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儒家文化论文

2022-04-1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邃,从中吸收营养是高职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举措,本文从中国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易学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借鉴作用。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借鉴高职教育的改革,实际上就是高职的文化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院校儒家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院校儒家文化论文 篇1: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反思

摘 要: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高职学生由于年轻阅历不足,文化底蕴单薄,文化涵养不够,往往表现出浮躁的性格特点,在价值取向上更容易偏好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积极主动的宣传和传播儒家文化精髓,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 价值取向 影响 反思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被世人奉为“经典”,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文化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信条,这些信条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一、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克己修心的人性品质

《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之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则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阐述了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做到仁。“仁”,从人从二,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古代代表了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最初的“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仁是克制和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他将“仁”定义为爱人,与人相处时需要遵循互存、互助、互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尊重和友善。他要求不仅是“我”,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都要有博爱心和包容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崇尚仁术和仁心。“仁”并不是小仁小义,而是为人为民造福、克己复礼的大仁大义。

(二)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

《礼记·大传》里记载“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段文字传达了儒家文化坚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伦理关系高于一切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礼治”讲究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等级。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两个伦理原则就是“亲亲”和“尊尊”,即“孝”和“忠”,其思想倡导君权父权至高无上,子弟必须孝顺父兄,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家国同构。个人是群体的附庸,被约束在家庭和宗族里,一切以家国为中心,没有自我和个性。虽然封建王朝在不断更迭,但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做人的道德规范无论何时都要遵守。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

《孟子·尽心》中精辟地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描述了一种人与自然朴素而和谐的哲学关系。认为天人皆有徳,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也同是生命、精神和道德的领域,既肯定了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阐述了儒家文化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个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我奋起、顽强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和进取精神。我们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华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它激发民族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五)贵尚中和的行事态度

《中庸》讲到“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配合而统一起来就能形成“和”的效果。在我们的价值理念里贵和尚中是与礼尚谦让的行事态度相联系的。我们崇尚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和为贵成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二、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注重个人道德修行

儒家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修养身心看作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儒家思想强调通过心灵反省和克制欲望来保持平常心,言语谦恭,行为合乎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他们认为“修身”修的是内心。只有每个人都修身心,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才会成为文明社会。“修身克己”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服从意识的养成

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制度,被统治阶级认同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理论强调社会有阶级之分,地位低权利小的阶层要服从地位高权利大的阶层,位高权重的阶层掌握主权和领导权。自上而下的尊卑等级制度使人们养成了对权威服从的意识和习惯。服从是一种美德,是对上级认可和尊重的表现,不能服从他人的人也学不会领导别人。

3.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儒家文化里讲和谐,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包含了相互关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让我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和尊重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下,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和整体,养成了与自然为友、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消极影响

1.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较少

儒家思想比较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思辨的学习方法,理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甚至不太重视。孔子不谈科技,墨家思想虽涉及了一些科学技术的传授,但是其思想不能撼动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无法改变人们固化的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家本位束缚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对家庭的无条件牺牲是应该的,对家长无条件地服从是孝悌,忤逆则是不孝,对权威的质疑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家国同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否定了个人的价值,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不利于个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完善。

三、学校教育发挥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价值取向

自尊和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在培养学生的认知上,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教会学生对不公说不,教会他们认同自己、支持自己。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当中平等的一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就业岗位上,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倡导“孝”和“敬”,学校教育在平等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坚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们经常会抱怨孩子不求上进,长大之后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个性要强不懂事,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针对这类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通过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讲爱己爱人,发展互尊、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建立积极的朋友圈信念,在朋友之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上下级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道法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价值取向。

(四)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进取的价值取向

自强进取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对于完善个体人格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强进取是建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强进取精神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即培养他们经济和人格独立;二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尊重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平等参与的竞争精神。

(五)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结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以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优势、自身的特点,促进全方位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的價值内涵意义深远,我们应该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传播儒家经典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外,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释注》,中华书局,2006年。

