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2024-04-14

美术教育校园文化(通用9篇)

篇1: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论文: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

摘 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对 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具有目的深层性、方式渗透性并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自我教育等特征。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隐性教育

一般认为,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不可否认,学校 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是,学校教育仅仅是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吗? 杜威曾指出:“也许所有教育学上 的最大谬误是这样一种观点,即以为一个人学习的只 是当时他在学习的那种特定的事物。”[1 ](P364)正是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非计划非组织 的一面,即学校不仅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学校中环境设 施,教师品格、价值观、信念,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人际 关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如杜威指出的那样:“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

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发 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 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 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 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 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 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过程。”[1 ](P1)杜威这一信条的核心在于:在最原始的意义上说,教育 是在“不知不觉”中展开的,专门化的教育不过是原始 教育的形式化、结构化。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校园文 化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一、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通过 师生的劳动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 又包含隐型式样(参照美国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克莱德-克鲁克洪对“文化”的解释)。它包括物质文 化(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 境)、制度文化(学校的各种规范化、正规化了的规章 制度)、行为文化(学校行为主体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和精神文化(学校成员共持的价值体系、道德情 感、思维模式等)。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学校创设的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 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 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 ] 其微妙在于“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1.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校园物质文化景

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因为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 所,这就要求景观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 值。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 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物质文化景观都记载着人 类共同的经验,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 和科学的信息。客观物体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 但经过了教育建设者们按照预期教育目标,并适应学 生成长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物和生 态环境也变得“活”起来了。正如罗兰-恩特-梅根 所趣喻:课堂是一个建筑师幽灵萦绕的场所。[3 ] 苏霍 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3 ] 教

:“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 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在干什么。”[3 ] 一个环境建__设得很好的学校,其校容校貌透露出浓烈的文化气息 和青春活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像一位 沉默风范的老师深刻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方式 与生活方式。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强制”力量,它能 “迫使”学生领会它的含义,如学术报告厅的严肃庄 重、体育场馆的朝气蓬勃、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等,都 能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在与景 观的“交往”中,由于受到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影响, 面对相同的景观,不同的学生获得的信息、体味的精 神也是有差别的。这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 界,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丰富 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获得了人文精神的建构。

2.校园制度文化的隐性教育。任何一所学校都

会通过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令的制定、宣传、学习、贯彻 促使学生树立法纪观念,自觉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 ,又是激励 教书育人和人才成长的精神食粮。由于学校各项规 章制度中都集中反映了学校领导者、教育者的思想观 点、价值观点和培养意向,因此,由制度文化形成的教 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就有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 和动力,客观上起着指向、规范、约束、激励的作用。设想在一个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内,谁不会有意识地 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 这就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 久而久之,便会显示出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 黄则黄”的环境影响效果。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业已 证明,一切外部教育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心 的认同和接受方能起作用。

3.校园行为文化的隐性教育。学校主体的行为

形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为文化 的趋同与凝结,便会构建成学校的整体风气———“校 风”。校风和传统犹如“无声之教”,其影响力比被动 地接受说教更迅速、深刻、有效。正如加拿大学者斯 蒂芳-利考克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 他周围的生活环境”。[4 ]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内部基本的心理环境,团结友爱的风 气,可以在学校组织内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是培养个 体集体荣誉感与认同感的肥沃土壤。

4.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性教育。

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所谓校园精神文化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是被学校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文 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并不具有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可见有形的特点。然而,由 于其精神已渗透、附着在了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 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 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 力和震撼力,因此,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个性特 征、社会魅力的高度体现。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 样的体会: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 会声誉的著名院校,总会感到该校园中有种奔涌着 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你 感动、兴奋、激昂。而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 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

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心的校园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特征

首先,教育目的的深层次性。诚如人们所知,学 生在学校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优良的 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这对学生的一生都 具有定型意义和持续的动力价值。校园文化创建者 的初衷以及形成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正 是不满足于受教育者获得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旨在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精神取向,并通过学 生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 及行为方式。

