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使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表象与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分析论文 篇1:

责任伦理视角下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与路径探析

[摘 要] 性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不再陌生,大学生性行为所带来的伦理困境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给予重视。责任伦理为审视大学生性行为提供了新的维度,即作为善本身的目的、“应当”的责任范型、对未来负责的伦理视域。在此维度下,通过忧患启迪法及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教育体系两条路径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进行探索性解决。

[關键词] 大学生性行为;责任伦理;忧患启迪法;教育体系

[

一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大学生性行为存在的伦理困境

1 大学生性行为缺少责任伦理的基础

两性之间性行为发生的基础是建立在男女之间相互承认和相互认可的前提下的,是以“爱”为基础形成的责任关系。而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基于双方的自愿,即“我愿意”而生成。正是这种责任关系使爱情得以维系。责任关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社会伦理内涵,符合“我应当”的律令要求,即双方都愿意为彼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两性双方做出性行为时,是符合“我应当”的伦理要求,而不是欲望冲动的结果,这是性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的责任伦理基础。

在大学生群体的性行为中,其性选择并没有成熟的责任伦理的基础,缺乏对“我应当”的考量,这是大学生性行为的普遍伦理困境。男女两性在做出性行为选择时就已经具有了“我应当”的伦理内涵,即双方都愿意为能够做出的行为承当“我应当”的责任,从而已经形成了一种责任关系。然而,对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其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性行为中,性行为主体做出“我能够”这一选择的逻辑前提并不是“我应当”,而是“我想做”。“我想做”是出于欲望的驱使,是对“应当”责任的遮蔽,在这一基础上所做出的性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2 传统伦理思想难以发挥有效的伦理教育作用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及伦理教育对性目的的阐述较为单一且不充分。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性是一种生命延续、传宗接代的手段,即“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视宗庙,以下继后世也。”传宗接代是两性结合的本质目的,而两性之间的情感、欲望方面却被否定,并未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中国传统思想对性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生育至上的态度,而对性真正的本质意义有所忽视,繁衍后代虽然是性的最初目的,但在此之上还有情、爱、责任等更为深刻的伦理意蕴。传统的伦理思想对此虽然有所涉及,但却采用否定性的引导方式。如,在两性关系上,传统的伦理思想强调“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虽然传统伦理思想力图对两性关系进行伦理规制,试图说明两性之间并非单纯的生理享受,更应该具有社会伦理层面的意义,但此种否定性的伦理规范却很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难以使人们正确地理解性之伦理意蕴以及性之“应当”的伦理内涵。在否定性的伦理规范中,性之爱与性之责任、性之自由是互为分离的,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使性经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难以使人们从正面理解性的积极伦理内涵。

3 狭隘的视域难以考虑到未来的责任

在大数据时代,强大的相关关系已经逐渐掩盖了理性中的因果关系,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呈现碎片化。这里所谈及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已经发生改变,无法再将自己的思考投射到连续的时间中,其视域所关注的仅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对未来的期待与考量。大数据时代已经将时间无限地切割,使时间变成了无数的细碎化的时间点,而人则生活在每一个细小的时间点上,这些时间点的距离细小到可以被忽略,却又彼此不相连接,只能通过相关关系将其进行组合。在碎片化的视域中,人存在的每一个时间都是现在,在这个存在的时间中是看不到未来的。斯蒂格勒将我们生活的这个数据化的时代说成是“没有时代的时代”,“斯蒂格勒所指的‘没有时代的时代’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时代,也就是说,人类无法再投射自己的欲望且将它作为愿望来实现,因为一抬头已见到了尽头。我们的确还是在生活着,时间好像往昔一样流动,但它并不构成一个时代,因为时代之所以是时代,是因为它有上承也有下继,而‘没有时代的时代’只是一种纯粹的生成”。在人的思维中,时间已经熔解,人成了“永恒现在中的人”,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大学生做出性行为选择的形而上学基础。性行为对大学生而言,仅停留在了当时、当下的快感与欲望之中,由相关性所建构的性、快感、短暂的爱构成了现在中的视域。在狭隘的视域中,责任则成了关涉不到的未来。