[2]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作者:黄孟颖

职业院校儒家文化论文 篇2:

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借鉴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邃,从中吸收营养是高职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举措,本文从中国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易学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传统文化 借鉴

高职教育的改革,实际上就是高职的文化建设。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与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比较,高职教育文化又显得非常雌嫩。高职教育文化概念还无法达到社会共识,这样就必须从概念外围寻找高职文化建设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不让的成为了高职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不可或缺。

一、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只有质量才能求生存。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才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类型,才能更好的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于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综和[2]。高职教育文化即属于大学文化,又有其自身特征,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文化必须体现企业文化的要素,本质上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文化,是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化。

二、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传统文化、技术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对高职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与西方传统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重视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忽视了自然科学,有轻视技术和技术教育的文化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3]。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主文化”和“亚文化”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主文化”重道轻器的同时,“亚文化”做到了两者并重,在“主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亚文化”则在民间绵延不断,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我国高职文化建设,除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有益的成分,也应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一些有利的因素呢?

(一)中国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之一,高职文化建设应该从儒家文化中吸收营养,这正是儒家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例如儒家文化提出了“经世致用”,儒家这一文化精髓对于高职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现实价值,值得借鉴和吸收。

“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社会剧变时期,是儒家思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重大变革,是儒家思想的升华。它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应该与当时的社会迫切问题联系起来,通过研究能够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治学方法。“经世致用”思想的开创者是明末清初的顾颜武,他提出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改变当时不切实际的空疏学风。“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以致用”,强调了学和用的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思想。“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强调把远大理想抱负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敢为天下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我国的高职教育出发点是培养高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致用”的教育,这与儒家后期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相吻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高职教育在其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儒家文化“致用”精神,学习其优良传统,做到古为今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对高职教育文化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墨家文化

墨子与孔子比较,墨子更加重视实践,更加重视实际应用,这是墨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墨家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墨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应该把墨家思想作为高职文化建设的精神核心。墨子要求弟子从事各种劳动,学习各种技能;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生产知识、军事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授。他的“墨辩”就是最好的验证,“墨辩”中他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种,亲知就是亲身经历得来;闻知就是从旁人那里得来,或者从书本得来;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墨子的实践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理想的实践和大量的多学科多方面的工艺实践。墨家最为重视科学技术,墨子深入科学领域,做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而且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体现墨子工艺实践的“止楚攻宋”的守城器械;体现墨子科学实践的“小孔成像”实验。

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职文化建设,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最应该强调和重视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墨家思想是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写照,墨家思想为我们高职文化建设树立了榜样,墨家文化值得借鉴。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创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短,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创新是唯一的方法,也是唯一的出路。从这一点看,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儒家、墨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时社会的“显学”,有一种说法,“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4]。这些“显学”以及它们的创立者,没有一个不是创新的代表。儒家的创新表现:儒家学说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是孔子治理春秋乱世的思想,其思想都是前无古人的。如:从“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思想,到“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孔子创新的思想火花。墨家的创新表现:墨子初学儒家学说,接受孔子的教育,后来因为他反对儒家靡费民财,奢侈浪费,讲究烦琐的礼教,就背弃了孔子所宗的“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对孔子的背叛,自立一宗,这正是墨家创新思想的表现,高职文化建设值得效仿和借鉴。

(四)中国易学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学认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人应以天道为榜样,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多少学子为追求真理,实现理想而苦苦求索;多少豪杰为抵御外辱,保家衛国不惜牺牲;多少有识之士,为了人类的幸福,孜孜以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两家都非常注重从《易》中汲取营养。道家与《易》的关系自不待言;孔子对于《易》的重视,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易传》为孔子晚年所作,在于“微言”《易》中的“大义”。《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就像高速奔跑的列车,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要负起责任来,不断进步,努力发展,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高职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把自强不息精神渗透到文化中去。因此,《易》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高职文化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大脑中,具有生命力,会对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影响。高职文化建设应该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仔细辨别,对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文化要大胆的肯定和借鉴,认真吸收。

参考文献:

[1]戴兰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特色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

[2]易新河.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2-13.

