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个性化教学论文

2022-04-23

形势与政策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容量、拓宽教学对象的范围。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一系列基本问题和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化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鲁俊海,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正艳,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

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4]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李志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责任编辑:荷 叶]

作者:鲁俊海 周正艳

形势与政策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资源库;知识点要素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各高校要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1〕为了建设好“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为全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提供服务,我们既要研究“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也要认真借鉴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先进经验,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一、“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具有内容更新快、知识面覆盖广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要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讲清楚,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讲透彻,教师需要掌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的教学资源。而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内容多变,点多面广的教学内容,要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必然和价值意蕴,学生也需要在课前、课后及时了解系统的基础知识,及时掌握权威的信息资讯。因应课程教学的这种需要,开发并完善“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

(二)资源库项目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就资源库的基本内涵而言,学术界普遍认为:资源库是一个信息公共管理平台,它由职业院校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以服务专业教学为根本,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共享,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资源库建设严格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丰富多样的资源内容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能学、辅教”两大重要功能。“能学”是指能够为学生、社会人员和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的知识资源,“辅教”是指为授课教师提供灵活、丰富、优质的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为能够满足资源的快速提取、学习的自主监测和教学的交互评估等。〔2〕自从资源库项目启动以来,在各级财政、行业、企业的投入和支持下,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热点切换快、备课耗时多、授课难度大。依托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及时实用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定制个性化、专题化的自主学习平台,对于破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难题,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建设教学资源库,收集并整理与专题教学相关的资料、案例,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规范教师授课的内容,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建设教学资源库,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互动、课后练习,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一)为教师提供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料

当前,兼职教师仍然是“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主力,政工干部、辅导员老师上“形势与政策”课首先保障了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大部分兼职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从而无法胜任“形势与政策”课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要求,再加上他们本职的行政事务繁杂,而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备课。在为数不多的专职教师中,真正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知识结构要求的老师也凤毛麟角。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大部分教师都表达了希望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源的需要。因此,收集、整理教学资源,为教师上课提供规范的课件、讲稿、案例、教学视频等实用的资源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首要目标。

(二)为学生提供时效新鲜的学习资料

当代大学生能够熟練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及时接触各种信息。然而,由于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纷繁杂芜、众说纷纭,给青年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党和国家政策、社会热点问题既带来了知道的便利,又带来了信任的困惑。及时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首先必须要为大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资料和典型案例,并能够让大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上述信息。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准确及时、系统科学的教学资源架构网络学习平台,用时效新、趣味性强的学习资料,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增进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信息管理平台

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时比较少,大部分高校按照《意见》的要求,每学期授课八个课时,每周一次课,每次课两课时。相对较短的课时安排,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带来了困难。借助资源库项目的设计理念,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必须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不仅要把知识资源、作业任务及时推送给学生,而且要把讨论的话题、互动的信息及时呈现给学生,把学生的观点、看法及时收录进来,还要把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准确地评价打分,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过程化管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形势与政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库应该从课程整体设计、层级结构、知识点资源三个维度进行开发和建设,以支持和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和教师教学的规范性需要。

(一)课程总体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宽泛且前沿,宏大且聚焦,跨学科且逻辑关联,变动不居且延时关联”〔3〕;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课时极为有限。解决好教学内容广与教学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库的总体设计是第一道重要关口,这是因为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保障教学活动一开始就进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預定轨道,而且可以让课堂教学聚焦重点话题,从而在有效的课时内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程总体设计要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目标,确定教学专题,筛选教学资源。根据《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教学设计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二是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次,按照“两个结合”的原则要求,以教育部每个学期颁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重要参考,“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库可以循着课程导学—专题内容—课程总结的完整思路进行建设。课程导学意在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方法和考核要求;专题内容主要呈现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要点;课程总结主要是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层级结构

以课程总体设计为指针,围绕“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阶段的应用情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库的层级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级。

教学专题。按照《意见》要求,依托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指导,教学专题应涵盖四个模块: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四个模块的专题名称和具体内容,要结合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变化,因势而定,因事而定。

教学任务。在每个教学专题中,可以设置若干个教学任务,围绕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结合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以问题导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4〕

知识点。知识点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结合专题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知识点可以分类呈现:对于常识性、背景类知识,资源库要进行系统的编辑,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争议性、观点类知识,资源库应合理设置议题环境,以便于学生课前思考和课堂辩论;对于考察类、实践类知识,资源库要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以便于学生课后实践和总结。

(三)知识点要素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属性对于专业相对具体的师生来说在学习理解上构成了挑战。为此,资源库要提升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用多种要素形式来呈现知识点的内容,以颗粒化的知识点与系统化的课程高效对接,以知识的广度、精度回应师生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的互动交流。具体而言,知识点要素应包括微课件、短视频、案例资料、讨论题目和练习题等内容。

