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022-07-18

第一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摘要:临漳位于河北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有效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促进临漳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临漳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设计临漳文化旅游方案,深入分析了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所谓文化旅游资源, 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临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必要性

临漳处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遗址和回漳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了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临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古邺文化、鬼谷子文化、成语文化和乡土文化。

1.1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1.1.1 古邺文化 在古邺沃土上,众多历史名人创下了辉煌灿烂的古邺文化。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商时河亶甲迁都于相,即今境内孙陶一带。战国时,邺令西门豹投巫凿渠,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泽流后世。秦末,项后生,大破秦军。曹操“求贤纳士,唯才是举”,不惜重金从匈奴赎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谢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即兴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传后世;曹操聚才于邺,促进了邺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1.2 鬼谷子文化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纵横家、教育家王禅(即鬼谷子)就诞生在境内香菜营乡谷子村,他创办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孙膑、庞涓、毛遂、苏秦、张仪等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纵横家。

2010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和临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在临漳举行。大会确定:临漳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谷子村为“鬼谷子故里”,盐食村为“鬼谷子诞生地”,并在临漳建立“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现存于谷子村的鬼谷子祠堂,不断有中外游人凭吊。

1.1.3 成语文化

源于古邺大地的曹冲称象、春华秋实、闭月羞花、冲锋陷阵、瓜田李下、鸡犬食禄、快刀斩乱麻、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成语典故更是赋予了临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1.4 乡土文化

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如“临漳全县,漳河串遍”。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1.2 必要性

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开发,至少要具备“进得来,出的去,散得开” 的可进入性,有了基本的并同环境相协调的接待设施, 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意识中的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活动, 而更多包含了休闲、人文、娱乐等内容, 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即需要更大的开发。

2 方案

2.1 建设临漳重点旅游项目,创旅游名牌。

第一,把临漳“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凤台)、磁山文化、赵王城作为重点,推广招商,加快开发临漳古邺文化的步伐。

第二,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第三,在城建规划中,把体现改革和进取精神的“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将相和”等历史文化以雕塑或壁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开发临漳的成语文化,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

位。

2.2 整合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点、线、面一体开发。

临漳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应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营造大区域大旅游的观念,实现临漳内部及与周边省市在文化旅游资源、资金、 市场、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因此,具体可从展开分析:

2.2.1文化旅游产品整合

第一,重组旅游线路。

根据临漳境内旅游资源的特色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与周边省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出太行风情游、古城历史文化长廊游、红色之旅、生态休闲度假游、科普游及工业旅游6条品牌旅游线路。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借助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来提升临漳的旅游市场地位,树立临漳整体旅游形象,利用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促进临漳文化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建设“古邺文化旅游专线”即马义公路—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的旅游专线和县城—邺城遗址旅游专线。

(2)连接漳河生态科技园区—铜雀三台遗址园—三国南北朝民俗文化体验村—西门豹纪念馆—邺城遗址博物馆旅游交通公路的建设,增强各遗址点景区道路的内外通行能力,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要。

第二,开发景区景点。

临漳旅游业的发展,应在集中构建晋冀鲁豫大旅游圈联合行动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临漳所辖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所有资源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布局等,尤其是重点优势独特文化旅游资源,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优势资源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开发,以对临漳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树立市场形象,形成品牌。 具体可以以“文化邺都、生态新城”为口号,通过建造邺城遗址博物馆、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村、鬼谷子文化产业园、酒文化生态游景区、邺城生态公园、邺都温泉宾馆、仿古商业一条街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

2.2.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整合

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尤其在各景区的可进入性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临漳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建设,使各景区之间能纵横相连路况良好,从整体上形成网状交通体系。

第一,以京珠高速在邺城遗址增设出口为契机,结合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和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着力加快景点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在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及邺令公园成功争创国家3A级景区基础上,启动邺城博物馆、邺都生态公园景区创A工作。

第三,以建设仿古商业一条街为依托,谋划建设集综合贸易、创意研发、策划推广、信息咨询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和漳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尽快实现可听、可看、可游的目标。

最终形成以临漳县为核心,以平涉线为轴线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经营),三权分离(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两个主体(旅游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体,经营设施以企业为主体),一个赋予(赋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企业二十至三十年经营权),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文化旅游区。

