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2024-04-28

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 “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 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篇2: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从小树立科学的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教意和对地球的热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是地球的居民,谁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生:圆的,球体。

3、设疑:可人站在地上,却感觉到它是平平坦坦、方方正正的,如果按你们说的形状,我们应该随时会歪倒,我们的教室也会向一方滑去,那太可怕了!同学们的观点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4、板书:《蔚蓝色的地球》

二、知识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

1、关于“地球的形状”,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了,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①生说一说。

②介绍最初猜想的地球样子?

2、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渐渐对“天圆地方”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对地球的形状提出了新的观点。

3、直到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才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95页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①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③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师小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球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的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了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追求科学的探索精神。

4、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

生:……

5、小结:地球的形状是圆的,它只一个不规则的形体,人们之所以站得稳,原因就是地球引力的作用。

(二)地球的大小:

1、师:在弄清了地球的形状后,想不想知道它有多大呢?

2、了解最早测量 地球大小的人及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93页你知道吗?)

3、生说一说地球的大小。

4、你还能用其它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小吗?

5、观察地球的全貌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地球上蓝色是大海,陆地是黄色的,白色的涡流是云彩。

(三)祝福地球

1、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那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祝福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生说一说

2、闭上眼睛,许个愿来祝福我们可爱的母亲。

3、想知道老师许下的愿望吗?愿每个同学的愿望都能实现。

篇3: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一、回味情境教学的“尴尬”

1.在一次全县的公开课展评中, 一教师在教学《我敬爱的老师》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敬仰之情, 课前自己搜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 (甚至有好多为学生、为教育献身的老师) 的图文资料, 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位位优秀教师的事迹, 还利用滚动字幕打出许多已经为教育事业献出生命的教师名单, 在深情而又悲壮的《感恩的心》的音乐渲染下, 时而激昂、时而哽咽, 最后泪流满面……可学生却一脸茫然, 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老师期盼的眼神顿时写满了无奈与尴尬……

2.“画出自己心中理想学校的样子”, 教师一声令下, 我们的学生只有拿着彩笔, 在一张白纸上没有目的、没有构思地涂着什么。走近一看, 学生心里的学校的样子只是一排楼房、一个操场、一杆升旗杆, 真的很苍白、尴尬。

二、反思情境教学“尴尬”的背后

1. 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失去了对教学资源提前知情的权利。

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为学习主题内容或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了让学生的经验更加丰富, 对社会生活有更广更深的认识、更高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教师要让学生接触、观察、体验他们未曾经历、未曾听说的社会现象、社会事物。比如, 在教学《我敬爱的老师》一课时, 教师应该提前让学生走近生活中的广大老师们, 留心观察老师的每日工作, 处理班级事情的辛劳, 回忆整理自己与老师难忘的故事, 甚至走近那些远离我们而有感人事迹的老师们……也可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敬爱的老师的了解情况, 这样当教师创设情境后, 学生对这些信息早已知情, 就有展示的欲望、有不吐不快的要求, 面对教师的情绪宣泄、情感迸发, 他们会被轻易地感染, 触动, 从而一起走近教师, 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平凡、可爱、可敬之伟大。这样创设有效情境才会把学生带到一个多样、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收获知识。

2. 外围环境的缺失, 是学习课堂“尴尬”的诱因。

如在教学“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的样子”一课时, 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学生画出了自己学校最真实、最原始的样子是不够的, 这些农村学生理想的学校就真的只是这样吗?老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近兄弟学校去看一看。当走近实验一校, 看到的便是乡镇学校学生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样子。最显眼的是教学楼大厅里的滚动电子版, 多角度呈现知识信息、行为要求及温馨的师生共享的“心灵鸡汤”……如果我们的学生只凭空想象, 是无法想象这样的情境, 所以当我们的自身环境不能提供最有效的教学支撑时, 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都走出去, 走进我们需要的氛围, 感受那种氛围, 哪怕只是短暂的触碰, 我们的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人的情感是依循“环境—情绪—情感—情操”的过程发生、发展的, 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倘若没有平时情境体验的积累, 就达不到最终的乐学效果。

三、逆袭“尴尬”, 实现情境教学的高“效价”

1. 慎设问题。

课堂中, 教师的问题盲目、过大或过小、没有价值、情境创设一片混杂, 缺少目的性等现象最为普遍。情景的创设要充分依据教学目标,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 不能盲目创设, 虽然课堂上看上去很热闹, 但实际学生没有真正体验, 只是一笑而过, 或是盲目跟从, 没有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 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 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本的, 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领域, 结合学生与家庭、学校、自我不断地创设问题, 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 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 让学生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体验参与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 绝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如果学生没有参与, 就很难体会或领悟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 甚至游离于教师的课堂。

3. 营造氛围。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在“情境”中,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或“顺化”新知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和行为的落实的过程。情境问题的价值往往是多元的, 情境背后具有多层次、维度的意义。要充分利用教学情境, 深刻剖析其多层次内涵, 深刻分析多维度的意义, 深刻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 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筛选有效信息, 强化对事物的认知, 做到营造氛围的同时兼顾课内课外。

篇4:《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一、教学结构方面

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展开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的课程。因此得知:生活在某一方面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良好生活方式为目标。因此本文将小学课堂分成了三线、四面,也就是三条轴线与四个方面。

1.三条轴线包括小学生与自我、小学生与社会、小学生与自然,(1)小学生与自我。这是对小学生生活的回归,是以小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开始的,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出了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学习与生活的权力;(2)小学生与社会。这一条轴线的目的是引导小学生认识社会,体会到个人是离不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树立为公共服务的思想,做一个关注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好公民;(2)小学生与自然。这条轴线是培养小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活中时刻做到爱护自然。

