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卡产业市场经济学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银行卡产业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而形成的企业群体,具有双边网络市场特征,其产业表现特征和治理规则与单边市场具有很大的区别。文章基于西方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研究分析了西方银行卡产业的排他性准则、额外收费规则和交换费率的共同定价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支付卡产业市场经济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支付卡产业市场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1:

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与推广,既有利于便民、利民、惠民,也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既有利于合作方的公众理念与形象树立,也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融合与产业价值链视角,对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强调了需进一步强化合作与规范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产业融合;合作共赢

一、理论考察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源于数学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发现三个圆圈的交叉处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部位。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跨行业、跨地区企业的兼并重组活动使产业的边界逐步推动模糊化,且逐步形成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

不同的角度看产业融合其内涵不同,如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与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业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所形成的模糊;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角度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扩散改变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市场需求的扩散又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市场空间,使得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二)产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他把每一个企业都看作为由设计、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组成产业的各个企业之间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链条式的关系形态,这就是产业链。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链。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相联接,称之为产业价值链。组成产业价值链的企业数量、各链接点企业间协同方式、各环节对产业链的价值贡献及各环节上每一个企业的个体运作效率决定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和其中的组织方式,且主导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命运,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

(三)文献考察

褚福灵(2008)[1]分析了传统社会保障卡的地方性带来的诸多不足,从跨地区视角提出了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之路的必要性。张再生(2011)[2]认为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医保筹资和待遇水平不同、医疗项目支付标准不一致、信息标准和操作平台不完全统一等是现行社会保障卡所具有的局限,并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即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卡应用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卡的规范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傅鸿翔(2010)[3]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一卡通”的内涵、实现环境与途径,并从保障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上提出了相应建议。王昭袆(2011)[4]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认为“一卡通”的实施是社会保障改革中期待已久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社会保障资金跨地区转移迈出了重大一步。

至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功能以及必要性、如何发展等方面。本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对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概念界定及其功能,结合目前我国各城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现状,从产业融合与产业价值链视角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使相关部门在密切配合、合作共赢中,更好地为“便民、利民、惠民”服务。

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

(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社会化管理的内容日益增多。但现行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给百姓的现实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参保缴费、领取社保金、医疗划结等。对此,人社部按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这是跨部门的战略性合作,对促进社会保障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均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既能行使参保业务功能,又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符合我国社保机制的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现状

人社部发行社会保障卡的总体目标是“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其中,“一卡多用”是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劳动者个人或用人单位发行一张IC卡,其相关信息存储在其中,如劳动者的自然状况、就业合同、岗位工种、工资收入、职业培训等,其就业活动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服务紧密相连;“全国通用”是指某一地方发行的社会保障卡,不受其它省份、地域的限制,可在全国(大陆)任何地方均可使用,以支撑劳动保障业务在全国各地展开,并享受相应的服务。

2011年11月12日在重庆首批发放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从此拉开了全国金融社会保障卡的试点以及普及的序幕,湖北、内蒙、黑龙江、山西、宁夏、河北、贵州、新疆等省(区)也陆续开始发行金融社会保障卡,2012年迎来了全国社会保障卡办卡换卡的高峰期。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社会保障卡不仅仅考虑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还可作为普通银行卡,在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服务中使用。很多城市社会保障卡还作为一张“市民卡”加载了其它各类功能,如可以接收民政优抚、公安信息查询、小额金融支付、搭乘城市公交、接受社会救助、缴纳各类公积金及储蓄取款等服务,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公民的“万能卡”。

三、对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保障卡的发放与普及,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也给诸多的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市场需求的扩大是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一卡多用”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它既涉及到磁卡多功能技术、安全密钥技术及生物指纹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又涉及到社会保障卡应用系统、操作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个人化处理系统、基本数据录入系统等诸多系统的融合。

