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8

湖北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乡村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乡村教师9.2万人,占全省47.5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19.4%。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成长文化建设:缓解教师职业生态危机的实践路径

摘要: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依据教师成长文化的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过程性、稳定性特征,基于“做完整教育,促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教师成长文化,并以课程建设、团队打造、管理创新、尊重个体、关注心理为切入口,探寻教师成长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教师成长文化;职业危机;实践路径

教师职业生态危机是当前教育生态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从外部环境看,教师整体社会地位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社会的要求与教师群体所具备的能力形成反差。从教师自身来看,其专业发展难以适应知识更新速度过快的需要,教师的专业习惯也不能适应教育转型的需要,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加大、强度增大。这些现实问题,是导致教师职业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教师职业生态危机直接导致大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而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鲜能体验到职业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实践证明,要消除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加强教师成长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将教师的成长文化建设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去,促使教师自身不断寻求自我超越。教育的生命活力来自教师的真正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来自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为此,建设教师成长文化,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即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的唤醒需要规划愿景,需要搭建平台,更需要提供助力。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是缓解教师职业生态危机、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路径。

一、对教师成长文化的理解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文化系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的职业文化”[1]。教师成长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教师成长文化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为此,笔者仅结合对文化及教师文化的粗浅认识,认为教师成长文化应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制度下,基于校内外的教育环境,通过专业成长活动所形成的专业态度、职业意识、价值取向和教育规范的总和。

这样理解的教师成长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也是一种协作文化;是一种尊重文化,也是一种反省文化;是一种建立爱的文化,也是一种感恩文化;是一种建立激情的文化,也是一种激励文化;是一种动力文化,也是一种张力文化。我校把建设教师成长文化看成是学校“人格完整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教师成长文化的过程既是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

1.教师成长文化的目标

连云港市墟沟小学确立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以构建教师成长文化为载体,消除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导和帮助全校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职业绿色的“生态家园”。

2.教师成长文化的核心

由于教师成长文化的构建是基于个体、形成于全体的,为此,我们经思辨研究后确立学校教师成长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有成长,人人能成长”。人人有成长,是指向成长具有终身性,不分阶段、不分年龄;人人能成长,是指向成长具有多维性,成长的方向不止一个。

3.教师成长文化的特征

对于教师成长文化的确切概念一时还无法界定,我们只试着从其特征上进行认识,认为教师成长文化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主体性特征。是指教师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成长、主动发展,这既揭示了教师成长的根本,也揭示了学校文化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才有教师真正的成长。

整体性特征。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对学校而言是学校整个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同时,教师成长是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学校的环境、自身的条件等等,因此教师的成长文化应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教师与所处背景的和谐,是教师自我与社会教育需要的主动适应。

实践性特征。教师成长文化建设不只是理论的建构,而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和教师的行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成长必须扎根于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土壤,教师成长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检验教师成长的主要标志。

过程性特征。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汲取精华、不断改进、争取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的真正成长,才能形成教师的成长文化。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只有目标,没有终点,永远在过程中,永远在路上。

稳定性特征。一所学校的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同的行为特征,这种特征既是教师在成长中共同创造的,又影响着教师的再成长、再发展。换言之,教师成长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外具有强大的张力,不易改变。

二、教师成长文化的构建

“做完整教育,促全面发展”是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文化建设的主题,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一种立足师生实际、面向师生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既重视学习、又统摄综合素养提升的整体教育,更是一种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活教育。“人格完整教育”是基于我校现实状况与独特教育理解的充分表达,最终指向师生有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教师成长文化的形成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指导性影响。这是由于办学理念需要被每位教师理解、认同、接受并内化为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每位教师的个体教职活动得以践行和实现。反过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成长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个体成长文化在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下,能逐渐整合而成教师整体的成长文化。因此,我校教师成长文化的构建,是基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进行的,主要从规划愿景、搭建平台、提供助力等方面进行建构。

1.整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建立成长共同愿景

学校的办学思想或教育哲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在研究、传承历任校长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做完整教育,促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并调动学校教干、教师的力量,在专家指导下,研制了《墟沟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墟沟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和《校本课程纲要》。研制的过程采取上下结合的形式进行,使研制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共建学校愿景的过程。共同愿景的建立第一次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使学校增加了发展的软实力,也为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机制保障——从中观层面搭建成长平台

在机制保障上,我们努力做到“一个坚持”和“一个完善”:坚持教学增值评价和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一个坚持”和“一个完善”不仅涉及公平和规则,还涉及导向。以教学增值评价为例,这是一个体现过程管理与优化教学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我们墟沟小学良好的管理文化——尊重和承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劳动。其最大优势在于,对于教师教学的比较不仅是在横向的班与班之间进行,还有纵向的自己班级两个时期的比较。从教学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视角看,增值评价伴随教师六年,教师通过增值评价数据记录自己的教学成绩轨迹,可以在每个时段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这种对全体教师劳动和付出的尊重和肯定使教师在关照和自觉中实现主体的觉醒和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在近期连续两年获得连云港市教学质量奖。