2.四个方面指的是: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健康安全是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是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责任心与爱心则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动脑筋、有创意是对小学生提出了一种要求,让他们沈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自身对社会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元素,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设计出完善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所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更加生活化。

另外,课本中的内容固然能与小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缺乏时效性,教师无法有目的的来扩展课本知识。例如课本中讲到的孝敬父母,书中会降到一些方法,例如给父母洗脚、捶背等,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把这些内容付诸实践;再例如书中讲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当今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仍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努力打破课本的局限。

三、教学形式方面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时不能太过单一,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思维形式也各有不同,没有对生活有一种系统的认知,因此课堂要按照小学生的思想而设计,还原出生活的本来面貌。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识事物仅限于直观层面,眼睛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去应到学生认识全面的社会,將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讲到交通规则时,学生对文字的记忆不深刻,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了解“红灯停,绿灯行”,并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所以说该怎么做。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问答的形式串讲课本知识,加深学生记忆。

四、教学策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读的教学方式,先由教师把课本内容读一遍,学生听一遍,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也有的教师讲课不联系生活,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失去了知识的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课本内容已经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无需再挖掘生活元素了,照本宣科的讲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到《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外,还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合作。

五、教学目的方面

小学《品德与社会》主要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让学生学会应用课本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知道,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体会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让学生掌握生活品的知识;另一部分是让生活品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也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目标与具体实践目标,其中后者为教学侧重点。因为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要回归生活的,教材都是偏理论,不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就要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指导他们进行生活实践。归根结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安全地生活,例如在讲到《我掉了一颗牙》的时候,先让学生讨论掉牙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些真实的感受来讲述课本知识,让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教学效果会更好。

生活化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发挥课堂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5: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去感受地球与人类的关系,:重点学习第一模块“美丽的山水”。

在“美丽的山水”这一板块,教材仅仅安排了几幅图片和一个交流活动,毕竟山水是要靠眼睛去欣赏的,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多次接触过自然美景,所以这一板块中,老师和同学们从家乡的风景到世界风光的照片等等都准备了好多的材料,所以不管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都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感受地球景色的美丽的同时,能初步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哺育之恩,并注意保护环境。【教学目标】

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美丽的山水,感受地球之美。【过程与方法】

交流美景图片,感受地球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之恩,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二、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地球的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地球之美,运用科学方法探索地球的美好与珍贵。以及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引导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让学生们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

1、家乡山水照片、世界美景照片。

2、制作《地球哺育了我们》的课件

学生:搜集家乡、中国、世界美丽的山水的图片。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1课时

第一板块:美丽的山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小段视频《宇宙中的地球》,来展示宇宙中地球的独一无二的独特地位和地球鸟瞰图,同时配以讲解: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唯一有生物生存的星体。地球给予了人类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地,洁净的水源、富饶的矿产…

2、再播放地球地形地貌的影像,继续讲解:巍峨壮丽的山峰,冰雪茫茫的极地,广袤无垠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神秘的海洋…地球如此多娇,又是那么的迷人。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组图片,去领略地球的美丽。

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家乡的美丽山水的照片,可以谈自己对美丽知识的了解,可出示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还可出示自己收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介绍。(无论学生表述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2、课件出示中国、世界最美景色的图片,(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地貌,包括了瀑布、冰雪、云海、奇峰、戈壁滩、草原、森林、大海等),介绍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3、小组合作把最美丽的几幅图片拿出来,在班上展示。(无论学生表述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4、大家的图片张张都很美丽,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竟然是如此的风情万种,美妙绝伦。学生自己做小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各地的美丽风光。一位同学去了杭州,一位同学去了泰山。

5、根据上学期学习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中讲的一山一水,联系到黄河,在讲课本上提到的黄河的源头,并展示黄河源的美景照片。

6、通过小谜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出新疆,并由学生想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7、你自由组合学习伙伴,针对课本上提到地形和名山大川在组内进行交流。

8、选出优秀代表带领大家集体宣誓

四、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美丽的山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陶冶了我们的的情操。但在社会上也有不少给美景造成伤害的事情,这些事情也损害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我们六年级二班的同学应该怎么做呢?

对,做环保小卫士,洁净我们的环境。对,做护林小卫士,保护我们的树木。共同宣誓,请班长管海任同学带领大家宣誓。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

1、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可我们身边的美景却十分有限。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进行环球旅行,那你改怎么样安排行程呢?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世界地图和各地著名景点,制定旅行计划。

2、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旅行路线,并说明这样安排的原因,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小结:要多点地理知识,熟知世界美丽风光所在地,才能设计出一套理想的环球旅行方案。

六.课后拓展:

1、游览家乡美景,以“美丽山水”为主题画一幅赞美家乡的手抄报。

2、写一篇介绍家乡美景的导游词。

【板书设计】

1、地球哺育了我们

美丽的山水 家乡

山 美 水

篇6: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学反思

执教《多彩的节日》一课,我遵循了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在小组展示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说、敢说。

课一开始,我由谈话直接引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这学期度过了哪几个节日,然后说一说哪些是传统节日,另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样导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打好了基础。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哪怕只是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这一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空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按照学习提示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空间,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中,我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补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

教材中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依靠课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够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我让学生课下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并做整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的资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从网上收集来的,同时收集了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如粽子图、赛龙舟通过U盘交给我。我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并在课堂的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一边口头介绍一边点击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上一篇: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申报工作流程下一篇:供需对接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