(一)基于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从产业融合角度观察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我们不难发现:一是其整合了政府(人社部)、公共部门(卫生事业)、企业(银行、磁卡生产商)等的生产服务功能,并在彼此的合作中显现了一卡多用技术、安全密钥技术及生物指纹安全技术的融合;二是从产业组织与产品服务角度而言,伴随着“一卡通”功能的增加,合作的部门越来越扩充,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显现出劳动与社会保障功能及诸多便民功能的融合;三是从产业竞争与创新的视角,“一卡通”涉及的各部门在技术与制度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后融合为一体化市场,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政府对IC磁卡的需求,企业对IC芯片的生产,各公共部门业务的加盟,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等,均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与产业融合形式,彼此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并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既是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的改变,又是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一卡通”产业链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一体化,既促使各垄断部门向完全竞争市场转变,也使得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

(二)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经济学分析

从产业价值链特征观察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我们也不难发现:IC卡生产商与政府的合作,极大地拓宽了其产品市场,并拉长延伸了产品价值链的形成;而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的加盟与介入,又极大地开拓了它们的市场范围,也拉长延伸了自身的产品价值链。随着“一卡通”功能的不断增加,其加盟企业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拉长延伸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公共部门、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其服务功能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使其在公民当中的形象更加光彩,即它们在百姓当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显现和升华。它们与“一卡通”拥有者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能够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便利,既能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又能起到“万能卡”的功效,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也更好地提升了公共部门的服务。根据人社部要求,各地在今后几年内基本实现社保卡金融化的目标,到2015年末全国发行统一社保卡数量将达到8亿张,这意味着新社保卡发放将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包括智能IC 卡芯片生产企业、各商业银行等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开发商机。

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机遇。社保资金存款由于数额大、稳定性强、成本低而受到各家银行的青睐。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推广后,根据各地人社部门政策,银行发卡越多,将获得越多的社保资金存款。可以说,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发行是对商业银行社保资金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因此,新社保卡在为公众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未来及其启示

社会保障卡是政府发行的,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二是其行为具有强制性,即每位法定劳动力都得接受社会保障卡。这对与政府合作的加盟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市场商机。但正因为如此,也涉及到生产技术的高超、加密技术的尖端、防范功能的完备、使用过程的规范等,均给诸多合作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规范和完善。从经济学视角而言,发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其正外部性远大于负外部性,无论从产业融合角度,还是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的实施,都有利于参保人享受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速促进产业价值链上的政府、公共部门、企业之间的高效密切合作,一定会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们普遍认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能在人口流量大、地域范围广、发展又不平衡的中国推广,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是一项跨行业合作、同行业竞争并服务大众的便民、利民工程,既可提升政府、公共部门、企业对公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又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一卡多用、全国通用”,有利于“便民、利民、惠民”,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并实施有效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褚福灵.从“地方粮票”到“全国粮票”—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之路[J].中国社会保障,2008,(02):21-23.

[2] 张再生.社保卡推广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保障,2011,(06):23.

[3] 傅鸿翔.社保一卡通内涵有多深[J].中国医疗保险,2010,(02):37-39.

[4] 王昭袆.推行全国通用社会保障卡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1,(18):61-62.

作者:金福子 张倩

支付卡产业市场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2:

西方银行卡产业治理规则研究

【摘要】银行卡产业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而形成的企业群体,具有双边网络市场特征,其产业表现特征和治理规则与单边市场具有很大的区别。文章基于西方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研究分析了西方银行卡产业的排他性准则、额外收费规则和交换费率的共同定价机制。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治理规则