其次,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校 园文化隐性教育的这一特征是明显区别于显性教育 的,校园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 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 并体现了学校风范的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启迪、感化 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无需教育者作更多的繁琐 ,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校园文化 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这种渗透、潜在、濡染的特点,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例如, 电大系统的办学虽然历史并不悠久,但在接近30 年 的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现代远程开放教 育,天网、地网、人网的合一,也渐渐渗透到了置身于 其中的师生的心灵深处。

再次,受教育者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显 性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从外部提 出诸多的教育要求,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隐 含在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园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 环境和精神氛围中的,因此,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与学__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一般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 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 的,从而愿意去接受教育,具有接受教育影响的亲和 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激发。

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5 ] 教是为了不教, 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受教育者内心建立自我 教育的道德环境。电大系统的办学是现代远程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其“没有围墙的大学”、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其 开放的政策、民主的措施等都在充分发挥着受教育者 的自主能动性,也使他们在内心构建着自我教育的机 制: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 务、自我完善。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是学校党、政、工、教学等各 部门围绕育人的中心群策群力的结果。当然,在校园 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应也不能忽视学生这个群体。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仅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而且也重视人对环境的反作用,一向把人看成 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认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静止地接受外在力量的教育和影响,而是通过自己的 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人在革命活动 中,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6 ]“环境的改

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革命的实践”,这说明,学生具有接受校园文化环境影 响的一面,又有主动影响环境的一面。一方面,学生 可以选择环境中的不同文化要素,对隐性的教育要求 采取接纳或者排斥的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允许学 生参与到创设校园文化环境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展现 学生的聪明才智,还能为校园文化注入青春的鲜活气 息。况且,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学生有权利和义务创 建他们置身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允许并充分发挥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 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2 ]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12.[3 ] 贾克水,朱建平.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 ].教育研究,2000 ,(8):37 42.[4 ] 张官禄.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94.[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6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34.

篇2: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校园

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物化形态,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同时又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关于学生道德及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1.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调查

(1)尊重他人意识。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他人劳动是否尊重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最为明显的素质表象。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课堂上和自习室里是否能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进行调查,而从问卷发现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的占38%,偶尔能听到的占61%,这反映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更没想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2)尊老爱幼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限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而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的占22%,不能决定或犹豫不绝者占62%,而有16%的学生觉得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有78%的学生在尊老爱幼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

(3)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格很重要的一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一笔财富。涉及学生诚信的事例很多,如贫困生家庭状况、考试、请假、就业等等。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发现,有41%的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反感,但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甚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59%。而包括对作弊反感的学生在内,从小学到目前考试作过弊的学生竟然占到了75%。

(4)团结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人和”是各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和”是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境。学校中,大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都要讲求“人和”,只有班级达到“人和”,才能使全院形成合力。从我们对班级的团结性调查看,有31%的学生认为本班级很团结,认为团结情况一般甚至有小集团的有56%,有13%的学生觉得班级团结情况差。

2.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

(1)获知途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获知途径中,从小听说占43%,通过课外书籍获得的占40%,说不清的占10%,大学期间继续获知的占7%。其中大学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文科学生占76%,理科学生占24%。这表明我们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靠点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也正是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力所达到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投入很少。

(2)获知情况。通过问卷发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儒、法、墨等大家思想,有较多了解的占2%,71%的学生表示有点了解,有27%的学生不了解。能够说出某一家思想大致观点的,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其中,文科学生占80%,理科占20%。在对于某一门传统艺术的调查中:大致了解的占76%,不了解的占21%(全理科)。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肤浅,文科学生虽然要好于理科学生,但在知识的面上以及深度、广度方面十分不足。

(3)获知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是一种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占11%,偶尔借阅的占64%,有25%的学生从不借阅此类书籍。

