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2024-05-02

专业语文教学论文(共9篇)

篇1: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论在中职烹饪专业中开展专业语文教学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秦海宁

【摘 要】有针对性地把中职烹饪专业语文课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听的本领、说的功夫、读的兴趣和写的能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2: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文章编号】0450-988903B-0104-02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不少行业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如餐饮行业,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已挑起行业的大梁,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却越来越困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说的功夫、读的兴趣和写的能力四个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专业学习。

一、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记流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针对“听”的专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清要点、听懂言下之意等,能够通过复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语文教材中所举例子一般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并不易掌握,往往敷衍了事,实际训练效果不佳。为此,对于烹饪专业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认真“听”一节专业课,认真记录该节课学到的一道中式烹饪家常菜的制作流程,并在语文课上对所记录内容进行复述,由教师检验“听”的成果,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复述最清楚,评判专业课教师对烹制中的细节介绍是否到位。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好内容记录,一是内容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学生往往能积极对待;二是他们为专业课的内容复述作准备,这就促使他们课前预习,在专业课上“听”得认真,记住重点,关注细节,到了语文课的内容复述时才能表述流利、讨论热烈,从而实现了语文课与烹饪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基础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每道菜的烹制流程。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说的功夫――介绍菜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说”,不喜欢朗读课文、发言不积极,不注重口语训练。过去,在语文课口语考试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得分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低,他们认为今后的工作环境是在厨房认真做菜,不需要与他人有太多的言语交流,对自己“说”的能力并不重视。对于语文教材上的口语训练内容如自我介绍、模拟求职面试,对他们来说太大众化,缺乏实际意义。笔者结合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当今社会对厨师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能烹制一道好菜,还应该能将一道佳肴的妙处介绍出来,为食客带来听觉的享受,并提高各种菜系的文化听品味。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对会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明白:好菜也是需要包装的,能用美丽的词汇介绍美食的妙处才能吸引更多的食客。()此时,笔者适时提出要求,好厨师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由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烹饪流程的兴趣了,学生往往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学会介绍不同菜系的烹制方法,或介绍不同美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不愿说、不屑说,到大声说、抢着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读的兴趣――取菜名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很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那就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笔者在引导烹饪专业学生进行阅读时,仍然是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现有的`一些通用菜名加以改革,取一个新菜名,新菜名或要有文化底蕴,或有时代特点,或有诗情画意。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但慢慢就在课文中找到灵感,取出一些较有创意的菜名,如将普通野菜汤重新命名为“我愿意是激流”、扣肉双吃命名为“将相和”、杂粮包命名为“那些年”等,在取菜名的环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天马行空的取菜名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意,而创新和创意的源泉就在于多学习、多阅读,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对专业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书籍,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写的能力――列写菜谱

中职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写得很少,甚至空白。用学生的说法就是“语文课最不愿意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烹饪专业的学生采用练习写菜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刚开始,学生认为列菜谱很简单,但真正动笔后才发现要写好一个详细的菜谱也不容易,因为菜谱的菜名、原料、烹制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要一一写清楚就有点难度,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列菜谱的练习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菜谱写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进行专业学习,要将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精彩,才能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储德发。试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专业渗透――以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

[2]杨峰明。浅谈烹饪专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10)

篇3: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专业渗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教学思路, 注重进行专业渗透, 以语文教学为载体, 明确地为专业教育服务,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呢?本人以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为例, 阐述这个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 融入职教特点

教育思想决定教学行为。首先,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中职语文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其次, 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许多中职生轻视语文课, 学校和老师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对他们学习专业及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 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职业意识

根据旅游专业特点, 可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模式, 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意识。

1、设置专业情景, 强化听说训练。

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训练听说开始。 (1) 要求学生努力说好普通话。 (2) 培养学生仔细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⑶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 结合专业设置情境, 进行听说训练。本人要求学生每次三人轮流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 第一轮演讲的话题学生自定, 第二轮及以后, 老师限定演讲范围为跟旅游相关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比如景点介绍、模拟导游等。学生专业素质由此得以提升。 (4) 找准文本与专业的结合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专业渗透, 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 旅游专业应侧重于文章介绍的优美风景, 可让学生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月下的荷塘, 进行生动的模拟导游讲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专业技能。

2、结合专业内容, 提倡开卷有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提倡开卷有益,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旅游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是导游工作, 他们将在名胜古迹间穿梭讲解, 所以学生须具备很广泛的知识, 自由、轻松地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课外书, 既能增加专业知识, 又能提高文化品位。

