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博弈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承德市滦平县,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境内有丰富的铁矿、钒钛矿等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发展资源禀赋驱动型的县域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情况有所缓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低碳技术博弈农业产业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低碳技术博弈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探寻贵州“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在分析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几条适宜贵州省情的“十二五”时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低碳经济;路径

引言

近年来,低碳经济无论在立体或平面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都较高并且还大有普及之势,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低碳达人”① 深究起来,当今能整体做到低碳经济境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只不过全世界都努力地向这个方向靠拢。若要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知难行难”的一椿事情。值得庆幸的是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诠释虽还有大同小异的差别,但在认识上已逐渐趋于一致。相对而言,以下解释比较适宜:“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1]

低碳经济提出的主导因素有两点:一是气候变化,二是资源能源约束。首先,气候变化。据判断,目前地球气温与1860年相比大约上升了0.8℃[2]。地球变暖引起了一系列的灾难:旱灾、洪涝、沙尘暴、飓风、酸雨、冰川冻土融化引起每年海平面上升……。这些灾难,典型的有:美国2005年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致1 500人死亡,78万人流离失所,损坏房屋20万所,该市当时基本瘫痪;也有孟加拉国1998年洪灾使该国2/3国土被淹没,1 000人罹难,3 000万人无家可归;还有中国2008年初南方十省市的冰冻雨雪天气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 111亿元[2]。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触及粮食、水资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气温的升幅超过2℃,人类将遭受不可逆转的巨大灾难——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带来的灾害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届时全球GDP的1/5将灰飞烟灭[3]。其次,谈能源资源的约束。从国情角度看,中国能源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尤其是水、油、汽)不高。比如,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t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量计算也低于世界人均量 [4]。中国能源资源先天不足,“富煤少气缺油”,煤已成为并还将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元凶”,这就决定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这就决定了近阶段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幅度。

中国面对能源资源的约束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中国积极参与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所以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也只能走低碳经济之路,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排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后面,为了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周边的兄弟省市区,也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争取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一、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贵州迈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要涉及环境、能源、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层面。因此要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阶段的约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经济发展阶段落后、经济量小。预计201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4 594亿元。据测算,贵州工业化整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在各省市中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仅有海南、贵州、西藏。2010年贵州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省内区域间工业化进程差距过大,很难在短期内快速缩小。其二,贵州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攻坚阶段。从工业化看,能源密集型的工业在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贵州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会增加(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其中热电厂排放量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4%n),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仍以热电为主,二氧化碳排放任务繁重。从城镇化来看,“十二五”期间贵州城镇化率要由31%提高到40%,导致城市住房、交通其他各种基础设施的大量增加,能源资源消费也迅速增长,将造成二氧化碳、污水、垃圾排放大量增加,这一切给贵州带来了发展阶段的约束。

2.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贵州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但缺油少气”。贵州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仍要以煤为主,对煤的依赖性很强。据统计显示,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5]。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省份之一,电力来源主要还是靠火力发电,污染了省内、清洁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结果除了增加温室气体之外,还带来了水质污染、垃圾污染。据现有的研究证明贵州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贵州需要在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排污之间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3.资源承载力的约束。贵州省自1990—2008年以来,人口始终处相对超载状态;自然资源利用、实际人口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是不协调的,使贵州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贵州统计年鉴(2009)的面板数据整理计算,贵州相对于周边四省(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的综合承载能力对比,湖南省是最高的,贵州省是最低的,贵州省只占5省总和的8.73%。土地贡献最大的是云南,贵州排在最后一位,占5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总和的11.06%。经济资源贡献最大的是湖南,贵州排在倒数第一,占5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6.8%。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指数最高的是贵州;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超载指数贵州第一。贵州相对于5省的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土地的承载力是3 262.13万人,经济资源的承载力是2 514.19万人;综合承载力是2 888.16万人,超载904.84万人 [6]。以上数据是根据2008年贵州常住人口3 793万参与计算的。若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州常住人口34 746 468,贵州2010年比2008年贵州常住人口少3 183 532。贵州省2010年综合承载力超载仍有5 864 868人(904.84万~318.3532万人)。从这些数字看贵州资源承载力的压力虽轻了一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要求的升高,寻找这方面的平衡点,还将具有相当难度。

