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2024-04-22

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共6篇)

篇1: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银联数据客户信用卡业务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比简析

随着上市银行半年报纷纷披露,我们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对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供客户银行多方面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同业情况。

一、信用卡发卡量及透支余额情况

作为国内主要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外包服务提供商,截至2014年6月末,银联数据(CUPD)累计拥有贷记卡客户121家,上线银行98家,客户银行累计信用卡发卡量达5,504.24万张,较年初增长10.83%,累计卡量的行业份额由年初的12.70%提升至13.04%,信贷规模占全行业的18.10%。上半年客户银行新增发卡537.41万张,同比增长14.36%。期末有效卡量达3,659.36万张,较年初增长9.61%,整体活跃率为56.90%,较年初上升1.04个百分点。其中,区域性银行上半年新增发卡达155.26万张,同比增长33.3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8.45个百分点,期末有效卡量为894.24万张。图1: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新增发卡量趋势图

对比同业披露数据来看,上半年各行信用卡发卡策略出现显著分化。如以每半年为单位绘制新增卡量趋势图(见图1),可见交通银行今年发展迅猛,仅上半年的新增卡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样坚持消费信贷为发展主线的招商银行卡量亦同比加速增长,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与去年同期新增发卡量基本持平(见表1),而兴业、平安、民生三家银行同比负增长,其中兴业银行新增卡量呈持续萎缩状态,上半年仅新增60万张,在披露的八家银行中位于末位。平安银行的集团交叉销售渠道继续在获客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持续推动平安寿险与平安车险客户转化,交叉销售渠道获客占新增卡量的38%”。

表1: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卡量情况

注:交通银行披露的是在册卡量,平安银行披露的是流通卡量。浦发银行2013年中披露的累计发卡量为1018万张,可能存在披露口径差异。全行业数据来源于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仅供对比参考。带*的银行为银联数据的客户银行。

累计卡量方面,招商银行仅次于四大行中的工行和建行,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把交椅,流通卡量达到2,774万张,较年初增加209万张。随着发卡时间不断增长,销卡量不断增加(以招商为例,流通卡量仅占累计发卡的五成),因此发卡行在内部管理中更加严谨,越发关注基于存量卡(通常包括有效卡量、流通卡量)的指标评价。而发卡时间较早的银行并不具有先发的绝对优势,从图2来看,发卡较早的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已被类似规模但发卡时间更晚的光大、民生等银行超越。

图2: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发卡时间与累计卡量图

注:浦发银行2013年半年报中披露累计发卡量为1018万张,2014年半年报中披露发卡超过864万张,疑似披露口径差异所致。本处根据数据推测进行修正,或与银行实际情况存在小幅偏离。

在行业信贷趋紧、风险攀升的背景下,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信贷规模增速同样出现了分化(见表2)。交通银行因为新增卡量快速增长而带动信贷规模同比增速加快。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继续加速发展,缩减此前落下的差距。从信用卡在全行零售信贷规模中的占比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比重要普遍高于四大行,其中,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业务比重最大,均超过27%,浦发银行的业务比重最小,仅10.38%。除中信银行外,其余股份制全国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比重均与年初持平或有所提升。截至2014年6月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整体透支余额为3,691.96亿元,较年初增长13.96%,期末时点有效卡均透支余额达10,089.09元,较期初增长3.97%。

表2: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及业务比重

二、信用卡交易情况及收益能力

上半年,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信用卡累计交易量达11,915.83亿元,同比增长59.98%。业务收入合计达212.93亿元,同比增长58.65%。卡均收入达608.54元,同比增长48.89%。从收入结构来看(见图3),利息和分期手续费收入是信用卡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合计约占75%。

图3:客户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图

上半年,各银行继续进行各种大型主题营销活动,如招行的“非常美国”、“非常海购”、交行的“周周刷”、“最红星期五”、民生的“天天民生日”、光大的“光大10元惠”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品牌效应。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银行发卡策略调整,大多数股份制银行上半年的交易量同比增幅均较2013年同期显著萎缩,去年同比增幅最大、均超过120%的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增幅萎缩至40%左右。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仍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见表3)。网上交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平安银行披露网上交易同比增长155%。银联数据分析也显示,仅二季度,在活跃的信用卡中有34%的卡片进行了网上交易,占比持续攀升。表3: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交易情况(单位:亿元)

