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对旅游开发

2022-08-20

第一篇:民俗文化对旅游开发

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旅游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任课教师:徐 倩 年

级:2013级 专

业:旅游英语 姓

名:胡 凯

号:134501010043

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文化习得与旅游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习得。然而这些文化习得为人们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上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线的设计等等。旅游形成初期的旅游活动可能仅仅是出于以探亲访友、商业交流为目的的出行活动。随着经济,政治,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出行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此,度假休闲游等一系列丰富的旅游活动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行为。

文化可以视为社会的个性。它不仅包括一个群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且还包括他所重视的抽象的观点,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修养是习得的行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从其文化中学到了一整套独特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习惯、风俗、传统与行为方式。文化修养影响人们的生活报负、所承担的角色、与他人的联系手段、理解事物的方法、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以及作为消费者的行为方式。

然而文化的修养习得,也同样对旅游行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地域、个人修养级受教育程度等文化差异对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出行方式、旅游活动项目的选择等。

一、地域文化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各便有所不同,加之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建设等迅速发展,不少西方文化也流入国内,人们对与自身不同文化的好奇心也由此产生。如地域差异形成的不同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已经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因素。 1.名俗文化差异

我过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民俗有关,民俗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少数名族聚居地大致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北方民族主要是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然而尽管这几个民族都处在华北地区,尽管各民族间在某些活动和生活习俗上彼此相同,但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如他们之间的传统节日,传统美食,宗教信仰和传统服饰等方面,各民族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必然使得不同于他们各自文化的人们对其的兴趣和探索,由此便促使人们产生对其的旅游动机。

中南及西南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壮族和独具特色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尽管与北方少数民族同为少数民族,但因其地势和历史文化等因素,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饮食文化、服饰、语言上都与北方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中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异同。就是这些不同的地方相互吸引着彼此,才使得民俗文化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选择。

2.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国地域宽广,纵横跨度较大。在地势上,北方多为平原,南方则多为山地、丘陵和盆地;在文化底蕴上,北方大多城市在秦朝开始便作为各个朝代都城使用,而在南方,多数城市出于山地或盆地地带,由于交通的不便,这里的自然风光与北方的历史文化形成极大的对比,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加上南北气候的差异不同季节形成的自然景观也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对江南水乡的向往,南方人对北方文化的兴趣,冬季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北方人可能会想到南方过冬,而南方人则想着去北方体验不一样的自然气候景观,这些都足以成为影响旅游者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南北的差异,中国东部与西部在地形上也存在较大差别。东部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高度发达城市较多,而西部则是山脉纵横的欠开发欠发达的高原为主。东部为中国经济高度集中城市的聚集地,西部则由于欠开发自然保护这一块做的比较完善,高原和盆地地带的雪山,冰原,河流,喀斯特地貌等等与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世界之窗等现代化旅游景点截然不同。求异心理的无疑又成为影响旅行者出行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同时,旅游也是“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这两点出发,得出旅游的属性主要地是文化的。事实根据有二,第一:旅游不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是生活消费;第二,旅游作为人的短期的、采取不同于平时的生活方式的一种经历,主要是通过时空变换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前者隐含着两层意思:旅游行为过程带有经济性质,但旅游行为不以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的身心需要为目的的。后者则指明了旅游的行为效果。在旅行过程中旅游者涉身于与自身文化背景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客观方面受着有幸和无形的文化熏陶;主观方面在旅游动机和旅游期望的驱使下,相对灵活地按照预先的安排进行活动并有目的从中寻求某种身心的满足。由此看来,旅游行为过程的文化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

1.旅游活动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大众旅游局面的形成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人们普遍拥有可随意支配的剩余收入、有可支配用于非劳动的自由时间,有可供选择的有吸引力的异地生活空间的时候,在这个发展水平上,旅游才转化为一种人类的短期生活方式。因而,旅游活动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化活动。

2.旅游是人的谋求身心需求得到满足的行为过程,是一种文化县乡。

3.刺激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有直接、间接的旅游经验,有大众传媒的宣传,有国家政治的、经济、外交活动产生的影响,有宗教因素,有种族、民族因素,有社会活动因素、商业因素、学术因素,还有自然方面包括生态环境的因素。而绝大多数旅游动机的刺激因素是文化性质的。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造就旅游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因素。

