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方法,以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为研究对象,按照逻辑规则和大学生生活真实性规则为标准,构建大学生习惯种类的“家谱式”结构,对大学生习惯进行分类,为研究大学生习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供依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论文 篇1:

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摘 要:发展内需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调解季节性短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三亚市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对研究开发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

青年旅游者,是旅游市场中最为活跃的生力军,大学生是青年市场的主要群體,是带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旅游过程中,大学生自有求新、求知、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90乃至95后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成为推进旅游行业继续发展的首要课题。三亚市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其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来自内地的学生比重较高,研究三亚市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对于分析内地旅游市场对海岛型休闲度假方式的消费特点,以及了解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消费诉求,开发本地区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十分重要。

一、调查概况

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三亚市三亚学院和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的文理学院的大学生,调查对象范围较广泛全面。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研究分析三亚市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习惯,包括岛内及出岛的旅游开销、出游时长、年出游次数,出游时间选择、和谁一起出游、旅游目的,岛内及出岛旅游选择的交通工具、影响出游的要素、倾向选择什么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等内容。通过了解三亚市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习惯,分析提出三亚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及提升策略,为研究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及旅游市场开拓提供经验借鉴。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访谈地点主要设置在三亚学院,问卷发放地点选择在三亚学院和三亚理工职业学院。调查工作始于2016年9月,完成于2016年12月,问卷发放共计100份,收回问卷100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96%。

通过整理回收的问卷,按照要求将基本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EXCEL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并提出有效开发提升建议。

二、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人口统计特征分析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性别、年级、对旅游的喜好程度、是否经常出游。根据对收集的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本次调查男生39人,女生57人,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年级各有涉及。

其中,在对旅游的喜好程度上,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旅游,但就是否经常出游的选项,相当部分学生的选择是没有。这两项数据充分反映,三亚市高校大学生对于旅游这种休闲方式秉持支持的态度,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限制了他们的出游计划,导致他们的出游经历及体验不多。

1.旅游消费水平调查

(1)旅游经济来源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经济来源依靠父母给予的比例占40%,通过生活费结余的比例占29%,自己打工做兼职的占16%,其他包括奖学金、恋人资助、其他途径分别占3%、5%和7%。通过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旅游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另外,当代大学生的旅游经济来源正呈现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大学生在获取旅游资金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兼职和奖学金甚至依靠恋爱对象的资助等方式,并占有一定比例。

(2)每次旅游平均消费金额(岛内/岛外)

考虑到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岛内外出游涉及交通、旅游动机有所差别,故而在调查统计旅游花销时,本人在问卷中进行了岛内和岛外的区分。根绝调查数据反馈,学生用于每次岛内旅游的平均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10%,平均花费在200元-400元的占39%,平均花费在400元-600元的占29%,平均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占22%;学生用于每次岛外旅游的平均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4%,平均花费在200元-400元的占10%,平均花费在400元-600元的占19%,平均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占67%。充分说明,三亚市大学生在计划岛内旅游和岛外旅游在消费支出上有很大的差别,岛内旅游消费集中在200元-400元及400元-600元的区间,岛外旅游消费区间主要为600元以上,三亚市大学生对岛外旅游的消费开支相比岛内旅游开支要大的多。

(3)平均出游时长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三亚市高校大学生平均出游时间为1-2天的占比22%,3天-5天的为56%,6天-10天的为19%,11天以上的为3%。大学生的出游时长主要集中为10天内,11天以上的长时间旅游选择比例较小,这可能与高校学生的无固定经济收入来源,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旅游开销,以及高校假期时间安排较为固定有直接关系。

(4)每年出游次数

年出游次数是反映普通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意愿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年出游次数在1次及以下的选择比例为15%,选择2次-3次的人数比重为69%,选择4次的为8%,选择5次及以上的为8%。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三亚市高校大学生旅游意愿及旅游动机较为强烈,85%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安排2次及以上的旅游计划,旅游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2.出游方式选择

(1)旅游时间选择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包括寒假、暑假、法定节假日、周末以及五一、十一黄金周等。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寒假(22%)、暑假(38%)和十一(16%)出游,其中在暑假时间大学生的出游意愿最强。暑假和寒假是学生一年中最长的两个假期,选择这个时间段出游方便自由灵活安排出游计划;另外,寒假时间正处于我国的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加之中国家庭春节要团圆的传统观念,相比较暑假,学生的出游意愿稍弱;十一国庆周使我们国家的旅游黄金周,景区客流暴增,出行困难,而大学生们更偏向于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对旅游品质和出行体验的要求较高,导致大学生对十一黄金周时间的出游意愿不算强烈。

