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与民族音乐论文

2022-04-18

摘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是世界钢琴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众多音乐家已创作出一批融合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优秀钢琴作品。本文结合个例,对广西民歌、铜鼓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进行研究,探寻两者的融合方式与钢琴作品艺术诠释的共性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钢琴与民族音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钢琴与民族音乐论文 篇1:

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结合的路径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旋律作为能更有效彰显其音乐本质的音乐要素,无论从节奏组织,还是速度变化上等方面都对音乐特征进行了直观陈述。基于这些元素的合理融入,构建出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钢琴能被誉为乐器之王,更是因其得天独厚的演奏优势。以旋律要素为基础,进行艺术化的诠释。如何利用钢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演奏,才能达到更惊艳的效果,值得人们进行研究。相关人员可基于钢琴演奏特征,对民族乐器音色进行模仿;基于钢琴演奏技巧,对音乐叙事与民间故事进行结合,从而令其不仅“传形”,还能“传神”,充分表现其民族性特征与文化。

【关键词】钢琴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结合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虽源于西方国家,但在我国音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钢琴作品具有多种风格,但多以西方经典名曲的演奏形式居多。尤其中国钢琴演奏学习者,在弹奏贝多芬、莫扎特西方经典音乐时,更能轻松、明确地刻画出其作品中的韵味与情绪。演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时,特别对其节奏、律动等,都不能自如地演奏出来。基于此,钢琴演奏教育工作者,在向学习者们传授钢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如何将民族性音乐元素科学的融入到演奏作品中,值得进行深度思考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音樂因其具备独特的风格、且受众群体较小。当下很多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在弹奏钢琴选择演奏作品时,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西方钢琴名曲、或是中国现代音乐。很少会考虑到将少数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进行结合,导致我国钢琴演奏领域的民族性风格较弱。不仅无法彰显我国钢琴演奏的民族性特征,长期以往,倘若不能利用更多的途径去发扬少数民族音乐,还有可能失传。钢琴演奏在我国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受到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应致力于将少数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进行有效结合。令更多的人在学习钢琴,进行演奏时,能更热衷于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文化传达与传播。大力发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不断增强与丰富中国钢琴演奏的民族性与风格。

一、基于钢琴演奏特征,对民族乐器音色进行模仿

针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诠释,无论应用什么类型的乐器对其进行演奏,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音色的问题。钢琴最初是由西方国家发明,慢慢传入中国的,相较于我国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与差异性。钢琴本身的音色从本质上来说,与本地文化与音乐结合的更加完美。钢琴的音色有十分复杂,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因此,若想将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更加有效的结合,应充分挖掘钢琴极强的可变性特征,并利用超强的音色模仿能力。以此去更好地诠释与演奏我国民族音乐,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等。

具体而言,利用钢琴乐器去演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若想更好的保留作品的特色,应巧妙地模仿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色。而在对其进行模拟与演奏的过程中,可对被模仿乐器技法与钢琴技法之间的共性,进行更加合理地转换与融合,从而更完整地演奏出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特性与民族韵味。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掌握音色对整个作品传达的影响。饱满程度会对音色重音的力度造成很大影响。在利用钢琴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应对乐句综合强弱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钢琴音色特征,选择合适的音色,去演奏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注意钢琴的触键、运指模式等,都会对其音色的展现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音乐,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触键模式与运指方式等,从而令其能更好的满足演奏需求。例如通过对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与风格等,进行正确判定后,若想表达其暗淡、柔和的音乐之美。在利用钢琴对其进行演奏时,可有效的控制贴键、触键的力度,使其保持在较弱的音色中。若想表达高亢、明亮的音乐时,可适当增大触键的角度,利用指尖加大力度,加快触键的速度。这样,相较传统民族乐器,通过利用钢琴极强的模仿能力,去演奏少数民族音乐,虽不能完全呈现出原乐器音色,但也赋予少数民族音乐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钢琴演奏风格与曲目,使其能更多的展现民族特征,还可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令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基于钢琴演奏技巧,对音乐叙事与民间故事进行结合

无论何种音乐作品的表达或演奏,不是单纯对音符的叠加与罗列,需按照其特定的组合规律、弹奏规则,有层次地去呈现音乐的美感与情感,从而才能彰显其永久的生命力。如大众所熟知的贝多芬的钢琴曲,之所以不受时代、不受文化、不受年龄限制,被广为流传至今,优势也不仅仅是朗朗上口的旋律,更多的是因为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以及音乐背后的故事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不仅给人们的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也具备与众不同的音乐魅力。在对其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非凡的表现力与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少数民族地区绚丽多姿的生活氛围,赋予少数民族音乐鲜明的语境与色彩。而将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结合,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新途径。钢琴化的演奏形式,最大化的拓展其发展空间。

