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艺术与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艺考热”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第一篇:艺术与设计论文范文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摘 要: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现代工业时代的联系性似乎不强,所以,在界定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上成为二者角色定位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传统的绘画艺术发展到当今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单调的呈现方式也限制了艺术思维的发散。

关键词:传统绘画 现代艺术 审美

总的来说,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如果不注入新鲜的创新元素,恐怕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绘画艺术如果仅仅是追求现代艺术的脚步,而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特质和优势,也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附庸。因此如何处理好自身发展和时代结合的问题成为传统绘画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不断的吸收外界优秀因子,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改良、优化以便适应自己的发展,给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要不断的集合和充分体现这种艺术形式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绘画艺术的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通之处,在确保二者都能丰富发展的基础上,给广大受众呈现更加多彩的视觉盛宴。

一、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背景

现代设计的大背景激荡着文化碰撞。所以,如果既想要发展我们的传统绘画艺术,必须跟时代气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审美内涵上有着丰富的积淀和创作经验。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都较之甚晚,在艺术理论上还不成熟,这些缺憾都需要在想前人不断的学习中加以弥补。因此这种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借鉴和改良,以至于自我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其中传统的绘画艺术宝库中珍贵资源就是确保其存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理论。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以更加有效的艺术实践不断接触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触及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被背景下,将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对象身上淋漓极致的发挥出来。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化背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资源。现代艺术设计是机遇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最早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大规模生产的闸门。工业品最初对实用功能的诉求始终是第一位,但是随着人们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成为现在影响工业时代继续前进的瓶颈,如何在同质化的工业品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用功能需求基础上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以此来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需求,因此艺术设计史无前例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出现,这些都成为影响和提升工业生产水平和内涵的重要方向。但是现代艺术设计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本质特征仍然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完全附庸工业,那么也必将走向没落。艺术设计保持自身特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断的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内涵和形式,为自己的张扬艺术个性提供完整的服务措施。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一步挖掘的重点。

二、传统绘画与艺术设计的思想共鸣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的结合,这一点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亟需的。而且实用和审美的兼备一直以来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存在并不断丰富,只是这种进步的步伐较为缓慢。这种二者兼备的思想曾经给中国的传统绘画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给传统绘画在现时代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留下了伏笔。其次,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人文设计思想是的现代艺术设计受益匪浅。现代艺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他对人文精神的诉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吸收外来元素的过程中现代艺术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他的人文性。而传统绘画艺术中深深的人文精神给二者的联姻搭建了桥梁。传统绘画艺术中天人合一的观点将季节气候、材料等自然美感等完美的融合在作品当中,形成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沟通,而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也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功能、材质等元素。另外,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对于内在节律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布局法則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均匀,这种绘画思想其实以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对称原理是非常相像的。将对称原理进行人性化、人文化的处理就是传统绘画当中的“布局”。关于布局在传统绘画中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借鉴,从这个层面看传统绘画艺术真的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资源宝库了。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绘画的实践结合

现代艺术设计讲求一目了然,能够最简单的、最直观的为大众接受、看懂。这与与油画和版画有着根本的不同,简洁明了的风格使得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服务于人的角色定位。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关键和关联层次,而且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设计对象的魅力烘托到机制。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背景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他要不断的拉近艺术思想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将审美平民化,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艺术设计是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工业生产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最广大的人群,艺术设计就是要附着在工业生产这个事物上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审美理念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同时这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现代艺术设计讲求的是能够清楚的将内涵表达出来,是的人们在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不至于有那么多得揣摩和猜测。因为大众的审美水平毕竟和精英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艺术设计的总体发展思维就是将那些高于现实,又不是高出很多的审美思想和事务呈现出来,它是一个转化者、搬运者的角色。那么它如何转化,又是搬运那些东西就成为艺术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就是它的重要资源之一。

参考文献:

[1]傅强. 传承民间绘画艺术 开拓艺术设计道路[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张敏. 浅论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

[3]林大梓,李勋祥. 传统绘画艺术与数码图形艺术的审美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4) .

作者简介:傅娣(1985.03—),女,江西省抚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作者:傅娣

第二篇: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艺考热”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外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努力跟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发展步伐,推进新形势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急需突破的教育难点。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深层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性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助。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适应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提出设计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因为艺术设计涉及到人、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对从业人员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求较高。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原则与理论,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以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从行业需求角度来看,很多设计机构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软件掌握技术要求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设计软件运用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结合度日益提高。通过一些高端的软件能达到色彩处理、环境设置、材质安排的生动化与美感化的效果。但对照毕业生的水平,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运用较为生疏,掌握的软件数量也极为有限。学校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直接导致学生设计手段的落后,不能满足高水平设计的需要。为此,艺术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注重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普及教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它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以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另一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就业教育与应用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能在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二、优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将其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活,紧跟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校方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按照用人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要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增长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二)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是绝对离不开优秀老师的指导的。在师资建设方面,必须内强素质,外抓能力。一方面吸引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积极招募那些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职工给学生做深入指导。只有深化双师性教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优化。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设计灵感,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