(2)出游伙伴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大学生选择和同学及朋友出游的比例占51%,选择陪伴家人出行的比例占24%。除此之外,还有选择和恋人(15%)一起旅游,以及独自旅行(8%)。大学生们乐于与交流情感,传递价值理念,和同学及朋友一起,彼此志趣相投,更有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加之他们的闲暇时间较同步。选择与家人出游,在旅行过程中增进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备受中国家庭重视。15%的大学生选择与恋人一同旅游。大学生情感生活日渐丰富,保持与恋人的良好关系,旅游过程中增进情感,赢得好感,可以说,旅游是当下大学生为感情生活加分不错的选择。另据调查发现,选择独自出游的这部分群体多为单身大学生,且他们对冒险旅游、徒步旅行等特色旅游项目比较感兴趣,求新求异求知和艳遇的心理需求较大。

(3)旅游目的

学生们选择娱乐放松、增长见识、人文体验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4%、18%、和14%。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储备较丰富,求追自由舒适的生活方式,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成为首选。大学生的求新求知的旅游心理也使得大学生群体在选择出游目的地的时候与其他游客有明显区别,反映在数据中增长见识和人文体验的选择比例较高。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冒险刺激比重也比较高,且多为男生;选择的旅游购物群体多为女生,这和大学男女生不同的旅游心理及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3.出游目的地选择

(1)出游交通工具选择(岛内/岛外)

鉴于海岛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游客进出岛依赖的交通工具的选择十分重要,加之海岛本身具有的地区性特色性的旅游资源特色,本地大学生在选择出游交通工具时会对岛内和岛外做区分。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三亚市大学生在岛内旅游时选择的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火车和市内交通,分别占比37%、29%和25%。汽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具有灵活、方便停车、实现点对点的送达等特点,大学生岛内旅游选择汽车作为首要出行工具,主要是基于短途旅游情况下的选择;另外,海南岛建设有环岛铁路线路,也方便了岛内旅游的交通;同时,旅游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的市内交通系统,也是游客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

通过对大学生岛外旅游交通的数据分析,与岛内旅游情况相比大为不同。大学生选择岛外旅游考虑的出行交通工具主要为飞机和火车,分别占比56%和27%。充分说明,大学生在选择出岛旅游时,更多考虑的时间成本,以及出游的体验;由于海岛型城市的地域性特点,出入交通工具选择性较少,飞机和火车成为必选项。

(2)出游目的地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者出行的因素主要包括: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目的地情况及出行安全考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三亚市高校大学生认为景点知名度及吸引力是影响出游目的地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占比31%,选择知名景点和有吸引力的景点仍是大学生首先考虑的要素。另外,选择假期时间和路程距离、门票价格、地方治安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是19%、18%、16%和11%,大学生没有固定经济收入来源,在旅游过程中会注意控制旅游开支,对旅游目的地的路程距离和门票价格比较关注,当然假期时间够充裕也是旅游成行的保障。另据走访调查,出游影响因素选择地方治安的多为女大学生,年轻女性在生理体能和社会经验上处于弱势,她们在外出游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格外重视。

(3)旅游目的地类型选择

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凸显了他们的旅游动机和休闲需求。在调查结果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自然风光类旅游景点仍是大学生的旅游主流选择,占比33%,其次是休闲度假类,占比21%,当代大学生普遍展现对高质量生活品质追求,通过自然观光和休闲旅游陶冶情操,以及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提升对人生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另外,大学生选择城市旅游(13%)和探险刺激旅游(12%)的也占一定比例,充分体现大学生旅游类型丰富,对特色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新的形势。

4.旅游信息获取渠道

旅游者信息获取渠道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和旅游市场营销效果。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无论陌生还是确定的景点,大学生相关的信息获取渠道都以互联网主要的方式,占比分别为45%和49%。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适应能力最快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接受使用互联网的热情更高,对他们进行互联网营销效果更直接有效。通过朋友介绍的选择比例也比较高,其他还有书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及旅行社推荐等传统信息传播渠道。朋友介绍,是口碑宣传的重要手段,是个人经验的传授和推广,大学生群体性极强,周边同伴的意见建议对其做选择很有影响。

