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整合思维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跨界整合思维范文

跨界思维

历史学习中的跨界思维案例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历史学(师范)二班

姓名:张朝阳

学号:222013313011087 从文学的角度看,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学习中的文言文,古籍诗词,经典人物故事等,都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源头。

从政治的角度看,历史学习中有许多的政治原理,定义。例如说通过各国政治制度,国家的建立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可以学习到一种或多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内容,加深理解。

从地理的角度看,历史学习中有许多地图,例如战争,政治形势的进程等,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历史学习中各种人物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的心理变化描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境况,再对心理学加以学习,能加深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篇:跨界思维带给教育怎样启示

作者:紫小涵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15-01-14

有数据显示,2014年被冠以全国性的教育论坛超过了1200场,也就是说,每天都有3个以上的论坛在同时拉开帷幕。更值得关注的是,以新媒体、第三方智库甚至其他行业为主办方的论坛大行其道,超过了任何一个年份,悄无声息中,一大拨业外族群穿越边界走进教育。

诸多积重难返久医不愈的教育沉疴,也因此迎来了跨界思维互联互通的新机遇。

无须多说,单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跨界思维,就向教育变革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渠道。

首先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用户观:把学生看作用户,研究他们的深度需求。

很多企业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客户概念,优先考虑的不再是产品和利润,而是把用户需求和如何黏住用户作为公司的重大战略;他们也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只关注大客户的习惯,转而面向一个个"最细胞"的用户;他们还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中一次性交易的短期行为,转而试图与用户成为终身朋友,进而希望与之长期合作,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

这样的跨界思维方式,恰恰是校园里极度匮乏的,如何松一松抓分数、抓教育GDP的那只手,让教育者的眼睛不再仅仅关注教育的"利润"?

当我们把学生看作用户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在意他们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才会扎根课堂;师生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适切的课程产品才有了可能,师生平等的校园生态才会自然显现。这个时候,真实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其次,O2O学习模式:重新定义学习和学校。

无论我们是不是愿意,也无论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以线上线下学习相融洽的O2O学习模式已经来到了孩子们中间。

线上学习的市场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线上平台强有力的黏性,而游戏化便成为平台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当线上的学习因为好玩而模糊了学习和游戏的边界的时候,学习和学校都必须重新定义。

当孩子们带着线上的体验走进传统的教室时,也必然带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渴望。他们不会喜欢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的学习生活。因而,如何让学习变得好玩,以游戏化的思维解决长期困扰我们教学生活的顽症,是我们绕不开的选择。

第三,跨界思维:教育者内心要装着全信息的孩子。

互联网时代,当人取代商品成为所有信息的核心节点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跨界知识储备。一个"个体"或"学校"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越密,你的价值就越大。这种关联性向我们教育工作者猛击一掌。

本来,我们的教育就是特别讲究联系的,不仅包括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包括各领域之间的联系,然而不幸的是,分科教学画地为牢,恰恰让我们常常失去这样的关联。

育人本是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能产生教育效应,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痛心疾首。

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和精神成长,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如此系统地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关联性模型。教育,依然靠的是零散的经验和想当然的判断。

基于移动互联的跨界思维,让我们为之一振,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转化为信息,任何信息都可以相互关联,任何信息的关联之中,都可能生成意想不到的观点。

留意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动。喜怒哀乐间,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酸甜苦辣中,欣赏他们果熟的欢笑。把学生们的一切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间,每一位教育者的内心都装有一位位全信息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进入理想天地。

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超越之前思维的局限,突破传统工业时代那套讲究程式、严密、控制的思维模式,寻找到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甚至重新审视自我,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

