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1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结果只能是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基础与专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形成。本文首先列举高职教育中轻基础重专业的一些现象,结合我们教学督查的思考,分析这种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最后谈谈改变轻基础重专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汽车运用与维修的课程综合化探讨

摘 要: 中职学校课程安排并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探讨了课程综合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综合化教学模式

一、中职学校现状

1.学生现状

由于传统的观念认为,读高中考大学才是一条正规的学习之路,而选择上职业学校是没有考取高中的一种无奈之举,因此,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对学习文化基础课也是失去了信心。另外,他们想通过就读职业学校来学到一门技术,其出发点就是来学技术的,在他们的印象里,学习技术就得在实习工厂里实习,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动手去干,因而有些反感教室的学习。

2.课程现状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仍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就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在第一学期安排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法律等课程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产生厌学情绪的课程,选择职业学校就读就是因为对上述课程兴趣不大,学不进去,才不愿意继续学习这些课程的。如果沿用老路思想,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职业学校的新鲜感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没有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这样将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以后学习其他的课程。因此,一上文化基础课就出现昏昏欲睡和逃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严重的是由此引起的学生厌学情绪将会高涨,甚至产生学不到专业知识的想法,甚至退学,造成学校生源的流失,还会对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本专业学生还是能提起一些兴趣,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对于专业课,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学生是充满了期待,但是专业课必须有适当的专业基础课作铺垫,而要想学得更深入和扎实,必须有文化课作基础。但是,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课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有什么用,就不愿意学。这样的课程编排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基础课不听,专业基础课选听,专业课听不懂。因此,只有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二、改革方法及步骤

1.将文化基础课融合于专业课中

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课程模式,将文化基础课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并适当去除不必要的章节,比如数学的对数、物理的光学,而有些是重点,比如电磁学、液压、化学,这些内容要作重点讲述。但又不是单一地讲述,而是在讲述专业课的时候,与专业课内容有联系的时候,再用几个课时的时间作专门的讲述,其目的是直接为专业课服务,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能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激发学习动力。具体说来,可以将液压知识融入到自动变速器和制动系统中讲述,电磁知识融入到传感器、点火系、起动机、发电机中,电路基础知识融入到汽车电路中,计算机内容融入到电控发动机中,化学的知识融入到蓄电池和调漆中,其他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也再着重讲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学习。

2.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教师在讲述专业课的同时,还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等。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实行综合化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进行准确、熟练、规范的操作演示。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促进教改的步伐。

(2)要有自己的教材

由于综合化教学要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当务之急,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实用、适应综合化教学的校本配套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为确保综合化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校本教材。根据综合化教学需要,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各种综合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师会更加熟悉教材的内容,也满足教学需要,并为综合化教学实施做好准备。

当然,实施综合化教学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的教改工程,牵涉面广,绝不是几个人短时间能完成的。这要取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要得到各科教师的理解和达成共识,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开发、实训实习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可能实行。

参考文献:

[1]劳凯生.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汪学品

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2:

高职教育的误区之一:轻基础、重专业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结果只能是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基础与专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形成。本文首先列举高职教育中轻基础重专业的一些现象,结合我们教学督查的思考,分析这种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最后谈谈改变轻基础重专业应该采取的措施。轻视基础重视专业高职教育误区在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教学督查中发现基础课程在职业技术院校被强行压缩,甚至到面目全非的地步,专业课程也没有加强。这种理念基于一个现实: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高考的末端或各地自主招收的中职学生,还有少量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学习有困难,因此各高职院校希望通过高职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于是也就出现轻基础重专业的现象。但这种教育理念存在诸多弊端:文化基础太单薄,导致专业理论学习不到位,影响实践实训的效率,致使职业技能的形成困难。本文首先列举高职教育中轻基础重专业的一些现象,同时结合我们教学督查的思考,分析这种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最后谈谈改变轻基础重专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一、高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的现状分析高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的根源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国家希望这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职业教育成为具有职业技能的生力军,让他们改变目前企业中一线技术工人是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局面,提高产品质量,顺利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呈现如下的现状:1.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受到歧视。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各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偏重于专业课程,对基础课程给出了人为的限制,甚至是非常明确的限制。或者是在项目申报中给予限制性条款,好像基础课就不需要教学研究与改革一样,这种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对各种项目的申报及评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是各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也有歧视基础课的现象,认为专业课就是重要的,基础课是可有可无的,在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改与教研项目的申报中处处设置障碍,阻止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有时为了减少学校的压力,不惜花钱请外校的所谓专家作评委,目的就是砍掉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其实不用这样大费周章,只要学校在项目申报通知上注明只限制专业课才能申报不就结了,何必让基础课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准备申报材料呢?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现象却屡屡发生!2.基础课被随意删减。一些基础课被砍掉或缩水,如大学语文被砍掉,英语减少学时,本该开设一学年的数学被减少到三分之一。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1)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大,从中学开始就在学习上欠下了许多东西,导致学生在基础学科没有优势,考试过关率低下。(2)院系迫于学生过关率低的压力,砍掉一些基础课或将其课时减少,把多余的课时放到实习实训上,学生易于过关,也学会了一些技能,表面上看起来效果不错。基础薄弱很难有突出的成就已经得到历史的检验。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较好,能够产生若干部古代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较差,也就没有在世界文学中有影响的著作出现;中国古代数学偏重应用,筹算思想也曾经有过一些重要的应用,但缺少理论支撑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得不到别人的认同。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3.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在教学督查中我们发现,(1)机械专业的专业课中不仅需要传统的微积分知识,还要用到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定理和几何中作图问题。而正弦余弦定理的计算在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非常薄弱,一些较复杂的计算已不复存在,大学数学中也没有这些内容,所以学生对这些计算较困难;几何作图的一些方法及结论只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一定的训练,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几何作图问题,而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只能就一个个具体问题来探索作图方法,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作图思想,如果不是教学督查很难发现几何作图在机械专业还如此重要。(2)电子专业的专业课中需要用到复数的知识,这也是中学数学比较薄弱的地方;电子专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编程问题,利用计算机编写程序却需要算法,算法产生的基础是数学,但大学数学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算法研究;要学习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时需要离散数学中逻辑初步知识,而电子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没有离散数学的内容。(3)计算机专业需要一定编程能力,编写程序需要作算法分析,要比较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数值计算的能力,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根本不考虑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计算机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一些专业的学习需要电路基础,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各专业却很少开设电路基础这门课程。(4)财经专业需要进行风险预测与风险决策,也就是需要一些概率与统计的知识,但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却不学概率与统计,导致在讲授风险问题时只能纸上谈兵,不知所云;在经济学的学习中,要涉及西方经济学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些知识也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内容,然而所用的数学基础在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中没有介绍,试想一下经济学该如何讲授这些知识?(5)物流管理是近年新兴的一个学科,涉及仓储管理、物流运输与配送等诸多方面,其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上的运筹与规划、网络流、图论、最优化等问题,而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而担任相关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很多是从管理专业分流出来的,他们大部分是文科类老师,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很难说没有问题,照本宣科是正常现象。(6)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写出的东西缺乏文采,大部分采用网络借鉴的方式完成任务,原创性少。(7)英语教学与不同的专业需求之间同样存在脱节的现象,各专业的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也缺少交流与沟通,各行其是,缺少配合与补充。4.基础课与实践课脱节。实践课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基础课教学中没有涉及或不是教学的重点,给实践带来困难,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在机械制造实训中需要用到正弦余弦的较为复杂的计算,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没有介绍相关知识;在机械加工中需要用到曲线、曲面的曲率,而职业技术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根本就不介绍曲线的曲率,导致机械加工中经常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在物流实训中需要的数学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涉及,专业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谈到如何应用,导致物流实训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不能利用数学原理快速解决问题。