(二)大学生性行为中伦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问题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维度与解决思路。邹顺康教授指出,“在性爱中应该为自身构建起基本原则,即性爱统一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无伤害性原则、权利对等原则、责任承担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规范性行为的尺度,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婚前性行为应该受到排斥,应该从这些基本原则出发,培育自己的前瞻性理性精神,对性进行自我控制,以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曹刚教授从性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出发,即“性是否有关善恶?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由此对性伦理研究的内容及基本问题进行说明。在本体论上,性行为中存在着“应当”的合道德性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性规范“合理”的合规律性问题,要想使得性伦理在社会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社会存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一致,这是性伦理中需要给予关注的。在认识论上,性伦理的研究客体是性道德,是性关系和性道德的理论体现,性伦理的构建应该在人类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基本存在方式上建立生理、爱情、社会三个基本尺度。因此,在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研究中,应该充分地考察性伦理中的基本问题,准确把握其中的道德原则。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性伦理问题也折射出当前伦理学自身存在的理论困境。伦理学研究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应和切合实际的回答。有的学者提出,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应该“对大学生性道德取向进行教育和引导,形成媒介化时代大学性道德教育模式”。也有的学者提出应该从“社会政府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等进行性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或者,可以借鉴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思想资源,“从关系、情感、实践等角度对大学生性行为进行规范”。虽然大多数学者已经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尝试从不同视域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但仍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为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规范建立形而上学根基。本文选择责任伦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尝试从责任伦理的作为善本身的目的、应当的责任范型、对未来负责的伦理视域等伦理理念出发,充分借鉴其中的伦理价值,通过忧患启迪法、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教育体系两种途径,对大学生群体的性行为加以正确引导。

二 责任伦理为大学生性行为提供了新的维度

(一)责任伦理:一个新的伦理学研究范式

责任伦理最早是由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提出,在对行为本身的价值和行为的可预见后果进行区分时,他提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两种行为准则。前者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认定,而后者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并承担其所产生的责任。但韦伯所提出的这种“责任伦理”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反思,其对实践应用强调的并不多。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视角逐渐地转向科学技术,责任伦理开始出现新的研究形态,成为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视角,责任伦理逐渐引起相关專家、学者的注意。在1979年,德裔美国学者汉斯·约纳斯首次以《责任原理:技术文明时代的伦理学探析》一书在全球范围内倡导责任伦理学。在此之后,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通过不同的视角对责任伦理的研究进行了深化。我国对于责任伦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不仅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国在走向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责任缺失”的问题。同时,在世界的大范围内,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生态危机、社会治理困境、人的责任意识淡薄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等,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理论对其给予回应。由此可见,责任伦理在提出之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由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自然、社会等问题,但在责任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其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在大学生性行为中,责任伦理为其提供了新的伦理维度,对解决其中的伦理困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责任伦理之维:大学生性行为中的伦理原则

1 作为善本身的目的

在传统意义上,善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表述为,“对一个实际追求的目的来说,实现它便是善,受挫便是恶”。目的与善之间存在着目的在先,善在后的逻辑关系。在这种善与目的关系的表达中,价值的判断仅是局限在是否实现了目的的结果上,而忽视了对目的本身及善本身的判断,这是以往伦理学局限性之体现。要想对大学生的性行为做出伦理评价,应该着眼于其性行为的目的是否符合善本身,而非单纯的善和单纯的行为。在建立于善本身这一目的之上的大学生性行为中,其目的并不是受欲望的驱使,而是实施性行为主体的自我确认,并将善本身的目的作为其秉承的第一信条。换言之,在逻辑关系上,行为的目的已经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善本身,善本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只有按照善本身发出的“应当”的要求行动,才可以说其性行为是道德的。“这种第一位的、不言而喻的善无论何时以何种特色受到意志的支配,它都会向这意志提出‘应当’的要求”,并肯定这种意志所支配下的行为是真正值得努力去做的,也就是说这对个体来说是有价值的,有价值与“应当”本身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应当”是指有价值去做的事的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要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通过“应当”可以将有价值去做的事从潜在变成某种具体的现实,使其可以持续下去。这是责任伦理为大学生性行为提供的一种新的责任范型。

2 “应当”的责任范型

在“应当”的责任范型中,性行为、道德价值、“应当”的道德律令被内在地连接起来,在这种连接之中,价值发挥了不可取缔的中介作用。如果性行为对男女双方来说是真正可以为之努力去做的,则其一定是善的,即是值得的,这种善便是此种性行为的客观价值,即善本身。这为大学生性行为中的“应当”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这种善本身虽然也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产生的,但不是受到意志的左右,其可以向意志发出“应当”的命令,使意志所采取的行动符合“应当”的要求。可以看出,客观价值是独立于意志的一种自在存在,可以对性主体及其意志发布要求与命令,使自身可以发挥效用,这也就使价值中的“应当”可以发挥其有效性,以此将“应当”的责任律令引入到大学生的性行为中。