微课件是围绕重点、难点设计的颗粒化教学资料,它以比较小的篇幅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完整地呈现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迎合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习惯特点,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知识要点,为进一步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短视频紧扣知识点内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吸引力强,比较符合当下青年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的习惯,应该作为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要结合教学目标从网络空间精选适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的知识点短视频,如知名学者的授课视频、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重要事件的专题短片等。其次,授课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制作教学微视频,在结构化课程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录制成可以在线学习的微视频,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可以体验到一对一的教学场景,不仅符合“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规律,而且会让学生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体验。

案例资料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出台背景、形势的发展脉络、理论的基本要点而遴选的资源要素。“形势与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理论和信息,对于不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资源库建设中,针对知识点内容精选、细编案例材料、背景知识、理论概要等,对于学生快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讨论题目和练习题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和巩固理解而设计的资源要素。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只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方法和能力才是“形势与政策”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资源库建设中,结合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知识点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和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分析、理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担当使命的意识。

〔参 考 文 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EB/OL〕(2018-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

_334097.html

〔2〕李漪.基于“互联网+”的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46-49.

〔3〕薛红亮.“大思政一跨学科”场域耦合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45-48.

〔5〕高德毅.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质量提升:规范化建设与综合改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7,(09):26-29.

〔6〕宗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热点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2).

〔责任编辑:丁 冬〕

作者:张小光

形势与政策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思考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推动这一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获得感,以及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应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设定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第二课堂。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课;第二课堂

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1]。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本文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与现实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实践者。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

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推动这一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變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这就造成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从国内环境看,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亟需发挥科学理论的导向作用。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党章,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学深悟透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涵、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觉悟与理论素养。因此,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侵蚀的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2.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核心课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时代脉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形势与政策”课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这一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应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如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实质,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足见党中央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将来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大学生能否担此重任,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道德品格与文化素养,激励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其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3]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的《意见》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改进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科学指南[4]。但在具体操作上,要推动这一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需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中

“形势与政策”课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第一时间走进课堂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嵌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设计与讲授内容中,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意见》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大类专题”[5]。应该说,教育部的《意见》是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具体部署,它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在现实中,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如何将这些内容具体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央提出的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水平、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掌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2.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获得感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而言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其内容源于教材,也可以适当拓展,使其形式多样化。第二课堂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采取的授课形式是专题式教学,讲授的内容多是理论性的,第二课堂只起辅助作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课时安排较少、流于形式等问题,从而成为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较强,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因缺乏足够鲜活生动的实践与亲身体验,无法解决情感体验、行为养成、意志锻炼等问题,无法真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因此,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获得感,成为我们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3.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地“满堂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手段比较落后,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加上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其自我意识、动手能力、实践精神与法制意识显著增强,追求自由、平等、个性、独立、创新、开放、民主等价值。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上,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厌恶空洞的“我说你听”的简单说教,更愿意通过课堂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基于知识、阅历、经验与人生等要素的互动对话与共享,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而作为彻底的科学理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全可以也能够被群众所掌握。“形势与政策”课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徑。而要推动这一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设定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第二课堂,使“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与优化,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7]

1.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前提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内涵非常深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它是我党在新时代开辟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课,首先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内容吃透吃准,从宏观层面上,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和历史贡献;从中观层面上,准确理解新思想、新矛盾、新使命、新征程与新方略;从微观层面上,正确把握一些基本概念与知识,如“新时代”“四个伟大”“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同时,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还要运用历史的眼光,将其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去理解、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去理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去理解,真正让该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设定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根本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与完善,亟需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政治性、时效性、思想性兼具的内容体系。高校应增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设定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一方面,在内容设置上,应根据《意见》开设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两岸关系与国际问题四大专题,具体包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全面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金融危机10年后的世界经济、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专题。在载体上,应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通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推动新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在方法上,应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应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活化融入,既要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问题给予关注,也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给予关注,从一个一个的故事、常识、具体事例讲起,从中引出深刻的道理。同时,应加快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将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布局写入教材,做好教育部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彼此的融入,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接受效果。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抓手

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基本为“95后”“00后”,这类群体更具有全球化视野、立体化知识结构与个性化表达习惯,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要求更高,所以亟需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创新教育模式。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通过实施小班教学、分层教学,探索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探讨,实现信息的多向流转与深层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注重课程平台建设。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平台,构建“形势与政策”慕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慕课平台,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互动,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例如,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宇燕讲授的《从世界变局、大国博弈谈中美经贸摩擦》,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使广大师生及时地了解最新国际形势的。

其三,充分运用与发挥新媒体优势。微博、微信、微视频、动漫与网络直播是最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应充分运用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及时发布新时事、新政策、新热点,将基础知识与最新时事政策相结合。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推送,让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观看,以拓宽学生时事学习的渠道。

4.丰富第二课堂是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可将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环节建设,突出融入式教学的优势,推动学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校内可以通过讨论课、辩论赛等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现出来;或围绕主题通过座谈式自由发言、辩论式分组对辩、现场即兴辩论等形式开展。校外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蹲点调研、理论宣讲和社会考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开阔视野、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使其日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4-12)[2018-09-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 王建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3.

[4] 韦洪发,张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0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不低于8学时[N].光明日报,2018-04-28(03).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 俞海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优化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39.

作者:孙杰 俞海洛

上一篇: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