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关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国際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学研究、以及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将政治学的理论当作国际政治的研究基础,因此,国际政治的研究过程、实践过程的理论依然源于政治学,其实践结果也是对政治学研究结果的价值体现。

第一篇:国际关系论文范文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法的角色评析

摘 要:国际关系理论从一开始就把国际法作为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各理论流派对国际法的角色定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层出不穷的国际关系理论,评析其中的国际法角色定位对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及国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国际法;现实主义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郑雪飞 杨 莉

第二篇:对国际政治学研究与国际关系的思考

摘 要:国際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学研究、以及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将政治学的理论当作国际政治的研究基础,因此,国际政治的研究过程、实践过程的理论依然源于政治学,其实践结果也是对政治学研究结果的价值体现。同时,随着中国崛起,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关系实践愈来愈重要,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关系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

关键词:国际政治研究;问题与思考

多个国家的存在才会发展国际政治,国家政治也一直被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政治研究的开始源于近代国家的建立,随着各国经济、军事、文化的进步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逐渐与当今的政治学相分离,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当前国际政治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当前政治学的范畴包括国际经济政治战略格局、战争与和平、国家对外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关系等。需要遵政治学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研究方法,也需要针对本国国情、地域的特殊性,来探索国际政治上纷杂的关系[1]。在探索当前国际政治关系格局的过程中,也需要从国家利益的视角进行把握,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促使本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1 国际政治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与关系

政治学的研究范畴较为广泛,包括有政治体制、政治行为、国家法律、政治决策、国际关系等领域;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则主要是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和平、国际对策与发展,在政治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实践与细分。从概念上看政治学比国际政治的范畴要大,随着政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增多,国际政治学逐步发展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即离不开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科学性与普遍性实践规律,与政治学研究不可分割,又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国情与地域,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与特殊化,贯彻发展国际政治学研究。

1.1从政治现象角度

政治学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以及学科来说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远,而国家出现的时间较晚。政治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而国际政治是国家形态变现为民族国家以后产生的,而国际政治的研究兴起也是当边界界定清晰的现代免租国家建立以后才开始逐渐进行的一种研究,这时候国际政治学研究当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问题,这也与政治学关注的方向有所不同。

1.2从政治学的角度

现代社会的历史并不久远,虽然政治化程度很高但是人们的政治化特征却不明显,因此人类社会中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民族国家概念的出现、国籍一事也逐渐加强,也使得人们主权意识逐渐萌发,因而国际关系也随之产生,国际关系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国际政治的研究[3]。

1.3从当代早期的政治学研究角度

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也是早期政治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较为明确的方向,一是政治哲学以及思想;二是政治制度和政府;三是政党方面与公众舆论方面;四是国际政治以及外交。通过以上可以发现国际政治只是属于政治学科领域的一个范畴,并不独立,基于此也需要认识到国际政治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是不可分割,共同存在的[2]。

2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2.1从国家利益视角来看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发展务必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当前在国际舞台上发达的欧美国家更具国际主权,而中国的崛起于强大无意对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威胁,国际政治关系即存在于大国于大国之间,也存在于大国与小国之间。因此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具有多种模式,当前较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国内政治是基础,国际政治是延伸,而国内政治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使得当前的国际政治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这其中,国家利益的转变对国际政治具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大部分研究成果也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进行的。

2.2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然这个构建过程需要世界上各国的共同推进,尤其是当前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方面的发展潮流[2],挑战大大增加的同时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因此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两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在研究过承重共同关注,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4]。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以后的国际政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际政治虽然逐渐与政治学相分离,但是其实质上并不能与政治学相分割,这种情况下,需要正确对国际政治与政治学研究的渊源有深刻认识,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查看和检验国际政治研究的价值取向。最后就是要明确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权衡国家利于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全面对国内、国际政治进行分析,实现本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苏建.中国政治学科向何处去——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研究现状评析[J].探索与争鸣,2018(05):48-52+141+2.

[2]桑玉成.关于国际政治研究中三个基础性问题的思考[J].国际展望,2018,10(01):1-13+147.

[3]程竹汝.政治信任研究:三个基础性问题[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3(04):51-53.