二、问题及对策

从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尊重意识、尊老爱幼观念还是诚信意识、团结性,都不能令人满意。大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偏失,而这种偏失主要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本素质。就人文的精神内容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无疑是一付对症良药。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别人、尊老爱幼,提倡诚信、团结友爱等,这种提倡对当代大学生自身修养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3: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一、中职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美术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课,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美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是赋予他们以美术修养,让他们能够学会美术审美,在美术技巧训练和材料的应用过程中拥有美术表现力和创作力。当他们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成为职业人时,又能够具有一定美术修养素质,既能够适应职业人生的需要,又能够影响和带动民众美术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校园文化所表现出的是校园精神环境和所营造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美术形式的装点,曾有老师以“点睛之笔,窗口先行”为题,这样描述他所在的学校的校园文化的美术氛围:“走进十三中学的教学楼,作为展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窗口的地方,大厅和谐、时尚,两旁十几米高的装饰树散发出勃勃生机的气场。巨大的地球仪显露出十三中学人胸襟。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反映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的30多平方米青铜浮雕壁画作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2]也是这位老师在他的这篇论文中将美术形式作为高贵、典雅、时尚的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显。毋庸置疑,学校是书香园地,是育人园地,是社会文化的单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必须浓郁,必须富有美的表现、美的环境、美的韵味,充盈熏陶和感染师生的正能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美”,包括达成学校的环境美、师生的心灵美、行为美、学风美。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正是能够向师生向社会传达出正效应的美化和美韵。

中职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凝练于“真善美”的内涵,相辅相成的“真善美”的内涵缔结了中职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职美术教学赋予学生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校园文化赋予学生道德情操、人格魅力、自身修养以“真善美”的感染力与教育力,学生以自己的美术能力的形成和装扮并表现校园文化的美,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校园文化美的表现力传达给学生美的享受和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动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助力、共同发展,这种观念是对中职美术教学观念的解放。

二、中职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助力的对策

1. 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美术教师,他们负责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他们也富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富有以自己的美术专长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美化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能量,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从美术教学方面说来,美术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更适宜中职学生需要的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积极提高教学效率。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说来,校园文化既具有共性的内涵,也具有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质内涵,通过外在的物化形式来表现,往往就是需要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正是美术教师大展身手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审美观点、用自己的专长来创建与美术相关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这正是美术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优长之处。一方面美术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美术造诣,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之所需;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 丰富美术教学活动

注重美术课程结构的优化,注重对学生美术欣赏力和表现力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兴趣式美术教学,用美术中特有的美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认认真真地投入美术学习之中,努力在学校的美术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积极提升自己的美术素质。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如学校要通过花坛、公告栏、社团、海报、建筑等诸多渠道,用独具匠心的手法去设计,能够将校园文化的理念彰显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体会得到。组建美术社团,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美术社团组织有益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关注度,让美的感受与激动常常涌流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持久地保持下去,让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3. 构建美术教师与学生间良好的教学关系

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导师,教师的导向和导学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和谐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美术教学。美术审美活动对于学生更具有美术欣赏、美术学习、美术体验的效果,也更具有在具体的校园文化环境下熏陶和教育学生的作用,学生乐于参加,对于学生的作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束缚,体现出的是耳濡目染的客观真实的影响。美术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校本美术课程,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在美术知识梯度上感受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与美术老师得到心灵相通的知识互动,这是构建良好美术知识体系的基础。美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和参与、要用心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感受和学习美术的活动。创建校园审美活动,让学生在美术活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摘要:校园文化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都需要用心营造,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校形象,传达学校精神,熏陶学生文明向上的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元素与美术教学呈相互影响和相互助力的关系,本文就这种关系和二者实现最佳衔接效果的途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职校园,美术教育,文化建设,相互助力

参考文献

[1]杨彦红.强化技校美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视界,2015,30.

[2]潘粉娣.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12.

[3]施长福.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术教师[J].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10.

[4]徐颖.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好中学美术教学[J].都市家教月刊,2014,11.

篇4: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美术有效辅助德育,塑心育德

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而艺术是通向美好人生的桥梁。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是天生的,美术教育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我校在开展“廉政进校园”的活动时,美术课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观察现实、查找资料的渠道,以漫画、剪贴画、手工、沙画、布艺等形式,进行了“廉政进校园”美艺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板摆出后,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眼球,大家站在展板前,或微笑、或沉思、或开怀大笑、或夸赞不已,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美术作品向孩子们揭示了真善美、假恶丑,学生了解了世情百态,也辨出了人性,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美术有效美化校園,提升校园魅力

学校各学科学习是显性教育,校园文化则承担着隐性课程的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美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文化长廊、风雨亭、校园教学楼、读书角、实验楼等,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所,把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装裱起来、悬挂起来,不仅可以让作品的主人品尝艺术创作的成功感,激发自信力,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又可以一扫校园灰墙蓝砖的单调,师生们行走在校园,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可以在无意观看中陶冶情操,提高对学习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