注:交通银行披露消费额。浦发银行2012年披露的为消费额,2013年为交易额。

上半年,在披露了收入的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继续稳健增长,以108.55亿元收入遥遥领先(见表4),循环信用余额比率为32.22%,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民生银行披露的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不考虑利息收入的情况下,就已达到53.32亿元,收入同比达到67.25%,而兴业银行由于连续的卡量萎缩,收入同比增幅最小,仅为30.23%。我们继续以“收入/平均透支余额”来评价各银行的单位资产收入能力,兴业银行以6.77%继续处于最高水平,但较去年同期收入能力有所下降,同时收入能力下降的还有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或与信贷规模增速不均衡及业务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

表4: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单位:亿元)注: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披露的是营业收入,民生银行披露的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有别于其他银行。银联数据统计的是客户银行的年费、利息、滞纳金、分期手续费、其他手续费、佣金收入,其中佣金收入系根据消费扣率估算,或低于银行实际收入值。

三、风险及或有负债情况

2013年以来,前期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逐渐释放,而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部分行业的风险暴露继续加速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上升势头,持卡人的还款能力普遍下降,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政策,加强贷后管理及催收工作,同时核销及资产证券化工作也在加紧推进中,以此来缓解风险不断攀升的压力。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4年6月末全行业信用卡授信总额为5.09万亿元,同比增长28.01%,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为2.04万亿元,同比增长33.58%,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44.18个百分点。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即损失余额)321.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32亿元,损失率为1.57%,较年初上升0.20个百分点。此前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谈及不良贷款成因时强调,信用卡正在成为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6月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的不良余额为74.42亿元,较年初增长23.18亿元,损失余额54.68亿元,较年初增长18.73亿元。不良率为2.02%,损失率为1.48%,分别较年初上升0.43和0.37个百分点。从上半年开始,银联数据增加对贷款本金部分的风险指标统计,在排除息费仅考虑本金的情况下,6月末的不良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42%和0.97%,较年初分别上升0.30和0.24个百分点,增速略高于行业水平。表5: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风险情况(单位:百万元)

注:光大银行披露的数据为损失率。

从各行披露的风险情况来看(见表5),招商银行表现最为稳健,不良率长期保持在1%左右,而兴业银行的风险则从2013年开始快速攀升,截至6月末,不良余额达到13.29亿元,较年初攀升2.30亿元,不良率达到2.14%,处于所有披露数据银行最高。同时风险快速攀升的还有平安银行,不良率为1.79%。光大银行的风险则实现显著的双降,损失余额较年初下降1.53亿元,损失率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图4: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历年信用卡业务风险趋势图 或有负债方面,由于各行计算口径存在差异,此处的或有负债及额度使用率仅供参考。(见表6)全行业整体的卡均授信额度为1.21万元,额度使用率为40.17%,银联数据整体客户银行的额度使用率为41.05%,与行业基本持平,其中区域性银行的额度使用率略高于全国性银行。各银行中,浦发银行的闲置额度较多,额度使用率仅27.82%,严重低于行业水平,民生银行激活卡的额度使用率达73.15%。

表6: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用卡或有负债及额度使用情况(单位:百万元)注:民生银行披露的或有负债仅考虑激活卡。

半年报关注

上半年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可谓内忧外患,内有信贷规模管控、风险攀升和收益持续增长的压力,外遇愈发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各行在精细化经营、智能化管理、网络化运营、平台化支持等方面各施奇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1、精细化经营

各银行持续优化客群和资产组合结构,进一步聚焦高价值的高端客群与年轻客群,推出一系列吸引目标客群的专属产品,且卡产品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布局模式。如平安银行形成钻石卡、白金卡、车主卡、保险金卡等中高端产品体系以及1号店联名卡、淘宝卡、BE@RBRICK卡等在内的年轻客群产品体系;中信银行完成“7 张航空联名卡+2 张商旅联名卡+1 张酒店联名卡”的商旅产品体系。银行进一步加大分期推广力度,网银、微信、短信上行、电话营销等分期渠道不断丰富完善,带动收益能力进一步提升。针对网购一族,兴业、平安等银行推出与支付宝“积分快捷支付”的合作,将信用卡积分直接抵扣购物款。随着海淘业务的不断发展,根据尼尔森披露的调查数据,中国内地1800万的海淘大军一年的开支就高达2136亿元,招行也顺势推出“非常海购”等服务,最大程度吸引该批优质客群。