4.旅游行为过程是信息作用过程。这个过程一旅游者旅游行为试试的发端为起点,以旅游行为的终结为终点。交换信息的诸方包括旅游者、与旅游者接触的人,信息源包括人、事、景、物。在旅行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信息交换,也无论对信息是有意向接收还是反应式接收,都会读旅游者产生信息作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信息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信息受主在知觉文化差异方面的刺激。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知觉及作出的反应构成文化交流过程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行为内容。

概括的说,旅游活动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狭义的文化过程,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游的属性主要是文化的。文化是旅游的社会环境,是维系旅游并使之走向大众化的精神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交流、冲突、变异、衍生、融合,不外乎两类进行方式,即以激烈方式及和缓方式进行。即使是在相同温暖背景的人类群体内,文化过程也是按照这两类方式进行的。战争引起的文化现象多为激烈方式,而旅游活动引起的文化现象则属于和缓方式。旅游作为易于为不同文化群所接受的和缓的文化交流方式,对旅游者个人、对旅游地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是有益的。

旅游作为特定条件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短期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标。旅游的具体方式以及旅游活动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它的变化会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随旅游者支付能力的提高、随人们观念的更新而层出不穷。旅游还会在人们的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多的、需要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旅游心理学》,刘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贵州省旅游局编,中国旅游出版社。 ③《地域文化与旅游》,冯俊伶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④《旅游与文化》,张文著,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的大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却又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民俗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凋零”,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从“十一五”到“十二五”都致力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与发扬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朝鲜族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与历史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朝鲜族的居住环境因大多是在靠山的平地上,因而自古以来朝鲜族农耕文化十分发达,在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程度适合民俗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故而朝鲜族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节日与活动,如上元节、洗头节、回婚节、千人针、燃灯节等等,另外有着优美的舞蹈文化、充满传统气息的老人节、充满乡村气息的农乐舞、独具风格的传统建筑等等。可以说朝鲜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因此也成为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目前,各级政府也己确立了“抓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以长白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边境风貌,异国风情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全面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优势,重点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延吉市民俗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调动各种民俗旅游资源,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对外促销,把民俗产品作为延边地区的特色产品和重点产品,向海内外推出我们的民俗旅游的品牌”的战略措施。

研究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朝鲜民族旅游发展的模式,为朝鲜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挥提供新的视觉和参考依据,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领域。传统村落的开发将是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整体,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最求文化享受是旅游的出发点和终极自标。因此挖掘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保证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朝鲜族地区旅游开发都发表了自己的研究与看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延边地区与图们江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论述的,国外的文献多针对于整个朝鲜族文化的特色,更多的是立足于朝鲜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地位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以微薄的见解,从文化开发的最基层做起,能够探索与总结出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1.3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本文拟通过研究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以微见诸,从中探索与总结出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文将按照六个流程进行开展,并按以下流程进行内容的分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总结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述题目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1.4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采取调查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着重收集第一手材料并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论文,而后进行分析与总结,力求使本课题研究建立在真实、全面、可靠地材料基础之上,得出较为客观、科学的结论。采用顺序研究法,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到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开发,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使课题的正确性与系统连贯性得到保证。

二、朝鲜旅游开发现状及概况 2.1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稳定离不开多民族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工业较为薄弱,但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甚至独具特色的山水建筑,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宏观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地区人民带来财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与国家富强;从微观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保护文化传承并促进文化传播等。概而论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发展将会收获三赢的结果。(这一部分可以凑字数) 2.2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

朝鲜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朝鲜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依托,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在最近十年里极大的促进了朝鲜民族旅游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延边州为例,从2013年以来,延边州围绕“开放先导,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实施了“五个延边”建设目标,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根据资料显示: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116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8.2万人次,同比增长7.5%,创汇收入22886万美元(折14.3亿元)同比增长21.6%;接待国内游客110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收入158.6亿元,同比增长25.4%。延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20.3%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近一倍;近几年随着延边的旅游产业链渐渐成熟,延边州接待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收入较2013年都有较大提升。

虽然目前朝鲜族旅游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些问题。以延边州为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旅游的发展,丰富了延边州旅游业的内容,调整了延边州旅游产品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延边州的民俗旅游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延边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延边地区虽然在购物和娱乐方面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滞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边州的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荞不齐,缺乏竞争意识,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直接影响到外地旅游者对该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没有开发出自己的精品民俗旅游纪念品,在延边州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纪念品类同,多数以特色食品,特色服饰为主,携带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购物欲望。娱乐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品种单一,品位不够与消费者难容一体缺乏吸引力。(民俗旅游产品配套不足、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