[4]韩爱勇.加强国际政治中“人”的研究[N].学习时报.2017-12-15(007)

[5]刘畅.国际政治的“恶”不断被复制[N].文汇报.2018-04-07(005)

作者:胡雨童

第三篇: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关键词]北欧国际关系;和平研究;哥本哈根学派;北欧认同

[摘要]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但在和平、安全、区域认同、福利国家模式等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并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当然,北欧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与学术规模偏小的现实造成了其学科发展的局限性。

作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家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虽然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但是多年来,北欧国家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和平、安全、区域认同、福利国家模式等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并且彼此互动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仅逐渐形成网络,从国家的“各自为战”发展为区域合作研究,还通过出版发表英文论著,与美英国际关系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一、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发展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是在政治学内部逐渐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北欧政治学的发展深受美国的影响,两者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相似性多于差异性,研究风格和视角也无根本差别,只是存在发展程度的不同。由于传统的国际法、外交史、政治哲学基础薄弱,地缘政治成为北欧学者研究的重点。

成立于1952年的北欧理事会是北欧区域合作的催化剂,但是其活动局限在文化和科学研究领域,不对具体的政策制定产生影响。1966年,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的政治科学协会出版了《斯堪的纳维亚政治研究》杂志,北欧理事会也通过了建立北欧合作委员会的提案,极大地推进了北欧的国际政治研究(包括和平与冲突研究)。”北欧合作委员会(NORDSAM)不仅出版具有影响力的《合作与冲突》杂志,这是北欧国际关系学者进行交流和发表文章的重要渠道,而且还为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传播信息,支持举办国际事务研讨会,资助和平研究项目,从而促进了北欧地区国际关系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北欧政治科学联盟的成立,是北欧学者合作研究的推动力,而北欧区域学术会议的举办促进了区域合作研究网络愈加完善。

1973年丹麦加入欧共体后,开始将学术资源从北欧学生与教师交换项目(NORDPLUS)转向欧盟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项目(ERAS—MUS)。北欧理事会逐渐减少对研究项目的投入,合作研究活动迅速减少,1990年北欧理事会宣布NORDSAM正式解散。尽管北欧国际关系研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北欧学者之间仍然保持着各种非正式的联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并引起北欧国家的日益重视,欧洲大陆的国际关系研究成为北欧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焦点。不仅北欧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极其活跃,他们也积极参与美国、英国相关研究协会和北欧国际研究协会、欧洲政治研究会等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91年北欧国际研究学会成立,具体负责安排北欧国际关系学界的常规会议与研究生定期培训,从而为北欧国际关系合作研究构建了新的制度家园。欧洲大学学院作为北欧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要据点,也为多层合作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越来越多的北欧学生参加ERASUMS学生交换计划,北欧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交流合作亦有所增加,他们共同出版著作,开展合作研究。由此,北欧国际关系研究逐渐从“一盘散沙”的学术边缘体发展为多层合作研究的“北欧网络”,并且在理论与方法论上越来越显示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

长期以来,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和平与安全两大主题,而且形成了自身的学术流派和研究优势,也在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北欧国际关系学者在探讨欧洲认同的基础上,也逐渐将北欧区域认同作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和平研究

和平研究在北欧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其地位甚至与国际关系学科相当。一些大学专门开设了和平研究系,使得这一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和优势,也构成了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北欧和平研究的兴盛,一方面在于北欧国家地理位置和战略环境优越,面临的武力威胁较小,和平成为这一地区的主题;另一方面,北欧国家普遍较为富足,政府与教育部门重视发展国际关系学科,充分的资金投入促进了国际关系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虽然和平研究涉及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表现出跨学科的特点,但是其研究基础仍然在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型理论取向、国际取向和价值取向,正在朝着政策导向的方向发展。

挪威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出现了和平研究,重点关注社会学。1959年,奥斯陆成立了国际和平研究所,创办了著名的《和平研究》杂志,所长是国际和平研究的代表人物约翰·加尔通。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直接暴力(如战争、军备竞赛和裁军等)和结构暴力(如歧视、压迫和社会不平等)。早期的和平研究关注军备竞赛与战争问题,旨在防止战争的爆发,主要由北欧理事会资助。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与奥斯陆大学一直开展合作研究,每年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研究生课程讨论班,吸收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或研究生来此进行跨国、跨文化研讨,对于培养和平研究的青年学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瑞典,由于国家保持中立地位和社会民主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和平研究自60年代伊始就得到了国内社会有力的政治支持。1966年,瑞典政府建立了由政府资助的独立机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主要从事世界军备与裁军的研究工作,但该研究所相对独立,与瑞典国内大学的联系有限。1971年,乌普萨拉大学、哥德堡大学和隆德大学获得政府资助,也建立了和平与冲突研究系,其负责人彼得·沃勒斯坦(Peter Wallensteen)、博恩·赫特(Bjorn Hettne)和哈克·韦伯(Hakan Wiberg)成为北欧和平研究的三大代表。