第三篇:互联网跨界思维注意什么

目前来说,各行各业都流行跨界,似乎跨界就能胜利。不过跨界思维中的整合这一核心是大家都认同的,资源人脉以及思想的整合可以给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康师傅跟爱奇艺合作、大众跟天天飞车合作,如此之大的跨领域合作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各类创新性的跨界合作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启发效果。在网络营销中也可以将跨界思维融入其中。想要很好的应用跨界思维,首先要了解别人是如何做的,这样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帮助我们更快的获得成功。跨界思维从本质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资源互换,大部分是以用户群体的资源共享来达到的,可以达成双赢的局面。

这里蓝迈就跨界思维的应用介绍几点注意事项:

一、覆盖人群要广

如果要达成合作,首先一定基数的用户群体是要保证的,否则就没有了合作的意义,即使双方都想要达成一定的目的,没有基础肯定是难以带来效果的。

二、用户重合并非很大

双方的合作建立在用户群体有一定差异的前提之下,因此过多的重合会使得合作效果大打折扣。很简单就可以理解,双方合作都是想要开拓新的市场与客户群体,但是如果彼此间的客户群重合较多,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三、共赢

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可以大家都获得一定的利益,如果能够各取所需达到目的,双方的合作才可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不是一方大的获益而另一方基本见不到收益。

四、用户群体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双方的客户在某些特点上具有共性,这样来说对于双方都有了合作的意义,例如经常网上看视频的人泡面吃的多,而经常吃泡面的屌丝又是视频网站的常客,因此就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资源互换而尽量不要金钱参与

双方的合作最好是以双方的用户、产品、资源等的互换,例如在自己的平台上做对方的活动广告、赠代金券等引导客户,而不要牵扯到费用。

以上的要素达成可以算是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大家就可以参与跨界合作这一先进的合作机制来带给企业新的变化。互联网营销领域作为目前各个企业的宠儿,跨界合作进行的更是如火如荼。蓝迈科技,给您带来最新互联网资讯。

第四篇:论跨界思维下木雕造型语言的延伸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家将构成世界的元素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来自于这几种元素的变化转换。由此看出,木元素早已扎根在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中。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木材的获得相对容易,在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劳作将木材转化为各种形态的物品,于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被加工后的木造型。木雕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它是以各种木材为材料进行雕刻的立体造型艺术,通过对形体赋予一定的意义体现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在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中,木雕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汉唐时期遗存下来的木雕牛、马等动物造型,到宋朝的神仙宗教造像,再到明清的各种结合了一定功能的器皿、家具的木雕造型,都能体现出古代木雕艺人的出色艺术造诣。

一 木雕造型语言在现今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存在问题。

当今,中国古代的传统木雕造型语言主要以民间工艺美术的形式延续和发展着,同时,在学院雕塑艺术中也能看见木雕造型的身影,另外,现代设计中的以木造型为载体的产品设计也体现出了木元素的视觉特点。这三者属于相近或相关的领域,木雕的内涵在其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且都在各自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间木雕的造型装饰性强,思维模式较固定,形式创新不足

由历史发展所积累起来的传统民间木雕行业,它们被归纳为工艺美术创作的范畴,其木雕产业发展呈现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并创作出了大量的木雕艺术品。比如,蜚声中外的福建莆田木雕、浙江东阳木雕影响力巨大,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在这些木雕作品中,大多以传统的造型语言雕凿出装饰化的形象,寄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雕刻技艺、题材形式等影响木雕造型的因素通过师徒继承的途径代代相传并缓慢发展下来,带有很明显的可识别标签。在笔者看来,通俗的思想情感和装饰性是其一大特点。民间木雕创作大多以叙述性的描绘表达真善美,所以其造型的具象描绘特征较显著,但这种造型又区别于西方写实雕塑体系下的客观严谨的形体,而是具有东方美学色彩的形象概括。由于民间木雕技艺的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使得相关创作者的思维模式相对固定、单一,在创新的道路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二)学院木雕造型注重精神性表达,社会影响力不足