2、智能化管理

随着数据化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入,银行在智能化管理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和突破。交叉营销、数据库营销、既有客户推荐营销等经过数据分析验证为高效的优质获客渠道在推广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平安银行的集团客户交叉营销、交通银行的Member Get Member的推广新户活动等。银行也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等公司“跨界”的大数据合作,精准锁定目标客群,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银行加强模型开发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系统策略部署及数据交叉验证等功能,实现更智能的策略化管理模式,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和贷后管理水平。银联数据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便捷制卡服务产品,累计签约客户达到16家,新推出的商旅客户识别分层模型及行为风险评分可协助银行在客户偏好、风险定价、分期营销、额度调整等方面实现更为高效的贷后管理。

3、网络化运营

结合移动互联网渠道客户服务趋势,各行持续推进线上创新服务,通过加大微信服务推广力度和功能点、升级手机客户端、优化网上商城等方式,持续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与用卡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一些银行推出了网络获客平台,实现快速或准实时的审批运用,如交行的网络发卡服务就实现“最快当天即可领卡”。在移动服务方面,交行推出轻应用的移动服务平台,免下载,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跨平台访问,提供从申请、发卡到激活、查询等主要业务办理的一站式服务;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手机客户端,推出票务、缴罚款、保险等13个门类。在网络融资方面,中信对POS 商户网贷持续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网络贷款放款累计达47亿元,贷款余额仅9亿元,不良率为0.29%。

银联数据携手长沙银行推出直销银行“添现宝宝”服务,实现全部业务通过智能手机在线办理,账户管理、转账、理财、消费、积分兑换等多项便捷服务一站式搞定,客户体验得到快速提升。

4、平台化支持

系统方面,银行加强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关注展业及获客平台、营销服务平台、风险管理监控等类型的系统或平台。民生银行全面升级原有增值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卡片级别获得不同数量的增值服务积点。银联数据也在平台化服务方面不断拓展,其中互联网服务平台业务快速发展,签约客户40余家,累计注册用户15.9万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新一代多渠道信审平台签约客户达到32家;年初上线的上海医联跨院一站式付费服务平台目前已有医院客户31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销业务累计交易额达到2.7亿元。

5、不良资产处置

在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银行也纷纷加快了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及核销等工作力度。今年3月,招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到153.89亿元,从招标书上看,主要是对信用卡下的汽车分期信贷资产。而去年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就推出了信用卡资产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规模均超过10亿元,中信银行则选择尝试将信用卡分期付款的资产经标准化打包后纳入中信银行理财投资范围,首期规模3000万元。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除定期核销外,据悉也在进行不良资产转让的打包出售,尽可能降低风险水平。

篇2: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2016年以来,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发改委、工信部及农业部、运输部等部委先后颁布相关后续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进一步落地,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推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下,大数据产业落地进程加快,产业价值被进一步发掘。2017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已达358亿元,年增速达到47.3%,规模已是2012年的35亿元的10倍。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731亿元。

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均来自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前沿技术的彼此融合将能实现超大规模计算、智能化自动化和海量数据的分析,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精密度较高的信息处理。比如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在双11当天完成每秒钟17.5万笔订单交易和每秒钟12万笔的订单支付,主要归功于融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天平台”。百度大脑也结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配合实现强大性能。

篇3: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近30多年来,中国民航发展迅速,运输总量自2005年进入全球第二位以来,逐渐与第一位接近。与此同时,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运输飞行事故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中国民航重大以上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分别为4.55、1.48、0.11(单位:次/百万飞行小时)[1],平均每10年递减70%以上;并且2005-2009年连续5年全行业未发生重大运输飞行事故[1],截至2010年8月24日伊春事故[2],中国民航运输连续安全飞行5年零9个月,创下2102万飞行小时的持续安全纪录。无论按飞行天数还是飞行小时计算,中国民航都已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中国民航已经由技术落后、安全水平很低,迅速发展为具有较高安全水平的航空运输大国。然而,伊春事故的发生以及每年100多起的事故征候提示我们在航空运输体系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分析中国民航安全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律,开展中美两国民航安全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及特征,对持续改进中国民航安全,以至改进世界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飞行事故趋势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1.1 数据预处理