3、立足专业特点, 培养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写作训练是中职生的薄弱环节,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学时应从专业的角度, 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旅游专业的学生写作重点是欢迎词、导游词、协议等。所以在上“应用文写作”这一章时, 本人侧重这部分的讲解, 并且带领同学走出课堂, 来到学校的“艺术长廊”, 让同学们当场写作欢迎词和导游词, 轮流当导游, 展示专业技能。这种与专业相结合的写作模式颇受学生欢迎,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改变考评方式, 增强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倪文锦《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4: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04-02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不少行业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如餐饮行业,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已挑起行业的大梁,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却越来越困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有浓厚兴趣,但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说的功夫、读的兴趣和写的能力四个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专业学习。

一、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听的本领——记流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针对“听”的专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清要点、听懂言下之意等,能够通过复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语文教材中所举例子一般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并不易掌握,往往敷衍了事,实际训练效果不佳。为此,对于烹饪专业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认真“听”一节专业课,认真记录该节课学到的一道中式烹饪家常菜的制作流程,并在语文课上对所记录内容进行复述,由教师检验“听”的成果,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得最认真、复述最清楚,评判专业课教师对烹制中的细节介绍是否到位。要求学生在专业课上做好内容记录,一是内容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学生往往能积极对待;二是他们为专业课的内容复述作准备,这就促使他们课前预习,在专业课上“听”得认真,记住重点,关注细节,到了语文课的内容复述时才能表述流利、讨论热烈,从而实现了语文课与烹饪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基础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每道菜的烹制流程。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说的功夫——介绍菜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说”,不喜欢朗读课文、发言不积极,不注重口语训练。过去,在语文课口语考试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得分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低,他们认为今后的工作环境是在厨房认真做菜,不需要与他人有太多的言语交流,对自己“说”的能力并不重视。对于语文教材上的口语训练内容如自我介绍、模拟求职面试,对他们来说太大众化,缺乏实际意义。笔者结合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当今社会对厨师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能烹制一道好菜,还应该能将一道佳肴的妙处介绍出来,为食客带来听觉的享受,并提高各种菜系的文化听品味。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对会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明白:好菜也是需要包装的,能用美丽的词汇介绍美食的妙处才能吸引更多的食客。此时,笔者适时提出要求,好厨师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由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烹饪流程的兴趣了,学生往往会在课前精心准备,学会介绍不同菜系的烹制方法,或介绍不同美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不愿说、不屑说,到大声说、抢着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烹饪专业学生读的兴趣——取菜名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很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那就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笔者在引导烹饪专业学生进行阅读时,仍然是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现有的一些通用菜名加以改革,取一个新菜名,新菜名或要有文化底蕴,或有时代特点,或有诗情画意。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但慢慢就在课文中找到灵感,取出一些较有创意的菜名,如将普通野菜汤重新命名为“我愿意是激流”、扣肉双吃命名为“将相和”、杂粮包命名为“那些年”等,在取菜名的环节上,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天马行空的取菜名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意,而创新和创意的源泉就在于多学习、多阅读,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些知识的积淀对专业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书籍,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培养烹饪专业学生写的能力——列写菜谱

中职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写得很少,甚至空白。用学生的说法就是“语文课最不愿意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烹饪专业的学生采用练习写菜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刚开始,学生认为列菜谱很简单,但真正动笔后才发现要写好一个详细的菜谱也不容易,因为菜谱的菜名、原料、烹制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要一一写清楚就有点难度,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列菜谱的练习中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菜谱写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进行专业学习,要将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精彩,才能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储德发.试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专业渗透——以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5)

[2]杨峰明.浅谈烹饪专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0)

【作者简介】秦海宁(1978- ),男,广西灵川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政教处副主任,讲师。

篇5: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从20起对金融专业的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教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想法,进一步梳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作 者:戴夏晶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浙江,嘉兴,314001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4)分类号:G424.1关键词:问卷调查 金融专业 双语教学

篇6: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

题目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及该专业教学改革的建

学生鄢宇恒

年级2010级

专业教育技术学

系别教育技术系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及该专业教

学改革的建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与技术的迅速更新,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面临着能否紧跟技术的前沿,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致力于与新技术相脱节,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技术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技术的能力。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在研究教学模式之后,提出了针对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关键字 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适应能力