4.资金和技术的约束。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最欠缺最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之一,也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效益;资金又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物质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把眼光投向国际,虽有《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对全球节能减排具有更多的补偿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责任,但实际落实的差距太大,甚至成为笑柄。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从原先表示从2012年开始每年提供1 000亿欧元的补偿资金,在谈判中只愿从2010年前拿出100亿欧元,若平均到全球,人均不到2美元,还不够与会者在丹麦买杯咖啡,咖啡coffee和棺材板 coffin英语读音相近,故说连买棺材板都不够 [7]。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靠发达国家不可靠,只有靠招商引资、靠国家转移支付、主要靠贵州自力更生。

再从技术转让来看,有学者指出在电力等六大部门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中,大部分中国都不掌握,不得不依赖商业渠道,但中国的经验“以市场换技术”效果不尽如人意。贵州更是如此。从自主研发来看,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从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来看,2010年研发投入占2.03%。贵州科技研发资金也是不足的,这些给贵州在不长的时间内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增添了难度。可预料的影响是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的锁定效应,因而增添了“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的难度。

5.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未根植于人心和制度短板的约束。在贵州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这不仅是观念形态的改变,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攸关者,如政府、事、企业、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阶层。政府要认识到不调整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克服对固化的政府环境行政决策体制和政府环境管理机制对环境问题解决和抵制效率的影响,就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让事、企业单位和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对低碳经济从观念到体制、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在理性上予以接受,必须让他们从目前和长远利益的结合上认识到低碳经济给人类社会、中国发展和他们自身带来的益处,从而促成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种新观念的形成、从接受到最后根植于人心,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细致的工作。

二、贵州“十二五”时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四大优势

1.资源丰富,减排空间大。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资源优势突出的能源大省。贵州省煤、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据统计,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527.98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 039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蕴藏1 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森林面积为7 033 936公顷,森林覆盖率40%,活立木总蓄积量310 010 350立方米。发现矿产125种,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五位。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外,以喀斯特洞景观、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自然景观众多。丰富资源和较为良好生态,使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在新能源开发、工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同时,由于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仍以传统耕作为主,工业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工业企业总量和密集度不大,环境污染总体程度较轻,这也成为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2.产业结构层次低,减排的成本低。贵州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耗强度高,工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耗的70%左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初期阶段,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任务仍然较重,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但从国际上看,《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贵州的减排成本应该更低。

3.发展低碳经济有“十一五”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贵州经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注重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 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 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7 363.9亿元和5 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8]。这些为贵州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一定的技术储备。

4.贵州省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有迫切要求调整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以赴奔全面小康的愿望,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贵州的实际,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贵州人民具备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敢拼敢闯的勇气,背水一战和决心,一定让贵州“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变为现实。

三、探索贵州“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1.跳出“怪圈”,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一。有专家从中国1995—2007年的经济发展中,概括出:经济社会发展、人均GDP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正向驱动相关 [9]。这是一个“怪圈”。 一句话,陷入怪圈一切皆“死”,跳出怪圈一切皆“活”。贵州的“十二五”规划规定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就一定要跳出这个魔咒似的怪圈。以下的主张是应该推崇的:“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科技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生态控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环境治理是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这就是走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总的指导思想[10]。

2.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又能节能减排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二。其实这是一条“边发展、边减排”、“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在“十二五”期间,贵州能源资源仍只能以“煤炭”为主,因此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实现节能减排。

在煤炭开采企业内部要实施系统改造,优化生产工序,具体做到综合利用废水、固废;对煤层气(瓦斯)用于发电、液化产业,LNG、交通工具;对煤矸石进行治理;粉煤灰用于建材、回填、充填塌陷区、筑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生产磁性复混化肥;水煤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CBF洁净煤生产的应用。