【文章編号】1671-5969(2007)24-0052-03

银行卡的产生和发展为货币支付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截至2004年底,全球累计发行银行卡达到36亿张,银行卡交易总额近10万亿美元,其中消费交易总额达5.58万亿美元,现金及转帐交易总额近4.5万亿美元。1993年到2003年,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的交易额年平均增长16.7%,有专家预测,美国个人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市场份额将从2001年的29%上升至2020年的48%,超过现金和支票交易,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支付方式。银行卡是众多商业银行基于资金融通和结算的便捷,降低货币支付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在一定协议基础上的联合经营而产生的。银行卡的发行、支付、结算等流程涉及到银行、消费者、商户等多个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交易费用和行业治理规则不断受到银行、监管机构、消费者、商户以及学术界的争议。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运作流程和治理规范方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矛盾,自2003年深圳市几家商场先后出现因刷卡手续费过高而拒绝使用pos机的银商纠纷以来,上海、武汉等许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类似的纠纷,以及近期出现的银行卡年费的制定和跨行查询费用引发的消费者的不满与非议等事件,其实就是我国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不健全、治理不规范的典型反应。本文拟通过分析该产业运作机制和运行特征,考察西方银行卡产业的治理理念和规制措施。

一、西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流程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以银行、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商户等机构为主体的企业群体,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提供和享受银行卡服务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消费者)、发卡人(发卡银行)、与银行卡组织签订pos协议的特约商户、收单人(提供信用支付的银行)以及为银行卡产业运作提供交易平台的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银行卡产业复杂网络(见下图所示的银行卡运作流程图)。依据收单人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和开发式两种,前者的银行卡组织集发卡人和收单人于一体,如美国的大莱卡(Diners)、发现卡(Discover)以及日本的JCB卡等等。后者模式中的发卡业务与收单业务由银行卡组织中的成员银行独立承担,如维萨卡(Visa)、万事达卡(MasterCard)以及中国的银联组织等。

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图

发卡人与持卡人之间构成了银行卡发行市场的供需关系,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在发行市场上,持卡人以支付卡费以及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为前提而持有银行卡。根据持卡动机可以将持卡人分为银行卡交易者和银行卡周转者,前者是将银行卡作为现金和支票的替代品,一般不轻易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服务,即使使用,往往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足额偿还,银行很难获得贷款利息受益,银行主要依赖卡费获利。后者更主要的是将银行卡作为融资工具,以支付较高的利率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额度。发卡人以其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权衡成本与受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的发行数量和发行对象。

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收单市场的供求双方,银行卡的支付与信贷功能在便利消费的同时,还能够刺激消费,激发消费热情,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的特约商户就能够获得销售额增长的受益。据调查,美国的83%的商户因为接受银行卡付款而使得销售额增加。商户接受银行卡付款方式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商户扣率,也称为手续费。根据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所带来的受益与成本比较,商户做出是否成为收单人特约商户的决策。在成为特约商户之后,收单人负责提供设备,并负责设备维护和做出付款承诺,资金的结算风险由收单人承担。持卡人持卡消费后,由发卡人从交易金额中扣除交换费后的余额支付给收单人,收单人再从中扣除商户扣率,将余额支付给特约商户,至此,银行卡支付手续就全部完成了。

从银行卡的运作流程和机制来看,银行卡组织、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关系。所谓双边市场,Rochet和Tirole认为,当平台向交易双方收取的费用总水平A=Aα+Aβ(其中Aα、Aβ分别为平台向买方和卖方收取的费用)不变时, Aα或Aβ的变化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这样特征的平台市场就可以被认定为双边市场。在银行卡流程中,A表示为银行卡交易平台总费用,而Aα、Aβ分别代表持卡人支付的卡费和特约商户支付的商户扣率,卡费是影响持卡人规模的主要因素,商户扣率直接决定签约特约商户数量的多寡,同时,卡费、商户扣率的变更也是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组织冲突的根本原因。

银行卡的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要对应,任何一方规模过大,而另一方规模偏小,都会对银行卡的使用价值、便捷性带来影响,这就形成了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形成间接网络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的特征,银行卡产业的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越多,持卡的便捷性和使用价值就相应提升,持卡人所获取的持卡受益就越大;另一方面,银行卡发行规模越大,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使用外部性也称为成员外部性,即双边市场的某一边的需求决策影响另一边的成本与受益,对于持卡人来讲,如果选择现金支付而弃用银行卡支付时,特约商户的现金管理成本上升,同时特约商户会节省银行卡手续费成本,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的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对银行卡有需求时,银行卡服务才具有价值。为了保持银行卡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规模上的平衡,银行卡组织一般会通过调整交换费率来实现这一目的,交换费是特约商户通过收单人向发卡人支付的一种费用,交换费变化直接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也反应了银行卡运营成本在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分摊比例。