引言: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网络,网络的重要性已如同人们吃饭穿衣一样,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正随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迅速的更新。就读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处在技术更新如此之快的风口浪尖上,既体现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又体现出该专业学生在技术上的滞后性。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重要性是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因为技术的更新迅速绝不允许像传统学习那样,理论知识甚至技术,学会之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风雨不动,坐吃山空。如今的技术,就拿软件来说,可能几个星期,几个月。新的软件就会产生。面对这种情况,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像等待上战场的士兵。时刻高度专注等待着自主学习的开始。由此看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技术上的技术滞后性又如何理解呢?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该专业的考试既不能授之以鱼,也不能受之以渔,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就拿一个新软件的教学来说,教育技术的教师不仅仅要求介绍该软件给学生,简单的介绍软件的操作比学生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学习态度。因为一个软件更新迅速,使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逐一讲解教学,一个软件教会了,可能几个月,几年后这个软件就淘汰不用了。而如果学生仅仅从老师那里掌握了授之以鱼的该

技术,那么如何能跟上技术的迅速更新?所以说,这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滞后性。根据以上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情况,以下将做更深入的分析。

一、教育技术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

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顺着一条这样的路来发展的:视觉运动——视听教-——程序教学——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教育技术专业面临着大量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问题。而随着信息的重要性,各种小学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一,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入学率迅速提高,这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既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技术的学习,而在技术飞速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的快速学习将是对该专业学生的考验。第二,教育技术专业招生院校增多,但整体水平却不重,教学质量与学科等级一直排在边沿,这使得该专业的学生不仅数量迅速增多,也导致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学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人才式的教育更应该被引起思考。第三,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对新技术的自主学习要求也在提高。除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能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二、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势及工作适应能力的角度探讨教学的改革与对策

由于对学校教学技术与实践相联系的认识不够。认识不到在实践工作中拿些方面的重要能力不够。造成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实践工作的要求。同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适应性的定义一个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条件、环境、胜任岗位的一种能力状态,是人与职业在经济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从事的工作是信息技术教师、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工作的适应能力中,需要加强的能力有: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知识、教育技术管理和评价、软件操作能力、教学技能、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而在这些能力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尤为重要。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其中最被重视的是多媒体与网络的就业方向。第二,从工作适应能力反映出来的问题。首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践开发能力不强,许多毕业生提到本科阶段学的比较肤浅,刚入了这个软件的门又进入另一个软件的门,普遍认为要精通一门软件的操作,并没有达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其次,科研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科研能力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所重视的原因在于,教育技术理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且还可以为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提供理论指导。从另一个方面看,也反映了学校在本科教学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比较欠缺,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普遍对加强信息教学能力重要性都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毕业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大的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普遍不高,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不是主科老师,所以还要从事多项教辅工作。一些刚参加工作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刚毕业,对工作十分不适应,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网管、辅导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工作、学生考级培训、软件培训、电脑维修、教务处的工作(包括学生成绩处理,制作成绩录入系统)”这样繁琐的工作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扎实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而掌握知识不能一蹴而就,仅凭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这要求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加强,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必要。只有在学生拥有自学的意识之后,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临危不乱,时刻学习时刻提升。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值得引起学校的重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实践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方面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工作适应能力较弱。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影响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同时该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实践工作中最需要的技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四种能力可以说是教育技术专业最核心的四种能力。那么要怎样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这四

种核心能力呢?又怎样才能提高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教育技术专业教育改革应以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为目的,依据以下三个方面为改革基准。首先,在课堂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沿,重视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是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基准,提出了一下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第一是培养学生使用教育技术来解决问题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是完善实践性环节教学,开辟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实践环境,应向学生开放专业重点

实验室,重点建设一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的创新实践基地或岗位,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三是坚持走合作的道路,加强社会、中小学、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面向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与用人单位合作。第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通过动手学习从而从做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是实行多导师制,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是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两个方面。实行多导师制可以把理论与技术分开指导,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形式。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础,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技能、经验能力等。参加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充当助手,参与科研方案的制定。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尝试着独立承担一些课题,参与软件开发等活动。同时理论方面开创大量的讨论课程,进行研讨式学习。讨论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对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能改善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软件,网络技术的更新,不再是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旧观点。更适用于大学生的是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观念中则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再也不是知识与真理的代言人。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教与学的地位和作用。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要面向社会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我们的周围。成人高考,广播电视大学。各种