在电力和钢铁等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企业,可采用燃烧前的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燃烧后的净化技术;煤炭气、液化技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创造条件多采用煤炭多联产技术以煤炭气化为龙头的技术,可以同时生产电力、热力蒸气、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3.广开来源,突破资金瓶颈,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三。贵州省全方位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2011年在贵阳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省直机关与地、县联合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好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落实。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严禁引进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项目(赵克志,2010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争取中央的项目投入和转移支付。在贵州地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最根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靠贵州人民自己救自己。

4.大力发展服务业,促成产业结构调整,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四。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着手抓好服务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就渐趋合理,贵州正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十二五”期间贵州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2010年第三产业增长13.5%。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所以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贵州要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爽爽贵阳避暑旅游;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旅游;红色旅游。旅游产值每年都在递增。因此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5.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五。“十一五”期间贵州森林覆盖已达到40%,预计到2015年“十二五”完成,贵州森林覆盖面将达到45%,仅2010年贵州要营造森林面积达350万亩。众所周知,森林是碳汇的一种良好形态,它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贵州省的节能减排中,起到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惠国利民的事业。加拿大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7%,气候变暖虫害泛滥,天气干燥,森林火灾频繁,树木老化,碳吸收基本饱和等原因,使曾被人类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已失去昔日碳汇的光辉。所以贵州对森林要精心保护,细心管理,悉心经营,避免加拿大森林问题的重现。

6.按照现代水力的要求,加强水源建设,建成黔中水力枢纽和“滋黔”一期等工程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六。此项工程要求新建一批重点水力枢纽,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解决1 299.8万农村人口引水安全问题。从而提高贵州省的综合承载能力,将超载人口大大减少,缩小贵州和周边四省在这方面的差距,促进贵州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7.技术的后发优势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七。贵州“十二五”时期,单位生产总能耗和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因此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控制重点污染源。推进火电、冶金、水泥等行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上述所有项目,都需要我省以低碳为契机,以改善传统技术为基础;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加强贵州省环保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大力发展循环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必要时寻求国际合作,这一系列的技术配套后发优势将走出一条自己低碳经济技术的跨越之路。

8.政策的后发优势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八。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它会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对资源配制、市场机制等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此理对于贵州的低碳经济发展同样适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上《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出现,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会议的召开,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必将有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和非法律约束力的调整,碳交易、碳关税等将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为适应国际国内政策的变化,并结合贵州省情,也要做出相关的政策调整;不论在废除旧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锁定效应上,还是在开启新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上都将显现后发优势。还有以下需要预案的新事物:(1)CDM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允许附件Ⅰ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冲抵附件Ⅰ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Ⅰ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CDM项目贵州省已经引进,并开始小规模运行。(2)碳关税: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增收碳关税。这是“绿色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变形。无论是国家或是贵州省都要做好预案采取应对的政策。(3)碳交易:其机制有三种,除了上面讲过的CDM;还有联合履行JI;排放交易叫EF。这些将成为贵州省相关政策考虑的内容。(4)碳补偿: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将电力送往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怎样合理制定电价(应包含碳排放的补偿),又要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扶助,贵州制定政策应包含着双赢的内容。

9.倡导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九。贵州省常住人口3 400多万。他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源头。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用六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留下了“碳足迹”,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碳责任”。首先在消费阶段节能减排,其次在后消费阶段的碳抵消,都不可不重视。

贵州所有的城乡居民和农民,要逐渐具备低碳意识,做个“低碳达人”,时时处处心目中有一台碳计算器。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吃:多吃素食;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行:少开车,选小排量,或多乘公共交通,如轻轨、BRT等;用:节电,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节水,循环利用水,使用“中水”等。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并且能争取做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转变,贵州的CO2排放量将大大减少,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神仙和皇帝拯救人类,全靠贵州人民自己救自己。

结语

低碳经济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贵州只有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贵州“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面临五大约束和四大优势。最后结合贵州省情探寻了“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的九大路径。

参考文献:

[1] 唐方方,宗计川.低碳新规划下的世界与中国[J].时事报告,2009,(12):24-32.