2.3 举办“文化节”和文化旅游宣传活动

第一,可以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临漳的“文化节”,通过文化展示,、手工艺展卖、传统文化特色、游园游艺杂技玩耍、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临漳古老的的文化内涵。 第二,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邺都·魅力临漳”摄影大赛、邺都文化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建安文学”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第三,通过“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邺都文化旅游打造成全国知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 3 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是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1年,临漳县生产总值完成589780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1380万元,同比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130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8270万元,同比增长15%。2011年临漳县财政收入完成1101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增长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06万元,比去年增长2.2%,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01859万元,比去年增长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501元,同比增长22.1%。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交通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促进因素

临漳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京珠高速贯穿南北,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距石家庄、郑州、济南等机场均为200公里。公路总长423公里,魏峰线、茶柳线、曹前线三条公路通过县城;茶柳线、曹前线、马义线与魏峰线、杜称线、丛峰线构筑了“三纵三横”为框架的临漳公路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提高了可进入性,是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动力。

3.3 客源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

临漳县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 总人口594626人,东邻魏县,西接磁县,北达成安县,南连河南省安阳县,特别是与安阳的殷墟文化距离较近,易形成集群。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并成为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 4 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4.1 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由于临漳的工资及其他待遇低于省份其他城市,其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不断流失。中、小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只接受过短期培训,只能给游客的带路,无法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

4.2 开发性破坏现象需警惕

旅游业决不是“无污染产业”,更会因游人大量拥挤,决策者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导致自然生态 、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破坏 。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甚至永远不能恢复。因此,旅游开发要慎之又慎,要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警惕开发性破坏。

4.3 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

临漳县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全行业整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场运作力度小。旅游业作为产业,产业化、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旅游业建设和经营力量薄弱。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全县仅一家旅行社,且为政府运作。包括新建电信宾馆在内,城区现有床位不足一千张,接待能力较弱。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仅一家,即临漳豆腐干厂,但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旅游交通舒适度低,也没有专业的旅游车队。

5 建议

5.1 培养、吸引、保持旅游人才

对于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的人才需求,临漳县应加大引进力度,用一些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提高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重视人才的安排和使用;

督促基层旅游部门的领导学习现代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5.2 科学合理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保护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县政府的财政开支,但由于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常常使得保护的投入满足不了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县政府都看到了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激起了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相应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因此,旅游开发能够在资金、人力等方面为保护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 才能够让本地居民、广大公众和社会各方面看到其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进而产生保护文化的动力、觉悟和行动。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5.3 改善、加强重点景区的设施设备

要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问题,在旅游区的初步设计阶段要考虑游客最多时所需的道路宽度,应设计道路阻塞时的迂回道路,按照完善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修建旅游区景点的公路,尽量使相邻的旅游区可以串联起来,要加强对临漳各景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及管理工作。

临漳建设要走现代化之路,开展市民素质工程教育。第三产业管理要打破“按时上下班”的习俗,让晚上也红火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要以活动促亮、促销、促发展。另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跨区域的特色旅游,加强与安阳、魏县、磁县、成安等地旅游规划、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谋文化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 [2]吴芙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杨振之.成都《旅游资源开发》[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

[4]张一 于燕 赵伟华. 浅谈邯郸旅游资源开发[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张旭.浅析河北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第二篇:文化旅游开发调研

南 昌 工 程 学 院

院(系)土建学院班级题目学生姓名王超何平远陈文斌肖泽兵喻涛

学号200801226220080122482008012282

20080122682008012269

完成日期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开发调研——打造绿

色文化旅游网络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波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鄱阳湖又是有名的候鸟保护区。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的逐步开发,同时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想当年我们还可以在我们家乡门前的小溪里洗澡,甚至我们有的时候可以直接饮用小溪里面的水。那时的小溪水是那么的干净、清澈,小溪流的那么轻快。而如今还有谁会在小溪里面洗澡?看到那小溪上面漂浮的垃圾,看到那乌黑的溪水,谁还有心情来洗澡?我们现在才意识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学院现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展开以“万名学子下鄱湖,国家战略献智慧”——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从而为我们的家园献一份爱心和担当一份责任。下面是我和我同学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在鄱阳湖下的星子县做出的一份关于星子县如何打造绿色文化旅游网络。