[3]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8.

[4]王琦.文化自觉: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

[5]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作者:吴龙

职业院校儒家文化论文 篇3: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分析

[摘 要] 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面对学生文化知识缺乏、人文素质差的现状,分析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并提出构建建议,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教材;传统文化;分析构建

教材,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无论是展现教师教学水平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非常重要。而且,一套好的教材对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和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教材中的选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血液。

五年制学生入学分数低、文化基础差,尤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培养他们的思想,塑造他们的人格。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介质,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载体。那么,现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所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情况如何呢?

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篇目统计

由于五年制语文教材使用的时间短,编写混乱,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众多职业院校在五年制语文教学中本文研究参考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倪文锦主编的《语文》。该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适用于三年制的中职学生使用。五年制高职对该教材的使用主要是其前四册,即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本研究就以此教材的前四册为研究对象。

在这四册书中,阅读与欣赏总共72篇课文,其中传统文化篇目22篇,约占31%。在教材中,除了阅读与欣赏外,还有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在基础模块上下册书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一单元都会有一部分文学常识的介绍,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等内容,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范围。但总体来说,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基础,所占比例还是明显偏低的。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分析

按照传统的划分,教材中传统文化部分可划分为语言文学典范、道德文化内涵、人生观价值观、隐士文化精神、政治文化内涵、军事文化内涵、经济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内涵及建筑文化内涵共九个部分。当然,一篇文章所包含的主题,有时候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主题。比如《劝学》一文,既属于语言文学典范,也体现了荀子的学习观、价值观及其“唯物论”的人生观。

通过对教材中72篇传统文化篇目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分析统计,我们发现五年制所选用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传统文化要素,其中“语言文学”要素占53.57%,“政治文化”和“人生价值观”均占28.57%,“道德文化”占21.43%,“民俗文化”占17.86%,“军事文化”占14.29%,“建筑文化”和“经济文化”均占10.71%。整体看各要素所占比重是较为合理的,但其“隐士文化”没有涉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选材上的问题,即只见儒家文化,不见其他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并且經历了五千个春秋,这期间不仅产生了儒家文化,还有韩非子的法家文化、孙武的兵家文化、老子的道家文化、墨子的墨家文化等。但是我们在语文教材里却没有发现这些文化的踪迹,很明显这些传统文化被忽略了。这样编排很容易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狭隘,缩小了传统文化的视野。

三、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构建

针对规划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一)融入百家文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和核心,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分支的传统文化则是儒家文化的补充和诠释。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比如,可以从《墨子》中选些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墨家舍己为民的侠义心肠和缜密细腻的思维逻辑;从法家代表作品《韩非子》中,可以使我们在轻松的故事中明白治国做人的道理,进而体会到法家对治国的独特看法……这样,学生在全面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又可以了解其他各种流派的文化,使学生思维避免偏激,认识更全面。毕竟在当今全球化社会,儒家思想不是“万金油”,抹哪都管用,还需要其他文化流派来补充。

(二)注重本土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不仅要体现中华民族大一统、主流的传统文化,而且要体现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这样,当每个地区的学生看到教材中选有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时,会更加具有亲切感、归属感,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同样会对自己的家乡感到更加亲切。

(三)增加趣味文化

规划教材或者说传统教材中选篇都是正统、严肃的文本,其实在传统文化中也有风趣、诙谐、幽默的内容。比如猜谜语、对对联,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出现在教材中。逢年过节对对联、猜灯谜是中国古人的一大爱好,但现在的学生却越来越不懂、越来越不会。这些内容会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途径。

总之,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构建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五年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作出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职通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王丽霞

上一篇:加固改造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