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政伦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行政伦理以研究行政道德为主要内容,具体是指行政主体通过与行政客体的相互关系,以实现行政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行政行为的应然性道德规范和准则。

第一篇:行政伦理论文范文

以行政伦理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

〔摘要〕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推动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实践中,行政伦理建设的失范现象比较严重 ,如经济类失范、政治类失范和社会类失范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行政伦理教育缺失,伦理立法未及时跟进,行政内部和社会监督乏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应注重行政伦理教育,完善行政伦理立法,不断强化行政监督和公民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促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 行政伦理;依法行政;以德行政;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已高度重视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是推动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对于推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与民主化,实现新常态下政府管理手段的继承与超越,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伦理建设是规范政府行政的基本要求

行政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相互关联为基础,以调节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行政伦理是公务员个体道德规范和行政机关群体价值规范的综合体,不论是行政人员个体还是国家行政机关群体都应遵循行政伦理要求,它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推动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有机结合离不开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有利于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践行以德行政,使二者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有机统一。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从两个不同侧面和维度共同推进我国公共行政法治化,以德行政是以法行政的补充,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意识教育,推进行政伦理建设,方能使其更好地依法行政,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公共行政活动的法治化和道德化的互联互动,并相得益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勤政和廉政的政府,而政府要做到既勤又廉,就必须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因为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是廉政,行政伦理的核心价值是勤政。行政伦理最终代表的是政府行政的一种价值导向,彰显着政府行政的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目的是为最广人民群众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提升行政人员素养,塑造行政人格,行政伦理建设不可或缺。在行政机关对行政人员及公务员进行伦理教育,目的在于使行政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这是行政价值观与行政伦理观在行政人员个体及职业群体上的具体体现及其境界升华的过程,是对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起着激励和导向作用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行政人员的行政素养会显著提高,行政人格逐渐完美 。唯此,行政人员方能正确处理好手中掌握的权力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关系、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才能在行政管理中对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有一个正确把握,也才能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运用好自由裁量权,从而大大降低行政人员的道德风险。

二、 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及成因

(一)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旧体制的作用削弱了,新的体制还在建立中。行政体制转型要求行政伦理转型同步,可这种转型的滞后目前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行政伦理建设步伐迟缓, 行政伦理失范表现突出。

表现之一是经济类失范。这类失范主要表现为行政官员的腐败行为,包括行政人员经商、贪污、挪用公款及隐匿财产。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 个别政府官员放弃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升华,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 把公平、平等、责任等道德价值观抛于脑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官商勾结 、挪用公款、非法集资,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 腐化堕落。如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申维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收受礼金,与他人通奸,置老百姓的利益于身后,严重违反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违反了党纪国法,其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表现之二是政治类失范。这类失范主要表现为行政官员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作为一名行政高官,应具备起码的“德”,这种“德”是具有示范效应的,是现代民主政治公意的要求和重要行政伦理规范,倘若缺“德”,则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新形势下,一些政府官员抵制不住诱惑,公仆意识相当淡薄,面对公众利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官僚作风盛行。个别行政官员个人主义极为膨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滥用手中权力,只顾个人安逸和贪图享受,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甚至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如最近落马的原高平市市长杨晓波,原晋中市委副书记张秀萍 ,就是官僚主义十足,特权思想严重,背离了最起码的行政伦理道德,与他人通奸,生活奢靡,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表现之三是社会类失范。这类失范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和失职、渎职。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官员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官本位思想较强,从不注重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使得政令不通,有令不行,禁令不止,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同时,一些行政官员或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在执行国家公务活动中,由于失职、渎职, 给国家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等,如有的造成桥梁垮塌、煤矿安全恶性事故等,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严重破坏和扰乱了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稳定。 实践中,诸多行政决策的选择偏离了公共利益的轨道,后果只能是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重大的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如山西省交通厅的贪腐窝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成因