各样技术培训学校琳琅满目。有不少大学生宁愿花费比学费高出几倍的钱去参加培训班的学习,这种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在向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信息全球化不一定要走进学校才能学习,然而走进大学学习还是每个大学生必走的学习之路。可是各种学习班,学习网站盛行的同时。学生选择学习的原因。除了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气氛的影响和大学期间大学精神的影响。思想的更新和提高,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新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看出问题并采取行动,那么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教师培养学生,使学生自己根据情境需要和学习需要进行计划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学习者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寻求同龄人不同的解释。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在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谢幼如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7: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6日出处:科技经济市场 2007/06作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卫萍已经有142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要]“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大学语文”才有出路。

[关键词] 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一、与专业结合是现实的要求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以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正是由于开放性,什么都包括,天文地理都可以在里边,于是造成了该课程自身内涵、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而当下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也不必学习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来了解所有的知识,于是“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合理性受到质疑,不仅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部分高校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来取而代之,而在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的一些高校里,也有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1]这真是“大学语文”的悲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悲哀之余,我们是否该彻底地进行反省呢?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专业化,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具体的专业技能和实用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想法变得非常突出。于是有人就责怪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精神纬度的建设等等[2]。而我认为与其一味地批评指责,还不如想办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这门学科,喜欢这门学科。如果说“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3]那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这门学科如何可以从“无用,达到“有用”。

尤其是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直接指向就业。我从来不想否认教育的本质是不断地完善人,但是在这个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满足学生的就业生存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地替学生着想,给予他们最渴望的。另外从理论上看,马斯洛已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得非常明确,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具体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就是要想办法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与专业结合,会不会削弱这门课的人文精神内涵。对此,我想说的是,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不仅不会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反,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真正遵循了教学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否则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只会落空。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

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本学科中选取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来补充完善学生与专业就业有关的知识学养和技能。下面我就以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例来阐述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尝试。

1、解读名篇考虑到专业

在教授大学语文时肯定会讲一些经典名篇,但是选取经典名篇中的什么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讲《周易》,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安时处顺”的生存智慧,如果考虑与专业结合我们是否可以介绍一下《周易》的取名艺术呢?如果学生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在将来的商战中能给自己的商店、商品取个好名字,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再比如在介绍《史记》时,如果考虑与学生的商务贸易专业结合,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同学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并指导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刘邦并学习借鉴他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取得商战中的胜利。再比如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讲《三国演义》时,为什么不可以多讲讲其中的智慧和策略呢?毕竟商场如战场啊!再比如讲《红楼梦》时,是否可以专门谈谈王熙凤与探春的管理能力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贴近,能直接给学生有益的启发,因此很受同学喜欢。

2、联系专业背景,贯通中西

我教的学生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他们很多人以后面临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时,特意补充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先进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这样贯通中西的视野,不仅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有助于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也获得了提升,当然与此同时这也给我的“大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3、依据专业需要,落实好工具性任务

工具性是“大学语文”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专门开辟了相应的写作教学单元。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专业论文、文艺评论等应用文体,而我就尽量结合他们的专业需要教给他们相关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当然有的学院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还开设《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则需要两门课的教师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免授课内容的重复。

4、突出专业优势,启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比如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经典《木兰辞》时,我专门结合学生学商的专业背景与他们谈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改编拍摄《木兰辞》并从中挣足钱的后文学产业链情况。我的介绍让学生看到,美国是文化产业强国,牛气冲天地将生意做到我们家门口来了,而我们却只能眼见“肥水枉湿他人田”。这对学商的同学不能不说是个有力的刺激。很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等于就是文化产业强国,其中一些学生看到了文学文化中的商机.甚至想毕业后从事精神文化生产领域的工作,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生的这些反应

让我很激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改革之路。

三、在教学方法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探索

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因此在在教学方法上,我也利用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利用好有相似专业背景的人物

比如在介绍孔子思想时,我专门选取与学生专业背景有关的人物——孔子的高徒子贡为突破口进行讲授,因为他是彪炳千秋的儒商典范。子贡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他以其齐家治国之气魄,勤奋好学之精神,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垂名百世,成为历代儒商推崇效仿的楷模。他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商人,后来他还长期担任鲁、卫二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贵者。到今天还专门召开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以此表达后世商人对这位儒商鼻祖的景仰和尊崇。有了这样一个导人,学生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学习孔子思想的浓厚兴趣。