当今的旅游者,更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更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如在民俗村、民俗风情园里,除了美食品尝、服饰展示及歌舞表演外,其它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无法进一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而且可供观赏的节日缺少更新,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不足)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有六个市,两县,下面的乡镇有很多很多,但是保留着原始生活习惯,并且加以开发利用,可供参观的特色村落,例如像湘西苗寨一样,可以直观的看见、体验感受到当地朝鲜族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原原本本的样子。而不是仅止于到民俗村的走马观花。(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三、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3.1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人类聚居性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是通过长期的聚居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带有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它能够提高社会认知、规范道德及调适心理。重视民俗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发和深度挖掘将民俗文化最终达到保护及传承的目的。

本文在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朝鲜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通过国内外发展,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延吉市朝鲜民俗文化村为例,分析建设民俗风情园存在的问题,明确民俗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内容。结合朝鲜民俗文化的特点,对影响民俗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对策。将体系的发展建立在文化保护的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以理论来指导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确保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持续性。

以延吉朝鲜族民俗风情园为例,分析延边朝鲜民族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民俗传统和民俗文化,主动开发朝鲜民族“文化宝藏”,积极改善旧的城市面貌,结合地理特征开发朝鲜民俗新的旅游基地。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内地及外来游客,切实提高木地经济实力,提高社会对朝鲜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区域环境效益,为未来朝鲜族民俗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旅游开发:民俗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种,本身就有旅游者为了追求一种个性化、即时性、愉悦性、超脱感和成就感的心理体验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体验经济的消费形式,是旅游者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前往异地旅行所获得的一种经历和感受。它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异地民俗文化事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所获得的心灵共鸣及其惊奇愉悦等感觉,也包括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旅游地居民的民俗文化活动而获得的舒畅感、成就感和归宿感。这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体验及其感觉,都是建立在民俗旅游体验生产、体验服务和体验消费等旅游市场经济运作基础上,是一种旅游体验经济的市场结果。

(2)文化产业:民俗旅游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民俗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四。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相关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社会就业率,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取得社会发展进步的和和谐平稳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健康有序。民俗旅游学研究,除了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有关客源理论、供求理论、市场理论、价格理论、奉献理论、生产理论、成木理论、消费理论、营销理论、分配理论和目标理论等达到最佳经济与目标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实现社会与文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俗旅游学可以综合运用文化进化、文化传播、文化整体、文化相对、文化功能、文化人格、文化象征、文化阐释、文化生态、文化变迁、文化控制和结构分析等相关理论视角,分析处理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民 俗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的展演与阐释和民俗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都能够透彻地把握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的真实内涵与发展规律,避免发生误解、歪 曲、破坏和滥用。

四、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 朝鲜族传统村落

4.2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成功典范

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西南部,明长公路71公里处,距长白山约135公里,是旅游通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朝鲜族民俗村。

1994年以来,该村依托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接待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民居,改造了民俗饭店,修建了标准卫生间;修建了“朝鲜族民俗表演场”,扩建了用于朝鲜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秋千、跳板、摔跤场等;还设立了经营土特产品的购物中心。基本上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1995年,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为该村题名: “红旗朝鲜族民俗村”。2006年,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为该村题名:“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该村朝鲜族民俗表演场可欣赏到精彩的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民歌、悦耳的民谣、轻快活泼的舞蹈、古朴典雅的婚礼独具特色,并且在夜幕降际,可以接受村民的邀请,围着篝火,参与到轻歌曼舞中,体验着风俗人情。

住宿:住宿以民居为主,全村86户人家都可以接待住宿。 餐饮:有十余家朝鲜族特色饮食饭店,朝鲜族的小吃、泡菜、酱汤和各种烧烤风味独特。 交通: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地处安图县万宝镇,坐落在长白山旅游沿线,距安图县城明月镇76公里。

周边景点:长白山文化博览城、福满生态沟、明月湖、长白山药园、海沟黄金城、雪山湖、药水泉。

4.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延边地区较为成型的民俗村的开发都不是在政府宏观性控制的前提下建设的,如红旗民俗村、国贸民俗村等,这些自发建立的民俗村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都不能与其他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相比较。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入调查,开发缺乏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缺乏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扶持,建设相对较为零散。