成因之一: 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行政伦理教育和规范。 行政伦理教育缺失,会导致行政官员行政良心的缺失,养成畸形的行政人格。对行政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缺乏,没有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行政伦理知识培训,使得其道德自律意识较差。成因之二:缺少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良好有序的制度制定,行政伦理建设方可有规可循。如果只有软性约束的行政良心培育和行政人格塑造,没有与之配合的相应的硬性约束,并对其进行监督,那么再好的道德体系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缺乏,且监督不到位,也是许多官员纷纷落马的原因之一。 成因之三:行政伦理立法未及时跟进。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准则,如《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等,但由于道德法制化相对欠缺,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立法来约束行政人员的行为。 由于行政伦理立法未及时跟进,行政官员滥用权力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成因之四: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监督乏力。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既缺乏内部控制,即行政伦理道德建设,又缺乏外部控制即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同时,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监督也是相当乏力。由于公民的政治责任意识薄弱, 仅仅是行政系统输出方面的被动接受器,故而对行政活动的干预监督相当乏力。社会团体、公共媒体的监督,虽然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优势,但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也大大降低了其监督效力。 正是这种监督力量的缺乏,才使个别官员肆无忌惮、徇私枉法、道德败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举措

目前,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政府、市场、社会矛盾相当突出, 道德失范行为非常普遍,已是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巨大瓶颈,不仅有损于政府的形象,而且影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为使政治清明、政府廉洁及社会公平、公正, 治理行政伦理失范迫在眉睫。

(一)不断加强行政伦理教育,注重培养行政官员的行政良心

党风正则民风正,官德淳则民德淳。良好的行政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 必须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缺少了钙就会得软骨病,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教育、示范影响和改变人们对廉政问题的认识。将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有关规定要求具体化,制定出实用、 合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的行政执行规范,摒弃往日不符合实际的标准制度,克服空泛化的现象, 使官员和政府公务员有一个明确可遵循的道德准则。培养行政官员的行政良心对行政伦理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培训手段,使行政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伦理信念和价值观,有效激励行政官员自主作出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行政决策,这将有助于行政官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创设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提高行政官员的行政能力

在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设立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如果没有可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制度,行政行为必然走向恶的一端。行政良心是促使行政行为向善的驱动力,它不可能无条件自由成长,一定需要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环境。 由于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和规范是促成行政伦理的积极动量,进而使大多数行政官员把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行为取向,因此,伦理规则在行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应正确制定、设立行政组织的伦理规则,在行政人员行政过程中适时引入道德赏罚机制。 既要对那些模范遵守道德规范者予以提拔和重用,又要对那些道德败坏、腐化堕落者强力惩戒,真正形成道德赏罚导向,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其公共行政能力。

(三)完善行政伦理立法,提升行政人员的法治素养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所在。伦理立法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道德裁决,是将那些相对成熟的基本行政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明确违反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有了完善的行政伦理法律,行政人员的权力运作就有法可依,同时,也给社会监督、规范其权力运行提供了充分依据。当前,迫切需要制定行政伦理法,明确行政伦理的本质内涵、基本精神 ,将行政人员本应遵守和履行的伦理规则和义务职责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推动行政伦理建设规范发展的同时, 行政人员的法治素养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完善行政伦理立法,还必须健全各项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形成完善的行政伦理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强制作用,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伦理规范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四)全方位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要强化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内治不久得,不可以正外”,行政伦理监督是贯穿于行政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从而保证监督频率和覆盖范围,增强监督实效。要多层次、多形式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监督。新形势下应创设行政伦理道德评审制度,将行政人员平时的一些道德品行纳入制度考核范围。进一步完善行政伦理纠错问责机制,要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纳入行政问责制的范围,对行政人员中的道德败坏者、违法乱纪者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 舆论监督作用,让行政人员的一些伦理失范适时曝光,人民大众、新闻舆论及时跟进,对失范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使行政人员自觉自愿遵循行政道德规范,不断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责任编辑 雨 文

作者:李雯

第二篇: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行政责任及政治伦理的关系解读

行政伦理以研究行政道德为主要内容,具体是指行政主体通过与行政客体的相互关系,以实现行政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行政行为的应然性道德规范和准则。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分属于行政领域的不同研究层面,行政伦理高于行政道德;行政责任是行政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包括行政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一种广义责任,行政责任伦理是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的共同研究领域;政治伦理是政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追求政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以解决政治权力中的道德问题为目标,而行政伦理是工具性价值和公共性价值的统一,以实现行政价值为目标。

[关键词]伦理;行政伦理;行政道德;政治伦理;行政责任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行政伦理建设”(cX20128234)、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地方政府诚信系统结构及评价体系研究”(13K047)

李芬芬,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陈建斌,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湘潭 411105)