3 对未来负责的伦理视域

与传统伦理相比较,责任伦理是一种跨越时间界限的伦理学。责任伦理扩展了时间维度,约纳斯指出,人们不仅要对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负责,更要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负责。对未来的责任在传统伦理学的“权利——责任”观中很少涉及,主要因为传统伦理学中的责任是基于相互性建立起来,“我的责任与另一个人的权利相对应:一旦一个人的特定权利确定了,那么我尊重以及促进他们的相应责任(加上积极责任的更长远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而责任原理中的对未来的责任是一种非相互性。在大学生性行为中,这种非相互性的责任体现为,如果男女双方不对自己所做出的性行为负责,双方之间的以“爱”为基础建立的关系将不会在未来延续。不可否认的是,男女双方选择为对方的未来负责,他(她)可能是希望在未来可以从对方的身上获得一定的回报。但这种回报显然不是其做出行为选择的动机,更不是彼此负责的必要条件,相反,男女双方选择这样做恰恰是无条件的。这应是人发自天性的一种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甚至是不需要加之外在规约的限制的。

三 以责任伦理的视角对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困境进行尝试性解决

(一)以“忧患启迪”为核心的伦理教育方法

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伦理基础,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预测而获得的。这种预测针对的是大学生实施性行为后在可预测未来出现的现实后果,在对这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预测的基础上加以判断,以发挥责任伦理在现实中的启示性作用。通过忧患启迪法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可能后果以及影响进行预测,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性行为中的责任伦理问题,使性行为不会成为大学生的“青春之痛”。在性行为中,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危险与对自己的不利,只有让其知道此种行为会将自己以及对方带入到危险中,才会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应当”。忧患启迪法是要让大学生洞察应该避免什么,应该在最合适的时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做出性行为,全然不考虑责任的意义以及当下的自己能否承担起这份责任。为了使这种洞察更加直接和清晰,需要引入关于“恶”的认识。与“善”相比,“恶”可以被更容易和直接地洞察到,而不需要像“善”一样去有意地寻找,“邪恶的到来我们不会不知道,面对善良,我们却要通过它反面的经验才有察觉”。在大学生的性行为中,忧患启迪法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大学生事先考虑到其行为发生的“恶”,认识到处于危险状态下的各类情况,可以真正了解到自身最想要的是什么,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及对方的性行为。通过对忧患意识的启发,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行为进行反思与修正,将性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降低到最小,以确保可以审慎地对其进行选择。

为了在大学生性行为中充分地发挥忧患启迪法的实效性,责任伦理需要完成两项任务:

第一,运用道德想象力对性行为的长远后果进行想象。道德想象力是“在想象中辨识特定情况下行动的多种可能性, 预见特定行动可能的益处与危害”。在大学生性行为中,其不善的一面已经存在,在没有有效的解决策略之前,大学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它,尤其要激发内心中的忧患意识,在做出性行为选择时可以发挥其有利的作用。这种恐惧的“恶”可能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未曾经历过的,需要由道德想象力激发。但这种道德想象力不会自发地出现,这便是责任伦理学在当下需要完成的任务,即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运用道德想象力来进行正确的性行为选择。这是责任伦理学需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

第二,培养一种可以接受的、想象的恐惧刺激情感。这种想象的恐惧不应该是一种心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压力,它不是通过夸大的耸人听闻实现的,而是“关于我们自身深思熟虑的态度的工作”。通过道德想象力激发这种恐惧,需要主体自身进行配合,要在情感上对其主动接受,并为其在思想中留有位置,要认识到这种道德想象的恐惧的产生是由于“恶”已经存在,要使自身免受“恶”的影响,就要防患于未然。这是责任伦理学需要完成的第二项任务。

