷涉及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从课程中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情况、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回答。从总体来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授课水平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具体而言,对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的占6.8%,满意的占26.1%,比较满意的占47.8%,不满意的为19.3%。就教师印象来看,7.8%的学生表示十分满意,30.8%的学生表示满意,50.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仅有10.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就教师备课而言,大多学生认为教师是充分准备的,89.9%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备课认真,只有11.1%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不认真。

当问及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时,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持肯定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是所有课程中信息量最大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获得了许多根本不了解的知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原本对当今的世情和国情并不了解,该课程庞大的信息量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认识。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认为课程信息量很大、比较大、一般和不大的比例分别为9.4%、26.3%、51.9%和12.4%。对于教学内容,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任课教师的内容选择紧扣教育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要点,能够使他们获得最新的国内国际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对于教学条件,在被问及的大学生中,10.1%的学生表示非常好,51.2%的学生表示好,32.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5.9%的学生表示教学条件较差。

(三)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与形式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专题式大班讲座模式,外加暑期社会调查,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14周内都有两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部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的教师就国际与国内热点问题分别举行一次讲座,每次两个小时。此外,学校还在学生第一学年结束时,组织全校一年级学生返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在暑假结束返校后举行多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交流会,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再多些实践性教学,而非理论性的讲授。当问及“什么是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形式”时,4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3%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12%的学生选择主题演讲,还有9%的学生主张进行专题讨论。而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学,40.3%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7.8%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基层走访,8%的学生选择听报告会,还有23.9%的选择社会实践。而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时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太分散,应该集中。对于多少课时比较合适,大学生的看法则存在很大分歧,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 4次(8课时)的学生占32%,3次(6课时)的占29%,2次(4课时)的占30%,1次(2课时)的占9%。毫无疑问的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方式与形式与他们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较大问题

虽然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增进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把握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走向意义重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在实际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中却难以反映这一点。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迟到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来。来上课的学生很多也是什么都不带,更不做笔记,问卷统计结果也反映和佐证了上述现象。就学习态度而言,不少学生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表示很有兴趣的占12.2%,表示一般的占45.4%,不感兴趣的占29.3%,无所谓的占13.1%。对于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否记笔记,5.9%记录非常详细,12.9%的学生比较详细,45.2%的学生表示记笔记,而高达36%的学生表示不记笔记。对于该课程的作业,40.3%的学生表示是独立完成,37.5%的学生表示是网上下载,22.2%的学生表示是简单拼凑。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三、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该课程的诸多方面持肯定态度。然而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却出现了明知课程重要,但是却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去上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以下因素促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认知的出现。

(一)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然而该课程的设置却与其他4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地改革之中,而变化最大的当属“形势与政策”课程[2]。最近的一次改革当属2004年原有的“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据此,四年制本科的“7+1”课程被精简为 “4+1+1”课程,“形势与政策”仍作为必修课,以“1”的形式存在,并按200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形势与政策’课按每个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3]。这决定了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10—14周内,均有2次(4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将最新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纳入教学中。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机动性,加上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要么遗忘了这门课,要么因为这门课的课时少而不重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为何缺席“形势与政策”课程,有40%的学生表示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和地点,30%的学生认为该课时少不重要而不去上课。

(二)课程的教学途径与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采取大课堂专题讲座教学,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每个学期2次(4课时)由不同教师分别讲授过去半年内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由于课时比较有限,每个教师都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选择某一个方面的重点讲授。而很多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讲授兴趣不高,加上还有部分教师在如此有限的课堂上以放资料片来取代讲授,使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放资料片虽然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该课程课时偏少,加上选择恰如其分的资料片相对比较困难,其结果可能影响学生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当问及“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该课程增进了他们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掌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因为教师在课上放了几次资料片之后这门课就结束了。基于此,他们认为从开阔视野的角度考虑,他们还是倾向于理论讲授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授课方式。可见,“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途径对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不小的影响。

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属于考查课,即一般情况下该课程不考试。目前来看,虽然这门课时间跨度长,所有在校的学生要学习两年(一、二年级),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硬性的考核,直到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讲座后才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以写论文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把这门课当成相对容易通过和获得学分的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学分,在结课论文中不加引注地抄袭别人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很多教师在批改学生结课论文时一般不会给学生太低的成绩,尤其不会让学生的结课论文不通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生的总体学风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在到课率、课堂秩序上表现相当不错,但在对知识的接受上略显消极。尽管学生的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与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更与学校的整体学风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坦承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上课热情不高,尤其是大班上课尤其如此,但同时又对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态度等普遍持肯定态度,这也说明整体学风状态对具体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其决定因素。应该说,“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的认识中是一门紧扣时代发展的课程,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鉴于该课程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因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受到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学校总体学风等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重视。基于此,要使“形势与政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一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即“形势与政策”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性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的有机统一,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增进教学的实效。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矛盾。长期以来,课堂采取的是教师导向的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教条地讲授国家的大政方针,脱离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导向和学生导向的均衡把握是值得思考的。三是“行与知”的矛盾。虽然不少大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方面能力缺乏,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根本的动力,这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很多课程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变。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改观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

民日报,2007-10-16.

[2]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

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

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Z1).