木雕艺术创作在专业艺术院校雕塑学科的艺术实践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全国八大美术学院通过开设了木雕课和成立了木雕工作室来研究木雕造型的可能性,以人像、头像、生活场景为表现对象的木雕作品较为常见,体现艺术家生活的记录、情绪的表达和精神的追求。这其中,涌现出许多造诣颇深的雕塑家。比如雕塑家徐光福的乌木雕刻作品,运用雕凿时所产生的凿痕肌理与的意象化的人物形态创造出极具情感表现力的木雕形象。雕塑家何力平的“鬼城系列”木雕作品,将自身对生命、自然和爱的理解融进了木雕形象中。而雕塑家洪涛则是运用抽象、意象的木雕造型表达对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的批判性思考。青年雕塑家杨恒清用精湛的技艺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总体来看,专业院校更偏向于用木雕造型进行艺术观念的纯艺术实践,精神性的表达是其关注的重点。在这些案例中,可以感受到来自西方写实雕塑体系中的造型素养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写意精神的熏陶,作者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木的材质语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学院派雕塑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学院派的艺术家们也在思考木雕艺术的创新发展途径。在受到各种当代艺术思潮以及泛雕塑趋势的影响后,学院的木雕艺术创作也在进行着各种创新尝试,木雕与科技结合,与装置结合,进行动态的演绎来表现精神性,呈现了新奇的面貌。比如青年雕塑家张升化的作品,将原始的机械传动装置与木雕艺术结合,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但是,学院木雕艺术的这种精神性表达经常过于晦涩,使广大观众无法充分解读,无法与观众有效互动与交流,因而很难在这个社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三)现代木艺设计的功能性造型时尚、简单,形体语言相对平庸

区别于学院雕塑和传统木雕,在现代设计领域里的木艺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木雕造型。这种融入了现代审美特点、时尚潮流元素的功能性造型,因其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木质造型的耳钉、抽象几何切割的木质吊坠、木质简约挂钟、木质笔筒、木质储物盒等,它们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区别于木雕艺术纯形式的唯美造型,木艺产品的造型由于考虑因素更多因而更难把握。这些木艺产品设计由于将功能性放在了首要位置,造型的艺术性发挥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毕竟木艺产品本质上不是单纯的艺术品,造型的创意灵感是在客观限定的范围内实现的,这更像是一种博弈,设计师在这种有限条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导致造型的因素在功能、结构、材料、工艺、技术等因素下很容易妥协变得平庸,于是造型相对简单、平面化。设计师更趋向于在抽象的造型元素中寻求设计灵感,比如aoppu品牌的纯天然木艺原创设计台灯,简洁美观的造型、几何形分割体现一定的现代审美。而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造型的谭木匠品牌木梳,因其别致的造型设计而出名。创意木玩品牌bamloff以木玩具、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为主。它们将玩具、玩偶以生动简约的设计呈现,体现抽象的艺术感。榉木靓丽的文理,加上现代感的简约造型,成为时尚年轻人的珍藏品。

以上简要介绍了三个领域的木雕造型情况。那么,民间工艺的木雕艺术该如何创新?学院的木雕艺术又该如何发展?木艺产品的设计又该如何提高?笔者认为,建立一种跨界思维模式来考虑木雕造型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思路。

二 木雕造型语言探索的跨界思考策略。

跨界思维的关键因素在于创作者自己。创作者自身的思维具有各自固有的模式,其首先应在心态上应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在创意构思时,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循原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很容易局限在各自的狭小领域里,这就好比一个只拿着锤子的人,习惯于将所看见的东西都变成钉子。而当创作者跨越了眼前的围墙,就能观察到其他领域里发生的相近的事情,寻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更广阔的视角下,民间工艺、现代设计、学院艺术是相互交叉的,而三者在交叉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加强。在跨界思维的影响下,从业者更应该理解它们的这种关联性。笔者认为,木雕艺术的跨界思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以造型语言为基础,尝试题材的多元化探索

