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浅析

2022-09-10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中华民族腾飞关键在于各种人才的创新能力, 而大学通识教育是特别适于发展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人文通识教育严重欠缺, 大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1 高职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在指导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习惯于独立思考, 连一篇规范的毕业论文都写不出来, 即使经过多次详细指导, 依然不知如何选题、构思及组织材料, 只会抄袭他人观点和论据, 独立思考及研究能力极弱。论文中错字连篇, 曾有一个毕业生把澳大利亚四个字当中的三个字都写错了, 让人啼笑皆非。可学生自己却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都懒得改正。很多老师都有同样感慨: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注重人文教育, 是传统外语专业一大特色和优势, 然而,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外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逐渐淡化和弱化, 功利主义成为教育指导原则, 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大衰落。国民中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无责任倾向、虚假化倾向日趋严重。

总体看来, 在相当一个阶段, 我国外语教育由于学生入学水平低下, 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 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例很小。此现象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尤为明显, 导致此类学生人文基础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 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高职英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专业训练, 导致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学生差距较大, 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技能课为框架的课程体系的弊病, 在于它在整体上偏重技能训练, 轻视知识吸纳连贯性, 缺乏学术内涵和深度, 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求知欲和学术潜力发展, 使已经饱受应试教育压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受挫。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较强, 而人文价值体系较弱, 学生不能从所学知识、技术和所从事工作中体味出其人生涵义, 将劳动仅仅视作枯燥的谋生手段, 综合素质很差, 不适应21世纪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据了解, 我国职业人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面素质差, 不适应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新需要。

2 加强高职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重要性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有普适性, 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追求, 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推行通识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 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 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 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能力、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关涉人的培养, 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焦点问题之一。相对于发源地美国而言, 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还是新生事物。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强调用通识教育激励创新。其真谛是发扬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自由, 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能力,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摆脱偏见、迷信和教条主义束缚, 培养有教养的人、合格的公民和未来的领袖。其目的是开发宽广的才智及严格思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情况和新挑战、用不同思考方式发展思辨能力, 从多种角度理解问题;培养合作精神:把自己看作更大群体的一部分, 无论本土还是全球群体;利用自己才华让别人受益等。他指出, 学生只有做到能够吸纳新信息、通过思辨得出新结论并清楚表达个人观点, 才算做好一定准备。在才智方面, 具有如此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学生, 比起那些经训练掌握了专门 (不可避免走向老化) 知识体系的人, 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并进行创新。

美国的职业教育不单重视职业训练, 还重视专业教育, 充实现代技术内容, 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外, 还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以便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及应变能力, 更好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变化要求。

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已写进我国教育部政策文献,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

3 加强高职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对策分析

培养外语人才不应只考虑市场需求, 更应考虑大学教育根本目标。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放在首位, 反对片面的市场需求决定论。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应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或通用型英语人才。通识或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文通识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基本共识。进一步加强人文通识教育, 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必须改革现有教学理念、教育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

3.1 遵循人文通识教育办学理念

超越过于职业化取向和着眼于短期办学效益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3.2 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及模式

许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既不博古也不通西, 知识面非常狭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外语专业课的学习) 。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促使学生重知识轻素质。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主要考查其纯记忆性质的知识面, 这只能助长浮夸取巧的学风。目前国内教学更多地关注考试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完全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使得学生素质较低, 能力较差。要弥补学生能力缺陷并提高其素质水平, 应打破应试教育模式。

3.3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批判能力开放思维方式培养

提倡技能课程知识化, 知识课程技能化:在英语技能课程教材选用和课文讲解中融入人文知识拓展, 而在人文知识课程教学中又融入英语听说读写译训练, 全面整合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以人文意识进行学科建设, 以适应全球化、国际化大背景及国内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新形势对外语人才培养新要求。

此外, 应努力打破应试教育模式, 注重批判能力培养和思想境界提升, 注重学生追求真理精神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 重视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重视讨论与辩论, 为学生今后探求知识、服务社会和发展自我奠定深厚基础。

雷文认为:总体而言, 教学方法比课程设置更有用。他指出, 在美国, 传统机械性学习方法在20世纪中叶已被放弃, 今天强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体创新教学方法包括:教授邀请学生提问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看法一定权威) ;鼓励学生课堂参与;将高层次课程设为讨论课, 学生课堂演讲要经过教授和其他同学严格评定;书面作业和考试鼓励学生做出独立评估。

然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很困难:中国学生“不敢、不会、不爱”提问题, 许多大学教师不适应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对比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在一直有尊师重教风尚的中国, 学生怀疑老师确实很难, 但必须迈出这一步。应逐步改变作业和考试形式, 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 才能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吸纳到自身认知结构中去。

3.4 注重并不断加强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观念, 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培育国际视野, 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21世纪将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需要, 也使学生终身受益。

3.5 不断更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

进入21世纪, 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 由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 这是产生于知识经济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革。

素质本位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 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会工作, 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 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 有能力做好工作, 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 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对企业的调查表明, 他们更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发展, 而不仅仅是职业能力水平高低。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 应注意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 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 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在强调实践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因为技术只有体现出人文性才能被接受和使用。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体现人才培养两项最基本要求:一要唤起学生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感;二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 使其放弃急功近利求学观念。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背景下,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等各种能力和素质尤为重要。

摘要:现行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人文通识教育严重欠缺, 大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 从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应遵循人文通识教育办学理念, 超越过于职业化取向和着眼于短期办学效益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全球化、国际化大背景及国内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新形势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人文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5) :245-246.

[2]  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 2006 (5) :254-256.

[3]  乔连全, 殷小平.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1) :13-15.

[4]  王川.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3) :61.

[5]  曹顺庆.中外打通, 培养高素质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1) :19.

[6]  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 2005 (36) :7.

[7]  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语界, 2006 (5) :79-80.

[8]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6 (8) :3-4.

[9]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15-18.

[10]  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简析水电站双向门式启闭机安装工艺下一篇:“教”与“学”转变建设智慧机房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