作者:高小升

第二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摘 要: 作者在新形势下重新思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思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指《形势与政策课》。广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包括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1]等对大学生进行以下四项教育:一是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内容的重要决议和纲领性文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基本走向和我国外交原则立场等内容;三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内容;四是国内国际热点教育。主要包括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思政课具有相同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研究对象上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内容体系上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教学方式上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2]。

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看,既有国际形势又有国内形势,既有宏观态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社会变革又有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有着强烈的思想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内容体系上的特点。形势与政策本身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一方面,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形势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有时其复杂程度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

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教学方式上的特点。规范性是指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应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组织教学;灵活性则是指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其受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这些重要论断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选择。充分发挥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健康成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内在本质。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并进。

三、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

1.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3]。但是从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与这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同时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党团活动、奖评助贷等繁重的工作,用于钻研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显得不足。二是各高校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不够。最常见的做法是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很少有高校能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与固定教材的编写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需要常编常新,这就要处理好稳定性和动态性的辩证关系。然而,各高校教材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授课教材。这些高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根据每学期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教学要点》,列出几个专题制作授课课件,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国内国际热点教育,对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二是少部分高校虽然自编了教材,有的还正式出版了,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周期,等正式出版后,书本的内容特别是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热点,这就给教材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打了折扣。

3.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在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然而,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部分高校重视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即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却忽视甚至轻视了作为广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把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纳入进来,这就势必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少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排课受限、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连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每学期16学时的授课时间都难以保证,而以大班多人、集体听取报告会等形式代替,这也是引起学生普遍不重视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宣传部应负责教育教学内容确定和政策把关,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与考核;教务处则负责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公共必修课形式纳入培养计划和统一课表,安排好每学期教学地点与教学设备,组织考试、登记成绩,并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给予一定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经费支持;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应共同负责邀请领导、聘请专家开设形势报告会,对任课老师进行集体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开展上课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确定课程考试方式、考试题目和评定标准,负责“形势与政策”网站建设等。

2.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带动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4]。其次,高校应按照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严把任课老师选配关,大力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觉悟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可以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学校党政及党群职能部门相关干部和学生工作干部组成。最后,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外出考察机会、集体备课等方式,全面推进师资建设水平。同时应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3.方法论教材编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力保证。第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4]。没有统一教材的教学活动,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而不是“新闻罗列型”教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第二,尽管当前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必须囊括以上四项内容,缺一不可,这也为编写相对固定的教材提供可能。第三,固定的方法论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性特点,还应根据随时可能发生和出台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增发教材”的形式作为补充。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便捷的特点,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全方位覆盖教学内容。

4.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然选择。第一,应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把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把专题教育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把教师讲课和学习研讨相结合,把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达到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接受、在实践中履行的教学效果。第二,应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5]。我们应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和组织学生政治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党团日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也符合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规律。再如对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实践的理工科学生,应多安排实践教学,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思维活跃、关心时政的文科学生,应多安排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点的讲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自觉理解并执行政策。

参考文献:

[1]邵明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06,增刊(1)总169.

[2]高明,郭万牛,张进明主编.形势与政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课程教学,2011,2,(上).

[4]喻永红.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5]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本文为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长效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SGSY2009YBO60。

作者:沈光 孙倩 童政权

第三篇: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主题,通过兴趣教学、主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辩论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育 教学方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任务进一步符合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如何开设好《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必需考虑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改的原则

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现今的时代是一个一日千里、错综复杂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更是扩大了每一个人的发言权。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少信息来源,唯独缺少快速有效辨别信息价值、真伪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这些纷乱的信息中保持正确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时”和“势”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形势与政策》课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仰、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懂得来解读今天社会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等热点问题,进而寻求解决的途径。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三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主导下,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教师偶尔会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思考和讨论没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形势与政策》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方式,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在期末突击学习以应对考试。这说明以单纯纸质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合理化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应给于学生多样化的评价途径。比如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同时把平时成绩与出勤率、分组辩论的参与度、读书心得等平时学习情况作为考试考查的一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能更具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察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表现情况。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改的具体做法

1.兴趣教学。成功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填鸭式,而是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育学中,兴趣教学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应该重视受教主体的兴趣,从兴趣点来入手。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求新心理,针对不同的专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学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联系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针对学生中的普遍性的问题,分成若干专题,根据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集中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形势的看法、见解和疑惑,包括假期见闻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开学以后学生中的“热门话题”,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讨论、座谈来答疑解惑。这样就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生动活泼,更有吸引力。

2.主动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往往是传统方式的教师讲、学生听过程,教师偶尔会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思考和讨论没有貫穿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互动也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设立“学生讲坛”。“学生讲坛”顾名思义,就是由学生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把握课程方向,掌握课程节奏,使学生把握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这也为教师全面和深入掌握课程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抛砖引玉,参与问题的提出、讨论与解答,保证课程效果。最后,教师要在课后根据教学情况进行打分并进行总结。

3.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该怎么去做,其内容在生活实践中可能并不实用,而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有人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课堂由枯燥无味变得精彩纷呈。教师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应选择当下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问题,案例展示完成后,由学生研究、讨论,分别就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发表见解。教师要选择典型案例,应把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与当前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相联系起来,把形势政策教育由理论说教转向事实记录的客观表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对一些热门事件进行梳理,运用一些理论进行客观、理性的解读,学以致用,通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特别注意应该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与相关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总结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辩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分组辩论,教师的分析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对辩论主题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升华,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真正做到学而有思、学而有悟,为今后的学而有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辩论式教学不是辩论比赛,没有输赢之分,不应对辩论技巧、语言做过多的需求,而是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对辩论主题的详细分析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和电视等娱乐通信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学校也形成了学生关心时政、分析时政,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浓厚氛围。《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使命,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引导教育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政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广才.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0(6):40-42.

[2]房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0(10):199-199.

[3]蒋曼.以问题学习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以“形势与政策”为例[J].现代教育,2015(12).

[4]鲁海涛. 提高师范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 2013(7):91-92.

作者:张晓君

上一篇:网络教育培训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