三、调查总结

大学生是青年旅游市场的主体,其旅游消费需求是未来旅游消费的趋势。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出游旅行的需求很大,出游频率相比增加,尤其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习惯引领社会消费的新趋势,包括旅游经济来源呈现多元化;出游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长;求学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明显;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等。海岛型城市大学生旅游消费特征差异性明显。如三亚市大学生旅游消费存在岛内岛外的差别。第一,大学生在岛外的旅游消费明显高于在岛内的旅游消费。大学生岛内旅游多为近距离的短途旅游,加之多乘坐汽車火车,交通成本较低,出游时间多为周末,时间不长;与之相反,岛外旅游出行距离远,多乘坐飞机出行,且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及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动机较为强烈。第二,出游交通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别。受地理区位的限制,大学生岛内旅游多选择火车、市内交通和汽车,岛外旅游主要依赖飞机和火车,三亚环岛高铁也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通过调查研究三亚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习惯,有助于开发海岛型旅游城市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整海岛型旅游城市季节性短板,提升旅游城市内需性发展。

参考文献:

赵幼芳.试论我国国内旅游的青少年旅游市场[J].旅游学刊,1996,11(4):33-35.

作者简介:吴贤贤(1989.02- ),女,硕士研究生,助教,三亚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国际旅游岛文献资料中心,研究方向:民俗旅游、旅游信息化;张佳佳,女,本科就读(学生),三亚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作者:吴贤贤 张佳佳

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论文 篇2:

大学生习惯种类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方法,以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为研究对象,按照逻辑规则和大学生生活真实性规则为标准,构建大学生习惯种类的“家谱式”结构,对大学生习惯进行分类,为研究大学生习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习惯;分类

一、引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可以说,大学生的成长或发展就是不断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好的习惯往往是一个大学生今后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习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对大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分类。

二、习惯定义及分类研究回顾

习惯是久积养成的行为方式,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学者陈卫东(2006)等认为,习惯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常见的活动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1]。本文中的大学生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稳定的行为方式。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习惯的研究不多,对其分类大体上分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两大类,而对消费习惯、心理健康习惯,国内学者更多是以其为单一研究对象进行的。谭怡钧、陈秀英(2004)在作调查问卷过程中将调查对象按性别(男女)和专业(文科、理科和音体美科)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均呈显著正相关。(2)性别对习惯的差异影响不显著。(3)各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习惯之间差异不显著[2]。李珣(2010)从养成教育的视角,以培养大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时代要求为标准,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成:(1)爱国行为习惯,如尊重国旗、示威游行、志愿者活动等。(2)学习习惯,分为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行为习惯。(3)遵纪守法习惯,包括校规的贯彻力度(如逃课、降级、惩奖等情况)、考试遵守规定的习惯和互联网文明习惯。(4)日常生活习惯分为遵守公德、遵守校规和影响他人三大类[3]。胡金枚(2011)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习惯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具体的表现[4]。国外学者更加关心优等生的习惯,并以此为指导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类。Eric T.Mac Knight将优等生的行为习惯分成了四类:(1)人格习惯,包括实践道德勇气、诚实可信、对人尊敬礼貌、对错误负责任、每天阅读、准时、好奇心、多喝水、经常锻炼、进食适当、睡眠充足、不滥用药物;(2)工作习惯,每天记学习日记、有效利用时间、完成所有安排、归档资料便于查阅、尽快完成家庭作业、及时投入学习、对功课和工作提前准备、对重要功课要加倍注意、对缺席安排的工作负责;(3)学习习惯,安排时间地点进行研究、每日回顾功课、安排时间让自己保持清醒和机敏、使用功课安排台历、学会在正式考试期间好好表现、采取好的检查策略、回家后复习测试卷和杂文;(4)学习技巧,高效阅读、高效做笔记、学会准备考试。J.J.Miles & Sharon Cairns(2002)认为成功的大学生有七个习惯:激情、寻求社会支持、和教授交流、不放弃、有长远规划、注意全面发展、自我约束[5]。Miles,Julianne,Anthony,Brandon.认为好学生有十个好习惯:每次学习内容适量,不过多;安排好固定的学习时间,为每一段学习时间设定一个阶段性目标;认真执行计划;首先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做作业时先复习笔记;学习时避免打扰;及时解决不会的问题;周末要复习该周所学的知识[6]。John M.Grohol(2006)认为,成功学生的十个好习惯是:第一,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学习要坚持和有规律;第二,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第三,制定严格的学习时间;第四,每次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五,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推迟完成计划上的任务;第六,优先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第七,记笔记,确定要完成的工作之前要看笔记,以确保正确完成;第八,学习地点的选择要保证你在学习时无人打扰;第九,组成有效的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第十,利用周末时间复习本周所学知识[7]。以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分析了大学生的各种习惯。丰富了大学生习惯的理论和观点。但这些对大学生习惯分类的研究,由于没有很好的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依然不够系统、不够完善。