二、西方银行卡产业治理规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卡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运作流程和产业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银行卡产业中的银行卡组织之间、发卡人之间、收单人之间以及发卡人与收单人之间在银行卡组织内是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而在客户市场(吸引持卡人、签订特约商户)上又是竞争关系。相互合作关系容易引发市场垄断,尤其是在当今支付电子化、结算网络化的趋势下,更容易形成对商户、持卡人的强势地位。强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交换费、额外收费等方面。银行卡产业内部的相互竞争又会导致排他行为的产生。因此,银行卡产业治理机制主要集中在银行卡组织排他性、额外收费、交换费确定等方面。

(一)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

银行卡组织的竞争本质上是提供银行卡结算平台的竞争,银行卡组织为保持竞争优势和垄断,往往会限制其成员加入其他银行卡组织,不得保留双重成员身份,这就是排他法则。维萨卡在1976年以前一直遵循排他性法则,其成员之一的沃尔森银行信托公司曾于1971年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针对维萨卡公司反垄断诉讼,要求维萨卡解除排他性准则,允许其同时加入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组织,美国联邦法院认为商业银行同时开展两种品牌的银行卡业务,可使得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都能够受益,最终裁定维萨卡公司制定的排他性准则违反了发垄断法,维萨卡公司于197年取消了限制其成员拥有双重银行卡组织成员身份的规定。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还表现在禁止其成员发行封闭式银行卡组织的银行卡,该项规则在1998年也遭到了诉讼的命运,美国运通公司向司法部指控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公司不允许其成员发行运通卡,违反了市场自由竞争法则,美国司法部经过调查后,支持了运通公司的诉讼请求,认为该排他准则降低了市场产品多样性,损害了银行及其消费者的权益。

Hausman、Leonard和Tirole(2003)研究了维萨卡和万事达卡双重成员身份对银行卡组织竞争的影响问题后,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排他性准则的取消,使得成员银行能够将一个银行卡组织转移到另一银行卡组织,成员银行的这种行为促使银行卡组织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必然导致支付工具的多样化,卡费和交换费的下降,为成员和持卡人、特约商户提供更为安全、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在美国,随着排他性准则的放松,主要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扣率由1982年的2.7%下降到了2001年的1.82%,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却在不断的提升。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广泛质疑,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支付结算、信贷消费的相互融通成为银行卡组织治理的方向之一。

(二)交换费率的制定规则

银行卡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为银行卡的支付结算提供平台,通过联合各发卡行制定适当的交换费率来平衡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满足消费者的持卡消费、信贷的便捷、低成本和安全的需求,同时满足特约商户的促进销售,扩大市场规模的需求。维萨卡公司认为,交换费率的共同定价机制节省了各发卡人和收单人的双边磋商的谈判成本,而在反垄断部门看来,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有碍于银行卡产业竞争,受到了质疑和诉讼。1984年NaBanco控告维萨卡的集中定价机制违反了谢尔曼法案,要求采取零交换费,法院以信用卡集中定价模式并没有获取超额利润为理由判VISA胜诉。数年后,以沃尔玛、西尔斯牵头的几百万零售商户起诉维萨卡、万事达卡公司等对签名借记卡交易收取了过多的费用,历经7年官司之后,最终以维萨卡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向零售商们屈服而告终,同意降低签名借记卡扣率、允许商户有权不接受其签名借记卡,并支付高额赔偿款项。2002年,澳大利亚联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Michael L Katz所提交的“Katz报告”,对澳银行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通过引入竞争,打破银行卡产业的垄断;取消银行卡组织“反额外收费”规则,并对价格进行严格的管制,要求交换费降低四成。Gans和King(2003)在分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改革措施后认为,改革措施难以为继,因为以发卡人和收单人通过双边谈判方式替代共同定价机制确定交换费率,这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难以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效率,也不一定符合社会效应优化的目的。