(2)配套商品的开发与营销手段相对落后:增加旅游收入是开发旅游最根本的目的,与购物、娱乐项目相关的消费是旅游经济中相对最容易拉动的消费,如深入挖掘,yy能较快带来效益的提高,是当代旅游经济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但目前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文化特色,大多与各地方产品雷同严重,缺乏吸引力。

(3)民俗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长白山的自然风光,面对当地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原始的、特色的朝鲜族民俗的宣传较少,导致人们对延边州的理解仅局限于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缺少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必须根据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条件,确定延边州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战略。

五、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5.1积极影响

5.2消极影响

5.3改进措施

(1)将民俗文化发扬并传承需从宏观层面着手,以教育层面为基础,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来营造民俗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保证民俗文化的传承,就要依靠市场手段,通过市场营销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深刻了解朝鲜民俗文化,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民俗文化传统延续的生命力。 (2)推广旅游电子商务加大宣传力度 (3)制定民俗文化保护措施

(4)培养民俗旅游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5)加强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 (6)形成多元化的民俗旅游投资体系

六、结语

(论述了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近年来延边州大力发展的民俗旅游项目中,开发建造了多个特色的民俗园、民俗旅游村,其中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延边万亩果园民俗风情游览园、帽儿山朝鲜族民俗村、汪清县满天星中国朝鲜族文化风情博览城、图们日光山(池地)民俗村、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其中发展最好的便是红旗村。红旗村位于安图县的中腹之地,距县城72公里,距延吉市140公里,是延吉至长白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去往长白山途中唯一的朝鲜族自然村。村子座落在山间开阔地,依山傍水,一栋栋具有民族建造风格的房屋整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到此你可以领略到传统的朝鲜族乡土情,全村共一百余户朝鲜族居民,一直保留着古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等,宛如一朵奇葩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作为人们向往观光的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其现在主要的赢利点为门票收入、游客购物消费等、还有就是在于村子里面兜售宣称是自己家种的人参,以及其他的附属工艺品,现在又新加入了民俗餐馆等,做朝鲜族风俗菜肴;每当劳动之余,村里的男女老幼便集中在一起,跳起多彩多姿的朝鲜族舞蹈,不时有人出来高歌古老而优美的民谣,年轻的女子还会聚在一起,大家跳板比赛,荡秋千,浓厚的欢乐气氛使人们在狂欢之中如醉如痴。

第三篇:旅游饮食文化之中国酒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旅游文化学论文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旅游饮食文化之中国酒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摘要:

酒是一种古老的饮料,她香而醇厚,引而得神。酒是一把双刃剑,它温而绵柔,羁而刚烈。酒是一种源于自然、归于天地的物质,更是一种渗透社会、植根民族的文化。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而酒在旅游活动中也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充分认识中国酒文化的旅游功能,有意识地使中国酒文化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支劲旅,从而积极发挥其应该产生与可能产生的旅游效益,乃是一个极有意义、颇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酒,酒文化,酒史,旅游活动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几千年的积淀下,酒文化早已沉淀为旅游资源。

一、酒的介绍

1.简介: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乙醇)是其主要成分。此外还有水和众多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吸收。饮酒后几分钟,酒精迅速扩散到人体全身。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酒性温而未辛,酒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温阳驱寒。

2.别称: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3.历史: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

① 杜康酿酒

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②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③ 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4.用途:食用酒是一种保健饮料,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祛风湿。医用酒精用于伤口消毒,食用酒精用于配制内服药物,无水乙醇用作化学试剂、用于化学分析和科学试验。工业酒精用作燃料和化工行业生产各种化工产品。

二.酒与旅游的关系

作为一种高级消费,旅游消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这六项中的购、食、游三项均有酒的用武之地。酒之用武于旅游,就中国来说,酒最具有文化意蕴。中国白酒被列为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之一,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齐名。我国白酒首要特色是香型齐全、风格多样:浓香型以四川沪州老窖、宜宾五粮液、安徽古井贡酒为代表;酱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混合香型以陕西西凤酒、贵州黄酒为代表,我国葡萄酒最早产于新疆,衍至今日盛况,既是少数民族酒文化对汉族酒文化的影响,又是汉族酒文化对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酒文化融合的产物。我国幅员辽阔,水果种类繁多,各种果酒应有尽有。露酒、药酒之民族特色、文化成份更浓。啤酒虽是舶来品,具有强大融合力的中华文化已使其富有我民族特色,如我国独特的人参啤酒、灵芝啤酒、菊花啤酒等。这是传统酒文化与外来酒文化有机 结合的典型。

