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政基础观念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研究

摘要: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追求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即孜孜以求地探索人民幸福之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独特而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创新发展。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论。实现“人民幸福”已经明确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当前,关于幸福观问题研究,主要是哲学、伦理学进路,从治国理政和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成果较少。“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研究”是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宏大庄严的时代主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指导、文化基础、基本要义和实现保证四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探讨。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人民幸福价值取向,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创新发展,符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相一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有利于增进人民对党的拥护与支持,坚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身幸福的信心。论文正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幸福观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建构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首先概括了马克思幸福观科学性与价值性、阶级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总体特征。然后梳理出马克思幸福观核心内涵的逻辑建构,即以人民现实幸福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因劳动异化而导致的工人阶级生活不幸即幸福异化现象为切入点,以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运动为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途径,以保障绝大多数人获得全面真实的幸福为根本目的。马克思幸福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科学的幸福观,要通过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与时俱进地诠释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关怀和当代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马克思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优势互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生长点。二者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和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的“民本”政治模式和浓厚的“民生福祉”情怀,起到了接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作用。马克思幸福观只有实现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的深度交融,才能真正植根于中国人民,获得丰厚的心理认同基础和持久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由文化认同达成政治认同。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在内在精神与价值诉求上相似相通的契合点,使两种异质文化的理论结合成为可能。中国传统幸福观补充和丰富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马克思幸福观为中国传统幸福观价值的现代化转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既要反对以中国传统幸福观取代马克思幸福观指导地位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简单否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幸福观。人民主体幸福观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主体论。中国共产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内在地决定了全体人民必然是幸福的最高主体和平等主体。人民不仅是幸福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和最终评判主体。党的执政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一切以人民对幸福的期盼为目标、一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检验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高标准。在纵向上概括了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幸福观。同时,基于新形势下我国人民组成结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的变化,论述如何更好地坚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坚决依靠农民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又要以最大的包容性目标,兼顾新兴阶层和群体的幸福诉求与期待。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以人民为发展中心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动力论。全体人民是共建幸福社会的力量主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观的主线。从确立人民幸福的根本政治制度,到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到激活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到全面开辟人民幸福新路径,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让发展回归自己的真正的主体,即人民大众;让发展回归自己的应有本位,即人民幸福。党的执政价值理念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幸福诉求愈益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被释放,社会主义的本质越来越得到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共同幸福观。人民共同幸福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目的论。人民共同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大道义基础和法理基础。在剖析人民共同幸福的目标内涵中,视公平正义为人民共同幸福的首要价值准则,并将其系统外化的表现归纳为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共同参与、理论和文化上的共识自信,以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共同幸福观所开创的新格局和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核心。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治理幸福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主权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奋斗目标必然而且只能是人民幸福。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政治保证。以党的执政实践为主线,从纵向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历程中从国家统治阶段、国家管理阶段到国家治理阶段的现代转型。将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方式归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论述了为适应新的执政方式的要求,不仅要继续保持和优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品质,而且要培养一支能够落实党的人民幸福政策的优秀的干部队伍。本论文力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本文围绕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关系,深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幸福的根本宗旨,特别是系统梳理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中所蕴含的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视野。二是本文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基本要义归纳为人民主体幸福观、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人民共同幸福观,分别从人民共有、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取向、社会发展趋势、人民幸福需求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揭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发展轨迹、生成逻辑、格局境界,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内容。三是本文基于以中国优秀传统幸福思想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幸福观研究的思想资源的学术共识,重点论述了马克思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优秀幸福思想文化土壤上生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理路,深化了相关研究的理论进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人民主体幸福观;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人民共同幸福观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4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指导

2.1 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内涵

2.1.1 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

2.1.2 非异化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2.1.3 以集体为本是幸福的核心价值

2.1.4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

2.1.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终目标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2.2.1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2.2.2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2.3 马克思幸福观的文本解读与时代阐发

2.3.1 准确解读马克思幸福观

2.3.2 用发展的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幸福观

2.3.3 坚持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导地位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文化基础

3.1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必要性

3.1.1 形成符合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内容和形式

3.1.2 获得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2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可能性

3.2.1 开放包容的幸福理论体系

3.2.2 朴素唯物的幸福立场

3.2.3 辩证的福祸依存转化观

3.2.4 小康而至大同的幸福社会理想

3.2.5 家国同构的集体幸福原则

3.2.6 以民为本的政治幸福理念

3.2.7 以义制利的幸福行为选择标准

3.2.8 积极进取的幸福使命追求

3.2.9 崇尚平等的社会幸福价值取向

3.3 马克思幸福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结合的意义

3.3.1 中国优秀传统幸福观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幸福观

3.3.2 马克思幸福观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扬弃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幸福观

4.1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4.1.1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4.1.2 一切以人民对幸福的期盼为党的奋斗目标

4.1.3 一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检验党执政合法性的最高标准

4.2 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于党的奋斗历史

4.2.1 “为人民服务”幸福观

4.2.2 “共同富裕”幸福观

4.2.3 “三个代表”幸福观

4.2.4 “和谐社会”幸福观

4.2.5 “中国梦”幸福观

4.3 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人民性及其结构的变化

4.3.1 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4.3.2 社会转型中人民结构的变化

4.4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4.1 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

4.4.2 坚决依靠农民阶级

4.4.3 赋予农民工公正的制度待遇

4.4.4 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第5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中心幸福观

5.1 社会制度巨变确立了人民幸福的根本政治前提

5.1.1 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

5.1.2 构筑起捍卫人民幸福的坚实保障

5.2 工作重心转移奠定了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5.2.1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基本尺度

5.2.2 民富与国强的统一是富强的全面内涵

5.3 经济体制转轨激活了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5.3.1 市场经济是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的有效经济形式

5.3.2 公有制为主体是市场经济造福人民的制度保证

5.4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开辟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新路径

5.4.1 符合内生驱动规律的创新发展

5.4.2 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协调发展

5.4.3 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

5.4.4 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开放发展

5.4.5 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共享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共同幸福观

6.1 公平正义是人民共同幸福的首要价值准则

6.1.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6.1.2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制度的系统性

6.1.3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目标的相对性

6.2 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幸福的基本追求

6.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6.2.2 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民生需求

6.2.3 精准帮扶重点贫困群体

6.3 政治上的共同参与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本质要求

6.3.1 实质性民主

6.3.2 高效性民主

6.3.3 广泛性民主

6.3.4 有序性民主

6.4 理论和文化上的共识自信是人民共同幸福的核心诉求

6.4.1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核心原则

6.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价值坐标

6.4.3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党实现人民幸福的自信源泉

6.4.4 大众化的理论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精神动力

6.4.5 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发展引领

6.4.6 以中国特色话语提升党的人民幸福观的国际传播力

第7章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核心

7.1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制度转型

7.1.1 国家统治阶段

7.1.2 国家管理阶段

7.1.3 国家治理阶段

7.2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执政方式构成

7.2.1 科学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

7.2.2 民主执政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本质

7.2.3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本方略

7.3 党领导人民实现幸福的品质保证

7.3.1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优秀品质的核心要素

7.3.2 以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7.3.3 以扩大代表性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7.4 领导干部是党的人民幸福政策的关键执行者

7.4.1 树立忠诚坚定的政治信仰

7.4.2 培育清正廉洁的职业品德

7.4.3 秉持克己奉公的责任意识

7.4.4 构建科学长效的任用考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科学创新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殖民中西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