我国行政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学术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但基于对行政伦理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对行政伦理研究范围和领域的不确定性。行政伦理对其概念的界定包含三个层次:从内容来看,行政道德是行政伦理的核心概念和研究基础,且内蕴于行政伦理研究的整个过程;从主客体而言,行政伦理的主体包括行政人员个体、行政人员群体以及各级行政组织,其客体包括各种行政领导、行政决策以及行政执行等一切行政活动;从目标来看,行政价值的实现是行政伦理研究的最终目标,或者可以认为行政伦理是实现行政价值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但目前学术界对行政伦理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含混的,有应用伦理学视角、价值观视角、行政职业道德视角、行政主体视角以及综合性视角等。正因为对行政伦理概念界定的多视角,造成了其研究范围的确定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1)行政伦理是行政领域的道德规范研究,把行政伦理等同于行政道德;(2)行政伦理实质上就是一种责任伦理,是责任伦理在行政领域的具体化研究;(3)行政伦理视为政治伦理的研究内容。这表明,学术界对“行政伦理研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还缺乏共识。行政伦理是行政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但不是伦理学一般理论在行政过程中的简单运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简单地把行政道德等同于行政伦理,或把行政伦理仅仅理解为一种责任伦理,或把行政伦理归属于政治伦理的研究内容,势必会取消行政伦理学的学科独立性。

一、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

(一)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不分的原因

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界限不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明晰伦理和道德关系。

一是伦理与道德不具有属种关系。有观点认为,道德与伦理存在属种关系,道德为属概念,伦理是种概念。做如此界定的理由是:从内涵来看,伦理是指规则和道理,不具有道德所指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从外延来看,伦理是指人伦之理,而道德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此理解,伦理的外延就小于道德的外延,认为道德是研究伦理的科学了。显然,这种界定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伦理与道德本身不存在包含或真包含的关系,没有上下位概念之分。库珀在《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的开篇中谈到,伦理学是对道德行为和道德状态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时候,伦理和道德是进行互换的,但他认为,道德所涉及的是对某些根植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规范的行为预期。而伦理学与行为没有直接的关联。它涉及的是对可用来为各种道德形式进行辩护的逻辑、价值观、信仰和原则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他是在伦理学道义论或目的论的角度探讨道德的。因此,伦理学是道德哲学,或可认为是关于道德的科学,而道德只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基础和核心的概念。

二是伦理与道德属于不同的研究层面。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伦理和道德分别看作是自由意志的不同阶段,而且伦理高于道德。在他看来,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只能在内心实现,而伦理是自由意志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实现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伦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而道德只是个体的主观意志。所以,他把伦理看作是“实体”,与客观世界相关;把道德理解为“精神”,与主观世界相关。需要明确的是,他排斥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立场,采纳的是包括具体与抽象等多个环节并对内容进行观照的辩证方法,层层剖析道德与伦理的各个方面,对伦理的内涵及外延做了详尽阐述。从联系来看:伦理与道德的主体相同,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在黑格尔的伦理学体系中,伦理的主体是群体,道德只与个人相联系。对此,哈贝马斯虽有不同看法,但也承认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则,伦理是现实性的法则。他认为,“伦理与道德的主体既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有群体的伦理生活,也有个体的伦理生活,道德既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同时也是群体的自由意志。”因此,伦理与道德只是分属于不同的研究层面,一个是客观现实的,一个主观精神的,不存在主体上的区分。

(二)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的关系

首先,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属于行政领域的不同研究层面。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分别是伦理与道德在行政领域的不同研究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依据伦理与道德的联系,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有着共同的主体,既包括行政人员又包括行政人员群体或组织。有观点把行政伦理看作是针对行政组织或行政活动过程,而行政道德是针对行政人员,只包括行政人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这种理解是把行政伦理看作是组织的伦理,而把行政道德看作是行政人员个体的伦理。没有主体的行政活动是不能完成行政任务的,而行政组织的伦理实际上也内含了行政人员个体的道德约束。显然,这种界定把行政活动的过程与活动的主体生硬地分开了。另外,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也没有把个体伦理纳入到行政伦理的范围。依哈贝马斯的观点,伦理和道德的主体即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所以,如果认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规范是行政道德,就会把行政道德狭隘等同于官德。因此,行政伦理不仅包括行政组织伦理,还包括行政人员个体伦理和行政人员群体伦理。