三、基于系统观的大学生习惯分类

本文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综合学者们对大学生习惯的分类,根据对大学生现实行为的观察,将个人行为习惯分成学习习惯、娱乐习惯、交往习惯、健康习惯、道德习惯、理财习惯(见图1),构建了大学生习惯的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认识、培养其习惯。

1.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大学生学习习惯从学习过程上分为了解、认知、深思、练习、检验、运用、创新习惯。a.了解习惯。学习过程是从学生接触到事物一开始产生的模糊印象开始的,然而这个时候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完整的、不明确的和不科学的。b.认知习惯。认知是指从初步了解到形成基本认识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认知,并能够进行基本的联系和归纳。c.深思习惯。深思是指大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剖析、联系和总结的阶段。深刻的思考能帮助大学生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联系实际,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其可以由听课、自学、实践等方式引发。d.练习习惯。练习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最终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手段。e.检验习惯。检验是知识体系建立的完成阶段,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f.运用习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结合实践是验证知识是否有效的重要方式。g.创新习惯。创新是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是知识发展的结合点,只有将旧知识创新了才会有新知识,并不断循环下去。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学习方法上分为思考、计划、记忆、表达、阅读、写作六大习惯。a.思考习惯。学会思考和自省是提升大学生精神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就是成长的先导。思考习惯分为自省、社会思考、文化思考和艺术思考习惯。b.计划习惯。计划是对宝贵时间进行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计划也是行动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是时间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宝贵的资源。计划习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计划习惯。c.记忆习惯。记忆是一个过程,是十亿个大脑中的神经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记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只有在良好记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仅仅重视考前知识的记忆,而不重视平时,特别是课后的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是一个习惯,习惯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行为就养成的,同样,知识也不是经过一两次记忆就能够记住并运用的。记忆习惯分为瞬时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习惯。d.表达习惯。表达习惯不仅仅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同时也反映出学习的效果。大学生的表达习惯影响着课堂上的积极度,与导师的交流和自我思想的传递。表达习惯分为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图形表达和肢体表达习惯。e.阅读习惯。阅读是吸收别人思想的途径,特别是哲人的思想。大学生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来掌握专业知识,更多的还要借此来掌握多元知识,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阅读习惯分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惯。f.写作习惯。写作就是写生活,它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具体化,让别人感受我们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上的交流。同样,写作也是学习习惯的一种,它关系到一个合格大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想法和观点,是大学生在当今公民社会上发言的有力工具。写作习惯包括列收集素材、提纲、引用、修辞、修改等习惯。

2.娱乐习惯。随着城市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更多面对的是城市和网络,“宅文化”盛行,大学生往往是在宿舍里面对着一台电脑就可以过一天,并慢慢养成“宅习惯”,甚至出现聚会时还默默的玩着手机的奇特现象。大学生的娱乐习惯总体可以分为网络、聚会、体育、旅游、看书、音乐、影视和逛街八大习惯。①网络娱乐习惯。当今网络娱乐盛行,大学生也在整个网络娱乐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网络娱乐习惯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交友、网络读书习惯等。②聚会娱乐习惯。大学生聚会不但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联系感情,增进了解的方式。聚会娱乐习惯包括聚餐、K歌、喝茶、棋牌等习惯。③体育娱乐习惯。体育娱乐也是大学生娱乐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娱乐习惯包括跑步、球类、游乐场等习惯。④旅游娱乐习惯。大学的假期时间较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旅游,放松心情,开阔眼界。旅游习惯包括长途旅游、地区旅游、徒步旅游、单车旅游和自驾旅游等习惯。⑤看书娱乐习惯。有时候在温暖的午后,沏一杯茶,读一本书,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读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娱乐方式。读书娱乐习惯分为小说阅读、诗歌阅读、漫画阅读等习惯⑥音乐娱乐习惯。音乐能够净化灵魂、舒展神经和缓解压力,很多心理治疗师就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让病人重新找回自我的。音乐习惯包括歌唱、跳舞、听歌等习惯。⑦影视娱乐习惯。很多影视作品和节目都能够给予观众心灵上的震撼,让观众从现实中暂时的脱离,然后给予心灵的力量,让其重新以放松的心情迎接生活。影视娱乐习惯分为观看电影、谈话节目、生活短片、动漫等习惯⑧逛街娱乐习惯。逛街是指不断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变成自己的。这一种寻找的过程就是一种愉快的过程。逛街娱乐习惯分为淘物品、淘衣服、淘美食等习惯。