具体来讲,音乐作品在进行演奏过程中,民族语境的创造,仍应重视对民族故事的叙述。更加深层次地去收集少数民族的故事,以此作为有效途径去对音乐进行更具情感地表达。这样,在利用钢琴演奏少数民族音乐时,传达出的不仅是优美的音符,更是深刻的民族音乐情感、以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强烈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基于民族节奏、民族旋律的钢琴演奏作品被逐渐创作出来。但更多的只是流于表面,缺乏一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因此,相关人员在对民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钢琴化演奏时,除应重视民族性特征音符的融入外,还应着重于将其音乐故事、民族文化等结合到演奏作品中。不要拘泥于音调动机的结合,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历史积淀的叙事内涵,去演奏出更具有史诗情怀的音乐作品。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歌类型,不同的地域的音乐,多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故事、文化等。如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黄河》,作品中融入了民间船工号子的音调元素,蕴含着船夫与狂风大浪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在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需将其背后的故事与音乐叙事进行结合,利用指尖的琴键与强烈的情感,去营造紧张的斗争场面。从而将听众带入到情景当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当中,与整个演奏氛围形成统一的调性,达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大化彰显其钢琴演奏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对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结合的过程中,人们不应只局限于民族节奏、民族旋律的融入。应利用钢琴本身所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去更深入地模仿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使其在“形”上,更能贴和原作品的音色,展现其民族特色。与此同时,基于钢琴的演奏技巧等,应注重音乐叙事与民间故事进行结合。令听众在欣赏钢琴演奏过程中,既能获得民族化的艺术享受与艺术熏陶,还可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音乐故事与民族精神等,从而确保钢琴演奏与少数民族音乐获得最佳的结合,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磊.钢琴作品演奏中对民族乐器音色的应用分析[J].音乐创作,2018(12):67-68.

[2]汪蓉.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民族性审美研究[J].黄河之声,2018(15):10-11.

[3]张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奏探究[J].现代交际,2018(14):174-175.

[4]刘晓云.双钢琴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及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相快转(1984—),女,汉族,山西运城,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相快转

钢琴与民族音乐论文 篇2:

广西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与诠释

摘 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是世界钢琴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众多音乐家已创作出一批融合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优秀钢琴作品。本文结合个例,对广西民歌、铜鼓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进行研究,探寻两者的融合方式与钢琴作品艺术诠释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铜鼓;钢琴;民族化

0 前言

民族音乐源自和流传于民间,是表现民间风土人情、描绘民间自然景观的音乐。民族音乐因其民族、地域、生活、语言、文化、流派等不同而各具特色。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十二民族,其中瑶族,壮族人口是中国最多的地区。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其民族音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美妙、风格独特、色彩绚丽的特征,是各民族传统意识、信仰观念、风情习俗和文化积淀的反映,是各民族古貌遗风的折射,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音乐发展有300余年,隶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众多作曲家将民族性融入创作,如挪威民族乐派奠基人格里格,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柴可夫斯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是人类钢琴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有机地将中西方不同美學思想融于创作,有选择地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相结合,以民族化为目标,创作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钢琴作品,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体系及文化,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利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前,更多作曲家关注广西民族元素,探索广西钢琴作品的创作,积极推动广西钢琴音乐发展,从理论视野探究广西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广西民族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5类,相较而言,民歌和民族器乐因其品种多样、旋律优美、音色丰富、表现力强的特征,易与钢琴融合,成为民族元素创编钢琴曲的主要选择,笔者以下将分别论述:

1 广西民歌元素的融入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独特。12个民族皆有其独特的民歌,即使是同族民歌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目前全自治区有360多个调,常用的有60多个调。[1]民歌已融入百姓的劳作、生活、祭祀中,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韦柳春的《广西钢琴作品选集》[2]收录13首,其中7首作品是由民歌创编,见表1。

邱玉兰的《走在山水间——广西民歌风格钢琴曲》[3](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以广西民族版图为线索,以广西12个民族的民歌为素材,用现代音乐语汇创作,具体见表2。

上述广西民歌创编钢琴曲中,融入壮族民歌的旋律曲调最多,其次为苗族、瑶族、侗族,其他民族民歌创编的作品中每个民族仅有一两首。民歌受众群体广,流传久远,听众耳熟能详,钢琴曲受众群范围小。作曲家如何突破民歌先声夺人带来的审美思维定式,在创编中既保留原民歌的音调特性,又结合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奏特点进行创造性设计,通过钢琴化的方式来体现民歌融合性审美特征,是作曲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以民歌曲调创编钢琴作品和为民歌编配钢琴伴奏是不同的,将民歌元素融入钢琴作品,民歌是作为钢琴作品创编的一个发展内核而存在;将民歌中线性的旋律通过曲式、变奏、模仿、和声、复调、织体、节奏、调性、节奏等多种西洋技法重新展现,实现民歌的钢琴化。