由于民航事故很少发生,在进行事故统计时,如果以年为数据采样周期,数据会有很大的波动,既不能表现趋势,也不能准确反应动态变化(见图1和图2)[1]。采样周期过长,又会过滤掉很多细节数据,不能反应局部的变化。本文选择以5年为统计时间段,以滚动平均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即以前一时间段和本时间段的数据平均值作为本时间点的动态值。尽管统计步长为5年,但实际上,是10年的数据,基本上能反映出变化趋势(见图3和图4)。

1.2 分析方法的选择

民航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运行既受一些确定因素(如机组、机务、飞机等)的影响,也受到天气、鸟击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民航事故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表面看无规律可循。但是,实际上按照系统安全理论,事故的发生是民航系统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必然结果[3]。事故率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技术条件、安全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事故的发生服从内在的发展规律。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与事故有关的数据,可以找出事故的发生规律。图3和图4分别为中国民航1980-2009年重大以上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由图可以得出以下规律:重大以上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以及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并且刚开始下降很快,随后慢慢变得平滑。这种趋势类似于学习曲线[4],呈指数下降趋势。鉴于此,本文采用回归分析[5]对中美两国的运输飞行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指数曲线拟合,并进行分析。

2 中美两国运输飞行事故回归分析

2.1 数据来源

1994年以前,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事故调查条例》[6]将事故分为一、二、三等事故, 1994年7月1日中国民航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14648-93)[7],将飞行事故等级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一般”飞行事故,原来的二等事故与重大事故相近。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NTSB)在进行飞行事故统计时,将飞行事故分为4个等级:Major、Serious、Injury、Damage[8],其中严重(Serious)事故与中国的重大事故相近。为了有效对比中美两国的运输飞行事故率,本文采用中国民航按中国民用航空规章121部(China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CCAR121)运行的重大以上运输飞行事故率[1]和美国NTSB数据库中按联邦条例法典121部(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4CFR121)运行的严重(Serious)以上运输飞行事故率[9]进行对比。中美两国1980-2009年运输飞行事故统计[1,10,11]见表1。

注:事故率单位:次/百万飞行小时;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单位:人/亿客公里。

2.2 回归拟合

本文用SPSS软件对中美两国1985-2009年间5个年段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曲线拟合。中美两国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回归方程效果的显著性检验值以及参数估计值见表2。

注:|R|越接近于1,拟合效果越好。

由表2的参数检验值可知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该回归模型能够对中美两国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拟合和预测。回归模型分别为:

中国事故率回归方程:

y1=18.852e-0.968x (1)

美国事故率回归方程:

y2=0.972e-0.295x (2)

中国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回归方程:

y3=0.584e-0.705x (3)

美国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回归方程:

y4=0.043e-0.387x (4)

式中,x为年阶段增量,x=(年坐标值-1984)/5。

对中美两国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回归方程分别进行求导,所得的导数值可以分别反映其变化率,对式(1)-式(4)求导:

y′1 = -18.249e-0.968x (5)

y′2 = -0.287e-0.295x (6)

y′3 = -0.412e-0.705x (7)

y′4 = -0.017e-0.387x (8)

3 结果分析

分别利用式(1)-式(8)计算中美两国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拟合值和变化率如表3所示。拟合曲线见图5、图6。

由拟合优度判断拟合曲线成立,说明中美两国民航安全遵循共同规律发展。美国事故率曲线拟合优度最好,说明美国运输飞行事故率发展有很强的规律性;中国民航2个拟合曲线开始误差都很大,到最近的10年,误差比较小,说明中国民航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越来越强。两国民航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函数导数为负,说明民航安全持续得到改进,中国民航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函数导数的绝对值比较大,说明中国民航安全的持续改进的速度比美国大,并将持续。

由拟合曲线预测指出,2014年中国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为0.0566次/百万飞行小时,美国同期的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为0.1656次/百万飞行小时,中国事故率不到美国的1/3;2014年中国民航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0085人/亿客公里,美国同期的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0042人/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中国是美国的2倍多。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和事故率均是反映安全水平的直接指标,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呢?分析发现,美国支线航空发达,小型运输飞机数量巨大,在NTSB统计的按14CFR121部运行的运输飞行事故数据中,包括10座(含)以上的小型运输飞机,而美国运输飞行事故大部分为这类飞机。中国民航支线航空不发达,小型运输飞机数量很少,因此造成事故率和死亡人数对比的结论不同。如果均按14CFR121和CCAR121规定的起飞重量5700kg以上的运输飞机进行统计,结果会有些不同。综合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民航迅速发展。目前,中国民航的运输飞行事故率比美国低,从事故率预测值还可以看出,未来5年,中国民航的运输飞行事故率依然比美国低。