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能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外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舞台进行创作和设计活动,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要通过审美思维的优化,摆脱设计中的拼凑毛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

教学做是不可分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模块安排实习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用性。

學校要积极突出其社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及时实践,建立较为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如在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地,也促使学生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策略分析[J];大家;2012年11期

[2]曹惠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作者:朱雁

第三篇: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交融

摘要:从审美价值、功用价值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融性。旨在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国印章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章指出,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都遵循了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二者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装饰性与功用性;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印章艺术创作者与艺术设计者都要具备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印章艺术 艺术设计 工匠精神 虚实相生 装饰美感

中圖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印章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凝聚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素质和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而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精神文化的学科。从功用性、审美性角度看,二者如出一辙,都遵循了形式美法则、具有装饰美感,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功用价值;追求浓厚的文化意蕴;二者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完美实现。

一、形式美法则完美共现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都追求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感。中国古代印章的外轮廓形、印面形状变化多样,有方形、圆形、杏形、心形、矩形、泉瀑形、葫芦形、连珠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如图1)。印面形状由字形决定,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笔画相同均等的,则分部均稳;笔画多少悬殊的,则疏密参错有序。印面文字排列与印面外形适合、变化,根据字数多少、字体笔画特征变化。印章章法遵循均衡规律,松紧自然、错落有致,对比协调统一,疏朗大方特点。印文对比中求统一,富有大小、长短、曲直、正侧等线、形、块的对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取得相辅相成的协调统一效果。

印章艺术追求变化中求统一、节奏与韵律共存的形式,体现于艺术设计各个领域。该手法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标志设计追求形的变化与统一,不论采用什么形式,标志设计的外轮形应该统一在完整的形状中。如中国大唐集团的标志设计由篆体“大唐”二字统一在钟型、方印章图案的外轮廓形中,宛如泰山般稳定,体现大唐集团的稳健和务实,赋予基业稳固、前景美好之意(如图2)。标志字体结构上,遵循了印章艺术的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特点,将篆体字“大”、“唐”演变、叠加,结构紧凑,比例协调,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寓意公平、公正、团结、和谐。该标志注重正负行空间的统一,笔画结构的粗细变化与统一;标识上部“大”字出头,与统一、规范的外轮廓形相适合,形成变化统一的特点,预示公司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发展空间。包装设计也是如此,不论包装的图文版式编排,还是容器包装的整体外观的造型设计,都讲究形式美感的和谐与统一,包装设计风格要与宣传品牌特点相一致,内部的容器包装与要与保护产品的外部包装的字体排版搭配、用色等设计风格完全相同。室内设计领域也要注重风格样式的协调统一:室内设计中的开放式餐厅设计,其设计风格要与同处在一个空间的其他区域(如厨房、客厅)的设计风格相统一,用色、选材、布景上都要向呼应。

二、装饰性共融

中国印章在我国古代的主要作用是实用与审美。秦汉“瓦当印”除了保护建筑物檐头的附件不受损害外,还要装饰美化古代建筑环境。而瓦当印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主要目的便是装饰、美化环境。现如今,印章艺术大多是作为装饰、美化功能出现的,更多的装饰于包装、景观设计、标志设计、产品设计中。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印章雕塑、石家庄的景观雕塑、福州大学的校训雕刻等,分别采用石刻、园艺布景等形式,将印章艺术融入自然,让人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人品味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意境之美。

印章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题材,美化着生态环境、传递中国文化信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的魅力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它将“东、南、西、北”31个“中国印章”应用于整个建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架空梁柱外伸檐口,印章的作用是装饰梁柱上31个通风口。石家庄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在城市绿化中把印章艺术与生态环境自然融合,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图3右),起到点缀景观,烘托喜庆气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目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章元素已经出现在了信息化的产品——优盘设计中,在此,印章元素同样起到的是装饰作用,同时也是印章文化传承的典型例子,美中不足的是:印章字体篆刻部分采用白色,似乎与印章整体有些脱节(图3中),这是设计师应该避免的。