三.与酒有关的旅游文化景观

酒文化资源中,有一种兼具人文与自然两种属性。最常见的是酿酒之水。如安徽滁州酿泉,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礼赞的“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之酿泉。山东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城外有泉名杜康泉。相传杜康曾取该泉酿酒于此,故得名。水之外,还可举石,如醉石。著名旅游地黄山、庐山各有一名为“醉石”的自然物,甚受游人青睐。庐山醉石在栗里源,东晋陶渊明隐居栗里,成日耽酒,每醉则卧于此石上,故得名。黄山醉石在香泉溪浒,相传唐李白游至此,酒醉,绕石大呼,因此得名。一身而具人文属性与自然属性的景观,其旅游价值当更高

酒文化形成的酒楼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莫过于武汉的黄鹤楼。作为酒文化结晶的黄鹤楼,千百年来一直是旅游胜地,屡毁屡修。琳琅满目的历代咏赞黄鹤楼的诗词楹联书画题刻,表明黄鹤楼之游是文化旅游。黄鹤楼是历代文化旅游的热点。酒文化建筑形成人文景观的,还有祠庙等。如杜康祠(又名杜康庙)。近现代酒文化旅游景观,可举浙江绍兴的咸亨酒店。此店开张于1894年,仅开业两三年便关门,实为无名之辈。看着它开张、倒闭的绍兴少年周树人日后以它为背景作小说《孔乙已》。名家名篇竟使无名的咸亨酒店享了盛名。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成亨酒店重建于鲁迅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重建于1980年的楼外楼,是杭州著名的酒家。因其建于风景清幽绮丽的西湖孤山南麓,又因楼名得自南宋诗人林升的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所以极富旅游文化意蕴。

因历史而形成的酒文化景观是纷呈的,上述建筑类只是其中一支。因酒而出 名的村镇属另一类。可举杏花村。杏花村为古酒肆所在地。池州(今安徽贵池市 )秀山门外杏花村,即唐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杏花村, 古时即产名酒,并因酒使该村出名。元人宋伯仁《酒小史?酒名》亦云:“池州 有池阳酒。”山西汾阳亦有杏花村,亦产名酒。

从历史文化旅游角度看,重大的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是旅游资源。例如美国将前总统肯尼迪遇刺地辟为旅游景点,游人不绝。中国因酒而发生的历 史事件颇多,如著名的“鲁酒薄而邯郸围”故事。

举凡上述种种,不论其可否实指,是否现存,经旅游资源评估、认定后,俱可挖掘。这里存在一个对“假文物”的认识问题。旅游学界与史学界可以、也应 该有不同的眼光。历史上著名的酒楼、亭、台等的重建,对民间广为认同的故事 的衍绎,乃是对旅游资源的正确、有益的挖掘。新建的南昌滕王阁与历史上的膝 王阁便有一段距离。咸亨酒店原在都昌坊口东首,今在都昌坊口西首。这一切都 是允许的。

四.酒与中医药的关系

中国酒文化一大特征是与中医药关系密切。在甲骨文中,“酒”字本作“酉”。酒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刺激唾液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汉书?食货志下》称酒“为百药之长”。酒与中药结合而为药酒,是酒文化的一大发展。《本草纲目》载79种药酒,今日尚不断推出新的药酒。从主要功能、侧重点看,可分治疗性药酒与滋补性药酒两大类,或二者兼具并重。旅游的本质告诉我们:旅游是超出人们生存需求的一种高级消费形式。生存需要已满足的人才可能成为旅游者。按恩格斯对人类生活分类的三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次--生存得以满足后,便是第二层次--享受。旅游的目的之一是享受。部分游客的唯一旅游动机便是享受。因此,滋补性药酒对旅游者、尤其是富有的海外游客及部分国内游客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通过旅游购物--药酒,得到治病、强身、延年、美容之益,这样的旅游是愉悦的。愉悦,才能完成社会审美。须知社会审美化乃是旅游的动因之一。中华民族固有的酒文化--药酒在为域外游客服务、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通过旅游这一科学文化交流的纽带,不断走向世界,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不啻开了个硕大的窗口。其经济效益则更明显。