2、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教的学生所学专业是商务贸易类,其中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因此他们都比较“洋”—对“知彼”比较感兴趣,对我这门要从先秦讲起的公共文化课一开始不予重视。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启发他们认识,在对外商战中“知彼”固然重要.但“知已”更不可少。在介绍古典文学部分时,我力求以专题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精华介绍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越是民族的,越能引起世界的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如此,学生不仅愿意“知已”了,而且还越来越“爱已”“惜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根据专业需要,采用有助于相关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商务贸易类的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授课时我尽量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比如我安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行专题研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合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合作,找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登台进行汇报,并解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等。这样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被上“活”了,学生也感到受益匪浅。

当然强调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原先教材中好的教学内容要继续保持,原先一些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继续使用。提出“与专业结合”,旨在提醒,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大学语文”教学应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庄子的“以天合天”,根据规律办事的思想我们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更是熟悉,现在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如何将先贤的这些宝贵思想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期待着“大学语文”能被更多同学的喜欢,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参考文献

[1][2] 黄越华,杨宏.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6.06(高教)第41页、第41页。

[3]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陈卫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篇8: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语文专业语,语文素养,专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被有的人戏称为“万金油”, 语文课有时会遭学生的冷落, 语文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被有的人认为是“伪知识”, 语文教学甚至被耸人听闻地说成“误尽苍生”。似乎只要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可以拥有对语文的发言权, 拥有评价语文课的话语权,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语文教学大体涉及“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试、评价”几个方面, 其中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够、教学环节的专业性不强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凿性等特点, 不像医学、工学那样有确凿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基础”。也有别于其他的人文学科, 逻辑体系不很鲜明, 知识间逻辑关联也不够紧密, 教学效果不很明显, 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在这个快节奏、用数字说话的时代, 语文引起社会的议论就不足为怪了。但语文不能总处于尴尬的位置, 不能总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笔者从语文的专业性方面谈谈拙见, 就教于方家。

二、语文专业语的宽泛性理解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 在学科中我们姑且称它为专业语, 如物理学中的“振荡”、“电动势”;化学中的“饱和、降解”;生物学中的“淀粉酶”;政治学科中的“政党、国家机器”, 军事学中的“火力侦察”等。随着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兴起, 原专属于某一学科的术语已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 呈现大众化、泛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作为综合性最强的人文学科之一, 在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语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比如我们在语文活动中常说“情感饱和”、“感情细胞”, 这当中就吸收了化学、生物学中的术语。尽管如此, 有些术语仍为人文学科所独有, 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论证方法、论证方式”、“修辞手法”等。另外, 其他一些艺术学科中的术语也为语文学科所有, 如美术鉴赏中的色彩、色调、线条, 工笔描绘, 白描手法;音乐鉴赏中的旋律、轻重缓急、回环复沓;艺术风格中的激越高亢、悲壮沉雄, 细腻婉约等。我以为, 语文专业语就是语文活动中师生讲的“行话”, 包括语言学里纯粹的术语, 文体文学常识语, 修辞学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称谓语, 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的称谓语, 常见的描述意境、风格的术语以及涉及师生价值评判和情感取向的常用语等。

三、运用专业语对话的意义及学生语文素养专业化

专业语既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 也是考试的重要命题点。高考是目前中学教学无法回避的事情, 尽管其明确规定不考名词术语, 但这仅仅意味着不以考查名词术语为目的, 事实上它常在高考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因此, 如果考生不能真正弄懂语文术语的含义, 这些名词术语势必成为考生答题的障碍。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掌握和运用语文术语的意义并不限于应对考试, 它对语文教学、甚至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1. 运用专业语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

思维是一种心理机制。我们思考问题时, 语言总是伴随思维同步进行, 语言充当了思维的物质载体。一个人的思维是否严密, 关键在于他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 进行判断是否严密, 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而概念是最基础的思维工具, 每一个概念都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后总结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表现在语文学科中, 概念就是大量的语文专业语 (包括文学鉴赏中常采用的一些名词) , 如要表达“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可用“静寂”和“苍凉”;要表达“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 可用“悲凉”、“凄清”等文学词语;要表达“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意境, 则可能会选用“凄婉”一词, 等等。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文学鉴赏术语的积累, 在表达的时候, 恐怕只能意会, 无法言传了。福楼拜曾说“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词才能最准确地表现一个事物某个特定的状态”。语文词汇丰富, 术语众多, 在表达方面最有优势。学生经过长期的熏染和积累, 对某个特定的场景、状态也能运用最准确的专业词语来表达了。

