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2022-04-29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可以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西安市非遗的旅游深度开发,以期对西安市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1:

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齐齐哈尔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角度,探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及途径。

[关键词]齐齐哈尔; 非物质文化;大学; 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优势资源,能否发挥这个优势资源是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建设和利用,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理应成为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积淀深厚

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齐齐哈尔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民间美术、曲艺、岁时岁令、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人生礼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其独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展示着齐齐哈尔人民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素质、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格,是齐齐哈尔城市文化中的经典和精髓。

黑龙江省政府2007年3月27日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类57项。其中齐齐哈尔市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齐齐哈尔木板书和古驿道站丁习俗名列其中。2009年齐齐哈尔市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以朝鲜族碟子舞、满族花棍秧歌舞、达斡尔族萨满舞为代表的传统舞蹈;又有以克东满绣为代表的传统美术;既有以北大仓酒传统酿造技艺、富裕老窖传统酿造技艺、克东腐乳为代表的食品技艺,又有以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和传统体育竞技等为代表的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齐哈尔拥有的达斡尔族N+veZ2!q du$njtyKsIcxT8J*i6ojJvkzPoO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罕U0hUzOO6Fw+SguSXyhDpLdp6v2iA伯岱民歌、富拉尔基罕伯岱村的aUhONsWG+dd# Q-+x^WBS# er9QtRd7!vJ%pnbHtunccmn$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和讷河市的鄂温克族瑟宾节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K+j(FjpAZsG6YM#iqj8-8E$fk-NZ+lP%,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齐齐哈尔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项xwx7O8sms EB@c)&HN4-qiI43jyAaPMPrYhrkL-uJO@cYM4MZNbQFFT。省q !jj KDqhqp-1u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分IvtmlyD2Ji9lO#txRLMB yh5ryhheGWc&9hB(w8EG)n1yoeGyu别达到13项和35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代表齐齐哈尔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的历史记忆、生命象征、精神追求及民俗风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潮的兴起,这些代表着齐齐哈尔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形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正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现实保护的环节中,目前,还面临许多问题,如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不为人所知;有些存在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许多拯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如何在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过程中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合理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大问题。

二、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齐哈尔各民族精神的凝结,是齐齐哈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作为丹顶鹤故乡的齐齐哈尔市依托这种资源来弘扬和彰显并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并把非物质文化因素融入到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之中,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结合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现实,我们认为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着重发挥大学和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研究

大学在民族和国家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保存和弘扬民族传统是大学的责任。“大学能够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去引领民族文化传统,并且利用民族的传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契合于新的时代精神。”〔1〕大学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应注重发挥学校特别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大学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大学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随波逐流,失去自我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各级、各地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已经有几十所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些院校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系,有十多所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同时2008年新年伊始,文化部与教育部一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2〕

齐齐哈尔市的一些大专院校有着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办学传统,具备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能够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理应成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承担起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文化宣传、校地合作等方式和途径,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

一方面,在大专院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课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知识,让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文化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学者与志愿者加入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通过关心、支持、参与齐齐哈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活动,展现青年学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采取多种方式提高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组织全市各界,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开展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的图片展、征文活动、摄影作品比赛、书画艺术交流,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设计大赛等,甚至可以在齐齐哈尔的乡土教材中写入关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引领功能。“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传播优势。”〔3〕广大高校师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长处,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程中的众多难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不断努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唤起人们对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新审视。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的角度,从培养文化人才的角度,明确大学的使命,构建文化传承与产学研发展的社科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三,开设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文化情操,审美情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

(二)发挥政府的主体保护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为加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应该成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依法实施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近些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并积极利用其有利的条件,保护和弘扬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基于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留存,其保护与传承开始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和支持。如积极组织相关部门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查、分类、定级和保护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它的保护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应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不容懈怠,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应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要结合齐齐哈尔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发掘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色,开展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整合齐齐哈尔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科研力量,加强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理论研讨。通过举办研讨会、推介会、座谈会、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会议研讨、宣传、展示、推进会等活动,拓展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范畴和领域,推进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水平。

第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法规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特别是要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就是全国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经验,依据相关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的措施和方案,使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把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角度,为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建设找寻亮点和特色。从营造氛围、加强规划设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成立民间组织机构 、开展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产品开发、健全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完善各项法规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推进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挖掘齐齐哈尔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助力。

〔参 考 文 献〕

〔1〕大学应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01-01(02).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3〕王丹丹,刘慧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158-160.