五.如何进一步推动贵州酒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贵州的酒之所以为名酒,一是因为有优质的原料、水质和环境,在名酒产地“喝酒喝出健康来”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现代意识”。据说在国酒产地仁怀市,至今未发现一例癌症患者,患其他病的几率也低。在美酒河畔的赤水市自然生态良好,全市粮食产量连续98年获得丰收,社区居民患病率低于贵州全省平均水平,我们认为这决不是偶然的,美酒的飘香,酒的文化自然是其重要因素,由此来黔旅游的人、“闻酒”而来的人在逐渐大幅度上升,充分体现了贵州酒文化强大的旅游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在贵州旅游的中外客人,他们饱览了贵州黄果树大瀑布等天下奇观外,也饮尝了贵州的名酒后,对酒文化参与后的体验难以忘怀,禁不住将当地的美酒或多或少要带回去,籍此纪念。据笔者所知,苗族的糯米酒、布依族的米酒系列在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今天,他们在酒的包装、产量、质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他们看来,“米酒”已不是一种纯粹的饮品,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他们生产的是一种文化,输出的也是一种文化,人们来品尝的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经济—文化的螺旋上升式的转化在文化相融和文化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今天,将会更加明显,内涵丰富的贵州酒文化也必将在此局面下大放异彩。贵州是名酒的故乡,是酒文化产生的丰润土地,更是饮者的乐园。今天随着中国经济迅猛高速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也给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贵州旅游业以年增长率76=以上的速度发展,贵州秀丽奇特的山水,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正在吸引着人们来体验贵州酒文化,贵州酒文化也将以它特有面貌展示出云贵高原这方古朴神奇的土地,贵州酒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作用必将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

贵州民族酒文化在审美功能上体现在其艺术性方面较明显,举凡贵州各地,凡遇重大民众节日或家族、亲族重大活动时,或迎接重要客人时,其隆重的场面都离不开酒,而饮酒 的方法、方式或礼仪复杂但有序,极易使人们在参与时常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贵州名扬中外的“苗族飞歌”就是苗家在迎接远方的朋友时给予最高的待遇的敬酒歌,那动人的弦律,穿着苗族盛装的姑娘的演唱,给人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贵州著名苗族歌唱家阿旺的演唱,唱遍了全世界,可以说若今天到任何一个苗寨,敬酒歌都是随处可闻之动人心声。此外,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上男女相恋后饮酒的场面,侗族送客、迎客,苗族在鼓藏节上唱酒对歌、芦笙伴舞等体现的高超的民族民间艺术,令人倾倒。随着人们追求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趋势越加明显,这种文化所显示的审美功能就更易被强化。 六.结束语

因此,不论是购旅游地名特产抑或品尝当地风味,百花齐放、各具千秋、风骚一方的中国酒已成为旅游商品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博大的中国酒文化中蕴藏旅游内涵的尚有方方面面:酒文艺(文学、绘画、音乐、酒名、酒令)等等。对旅游业来说,中国酒文化中有成片成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与窗口的今日,挖掘中国酒文化中的旅游资源,将其有效地推向旅游市场,宜乎为旅游学术界、旅游实业界、主旅游政柄者之共识。

参考文献

[1]叶永超.中国酒文化与旅游[J].《江淮论谈》.1993,(4)199~205 [2]王仕佐,邓咏梅,黄平.略论贵州酒文化及旅游功能[J].《酿酒科技》.2003,(5)84~90 [3]罗启荣,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第一版.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3~50 [4]徐少华.中国酒文化大典[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1~23 [5]胡小伟.中国读本——中国酒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通过这一学期对旅游审美学的学习,了解了旅游美学这个学科:它是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还接触到了,雕塑 ,书画,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 ,及其文化内涵。熟不知这些与旅游审美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那就说说五岳之首泰山吧!

在五岳之中,泰山并不算最高,风景也不算最美,但自古而今,这座不高的山,不是宗教名山,不以风光取胜,而依然具有超然地位呢?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孔子曾登泰山,俯临八方,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向往自然,喜好自由,乐于游历的民族,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谱写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绚丽灿烂的篇章!