芬兰和平研究的代表性机构是坦佩雷和平研究所,其研究重点集中于国际关系、国际冲突、裁军、和平与暴力等方面,而且已经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芬兰和平研究联合会是另一代表性机构,它的主要工作则是评估芬兰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和平研究状况,不断促进研究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在研究议题上,北欧传统的和平研究重点关注缔结条约、威胁理论、国家间战争等涉及集体安全、外交谈判、战略管理以及军备控制等问题,而和平研究拓展的新主题包括个人与国家内部集团

之间的相互作用,超越民族与国家界限,强调个人、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平研究也开始关注通讯、发展、环境和跨国公司等新的议题。

在和平与暴力的关系上,北欧学者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在个人层面,关注人类本性与政治领袖对战争的影响,强调社会转变进程源于个人的动机与价值体系;在国家层面,强调主权国家包含多种文化,文化的不平等导致国家内部冲突,利益集团追求各自利益也容易导致竞争与冲突;在国际层面,强调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间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在地球生态系统层面,强调个人福利受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影响,必须加强全球治理。

在和平运动的研究上,北欧和平运动主要有压力集团(如反军售组织)、大众抗议运动(如美国反越战运动)、永久的少数派、改革社会秩序的革命性运动等形式,并且彼此互补甚至重叠进行。和平主义者坚定地反对并消除战争,然而,暴力不可能从根源上杜绝,只能使其与和平达成较好的平衡,其方式就是减少暴力,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

北欧和平研究的主要代表约翰·加尔通将战争原因与和平条件作为和平研究的切入点,提出了“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概念,以及“有组织暴力”和帝国主义新理论。和平是各种形式暴力的缺失或减少,是采用非暴力方式创造性实现冲突的转变。和平研究与冲突研究交叉合作,但出发点在国际关系,即和平研究包括与国际冲突有联系的冲突与和平运动研究。加尔通还提出了结构性暴力概念,将暴力与贫穷归因于压制性社会和经济条件。结构暴力主要来自社会体系结构和权力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国际与国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结构暴力,结构暴力阻碍“积极和平”的出现。只有倡导“积极和平”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在实力。加尔通的和平研究拓宽了和平内涵,扩大了和平研究的外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这一研究课题引入到社会领域和发展领域。

在和平研究的实践应用上,和平研究者最初的学术争论都是围绕如何构建和平体系而展开。北欧地区在欧洲较早践行“安全共同体”设想,在充满争议甚至冲突的现实中,探索维系和平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北欧和平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今,欧盟在和平体系中不断推进一体化的发展,避免冲突和军事威胁,和平研究的成果得到推广。

(二)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观

1985年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COPRI)成立,1990年巴里·布赞、奥利·维夫等合著的《欧洲安全秩序的重塑》标志着哥本哈根学派的诞生。传统的安全研究关注威慑理论推崇的理性行为参数,低估了结构因素的重要作用,而结构因素可能会在体系层面加速国际军备竞赛。COPRI在和平研究和赫尔辛基进程同时发展的重要时期登上历史舞台,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国际化路线,其发展动力不是短期的政治关注,而是长期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兴趣。国家间战争的经典形式不再是研究热点,内战、种族冲突、有组织犯罪和跨国恐怖主义等议题的重要性上升。COPRI越来越关注全球化以及有组织暴力行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国家间冲突”和“全球治理与和平”,反映出后冷战国际体系的进程逐步缩小了和平研究、安全与发展研究之间的差异。