(2)虽然中国的事故率已经低于美国,但是中国的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却高于美国,说明美国的安全水平受支线航空的影响比较严重。中国正计划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如果中国不对其支线航空安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事故率很可能突变。因此,为了防止事故增加,安全形势恶化,中国民航在发展支线航空的同时应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工作。

(3)拟合曲线表明,事故率及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变化率越来越小,说明继续提高安全水平将越来越困难。

4 结论

本文对中美两国民航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分析,以5年为统计时间段,以滚动平均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回归分析模型,并对中美两国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对比分析。该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能计算每个时间段内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变化率,根据此变化率可以有效判断民航安全的发展速度,这对指导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反映民航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但是拟合曲线还不能表现细节,配合其他的分析方法,分析导致变化和波动的原因对改进民航安全更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摘要:为了持续改进民航安全,本文对中美两国民航运输事故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民航运输事故率的统计采样周期、变化规律的曲线类型进行研究,并基于5年为采样周期、滚动平均的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运输飞行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曲线拟合。最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拟合值。研究表明中美两国民航事故率遵循相似的规律发展,中国民航安全改进速度更快。依据研究结果,预测在2014年中国民航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大约是美国的1/3、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大约是美国的2倍,分析表明美国民航事故水平很大程度受小型运输机制约,指出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可能会带来航空事故的高发期。

关键词: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亿客公里死亡人数,飞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航空安全报告[R].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办公室,2010

[2] 生死时速12小时—直击黑龙江伊春“8·24”坠机事故现场[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8/25/c_12484419.htm

[3] 孙瑞山,刘汉辉.航空公司安全评估理论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3):69-73SUN Rui-shan, LIU Han-hui. A ssess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airline safety[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1999, 9(3): 69-73

[4] 陈志祥.学习曲线及在工业生产运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7,9(7):82-89CHEN Zhi-xiang. Learning curv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 operational research[J].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9(7): 82-89

[5] N. Ulbrich. Regression Model Optimiz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Including The New Horizons Forum and Aerospace Exposition[C]. Orlando, Florida: 2009,5-8

[6]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事故调查条例[S].CCAR-395AS,1990

[7] GB14648-93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S].

[8] 飞行事故统计指标体系研究[R].民用航空,2004

[9] Air safety week. Single index proposed to measure safety of aviation system[EB /OL]. Pace Publications 2003[2010-01-05]. http: / /findarticles.com/p /articles /mi _m0UBT /is _35 _17 /ai _107767512

[10] 从统计看民航[M].中国民航出版社,2009

篇4:跨界发展是印刷业必然趋势

国内外不少印刷企业都选择跨界发展

由万捷创立于1993年的雅昌公司堪称中国传统印刷企业跨界发展的典范,万捷提出并实现“传统印刷+IT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说雅昌是从传统行业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转型的企业。试想,在传统印刷基础上加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网络,进军艺术品拍卖及其延伸产品领域岂非是跨界?当时又扛着怎样的风险?事实上,万捷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印刷业是服务业”、“印刷业是信息业”的新理念,并声称自己的企业要“做一个能做最优秀印刷品的文化产业公司”,雅昌公司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他思想付诸行动的体现。

在苏州,有一家叫“达成”的新加坡独资包装箱制品公司,公司没有把业务停留在简单的包装箱制作上,而是着意在包装箱内层涂料上做文章,通过涂布让原本的纸箱具备防锈、防油、防硫、防潮、防尘、防伪等不同功效,走发展“智能化包装”的道路,大大提升了包装箱的档次与卖价。工厂领导掷地有声地说,“现在企业更需要的是化工人才”。显然,传统的包装箱生产厂在跨界发展。

如果说万捷的跨界是在向文化产业方向延伸,“达成”的跨界是在向化工方向延伸,那票据印刷界的领军企业——上海伊诺尔公司提出的口號就是做票据印刷界的亚洲第一,做芯片制作界的亚洲第一。数字时代大量的芯片需求似乎与印刷无关,但伊诺尔公司不仅早就介入这个领域,而且规模越做越大,在票据印刷利润日趋减薄的时候,芯片为伊诺尔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这不也是地地道道的跨界发展?