(二)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伦理教育体系

道德想象力的培养和接受恐惧刺激的情感需要通过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教育体系来实现。大学生责任伦理的教育体系应该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伦理教育的叙述方式上:在肯定性叙述中融入忧患性内容。责任伦理的叙述方式应该与传统的伦理学相区别。传统的伦理学倾向于一种否定性的叙述,以告诫主体不应该做什么,但缺乏正面的积极引导,即主体应当做什么的指引。在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应当”的责任律令要求,使大学生可以正视性行为,在面临性行为选择时,认识到其应当的“责任”,使其作为大学生性行为的第一前提。在这种肯定的“应当”叙述中,还要融入“忧患”的内容,对“恶”的行为提出警示,为“你应当”这种叙述方式提供补充,实现“中道”的实际效果。

其次,在倫理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建立“性——责任”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伦理学中,“性”和“责任”是很少涉及的内容,要想走出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不仅要重视伦理教育中的“性”和“责任”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性——责任”的内在伦理关系,力图说明大学生的性行为是如何从意愿走向“应当”的。“应当”是一种已经存在于意愿中的责任,它可以对目的发布命令,使其符合“善”的要求。责任是在行动中产生的,责任的本质是对行动中所产生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回应。

再次,在伦理教育的目的机制上:培养内心情感而非单纯的外在规范。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伦理教育体系并非是单纯地为大学生性行为提供伦理规范,其更为本质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在做出性行为选择时是基于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性行为的发生是建立在行为双方清楚共同的责任和共同的未来,行为双方对于性行为均具有正确的认识,以使性行为是在善本身的目的下所做出的选择。性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恶”的方面应该被展现出来,这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必要的配合,并通过现实的“恶”不断地对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后果意识进行强化。大学生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自身会受到其中“恶”的潜在影响,认识到未进行责任考量的性行为是时刻伴随“恶”的裹挟。这是责任伦理在大学生性行为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对性行为缺少正确的认识,在选择性行为时缺少责任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伦理学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对大学生性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难以发挥其引导和规范性作用。责任伦理为解决大学生性行为的伦理困境提供了新的维度,通过构建“性——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性”中蕴涵的责任意蕴进行合理的阐发,可以为大学生的性行为选择构建伦理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大学生性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判断大学生性行为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应该关照到其选择性行为的目的是否符合善本身。在大学生性伦理的教育中,可以运用忧患启迪法,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忧患意识,使其意识到性行为中的“恶”,对性行为进行反思与修正。同时,还要从伦理教育的叙述方式、内容设计、目的机制等方面构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伦理教育机制,发挥责任伦理在大学生性行为中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性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许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时代的时代”[N]. 社会科学报,2016-05-19(006).

[2]邹顺康.论性爱的伦理原则[J].道德与文明,2006(04).

[3]曹刚.性伦理三问[J].道德与文明,2011(05) .

[4]胡晓萍.本体论视角:性伦理中的“应该”与“合理”[J].天府新论,2007(05).

[5]魏寒冰.论性伦理构建的三个基本尺度[J].中国性科学,2017 (09).

[6]王宇航.媒介化时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4(08).

[7]刘瑜,俞璐.关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 (06).

[8]杨秋菊,于钦明.基于女性关怀伦理规范大学生性亲密和性行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5).

[9]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田秀云,白臣.当代中国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伦理学研究,2010(03).

[11]贾志雄,宫玉宽.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J].理论导刊,2017(01).

[12]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3]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现代技术文明伦理学的尝试[M].方秋明, 译.香港:世纪出版有限公司, 2013.

[14]Timothy J.Hargrave. Moral Imaginati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Moral Outcome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9(1).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作者:于广莹

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分析论文 篇2:

论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使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表象与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伦理道德失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何莲(1965- ),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重庆40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机制和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lsyk2006-40)

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使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质疑。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消极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表明了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即便如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面临不少具体问题,面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十分明显,要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必须认清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表象与原因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违法犯罪事件不时出现

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是道德缺失的突出反映。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几起打架斗殴、盗窃、诈骗、赌博等违法事件,参与其中的大都是大学生个体或团体。不仅如此,高校内的性犯罪案件也不时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而以马加爵事件为代表的杀人案件更让社会震惊。

(二)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

爱情永远是高校里的一个焦点话题,但如今本应该纯洁的恋爱过程却出现了一些不纯粹的杂质。大学生中快餐恋爱、多角恋爱等现象的增多,婚前性行为、同居行为、堕胎行为的发生,无不反映出新时代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这样的游戏化、不负责任的婚恋态度,让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了心灵、身体的双重伤害。