〔4〕王卓亚,李慧英.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09).

〔责任编辑:李金明〕

作者:黄志强 张春波

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2: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可以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西安市非遗的旅游深度开发,以期对西安市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游客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8JZ050)资助。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要树立文化自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则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的活化石”[1-2]。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9年9月,已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20年底,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 372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非遗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如何合理地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最终检验者。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非遗的旅游开发,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通过非遗旅游,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一、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西安是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的十三朝古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陕西省公布了六批省级非遗名录,西安市公布了六批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据此统计出西安市市级及以上级别的非遗项目共341项,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10项、省级101项、市级229项。可见,西安市非遗项目数量众多,类型比较齐全,包含了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民俗、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十大类[3]。


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

我国自2004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各地陆续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开始把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2017年8月16日《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区,以西安为中心,利用西安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围绕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秦岭文化等五大领域与旅游深度融合,调动各类文化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优势,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7年8月28日发布的《关于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以各类非遗展示活动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每两年举办一次传统工艺大展或比赛,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题宣传和重点推介,集中展示传统工艺保护和振兴成果。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提出了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支持。西安市政府为非遗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发了非遗旅游业的活力,促进了西安市非遗旅游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多样

目前,西安市非遗和旅游相结合有3种方式,即展会、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展会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西安市在发展非遗方面的重要举措。如在2017年11月29日,由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寻根守艺·文化匠心”活动,其是以楮皮纸为主题的非遗展览。这种展会有利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宣传角度加深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主题博物馆也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年5月16日,在“5·18”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标志着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博物馆里以非遗图片、非遗作品、非遗影像的方式展示非遗文化,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促进非遗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以非遗旅游为主题的景点或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展示平台,也是西安市发展非遗旅游的一种方式。如位于西安东门外的永兴坊,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挖掘和保护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旅游街区,增加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5A级旅游风景区——大唐芙蓉园,定点定时进行西安鼓乐的表演等。这些都充分表明旅游景区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载体,是历史文化传承基地。
三、研究方法及游客感知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和资料获取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问卷调查数据收集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方向获取。问卷内容主要围绕游客对于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意度、出行目的以及开发等问题展开。线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面向了解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国内首个非遗文化体验中心——永兴坊这两个地方进行。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线上有效问卷154份,线下共收集96份有效数据,线上线下有效问卷共计250份,并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二)游客感知分析1.文化价值感知分析

西安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所孕育的非遗,是历史变迁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西安市非遗的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中仍有一定的利用空间,从非遗旅游的学习性、参与性、故事性3个角度来看,30.6%的游客选择非遗文化的学习性,38%的游客选择参与性,31.1%的游客选择故事性。对于非遗的参与性,是目前游客比较期待的。

在永兴坊的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永兴坊将传统的非遗与表演艺术相结合,设计了皮影戏表演舞台以及秦腔表演舞台,通过这种演艺形式向游客传达非遗的文化价值内涵。但是有游客表示,这种表演更多的是非遗文化信息单方面的传递,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明显不够。

2.旅游服务感知分析

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接待、社会治安、交通服务设施以及综合服务等几个方面对服务感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70%以上的游客对目前西安市非遗旅游中各种服务比较满意,有近30%的游客认为旅游服务还有待提高。其中,交通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相较于其他几个方面满意度有所下降,交通服务和旅游接待服务还有待提高。西安市的非遗旅游虽然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服务需要,但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3.旅游体验感知分析

