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

2022-04-22

【摘要】可编程控制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劳技中心高中阶段开展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1:

高等数学课程在线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是阐述了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的背景现状,探讨了高等数学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高等数学网络在线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等问题,提出了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80

0 引言

高等数学是大学教育中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一课程关乎很多专业课的学习,更关系到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通过数学的抽象化和数字化,可以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推动其发展和应用。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学习和掌握高等数学知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工程类等专业学生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核心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相继出现,既有基于传统课堂的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等,也有基于网络技术的在线教学,如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微课堂和网络直播课程,这些都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近期,受新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各中小学和高校的学生均无法在校学习,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开展。为了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进度,各中小学及高校相继提出“停课不停学”口号,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采取在线教学的方式授课。而不同的学校和专业,采取的网络在线教学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特别是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本文就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在线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高等数学在线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基于近期网络直播教学实践,针对教学方式和策略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

1 高等数学网络在线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在线教学已经进行了近两个月,相关教学方式也逐渐趋于稳定。针对高等数学的网络在线教学,各个学校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类:学生观看MOOC与教师答疑相结合的方式;指定一位教师录播视频,同一课程学生统一观看学习,班级课任教师答疑辅导;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高等数学课题组教师轮流上课,学生统一观看学习;以班级为单位,课任教师采取录播或网络在线直播教学等等。选取的教学平台也是各异,主要有企业微信、腾讯课堂、QQ群课堂、钉钉、各类MOOC平台、各高校的在线学习平台等。

高等数学的在线网络教学,在学生基础、教师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性,在线网络教学形式和进度不适应。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主要是辅助性质的。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学生不得不通过网络在线学习高等数学。从传统课堂到新的网络在线学习,学生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而且还是很难的高等数学,学习形式的不适应。其次就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差异,特别是一些文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表示跟不上在线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差,继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师对高等数学的网络教学缺乏经验,未能掌握其特点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高等数学教学的主流是传统课堂教学,数学老师通常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在线教学的兴起也才近十几年的事情,相关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目前成熟的网络教学还主要是MOOC,而高等数学的在线直播教学仍有很多问题。另外,很多老师缺乏网络教授高等数学的经验,没能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些年纪大的教师,不熟悉电脑操作的,网络在线教学存在一定的障碍。

(3)高等数学直播教学方式,部分内容教学缺少效率。近两个月的高等数学的直播教学,主要是以分享屏幕的形式进行PPT教学。对于定义引出、图形解释等内容,PPT直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如直接简洁、形象。但是推理证明、习题解答的一些细节方面,由于无法直接在屏幕上书写作答和做记号,相对于传统课堂的黑板,直播教学就显得劣势,消耗太多时间且效率低。

(4)师生之间缺少直接的互动和反馈。高等数学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师生之间能直接互动与反馈,通过黑板上做题方式实时检验学生学习状况。虽然说一些网络课程,如MOOC,增加了讨论与交流环节,作为师生互动部分,它的讨论交流很多是通过留言和上传的方式,缺少时效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网络教学中教师无法直接面对学生,也就不能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进而调整自己的上课状态和内容。而学生也无法对老师的讲课进行现场回复和反馈,课堂缺乏直接互动。进而,课堂上老师跟学生都容易失去激情,影响上课的效果。

(5)教学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型的高等数学网络在线教学。由于高等数学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它的教学理念也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以前虽然说有些学校在实验高等数学的网络直播教学,但毕竟也只是尝试,从教学方式到内容都是在探索,因而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做出很大的创新。如果不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均不会采用網络直播教学的方式教授高等数学课程。因而,针对高等数学网络在线教学,特别是直播授课,需要提出革新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6)考核方式不足,缺乏有效的学习效果检验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最终的形式则是期中和期末考试。高等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强,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状况,传统的课堂上,时不时地进行一些随堂检测,考核学生的状态,从而进行调整。但是网络教学高等数学时,很难实时地反馈。另外,如果只是利用传统课堂的考核方式,而没有利用起新的网络技术,就不能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2 高等数学在线教学的改进与优化

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师生分离的环境下,针对当前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在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努力探索高等数学课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下就高等数学在线教学的策略做一些改进与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高等数学在线教学设计。依据各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大纲。根据专业分为电子信息类、工学类、建筑类等几大类高等数学,选取恰当的教材,并将高等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设计教学内容,例如电子信息类高等数学例题和习题中增加电流、电压和电能的知识,工学类高数里加入极值问题在工业设计中的案例,建筑类课程中添加微积分在力学中的应用实例。课前多做准备工作,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预习,课后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反馈,调整合适的教学速度和方式。针对高等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入科普性的章节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敦促学生主动学习。

