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在大学生中推动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普及的客观需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要取得实效,必须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前提,以队伍建设为保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做好试点,选好课程是关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1: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置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先进的德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德育政策进行引领。本文结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主要针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2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1德育教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动力之源,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只安排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坚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看做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斷地传承创新。我们作为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2.2德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中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中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3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1中小学德育教育认识程度不够

中小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形式主义明显,在学校的各种考试面前,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德育教育的教育经费也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学生对德育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处于被动的去学习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会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最后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

3.2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3.3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4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途径

4.1中小学的德育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环境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德育教育要与实际环境相联系,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凡超越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封闭的,学生以教室为基地,教师以课本为依据,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要摆脱这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路,在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德育教育还应该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德育教育要紧靠学生的生存环境,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他们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会有更好的代入感,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好的归属感。

4.2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论

总之,重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总之,加强并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下中小学的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良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中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237.

[2]赵传胜.论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65:186.

[3]贾慧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2013,04:176.

[4]李秀艳.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26.

作者:张崇亮

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2:

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思考

摘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在大学生中推动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普及的客观需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要取得实效,必须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前提,以队伍建设为保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做好试点,选好课程是关键。课程的选择要“因课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章节,找准切入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专业课堂;五进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存在浅尝辄止、知之甚少的现象,少数青年大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我校在坚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延伸教学领域,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在进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一回答、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进专业课堂”?“能不能进专业课堂”?,“进入哪些专业课堂”?“如何进专业课堂?”等根本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但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而且还增强了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一、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未来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当代青年的竞争,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其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我国在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能不能科学发展,直接关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科学发展观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领域,同时其理论内涵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紧密相连,它所揭示的发展规律、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的价值取向,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如何立身做人,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准则。因此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要求,也是专业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要求。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探索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拓展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的领域,将教学内容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有机融合,能深化学生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学生只有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认同了,才能把践行科学发展观变成自觉的行动。

3.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新形势下在大学生中推动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普及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新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形式创新,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一种途径拓展。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堂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普及到大学生中去,必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到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必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科学发展、更加主动投入科学发展。

二、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具体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这是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首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在一般人看来就是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对为什么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不理解,对科学发展观能进专业课堂持怀疑态度。因此首先必须提高广大干部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认识,学校的各级部门要对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认识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意义及作用,要通过讲课、专题报告会,典型经验交流等形式,开阔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争取他们的认同,为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2.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根本保证。

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教师是关键。专业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由于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提高专业课教师对科学发展观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任务学习科学发展观。根据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每门课程的特点,从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理出贯彻思路,明确贯彻重点,把握贯彻标准,克服和避免简单化的“贴标签”和“对号入座”现象,力求联系紧密、融入课程自然、讲授通俗易懂、解决问题有策,为“进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再次是教师要加强自学。要先学、学好、学实、学深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首先武装好自己,进而武装学生头脑。只要这样,教师才能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

3.做好试点单位,选好课程,这是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关键。

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首先要选择单位和课程作为试点。我们全面分析了我校11个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学科布点又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选择了经济与贸易学院、汽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5个二学院共推荐申报了《国际金融》、《汽车文化》、《工业设计方法学》、《技术经济学》、《材料科学前沿》、《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14门课程作为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试点课程,既包括专业必修课,也包括学科选修科、公共基础选修课。这14门课程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要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诸如环境、能源、交通、食品、卫生、经济、金融、新材料的开发等相关问题进行的选择。

4.选择重点章节,精心设计内容,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切入点。

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观点和要求融进教学内容中,既要吸收新思想整合教学内容,又要把握结合点整合教学内容,还要突出重点整合教学内容。如在《工业设计方法学》这门课程中,针对“人性化设计”是时下最流行的、最受人关注的,而对于中国设计行业而言也是最难做到的,我们选择在“人性化设计观念”这一章中融入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汽车文化》这门课程中,针对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等问题,我们选择了在“汽车与人类社会”这个章节融入科学发展观,突出可持续性发展观的理念。

三、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的重大意义,把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工作,制订推动总体规划,对推动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院系具体负责,教务处等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丰富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的形式。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将科学发展观融入专业课堂,除了进行课堂讲授外,还应该结合学科专业、社会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或专家系列讲座,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如上学年在我校举办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透视次贷危机的影响”等几次专题讲座,取得很好的效果,增加了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认同。

3.课程的选择要“因课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科学发展观进专业课堂与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很多方面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它不是具体讲科学发展观的产生的背景、基本内涵、意义,而是如何有机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念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可以自然地融入科学发展观,要“因课制宜”,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章节,找准切入点,体现出课程本身需要。要自然结合,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作者简介:熊晓燕(1965-),女,四川邻水县人,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理论研究。

作者:熊晓燕

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就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思想,引导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党的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必须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切实转变作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形势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迫切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来自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出发,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实施工业化的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和战略思维,系统总结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这就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政策措施,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党。新形势下,党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保证,首先自身必须实现科学发展。而实现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新时期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期党的建设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促进党的全面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强调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有这些理论创建,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尤其是理论建设的成果体现,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下阶段历史任务的理论纲领和战略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两个历史任务,只有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如何,也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最终效果。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我们党只有首先抓好了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主体,才能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客体。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将面临一系列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需要在政府职能、经济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这个执政党面前的历史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将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我们必须围绕贯彻落實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使党的执政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我们党驾驭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事务的能力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去。否则,没有党的执政能力做保证,没有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的执行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发展观只能成为空谈。党要管党,搞好自身的建设,但同时党也要执政,并执好政。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进一步搞好党政职能分工,决不能以党代政;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为迫切。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党中央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决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要让科学发展观真正入脑入心,就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强化学习教育。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系统规划,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为考察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主题培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启发教育、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各级干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深学透;突出学以致用,坚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解决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开辟各具特色的栏目,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注意及时发现和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赶有目标、学有榜样。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导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依靠求真务实的作风来贯彻落实。作风建设与党的目标和中心任务是紧密结合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实际上是围绕中心大局和根本任务来进行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率先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解决不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贯彻落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这是因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事实正是如此。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上级是下级的榜样。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党风、政风、民风,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级领导干部作风好,就会在下属那里潜移默化地带出好的作风,无形中约束下级不能恣意妄为。领导干部自己作风好,也便于管理下属,批评也好,教育也好,處分也好,都能够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出成效。应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夯实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大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部署今年开始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对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党内民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就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党内民主,以下六个方面是重点:一是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当前,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又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二是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要进一步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提高党务公开的质量。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应先在党内作充分的讨论;领导机关在作出决议之前,应提交基层组织讨论或充分征求基层组织的意见;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组织广大党员讨论或充分听取党员意见,以实现党员和基层组织对党的事务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三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使代表们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能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利;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为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四是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票决制,能够让领导班子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效避免由少数人或“一把手”说了算的弊端。五是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把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方面予以推进,更好地反映广大党员的愿望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六是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

责任编辑 刘金旭

作者:黄样兴 熊轶欣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论文下一篇:教学方法探究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