在制定交换费率标准方面,有三种理念,分别是从银行卡组织成员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制定交换费率,分别代表了银行卡组织成员、特约商户(消费者)和社会利益诉求。Wright等人(2004)在假设(1)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以及(2)特约商户接受银行卡支付仅仅考虑受益的多寡,而不考虑接受银行卡支付的策略效应,研究了银行卡组织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三种情况下的交换费率差异,结果显示,如果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时,交换费的增幅(特约商户费率同比增加)大于持卡人的卡费增幅,那么有足够的利润激励银行卡组织进一步提高交换费率,此时依据利润最大化制定的交换费率要高于基于交易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同样,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的情况下,若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平均受益大于商户扣率,,则以银行卡交易最大化为标准的交换费率低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即低于社会最优化的交换费率。Wright还系统研究了银行卡组织设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交换费率偏离的情况,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价机制方式来看,确实具有垄断的表象,但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网络市场产业特征,网络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如果银行卡组织试图从一个市场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例如,设定较高的交换费率,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减少市场需求,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商户对银行卡支付需求的减少会降低持卡人使用银行卡的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持卡使用规模,整个网络的交易量大大降低,这并不符合银行卡组织的初衷。从这方面来看,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机制具有垄断表征,却有完全市场竞争内涵,欧盟委员会也认为,由于监管机构确定满足社会最优条件的交换费率缺乏操作可行性,目前确实没有找到比交换费共同定价机制更好的替代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在银行卡产业,共同定价机制仍然是交换费率制定的主要方式。

(三)禁止额外收费规则

禁止额外收费(no-surcharge rule)规则,是指银行卡组织禁止特约商户在持卡人进行持卡消费、信贷、结算支付时,向持卡人收取银行卡组织规定收费项目以外的费用。美国的银行卡组织大部分采取禁止额外收费,而欧盟国家的银行卡组织对此则允许特约商户自主决定是否收取额外费用,但真正采取的额外收费的银行卡组织是比较少的,例如瑞典、新西兰等允许额外收费的国家,采取额外收费的特约商户分别占其总量的5%和10%,因为绝大多数特约商户认为对持卡消费收取额外费用是“不友好”的行为,不仅会影响银行卡的使用率,而且会有损本企业的形象。学术界对额外费用规则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额外费用对交换费中性的影响,所谓交换费中性,是指交换费的高低不应该影响消费者的持卡消费决策、不影响特约商户的利润以及弥补发卡行的成本。禁止特约商户收取额外费用,只能被动接受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率,降低了特约商户基于服务质量、银行卡成本等方面调整商品价格的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特约商户在不同交换费率下的利润水平;二是禁止收取附加费用会扭曲不同支付工具间的竞争,妨碍自由市场竞争,影响社会福利。西方学者研究认为,额外费用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临界点在于,当银行卡组织将较高的转换费转嫁给特约商户,而对持卡人收取较低的卡费,较高的转换费成本使得商户以收取附加收费形式转嫁给持卡人,降低了消费者的银行卡需求规模,但在另一方面,较低的卡费刺激了银行卡的市场需求,因为附加收费引起的銀行卡需求减少量与因为卡费降低而增加的市场需求量二者相等,则附加收费率就是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临界点。具体的讲,如果发卡人发卡成本和收单人的支付成本之和减去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受益后,小于持卡人的卡费成本,此时特约商户收取附加费用,持卡人除了承担了较高的卡费,还要支付附加费用成本,持卡总成本上升,使得发卡人所提供的银行卡服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允许额外收费时,具有垄断势力的特约商户将会通过额外收费掠夺消费者持卡消费的福利,从而降低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降低社会福利,当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需求缺乏弹性时,社会福利损失更为显著。当特约商户不具备市场垄断势力时,禁止额外收费会使得特约商户依据支付工具将消费者分为现金消费者和持卡消费者,对于持卡消费增加得成本可以通过降低现金管理成本、以及因为持卡消费而增加销售额带来得利润弥补,甚至可以通过直接提升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将持卡消费成本转嫁于持卡人。因此,在禁止额外收费的条件下,相对于银行卡交易者而言,银行卡周转者享受了免费的额外融资服务,银行卡交易者可能不愿意承担与银行卡周转者相同的成本,银行卡交易者数量将会减少,因此,发卡人需要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来减轻银行卡交易者的成本,如刷卡消费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卡费甚至免除等等。