(三)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无所适从

社会转型时期,新价值观的产生,给人们带来了遵守新行为规范的压力。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的产生,产生于新环境下的各种价值观必然触及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利益,甚至产生冲突。如个人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暴力浪漫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些思想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多元的价值观让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在市场经济背景中,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少数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能力,盲目进行高消费,和经济好的同学攀比,造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

(四)诚信遭遇危机

当前,“知行不一”的不良现象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习惯,尤其是诚信意识遭遇危机。在赖肖曼的《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总结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有:舞弊现象严重,大学生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造假;恶意拖欠学费,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因;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恋爱动机中,性满足、情感亲密、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网络道德虚拟,在虚拟网络中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一部分学生在网络里互相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言论的行为;诚信观念迷茫,由于社会上诚信吃亏、不讲诚信获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教育已经没有必要。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敏感、冲动、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环境,进入大学校园后,与以前的亲友分隔两地,而大学校园内的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失去了以前的各种约束,再加上当今大学生道德观自我培养意识不强,容易不自觉地放纵,使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给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心理温床。

(二)客观原因

1.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部分失衡,对伦理道德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严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交往中的虚伪奉承等现象都在扭曲着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认知体系。大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他们的价值又偏向于多元化,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标准易发生变化,在遇到与社会公平正义相违背的现象时,大多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他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衡量事件的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自己的判断与主流社会冲突时,充满反叛、反抗精神,容易产生反叛行为,以至于造成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2.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大学道德教育仍然延续了高中模式,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道德教育的方式呆板、形式化,强调政治方面的道德教育,忽视了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甚至不少教师还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对于学生伦理道德的教育几乎从来不提或点到即止。在学生出了问题,需要帮助和指导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通常不是学生求助的对象,学生对教育者缺乏信任感,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家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和谐度和家庭成员本身的道德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关系融洽的家庭会经常与在外求学的孩子沟通,了解其思想变化,让大学生即使离开了家,也受到家庭规范的约束,同时也缓解心里的孤独感;相反,关系不够融洽的家庭对子女的关心度或约束力都比较弱,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有的家庭成员本身的负面道德表现,为大学生不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样本。

4.同辈群体对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漠视。由于不时看到大学校园内的种种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大学生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加上在此类事件出现时,学校处理手段的隐蔽化,让学生越来越漠视此类事件,这种态度的彼此影响,使道德约束力在学生之间的作用甚微。

5.大众媒体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的混乱和偏差。当前,教科书上传统教条式的引导对学生们已经难以起到作用,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也比较微弱,与此同时,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却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另类的道德观。例如,一些明星或各界名流走马灯似的换着男女伴,这样的明星却能够时常出现在时尚杂志报纸上,成为青少年学习模仿的偶像。学生们看到,上流社会的人和走在时尚前沿的人是这样生活的,这些宣传对学生们婚姻观的影响是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道德判断标准,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游戏主义和潮流主义的色彩。

三、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针对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违法犯罪现象、婚恋观混乱、价值取向和消费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许多天然的情感都是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诸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这些情感,如果加以引导,都可以成为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我们绝不能单纯地为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志锻炼同样也非常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念,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宽厚豁达的处世方式。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要把上述教育和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要改变课堂上强迫灌输的单纯的教育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为基础,使教育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注重教育的实效性。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以从两个渠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加强实践类的教学形式。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类教学大多流于形式,他们认为带着学生去革命教育基地参观一圈就是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方法显然收效不大。事实上,加强实践类的教学,就是要将社会上现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得到清晰的认识,再一起进行讨论,从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模式进行,通过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帮助他们掌握认知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不仅能够掌握他学到的知识和规范,而且具有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工具,关注校内的BBS,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倾听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呼声,接受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要对其中体现出的伦理道德失范行为及时做出反应,有的放矢地针对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心服口服。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在做工作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在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言之有据、评之有理,表达要适度,言辞要恳切,要善于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要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赖肖曼.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3]李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1).

[4]刘穗燕,刘昱.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4).

[5]梁建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6]戴国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7]颜秀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方法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3).