依据黑格尔的观点,伦理作为“实体”,与客观世界相关,道德作为“精神”,与主观世界相关。伦理关系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行政更涉及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平衡,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存在天然合一性。行政伦理是一个实体系统,与现实行政管理活动相关。而行政道德是指行政领域的道德规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领域精神意志的体现。

其次,行政伦理以研究行政道德为主要内容。行政道德作为是行政领域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精神意志的表现,是行政伦理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贯彻在行政伦理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行政伦理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行政领域的具体道德问题,实现行政价值。

最后,行政伦理高于行政道德。正因为行政道德与主观世界相联系,而行政伦理作为一种“实体系统”,与现实世界的运作相联系,通过一定的体制、制度和政策等方式,反映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伦理意识形态,达到实现个人意志与整体意志的统一。所以,行政伦理高于行政道德,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伦理。因此,行政伦理就是行政道德的制度化,是行政道德外化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具体的行政组织活动、行政规范乃至各种利益之间的平衡都需要借助行政伦理制度来协调。

二、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

目前,学术界对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的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1)行政伦理研究的实质就是与行政责任相关的各种伦理问题,所以行政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是实现行政责任的有效途径。这是“由于现代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的,伦理价值作为行政实践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从属于政治问题的,因此,行政伦理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2)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的主要研究范畴。从行政伦理学的著作来看,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对学术界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对行政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伦理的概念和基础理论、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影响、行政责任、行政伦理建设、国外行政伦理和我国古代行政伦理等方面。“芬纳(Finer)指出了行政责任的实现要在行政国家背景中寻找伦理指导和责任框架。美国行政伦理的研究由行政责任问题引发行政价值的多视角思考,早期研究视点主要围绕探究行政价值展开。”(3)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的共同研究内容是行政伦理责任。这是行政伦理研究对责任的追问和行政责任对伦理诉求的结果,但并不能以此断定只有行政责任伦理是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共同的最终归宿。随着行政伦理研究范畴的扩大和行政责任的伦理诉求的加强,逐渐模糊了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的界限。

第一,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源于不同的学科。在18世纪之前,“责任”一词一直是法学领域的核心概念。责任通常是指主体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责任机制是一种强化、保障和控制机制,也是种调解和纠错机制。但这里的责任必须是与某种后果联系在一起的,承担后果是责任的逻辑结果,甚至责任往往就是承担后果的同义词。随之发展,责任也成为行政学的重要概念,通常与职位联系在一起。弗雷德里克·莫舍所言:“在公共行政和私人部门行政的所有词汇中,责任一词是最为重要的。”行政责任从根源上是属于行政学和行政法学共同的研究范畴,具体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所以,传统公共行政的行政责任是一种正式的、具有层级制的法律上的行政责任。当然,这只是对行政责任的一种狭义界定。“伦理”一词同样是行政领域的重要概念。行政伦理作为是行政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最早缘起于对行政价值的探讨,属于行政领域的规范性和应然性研究,其任务是告诉行政主体“应该要做什么”,具体是指“依据善恶评价尺度对行政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它借助某一伦理学范式对行政过程中具有重大社会性影响的活动或决策做出价值分析”。

第二,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研究的范畴不同。行政学对行政责任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法律责任,而更多是一种广义的视角。行政学者费斯勒和凯特认为,行政责任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库珀也将行政责任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意指忠诚、良心以及认同,主观责任来自公共管理者对责任的感受和信赖。客观责任是指法律以及上级交付的客观应尽的义务责任,意指负责任和义务。这也表明,“负责聚集的现代意义就是职责,不仅包括法律责任而且还包括道德责任。”而且,在如何实现行政责任的问题上,学术界也一直存在“制度论”和“道德论”两种观点。因此,行政责任是一种包括行政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一种广义上的责任,既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同时也要坚守道德的标准。行政责任具体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法规和社会价值等负有政治、法律、道德和行政等责任。”但是,行政伦理是对行政领域道德问题的研究,包括对一系列规范性基础问题的探讨,不同于行政责任的研究范畴。

