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艺考热”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第一篇: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师范大学西迁西安到20世纪初甘肃艺术设计发展的概况,目的在于让业内人士以及广大学子对甘肃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甘肃;艺术教育;艺术设计

近期,笔者通过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教授陡剑岷先生的回忆录以及对甘肃省工艺美术师、原兰州第一毛纺厂工艺美术设计师卢世汉先生的采访,发现甘肃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早。

一、甘肃艺术设计教育的源头——西北师范学院手工劳作科时代

西北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师范大学等一些院校西迁,成立西北联大,先在西安,后在城固,日本人打到老河口,陕南也岌岌可危,师范学院又于1941年迁到甘肃兰州十里店。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师资迁回北京,剩下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在1941年北平师范大学西迁兰州之前,甘肃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至于设计领域,在此之前的历史尚无法考证。只是当时的国立西北师范学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该校是在抗战期间中国政府为收容从沦陷区逃亡到大后方的学生建立的10所师范、10所中学之一,最初校址设在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后因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搬迁到临夏县东郊的尕庙台。该校的老师大部分来源于沦陷区的中学,有些甚至是大学的老师,他们不愿做亡国奴而逃亡到大后方,但是大后方没有几所大学,就只好就职于中等学校。这些老师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充满爱国热情,忧国忧民。该校美术科有位老师叫潘国彦,毕业于北平美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他专业水平高,多才多艺。当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素描、水彩画、雕塑和石膏像的翻制。

中国当时的教育制度大多数是仿照英美的教育体系,西北师范学院也不例外。中学有美术课和劳作课,师范学院就是培养中学师资的。因此设有劳作科,以培养中学美术和劳作课的老师。在此,笔者结合陡老先生的回忆录对西北师范学院劳作科作一简述。劳作科教育的主要功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木工、金工和机械方面的学习

劳作科第一年学习木工,了解木工理论。除此之外,学习制图学、计算下料、材料力学、设计和制造。当时的木工老师是孙培先生。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基本掌握木工工具、木工常规的前提下,进入木工课的主要阶段,主要学习木材的处理、力学、制图设计。当时讲授《劳作教育》理论课的是李化方先生。这些实践性教学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将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很自然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劳作科第二年学习金工,以锻工为核心,学习锻造、加钢、淬火、锉磨、钻孔等技术。同时,学习制模、翻砂和铸造,也学习线金工和板金工,掌握编织、焊接、铆接等技术,学习内容庞杂,学习难度也比较大。当时的金工技师(即教授技术的人员)傅三台先生是山丹培黎技校路易·艾黎的学生,他技术娴熟,为人热情。劳作科科主任果沈初先生和艾黎是好朋友,劳作科的许多设备,如机床以及所用的紫铜线都是通过艾黎买的,当时的国内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劳作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和艾黎的培黎技校合作很好,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劳作科第三年学习机械學,主要任务是了解一些工作母机,如车床、刨床、钻床、铣床、磨床等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当时的机械学教授为果沈初先生。在当时的劳作科金工厂就有这些车床。以现在的眼光回过头去看这些设备,就会觉得非常落后,根本不可能同现在的数控机床相提并论,但在当时这些机床都是所有工厂的工作母机,工人们依靠它们制造各种各样的交通、生产和生活工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二)学生设计教育观的形成

美术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画徒手草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纯艺术人才,这只是劳作科教育的一小部分任务,培养所有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的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才是主要目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学没有劳作课而师范学院设劳作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体现,遂予以撤销。科主任果沈初先生到北京中央直属的一家设计院当了高级工程师。木工老师孙培先生调到北京,技工傅三台先生到兰州一家工厂当了厂长。劳作科改为艺术系,调吕斯百先生来当系主任。然而就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陡老先生两次去美国,对美国艺术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现在美国的大、中学美术课程设置,不但有绘画还有雕塑、陶瓷、木工、金工、机械和编织,学生在很大的画室和车间学习。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实际上它们的课程设置相当于1949年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科的课程。

二、甘肃艺术设计的传承——兰州一毛厂的建立以及甘肃工艺美术协会的成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甘肃省建立了一批轻工企业,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兰州一毛厂,该厂地处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西北地区牧业比较发达,羊毛、羊绒产量大,为毛毯纺织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兰州一毛厂的产品大量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对于当地以及国家贡献有目共睹。在此,笔者依据卢世汉先生的采访录,对该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况作以概述。