[8]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作者:何 莲

大学生性行为伦理分析论文 篇3:

从人的属性看大学生性伦理

(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从人的社会性看,当前,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对性行为本身和性行为的基本目的等基本问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人的自然性上,他们只看到了性的自然性,认为发生性行为是自然而然的生理需求,这导致了大学生性行为的失范。总之,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产生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原因。我们应加强大学生性伦理方面的教育,要让他们对性的本质、性道德及性道德的要求、违反性伦理的危害等问题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性伦理;自然性;社会性;性伦理教育

一、大学生性伦理问题

(一)观念上的问题——性价值观错误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放,性价值观与我们在性伦理方面的要求比较远,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性行为本身的看法上比较轻视,对性行為的基本目的的认识上不够深刻。

笔者对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性相关问题的调查,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148份。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为59%,女大学生为24.8%。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也对8所大专院校的1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对婚前同居行为的看法上,2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56%的学生认为可以尝试;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8%的学生坚决反对。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另一抽样调查还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

对“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性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在笔者的调查中,22%的大学生认为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是生殖;31%的大学生认为人类性行为的目的是生殖和维持双方的爱,并认为把爱情和生殖结合起来的性行为才是道德的,否则就不道德;41%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的发生就是双方爱的结合,只有为了爱情的性行为才是道德的;6%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就是为了快乐——肉体和情感的快乐。显然,他们没有认识到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人的身心健康或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近几十年来的性学研究成果:凡是有利于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身心健康或促进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性行为,才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二)行为上的问题——只看到性的自然性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都发生过性行为,但基本上都是在没有结婚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但实际上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正式结婚的还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学生这样的性行为应该叫做婚前性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它可以分为大学生恋人之间的婚前性行为和非恋人之间的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双方自愿的婚前性行为和一方被迫的婚前性行为;与已婚者的婚前性行为和与未婚者的婚前性行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婚前性行为和与经济利益无关的婚前性行为。当前,虽然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主要还是在大学生恋人之间发生,但其他类型的婚前性行为也不是没有。

同样,对上述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占到了23.1%的比例,有过一夜情性行为的大学生占到了11.1%,而在假期之间发生这种行为的比例还更高,甚至以寻找多个性伴侣为目的的网恋也有出现。另据有关专家对2090名大学生的调查,有过婚前性行为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22.9%和11.7%。更糟糕的是,他们在发生性行为时缺乏安全意识,不采用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缺乏对性病、艾滋病的防范。

另外,根据笔者的调查还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性行为更随意,而男生比女生性行为的开放度又更大些。广东省性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也指出:据调查,在广东大学生中间,3个月内发生过性行为的有7.7%,其中来自城市的男生比例最高,为14.3%。调查结果还显示,在100个大学男生中,约有3人曾使他人怀孕,而1%的女大学生曾怀孕。总之,从普遍意义上看,大学生的性行为确实随意。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有性的需求是很正常的,也属于自然现象。

二、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性伦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就是两大类原因。

(一)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自然性原因

性的自然性主要指性是一种自然需要,对它的压制和过度满足会危害身心健康,而对它的适当满足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性和食物、水一样,是一种自然需要,是一种生物本能;和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一样,是一种生理功能。虽然没有性,人也能生存,从这一点来说,与人没有食物和水不同。但是,没有性,人类就不能繁衍后代。从人类总体来说,没有性,也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性学研究表明,人的性张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得到应有的释放,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心情愉悦、宁静。相反,如果一味地禁欲,人的性欲望反而会大大增强,一个人的性欲望急迫时,他可能会将其他欲望排除在外,其余的一切兴趣都将暂时褪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性”的敏感时期。他们的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欲望较高,加上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恋爱的机会增多,对性由好奇发展到有强烈的探索和尝试的欲望,性行为自然就增多了。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把大学阶段定义为青年学生的“性饥饿期”,而这种高涨的性欲和性意识很容易冲破社会对他们的束缚而导致性混乱。据笔者对内江两所学院的学生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原因是“满足生理需要”,尤其是男生,比例更高,甚至有的说法是“一时冲动,不能自控”。

总之,大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上基本成熟的性成熟期,但人格又尚未完全定型、自我控制能力不是非常强,人的自然性使大学生在这种矛盾和“性饥饿”与结婚的客观条件不同步的时间差里,就可能产生性越轨、性违法与性犯罪的行为。

(二)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性虽然是一种自然需要,但也具有社会性。性的社会性指的是各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物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法律、道德、宗教、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对性的影响、制约和限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由于其物质生产方式不同,有着不同的与其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并且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地位不同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而不同时代、地区由于其风俗习惯、法律道德、文化宗教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也会有巨大的差异,并且对男、女在性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也不同,最终导致男、女在性行为方面也是不同的。另外,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对个体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