一、 星子县旅游概况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东与都昌县隔湖相望,南毗永修县,西临九江、德安,北接九江市庐山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总面积894平方公里。

星子县集名山、名湖、名泉、名人于一身,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自然文化,相得益彰。整个庐山南面都在县境内,历来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江西五大水系赣江、抚河、饶河、信河、修河都在县境南部归宗东流入

鄱阳湖,后注入长江,古称“江湖之会”。这里还是世界湿地重点保护区、著名珍禽候鸟栖息地,每到冬季万鹤云集,蔚为壮观。

名山大湖灵气的浸润,让星子成为一块文化芳香的土地。历史上被吸引到星子的鸿儒大师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故迹芳踪,留下了诗文和传奇:周瑜的“点将台”,董奉的“杏林”,王羲之的“鹅池”,陶渊明的“醉石”,陆修静的“简寂观”,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周敦颐开凿的“爱莲池”,苏东坡誉为庐山二绝的“漱玉亭”和“三峡桥”,朱熹重修的“白鹿洞书院”和朱熹倡修的“紫阳堤”,许文龙的《五百罗汉图》等等,还有白居易、米芾、黄庭坚、徐霞客、李梦阳、康有为、李四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和行踪故迹。

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星子县委、县政府确立“旅游兴县”战略,已经建成温泉度假旅游休闲中心、秀峰、观音桥、太乙村、桃花源、鄱阳湖候鸟观赏区等八大景区、80多处景点、400多个景观、景物,有两个四***景区,一家美国假日酒店,众多星级宾馆。星子县已成为江西省重要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温泉更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中心。

二、如何打造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

1、旅游网络现状

为了了解星子县绿色旅游网络的现状,我们走访了星子县旅游局。找到了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星子县的旅游产业现状。

历年来,星子县一直就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从“大办旅游”到“旅游兴县”,从“旅游兴县”到“构建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旅游发展思路更宽,措施更具体。2003年,星子县委在总体工作思路中把旅游确定为全县“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之一,旅游的发展在全县工作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星子县旅游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外汇收入367万美元,旅游业产生税收126.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8%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99.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接待入境游客1.72万人次,同比增长33.3%,门票收入13452.8万元,同 比增长30.4%。

2、旅游项目建设时旅游发展的根本

2010年年初,星子县旅游局对东林大佛、庐湖岛、旅游大厦、杨家港、归宗项目、简寂观等每个项目都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做好协调调度工作。县旅游局还重点做好鄱阳湖国际生态经济区中心客运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该项目的详细性规划方案

初稿已出台。星子县旅游局还加大了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创新思路,拓宽旅游发展新方向。

3、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项有声有色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星子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4月1日,由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星子县人民政府承办、星子县旅游局等单位协办的“亲近田园,感悟山水”九江乡村旅游月活动在三石生态园举办,多家旅行社总经理、饭店总经理、车友代表、新闻媒体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成功举办了“魅力星子—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启动仪式暨风采活动”来自全国46家中央网络媒体重点新闻网络站及知名商业网络媒体记者聚集星子,对星子各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了风采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大力提升了星子旅游强县的优势姿态.

4、以创品牌特色为目标

星子县政府不断优化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引导旅游企业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星子旅游形象。充分利用星子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努力打造以天沐、龙湾、。阳光、天地温泉等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借助各类旅交会、推荐平台,充分展示星子县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进一步打响“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大县”、“江西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潜力的旅游大县”等品牌。继续举办温泉旅游节活动。

5、以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为重点

星子县旅游局为了落实旅游安全的原则,全面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各旅游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清明节期间,要高度重视秀峰、桃花源、观音桥等林区的防火安全工作,针对今年雨水较多的现状,还要预防景区发生山体滑坡等情况。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指导,加大旅游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三、如何打造文化旅游网络

1、文化旅游的概念

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这就是文化旅游的定义,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文化旅游的内涵,就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来。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星子县的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估。

2、星子县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前面说到的星子县概况里已经提到了星子县的文化方面的旅游优势。总结出来

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真儒过化”,自然景观优美——被称为“百里画廊”其它的我就不再提了。