1963年,由于兰州艺术学院的撤销,卢先生被调到兰州一毛厂,当时所属甘肃省轻工厅。1951年,全国院系开始调整,目的在于把民国时期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于1952年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3/4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西北师范学院也不例外。师院的美术、音乐系撤出,兰州大学的文学系撤出,从甘肃省话剧院抽调专家组建戏剧系、舞蹈系。在此基础上成立兰州艺术学院,常书鸿先生任院长。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物力、财力极为短缺,难以维持这些院校的正常运转,遂于1963年撤销,常书鸿先生调回敦煌研究所。那时,有关设计方面的人才很缺乏。卢老先生在刚去兰州第一毛纺厂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设施也很不齐全,办公设备仅有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绘图工具就只有一把直尺、一副三角板、一把圆规。先生从1963年上任工作到1993年退休整整30年。当时,由于技术条件的局限,工作量大,耗时费力。那时出口的商品是运送到国际市场上的政治炮弹,随着产品一步步走向市场,产品的图案设计新颖,既有民族特征,又符合外商的审美要求,产品深受青睐,可谓贡献卓著。尽管当时的大环境不如人意,在文攻武斗、打倒一切的红色年代里,许多优秀的东西被当作资产阶级制度的产物而扔进了垃圾箱。可是我们的前辈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仍然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推动着甘肃省艺术设计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这种任劳任怨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而言,甘肃省工艺美术以及设计界队伍阵容可观。在解放初期,并无这个组织,只有一些流浪艺人、地方上的手艺人,他们刻葫芦、捏泥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成立甘肃工艺美术协会,同时各地区、各县也有了美术设计工作室,各县也有地毯、丝毯生产企业。该协会以甘肃美术工厂为依托,设计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雕塑的发展颇有名气,如何鄂、罗岱奎等,都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尽管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别人留下落后的印象,可是翻阅资料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跟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的设计教育起步并不晚,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导致一步步落后,逐渐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不应有妄自菲薄的心理,更不应有随便跟风和崇洋媚外之心理,而应看清现状,正视自己的位置,积极研究,努力上进,为甘肃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向前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丹娜·爱德萨尔.和谐的视野——陡剑岷的艺术[M].美国俄亥俄州:国会图书馆,2000.

[2]陡剑岷.茨丁回忆录[M].兰州:兰州荣宝轩艺术馆,2009.

[3]尹定邦.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社,2005.

[4]凌继尧.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7]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8]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马东旭

第二篇: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艺考热”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外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努力跟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发展步伐,推进新形势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急需突破的教育难点。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深层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性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助。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适应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提出设计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因为艺术设计涉及到人、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对从业人员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求较高。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原则与理论,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以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从行业需求角度来看,很多设计机构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软件掌握技术要求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设计软件运用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结合度日益提高。通过一些高端的软件能达到色彩处理、环境设置、材质安排的生动化与美感化的效果。但对照毕业生的水平,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运用较为生疏,掌握的软件数量也极为有限。学校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直接导致学生设计手段的落后,不能满足高水平设计的需要。为此,艺术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注重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普及教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它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以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另一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就业教育与应用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能在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二、优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将其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活,紧跟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校方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按照用人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要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增长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二)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是绝对离不开优秀老师的指导的。在师资建设方面,必须内强素质,外抓能力。一方面吸引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积极招募那些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职工给学生做深入指导。只有深化双师性教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优化。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设计灵感,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

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能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外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舞台进行创作和设计活动,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要通过审美思维的优化,摆脱设计中的拼凑毛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

教学做是不可分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模块安排实习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用性。

學校要积极突出其社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及时实践,建立较为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如在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地,也促使学生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策略分析[J];大家;2012年11期

[2]曹惠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作者:朱雁

第三篇: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具有传承性、浪漫性、学术性的特点,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性中,可窥见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面对的“学院与市场”“审美与功利”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院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从建国到今天,全国的设计艺术院系从以前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个,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但鉴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成因,许多地方还亟待完善。