对于西安市非遗旅游的体验性而言,游客的感知情况:有34.6%的游客认为通过参与非遗旅游活动可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开阔眼界;37.8%的游客认为通过非遗旅游可以放松身心,获得愉悦;27.4%的游客在非遗旅游活动中参与其中,可以深入感受非遗的魅力。可见在非遗旅游体验中,游客除了获得愉悦感还可以了解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开阔眼界。

西安市永兴坊的店铺,有的设计了游客体验区域,使游客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游客对旅游活动的认同感,从而获得旅游愉悦感。
四、非遗旅游开发模式

(一)将非遗与博物馆相结合,打造主题博物馆

作为集收藏、展示、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为非遗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4]。调查结果显示,80.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旅行过程中会去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5]。而非遗主题博物馆是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模式,目前西安已有的非遗博物馆,数量较少,在实际经营中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同时宣传也不到位,平时除了接待一些中小学生外,很少会有游客专门前来参观,也缺乏比较专业的非遗讲解人员。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结合西安非遗类型和级别,在不同的区域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主题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展览之外,增加一些体验式的项目,区别于传统博物馆,形成一定的特色,满足游客对非遗产品的文化感知和体验需求。比如可以打造以西安鼓乐为主题的非遗博物馆,将鼓乐的形象融入博物馆的设计之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鼓乐吹拉弹奏体验活动。

(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扩大非遗受众面

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之中,实现非遗文创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的模式之一[5]。近年来,西安市在文创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比如“唐妞”系列作品,一度成为游客在西安寻找的对象。非遗与文创相结合,可以赋予非遗产品新的活力和要素,以创新性的形式出现在游客的视野中,如新推出的“秦人制茶”系列茯茶产品,把西安旅游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形象的“将军俑”要素融入非遗项目茯茶的产品包装和宣传中,既保留了茯茶的本真性,又体现出茯茶产品的创意性和新颖性,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三)把非遗融入教育活动中,增强民族认同感

非遗与教育活动相结合,提高游客对于非遗的认识,从教育活动中,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6]。这一发展模式主要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研学旅游活动中,可以在研学旅游线路中开设一些非遗文化体验、培训、参与、互动、拓展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其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知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非遗的文化属性具备重要的教育意义,增加了研学旅行的模式。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策略

(一)开发具有体验性的非遗旅游项目

在体验经济时代,对非遗的旅游开发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提高非遗的体验度。西安市非遗类型和数量都比较多,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旅游企业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让游客与当地居民、游客与非遗传承人产生互动效应,让人们对非遗产生新的认识[7]。比如,皮影戏可以让游客简单学习如何表演皮影戏;德发长的饺子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包饺子;楮皮纸的制作可以让游客参与一些简单的流程。进行体验式旅游开发有利于满足游客对于非遗体验的需求,在体验的过程中,游客能收获知识,丰富旅游经历,获得愉悦感,提升旅游质量,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提高旅游地综合服务能力

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可以体现出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目前,在西安市非遗旅游发展中,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如在非遗景区设立免费讲解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和传播作用,同时也能满足游客丰富知识和开阔眼界的需求;制作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书籍和文创产品,构建完善的网站服务体系,突出非遗特色,向游客展现良好的非遗旅游形象。

(三)多角度实现非遗旅游的可持续發展

在非遗的旅游开发中,牵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传承人、学者专家、开发者,等等。深度开发非遗应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利益主体之间协力合作,进行合理规划、开发[8]。政府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对开发进行监督管理;专家学者应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科学的评估;开发者应该尊重开发原则,提供合理地非遗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J].社会科学家,2020(3):107-112.

[2] 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J].旅游学刊,2018(9):11-12.

[3] 陈媛媛.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40-78,128.

[4] 张希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J].人民论坛.2016(07):80-82.

[5] 罗京艳,王艺璇.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16):10-14.

[6] 杨艳.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J].特区经济,2020(12):110-112.

[7] 王忠,吴昊天.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7(11):146-152.

[8] 王晓如.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6.