哥本哈根学派是当代安全研究领域的著名流派,提出了安全复合体理论和非安全化理论。该学派认为,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行为体自身的恐惧或个人恐惧升级为由于猜忌引发的政治行动。安全是特殊的政治,需要用社会建构主义方法解析在何种条件下谁实施安全化。安全的本质是在政治中筹划现有问题,并把问题提升到超越一般政治的绝对优先地位,从而使安全的驾驭者有权采取非常手段。安全的行为结构包括三项基本要素:相关客体生存状况的现有威胁、保护受威胁客体的特别措施、以合法方式摆脱常规的民主程序。安全化不是指个人道德层面的主观进程,而是将安全问题的构建作为社会或主体问现象来考察。

地区安全复合理论的出现,在于区域化和非军事行为体出现引发的地区可行性自治。它强调国家领土的向心性,美国仍然是当今全球结构中的主导性力量,中、俄、日、欧是区域性力量和潜在的全球性力量,对美国形成挑战。巴里·布赞的古典复合安全理论将军事、经济、社会、环境、政治五个领域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军事、政治领域不再处于优先地位,他认为,安全复合体基本结构必须具备国家间安排及其之间的差异、主要国家的权力分配、友善和敌对模式等要素。狭义的安全化框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构安全的行为方式主要关注主导行为体的态度;二是衡量行为是否安全,着重考察行为受到干预的时刻;三是由特定威胁界定行为属性时,安全化框架是狭义的。

奥利·维夫是“非安全化”理论的开创者,他认为,“安全”是超越一切政治规则和政治结构的途径,是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安全化以“存在性威胁”为理由,通过打破规则并宣布打破规则为合法来实施。安全化与政治化最大的区别是它具有优先处理的特权。由于安全是消极的概念,因此并非越多越好,有必要扩展安全的外延,朝着“非安全化”方向发展。若要更好地理解“安全”与“非安全化”的区别,必须了解“主体间性”概念。安全化的过程是行为主体适应其他行为体对“真正”威胁的认知,塑造国际体系内的安全互动,而行为主体之间与之内“主体问性”安全认知的共享程度,是认识行为体行为的关键。

“非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大贡献,“安全”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但奥利·维夫的“非安全化”构想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难以得到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也遭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已无政治一军事威胁忧虑的西方国家,实质上弱化了国际结构主要行为体对安全的承诺。

哥本哈根学派吸收了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平研究等多种理论方法,以新的视角开创了国际安全研究的新领域,具有明显的欧洲特色。该学派在理论上阐明了地区安全动因的作用,关注欧洲安全现状,尤其是冷战后欧洲地区安全动因转变的重要性,对一体化的未来满怀信心。哥本哈根学派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与问题,比如,安全逻辑静态化,难以应对社会变化的挑战;接受本体论的建构主义,认定社会关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可以改变,但并非所有社会实践都具有同等程度的可塑性,存在自相矛盾。

(三)北欧认同研究

北欧认同是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在欧洲一体化与建立欧洲认同的大背景下,保持北欧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北欧认同强调以不放弃北欧地区的特色与个性为原则,在融入欧盟大环境并从中获益的同时,在东西关系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安全位置”。

北欧认同研究与后实证主义运动相关联。许多北欧年轻学者都是后实证主义者,他们反对主流,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团体。后实证主义反对主

流学派的贡献可以用光谱解析,光谱的一端是宗派的批判与抽象概念的解构,如主权、国际社会和国家,从这一端开始,逐渐出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秩序;光谱另一端则是政治认同与政治责任的形成。北欧后实证主义运动的突出特征是将认同和文化概念放在重要位置。一些学者为了获得研究世界政治进程的新视角而重新审视历史。如林瑞谷(Erik Ringmar)以认同为动力解释瑞典为何参加“三十年战争”,认为瑞典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战,而是为了建立集体认同,认同在逻辑和认识论上高于国家利益。伊芙·纽曼对国际关系作为“自我”与“他者”的观念也做出了回应,认为这类研究在地方、国家和大陆层面强调欧洲认同,将土耳其排除在欧洲国家社会之外,并歧视俄罗斯“落后”和“野蛮”。