当今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行为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显然与整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等的影响都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受传统性道德的影响,面对孩子都不愿提及性,也就没有机会给孩子传授有关性的知识和性的规约。其实,这又和中国古人对性含蓄、隐讳,藏而不露有关,也和东方人的贫穷、禀赋有关,还和古人认为性是淫秽不洁之物有关。也因此,现今的多数家长,甚至包括“80后”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面前都是不愿提及性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女孩子和40%的男孩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们谈性,并且与父母谈性的男孩子为零,女孩子仅为1%。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学中心专家贺利军说,性知识在我国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不少孩子非常缺乏性知识的教育。

而在学校,近年来性知识的普及教育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科学的性教育仍不能满足学生的普遍需求。在大学生已被允许结婚的今天,性教育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我国,高校普遍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性教育,包括性伦理教育,只有少数的高校开设了性教育的课程,即使开设了,性教育的师资也是严重不够的。很多大学生就从网络了解性知识,但网络上的性知识也是五花八门,一不小心就会使大学生陷入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最终产生性伦理问题,甚至造成伤害。

三、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性伦理教育

面对今天不少大学生在性方面存在性观念开放和性行为随意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性教育,尤其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性伦理教育,以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首先,大学生要对性的本质进行全面认识。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性的自然性容易使他们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但我们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性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我们既要从自然性方面去观察、研究、理解性,又要从社会性方面去观察、研究、理解性,而且后者是更主要的方面。大学生们应该懂得:“人之间性欲的起伏不定,以及性行为方面的差异,更应被置于一种社会关系中去观察,将其视作对社会刺激而非生物刺激的反映。”

其次,大学生对性道德要有正确认识。性道德是调整两性关系、评价人们性意识、性行为是非善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是指涉及性的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9]。我们要把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培养和性行为规范一并重视。当前,大学生对性行为的基本目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我们要让大学生懂得:行为的基本目的是人的身心健康或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近几十年来的性学研究成果认为的那样:凡是有利于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身心健康或促进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性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再次,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性行为的道德要求。总体来说,一切性行为都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发展,不管采取什么性行为方式,不管是恋人之间还是非恋人之间,所有性行为都要首先符合这个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还应该认识到性行为只能在合法夫妻之间进行,婚前和婚外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退后一步说,即使大学生由于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而发生了性行为,也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和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而不能为了某种其他目的(比如物质利益的获得)或强迫另一方发生性行为,把性行为看作一种交易,或者以威胁等手段发生性行为,这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最后,大学生要认识到违反性伦理的危害。大学生一旦做出违背性伦理的行为,就会造成对人、对己甚至对社会的伤害。大学生最容易发生的违背性伦理的行为便是恋人之间的性行为,他们的这一婚前性行为看似正常,甚至双方自愿,也互相爱慕,但是,这一行为仍然对双方的健康不利。由于没有合法的婚姻程序,男生可能会受到不良刺激,成为将来过夫妻性生活的心里障碍;而女生的危害可能更大,她们面临着受孕和堕胎的风险,而且一旦男方不负责任,女方的权利还很难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一旦事情被学校知道,还有被开除学籍的可能。最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与其他社会人员的婚前性行为一样,有染上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险,因为我们不敢保证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之外已经感染性病。如果我们把目光再放远一点,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还可能影响将来的夫妻感情,因为即使他们以结婚为目的而恋爱,但由于现实的就业问题,谁又能保证最终能走向结婚呢?所以,当结果走向反面时,难免会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家庭幸福。因此,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问题,一定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的教育,并提出相应的性道德要求,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劼.广州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出炉 近半不介意贞操[N].南方日报,2008-07-24.

[2]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7.

[3]刘临达.中国当代性文化(精华本)——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調查报告[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08.

[4]万蜜.男生被迫性行为比例是女生两倍多[N].南方都市报,2013-07-24.

[5]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4.

[6]迈克尔·米特罗尔,雷音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9.

[7]纪莫.性教育:该说该说![J].大众教育,1999,(8).

[8]迈克尔·米特罗尔,雷音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

[9]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6.

收稿日期:2016-11-2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大学生性伦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XJYB1518

作者简介:张光闪(1974-),男(汉族),四川内江人,政治学硕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光闪

上一篇:城市商业结构研究方向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组织结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