第三,行政责任伦理是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的共同研究领域。随着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行政伦理已不再局限于对行政主体“应该做什么”的要求,比如正义、公平、诚信等行政伦理范畴的探讨,还包括对行政主体行为之后的责任追问,不仅要做好分内之事,并且必须承担没有做好工作的后果,其目的是为更好地约束好行政主体的行为。或者说,对责任的探讨是对行政伦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是行政主体权、责、利三者关系的统一。“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责任’成为核心概念。责任并非来自他者需要,而是来自内在道德推动力对道德本身的关注,责任具有非互惠性。”所以,责任本身就带有伦理的意蕴。“行政责任伦理是指行政活动主体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及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伦理担当。即指政府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在回应社会需求的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行政伦理制度、价值观念模式的总和。”从行政主体的态度来看,行政责任伦理既包含了消极的责任承担,也包含了积极主动的责任承担;从行政责任的过程来看,行政责任伦理既是一种是静态的过程,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制度的行政责任和伦理的行政责任的结合。应该说,对行政责任伦理的研究凸显了行政伦理学的“实践维度”,是对行政伦理理论发展的实践回应和当今行政领域对伦理规范提出的新要求。

三、行政伦理与政治伦理

由于政治与行政的不可二分性,决定了政治伦理与行政伦理在研究领域的交叉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要通过行政执行来达到实现的目的。而政治伦理是政治领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既是政治的伦理也是伦理的政治,或者说是政治现象中的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行政伦理是政治伦理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也是政治伦理实现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学术界不仅把对行政伦理的研究总结为中国政治伦理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之一,还看作是政治伦理理论和政治伦理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显然,学术界是把行政伦理划归为政治伦理实践研究的领域,并成为政治伦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就行政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内在区别并未做出具体说明。

首先,行政伦理与政治伦理属于不同的学科。“政治伦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从学科来源看,政治伦理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而行政伦理是伦理学和行政学交叉研究领域,两者的学科渊源不同。虽然政治学与行政学存在交叉研究领域,但行政不等于政治,行政学也不完全属于政治学的子学科。“行政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尽管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但是政治却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是政府行政部门所管辖的事务,或是政府官员推行政府功能时的活动。所以,“人们很可能因为现代公共管理与国家政治和政府权力运作之间的密切关联而把公共管理伦理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伦理,或者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把公共管理伦理理解为一种技术化的政治伦理。”这很容易引致模糊和泛化行政伦理范畴的危险。而且,界定行政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政治伦理,也只是依据政治性这一个视角出发的,如果以此把行政伦理归于政治伦理的范畴,实属偏颇。

其次,政治伦理和行政伦理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政治伦理的功能就在于为政治价值的建构提供必要的道德论证。政治主体不仅会形成一种普遍性的政治价值,而且也会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审视、选择并确立最适用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这主要论证了政治伦理是回答政治的价值合法性和正当性,要求完成政治伦理有关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问题的道德考量。而公共行政对科学管理技术有着明显的依赖性,也就使得行政伦理具有工具性价值和公共性价值。这不仅是对行政现象和行政问题本质和规律的揭示,还是对行政价值的不懈追求。那么,行政伦理以调和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为己任,寻求工具性价值和公共性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共同维系着行政伦理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政治伦理与行政伦理追求的目标不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的获得、运作与维护,其过程带有强制性、阶级性。在既要保证政治目的的实现,又要保证政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势必会产生权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所以,对政治伦理的问题探讨实质上就是对政治权力道德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在哈贝马斯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政治权力得以自我辩护并可以获得道德认同的问题。政治伦理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是权力与道德矛盾的调和产物,是依托于道德规范或原则建立起来的德化统治,或者说是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类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应该定位在发展社会民主和确保政治稳定上,其研究的意义是使政治价值理念得到具体的落实,希望建立一种符合伦理原则的政治,造就一种与政治伦理相统一的合理的政治生活。而行政伦理通过调节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应然性要求和伦理性规范,使公共行政整体构建和运行来保障公共行政价值目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既是对行政人员做出符合行政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行为的保障,亦是对实现行政价值正当性的说明。职是之故,行政伦理的全部意义在于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避免恶劣的、错误的行政道德,制定优良的、正确的行政道德,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行政价值。

