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力模型研究

2023-01-17

1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造者, 或者是新路径的引领者”。但是创新型人才永远是稀缺的, 是需要有一个“脱颖而出”的学习过程的。美国的大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已有知识, 鼓励学生通过教师或同学的合作, 积极创建新的知识, 努力开发创新能力。英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方式体现一对一“承包责任制”, 有利于因材施教、精耕细作, 有助于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 关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业, 从而促使学生独立钻研、开拓创新[1]。在我国,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相比较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还存在诸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创新实践训练不够等环节上严重滞后。在当前形式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使命。因此,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理论和研究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 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 本文旨在追本溯源, 重建学习力模型, 从学习源头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加以分析。本文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即价值观体系、能力培养与责任体系和差异化策略体系。首先必须把价值观的塑造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全过程的突出位置上, 尤其要重视大学生时期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其次要善于提供挑战性工作和加强责任感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最后人才市场同样需要细分化, 唯有如此, 人才方能感受到与众不同, 从而萌发出创新的动力。

2 创新型人才学习力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学习力[2]是由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组成的。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创新型人才学习力的建立与成长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在此, 本文借用哲学概念中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形式构造了创新型人才学习力成长模型 (图1) 。该模型表明:创新型人才学习力=构建适宜的价值观体系创新能力与责任体系差异化策略体系 (Generating system of value General-izing ideas&responsibility Getting discrepancy) 。

上述“G G G”公式有两层内涵, 首先, 创新型人才学习力取决于构建适宜的价值观体系、能力培养与责任体系和差异化策略体系三方面的能力, 这三方面的能力构成了创新型人才学习力的基本要素, 缺一不可。其次, 这三个要素的作用不是简单叠加的, 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一个因素的变化将引起创新型人才学习力以成倍的速度变化。创新型人才学习力的第一个要素是构建适宜的价值观体系[3]。其要素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发挥, 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定位, 也取决于他们的大脑对新生事物的开放程度和他们的心胸对于他人的开阔程度。一是接触高人。唯有真切感受“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人们才可能平心静气地敞开自己的思想空间, 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人与事。二是反省差距。为人才提供定期自我反省的机会, 是真正对他们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三是规划人生。要让创新型人才真正学会面向自己的整个人生, 而不是某一个阶段去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创新型人才学习力的第二个要素是建立创新能力与责任体系。出色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人的创造性需要心理调节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比较联想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支撑。另外, 让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其价值, 就必须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大潮之中, 而不是置身其外、孤芳自赏, 这就是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加强正反馈过程”。从这一层面来看, 我们的研究生“三助”制度的意义, 并不仅仅局限于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而是通过为研究生创造在校期间承担部分超越其学生角色的工作责任的机会, 来强化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力的第三个要素是建立有效的差异化策略体系[4]。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设置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将一般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鼓励跨专业选课、攻读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第二学位, 成为复合型人才;对特别突出的学生实行特殊的个别培养, 为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打下基础。在三大体系中, 具体操作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1) 创新型人才学习力基础工作阶段是个体找出五种界限 (时间界限、层级界限、部门界限、外部界限和地理界线) 、做好学习与个体成长的关联性研究工作、权变性研究工作以及影响力提升等基础工作。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实施创新并予以分享经验, 这是个体学习过程的延伸:不仅是吸收知识, 还要使用知识, 即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个别成功的范例, 还要将成功经验普及, 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学习力。

(2) 创新型人才学习力创造阶段是个体形成学习力的开端, 在这一阶段, 个体通过实验学习、提升能力、标杆学习、不断改良四种模式中的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模式进行学习。在这一阶段, 个体要注意根据教育资源、组织支撑和学习环境等情况确定不同学习模式。不同学习模式产生效益的时间不同, 如实验学习对于个体长期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但从短期而言, 实验学习通常耗资较大, 风险高且费时, 所以会暂时降低个体学习力, 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3) 找出障碍并克服阶段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克服视觉障碍、信息同质化、思维简单化、祸合过紧、组织瘫痪、扩散力不强和学习偏差等多种障碍, 将学习落到实处, 真正为个体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提升个体学习力。高等教育管理者或导师, 一定要将个体学习力培养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切不可只有三分钟热度, 一旦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 或者轻言放弃。遇到这种现象, 首先要认识到所有个体都会遇到学习障碍这一客观事实, 然后再找出那些横亘在个体学习与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4) 克服障碍并创新阶段指个体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不断修正和自我体会, 并且产生新的学习创意, 又为推广这些新创意而进一步夯实其学习能力基础, 从而又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从模型的运动模式来看,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过程是周而复始, 以一种前进性、曲折性和周期性的态势运动, 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形态, 推动着个体学习力一步一步地迈向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习力螺旋成长模型为分析个体学习力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使个体学习力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 应用

基于以上模型的内涵结构与分析, 目前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 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切实加强原始创新和价值观建设, 充分发挥大学多学科综合、人才优势和良好的人文意识环境, 积极支持大学自由探索性研究、国家需求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中的原始创新性研究, 形成稳定的支持制度, 最终培养一大批合乎国家需求的德智体俱佳的创新型人才。第二,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 积极培养实践能力强、思维敏捷化程度高、责任意识强的一批能为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创新型人才。第三, 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凝聚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 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师资队伍。第四, 进一步加快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优化大学内部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 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差异化策略, 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最终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第五, 大力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 支持大学参与区域性的双边与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有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建立创新型人才学习力模型, 旨在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源头着手, 期望在更新学习观念,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建树。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伍红林.20世纪90年代后美日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比较[J].江苏高教, 2005 (1) .

[2] 柯比著.学习力[M].南方出版社, 2005, 1, 1.

[3] 纪宝成.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理论频道——南方网, 2006-12-30.

[4] 朱崇实.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理论频道——南方网, 2006-12-30.

上一篇:试析红皮糙果茶的园林应用下一篇:汽车销售折扣财务与税务处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