不仅如此,每周、每月的常规黑板报展、手抄报展、习作展等,也是美术教育的一角舞台。“画是文字的绝佳搭档”,文与画相间,相得益彰、赏心悦目。更有主题节日活动,如教师节,祝福贺卡的设计,精美布艺的缝制,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表情达意,从不同角度感恩师长、赞美母校,歌唱祖国,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主题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品德素养,艺术作品美化了校园环境。这些画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心中的真善美,也使校园更加活泼生动,充满魅力。

美术教育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处于“亦冷亦热”的地位,冷的是美术课属于非笔试科目,无关中考,一直以来,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教师都不重视,美术课被其他语、数、英等主科挤占的现象在各个学校也屡见不鲜,这给美术教育带来很大的难度。巧妙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在无形中提高孩子们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了美育实效。

篇5: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走进笔者的学校,映入眼帘的是“明理 自主 博学 创新”八个红色大字,这就是该小学的办学宗旨。几年来,该校本着“创特色学校,育个性人才”的远期办学目标和“保稳定、求发展、创特色”的近期发展目标,锐意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德育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我作为学校的一个美术老师,经常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现就校园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思考与实践,做以下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美术活动更是催发孩子心灵快乐和引导孩子创新意识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校园美术活动的美丽是我们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体现。校园美术活动应该成为孩子校园生活常有的艺术盛宴。那么把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比较现实的。笔者的学校结合美术教育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加强美术教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的渗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营造了整洁、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一直被视为增强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美术教育传统十分悠久。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美术不再是提升个体艺术品位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只是个体升学与就业的一块 “敲门砖”。

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深化与推进,学校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与校外活动。美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的。加强美术教育应当成为当前我们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

一、环境文化以人为本,营造最佳校园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身处于校园之中,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师生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营造校园环境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如,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校园环境标志,给草坪设计提示性标语,并亲手制作安装。学生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对于校园文化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既融入了环境,又从环境中凸显出来,构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注意环境与学生相融

在环境文化当中,让环境成为孩子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在笔者学校的会议室,各个专用室,走廊,会客室,里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孩子的作品,这些东西它既是孩子思想展示的交流,同时让我们的管理者,时时刻刻见到这些东西,就会想到,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不管他是顽皮的,优秀的,或者是粗浅的,他们都是好的。

三、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既要有长期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时地融入新的血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加强美术教育应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具体来说,开展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的重心应从培养审美创造力转向培养审美鉴赏力。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培养美术家,这一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在培养方向上要从技术走向人文。

其次,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美术作品具有空间性,可以被物化,在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方面,作用比较明显。

第三,要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建筑、校园绿化、雕塑等,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利用校本实际和本土资源,大力开发美术教育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体系,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美术文化气氛。例如,举办各类美术方面的展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悬挂自己班级学生的美术作品,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加强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本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人生变得高雅而充实,精神上有所寄托。学生在校园里学习,不单是在美术课上受到美的启迪,更受到整个校园大环境的影响。校园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如此的神圣与美好!它是学生成长的乐土、梦想的家园!因此小学美术不仅要从美术课堂教学这块入手,而且还应与校园文化建设互相结合,相互渗透,让美术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文化陶冶学生心灵,为学生营造展示美术才能、创造力的舞台。

篇6: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校园文化

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校园文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整体上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有欠缺,贯彻或落实“灾害预防”的力度或效果不够显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明显缺乏有效的.时间、空间和手段来完成必要的灾害文化教育.作 者:史威    张静  作者单位:史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暨江苏教育学院,210013)

张静(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210027)

期 刊:地理教育   Journal: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5) 分类号: 

篇7: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设计的原则

1.地域性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亚文化,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因此表现有民族性;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必须会受到国际上,特别是教育先进国家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会有国际性。作为地域性的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为广大全体师生员工接受又通行于现代教育的校园文化。

2.精神与物质相一致。

校园文化的构成可分为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两类。前者由教学仪器设备,校风校貌、教学质量、实训、奖助学金等因素组成,后者体现为校园群体的礼仪习俗、理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品质作风、教职人员文化层次等方面。必须同时注重两个方面要素的建设和发展。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是构成的校园文化的基本因素。