5.专业课与实践课脱节。首先,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内容存在一定脱节现象;其次,就是专业课的教学安排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协调,更有随意调整的现象发生,一些专业课老师不带实训,而带实训的老师没有上专业课,存在脱节问题;一些文科类实训课程没有实验指导书,学生不知道实训的内容和任务;一些文科实训安排松散,第一天的任务就是分组,第二天是查资料,学生可以不到实训室而到图书馆,这种分散查找资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6.实践实训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员工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和作息时间,而我们的实训实践经常会出现学生迟到或缺席的现象,没有纪律约束,时间观念淡薄;由于实训期间很多指导教师没有把实训的步骤、任务及安全操作流程告诉学生,而实训室也没有安全章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材料上降低要求以保证实训的安全性,这等于降低了实训的要求,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大;理论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往往不会操作或很少操作,操作能手大多是从企业聘请的熟练工人,虽然理论水平不是很高,待遇较低,但他们却是实训的主要力量;实训室基本没有进行实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没有安全操作章程、没有实训的步骤与流程图、卫生状况差、设备没有记录等,影响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和实训的效率,一些实训的教师根本没有作实训准备,导致实训不能正常进行;校企合作水分很重,合作办学没有落到实处,往往是学校重视而企业并不积极,他们挂牌与学校合作只是为了企业的对外宣传。二、改变高职院校轻基础、重专业的措施高职院校应该不同于职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学生的系统学习;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只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不需要多少文化,主要针对的是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农民工或再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可见高职院校的基础与专业同样重要,但要树立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轻基础、重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减少歧视,公平公正对待基础和专业。一个国家歧视一个群体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一所学校歧视某个学科和专业,同样会增加矛盾,这种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同样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必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门课程,给予同样的机会,才能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让不同的学科在同等的机制下进行竞争,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顺利开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有足够的动力,今天很热门的专业可能明天就会被社会淘汰。当然职业技术院校应该有别于普通院校,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基础课程应该尽可能为专业服务,为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只要我们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意识,平等对待各门课程,围绕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教学,就会快速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产业升级也就指日可待。否则就会出现相互攻击、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2.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各门课程的功能与作用未必相同,无论是学习一门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没有多大用处,如果学习若干门课程,可能就有一定的用处。职业院校基础课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实践实训提供工具,为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专业课可以为实践实训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保证实践实训的有效开展;实践实训课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掌握情况,验证专业理论的正确性,拓广专业课程中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所以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显得格外重要,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会导致专业课成为空中楼阁,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间接影响实践实训的正常开展;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脱节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专业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实践课就不能成为专业课的继续和延伸。加强课程之间衔接的具体措施如下:(1)基础课教师应该多关注相关专业课所需的基础理论,主动与专业课及实践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此为契机,改革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为专业服务。(2)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留意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理论,主动与相关基础课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保证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3)专业课老师要与实践课老师进行有效衔接,保证专业理论为实践实训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使实践实训课成为专业课的继续和延伸,为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经常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激励教师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尤其是借鉴其他课程教师的成果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3.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实践实训与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我们认为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应采取如下措施:(1)要选取一些需求量较大且愿意把学校作为企业新兴力量供给基地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单位让学生集中实习,改变目前分散实习的局面。(2)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的管理、技术,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引入学校的实践实训教学之中,不能走马观花地看看了事,特别要加强安全操作的教育与提示,在实训室应该设置安全章程,要时刻提醒学生安全操作是第一位的。在一些任务基本固定的实训室,要把实训任务、实训操作流程张贴在较为醒目的位置,方便学生阅读和按步骤操作。(3)要聘请企业的员工到学校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企业的技术工人的操作流程和劳动纪律,为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采取的手段与方法,尤其要学习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所采用的措施。(4)要注意实践实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建立实训档案,与企业进行对比,缩小差距。三、结语重专业轻基础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人为地增加矛盾,与和谐发展的观点相背离,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基础与专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形成。所以我们认为,基础与专业齐头并进,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意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2):93-95.