北欧认同研究也关注次地区主义。欧洲一体化不仅造成国家功能弱化,而且统一后的欧洲安全动力向欧共体外围转移。小国被迫根据安全安排调整合作模式,“欧洲认同”和“北欧认同”出现重叠。”北欧在地理上从属于欧洲大陆,北欧国家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极高,在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开展合作,共同发展,因此,北欧认同与欧洲认同存在相互重叠之处。然而,北欧地区保持着斯堪的纳维亚文化,该地区国家之间联系密切,又有意与大陆其他国家保持一定距离,以期望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维护本地区的独有特性和优越感。北欧国家自身的次地区合作为北欧认同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福利国家模式是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北欧拥有理想的福利国家模式,而瑞典模式则是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堪称福利资本主义的先进模式,它反映了北欧坚定自信的自我认同,为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型提供了既经济又可行的指导方针。北欧福利国家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政府高度参与经济与社会活动领域、采用“普遍主义”原则实行社会保障、高税收支持高保障、体现服务社会的目标、收入分配较平均等。经济、增长、平等、工作、理性、国家、国际化构成了北欧社会民主模式的核心要素,改变社会民主方式不仅被北欧社会民主党所关注,还涉及北欧国家的文化核心。由于北欧置身东西方斗争之外,社会冲突与矛盾较小,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社会公正稳定,因而北欧模式在欧洲乃至全球失衡发展中具有示范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北欧国家的福利模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成员国制定政策的难度与调整政策的政治风险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丹麦呈现出“福利国家危机”的所有征兆,芬兰经济也出现萧条迹象,挪威的稳定发展则因银行危机而备受挑战。北模式的榜样地位开始动摇,其发展道路亦广受质疑。

三、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特点

北欧国际关系学者重视与美国主流学界开展合作研究,但北欧学者不甘心沦为美国主流研究的附属,而是努力保持地区个性,发展自身特色,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多元化作出了贡献。

第一,北欧国际关系研究呈现出多边主义和权力不对称的特征,将次国家行为体作为研究对象,而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则强调双边和权力对称关系,始终将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北欧学者对多边谈判和危机管理理论感兴趣,重视法团主义和次国家行为体,一些学者甚至致力于地方政府的微观外交、政党制度化和政党外交研究。

第二,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是政治学家,而美国则是国际关系专家。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在政治学科的框架内发展,一些国家有国际政治研究机构,大学却没有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研究者的数量、项目以及本科、硕士生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而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忽视与国内政治的关系,将国际关系与政治学分割开来,政治体系研究学者不关注外交政策,国际政治学者对外交政治体系不了解。在政治学科多样性与广泛性的综合影响方面,北欧学者走在美国前列。

第三,北欧国际关系学者关注历史,大多充当社会或国家政策的观察者,而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更关注当前,多为建议者、咨询者,他们接近决策核心,甚至对国家外交政策产生直接影响。除芬兰外,北欧学者大多置身决策层之外,他们的研究课题与国家外交政策无关,较少引起记者和政治家的注意,学术界与政府缺乏互动。

第四,北欧国际关系研究重在培养通才,而美国国际关系学界重视造就专才。北欧学者善于从不同研究传统中发现新观点,综合性较强,大学课程设计也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有助于通才培养,但研究学科太多,缺乏严格的专业性。

第五,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着眼于检验中观理论,而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始终重点关注宏理论。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行为体关注国际体系,而北欧国际关系学者指出,中小国家更关注战略环境,国家行为在战略环境中受到的威胁和动力高于在国际体系中受到均势制约的程度。中观理论主要研究决策、冲突管理、谈判和一体化而非全球模式,这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第六,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与欧洲范围内国际关系的事务性问题,较少以全球性国际关系为考察对象。这与北欧现实的国际实力及中立的国际形象有关。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侧重于实用性、具体性和经验性,北欧学者在评析国际问题上倾向于超然的态度,并具有人文关怀。

北欧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致力于构建跨国多元学术网络,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坚持独立于美国主流国际关系学术圈之外。北欧国际关系研究的组织机构相对完善、研究对象具体明确,形成了本地区鲜明的研究特色,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北欧国际关系研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一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使和平研究也是在社会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多学科研究方法与内容解释具体问题。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则是在美国主流理论对安全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北欧安全实际提出的理论观点。二是学术界规模有限,研究团体缺乏凝聚力,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研究圈子、关注重点和研究特色。三是主要关注国家或国家之上的政治组织互动的理论,未对学者个人及其贡献深入研究。四是主要借鉴和参考英文文献,忽视其他语言(如法、德语)的国际关系著作。

作者:吴志成 杨娜

上一篇:跨国经营论文范文下一篇:商务统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