3.交往习惯。大学生的交往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渴望交流的时代心理,还为大学生以后建立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基础。交往习惯可以从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交往规范三面进行分析。大学生交往范围一般包括父母、同学、朋友、老师、亲戚等。交往方式包括社交网络、谈话、书信等。交往规范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尊重、礼仪、信用、爱心。

4.健康习惯。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基础,健康往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大学生的健康习惯分为饮食、卫生、睡眠、运动、心理五大习惯。①饮食习惯。饮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体质虚弱和肥胖等问题俨然成为大学生健康的阻碍因素。对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增强体质。饮食习惯分为一日三餐准时进食习惯、饮食结构合理习惯、合理饮水习惯、零食习惯、挑食习惯、吸烟酗酒等习惯。②卫生习惯。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以直接和间接地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生病治疗、洗澡、个人清洁等习惯。环境卫生习惯分为在宿舍、教室、家庭、学校等的习惯。③睡眠习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有熬夜的习惯不在少数,再加上对睡眠不重视和缺乏自控能力,大学里的睡眠习惯就开始变得更加糟糕。睡眠是生物体休息和缓冲的根本途径,不遵循睡眠规律,没有好的睡眠习惯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睡眠习惯分成睡眠时间、睡眠姿势、睡眠质量等习惯。④运动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型以满足爱美之心,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健康,让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活力。运动习惯分为室外晨练、睡前运动、室内运动、健身房运动等习惯。⑤心理健康习惯。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青年晚期阶段,其心理健康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大学生压力和情感问题日趋加重的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习惯分为自我意识发展、人格培养、挫折应对、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情绪心理、网络心理、择业与职业规划心理等习惯。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习惯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控制自我过程中形成的完善自我的行为习惯,比如处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控制自己实现目标、根据自己规划人生等习惯。人格培养习惯是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独特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如何处理孤独、偏执、自卑、多疑等负面情感。

5.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个人道德行为表现出的习惯方式。道德意识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意识,同样,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道德挑战也越加险峻。当代大学生道德习惯包括爱国习惯、责任习惯、诚信习惯、爱心习惯、文明习惯等。

6.理财习惯。随着大学生走向成年,走出父母的庇护,他们在经济上越来越渴望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然而由于从小理财意识和自控能力的缺乏,大学生的自己的“钱袋子”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饱满,理财意识仍有很大的加强空间。大学生的理财习惯包括消费习惯、投资习惯、借债习惯等。

四、总结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源泉,也是每个公民获得幸福的途径。当今中国处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期,然而教育的问题还是迟迟得不到有效地改善,公民违反道德的行为日趋严重,出现了种种人性欠缺的现象。国家在物质和地位上变得强大起来,在“情感”上却是深深的受伤了,急需用教育这一剂良药来抚慰受伤的心灵,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新生力量,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就成为了这剂药的核心配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促成了大学生优良品性的形成,进而强化了大学生在当今公民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让国家在新生力量的推进中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张梅玲.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第十四章?摇讨论与总结[Z].2003.

[2]谭怡钧、陈秀英.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N].邢台:邢台学院报,2005,(1):112-115.

[3]李珣.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范例的养成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29.

[4]胡金枚.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J].价值工程,2011,(13):242.

[5]J.J.Miles,Sharon Cairns & Michael Huston,Counselling Centre,University of Calgary[J].Journal of Interne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

[6]Miles,Julianne,Anthony,Brandon,Ten Habits of Successful Students[BD/OL].

http://www.educationcorner.com/habits-of-successful-students.html.