[2] 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秦楚.气候变暖谁是罪魁[J].中国社会导刊,2008,(1).

[4] 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 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6] 吴建军.贵州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0,(1).

[7] 庄贵阳,张磊.气候博弈与低碳发展[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0,(64).

[8] 赵克志.贵州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贵州日报,2011-01-19.

[9]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

[10]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

[11]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See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Guizhou

DAI Ning-x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Key words:Guizhou;low-carbon economy;path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戴宁熙

低碳技术博弈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承德市滦平县,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境内有丰富的铁矿、钒钛矿等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发展资源禀赋驱动型的县域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情况有所缓解。本文简要剖析了滦平县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部分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努力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后续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城市管理者一定的参考,推动滦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滦平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承德市滦平县情况概要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是河北省环京津的35个市县之一,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全县总面积3213平方公里,人口33万,全县城市化率为23%。

滦平是京郊型畜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大县,200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2011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菜篮子体系供应示范县”。同时,滦平也是全国北方钒钛资源大县,现有铁选厂72家,20万吨以上的17家,组建为8大产业集团,产能1200万吨。此外,滦平还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承接首都休闲消费最具潜力的地区,境内拥有金山岭长城、白草洼国家级森林公园、碧霞山地质公园、转山湖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5万人次。

二、资源禀赋驱动型的县域经济

滦平县地处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丰富的铁矿、钒钛矿等矿产资源。但随着近几年的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有所恶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其对植被、河流的破坏或污染也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环境和饮用水质量。同时,该地由于多山、多河流,不利于发展传统的农业和养殖业,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受到地理条件的严重限制。

根据上表数据不难看出,滦平县的第二产业产值占该县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而从该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还得知:该县2010年铁精粉产量为630.2万吨,2011年为800万吨,2012年为900万吨。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在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中开采铁矿石、生产铁精粉这一过程又是这一重要支柱的主要内容。可见,滦平县属于典型的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

开采铁矿石,生产铁粉,依靠其特有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可谓“靠山吃山”,但是,滦平县的工业产业层次低,增长仍然处于高能耗,加之矿产资源的有限,如果不加以限制反而竭泽而渔地开采,“靠山吃山”的结果只能是“坐吃山空”,又破坏了环境。因此,这条道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它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必然日益减弱,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思路来进行反思和修正。

三、当地县域经济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滦平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完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部分产业的发展仍是不可持续的,例如上文所述,其县域经济是靠资源禀赋而驱动的,本身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面分别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部分部门的角度分析当地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产业化水平低

尽管滦平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力扶持有限,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以致龙头企業的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产品市场开拓困难,致使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

滦平的中草药、设施蔬菜、林果及畜禽养殖业,尽管生产环境良好,但由于缺少质量认证的“绿色品牌”效应,缺少精加工环节,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较低,种植养殖效益不高,因此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当地现有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指导和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低,制约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技术推广滞后。此外,从业农民均没有受到专门技术培训,技术素质普遍较低,还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工业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

滦平工业属资源开采工业类型,缺少加工层级。80%的工业产值来自资源开采,其它类型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因铁选企业设备与技术管理水平不高,铁选率较低,在尾矿中还存在大量钒钛资源,急需开发新技术进行回收利用。

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料消耗显著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工业生产在提供各种产品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尤其是闭矿、尾矿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将面临很大压力。

(三)休闲旅游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尽管滦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畅、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以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没能培育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发展基础薄弱,缺乏总体形象,缺少市场竞争力。

四、当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龙头企业

该县秉承“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依托县域区位、资源等优势,全面做好农业文章,推动县域有机蔬菜、肉鸡、生猪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循环农业转变。预计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肉鸡1亿只,北京鸭500万只,生猪出栏110万头,果品25万亩。