(2)加强教师网络在线教学培训与各类直播技术的学习。网络授課的方式种类有很多,如直播授课、MOOC,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很多。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学习和熟悉各种网络平台的特点与操作,将其应用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当中,练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动画演示的剪辑制作以及画图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充分吸收不同网络授课方式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针对高等数学的不同章节,协调课程内容讲解、多媒体课件和动画演示三个部分比例,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

(3)结合直播与传统课堂的特点,根据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定义引出、定理介绍与定理的解释内容,采用屏幕演示PPT和动画演示方式讲解;针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部分,则采用屏幕演示PPT与手写相结合方式,而手写部分主要是借助手写板或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屏幕投影。

(4)将传统课堂、MOOC教学与网络直播技术相结合,增强高等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为了弥补视频授课以及早期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中,缺乏师生互动的缺陷,MOOC增加了大量的讨论与交流的环节。但是与传统课堂相比,还是缺少了师生直接接触,师生无法实时地进行回复与反馈。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逐渐兴起,借助网络直播平台中的聊天弹幕,可以很好地实现主播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而这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网络直播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屏幕演示直播导数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利用弹幕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如函数是否可导及计算方法,例题计算时,学生可以拍照上传过程和答案在学习群内,老师还可以指定学生语音发言回答问题,这些都可以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实时交流。

(5)明确高等数学在线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理念。不论是网络在线教学还是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均是学习高等数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陈出新,高等数学网络直播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更多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线教学演示生动、形象,网络资源丰富且具有交互性,除开高等数学知识的讲解,课程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6)优化和丰富课程学习成绩评价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除开传统的期末考试外,教师可以利用直播技术实时提问、测评和回答,检验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提交平时作业,完成期中测验,并实时出成绩;鼓励将高等数学知识融入到专业当中,以报告或者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评,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学生以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做一篇报告。采用以上多种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逐步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等数学在线教学,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探索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锐,毛耀忠,杨敏.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1):90-93.

[2]任叶庆,张鸿雁,秦宣云.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255-256.

[3]潘洁,许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178-179.

[4]袁静,吕忠.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以高等数学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03):144-147.

[5]赵翰东.数学教学与网络直播融合的新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3):200-201.

[6]韩登利.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8,(29):222-224.

作者:李耿华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2:

高中劳技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可编程控制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劳技中心高中阶段开展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 PLC 高中劳技 校本课程

一 开设可编程控制课程的背景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是当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PLC、机器人、CAD)之一,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主流技术。松江工业区是上海市首家市级工业区,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发达。

可编程控制既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又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劳技课程。四年前松江劳技中心率先在高中课程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课程。

二 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可编程控制课程是高校及中职机电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前必须具备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学起来才比较容易。而来我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主要是普通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电器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直接来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诸多知识上的盲点,给教学带来了较大障碍。

2.没有面向高中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目前市面上的可编程控制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高校学生编写的,少数是面向中职学生编写的,没有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学生的学习时间短,教学内容多

高校及中职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时间大多为一个学期50个课时左右,而我们劳技中心的教学时间集中在一周4天半,共24课时。可编程控制的内容很多,在这 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4.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高中学生

起初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些虽有实际用途、但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项目并不感兴趣,学生觉得“不好玩”。大部分学生反映可编程控制课程比较难且枯燥乏味。

三 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进行的探索

1.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第一,编写原则。(1)科学性。我们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是供学生一周劳技学习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将这门课程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校本教材中。例如,仅三菱FX2N型PLC的指令就有150余条,在4天半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哪些指令呢?在经过了为期2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初步确定了数十个知识点,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可编程控制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我们在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时,尽量遵循了课程原有的科学体系。可编程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既有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希望学生通过一周的劳技学习,体验可编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过程,从而对可编程控制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可行性。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这门课程。例如,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必备知识,而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并未学习过,所以必须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但电器控制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多,到底补充哪些知识点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继电器的知识很重要,如果学生不理解继电器,那么将给后续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将继电器、线圈、常开触点、常闭触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学习可编程控制的预备知识补充在教材中。(3)实践性。可编程控制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我们的校本教材,理论部分的篇幅约占三分之一,实践操作部分约占三分之二。(4)趣味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是兴趣,没有兴趣,就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最终把彩灯、LED数码显示、机器人、机械手、电梯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第二,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对自动控制系统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课程标准》中的控制部分只明确列出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实际上PLC是一种建立在单片机之上,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的自动控制装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制定了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表所示)。

2.可编程控制课堂教学初探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一般包含如下几个过程: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补充必要的新知识)——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评价。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有趣性、实用性等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领悟,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主动交流,共同进步。