[2]冯天祥.《计算机应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57-159.

[3]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6):8-10.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1a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冯天祥

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篇3:

中职德育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教育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现行职业教育中,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被称之为“豆芽课”“边缘课”的德育课更是不受学生重视,为了贯彻中职德育大纲“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的要求,满足学生家长“学门手艺,有项专场”的要求,授课老师运用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监控等方面对德育课进行策略化改造,最终形成具有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特色的中职德育课堂,让学生爱上德育课。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与专业课 教学策略

虽然德育课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中职教育中,“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中非常普遍,使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一提到德育课就认为是“豆芽课”,就是讲大道理,说教居多,所以不想听;再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看,这种思想导致德育课堂主动学习的学生很少,大都敷衍了事,没得兴趣,所以不愿听。从专职教师的角度看,德育课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道德、理想、信念……講授方法如果老旧的话,就是满堂课的灌输政治思想文化,对学生而言缺乏说服力,课堂沉闷。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着结合专业,从改进教学策略的角度改变学生心目中德育课与专业课的对立状态,使德育课和专业课深度融合。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总的来讲,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德育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我们可以试着在这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围绕专业

教学目标的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就要体现出专业课的特点,围绕专业课来设立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时,可以将烹饪专业的“卫生”,财会专业的“仔细”,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细则,教学时和学生共同探讨,即契合实际,又不需要学生太多的理论知识,就能驾轻就熟的进行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法的选择依靠专业

教学讲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多年来教学的要求,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语文这类学科往往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来采用分层教学等方法,基本都是可以行的通的,但德育课的评价标准绝不是水平和成绩,很难采用这样的教法来体现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试着从专业方面想办法。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并且带有一定的共性,比如烹饪专业,凡是要求自己动手,我们就把厨房摆到课堂上或把课堂设在厨房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堂烹饪展示。当然,设计上要注意符合专业特点,烹饪就展示刀工,酒店就插花摆台,会计就点钞。都是专业技能,学生既有自信完成,又满足了他们喜欢自己动手的愿望,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体现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三.教学案例的使用来源专业

说到案例教学法,是每个学科教学中都会使用的教学法,德育课也不例外,但是案例的选择也是有策略的。德育课教学,要想案例使用生动有感召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案例就在身边,主角就在眼前”,也满足了德育课教学大纲“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的要求,改变案例中高大上的人物和事迹,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的现象,尽量使用行业标兵、同行竞争对手、同专业师兄师姐、同窗同桌等,让学生也能望其项背,觉得有代表性,有指导性,有真实感;可学习,可借鉴,可接受,真正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

四.课后评价的方式贴近专业

德育课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一堂课中,那就没有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反馈与评价是德育课可以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要求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可见,德育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真不是一节课能全部完成的,而要依赖于课后的延伸与反馈。可以用行业标准,专业标准作为课后评价的标准,把课堂上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一直伴随学生成为行业标兵,专业能手。

如果能有效的运用这些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效果,

(1)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来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让学生认真观摩,又可以让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课堂就会非常活跃,碰撞出较多的思想火花。课后的教学评价反馈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搜集资料、论证、制作汇报PPT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业的形式。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德育课堂,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更愿意上德育课。

(2)从任课教师上课感受来看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下的中职德育课堂,丰富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德育课的课堂容量,使得德育课能够采取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对学生来讲,课堂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前驱知识作为基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便能够在德育课的学习中获得较强的成就感。这对成就感较为缺乏的中职学生来讲,能够极大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动力。对于德育课教师自身来讲,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其教学成就感的提升,从而激励其教师专业发展。

(3)从专业课教师来看:将专业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以恰当地方式融入德育课,不仅深化了专业课教学,也使德育课丰富起来。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元素非常多,通过与德育课教师的配合,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以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德育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实际早在多年前就一直被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改的目的还是非常明确的,但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在在改变了教学策略后的德育课教學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的改进。

(1)教师在教法上加以改进后,学生是否能在学法上予以跟进。例如教师希望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跃,但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团队合作的优点可以各取所需各展所长,但也有利于有些人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如何处理?就需要教师在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在课前准备的岗位中做好选择,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课后评价中也要体现出来,而且可以采用轮班制,让每位同学每个岗位都尝试一遍,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体现专业水准。

(2)教学策略的改进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德育课对教师教学准备要求较高,需要广泛地查阅资料、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教学资源的开发也颇为不易。如果只是一位德育课教师单打独斗,教学准备上花费的时间将会非常多。比如教学设计的贯彻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教学资源,教龄较长的德育课同行普遍感到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为有限,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另外,如果每一次德育课都要这样来上,德育课教师备课压力就相当。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以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在课前下发给学生。小组经过认真的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讨论等多个环节,在课堂上呈现出小组探究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的压力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也将减少疲惫;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和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活动展示的过程,也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的学习,延长了学生学习的环节。并且,学生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保存、归档,以及与同类型专业的德育课教师进行分享,能够极大地促进了专业与德育课深度融合。

过去,包括现在,我们谈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学好文化课,有利于其专业课更好的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味地强调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确使得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不平衡变化。实际,文化课与专业课不需要对立,二者应该是高度融合,相辅相成,跨界与融合,这正是德育课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德育课本就不应该囿于自身作为德育学科教学的体系和框架,而是应该勇敢地踏出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学生专业和学生实际。这样的德育课才会具有更强的教学实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注专业与生活实际,使教与学的有机相长。

参考文献

[1]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1).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杨虹

上一篇: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