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7

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88家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1: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江苏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举措和亮点工程。本文阐述了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联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措施,以推动江苏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当前,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更加注重优质和安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提出的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组成,以共同实现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为目标,以联盟规章约束为保障,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模式进行研发合作。对推动资源集成、加快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

2008年,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旨在探索通过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通知》,要求各省份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上的需求,加快推进在农口领域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前自行组建的联盟可以在对照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联盟合作协议书等相关规范性内容后,各地予以确认和公示。

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工作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江苏省科技厅对江苏省肉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家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奶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首批19家试点联盟进行了公示[1]。对试点联盟的产业前景、成员构成、行业资源和经费筹措及管理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为今后申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项目源。

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建有61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有5家,分别是:江苏省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食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联盟56有家[2]。各家联盟成立以来,在共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食醋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联盟单位成员承担的“优势酿造食品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和“极端海洋微生物在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这两个课题,研发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食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项目的重点专项。联盟的科学研究和物化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2.1 联盟的考评机制尚未建立

从2010年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组建确立了四批共61家涉农联盟,联盟理事长单位分布在特色畜禽、特种水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机械等行业,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跨界融合。但是也存在部分联盟成立之后各家成员单位“只扫门前雪”的现象,联盟理事长单位不作为,联盟发展停滞不前。

2.2 联盟的经费投入不够稳定

联盟是一次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全新尝试。联盟在成立时约定工作经费来源于联盟成员单位自行缴纳的会费。而在联盟的实际运行中,政府对联盟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管理费用主要由理事长单位支出。企业成员单位由于自身发展所限,尚且缺乏稳定的科研资金投入,缴纳会费全凭自觉。

2.3 联盟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现代农业)申报指南中提到,省级以上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增加推荐1项项目,申报单位由该联盟理事长单位确定,由申报单位属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3]。此外,江苏对已成立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奖励激励办法未见报道。

3 下一步发展及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任务要求。下一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点。

3.1建立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利益风险共担机制

加强对联盟工作的指导,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搭建适合我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建议有关部门成立联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盟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对联盟工作进行统一的督查和管理[4]。对带动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联盟予以公示和表彰,优先给予推荐申报国家科研平台和计划项目,对不作为的联盟及理事长单位给予轮换和撤销。

3.2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跨界融合

组建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需求。这就要求联盟单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划,明确创新目标和重点任务,集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联盟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3 强化科技要素流动,构建开放性的联盟合作机制

联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组建联盟内的企业专家队伍,培养自身创新动力。既要保持联盟成员之间定期交流和互动,又要注重与其他产业联盟“联谊”,以此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院所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加快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运行模式。同时,开拓渠道,联合联盟内成员一起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都有利于保持产业联盟的创新活力,有利于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江苏省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0-07-21)[2010-07-21] 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0/7/21/art_48967_7095898.html

[2]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第四批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8-11-02)[2018-11-02]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8/11/2/art_48967_7862916.html

[3]  楊普,李东平,余庆来等. 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J].农业科技管理,2015(2):72-76.

[4]  余庆来、任竹.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考评体系的构建 [J].安徽科技,2014(11):30-32

作者:韩天琪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2:

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88家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该联盟是基于国家公益性行业项目《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由国内从事富硒农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非营利性组织,创新联盟的成立对于推动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行业规范自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介绍,硒是人类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导致克山病、心血管病等。据调查,我国有22个省份约7亿人口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中。当前我国富硒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标准化生产水平差等问题。联盟将共同推进富硒农业理念、规划、技术、制度、标准、价值的创新,提升富硒农业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作者:李惠钰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3:

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对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联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联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天津

Key words: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ianjin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1-2]。作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形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5]。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农业产业技术联盟”)能将农业产业的上、中、下游资源进行有效衔接[6],为有效整合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7]。本文通过调研,了解不同类型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状况,剖析当前联盟发展面临的困境,寻求有效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

2012年天津市提出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2015年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备案工作,2018年天津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天津市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津科规〔2018〕11号)发布。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实力的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到产业联盟建设中来,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技术整体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1 发展概况