三、功能性的一致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相同的“功用性”目的,都是为人类日常生活服务的。印章起源于实用,在实用中求美,求美是为了更好地实用。早在春秋时期,印章便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古代印章分为封泥、佩带、殉葬印、烙马印、瓦当印、烙漆、印子金、钤印等多种类形,不同的印章形式,有着不同的功能价值。如封泥是用于公务、财务、仓库的封检,是一种凭证;而系于腰带、或挂于衣襟钩的佩带,是吉祥或辟邪之物,在表示官阶身份的同时,也作为检、封文书、简册的封物;而“瓦当印”应用在古建中,起到保护木质檐头的作用;古代“烙马印”用来区分马匹的优劣等。中国古代印章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还是中国古代交际、广告宣传的重要手段。当代生活中,同样不乏印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優秀艺术设计作品,印章用在邮票、标志等媒介设计中,具有视觉传播,传递企业文化信息的作用。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司、企业、团体都采用印章作为品牌标志,印章起到的作用就是信息传达功能,寓意或表达企业、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求,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功能需求与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如服装设计满足着人的防寒、防晒,满足人类对美的时尚追求,满足其心理需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则满足着人类的居住需求、心理需求,让人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包装设计则是为了满足人的信息传达功能,同时起到保护产品、方便运输的功能,如茶叶、酒的外包装形象设计给予包装保护和存储功能以外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者是否认可与购买产品。产品设计是为了方面人类生活。儿童健康升降学习桌椅的设计(图4)也是如此。根据孩子成长特点,为了满足儿童的学习、使用功能、健康生理发展需求,学习桌设计成“斜作业面”形式,满足了孩子身高发育变化的需求,桌面高度、椅子高度全部都设计成可以调节形式,孩子的手臂能自然平放在桌面上,避免了孩子弯腰、驼背坏习惯的形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坐姿的习惯,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视力,预防近视眼等现象的发生。

四、寓意、象征性相融

寓意、象征性共存于“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两大领域。中国印章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寓意内涵。如秦代的“吉语印”象征着人追求生活的吉祥如意,祈求神的庇佑,以吉祥语言为印纹,佩戴于身,来祈求平安;中国传统训诫警句“一心慎事”(图5左)、“忠仁思士”

(图5中)、“思言敬事”(图5右)作为印章内容,成为励志的座右铭,来让人励志自警。许多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同样寓意丰富,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标志与科技馆的新馆建筑,都是以“鲁班锁”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单体正方形,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又像一个“魔方”,蕴含着“解锁”、“探秘”的寓意。与科技馆的经营理念、宗旨相吻合。如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标志色彩选用了中国代色—印章红,代表中国、喜庆、文化传承的特点。寓意集团公司的事业红红火火,灿烂辉煌。

很多时候,艺术设计产品的寓意性与中国印章艺术完全相同。如虚实相生的“和谐”文化意蕴共存于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领域。汉代的印章艺术,其“朱白文印”体现了典型的虚实相生意蕴,朱白文印由朱文和白文构成,通常朱文笔画较少,白文笔画较多,其朱白分布灵活多变,形成虚实相生的黑白效果;印章艺术把方寸内多余的石料挖掉,露出篆字部分,形成深浅不一的浮雕镂空效果,再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内涵。而在艺术设计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中,虚实相生理念也是司空见惯。中国苏州园林设计讲究空间的虚实关系处理,许多建筑在墙上开凿漏窗,使园林具有通透之感,使空间相互渗透、融合,以给人强烈的视觉流动感觉。包装设计采用印章艺术的虚实效果,将包装设计成镂空效果,在美化装饰产品的同时,让消费者通过镂空的虚空间让人直观地了解商品详情,给人以直观、可信之感,进一步感受商品特有的艺术魅力;印章艺术的浮雕、镂空的虚实特点常与服装面料设计结合,通过虚实相生的表现传递—种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

五、“工匠精神”共存

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观念。“工匠精神”,字面理解为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产品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从业者具备专注的敬业精神,要严谨,一丝不苟;要耐心、专注,具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发展;“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百做不厌的精神。印章艺术最初的从业者大多为工匠,“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直到现在,雕刻出优秀、灵动的印章艺術作品也离不开这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特别是印章的雕刻制作,需要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禁的工作态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雕刻艺术视觉效果。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它本身属于为民服务的行业,属于庞大的系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但哪一领域的设计师都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要琢磨顾客心理,了解其功能需求,耐心与客户交谈,用心思考、鉆研设计方案,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艺术设计属于开放的系统,它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美学等多个领域,设计者要具备海纳百川的“工匠”品质、钻研精神,热爱自然万物,了解不同领域学科的发展,不断探索、学习、寻找,以达到设计自如之境,以设计出优秀的、为民服务的作品。艺术设计者需要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制作出精益求精的产品,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设计师具备艺术设计的审美水平之外,还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能设计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推敲,使设计作品符合人体工程学,以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标志设计对印章艺术、传统图案的借鉴使用不只是简单的复制、修改,而是要将之结合信息化处理手段,对其进行严谨的规范化制图设计,并做出四维空间的动画效果,方便应用,同时使标志迎合数字化发展需求。

总之,不论是从形式美感、审美意蕴等精神层面看,还是从功能需求等生理角度考虑,篆刻艺术与艺术设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章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不但可以拓展设计思路,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国艺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侯建华 陈蒙 于玲

上一篇:质量工程师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生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