3.策略跟进——从微观层面提供成长助力

适契性是教育发展的品质追求。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助力,是教育适契性的必然追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需要研究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提供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这就需要改进教学行为,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助力,需要研究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研究教师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地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自身现状,提供差异性、诊断性、个别化的服务。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团队优势,成为教师成长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三、教师成长文化建设的路径

教师的工作表面上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对教育目标达成的预期将每位教师的成长内在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由此构成了教师群体的成长文化,推动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为此,我校以教师群体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课程建设、团队打造、管理创新、尊重个体、关注心理为切入口,探寻教师成长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1.进行三种课程建设,引导教师从入格到升格再到有个人风格,以“激励”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近两年,我们先后进行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建设。学科课程的建设重点有两个:一是为高效实施国家课程,进行了“一二四”建构式生态模式的研究,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教学范式。其间组织专项培训4次、专项研讨9次,开设各类研究课、评比课197节。我校几乎每天都有以课为载体的研究活动,这类课基本上都是先由教师自主申报,经过团体打磨,最后进行展示。这个展示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尽快“入格”。二是进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建设,全校90%的数学教师参加。2014年全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们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成果展示,来自江苏省的43位特级教师及全省各地的教干、骨干教师云集墟沟小学,参观、学习我们的校本教材、课堂教学和数学学科教室。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年都有10余次,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升格”。在活动课程上,我们通过108个社团的活动,初步实现了跨班级、跨学科的选课走班的试点。这108个社团从组建开始活动完全自主,即社团活动课程根据教师自身优势和特长自主开发,社团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双向自主选择。在环境课程上,我们建设了两间在省内领先的数学活动室、数学探究室,室内设计、文化布置和资源包建设等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师承担。社团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初步具有个人“风格”。实践证明,给教师创造的机会,成就教师创造的快乐是建设教师成长文化的一条捷径。

2.打造团队优势,助推教师、学校发展,以“协作”凸显教师的主体能力

仅2014年度,全校就有7人获业务类比赛省级一等奖,23人获市级一等奖,占全校一线教师总数的1/4左右。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如何将教师个体的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我们确立了“1+1>2”的理念。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建设为例,教学、科研、后勤部门协同作战,在短短一学期内完成了课程纲要、校本教材和学科教室的建设。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个层面都在做,大家虽然都在做同一件事,但重点和视角不同,这样形成的合力是立体的,也必定是“1+1>2”的。我校连续三年获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优秀团队奖,近两年每年均有教师获特等奖。2013年初,我校教师问卷显示:教师最需要提高的是教科研能力。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的,其成效非常显著。仅2013—2014学年度学校省、市级课题共立项67项,主持省、市级课题的教师达到一线教师的50 %。

3.尝试管理改进,践行学校完整教育,以“创新”凸显教干的主体价值

此方面工作主要体现在教干轮岗和能上能下上。2013年以来,先后有3位行政人员因工作不适应自动离开原有岗位,2014年校级教干的轮岗或调整面达67%,中层教干的比例更高,达87.5%。新岗位提出新挑战,极大地激发了教干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微创新”不断涌现。岗位的变动也促进了大家对工作的理解和相互支持,学校的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我校承办了全省教科研协进会,会上展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果。2014年我校创编的心理剧《大头菜的春天》在省教科研协进会上展演,获得一等奖。同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4篇文章发表在《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

4.重视校内每一个群体和每一个“我”,以“尊重”凸显教师的自主意识

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需要对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我”的尊重和关心,这种尊重和关心是教师归属感的重要基础,而归属感又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前提。我们评选学校年度“突出贡献”人物、为普通教师召开教育思想研讨会、为退休教师专门举办隆重的退休仪式、布置校园诗人文化长廊、设立30年教龄贡献奖、绩效方案中增加名师津贴……从微观层面尊重校园中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我”,为他们提供向上成长的沃土和助力。校长眼里有教师,教师心中才有学校。对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教师的“尊重”凸显了教师的自主意识,使很多教师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5.关注心理健康,远离心理疾病,以“爱”凸显教师的自由意识

学校对教师的关注不应该仅限于专业发展,还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将“爱”传递给教师,让教师也不断地将更多的“爱”传递给学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邀请心理教育专家不定期地为教师开设团体辅导讲座,走进教师的心灵。2014年我校成立了“教师心灵工作坊”。工作坊利用校本资源,定期请区心理健康中心教研组成员、校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思等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工作坊还通过为退休教师举行隆重的欢送会,为教师提供健美操锻炼场所,举行班主任联谊会、“墟沟小学的春晚”,开设周末影剧院等多种方式关心各年龄段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在集体活动中释放压力,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让教师在心理疏导、心理援助中建立安全感,远离心理疾病和伤害。现在,“教师心灵工作坊”已经成为教师的心灵家园。

教师成长文化的建设逐步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也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更具张力。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Key words: teacher growth culture; professional crisis; practice path

作者:孙焱 孙朝仁

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培育优秀教师队伍

湖北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乡村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乡村教师9.2万人,占全省47.5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19.4%。

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鄂政办发〔2015〕68号),突出问题导向,推出十大创新举措,不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良好环境。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简报专门刊发我省做法,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予以批示肯定。教育部在湖北省召开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宣传师德典型