2017年4月,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公示了首批36家备案的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8],涉及生物医药、精密化学、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农业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8家。各备案联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研发突破、行业标准制定和产品质量規范、共同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天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截至目前,在天津备案或以天津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为理事长单位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11家(表1),涉及食用菌、水稻、果蔬、水产养殖、能源作物种业等产业,以及兽药、肥料、农产品保鲜、节水灌溉、农业装备等配套产业,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1.2 组织模式

从组织模式来看,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有:①“科研机构牵头,联合高校、龙头企业共同创建”;②“高等院校牵头,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同创建”;③“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建”;④“政府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创建”4种模式。其中“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建”是最常见的组建模式,充分显示了企业在联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该模式顺应市场导向,由具有较强的行业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科技实力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引入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探索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1.3 运行机制

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取理事会共商机制,设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图1),分别发挥其在联盟中的决策管理、咨询建议以及执行服务等方面作用[9]。通过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多边协议,明晰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风险分担及产生的成果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办法,以及利益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联盟正常运作[10]。理事会为联盟决策机构,由成员单位派出的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决定联盟运行方针,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批准和取消成员资格,审议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的工作报告,决定其他有关重大事宜等。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理事会的决策提供咨询,确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参加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评审和验收,并提出咨询指导意见。秘书处为联盟理事会常设机构,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和项目的协调、管理工作,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代行其管理職能[11]。

2 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天津地区情况来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存在行业分布不均不均、定位不明确及创新力度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2.1 数量较少,行业分布不均

从中国产业技术联盟网站(http://www.citisa.org/)2016年公布的数据看,目前国家层级的产业技术联盟共有150家,其中服务于农业领域的农业技术产业联盟在30家左右;2014年安徽省科技厅公布试点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达到31家,2015年由广东省科技厅颁布试点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数共计16家,福建省科技厅已公布的省级重点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计12家。然而,截止目前,天津农业相关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仅11家,数量上与其他省市相比较为落后。与此同时,现有联盟行业分布所涵盖的行业领域较为狭窄,特别是在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的传统种植业产业、具有天津特色的蔬菜育种和奶牛养殖等种养产业,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工程技术和投入品领域等,联盟发展仍属空白,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发展与市场化的需要。

2.2 模式定位和目标不明确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仅在成立之初订立了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但联盟为自发形成的组织,内部成员变动时有发生;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内部成员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因此联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技术攻关方向常常会有所调整。同时,对联盟没有明确的考核与管理机制,成立之初所订立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是否达到并没有评价与监督,也没有外部管理部门的监督与约束。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出现发展思路不连贯、发展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2.3 协同创新力度不强

联盟是一个复合体,其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复合体各要素相互作用,同时要求各成员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和诉求。就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各类成员的研究水平、开发能力、成果转化效果和与市场对接情况均有所不同,其对技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协调各成员之间,以某一项技术为核心,开展协同创新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营状况和外部市场的影响,联盟成员有可能改变战略意图和经营策略,在此种情况下,协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除此以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的保护主义也会对联盟的开放式合作带来不利影响。

2.4 模式运作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国家科技部和各省市科技局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单位。从天津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联盟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早在2012年,天津提出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作,2015年天津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备案工作,但直到2017年市科委才对外公示了首批36个备案的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截止到目前,进行备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只有一批。2018年12月底,天津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津科规〔2018〕11号),对联盟构建原则、联盟的组建、备案、支持措施、运行与管理机制进行了规范,由此,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管理才有了正式规章制度。在项目资助方面,天津市科技局仅在2015年设立过一次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补贴,各成员单位可自行申请,单项补贴金额为30万元,但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取得效果,并没有监督与考核,且此后再未设立类似项目资助。

2.5 组织松散,活跃度不高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主要是为积极响应中央和市级文件精神,在政府部门推动下进行合作。成立初期,以政府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为纽带,联盟成员间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由于组成联盟的各方主体自身特点和利益目标,当项目结束或财政资金投入无法持续时,联盟运行就形同虚设,不少单位仅仅召开一次年度工作会议。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各种搜索引擎也极难获取联盟动态和成果信息。