不足:一是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星子县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仅维持低水平的平衡,导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而使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设施的配套完善、旅游客源的宣传招睐都相对滞后,只能维持低效益的动转、缓速度的增长。二是文化旅游品牌尚未树立。一直以来,星子县发展旅游都是打山南文化品牌,但没有具体化,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旅游载体来体现,游客对山南文化印象模糊。而作为山南文化,其内容非常丰富,如名人文化,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理学家朱熹、周敦颐;宗教文化,五大丛林名播海内外;山水文化,文人骚客在星子寄情山水,留下大量诗文字画,还有正在兴起的温泉文化等等。三是文化旅游配套产品开发是软肋。星子县文化旅游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广阔,但没有一个产品做大做强

3、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

(一)整合资源,增强化星子文化旅游整体合力。

根据星子旅游发展现状,要突出庐山温泉—泉文化、庐山山南风景文化、鄱阳湖生态文化,通过引导、培育、发展,逐步形成组成山南旅游文化三大体系,共塑温泉—庐山山南—鄱阳湖星子概念。其次要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对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开发,向广大旅客展示星子人民古朴的民俗风情。

(二)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星子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鉴于星子县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必需走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路子。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利用国外、省外资金开发文化旅游客源,投资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三)加强协调配合,构建星子文化旅游共建局面。

文化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县委、县政府要把文化旅游为作重要工作来抓,旗帜鲜明地突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地位,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行动。转变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着力于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协调内外各方关系,为企业服务。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并监督实施情况。

(四)做好后勤保障,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旅游人力资源是星子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星子县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人力资源体系。精心培育人才并有效使用,

争取旅游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形成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安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山林植被资源较为丰富,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极为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各旅游企业应加强对当地居民及游客的防火意识教育,在林区及各种禁止用火地带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严防火灾的发生。

(五)科技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也是跨地域合作和跨空间运作的典型产业。信息载量巨大,实时畅达,广域连通的互联网络信息手段在旅游业中能发挥突出的作用,必将引导旅游产业产生深刻的变革,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也是发展星子县文化旅游的有效手段。

四、总结

四五天的调研时间一晃就过了,在这期间我们小组成员去了星子县旅游局了解有关情况、去了各个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走访了相关部门并且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赣北星子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许多相关信息,深入了解了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取得的进步。

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星子县绿色文化旅游网络在星子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制定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全县的绿色文化旅游网络正在逐步的趋于成熟,全县旅游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篇: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实证分析法;

(3)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1.2.2研究现状

1.3客家文化概述

1.3.1赣州市客家文化的基本情况(赣州客家文化的概念 类型 论证它是一种资源 )

1.3.2客家文化资源的整体特征

1.4客家文化是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1.4.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1.4.2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论证客家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

1.5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

1.5.1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状况

属性

数量

质量

规模

特征 分布

1.5.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功能

1.5.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5.4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与依据

2、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2.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1.1开发现状分析

(1)现有的开发条件、

(2)开发状况、

(3)开发潜力

2.1.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2 开发条件分析(层次分析法)

(1)市场需求系统

(2)目的地系统

(3)交通系统

(4)旅游支持保障系统

(5)旅游影响系统

(6)开发目的地系统

2.3开发目的与主题

2.3.1 开发主题

2.3.2 开发目的

2.4 开发原则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4.1 开发原则

2.4.2 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开发项目选择

3.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3.1.1 开发的基本内容:市区及八境台~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吃、购 龙南客家围屋与五龙客家风情园~住所特色通天岩石窟~客家文化在绿色景点的体现

赣县~娱乐与客家人生活展示

3.1.2开发的程序:近期 中期后期开发

3.1.3 开发的基本方法

4、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4.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效应

4.1.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

4.1.2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4.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形式

4.4 保护措施,

第五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当下,各地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地区旅游业开发进程。据此,运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入手,着重分析当前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并从正、反两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案例,再次重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强调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引言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3.2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学术探索,2014,(8):14-16.

[2]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3]罗学锋,张永丰.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发展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J].生态经济,2013,(2):56-58.

[4]谭婷婷.浅谈旅游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1):101-102.

[5]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上一篇:武汉理工考研信息下一篇:外国著名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