四、结语

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分属于行政领域的不同研究层面,行政伦理高于行政道德;行政责任是行政学和行政法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包括行政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一种广义的责任,行政责任伦理是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法的共同研究领域;政治伦理是政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追求政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以解决政治权力中的道德问题为目标,而行政伦理是工具性价值和公共性价值的统一,以实现行政价值为目标。这不仅能更好地界定行政伦理的研究范围,还能进一步确定好行政伦理的含义。简单地说,行政伦理是以研究行政道德为主要内容,具体是指行政主体(个体、群体或是各级行政组织)通过与行政客体(领导、决策和执行等一切行政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实现行政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行政行为的应然性道德规范和准则。

【责任编辑:胡炜】

作者:李芬芬 陈建斌

第三篇:基层政府行政决策中行政伦理失范原因探析

摘 要:从行政伦理的视角出发找出基层政府在行政决策中失误的原因,并分析了导致其在行政决策中行政伦理偏差的主要表现为服务理念的“主权当政”、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最后指出了行政伦理偏差为行政决策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行政伦理理念,为我国基层政府在行政决策使行政伦理发挥其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行政决策;行政伦理;失范;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其行政决策直接作用于基层人民群众,并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基层政府作为连接上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其行政决策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行政决策的成败也关乎着整个社会工作的成败。因此,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中,从行政伦理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基层政府行政决策问题就显得必要而紧迫。

1 基层政府行政决策失误中行政伦理的成因

行政伦理价值观作为公共决策的一个基础,它影响、制约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活动,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基层政府决策失误中,其行政伦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决策主体的“官本位”思想。基层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公权滥用的现象。基层政府在法定决策权范围内出于不正当、不合法的动机而背离客观实际和国家法令所作出的行政决策。二是基层政府行政决策外部环境的行政伦理偏差。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与决策主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序直接制约着决策主体的价值观。同时,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决策主体价值取向的紊乱。三是整个政府组织体系的“官僚化”。在公共利益实现最大化的过程中,公共权力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性,是一种为人民利益实现服务的工具。然而官僚制使公共行政成为彻底的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工具,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官僚制作为统治制度来看待的,依然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在这里,权力成为角逐的对象,在公共领域出现某些官员行政目标的异化,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赋予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变成了一些人实际追求的目标。

2 行政伦理失范的危害

公共行政本质所蕴含的伦理价值是行政体系存在合法性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合法性程度取决于其伦理价值与公民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间的趋同程度。在追求效率目标下,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固有的伦理秩序被打乱。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对撞,使原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公务员来说变得更加模糊。一是失去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任何政府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包括法治、效率、择优、专业分工等衡量标准,但衡量合法性最重要的就是获得和保持公民的信任。现代社会,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支持和信任,是以政府充分理解、尊重和实现既维护公民的利益、权力资格和权利地位为交换条件的。二是失去政府的权威性基础。政府权威具有公共性和合理合法的强制性特点,它总是深深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代表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民众授权并受法律约束的政府。因此,政府权威的基础来源于民众对政府的认同与支持。三是失去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如果公共行政由于一些人为的或者体制建设上的缺陷,导致与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之间有所偏离,那么公共行政的进程就会遇到阻碍,使政府的服务效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 优化基层政府决策中行政伦理观

(1)行政伦理制度化。行政伦理制度化主要是指人们将行政过程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并强调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指向是从制度方面解决行政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为人们将行政过程本应追求的伦理要求制度化,并在具体的行政过程得到执行和遵守。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主要途径就是行政伦理的法治化,也就是通过立法程序将一定的行政伦理以法律、国家意志的形式明确表现出来并使之具有法律的效力。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行政伦理失范问题共同的趋势和通行的做法。

(2)行政决策主体的培育。作为在行政领域占据着行政职位的行政人员,是具有双重人格的。除了具有作为经济关系中的一般人的物质追求外,因其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职位,还具有“公共人”的人格。由于处在行政领域,那么行政人员就不能被视同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通过培养和强化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通过内心价值观和伦理准则的作用,调整行政人员的行政和伦理行为。

4 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政府公共决策是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公共决策也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主要形式,公共决策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质量和效率。公共决策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远。要使基层政府做出公正、公平的决策一定要从伦理的角度对政府决策者进行主观上的伦理规约。

参考文献

[1]丁文宏.当前人生价值观念的嬗变、成因和对策[J].咸阳师专学报,1996.

[2]于兆波.立法决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伟.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王人博.法制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山版社,2005.

作者:张丽涛

上一篇:环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技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