【参考文献】

[1]Wright.J. Optimal card payment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3,(47).

[2]Gans.J.S, S.P.King The neutrality of the interchange fees in the payment systems[J].Topics in Econnomic Analysis & Politics, 2003,(3).

[3]Rochet.G, J.Tirole,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1).

[4]岳中刚,银行卡产业规制研究探悉[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3).

[5]骆品亮,何之渊.银商之争的经济学分析:从沃尔玛诉讼案到中国的罢刷事件[J].上海管理科学,2005,(2).

[6]张嫚,于葳.从银行卡运营机制看“银商纠纷”的制度根源[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作者:黄晓斌

支付卡产业市场经济学分析论文 篇3:

商场发放积分卡的经济分析

[摘 要] 积分卡作为一种变相价格竞争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商场所采用,而这一现象也引出了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何越来越多的商场都采用该种手段进行竞争;②发放积分卡究竟对顾客有利还是对商场有利。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沉没成本对积分卡现象在商场之间,商场与顾客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发放积分卡是商家的一种变相价格竞争行为,使得商家自身利润降低,而顾客成为了博弈的受益方。

[关键词] 积分卡 交易成本 沉没成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由计划经济时的卖方市场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在从卖方向买方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处于高度竞争中的各生产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在功能上趋同,造成了同类商品的较高替代性甚至完全替代性,而作为直接面向顾客的终端零售商------商场也伴随这一转变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销售商品具有较高同质性,造成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不得不采用各种手段去吸引顾客以获取更大利润空间。发放积分卡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场都采用的手段,商场为何选择发放积分卡,主要从商场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商场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顾客无偏好时,销售同质商品的商场率先采用积分卡会取的一定的先动优势。在价格战中,商场与竞争者之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关系;在博弈过程中,企业和竞争者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发卡和不发卡。下面将从收益的角度分析两商场发放积分卡的行为。

假定市场上只有商家1和2两个实力相当的大型零售企业垄断所在城市的市场。两商家销售的是同质产品,没有质量、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博弈双方在进行决策时所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即只知道竞争对手的战略空间与行动概率,而并不知道具体会实施的战略。在发卡前两商家各自获得的原收益相等均为I,不发放积分卡的商家由于市场份额的减小所带来的损失都为L,发放积分卡后的商家收益的增加都为I0,当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时,商家1认为通过先发卡可以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它带来的收益大于因引进积分卡系统和打折而带来的损失),而发卡所引进的积分系统的成本为V1;如果商家2也同样采取发卡策略,引进积分卡系统的成本为V2,那么面对既定的市场,两个商家会因打折而带来损失(因为同时打折使得双方在价格上都不具有吸引力),损失都为Ld[且V(1,2)+Ld

表-1 商场发放积分卡的博弈支付矩阵

假设商家1分别以β和1-β的概率选择发卡与不发卡,商家2以λ和1-λ的概率选择发卡与不发卡。给定λ,商家1選择发卡和不发卡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λ×(I-V1-Ld)+(1-λ)×(I-V1+I0) (1)

和 λ×(I-L)+(1-λ)×I (2)

而给定β,商家2选择发卡和不发卡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β×(I-V2-Ld)+(1-β)×(I-V2+I0) (3)

和 β×(I-L)+(1-β)×I (4)

当(1)≧(2)时,商家1就会选择发卡,即条件概率

λ*≧(V1+I0)/(L-Ld+I0) (5)