例:《音乐会练习曲苗山三首》的第二首《夜歌》,采用苗族《夜歌》的曲调,一段体的结构,主题共陈述4次,采用经过音和辅助音形态的变化音、装饰音、三连音、音区调换、双手交叉演奏等形式进行变化,具有浓郁的苗族音乐风格特征,又不乏现代感。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以优美的《唱山歌》、欢快的《赶歌圩》、悠扬的《春江水》、热烈的《对山歌》、延绵的《传山歌》等几首原生态民歌进行创作,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以刘三姐“唱山歌”的旋律为主线,创作了6段钢琴曲谱,把刘三姐民歌主题的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遥远的山寨》以苗族山歌为素材,运用十二音序列、音块和弦、半音阶和弦序进、增一度和声音程模仿山歌的“中立音”现象等现代作曲技法,采用三段式结构创作。

《梦幻茶山》以广西凌云县壮族民歌元素,结合后浪漫派、印象派作曲手法创作而成,采用三部曲式结构。抽象与具象交替穿插,动静、强弱鲜明对比,加之连绵起伏的节奏型与多变化的色彩和声的大量使用,使得整首作品在协和的音响里追求戏剧性的变化,在戏剧性的变化中展现出冲突性的音响,描绘出广西桂西北人间仙境般的古老茶山。

2 广西民族器乐(铜鼓)元素的融入

器乐是音乐文化萌发的一个显著标志,乐器与乐曲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相应的音乐形态特征。广西乐器历经秦汉兴起的青铜乐器、唐宋兴起的笙类乐器、明清出现的竹制乐器和弦鸣乐器等几千年的发展,目前有40多种特色乐器。广西乐器因乐器的形制结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音质、音色、音律、音列、演奏技法和表现性能等方面的不同而独具特色,可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韵各异、特色鲜明。[4]

铜鼓,春秋时期起源于云南,后向东沿着红水河、右江传入广西,东汉至唐代鼎盛发展,后广西铜鼓乐流传范围扩大,多被壮、瑶、苗等民族用于喜庆、祭祀、丧葬等场合。当今,铜鼓是广西的代表性乐器,东兰县被誉为“铜鼓之乡”。每面铜鼓的音色相对固定,当多面铜鼓击奏时可形成多种音色,因而广西铜鼓乐主要有铜鼓合奏、皮鼓铜鼓合奏、钹鼓铜鼓合奏、吹打铜鼓合奏4种演奏形式,不同地域和场合的铜鼓乐有不同的鼓式、节奏型。演奏时利用多面鼓敲击时值、节奏、重音及音色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广西钢琴作品选集》中运用铜鼓元素创作的有4首:李延林《瑶山春好——弄场春夜传铜鼓》、陆华柏《东兰铜鼓舞》、陆培《山歌与铜鼓乐》、丁玲钢琴组曲《铜鼓之梦》。

《东兰铜鼓舞》描述广西东兰县的壮族民众喜迎春节,表演铜鼓舞的热烈场面。作品短小但却是奏鸣曲式,乐曲开始,在钢琴低音区演奏简单而重复的节奏,模拟铜鼓的响声,随后主部主题的节奏是前面的铜鼓的节奏变化。副部主题运用固定动机的写法,模拟出人们放声歌唱与铜鼓乐遥相呼应的场面,节奏逐渐密集,力度由弱到强,表现出欢庆活动逐步进入高潮;再现部为紧缩再现,回归主调,乐曲最后在热烈、欢快中结束。

《铜鼓之梦》多次用钢琴的不同和弦通过节奏、强弱的变化,模仿铜鼓敲击的不同声音,配合全調音阶、舞蹈节奏、芦笙舞素材等其他音乐材料,描绘出历史讲述、狩猎、祭祀、舞蹈不同的4个场面。其中,模拟铜鼓的音效贯穿全曲,时隐时现,突出现代音乐的旋律特征。

《弄场春夜传铜鼓》的旋律音调提炼了瑶族布努瑶山歌中的音乐元素,全曲是带再现的三段曲式。降D宫调的主、属两个音交替出现模仿铜鼓声作为背景贯穿全曲,第一段鼓声时断时续,中段明朗坚定,中段末尾回到g羽调,但降D宫调的铜鼓声仍在传响,再现段铜鼓声和山歌声逐渐轻下去,结束全曲。