作者:仇立慧 邓亚兰

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摘 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在2003年10月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其具体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创作文体的不确定性、传承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等复杂的特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能更好地在开发中注意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使保护与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不少学者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相对较多,由于国外遗产旅游的开发较早,对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更多是与旅游者的感受相联系,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如理查德兹曾指出:为了适应人类的偏好差异,注意就要转向遗产的吸引力。特欧和叶欧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吸引到遗产地,它的真实性被推向危险。翻中国多数学者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作过较多研究,都更加倾向于对遗产的保护性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相结合。由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多数学者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如闻峰在解读遗产的真正价值时指出: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遗产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者构成一个价值体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解读也是一种提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具体来说有需求与存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以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开发提供可能。

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开发进行过相关研究,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产品属性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如理查德兹认为: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过程,或者作为一种产品。为了在旅游动机和遗产旅游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人们必须了解动机的形式。嗔西卡多则认为遗产旅游是由旅游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历。类似地,鲍瑞尔等人确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特殊地点的感觉而产生的现象。而中国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认识则更倾向于一种保护性开发。如尹小珂(2006)认为非物质文化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经营政策来保护和经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瑛(2006)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崔凤军(2006)从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刘茜(2005)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曾艳(2006)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为出发点,为指导该领域的开发提供新视角。刘建平(2007)指出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这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旅游价值主要因具有以下价值而得到体现:

1、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物质形态基础。这其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民族服饰等,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各民族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各民族的服饰做工精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显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由于远离都市,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使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如民风民俗、方言习语、宗教信仰、节庆庙会等等。这为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资料,对于认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种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3、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是以该民族身份的原生状态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向深层次开发的需求,它能使游客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从而达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品位,扩大视野,增加知识的良好效果。

4、科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又相对完整地保留着,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剧作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这些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客源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成果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知名度,并逐渐被旅游者所接受而成为了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可以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考价值为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5、教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精品的资源,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旅游者通过前往旅游区旅游,能身临其境,进一步详细了解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加对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认识,详细了解它们的内容,而且可以对旅游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6、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所以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旅游地通过对民间艺术真实地展演、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能更好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成旅游商品,旅游者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能对当地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体验的心理需求大增。这刺激了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趋势日益增加,当地人民群众世代传续和长期保留下来的原发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存在于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过程中。虽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措施,加上利益驱动,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没有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而被随意地改成旅游商品,这严重扭曲了该艺术品的本意。许多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和民间礼仪习俗、节庆等。由于盲目开发,许多表演艺术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还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底蕴,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由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利,不少地方出现了旅游场所及内容雷同并粗制滥造的趋势,许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挂几串辣椒,房内摆一台织布机,游客进门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轿。这些毫无品位和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实在令游客感到乏味。所有这些,不仅使旅客对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在认识上产生误导和扭曲,而且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原生状态的破坏和正常传承的破坏,同时,也损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传统。长此以往,旅游活动自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从而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加上不正确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也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传承和保护,造成这些活态文化的濒危和消失,导致它不能可持续发展。

影响上述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不充分。旅游地没有认真地充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是开发适销对路旅游产品的前提条件,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开发者调查旅游资源,以往只是注重对有形的旅游资源的收集,而轻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隐藏在民间的绝密之类非物质文化,使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便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是粗浅的、失真的。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它的价值,意识到它的珍贵性,从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利于更好地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重视不够、保护不足。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传承人严重缺乏,不少地方还没有把培养和保护传承人摆到旅游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其保护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文化旅游能成为当今游客首选目标,就是由于有许多的民间传承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游客来此旅游就会留下很深的记忆,为以后的重游并带动他人旅游打好基础。但是有的旅游地为了满足旅客的猎奇的心理,在旅游开发中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被夸张,甚至野蛮、低俗,过度的市场化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且少数民族稳定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也会被冲击。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滞后。对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尺度范围,以及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具体事宜,目前为止还没有较完善的法律规定。对保护工作还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尤其是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不规范。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得不到协调整合,缺乏政策、法律上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因此,改变这一局面就成为对当前政策制定和立法实践的客观必然要求。