3.可编程控制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是劳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觉得通过一周的课堂教学,并非让学生掌握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也并非让学生掌握很多操作的技能与技巧,而是希望通过一周的教学,使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到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初步萌发职业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自评、互评为辅,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席、纪律、安全、卫生等),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 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半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完成了松江区劳技中心《可编程控制(高中适用)》第一版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已印刷成册。配合校本教材,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专题教学网站以方便教学。2009年,汤铭老师面向全市同行开了一节《材料分拣可编程控制》公开课,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其他区县教研员的肯定。2010年,我们参加了松江区首届劳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作品《机械手写“世博”》获得教师创新作品一等奖。

五 今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兴趣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参加可编程控制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有难度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今后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课程谈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第一,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中情境创设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材料分拣的教学中,我通过一段UPS生产流水线视频引入课题,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分拣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设置项目。有趣的学习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初始阶段,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些具有实际用途的项目并不感兴趣,学生觉得“不好玩”。通过一年半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机器人、带传动、音乐编程等项目比较感兴趣。今后我们准备根据学校的条件可再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第三,重视操作。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中“灌输”的知识已经厌烦了,如果我们劳技课堂再给学生讲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喜欢,因此除了一些必需讲的知识外,劳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除了周一上午讲一些理论知识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四,科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态、手势、表情语言的作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方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好的作品,要及时与学生分享。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有兴趣之后,必然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2.完善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做好初中课程的延伸

起初我们设立可编程控制课程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实际上来我们劳技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一般来说第一学期以高中生为主,第二学期则以初中生为主。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可编程控制(高中适用)校本教材,而且要做好可编程控制初中课程的延伸,编写适合初中学生的校本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可编程控制项目

可编程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操作是本课程重要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操作项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我们可编程控制课程可以提供的实验项目有交通信号灯、机器人、挖掘机、机械手、四层电梯、带传动、电动机等。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河北教育,2001(12)

[2]夏国宏、黄松柏.“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2)

[3]郭利霞.高职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6)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汤铭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验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它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又包括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等)[1],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把新技术迅速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在实验手段上,如何使教学实验与崛起发展的IT企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需求相适应;(3)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如何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发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3]。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后续部分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

一、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基础课;(2)技术型专业课;(3)研究型专业课。创新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相关课程的整合问题,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又要保持专业特色[2],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大柔性,给学生自我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例如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可以要求学生跨方向选修。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充分结合该方向的优秀师资以及多年来的项目研究积累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这些资源优势也能为打造特色课程平台和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本专业毕业生在电子、计算机、英语、实践和专业课等方面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如果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夯实的专业基础亦将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技术型专业课基于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践实验课。专业实验依托实验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技术型专业课以课程设计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充分认识,加深理解。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要紧随学科发展,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优越的开发环境。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的课程实践将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前沿讲座已成为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必设课程。本专业已经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的课程性质由“限选”调整为“必修”。由专业领域内从事前沿研究的教师讲述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安排专业教师对所授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讨论。学科前沿讲座的意义,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和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科研平台,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有机会、有兴趣直接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任何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实施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分步培养。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全面一体设计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架构,最大限度消除各阶段知识结构的交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教学方法出发,要围绕“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教与学模式。

本科低年级以知识理解为主,逐步的以开放式、引导式、自主学习为主,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通过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学习的目的。欧美国家多采用观察物理世界,提出疑问,分析对象特征,总结归纳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和创新提高这种适合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以结论为纲”,满堂灌输;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课教师要以问题为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方式[4]。我们需要借鉴这种国际教学模式,用学生自我发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本科高年级建立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小组的科研实践方法和方向,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吸取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4]。

二、基础与发展并重,发展实验体系建设

实验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随时代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时代性。实验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当下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反映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增强实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实验课程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更新。

(2)基础性。实验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科发展方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通过优化、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5]。

三、传道与授业共进,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服务于运营业还要服务于众多的设计、制造、服务、应用等行业,不仅要为信息产业服务,而且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由少数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因此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向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形成电子信息类主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成为院系发展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就如何加强电子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理清改革思路,谋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时代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IT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校学院的自身定位,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形成、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总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包括IT产业在内的多方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

四、结论

本文针对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IT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并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和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谢云,谷爱昱,王钦若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9-22.

[2]迎评工作组.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培养IT人才[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9-63.

[3]夏定元,马杰,邹传云,黄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4]焦李成,石光明,钟桦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5]成谢峰,张学军,朱震华,李巍巍.建设具有“大信息”特色的电工电子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J].2008,27(11):71-75.

作者简介:刘伟锋(1979—),男,山东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

作者:刘伟锋

上一篇:防火卷帘与建筑工程应用论文下一篇: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