事实上,跨界的案例在印刷圈比比皆是。紫江和界龙等上市公司早就进入了获利相对丰厚的房产领域;从香港进入珠三角发展的陈成稳(虎彩)、马伟武(力嘉)早就进入了材料生产或开设材料交易场所(华南城)的领域;温州的郑步良(新雅)还进入了金融领域,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社会融资。

所有上述企业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离开印刷,他们还在坚守,但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他们在不断地做出相应调整。上述企业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延伸发展距离印刷是远了点还是比较接近,新增产业链能否与印刷相得益彰。

其实,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没有哪家规模化的印刷企业不在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日本的大日本印刷、凸版印刷都进入了印刷线路板、液晶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生产领域,有些还是这些领域的领军企业。德国的“贝塔斯曼”除了经营出版、印刷、发行,更多的投资在电视领域,延伸产业链能为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印刷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

印刷必须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结果。

印刷如果从毕于北宋皇祐年间发明泥活字算起(姑且不算公元2、3世纪即已出现的碑拓),至今已近千年;如果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于公元1455年发明第一台木制印刷机算起,也已经有了近六百年,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手工经济时代还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印刷生产设备较少发生质的变化,变化的是效率。凸、凹、平(胶版)、孔(丝网)四种印刷工艺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上述四种生产工艺完全不同的数字印刷异军突起,上千年的传统瞬间被打破,在光与电淘汰了铅与火后不久就迎来了0和1,于是,印刷由模拟时代进入了数字时代,传统修版没有了,传统晒版渐渐地被CTP技术取代,线路板更多地应用于印刷及印后设备……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许许多多本已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印刷岂不也到了必须变化的时候?

这一切似乎也应验了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远非以往可比,在这样的时代,一直以加工作为自己使命的传统印刷为了生存就必须考虑跨界发展,由以往的等客上门、“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主动寻找客户、“以客户为中心”, 询问自己能否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

当然,知识经济时代的众多成就也为印刷业跨界发展提供了可能。

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让信息传递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自推上市场后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让全世界所了解。就印刷界而言,也就这一两年的工夫,纳米数码印刷、3D打印几乎人人皆知,为人们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的增加、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也让印刷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只要需求方提出要求,又愿意支付足够的制造成本与企业利润,印刷企业就有能力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应用3D打印可以实现复杂的单个产品的制造。同时,印刷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手段的多样化,除了可以满足社会所需的批量性产品外,也有可能为个性化消费者提供特殊产品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为个人摄影作品定制高端画册。这一切在工业经济时代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时光倒流3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印刷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批优质图书还要拿到香港、深圳等地去组织生产,个性化印刷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求多元化了,时代的发展又为满足这种种要求提供了可能,印刷跨界发展也就成了企业的责任,成了企业生存于世的基础。

发达国家对印刷业可涉领域的思考

在国内印刷企业顺应转型升级要求,苦苦思考如何实现跨界发展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印刷企业也在摸索。

在第三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上,意大利印刷、造纸及纸品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秘书长基多·考贝拉告诉我们:“可持续包装”对印刷企业提出了使包装具有高效的氧气阻隔性和智能包装的要求,这包括应用智能标签(RFID)、微晶片和纳米技术(时间-温度指示器)。奢侈品包装对印刷包装提出了具有全新感官冲击的要求,希望采用金膜复合、压凹凸、浮雕装饰、香味上光、发光油墨、彩虹全息图等材料。他应用IDTechEx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全球市场的印刷电子产品(包括OLED、太阳能光伏板、电子纸显示器和其他类似产品)目前的产值超过21亿美元,到2020年有望达到520亿美元,将会有接近25倍的增长空间”。这不就要求印刷企业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吗?