运用专业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体现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 命题者常在“表达技巧”“写作手法”“论证结构”“表达效果”等术语上设置题眼, 如科技说明文中常有这样的题干:“以下选项中对生物降解的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个题干的核心语是“概念”一词, 学生要选对答案必须知道什么是“概念”, 概念的语言格式是怎样的, 必须明白概念的语言形式是判断句, 逻辑形式是通过限定外延、扩充内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再如诗文鉴赏中常见的命题表述“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其中诗眼是什么, 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个题目表述中包含了颔联、写作手法、诗眼、表达效果四个专业语, 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术语或将其混为一谈, 势必不能把握命题意图、答题指向, 那就只能凭臆测拼凑答案了。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有关术语的外延、内涵界定清楚并要求学生掌握, 那么他们在答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了。所以, 让学生养成用专业语思考、解答问题的习惯, 对丰富其语言、训练其严密的思维有显著的效果。

2.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凸显某种学科的味道, 但不能体现这门学科独特意味的课一定是价值不高的课。对于语文课内涵的界定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看法却得到了广泛的共识。语文课担负着传道、授业、怡情、傅彩等多项任务是不争的事实, 而“怡情、傅彩”正是语文课的“味道”所在, 也是语文课更像语文课的一个明显标志。我以为语文课与其他理性色彩较浓厚的人文学科课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更具审美性;所以在有限的45分钟里, 教师要力求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更美妙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这势必要求老师尽量压缩讲“正确的废话”的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中用大量的时间和平淡的生活语言 (当然, 语文专业语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生活语言”的一部分, 生活语言也能成为教学语言) 与学生对话, 而极少讲语文的“行话”。纯粹的生活语言毕竟不精微、缺乏文采、不够含蓄凝练, 学生听惯了生活口语就很难对老师说的话引起注意、产生兴趣, 这样就会影响其听课效果。而专业语有典雅精美严密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中恰当运用, 既能留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又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

3. 掌握并运用专业语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 学生努力学习、运用专业语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精神。

当下学生语文专业素养严重匮乏是有目共睹的, 谈吐缺乏典雅气息, 举止缺乏“书卷气”。他们普遍爱读通俗甚至粗俗的读物, 爱听街头闾巷的粗鄙俚语, 爱说浅白无物之语;写作时, 或空话连篇或语言苍白乏味。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或表达己见, 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或滔滔不绝而不得要领, 或无奈地保持沉默, 让人有“茶壶里煮饺子———肚中有货倒不出来”的痛苦。在解答试卷中的表述题时也是“言无尽而意不逮”, 或“只可意会, 无法言传”, 不能让阅卷老师有酣畅淋漓之感。因为专业话语的缺乏, 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说了一大通, 写了一大篇, 但其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有效信息或情感含量却非常有限, 理趣含量更是少之又少。试想, 一个学生连正确、准确、简捷的表情达意都做不到, 其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所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专业语是其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

学生在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固然很重要, 在学习实践中秉承一种专业精神更为重要。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 而“一专”是“多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必须将专业观念深植于头脑之中, 进而产生专业亲近感, 形成专业认同感, 涌现专业优越感, 积淀专业自豪感, 这将是促动学生追求目标的不竭动力, 也是他未来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

篇9:专业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中职 烹饪专业 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48-02

语文对中职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无论是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以后的就业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受到当今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基本上都是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现在随着职业教育“各基础学科应与专业结合,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观点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沿用传统的与普通高中授课相同的教学方式来给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语文课已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该如何调整教学,与专业整合,并渗透到专业中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烹饪专业为例谈谈中职语文课的专业渗透。

一、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现状

从烹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是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群体,90%以上的学生中考总分不足200分,所以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智力或心理障碍。大部分中职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基础比较薄弱。除少数学生以外,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不学语文没有两样,认为与今后的就业无关,可有可无。加上职高语文教材在选材上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即不同的专业,统一的教材,许多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这在烹饪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从老师这方面来看,中职语文教师因为受所用教材的制约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专业文化、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只是单一地将中职语文教学理解为知识的灌输,却没有注重学生专业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学习兴趣。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越来越令人堪忧。

面对目前这样的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要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现实,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渗透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当中去。

