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探究

2022-09-12

随着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出现及盛行, 激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强烈兴趣并触发相应实际的旅游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类型, 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受到人们重视程度相对较少, 并正面临消亡的严重威胁。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界定

本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其内容涉及: (1) 口头传统和表述; (2) 表演艺术;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式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与地方旅游业绑定开发

此类开发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营销的卖点和主要的旅游吸引物, 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融入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框架中, 当地政府借此知名度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活动, 尤其是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绑定来发展文化和遗产旅游。这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2.1 主题公园式开发

此类开发是指以建立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非遗,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非遗集中在某一地域范围内, 采取集成式开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另一种是以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进行主题公园式开发, 如浙江宁波的梁祝文化公园。

2.3 大型演艺类开发

此类开发既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开发形式, 也可以融入到前两种开发形式中。对非遗进行演艺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像其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本身就包含演艺的因子, 完全可以开发成综合性的大型演艺活动, 而对于其他类别的非遗, 则加入演艺中的音乐和舞蹈等元素进行创造性地开发, 目前这类开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 河南嵩山的《禅宗·少林》等。

2.4 旅游商品开发

此类开发主要与遗产所在地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联系在一起, 通常集中在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上。某种传统技艺所形成的物化成果既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展览, 也可以制作成商品进行销售。目前常见的商品开发还是通过作坊式的加工, 将技艺所产生的成品直接销售给游客。除了这种针对传统技艺和民间美术的商品开发, 还有作为演艺活动附属品的音像制品以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品等其他形式。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体开发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很广, 类别众多, 我国将其分为十类, 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本文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采取不同的开发路径。

3.1 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

在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方面, 我国已经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尝试, 如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歌谣等, 都与当地的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 构成当地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此外, 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还表现在围绕某一民间传说或故事构建一个特定的旅游景点或空间, 如浙江的梁祝公园, 就是以梁祝传说这一非遗为吸引点所建的一所主题公园, 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就是以刘三姐歌谣及当地的刘三姐文化为基点设计的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化空间。

3.2 民间表演艺术类

将相类似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这几类非遗归为民间表演艺术类。对于民间表演艺术类旅游, 主要在于营造适宜的文化表演空间。因此, 建立模拟过去文化氛围的非遗主题茶馆或类似的场所非常重要, 定期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 并拿出所获得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传承人的回报,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非遗自身的传承,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承人的生计问题。

3.3 传统工艺美术类

将相类似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类非遗归为传统工艺美术类进行开发。这两类非遗都具有繁复、精妙的制作工艺和较强的地域性, 属乡土工艺, 它们的开发从两个方面。

一方面, 考虑将这类非遗的开发与当地旅游纪念品结合起来。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开发中的批量化问题, 将非遗开发成旅游纪念品, 必定在工艺上进行适当的简化, 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和批量化, 它们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商品, 要保证精致的工艺和较高的质量水平。同时, 在开发过程中也要考虑游客的偏好、与现代工艺的融合等等问题, 因此, 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意工场, 使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另一方面, 围绕“体验”的开发设计。不管是民间美术还是传统手工技艺, 都是动手制作的工艺, 容易激发起人们跃跃欲试的兴趣。针对此, 可以进行体验化的开发设计, 比如在旅游景区或者城市中建立某某非遗工坊, 类似于现代都市中的陶吧等休闲体验场所, 给非遗制作体验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也可以将简化了的非遗制作引进普通学校的手工艺制作课程中, 还可以在一些艺术类专业院校设立相关的非遗制作课程, 一方面培养兴趣, 另一方面作为储备非遗传承人之用。

3.4 传统医药类

中医理论是一门顺应自然环境的大生态医学, 同时又是一门强调自我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的功能医学。因此, 可以从人们日常养生、康健的角度进行开发, 如养生保健、养生饮食、养生疗法等等, 这些方法完全可以与旅游中的休闲、度假结合起来, 如针对高端市场开展专项的养生旅游、在高档度假区设置养生会所、主推旅游景点的养生饮食和生活方式等等。此外, 还要注意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可针对较为特殊的市场 (如高端的家庭主妇) 开办中医养生学习班, 待到时机成熟, 还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普及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3.5 民俗类

目前有关民俗类非遗的开发较为普遍的方法就是与旅游业的结合, 即学界通常所说的民俗旅游, 具体的开发形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以当地的特色民俗资源作为主要吸引物或者是主打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性的民俗旅游开发, 以民俗村、民俗寨等形式出现, 通常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开发会采用这种形式;还有一种是将民俗作为当地旅游的点缀或是当地文化氛围的渲染来进行开发, 以节庆、集会等形式出现, 通常一些地域差异不明显的民俗开发会采用这种形式;此外, 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 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 也是一种常见的开发方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 表演, 手工技艺,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以及文化空间等形式存在, 这些无形的文化遗存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坏。因此, 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受到正确地开发,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 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文物世界, 2006 (1) .

[3] 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吴声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J].经济师, 2005 (10) .

上一篇:如何做好“一带一路”文化新闻报道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