2.6 联盟与协会等社团组织职能重叠

调研发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相关行业内已有的协会、学会等组织功能相近、职责类似。由于各协会、学会组织一般经历过正式注册,其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管理体系更加科学,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往往较为松散和随意,对内部成员没有硬性约束,且功能被各类协会、学会所替代,因此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的联盟,已名存实亡。

3 新时期突破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天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调查研究入手,提出以下发展思路与策略来突破新时期联盟发展困境,以期为我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1 创新发展理念与方式,探索联盟组织新模式

一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涉及科研机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农业、科技、金融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是一项过程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创新发展理念,壮大总量规模、提高发展速度、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突破传统模式局限,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的集聚度,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二是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积极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更为有效、更为持久、创新成果产业化更有保障、更能适应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迫切需求的联盟组织新模式,发挥好联盟在创新驱动中的骨干作用,扎实推进天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2 明确联盟总体定位,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结合天津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选择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以及产业领域,制定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必须站在行业前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联盟总体定位,制定具有針对性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路线图,积极延伸产业链和集聚优势互补环节,均衡考虑联盟成员的诉求,整合联盟成员的短期目标、制定长期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等,为联盟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

3.3 加强科技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是深化联盟内部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推进联盟内成员单位的多元化交流合作,实现联盟内部信息、资源、知识、创新技术的整合,集中各方优势重点突破农业热点问题,带动联盟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对接,有效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和成果转化周期。二是加强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创新主体的合作需求,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充分挖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联合攻关,推进研发条件资源和知识产权共享,提高联盟协同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三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天津的地缘优势,加强对接首都科技资源,全方位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2]。采取多元化方式,以产业链合作为主线,构建跨区域利益共建机制,扩大联盟合作范围,凝聚京津冀区域内优势农业科技力量和核心农业科技资源,引导农业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3.4 优化运行与管理机制,促进联盟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支持联盟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联盟运行管理体系,优化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协同机制,实现各方权、责、利的和谐统一和均衡协调,保证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长久性,提高联盟整体运行效率[13]。二是完善联盟组织机构建设,确保联盟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的有效运行。三是加快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联盟的组织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运作,促进联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四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对联盟的运行、管理以及执行项目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 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定期交流、联席会议等方式,及时沟通情况,协调不同意见,加强联盟成员之间合作与交流,引导联盟规范发展。二是组织开展各领域联盟合作交流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推动农业科技领域深度合作与交流,引导农业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三是完善联盟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14],最大限度调动各联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6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政府可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质项目可采取奖补等方式鼓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扶持作用,为联盟运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落实已有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通过信贷支持、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措施,大力支持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三是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具有天津特色优势产业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统筹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提升战略引领能力,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原顺梅,王坚,周秀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 2012(6):39-42.

[2]杨艳慧,张伟.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4(4):115-116.

[3]王炳富,刘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能力与治理绩效案例研究[J].社科纵横,2018, 33(12):52-57.

[4]黄爱萍,林海清,柯文辉,等.福建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与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 2017(2):69-72.

[5]王思睿.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2.

[6]张庆成.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及运行机制创新的提案[J].中国科技产业, 2011(4):36-37.

[7]罗雪英.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与绩效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8]市科委关于公示第一批备案的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的通知 [EB/OL].(2017-04-07).http://kxjs.tj.gov.cn/xinwen/tzgg/201704/t20170407_127703.html.

[9]钟俊杰,王凯,朱卫东.推进安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 2012(1):44-49.

[10]蒋庆来,潘达,陈享姿.产业联盟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湖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价值工程,2018(10):20-23.

[11]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20-25.

[12]郑祖婷,郎鹏,孟琦.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8(34):163-164.

[13]郭亚静.基于博弈分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

[14]熊莉,李晓明,张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激励机制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12-14.

作者:胡文星 郭华 史佳林

上一篇:职教教师职业探讨论文下一篇:农业补贴问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