4、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方式有待改善。所谓行政保护指的是政府、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行政行为,如开展普查、建档、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行政行为在一般意义上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管理行为。但行政保护行为区别于其他行政行为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这种行为达到有效保护或保存对象之目的。因此在根本上它应当是一种服务性行为或保障性行为。行政保护决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审批或不当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主要是依赖民族民间土壤自然生存、传承下来的,一旦行政手段过分或粗暴干预,从而破坏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从现实中看,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问题。因此,应当特别强调行政保护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行政保障,即行政部门对保护工作所提供的财政、政策、方式等各种保障。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波及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协调。旅游业牵涉部门较多,由于旅游相关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如文化部门强调保护,认为旅游开发会对非物质文化产生破坏,没有意识到旅游开发会给其带来经济利益,更利于对其保护。而旅游部门过于商业化,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保护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只有认真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才能对其进行可持续地利用。加之政府人员组成方面的主观约束,以及各部门职责不清晰,造成局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缺乏协调机制,导致政府职能错位和职责不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措施

1、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对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可以借鉴“数字九寨” (全称:“数字九寨综合示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建设部启动了18个“数字景区”的试点,其中1,3的景区是世界遗产地;而后,又将数字化景区建设的试点单位扩充24个景区(包括九寨、黄山两个示范点)。基本形成以世界遗产地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体系。它是中国世界遗产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率先自主创新、通过数字化管理进行实践探索的典型个案。通过借鉴“数字九寨”管理信息系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更加完善,从而彰显出“协同”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功效。这样能更好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而有效地保护其历史、科考、教育、文化、审美旅游价值。

2、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载体形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民俗文化村、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实景舞台剧等,其中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以展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实景舞台剧日渐盛行。这种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模式,具有显著的市场效应。刚基于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资源、市场、主题、产品)理论基本框架,从旅游产品开发的原理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依托旅游景区景点的实景舞台剧。博物馆陈列式展示的形式较单调,若辅以现代的动漫展示技术会有一定效果。主题公园,例如成都金牛区正在设计主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但载体化难度高,并容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化、庸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必要前提是有效载体化。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成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大型实景舞台表演的“载体化”效果非常显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成功的一种途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旅游地要增加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就要突出其旅游资源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和原生态的基因,使旅游者在众多的旅游宣传信息中做出旅游决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久远,再加上它面临着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地方的民间技艺、民族歌舞、杂技戏剧的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或断代,还有的旅游景区为了追求最高旅游收入,临时拼凑了非传承人的人来表演民族歌舞、杂技戏剧。若长期以这种方式来愚弄旅游者,结果必然会导致旅游地形象破坏,旅游者减少,旅游收入明显下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角度来说,各地方和旅游区应该培训各类民间技艺、民族歌舞、杂技戏剧等特殊的人才,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它的旅游经济价值。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撑。

4、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的方式来解决,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和韩国。日本早在1950年便开始实施“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政府设专职部门予以管理。中国政府应该从行政法和民法两个方面制订更加详尽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上的保障。行政法规范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如普查、建档、研究、保存、传承、弘扬等,以及为实现这些保护行为而提供的财政、行政、技术等措施。民事法律提供的则是一种民事保护,即保障相关知识产权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实现。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明细的行业条例规范旅游市场行为,还应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明确规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从而避免造成“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状况。

5、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保护作用。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义务、有职责对社会发展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相当重要。政府主要通过“保存”和“传承”两种最主要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保护行为的方式和内容,对一切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首要意义就是“保存”,即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这些措施包括考古发掘、整理归档、收藏修复、展示利用等。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和传承保障制度,从政策上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行政保护,能缓解和改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濒危状态,无疑是具有可操作性强、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低档次、盲目、急功近利行为以及滥开乱编的破坏行为,从政策层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校 吴书锋

作者:肖 刚 肖 海 石惠春

上一篇:多元化考核方式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医改政策下医院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