在全球一体化步伐的背景中,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木雕艺术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应更好地点缀美化生活。传统题材、当代艺术、时尚设计产品,它们是这一过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就民间木雕艺术来说,题材的选择受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制约,但可以适当脱离宗教造像、民间传说、地方民俗、吉祥纹饰等内容的表现单一性。现今,众多的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也在传统题材上进行构图形式修改,但如果没有将造型思路打开,仍然会觉得缺乏真正的突破。现代设计领域里的美学理念,流行思潮,是否能给传统木雕的陈旧的血液里注入点时尚的基因?学院造型体系的知识能否冲击一下传统木雕技艺师徒相传的局限?这些都值得尝试。在学院的当代木雕创作中,造型语言是其优势所在,木雕造型与科技结合的装置作品不断涌现,在动态的、声光电的演绎中丰富了作品的表达。这时的木雕造型仅仅是观念的承载媒介而已。一方面,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一味地追求观念的表达而忽视了造型的因素,或者将造型仅仅作为观念的承载物来对待,也许会在创新的道路上渐渐偏离最开始的追求美的初衷。而现代设计中的木艺形态可适当借鉴雕塑造型的理论知识,将其产品的形态更加丰富、立体和美观。虽然木艺产品设计有其自身的逻辑,造型必须与功能等限定条件结合考虑,如果其失去了功能,再美的产品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尊重功能性的前提下,对造型进行改良,势必将提升整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以传统雕刻技法为基础

结合新工艺探索造型手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木雕造型以雕为主,通过运用人力对木材进行改造,使之根据预先的构想,发生形体和空间的改变,创造出一个涵盖了人工和自然双重因素的审美存在。传统的雕刻技法在师徒相传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工艺、新手段的出现,木雕创作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造型手段的冲击。从广泛的技术层面,现代化造型手段给予木雕造型语言带来了延伸的可能性。电动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雕刻等新生技术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影响了木雕创作者思维的革新。木艺产品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进行的现代化造型手段的创新经验值得木雕艺术学习借鉴。

(三)以艺术造型的精神性为基础,寻求精神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跨界的思维使我们具备更宽泛的视野,纯艺术和和设计产品进一步结合会是怎样呢?从学院雕塑艺术的木雕实践来看,精神性是其表达的重点,随之而来的是容易不接地气,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交流,进而在社会中造成的影响范围不足。而放眼民间木雕和现代木艺设计,因为带有一定的功能,更能够融入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所以,将精神性与生活性、时尚性结合也许是个新的选择。结合时需要把握分寸,使原有的精神性得以保留,同时增加一定的附加实用功能来迎合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而从木艺产品的角度看,固然实用性的优劣决定了产品的存亡,但是精神性的因素在其中越来越发挥着它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要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产品的精神性探索必须加强。特别是力争想成为国际化品牌的大企业,精神性的体现能使产品的文化性、品牌识别力得到提升,从而扩大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宽泛视野下的木雕艺术可以定义为以木为载体的各种艺术造型实践。这其中包括民间木雕工艺、学院木雕艺术以及现代木艺设计。如何在沟通交流中强化各自的特色,吸取他方的长处,进行适当的改良、创新,以达到木雕造型语言的延伸,这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的智慧。

第五篇:整合思维的运用

09301117

晏晓红

09会计

整合思维的运用 The use of integrated thinking

摘要:成功人士生活的高度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人士拥有的思维:整合思维也是人们需要学习的。整合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可以不折中达到双赢的目的。传统思维和整合思维的区别,使得整合思维更加夺目。人们可以运用整合性思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

Abstract: The highly life of successful people is a goal of most people, successful people have a way of think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It is something most people need to learn. Integrated thinking can help people solve real-life dilemma,you need not compromise and you can achieve win-wi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traditional thinking make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become more eye-catching. People can use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find the perfect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conflictive life.