同时,立足农牧产品的加工转化,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由“基地县”向“生产加工县”的转变。通过华都食品工业园、博亚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农牧产品物流园、循环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项目的谋划实施建设,进一步支持华都、博亚、三元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预计到2014年底,华都食品工业园将建成投产,华都、博亚、三元的肉品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二)融入生态理念,建设循环经济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该县积极把生态理念融入工业产业整合提升中,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他们抓住承德市建设中国最大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规划建设大型现代化钒钛钢铁联合企业的机遇,该县积极进行技改扩能,引进钒钛磷提取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红旗矿业循环经济统筹区”,推动传统矿产业脱胎换骨。目前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的统筹区红旗宜居新居一期工程即将竣工,11个矿业集团整合工作和13家选磷选钛综合利用项目正在扎实推进。

(三)利用旅游资源,带动三产发展

依托金山岭长城、白草洼自然保护区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构建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大力推动旅游服务业产品优化组合,带动物流、服务等产业整体发展,打造完整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滦平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型、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以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转化一产、提升二产、带动三产。目前,金山岭长城5A景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行宫酒店、巴克什营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已入驻园区集中开工。

五、相关对策探究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外寻求合作

作为后现代化国家,我国一直走一条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赶超西方。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是经济发展唯一的战略选择。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提出反哺战略,农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被凸显。因此,应进一步确立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农业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滦平农产品专门网站,主动与全国农业大型批发市场对接,积极融入市场,用市场、价格、信息影响带动发展。

同时,应积极寻求与知名农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可联合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或建立示范园、示范户,规范农作物种植与管理,逐步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民的农业知识。

(二)坚持科学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一个县域政府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国家规划体系的末端,应该成为最实、最贴近人民、最有约束力、最具操作性的规划,而且,就中国的县域经济来看,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地区差异较大,每个县都存在着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因此,一个地区竞争优势

的取得一个关键就在于其规划中要对自身的比较优势有个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具体到滦平,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开发、科技创新、技术合作为手段,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为指针。抓住承德建设北方钒钛基地的机遇,建设钒钛钢铁初中级产品加工基地,并以发展钒钛铁、钒钛钢为重点,实现钒钛铁精粉的升级,以发展还原铁、提钒、提钛、特种钢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城乡发展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和北京市的中间位置,虽然与两地的旅游资源多少会形成一些竞争,但是对于现代的旅游行业,不一定都是“零和博弈”,如果将合作机制引入休闲旅游的发展,该地的旅游行业将有快速的发展。

首先,从自身角度而言,滦平县乃至下辖的乡镇、行政村应该积极执行县政府的宏观规划,落实本乡镇的任务的同時,还要做好本乡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设计,突出本乡镇的特色;做好上通下达的工作,将县政府的相关政策给村民解释清楚,将村民们的切实可行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去;做好对经营者的培训工作,提升其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景区保护、检查管理等具体方面的细节工作。

其次,应该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与承德市或北京市的旅游景点、旅行社联系,可以视情况推出“城郊一日游”、“乡村一日游”等短途旅游项目,以及在一些旅行社的北京游或承德油中增添滦平一站,通过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并口耳口碑相传。也可以发行滦平—承德或北京—滦平旅游一卡通或相关套票,通过其他已经成熟的旅游景区如避暑山庄等品牌效应带动该地旅游业的发展,主动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最终实现“1+1>2”的效果。(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樊清.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非农偏好及其矫正[J].学术论坛.2010(6).

[2]祝洪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增强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3X).

