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2022-09-11

目前, 品德与社会课已经逐步在小学开展。随着这几年对新课程有关精神的不断学习以及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断深入, 我认为,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重在一个“开”字, 即不仅在教学空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方面要体现开放性, 而且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的眼界开放, 只有如此, 才能很好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1 开放的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 社会生活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教学空间的开放, 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 而应该走出去, 引进来, 由教室向校园、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开放、延伸, 与生活、社会这一大环境紧密联系。

在教学《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不能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要让教学空间由课堂向社区开放, 让学生走出课堂, 亲身去感受。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深入到社区之中进行调查, 收集信息。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己生活的社区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采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看到的社区并介绍给其它同学。学生可以采用画画的形式, 也可以拍照片、摄相、做访谈记录等等, 给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所感受到的社区。这样, 学生所了解的, 所学习的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社区, 是他们所需要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成人眼中的社区。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关注儿童,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同时, 教学空间的开放还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 注意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成果, 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2 开放的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的文化, 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广阔的社会才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 教材不仅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而且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要开放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而不是仅仅依赖教科书、课堂、教师。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 不仅仅停留在教师认真的教教材上的有关知识, 学生课下收集各种有关交通的资料信息, 还可以把交警请进课堂, 让真正的行家来对学生进行交通知识讲授。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由于新鲜而兴趣高涨, 由于好奇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同时交警专业的交通知识, 权威的可信度, 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解, 都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很好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另外, 生活中一些鲜活的真实事例也可以做为教学资源用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比如教学《友爱残疾人》时, 引入真实事例“篮球女孩的故事”。通过真实的录像画面, 感人的背景音乐, 触目惊心的情景,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残疾的不幸, 以及社会的友爱。从而达到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并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指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大大地利用电影、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教学资源。如要让儿童了解祖国和地区历史, 让他们参观博物馆会取得最大的效果;要让儿童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品质, 一场小电影的作用远远大于几堂课的教学功效。

生活和社会是开放的、无限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资源也是开放的, 用之不竭的。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我们要开放的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做到胸中有数, 优化利用, 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 开放的师生关系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放开传统的师生关系, 改变教师单一的教授者的形象。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再是一种长辈、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 而应是双向的交流。师生应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补充。在这里, 教师还应是与学生平等的活动参与者。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平等、和谐、愉快、开放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更加愉快地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合理购物A B C》时, 教师设计模拟购物的情景活动进行教学。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站在一旁的活动指导者或者是旁观者, 而是参与到活动中去, 作为一名售货员与学生一起去探讨购物的学问。当“顾客”对商品有疑问时, “售货员”彬彬有礼及时周到的对“顾客”进行解答;当“顾客”要买商品时, “售货员”热情的为“顾客”结帐收费;而当“顾客”发现了“三无产品”需要退货时, “售货员”又百般刁难, 不想退货;当“顾客”要拨打“12315”时, “售货员”又无奈的主动退货。“售货员”与“顾客”的平等对话, 使整个活动呈现出一种愉快平等地双向交流,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和快乐,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放的开自己的思维, 对购物的已有经验和突发的购物智慧也随时喷涌而出, 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梳理、点拨, 去伪存真, 购物的学问就这样轻松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4 开放学生的思维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还要注意做到打开学生的眼界, 也就是开放学生思维,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到一个小圈子里。品德与社会课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 与生活、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综合课程, 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一个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放开, 让学生的思维“开”出智慧的花朵。

比如教学《我是谁》, 这一课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不仅是我, 还担负着各种社会角色。对父母而言我是女儿 (或者儿子) , 对爷爷奶奶而言我是孙女 (或者孙子) , 对老师对社会而言我是学生、孩子, 对祖国而言我还是未来的建设者等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 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家庭的角色上, 还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曾经有位教师出示一组照片, 分别展示了自己作为女儿、妈妈、妻子等角色。然后, 学生开始发言, 所有发言的学生都在介绍自己的角色, 所有的学生都停留在家庭角色上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打开, 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家庭角色上了, 没有发散开来。如果教师在出示那一组照片时加入自己社会角色的照片, 我想孩子们的思维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家庭角色上了。因此, 在教学中, 开放学生的思维不仅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而且对于学生生活性、社会性的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也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只有做到多方面的开放, 我们的课程才能有效地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 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才能做到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他的教学应重在一个“开”字, 即不仅在教学空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开放性, 而且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的眼界开放。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空间,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M].

上一篇:基于云桌面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研究下一篇:浅谈语文课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