[7]John M.Grohol,10 Habits of High Effective Students[BD/OL].

http://www.educationcorner.com/habits-of-successful-students.html.

作者介绍:周鼎(1991-),男,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郭莉(1989-),女,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王革(1967-)男,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

作者:周鼎,郭莉,王革

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论文 篇3: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养成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从原则、基本做法和完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养成教育 实践育人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大学生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并强调要“提升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其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大学生道德实践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现实,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然而,作为高校系统开展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育人作用的现象仍普遍。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个部门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了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使实践育人理念更深入人心。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可以解决认知问题,但无法解决实践中学生的行为养成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脱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只有将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养成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因此,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如何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迫切要求。

一、养成教育的特点研究

1.规范性——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皮亚杰在《发生的认识论》中提出:“所有道德都是一个规则体系,而且,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求得。”养成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会尊重规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规则,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违反国家、学校法律法规的。明确行为规范,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2.实践性——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是必然,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教育效果,而养成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所使用的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英国教育家劳伦斯·豪尔特在著作中多次肯定行为训练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应积极开展行为训练活动,从实践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

3.长期性——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长期培养,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使其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反复性——评价反馈是养成教育的调节器。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受教育、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感悟、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反复的行为训练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达到合乎规范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和评价反馈机制,对已形成的德育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养成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利己主义。二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勤奋刻苦精神,得过且过者较多,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荒废学业者不在少数。三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寝室卫生差、生活不规律等情况严重。四是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学生不自信、抗挫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家庭矛盾等情况日益复杂和严重。

2.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道德教育欠缺,人文素养培养匮乏。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导致一些家长、学校和社会忽略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培养,重学业培养轻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尚未真正成熟,一些人缺乏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易受西方文化恶意渗透的影响。

三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生源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三、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规范理解力,帮助个体实现思想品德的社会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表现为不遵守校纪校规、不尊重师长、自我意识过强等,需要通过规范行为,促进其端正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完善大学生道德行为,塑造个体良好的道德形象。

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经久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能够敦促学生自我约束,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

3.完善大学生德行人格,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只有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性、道德意志、道德责任、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把道德变为自觉的德行人格,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措施研究——创建并完善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

1.创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配套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融合,实现学工、后勤、教学等多支队伍的联动。

人性化原则。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紧扣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

公正性原则。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方向取决于他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大学生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高智力群体,对是否受到公正对待特别敏感。在激励与惩罚过程中,要公正对待每一个个体,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

科学化原则。处理好标准育人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在理念上、工作过程中及政策制度层面,坚持分类、分层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

2.创建学生行为养成实践体系的基本做法。

(1)规范学生道德底线——实施学生行为量化考核。创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目的是通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又力所能及的实践,使学生在行为体验与自我反思中受到教育,并最终促使其“内化践行”,形成良好的品行。

(2)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设立《思想品德行为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相应学分。其考核成绩为每个学生8个学期的行为考核平均分。根据班级考核平均分排名情况评定等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成绩更充分地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将志愿服务与学生行为考核挂钩。学生行为考核不通过者,必须在下一学期内通过志愿者服务进行补考。通过这一举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力求将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增强责任感。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

(4)纳入综合测评范畴,与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优评奖体系,配套修改学校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件及管理办法、个人荣誉称号评选条件及管理办法和入党推优办法,综合运用约束、引导、干预、激励和惩戒等手段,既体现基本要求,又鼓励个性发展。

(5)队伍形成合力,构建大德育的全员育人格局。在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资源、思政课教学单位及后勤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力育人的格局。

3.完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研究。

探索大学生分类分层的量化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志愿服务补分体系,突出量化考核的重点,进一步优化考核程序,逐步形成大一、大二以建底线、严规范为主,大三大四以设通道、重个性发展为主的大学生行为养成实践体系。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行”最为关键。衡量德育活动成功与否,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非仅仅以口头语言表达为标准,行为才是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外显标志。通过实践育人,将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贯彻执行,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培养健康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邹春雷.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初探[J].北方经贸,2012(11).

[2]孙圣勇.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探索[J].成功(教育版),2011(3).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3).

[4]邢國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

[5]姜丹.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本文内容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般课题“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编号:Y201432973)的研究成果。

作者:杨娜 李莉

上一篇:中学生分层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存销比指标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