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行政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

第一篇:行政专业论文范文

论行政伦理教育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信仰建设的作用

摘 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了使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并使其成为支配其各种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行政管理专业这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具有其普遍性,即作为普通公民所应树立的信仰;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未来就业部门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又手握大量公共资源与公共权力。因此,必须对其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行政人格,使其在进入公共事业单位后,能更加有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行政伦理冲突,全心全意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关键词:行政伦理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信仰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普遍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信仰的特殊性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了使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并使其成为支配其各种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这种转型期的是国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的信仰建设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前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给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巨大冲击。有调查总结了目前大学生的“九宗罪”,表现为:生活腐化、玩物丧志、堕落傍款、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等等。作为高校教师,从多年与学生打交道和对学生的观察中,笔者总结出国内大学生整体素质近几年还是在不断提升的,特别是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但是,上面所提的这“九宗罪”在部分大学生中还是能发现其影子的。如不加以教育引导,将会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的总体质量,没有好的人才,国家的发展也必然滞后。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1]。这是对行政管理专业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笔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定义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认为行政管理是对公权力的一种运用,是掌握公权力的人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区别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管理规划、外事交流、宣传策划、机关管理、人事管理等。从这个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培养方案都可以得知,该专业类的大学生将来从事公共事业的可能性最大,进入公务员序列的人数也较其他专业人数多。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信仰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较有其普遍性,即作为普通大学生所应树立的信仰,同时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未来就业部门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同时又手握大量公共资源与公共权力。因此,这部分大学生除了应拥有基本的信仰,还必须有坚定的行政伦理信仰。

二、行政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而行政伦理学就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对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加以研究[2]。宏观来看,学习与研究行政伦理学有助于行政人员尽快确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观念,能帮助行政人员抵御腐败伦理的侵蚀,更重要的是能帮助行政人员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更好地运用权力。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变革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同时我们的物质财富也日渐丰富,价值观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就会导致道德判断的多样化,人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不应当的,缺乏统一认识。不同标准的道德认知导致了不同道德层次的道德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的产生,不同标准的行政伦理认知必将导致行政伦理失范。

行政伦理失范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腐败。腐败治理的途径也不可谓不多,但是反腐效果总是不佳,主要根源就是我们对行政伦理的忽视。因此,不管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都有必要唤起对行政伦理教育的重视以及加强行政伦理学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大学生行政伦理教育,使之正确地认识权力和公共利益,树立公平正义价值观。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行政伦理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响应中央的号召,深化反腐倡廉行动,从源头预防做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上发实招、出重拳,一连串“虎贪”“蝇贪”落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提出要加强“准公仆”的行政伦理教育,树立该专业大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防腐于未然,使未来的公共管理系统更加廉洁,更加高效,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

2.培养准行政人员健全的行政人格。完善科学的行政伦理教育不仅可以防腐,还可以培养高尚的行政人格,帮助学生在进入公共事业单位后,更加有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行政伦理冲突,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行政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行政伦理课程,但是通常只是作为选修课程,不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重视程度均不够;相关方面的研究欠缺;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囿于教材,教学手段死板,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然不能对课程提高兴趣。

三、行政伦理教育的内容设置

为了达到以上所期望的目标,行政伦理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公共行政的科学观。公共行政的科学观包括了效率观、法治观、和权力观;在分别讲清楚这三观各自内涵的前提下,特别要重点讲清楚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如果握有权力的人员不能很好地认清权力的来源与本质就容易错误地使用权力。贪污腐败就是典型的以权谋私的权力滥用,目前热议的行政不作为其实也是为官者不能很好地认识权力、运用权力所造成的一种权力滥用。从现实中可以发现,其实大量行政人员都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权力,也才产生了上面所说的权力滥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权力观讲解必须从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权力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权力观。

2.公共行政的伦理观。主要就是公平正义观。这部分内容关键是需要指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于公平正义的诠释和解读,进而联系国内公共行政实践,使学生学会在实践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公平正义并且把握公平正义的方向。

3.公共利益的内涵。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主体数量不确定、实体上具有共享性等特征,如何识别公共利益是政府制定、司法和行政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注意区分其和国家利益、共同利益等的相关概念异同。如果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理解不清,那么在实践工作中,也就会出现失误。现实中,不乏打着追求公共利益的旗号,但实际却是在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因此,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共行政活动的价值实现。

4.行政人格。行政人格是指国家行政人员在公共事务中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内在规定性,是行政资格、行政规格、行政品格和行政风格的内在统一。行政人格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它的公共性、责任性和主体性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行政人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第一,视角比较:制度论、环境论与主体论;第二,历史检视:传统行政伦理与病态人格;第三,现实审度:行政人格扭曲与行政伦理;第四,从人格重塑的角度探索了行政伦理重建的有效途径。一是确立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定位。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的确立是行政伦理教育特别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行政伦理道德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软约束,是一种自我的约束与管理,它必须以行政人员自身对伦理道德的认同与信仰为前提条件。二是高扬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三是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当然,这里提出的几方面行政伦理教育的内容是非常根本和重要的,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提到的相关内容就不重要。笔者列出以上几点内容只是想以此为例说明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伦理学课程不能如同高中政治思想那种带有通识和宣传性的课程。而是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概念、现象;理论联系现实,学会思考,学会学以致用。总之,大学生信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公共行政事业的接班人不仅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还必须是具备高尚行政人格、以公平正义为指导、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人民公仆。

参考文献:

[1] 王全铁.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李晓群]

作者:陈娅

第二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张国山

第三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发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实训研究