由于1≧λ*≧(V1+I0)/(L-Ld+I0),因此L-Ld≧V1,L≧V1+Ld,即商家1不发放积分卡所带来的因市场份额减小的损失不小于发卡所投入引用积分卡系统的成本与双方因发卡而共同承担的损失之和。

如果商家2发放积分卡的概率λ﹥(V1+I0)/(L-Ld+I0),商家1的最佳选择是发放积分卡;λ﹤(V1+I0)/(L-Ld+I0),商家1的最佳选择是不发放积分卡;λ=(V1+I0)/(L-Ld+I0),商家1的最佳选择是发放积分卡或者不发放积分卡。商家2发卡的概率与商家1引入积分卡系统的成本及商家1因发放积分卡而获得的收益之和(V1+I0)成正比,与扣除双方因发卡而共同承担的损失后商家1不发放积分卡所带来的因市场份额减小的损失及商家1因发放积分卡而获得的收益之和(L-Ld+I0)成反比。

而(1)≧(2)时,商家1就会选择发卡,即条件概率

β*≧(V2+I0)/(L-Ld+I0) (6)

同样,如果商家1发放积分卡的概率β﹥(V2+I0)/(L-Ld+I0),商家2的最佳选择是发放积分卡;β﹤(V2+I0)/(L-Ld+I0),商家2的最佳选择是不发放积分卡;β=(V2+I0)/(L-Ld+I0),商家2的最佳选择是发放积分卡或者不发放积分卡。商家1发卡的概率与商家2引入积分卡系统的成本及商家2因发放积分卡而获得的收益之和(V2+I0)成正比,与扣除双方因发卡而共同承担的损失后商家2不发放积分卡所带来的因市场份额减小的损失及商家2因发放积分卡而获得的收益之和(L-Ld+I0)成反比。

对于商家1和商家2而言,双方发卡的概率表达式(5)和(6)十分相似,在单方不发放积分卡而带来的损失L、单方发卡带来的收益I0、都发卡带来的损失Ld都相同的情况下,两商家的发放积分卡概率的大小取决于对方引进积分卡系统的成本V2、V1,该成本与双方都不发卡的原收益I无关。

假如引进积分卡系统的成本V(1,2)=L-Ld,V(1,2)+Ld=L,即一家商家判断对方发放积分卡带来的引进成本与双方都发卡带来的损失之和等于不发卡引起的损失时,λ*=1、β*=1,则该商场必然会选择发卡。

从(5)中推出L≧V1+Ld,同理从(6)中可以推出L≧V2+Ld,而当V(1,2)+Ld=L时,两商家必然会选择发卡。下面回到原博弈,再考虑L﹥V1+Ld,L﹥V2+Ld的情况下两商家的均衡。在给定商家2选择发卡的情况下I- V1-Ld﹥I-L,因此商家1的最优选择是发放积分卡,给定商家2不发放积分卡的情况下I﹥I-V1+I0,因此商家1的最优选择依然是发放积分卡,那么“不发放积分卡”就成为商家1的严格劣战略用剔除法剔除,商家2因为在商家1选择了发放积分卡策略后I- V2-Ld﹥I-L,故也会选择发放积分卡,因此双方的均衡策略是(发卡,发卡)。

每个商家按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意识到对方不发卡而自己发卡可获得巨大好处,以及对方发卡而自己不发卡时将蒙受惨重损失,所以面对着竞争对手率先发卡的可能,每一个企业都会尽可能先发卡,以牺牲对方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最终只能处于较低的利润水平上。

因此,零售企业同时发放积分卡靠优惠、打折来吸引顾客,造成顾客持有多家商场的积分卡,出现“黄牛党”、“拼卡族”,使自身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博弈,其结果是低效的纳什均衡,从长期看发卡策略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其它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利益,价格大战导致两败俱伤,这与伯川德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基本相同的,只是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销售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情况。家乐福、沃尔玛等靠规模优势换取低边际陈本的大型零售商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原有的零售企业不得不大幅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甚至使部分零售企业退出市场,这一事实也印证了以上分析。