二、语文学科进行专业渗透的尝试

(一)大胆取舍教材,突出烹饪专业特点

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每册课本都是设计安排了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写作、文言文以及小说、戏剧等单元模块和教学内容。其中很多经典篇目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所以,必须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就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每学期在接到授课任务的时候,笔者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局限于课本原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而是更注重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强调突出专业性,有意识地大胆取舍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制订授课计划。笔者给烹饪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大胆压缩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的授课时数,选择一些和烹饪专业相关的文章来进行重点教学,如苏轼《定风波》、李白《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饮中八仙歌》、曹操《短歌行》等与烹饪有关的经典诗词文赋,甚至还可以找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又非常经典的关于中西饮食文化类的文章来欣赏,包括中华饮食文化概要和经典菜肴的典故等。如钱钟书《吃饭》、汪曾祺《豆腐》、梁实秋《吃相》、周作人《谈酒》、林语堂《饮食》、梁实秋《鱼丸》、陆文夫《吃喝之外》等。并将每个单元后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整合、改编成三大版块:(1)中外美食推介会;(2)食品雕刻技巧解说;(3)面点制作过程介绍。而写作训练模块则整合成介绍菜肴制作程序、烹饪实习场面描写、菜肴命名、个人简历、求职信、专用书信等几大块内容。对以上内容集中着重进行授课,在授课时酌情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欣赏、观摩、练习机会,充分领略到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规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便在日后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中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拓展相关知识内容

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出合适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因为通过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把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而且会让学生更切实地意识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都会有意识地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拓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例如,在上烹饪专业的同学语文课时,可以着重介绍文章作者所在城市的特色名菜及小吃;在讲授易中天的《餐桌上的文化》时,可以拓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的特点内涵等;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酒文化的知识,什么菜可以配什么酒喝等资料。然后在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各自所掌握的知识,在《劝菜》一课中则让学生思考劝菜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深入挖掘出劝菜这一简单的看似文明友好的举动,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处世态度。这些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等很多途径收集。作为非专业的老师,并不需要做专业深入的分析,只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将有利于学生逐步在语文课中建立起较强的职业意识,并意识到语文课和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使其对烹饪专业知识的敏感度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这些知识内容也将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语文课本内蕴含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基本上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些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课文中能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努力找出课文内容与职业教育工作相联系的最佳结合点,尽量做到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用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给学生讲授《〈论语〉五则》时,可以通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学生灌输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职场上获得信赖,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给学生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母亲正直、勤劳、重情义、做事讲原则的高尚品格,引导他们建立不卑不亢、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正、行得更远。在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时,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尊重内心的意愿,喜欢并努力付出,就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在讲授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时,应重点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在忠于职守和背叛友情的艰难抉择中,最后违背了自己的情感,选择了正义,坚持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难能可贵的职业道德情操,给学生灌输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五、布置课后作业要紧密联系烹饪专业

课后练习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作用。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后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可以根据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后练习,做到和烹饪专业紧密联系。如苏轼《赤壁赋》的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写出东坡肉的制作过程和在课堂上讲述关于东坡肘子的典故。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的课后作业则是写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几点不同。《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作业是为课文中提到的菜肴重新命名或者以菜谱的形式概括出文中菜肴的制作过程。谢冕《永远的校园》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写出北京的特色小吃有哪些。《稀粥南北味》的作业是让学生调动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同学们介绍你最拿手的粥品是什么,怎么做的。作文训练方面则主要是着重掌握介绍菜肴制作程序、烹饪实习场面描写、菜肴命名等和烹饪专业相关的内容。口语交际训练则包括了中外美食推介会、食品雕刻技巧解说和面点制作过程介绍,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介绍和解说。这些各具特色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其浓郁的职业色彩,也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实用之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发挥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六、完善评价机制,在考核中突出烹饪专业特点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多方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考核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与专业相匹配的考核内容。因此,在考核烹饪专业学生时,可以侧重于考核学生掌握烹饪名菜的文化知识典故及设计新颖别致的菜名的能力,或者制作菜谱,或记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考核内容更能凸显职业语文教学的精髓,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胸有成竹地运用语文知识为自己的职业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方法对烹饪专业的语文课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后,学生能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职业素养也得到提升。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和烹饪专业紧密结合,使语文课成为了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点的语文课,并且适应了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

【作者简介】许宜本(1979— ),女,讲师,籍贯广西合浦,现就职于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上一篇:晏场镇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杨台小学办公设施 体育器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