3.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个性表现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作风、习俗、奋斗目标、以及仪器设备状况、校容校貌、人员受教育程度等等。校园文化的共性是指所有的院校共有的校园文化特性,表现为共通的物质方面的特性,比如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先进又完善的试验实训基地等。全国的大多数院校都处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在基础的优势上,都在挖掘和塑造自己院校的个性,重在要尽全力使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的校园文化,这是体现一个院校特设办学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设计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不是彼此对立、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个性中隐含着共性,共性富于个性之中。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时,务必记住这一点。

4.整体艺术与局部美学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个文化艺术系统的工程,是由许多局部分子组成的整体。为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美学系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同时建设校园文化的局部主要是指院校的礼仪美学、价值取向、人文社科、教工德育心里美学教育工作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的整体即由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为院校的办学理念、内含和外部形象等。校园文化的整体呈现也就是每一所院校表现出丰富的特色办学及良好的外部形象展示。

二、校园文化设计的特点

1.教育民族化。

校园文化是地域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由地域精英人才工共同创造的。好的校园文化最大程度上是在转变的人的观念和创建民主的和谐环境之中构建的高度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把员工看成是地方经济建设起引领作用的主体,充分重视他们的才能和需要,物质利益即身心健康的需要,文化生活美德的需要,这是校园文化的中心内容之一。从这点上说,校园文化实际上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2.作用系统化。

作为教学基地和文化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校园文化也是受行政管理的精神文明建设而造就成的一种既定的文化环境,校园里的每一个教员在育人中形成的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规范的美学思想和道德准则。

3.循环整体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神、思想成果的沉淀,是以整个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学院的根本任务是教书是育人,校园文化的整体活动都要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而展开,都要参与实现整个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大循环。学院机构设置的各个系部、各个教辅系统,都是从维持学校正常教学运转、保证学院终始目标而考虑的。它的运转无一不统一在学校总体的大目标之下而和谐地共振,就好比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虽然各自有着各自自传的规律,但始终不脱离公转的运行轨道一样。

4.目标集体化。

校园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目标要具体化目标要具体实在,它包含学院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要达到的标准、数量的指标和最佳的可见效益,其中体现着丰富的精神道德成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的措施把它变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启迪他们在为完善学院特设校园文建设目标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校园文化设计的重点

1.培养校园道德。

校园道德是校园形象的内在要素,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所在。校园里有良好的道德声誉,如教学质量高、教师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教师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等等,都是学校发展壮大和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分别制定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道德规范,在实践教学中全力培养并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2.培养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指经过长期培育、倡导而形成的具有校园独特个性和激励作用并为广大职工共同接受的群体意识、生活信条和行为准则。如“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等。没有优良的校园精神,就没有良好的校园素质和校园形象,建设校园文化,要十分重视校园精神素养的加强,以团结创新、律己务实、勇于实践、奉献守法为内容,规范学校每一名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激励学院教职员工为提高职业教育中的特色办学而努力工作。

3.创立校园哲学。

篇8:美术教育校园文化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所谓文化情境, 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 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才能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了解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从纯粹的技能型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因此,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一、文化铺垫, 悄然入色

在文化情境下的美术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 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 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 加深对历史、文化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如在《撕纸贴画》课的开始, 我讲了一个关于撕纸的趣谈:“话说倾国倾城的美人杨贵妃有个小癖好, 就是喜欢听纸被撕破的声音。一天, 她正撕的高兴的时候, 突然皇上驾到, 杨贵妃怕引起皇帝的不悦, 冰雪聪明的她想了一个办法, 不但没受到责罚, 反而还赢得了皇帝的称赞。聪明的你也想一想, 她用了什么办法得到了奖赏?”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我的问题抓住, 集中到“撕的纸该怎么处理”的思考中, 使其对破损的纸怎样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老师再侃侃地将中国源远流长的纸文化穿插其中, 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到宣纸的辨认及手感, 让学生在亲近各种质地的纸张到从剪纸中得到撕纸效果的启发, 在浓浓的探究和文化氛围渲染下, 教学达到丰富知识内涵、开阔知识视野、唤醒求知欲、实现目标真正达成的目的。