关键字:成功人士 整合思维 传统思维

Keywords: successful people integrated think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们这个成功人士备受瞩目的世界里,则有了类似的说法:“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失败”。每个人都想跟随着成功人士的脚步,希望成功也可以随之而至。然而跟随着别人的脚步最多也只能成为别人第二,而且在一个环境下有效的举措,在另一个环境下未必管用。成功人士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他们有的是同样的思维。

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愿意而且能够同时接纳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在碰到观点冲突时,他们既不慌张,也不是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一个新思路,即既包含了原先两种观点的内容,又比原来两种观点胜出一筹。这种思考和综合的过程被称为整合性思维。

在上企业伦理学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个两难的道德问题: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铁轨有两条,一条还在使用,另一条已经废弃停用。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到停用的铁轨那边去玩吧,这里一会有火车通过,很危险!”其他孩子没有听从劝告,仍留在原地,於是这位小朋友便自己走到停用的铁轨上„„理所当然的,火车来了,冲往使用铁轨上的那群孩子。假设这个时候,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将被牺牲。相反,更多的幼小生命就此消失。请问这时候你是怎样选择的?

面对这个问题,运用传统的习惯思维: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选择其中之一当作是“正确的”,理所当然地认为另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而当我们强迫自己“二选一”时,我们往往也会把“错误的”观点中正确的一部分给抛除了,这就等于让大脑放弃了寻找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机会。此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整合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可是运用整合性思维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因此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为了省事,都希望避免复杂性和模糊性,力图找寻简洁,明确的方法,我们渴求一种确定性,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的纷繁和复杂,于是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将问题简单化。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不能成功的原因。

而面对同样的问题,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是如何做决策的呢?首先,在确定问题的突出特征时,他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明显相关的因素,而是会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其次,他们会着重考虑多维度且非线性的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再者,他们把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来综合思考,并且分析各个部分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最后,他们会创造性地解决两个对立观点之间的矛盾,并整合出一个更好、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重点。找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你所要考虑的因素。在以上的问题中,做决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要不要切换铁轨?除了切换铁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切换铁轨了之后,两边轨道的孩子会怎么样?火车会怎么样?我会怎么样?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铁道部会有什么影响?孩子的父母会怎么样?没切换铁轨的时候,两边的孩子会怎么样?火车会怎么样?我会怎么样?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孩子父母会怎么样?对铁道部有什么影响?等等。 与做出决策相关的因素很多,而传统思维的做法是:为了降低复杂性就会舍去一些认为无用的因素,甚至一开始就不去考虑某些因素。但是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能会把一些关键因素给忽略掉。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事情也许就只会根据自己所在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例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同学,然后跟他/她打招呼,而同学不理你。也许我们就会想:这个同学怎么回事?跟他/她打招呼都不理,真是傲慢无礼。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想:那个同学也许在想什么事情或者受了什么打击没注意路边的人又或许是没看到我跟她/他打招呼的吧。

而当决策产生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却常常会后悔当初忽略了一些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整合性思考在寻找影响决策的因素的时候,会主动寻找那些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却与决策相关的潜在关键因素。当然,问题越是没有头绪,关键因素就会越多,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越多的相关因素,则越能够把问题看的全面。整合性思考希望复杂,因为越复杂,答案往往就存在于其中,越能从诸多关键因素中整合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是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众多显著因素彼此的关联性。就以上那个问题,为什么废旧的一条铁轨只有一个小孩呢?因为这个小孩子认识到了在正常的铁轨上完是十分危险的,他知道会有火车经过。而其他的小孩子既没有认识到这点,而且还不听劝告。如果我没有切换铁轨,那么火车就会正常进行,然后那一群小孩子就会没命,我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而一群小孩子的父母们十分伤心,一群孩子的父母们会怪罪我,对铁道部门也有影响,可能会有官司的出现,我可能会被迫解职或者惹上官司,一个小孩的父母也许会感激我。如果我切换了铁轨,那么火车就会往废弃的铁轨进行,那一个孩子就会没命,而另一群小孩就得救了,那个小孩的父母就会怪我是杀人凶手,我会惹上官司,被解职,铁道部也会受到影响,而火车也会向不知名的方向开去,火车上的顾客就会有怨言,会投诉,火车上的顾客也许会丧生,社会会有舆论。 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会习惯采用最简单的做法,即找出两事物间直线的因果关系。就算是看起来很明显的因果关系,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都一样敢质疑它的正确性,从多个角度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综观决策架构。当完全理清了决策中各个显著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做出决策了。但是如何决策呢?即使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也要决定很多小的因素。接着上面的例子,无论是哪一种解决方案,都会使我对自己有愧疚心理。我都可能会被解职,我可能都会成为“杀人凶手(直接或者间接的)”,我可能都会遇上官司,我可能会被孩子的父母感谢或者责骂,铁道部都会有影响,社会都会有舆论压力。 怎么样做才能解决这么多的悲剧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所有的小孩都得救,而我也不用被解职、不用内疚的呢?