在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是难分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长时间内的中心工作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在尊重传统、保护民族特色方面有突出贡献。今天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中,本土文化、民族内涵也常是需要考虑的要旨,这也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在更高层次的文化视角下,高校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加侧重于设计的精神体验而不仅仅是功能所引起的生理愉悦,即非简单形式的创新而是作品整体结构及内韵而展现的气质,注重人文价值和人道价值的精神趣味,这是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势,但对于精神的过度玩味容易陷入偏离实际刻意清高的僵局;同时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美术思想先入为主,容易导致其对某些技术因素的轻视。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指单纯的对技术产品进行美的加工,而是使艺术与技术互通互融,共同进步。最初的设计学院便是依附于美术学院,即使有独立的形式,教育模式也是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蓝本,难以顾及非纯艺术的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艺术类学校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形式审美教育,对工学知识的传授十分欠缺。” 虽然现代理工科的大学和综合性的大学也开设了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有所增加,但形式上仍是一种对艺术的嫁接。此外,从大范围看,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市场的接触是有限的,学院与设计企业各司其职,并无良好的途径与平台相互协同。这些情况都极其容易导致高校的设计脱离生活需要,难以适应生产环节以及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艺术设计作品是学院思想和学院模式的体现,有别于一些民间设计和企业设计而具有明显的特性:(1)传承性。学院教学突破了传统授艺的种种限制,却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教授行为,教授方式可以自由广泛,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院传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传承性,其中包括技法的传承和观念的传承,表现为一所院校、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常常会形成某个共通的形式或者某些元素会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历史中得以一直保持。(2)浪漫性。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浪漫性主要表现为设计作品的个性突出和注重艺术感受。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设计产业服务,然而这在学院的设计教育中并不那么具有号召力。原因是学院设计虽然坚持实用美学主义,但实用需要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在独立的学院环境下,艺术美较实用美更直观,更易于被强调。再者,学院的氛围比较宽松,企业生产的规定以及社会审美需求的限定对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只是间接的产生作用,这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相对自由,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属性要强于产品属性,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得以更多的表达主观思考。(3)学术性。学术性是指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有着多领域交叉的优势,文化理论是学院的必修课,高校艺术设计作品通常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综合考虑,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性中折射出两对矛盾。

一、学院与市场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业”和“经济”的代名词,而“学院”通常让人联想到“学术”与“文化”。这就无形中奠定了二者的基调,前者重现实功利,后者重精神品味,二者在观念上常常对立。张道一先生曾说:“半个世纪以来,艺术学院年年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过数不尽的口号,诸如联系实际、专业对口、走向市场等等,如果联系到社会,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大学生提出要‘善于自我推销’,待到出现‘艺术搭台,经济唱戏’,已是到了文明的悲惨地步!我无意在这里辩论这些口号的是非,而是借此说明学校就是学校。”此外,现今的各项设计大赛从某种意义看也认同这种矛盾,因为许多设计大赛都由设计学院主办,参赛对象也多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从作品评选到展出,形式上有些近似于“艺术沙龙”,设计的市场属性在比赛中不易显现。所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学院本位和市场本位间多些权衡。

二、审美与功利

审美和功利共存于设计艺术之中,既对立又统一。“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物质需要,为他人而设计与艺术所强调的精神功能和个性的‘我’,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差异。”但在高校艺术设计作品中,其浪漫性和学术性都致使作品偏重于审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更加类似于艺术品而不是实用品,关于这一点也常有争执,高校艺术设計作品的最终形态究竟属于哪一种?设计产品似乎更加善于利用这对矛盾,常以审美与功能的结合状态出现,而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却容易夸大审美与功利的对立性,轻视其可调和性。

国际主义风格的扩展,设计走入了一个现代主义的时代,但当1972年美国圣路易城的四座盒装建筑轰然倒下之时,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到来。在中国,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们开始了对富有人情味、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设计形式的追求,设计艺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不失本土特点。“识别地区性艺术,体现民族特色,寻求身份认同,这是当今艺术、设计的一种强烈趋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必然要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和原创性而设计,为中国现代与传统的折中而设计。“我们不但要生产出优良的产品,而且还要这个设计是中国人设计的,是中国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的气派和风格,显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中国设计产业正在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设计产业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精神需求也是重点。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单纯的“中国制造”提出了设计要求,设计的技术审美、内涵审美、艺术审美与成为社会需要,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审美经济”理论,世界设计产业的相似认同更是对中国形成挑战,这必将促成中国设计艺术与制造产业的更好结合,设计学院与设计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中国最广大的学院设计力量将更直接地为设计产业服务,既要增强中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也要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生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设计学院与设计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日渐成为流行,如苏州大学的金螳螂城市建筑学院、凤凰传媒学院。设计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本就该有意图、有策划地创造市场,发挥主动性。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院设计参与市场交流,消除了学院和市场之间的隔阂,设计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更为明确。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更能扬长避短,学院的精英意识与市场的利益观念都会相互弱化,学院、企业、市场三位一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物可尽其用,人可尽其才。校企联合环境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具有更充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余强编著.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道一.道一论艺——艺术与艺术学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4]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 张敬亚)

作者:花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设计艺术论文范文05-10

艺术与设计论文范文05-13

设计论文范文05-08

艺术论文范文05-08

设计学论文范文05-08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05-08

项目设计论文范文05-08

厂房设计论文范文05-09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使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诗歌翻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