二、诸之以形, 潜然晕色

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文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与其他教学因素一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显性的教学目标与无形的文化浸润融为一体, 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教学。

在《看新闻, 画新闻》一课的教学中, 我开场是这样设计的:前一阵子, 吴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看到了一则新闻, 颇有感慨, 大家一起来看看———公路上的别样风景。我从2014年河南省一运送苹果的卡车侧翻后遭疯抢的事情说起, 逐一展开历历令人侧目的疯抢事件, 并组织思考:那些参与哄抢的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他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学生沉思后, 我话锋一转:也有一些事故现场, 却是充满温情, 与哄抢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助人不图回报的人什么也没得到, 但却令人肃然起敬。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 你会怎么做?学生在是与非的强烈对比下、在心灵善与恶猛烈的冲击中, 美与丑自然显现, 对与错一目了然, 看新闻和画新闻一下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美术的社会文化功能一触即发。

三、学科综合, 和谐融色

对美术的学习与理解不能局限在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层面, 更应与美术相关的艺术 (如音乐) 、历史、文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与融合。美术新课标中设置的四个学习领域中, “综合·探索”部分就是鼓励从跨学科的角度, 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 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 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 自觉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 形成跨越学科的横向性、综合性学习。例如美术与语言文学的相得益彰, 在《画感觉》一课中, 鉴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想让学生对“感觉”有更贴近的理解和感受, 我把教学难点设计为“为 (本学期刚学过的) 一首好诗、一段好句画感觉”。因为“感觉”是无形之体, 必须依附其它载体外现, 而语言文学, 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极具魅力, 它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在“用诗词体验来联想”过程中, 启发学生感觉的联系, 巧借文学“通感”达到各种感官最大限度的配合, 将学生引向身有其感, 画有其道的境地。又如, 教师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运用文学语言的起承转合抑或播放情境接近的背景音乐, 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深深地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对不同美术作品所产生的不同情感波澜。

篇9: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美术教育主要是指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健全人格,以满足个体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使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在迅速走向成熟,人格可塑性强,但个体与个体之间又存在差异。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就要有所不同,因材施教。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思维,通过设计有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以师生、生生间的各种和谐互动方式交流,从而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创作活动,使学生发现主动学习的乐趣,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对学生作品所表现出的观察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给予高度评价。艺术家的作品从一方面来看正是艺术家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从本质上来看正是一种人格教育。对学生做作品的评价不存在对与错,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的体现。在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交际能力,从而达到逐步完善人格的目标。

二、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学美术教育旨在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过欣赏中国和西方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因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绘画技法不同,人文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让学生认识形、色、肌理等基本美术语言,学会使用一些美术工具,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了解各类美术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其内在的美感,增加对美术的兴趣,陶冶情操,从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美术教育所提供的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槐柳叠荫廊相望,窗明几净香满园,使学生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

美术教育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个学科都有着内在联系。中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用图像来说明的教学内容。图像表达有时会比语言、文字和符号的表达更加清晰、准确。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学起几何、物理来会更容易,因为他的观察力、判断力、空间想象力在美术教育中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科知识,素质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

三、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美术教育是让个体通过感受美、认识美等阶段,从而使个体达到创造美的目标。在中学阶段,学校适时地开展一些绘画、书法、设计比赛,参观各种美展等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审美的高雅性、广阔性和独创性。这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动脑中动手,在动手中动脑,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性,提高个人想象力,增进创造力。

第二,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新。艺术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离不开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觉角度欣赏美、发现美,了解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不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独特想法,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才华的空间,达到提高艺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优秀的教师通过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语言、精确的演示、耐心的辅导、评讲学生作业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因此,教师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意识地渗透积累,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感染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接受校园文化的外在美和内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丰富多彩的文明的精神生活,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各种综合机能的温床。”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例如,我校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才艺在艺术节中得到展示。美术作品主要安排在学校橱窗、艺术长廊、班级艺术墙、教室、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展示。学校也同时展示了壁画,文明礼貌宣传画,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文性的警示标语,名人画像等校园人文景观。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能力有益,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有助于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朝气蓬勃地发展起重要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转正申请书优秀下一篇:学校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