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将问题拆成很小的因素,然后逐个解决,虽然问题最终是解决了,但是,很可能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可能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本不需要这样来解决。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在决策时,不会先将一个问题化整为零,再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一一解决,也不会按特定顺序解决。他们会看到问题的整体架构,包括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整体,一个决策如何影响另一个决策。他们会把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装在脑子:不会把这些因素打散,让别人分别处理;也不会暂时抛开某个因素,等其他因素都做出决定后再来考虑。 最后,就可以形成解决方案了。就上面的问题而言,我可以跑过来告诉那一群小孩叫他们走到废弃的那条轨道上。我还可以大声告诉他们:走开,火车来了。我还可以想办法让火车停下来,例如拿条醒目颜色的布条让列车员看到,可以及时的停下来。

通常,我们会接受一个争议较少、较为折中的方案,这样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意见,看上去也好像是最佳的选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由于渴望将事情简化,以致忽略了种种机会,从而无法找到新颖的方式来做出决策,只能从“矮子里面挑高子”。传统思维的人不去考虑其他潜在的却不引人注意的方案,而是从两个均表现不佳的方案中,选出一个较好的,并无可奈何地说:“除了这样,我还能怎么办?”

而具有整合性思维的人并不会满足于原有的两种方案。他们会将方案暂时延期,要求团队更深入地重新考虑各个因素,而后得出一个新的、更好的方案。甚至在新的方案出来后,仍不满意,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分析。表面上看来,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非常犹豫不决,但是,作为一个整合的思考过程,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反复考虑相关的关键因素。当最终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的时候,与最初的“二选一”的方案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这样一遍一遍的思考,原先的方案会给最终的执行带来多大的损失。

因此,整合性思维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成功的概率。人们运用整合思维就能够从不同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优秀领导人的真正特点就是具备高超的战略,并使战略得到完美的执行,依靠的是一种整合性思维准则:放弃非此即彼的选择,利用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矛盾来寻找一条更好,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总结:整合性思维并不仅仅是少数人才有的天赋,而是一项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技能。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考的习惯,来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决策。首先,我们对整合性思考的概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要在进行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有意地按照整合性思考的方式来进行训练,综合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最后,在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将创造性的决策与原先的“非此即彼”的决策进行比较,看看有了多大的改进,预测改进后所能够带来的效果,真正认识到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不断强化,才能够使自己在决策中养成整合性思考的习惯,对于向成功的领导者迈进具有很大的帮助。

Conclusion: Integrated thinking is not only a talent of few people, but a skill people can consciously train. We can consciously cultivate the habit of thinking, to avoid making a decision of "either/or". First of all, we have a whol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Second, we can make every step of decisions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f the integrated thinking,and take the other possible factor into consideration, so, we can put forward the creative solutions. Finally, in the final decision, we can compare the creative decision to the original "either/or" decision, we know how improve, what effect after improve can bring, and we ca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ed thinking. So, we can have the habit of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to make decisions, it is helpful to the successful leaders.

上一篇:快递业务流程范文下一篇:客户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