通过对上述3首作品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钢琴中体现铜鼓元素主要利用钢琴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丰富的和声色彩,结合节奏型、时值、力度的变化,模拟出铜鼓的音效,同时配合其他音乐素材创编,描绘出不同的场景。

3 结语

作曲家将线性旋律的民歌曲调,音效丰富、节奏鲜明的民族乐器(铜鼓)与钢琴语言相结合,用西洋作曲技法中的和声音效、多声思维、曲式结构等特有方式重新表达,使钢琴音乐成为载体而重新阐释民间音乐的民族化特征。尝试从单一的民歌改编模式向多元化的个性创作模式转变,从创作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更多更新的探索和实践,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和美学思想,这些都成为加快推进广西民族音乐的钢琴艺术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岑学贵.广西民歌图志[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2] 韦柳春.广西钢琴作品选集[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3] 邱玉兰.走在山水间——广西民歌风格钢琴曲集[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4] 杨秀昭.广西特色器乐[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 杨昌雄.壮族传统山歌拾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 陆仲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玲(1981—),硕士,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博士在读,讲师,钢琴教师。

作者:王玲

钢琴与民族音乐论文 篇3:

关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随着学习钢琴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的钢琴教育得到了比以往更好的发展,同时关注度也得到了提高。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通过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与钢琴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素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采用西方钢琴教学体系,缺乏本土化,对钢琴教学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希望探索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钢琴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钢琴教学的融合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钢琴教学;融合;教学方法

一、 传统民族音乐与钢琴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钢琴音乐教育的改革,钢琴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对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吸收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重新改造创新,真正实现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材。

我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广泛,艺术形式丰富。许多音乐作品以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钢琴演奏出许多优美的音乐旋律和音乐,散发着新的艺术魅力。例如,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可以结合民族传统曲调,融合民间音乐文化,丰富音乐演奏技巧,体现传统民间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更具时代感。钢琴与民间音乐的融合,不仅可以发展和创新传统民俗文化,也可以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本土化和中外钢琴艺术的交流。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传统民族音乐在我国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音乐创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2、传统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目前民族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来看,由于原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传统优秀作品数量较少。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钢琴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总的来说,可供钢琴教学使用的曲目很少。目前,我国的钢琴作品大多取材于传统民乐,如《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然而,这些钢琴作品在高校教材中显得不够个性化,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钢琴教学体系不完善。据实际调查,与国外钢琴作品相比,本土钢琴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较少,也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一些高校虽然将本土钢琴曲目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但选择的数量相对较少,教师仍将西方钢琴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由于我国本土钢琴发展规模小,优秀的本土钢琴作品数量少,部分教师不熟悉,难以将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融入实际钢琴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中国音乐作品的内在意义。

三、民族传统音乐钢琴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教学的融合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乐理,中国乐理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中国乐理虽然有独特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但学生学习中国乐理知识的比例远低于西方乐理,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反映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民族音乐。 在我国钢琴教育的进程中,为了使钢琴教育民族化更加长远的发展,应该努力提高与之相匹配的中国传统理论课程的学习水平。乐理知识是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必要补充。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和演奏需要西方乐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但更离不开中国乐理系统知识的补充。

(二)丰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方法

从单一课堂教学到多场地、多方法、多渠道、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教学等高科技手段,鋼琴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钢琴教学体系。针对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学校教育的教学场所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改变。一般来说,民间音乐的调查研究多集中在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器乐等专业师生。但是,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和地域人文特色是钢琴教育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调查研究民族化内容,包括民族风俗、真实呼吸感受,实地考察老一辈艺术家现场演唱和表演,学习其他民间艺术等,可以为钢琴教学提供很多参考思路。

(三)加强民族钢琴音乐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可根据不同民族乐器、不同表演主题或形象,或根据传统音乐分类,如民歌、戏曲、少数民族歌舞等,开展与钢琴教学相关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非常有必要为学生补充民族音乐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特定钢琴曲目的文化传统背景。教师自己及时补充学习民族音乐知识。其次,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举办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音乐会或比赛。第三,教师针对中文作品的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或校外研究。

结束语

目前,我国钢琴教育发展中的学校教育已形成以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学院为专业教育场所的主体格局。强调汉语内容民族化的学校钢琴教育,不仅要把钢琴音乐的主要内容和演奏技巧作为单一路径,还要融入音乐的文化语境,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它对民族钢琴演奏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授中国钢琴演奏方法时,还应将中国钢琴音乐置于整个中国文化背景中,注意音乐中隐含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闵小敏,董智渊.模仿,提炼,融合: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01)

[2]谭立琴.论民族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兼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J].音乐创作.2015(04)

[3]王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实践分析[J].音乐时空.2014(08)

江汉大学 王涛

作者:王涛

上一篇:城区水环境治理论文下一篇:多元化视觉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