第五篇:论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旅游影响又称旅游效应,是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厉害关系,主要指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对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只有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旅游活动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文化:旅游者:客源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自19世纪托马斯库克的旅行社诞生拉开现代旅游的序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旅游也经历了从个别到大众经营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旅游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当现代旅游兴起后,随着旅游规模、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旅游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并加以研究。在现代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关注目光主要指向旅游所带来的主导效益,即经济作用,却很少关注它的整体效应。当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因旅游而引起的负面效应时,有关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生态影响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中国旅游历史悠久,但作为一个系统出现并发展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因而我国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相对滞后于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影响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我们要对旅游及其后果要有客观切实的认识与理解,调解各方的矛盾与&中突,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尽可能使各方关系协调高度和谐是旅游业的至高境界。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文化内部的&中突、文化的传播等。人们外出旅游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接触的过程,属于地道的文化传播过程。尽管旅游不是文化的主体,但它可以加速文化信息的传播。传播又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造成了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特征表现在:

(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

在旅游者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相互影响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方面大致相同时,双方的交流就顺畅而频繁。因为主客双方的经验范围重叠越多就越容易沟通,这在文化传播学中叫做同属文化传播现象。同属文化传播使得双方原有的知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取得一定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效果,因为旅游者总是在寻找文化的差异性,而文化的差异性会长期存在下去。一旦主客双方属性完全趋同,那么人们就没有外出旅游的必要了。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民俗文化中体现的尤为典型,例如西藏,新疆,云南之所以会成为广大旅游者最为向往的地方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就对旅游者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和目的地双方会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相反的情况是,各种属性完全相异,这种交往所能影响的范围就会缩小。信息交流受阻碍。这种情况较容易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在语言,信仰,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出出现矛盾与冲突,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抵制。这是文化的异属传播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游者应先寻找观念的沟通,尊重客地文化中的传统,对变革传统的非强制性和长期性要给予足够认识。

(二)旅游所导致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平衡性。

主客双方交流不平衡表现为接受过程的不平衡。对于发展水平并不对等的双方,其接受模式常见为垂直接受。在垂直接受的模式中出现文化的强弱差别,强势文化更多地将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标准加于弱势文化,使后者在文化上有适应,而这种适应与传播过程并不对等,在强势文化的主导下弱势文化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平等交流的机会,许多旅游目的地正是处于这种弱势地位,他们从提高旅游业收益的宗旨出发,往往被迫从属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与强势文化交手的另一结果是在目的地居民中产生一种模仿和示范作用,而其中一部分是消极的有害的。

(三)旅游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

大众旅游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发达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当旅游者将外来文化携带并传播到目的地时,必将对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造成一定的&中击波,从而影响它的生活方式、社会构造等方面,因此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然后引起了文化的变迁。

二、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影响。

旅游能促进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化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旅游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文化差异,也以此呈现出文化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文化内涵。旅游者离开长居地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例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喜好和禁忌,中国喜好红色象征吉祥,而德国却忌红色,中国喜梅而日本忌梅。这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作为旅游服务者有义务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并及时提醒,作为旅游者也应该事先做好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尤其是禁忌,做好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准备,增进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

旅游能促进智力资源开发,使人获得丰富知识,激发认的艺术情感。许多历史上有作为有贡献的学者,名流无不与旅游结下深缘。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即是游中求知,它可以培养求知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激发人的情趣,使人获得创作灵感。

旅游能增强旅游者所属民族的内聚力。来自同一地区的旅游者往往具有本民族的某些特征和共性,当他们与目的地居民接触时,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便突显出来,于是某种一致和亲近感出现在旅游者群体中,冲突又促进着群体的团结,整和着他们内部的一致性。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会自觉使用内部的语言或其他的交流方式,这种小集团的共性与其他集团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每个成员更多地趋向于团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无形中整合了集团内部的一致性。世界旅游组织1981年颁布的一项考察报告也表明:从社会文化观念出发,旅游对输出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加旅游者所属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内部一致性。

(二)消极影响。

由于旅游是旅游者在一个时期内支付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他们花钱大方与当地居民之间有报酬的交往关系容易使他们产生物质和文化上的优越感,甚至言行傲慢。同时旅游者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和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他们不能深层了解当地文化知识,而只是表层认识。另外旅游机构追求的是商业利润,将当地文化作为商品来出售,旅游者体验到的是包装的带有虚幻色彩的异质文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未必能从旅游中获得更多教益。

目前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旅游业,这说明旅游业的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很多的效应,但是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只有当它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的时候,旅游业才能够顺利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我们要客观地认识旅游影响,发挥它的积极影响,削弱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雪华, 《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2]安群, 《我国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阶段性及特点》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2006。

上一篇:描述算法的三种方式下一篇:没头脑和不高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