[摘 要]从事行政职业的基础条件是培养行政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高素质的行政人才,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高校中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具体分析行政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当下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基于就业导向并且本着对高校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有所助益,进一步对培养行政职业能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职业能力;实训;改革路径

一、行政职业能力的内涵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前身是政治学理论专业,在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为突出政治学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故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不难理解本专业设立的目表就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新的形势与新的改革趋势也给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专业学生必须要做到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定位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正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模式转变。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此外更需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强本专业学生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学生不仅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而且富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即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政治思维能力,尤其是公文写作能力。第二,职业综合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第三,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能力培养必须与就业紧密相连,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全面纳入考虑范畴,不断寻找新的角度,探索更新的实训方法和模式,深入完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二、当下我国高校实训教学中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下我国高校正面临教学模式的改革,毋庸置疑素质教育便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然而对于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行政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这一重要内容,却并没有引起高校教学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模式也没有得到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体系。

一是以“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行政职业能力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特殊能力,目前虽然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但极少从专业角度为行政职业能力设置统一的能力培养目标,统一的培养目标缺失意味着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行政职业能力实训缺乏理论基础。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到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全局建设,同时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发展中行政职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应当融于其他培养目标,将行政职业能力培养实训教学与本专业的其它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增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是以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相关课程体系比较单一

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行政职业能力课程,但课程体系较落后,仅仅参照公务员考试的考试科目来设置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此类课程,教学实际效果有限,难以适应行政职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对于行政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为全面体现行政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体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

三是培养行政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

行政职业能力涉及面广,相对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常规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行政职业能力教学需要。目前高校当中行政职业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讲授依然局限于教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思维活跃度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在寻求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集思广益,逐步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从而使行政职业能力实训达到良好效果。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实训改革路径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定位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而没有忽视了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来明确定位,因而大多数课程与社会要求相脱节,相关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课程实用性不强,因而影响了能力培养的效果,最终影响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

其次,实现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的共进,突出模块化培养。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知识成为进一步促进能力培养的动力,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从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看:当下我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造成了政治学类课程和行政学类基本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重偏大。相比之下,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实务、管理沟通实训、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比例明显偏小。因此适应当前形式所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适应不断创新课程设置模式,突破单一的课程体系模式,体现出灵活性和特色性,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公共部门行政和企业行政的双重技能特性,以适应多重需要。

再次,突出职业能力实训,创新具体课程体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拥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而培养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当下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甚完善,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而导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有针对性的实训效果不佳,影响了本专业毕业生的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

行政职业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首先,必须重视校内实训。 以实践课程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行政职业能力实训,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还探索了设置校外调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确定不同主题,深入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综合利用多种调查研究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使学生在调研活动中逐步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校外实训的实效性。基于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内容的目标,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积极联系各级政府及企业等相关部门,与以上各部门形成定期交流与沟通方式,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对口实习提供新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在政府工作的机会,熟悉行政部门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能更早认识社会,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同时也可尝试将实践教学课堂带入企业这一平台,使学生逐渐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并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岗位培训,通过行政职业能力实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准确理解行政职业能力的含义及科学的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将具体课程设置为以下几部分:

培养听说能力——演讲训练课程、政务礼仪及管理沟通心理等相关课程的设置。

首先,在行政能力实训环节设置演讲与辩论环节,此环节可以在与专业基础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流畅形成从容的外在言语表达能力,在演讲与辩论赛等具体形式的配合之下进一步促进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从事行政职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良情绪,并且对不良心理的调控能力低下,尤其是在特定场合中面对突发状况、需要解决疑难问题时心态调整能力脆弱。心理学研究已显示不良心理会影响逻辑推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对推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应忽视通过心理学知识推动学生学会有效控制情绪,尤其是在面对突发和疑难状况下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使学生营造保持自信、从容、平和的心境,全面提高逻辑判断力。最后,加强学生对于政务礼仪的学习和了解。因为政务礼仪中,如仪容、仪态、着装、正式与非正式的会议、会见、宴会、会务座次、人际交往和涉外活动等礼仪内容不仅适用于公务人员也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的政务工作人员,因此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更能通过这一实训环节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塑造阅读分析能力——设置速读训练和统计分析相关课程。

一方面,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简单阅读部分与《申论》中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分析这类题型设置,都是考查读者是否具备对文字材料所呈现的文字信息进行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在行政职业能力实训中,可以探索通过设置速度阅读训练课程,探讨如何提高文字分析并归纳的速度与准确性和概括性等方面技巧,尝试结合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讲解,最终实现专业能力与行政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尝试开设《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这类课程,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中,都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调查研究,根据文字、统计数据和图表信息等提炼数据背后的复杂联系,并准确判断或预测事物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为适应日后行政工作的需要,就要求学生具备统计学基本知识并掌握和运用基本调查研究的方法的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设置公文写作课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文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和一种信息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广泛性、规范性、应用性较强。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部分也逐渐侧重于对于公文常用规范模式的掌握的考察,将公文文体和格式与对文字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结合起来命题,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公文类题目分值一般占总分的15%-30%,对公文类题目的评分标准一般是内容部分占四分之三分值以上,形式部分占四分之一以下。公文类写作题目作答中如果格式正确、形式美观可以为考生争取到更高的分数,因此如果能够准确地掌握公文格式,对以后的工作也将大有裨益。行政职业能力实训应更加注重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古桂琴.《行政职业能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06).

〔2〕于秀琴.行政职业能力开发研究〔J〕.东岳论丛,2006,(27).

〔3〕侯丽岩.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6).

〔4〕金正昆.政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平凡〕

作者:吴丹 薛剑符

上一篇:国内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粉丝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