二、顾客与商场之间的博弈分析

发放积分卡究竟对顾客有利还是对商场有利的问题要那个顾客和商场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顾客与商场的博弈可以视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顾客可以看到商场办理积分卡前的商品价格和办理积分卡后的优惠、折扣,商场可以看到顾客的交易费用和沉没成本。该博弈的参与人为顾客、商场,顾客的行动集合为{购买,不购买},商场的行动集合为{发卡,不发卡}。假定商场发卡打折与不发卡的利润分别为R1、R2(在竞争的情况下R1﹤R2),顾客购买的交易费用为tc,商场不发卡时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付出的沉没成本为sc2,商场发卡时顾客所付出的沉没成本为sc1,在商场发卡时顾客所付出的沉没成本除了信息搜集外还多包括了办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sc2﹤sc1,由于长期交易取的了效用故tc﹤sc2﹤sc1,可以得到下面的博弈树(图-1)

由于R1﹤R2,-sc1﹤-sc2﹤-tc,因此该博弈原本存在一个均衡(不发卡,消费),但在供大于求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由于顾客知道商场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发卡,其行动必然是发卡,这使得商场不发卡的行动空间对顾客来说不可置信,商场只有采取发卡的策略,在给定商场发放积分卡的条件下,顾客的购买的支付为-tc大于不购买的支付-sc1,所以该博弈的均衡变为(发卡,消費)。在两个均衡结果中顾客无论商场发卡与否顾客都要选择消费,顾客存在交易费用和沉没成本,因此顾客所享受到的优惠或者折扣的价格不可能降低至商品的边际成本。

总的来说,在现有供大于求、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即使商场有不发卡的行动选择空间也变得不可置信,即使商场知道顾客一定会消费也不能够提高价格来获取利润,各个商场不得不选择发放积分卡来进行有差异性的价格竞争,而商场的利润率区间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发放商场积分卡的行为对顾客毫无疑问是有利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如今日益普遍的积分卡发放现象可以看作是商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提高自身利益考虑的一种引入差异性的价格竞争行为。发放积分卡的行为发挥了在商场之间产生差异性的作用,因此商场会发放积分卡。出于抢占市场份额和收益分析的考虑在一家商场发放积分卡后各商场不得不纷纷发放积分卡。商场纷纷发放积分卡造成了一人多卡的现象,使顾客产生了沉没成本,透过收益分析,这种充分竞争的环境使得顾客在博弈中取的了更多的利益,而由于顾客存在交易费用和沉没成本的问题,使得即使每家商场都发放积分卡给予顾客优惠、折扣,但其最终价格都不可能达到其边际成本,所以没有出现伯川德悖论的情况。通过上述对商场发放积分卡现象的经济分析,可以看出发放积分卡只是现象,而进行价格竞争才是本质。商场以获得更大利润为目的的发放积分卡的变相价格竞争行为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变成了降低自身利润的行为,最终使得顾客成为了博弈优势方,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形成了一种“困境”。

参 考 文 献:

[1] 徐剑明:我国零售企业价格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国际商业技术 2003(1) 36-38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宋英超:零售企业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和竞争对策.江苏商论 2005(9) 24-26

[4] 于维生:博弈论与经济.2007年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赵 江:会员客户忠诚度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 2006(18) 32-36

[6] 王志勇 王 曼:“黄牛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21-24

[7] 任芙蓉:积分卡之性质分析——由商场单方作废消费者积分卡引发的思考.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4)51-54

[8] 张秋来 姜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零售企业会员卡管理.江苏商论 2005(5)16-17

[9] 赵 玻:主导零售商顾客锁定折扣的竞争效应及政府规制取向——以会员积分卡为例.产业经济研究 2008(3)28-34

作者:厉华杰 张旭梅

上一篇:手机上网业务发展通信专业论文下一篇:校内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