培育乡村教师先进人物。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体系,评选表彰“楚天园丁奖”及省农村优秀教师、农村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共表彰100人。近年来,湖北省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秦开美,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全国模范教师陈发喜,全国优秀乡村特岗教师报告团成员薛艳秋、谢薇等一大批乡村教师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加强教师职业文化建设。每年举办湖北师德论坛,组织新入职教师集中宣誓。支持拍摄以最美乡村教师邓丽为原型的电影《乡村女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张龙为原型的电影《花开梦美》;组织开展湖北省“最美教师”巡回报告活动,百余所学校师生代表及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深受感染。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管理。印发《湖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则(试行)》,引导广大教师规范职业行为。将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等影响恶劣的行为纳入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征信内容。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省内举办“诚信文化课堂”活动,加强教师诚信教育,首批集中培训500人。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实现省级统筹

强化编制保障,确保退一补一。对县域内教师队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当地学校教职工编制。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根据实际需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教学量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配备齐全,确保開足开齐课程。在不增加当地教师总编制数的条件下,及时填补离岗、退休教师空缺,确保乡村教师总量平衡。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健全招录机制,补充新生力量。进一步健全“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省级统筹招聘新机制,实行招聘计划省级统筹。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年教师退休和编制空缺情况,会同编制部门提出初步招聘计划,由省编制部门核准招录数量,在省人社部门指导下,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笔试。2016年面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6547人,覆盖到全省89个县的乡镇、村小、教学点。2012年以来,累计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4.4万人。

大力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义务教师队伍“县管编制总量、学校按需配编;县管岗位结构、学校按需设岗;县管教师身份、学校按岗聘用;县管全域统筹、学校择优派选”的体制机制。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暨“县管校聘”改革工作推进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鄂教人〔2015〕2号),明确要求各县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当地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学校需求统筹实施派遣任教,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创新专业发展机制,形成多元体系

统筹专业培训。统筹实施国培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按照“分类实施、分层培训、分片落实”的方式,形成农村教师普惠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优秀教师研修培训等三大培训体系。每年近10万人次参训,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教师培训工作做法。同时,对招录的新机制教师,每年集中组织近4000人规模的新入职乡村教师岗前培训,提供教师职业规范、学科专业指导,提升教师岗位适应能力。2015年、2016年,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年派出航拍摄制组跟踪记录。

改革师范教育。加大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将省属高校师范类专业生均经费拨款系数从1.0调整为2.0。师范教育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与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加强本土化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在恩施州、黄冈市、神农架林区开展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试点,每年招生规模总计700人左右。

深化职称改革。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设置向乡村学校倾斜,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保持总体平衡,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坚持“重师德、重师能、重奉献”的原则,制定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不要求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

创新待遇保障机制,营造尊师氛围

完善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和绩效工资水平,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地在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依法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足额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实施乡村教师专项补助。实施乡村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对在乡村学校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对乡村学校的教师按15%的比例评选骨干教师,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省财政每年投入1.6亿元,3.394万名乡村教师受惠。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对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村小、教学点在岗专任教师按照艰苦边远程度不同分别实行300元、400元、600元的差异化补助。2016年,省财政投入2.58亿元,7.1万名乡村教师受益。

建立乡村教师奖扶制度。省级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大病、特困教师给予每人1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对在乡镇和村庄学校任教年限满30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在编教师(含教育工作者),给予每人3000元奖励。2016年省财政投入经费2000万元。

完善教师周转房建设制度。全省共统筹投入17亿元,建成教师周转房4.2万余套、150余万平方米。《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将乡村教师住房优先纳入保障范围,适当增加补助经费,使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加大力度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6年1月8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工作简报上批示,湖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操作性强,可予推广。1月12日,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改革情况交流》第232期《湖北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经验材料上批示:请予深度采访报道。2015年11月,教育部在湖北省召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国现场经验交流会,湖北省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肯定湖北工作经验。

湖北省《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誉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黄金十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务院门户网站》《中国教师报》先后报道湖北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

为切实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并形成《湖北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016年,该报告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未来,湖北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加大政策统筹力度。统筹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国家层面政策,切实把现有惠师政策用好用足。

二是加强工作督导力度。将国家及湖北省有关乡村教师队伍政策转化为定性、定量考核指标,纳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切实督促各地不折不扣落实政策,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

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化教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和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 周小益)

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3:

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度“十大创新”事项和“十件大事”

2月3日,省教育厅召开全厅干部大会,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刘传铁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全体厅领导、驻厅纪检组及机关全体干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宣布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2016年度“十大创新”事项和“十件大事”的评选结果。其中,“十大创新”事项为:出台我省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政策文件;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教师职业文化建设举措,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创新依法治教体制机制;协同推进“戏曲进校园”;成立湖北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互联网+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建立教育政务、就业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省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推行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十件大事”為:接受省委巡视和省政府履职尽责全面督查;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制定并发布全省教育“十三五”规划;全省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办“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制定并启动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制定并发布我省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全省高校招生实现“四个不低于”;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全面落实省委“党建10条”,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试点。

上一篇: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论文下一篇:大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