作者:侯卓沅

低碳技术博弈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做好金融支农 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金融是关键。2021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党中央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补齐“三农”短板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支持举措,力度空前。金融需充分发挥资金资源的配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金融助力。本文通过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八点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求达到金融支农与乡村振兴更好的融合,期望达到更好的效能和助力。

关键词:金融支农;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金融服务;信用快贷。

2021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党中央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补齐“三农”短板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支持举措,力度空前。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金融是关键。金融需充分发挥资金资源的配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金融助力。

一、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

(一)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而乡村振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同时,在中美博弈,新冠疫情新常态下,国际大循环受阻,国内循环重要性凸显,乡村市场将成为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内循环的新生动力。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金融业要发挥助力“三农”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引导金融服务重心下沉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并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出更高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相关要求。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对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情况开展考评,引导金融服务重心下沉乡村。

(三)乡村振兴成为新金融行动的主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策、资本、人才、科技等资源要素正在向乡村聚集,巨大的商机已经喷薄而出。金融聚焦农民、农业、农村三大领域,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扛起新责任,把握新机遇,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创新解决方案。

二、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

(一)资本规模有限

乡村振兴企业大多为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多为自然人控股的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济资源有限,资金实力不足。

(二)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大

乡村振兴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经济周期波动会对企业产生较大冲击。

(三)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

乡村振兴企业部分地处县域的乡村地区,属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地段,融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戚朋友、企业员工或民间高利贷,乡村振兴企业大多都是租赁土地进行生产加工,土地性质为集体,农业资产无法处理,抵押物不符合银行政策要求,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较高是普遍现象。

(四)财务制度不建全

我国县域乡村地区由于外部监管要求比较宽松,乡村振兴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比较落后,核算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信息不真实,且存在偷税漏税现象。

三、金融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金融业与农业共同成长

金融业要深入研究掌握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了解产业周期,了解产业的资源禀赋,了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了解产业的投资重点,科学利用产业周期,敢于在产业低谷时雪中送碳,而不仅仅在产业高峰时锦上添花,与农业产业共同成长。

(二)向农业的重点领域倾斜金融服务

支持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相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和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种猪培育等方面;加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支持力度。

(三)金融支农紧抓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企业大多具有当地区域特色,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的带动,建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围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支持当地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的特色“三农”产业,例如盘锦大米、东港的草莓、铁岭的榛子、桓仁的人参等特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四)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金融服务

持续跟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布局,紧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一个点,带动产业发展的一条线,覆盖相应地区的一个面。

(五)提升绿色生态金融占比

把绿色金融服务作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要积极支持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精准对接绿色农业示范项目,减少农业污染和排放。要支持在乡村地区发展生态林业,开展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地区对生态功能区形成经济补偿。同时通过对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业的金融服务,带动周边养老、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六)因地制宜开展涉农产品金融创新

立足于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方向,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数字科技和产业链的深度运用,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种植养殖等产业链“金融+科技+产业”数字化融资产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农户贷款产品创新,统筹做好涉农大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各类主体金融服务。构建智慧农业产业链生态场景,打造以全产业链为服务对象的新金融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和升级,实现服务重心下沉和金融精准滴灌。

(七)积极推进“信用快贷”业务

金融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属性,自身历史沉淀下来的数据和海量的外部数据,能够更加精准的去分析预测欺诈和信用风险。大部分乡村振兴企业贷款需求具有额度小、支用频率快的特点,“信用快贷”把信用作为融资的主要元素,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根据企业的纳税、流水、征信等信息直接给予信用额度,无需提供抵押担保。

(八)培育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要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涵盖农村经济组织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拓展银行与政府间、银行业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渠道,推动农户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节约信息调查成本,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发挥村委会的管理职能,金融机构也要通过金融知识下乡等措施,发展农户成为农村金融业务的宣传员。同时,鼓励农户参与建立信用档案,培养农户风险识别和信用意识,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人民财评: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人民网,2022-02-24.

[2]沈国儒.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华北金融,2018(05).

[3]罗继红.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桂海论丛,2018(01).

注:阚国仕、张相明、王健业、胡桂鹏等四位同志现任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八社村、泉眼沟村、后杨木林子村、北大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阚国仕同志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曾挂职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科技副市长;于梦竹同志在基层工作多年。

阚国仕同志为第一作者,胡桂鹏同志为通讯作者。

作者:阚国仕 张相明 王健业 于梦竹 胡桂鹏

上一篇: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家装设计运用于视觉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