在同一个会上,大韩印刷信息产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会长高寿坤告诉与会者:“今天,韩国仍然是全球印刷业的领先者,位于印刷电子行业的前列,生产广泛的电子产品,包括电子电路、传感器、电子元件和电器。随着世界日渐进入IT时代,韩国的政府部门,如知识经济部和韩国技术与标准机构都在积极地支持印刷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上述跨界步幅比较大,那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步幅相对较小的跨界。美国的硕科图像公司原本也是一家专业的印前制作公司,在上世纪后半叶,因为电脑修版技术的普及,传统印前走到了尽端,在大部分企业选择向印刷延伸的时候,他们没有简单从众,而是向前端的设计延伸,而且不只是产品的设计,还包括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他们的理念就是客户发展了,我们自然也就伴随着客户的发展而发展了,反之,皮之不存,毛又将焉附!在认准这一发展方向后,硕科图像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为向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整体包装服务的企业。以美国宝洁公司为例,硕科图像公司根据他们的市场调研结果,为宝洁公司提出发展方案,试想,在这些方案能够为对方带来可观利润的情况下,别人又有什么理由不支付略显昂贵的费用接受他们的服务。所以硕科图像上海公司的老总说,他们是一家与印刷有关但又完全没有印刷设备的跨媒体企业。

雅昌集团的董事长万捷说过,“我们的印刷行业应该更关心行业以外的事,大家如果不关心这些,可能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这就是在提倡跨行发展,延伸产业链。至于如何延伸?那就得看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与对自己企业具备能力的判断。

我国印刷企业应该多一点创新精神

跨界发展既然是时代对印刷企业提出的要求,那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够满足市场要求的印刷企业如鱼得水,活得滋润。反之,固守现状,以不变应万变的企业难说在某个时间节点被市场无情淘汰,就像数字照相机在一瞬间替代了传统的胶片照相机一样,看不清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趋势,原本的胶卷照相机制造厂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对中国的大部分印刷企业来说,缺少的不是对跨界发展的认识,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在这里同样是“一个行动比一百个宣言更重要”。当然,在跨界发展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企业的特长与人员储备,找准方向,坚定不移。

心甘情愿地充當市场追随者永远没有出路,如果说,在顺境中尚且可以勉强生存,那一旦市场变化,他们就很难适应市场要求。反之,作为市场的补缺者,他们总是在寻找市场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机会,或许他们也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风浪与阻力,但是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机遇。为此,我们的印刷企业应该把成为市场补缺者作为努力的方向。

在跨界发展中,成功与否不在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在于找准市场定位,找准发展方向。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公司以设计引领市场,上海柯创印刷以出版少儿读物作为跨界的突破口,上海四维广告以云计算作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从规模来说,这些企业都不算一流,但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实力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正在走向成功或者至少是渐渐地在向成功靠拢。他们是印刷企业跨界发展途中学习的榜样。

在跨界发展中人员储备十分重要。隔行如隔山,看似别人走得并不吃力,但自己选择跟进未必就能成功,因为你缺少这些成功企业所具有的人才团队。为此,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宁肯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也不要仓促上马。印刷圈的上市公司中因为跨界发展,不熟悉即将进入的领域最终导致投资鸡飞蛋打的案例不在少数,前车之辙当为后车之鉴。

从加工商成为服务商,从单纯的印刷生产到跨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是时代发展对印刷企业提出的要求,这是趋势,也是企业生存之必须,印刷企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应该清晰地了解这一变化,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在跨界转型中求得企业更好的生存环境。

篇5: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2012-03-27 14:01:49)赵国栋

应约写一篇介绍大数据的文章,发表在某公司的内刊上。阅读对象多为非IT行业的咨询顾问和投资人。因此,必须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IT本身枯燥,大数据这个概念又过于时髦,业界亦是众说纷纭。不用技术词汇说明白这件事情,还是蛮有挑战的,因此写成博文,先请方家、网友们批驳。

1993年《纽约客》刊登了一副漫画:标题是:“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据说作者彼得·施泰纳因为此漫画的重印而赚取了超过5万美元。彼时关注互联网社会学的一些专家,甚至担忧“计算机异性扮装”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譬如同性恋和恋童癖,可能会借助互联网而大行其道。

20年后互联网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无偿贡献了自己的“行踪”。现在互联网不但知道对面是一只狗,还知道这只狗喜欢什么食物、几点出去遛弯,几点回窝睡觉。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每个人在互联网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都将是透明性存在。在物理世界中,许多行为是“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但在互联网上却是“处处行迹处处痕”。任何行为,皆有前兆。要买商品,必先浏览,对比,询价;要搞活动,必先征集、讨论、策划;互联网上恰恰保留了大量的前兆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互联网企业具备了预判物理世界中,人类未来行为的能力。收集分析海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快速获取影响未来的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大数据技术的魅力。事实上大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天上的卫星、地上汽车、埋在土壤里面的各类传感器,无时无刻不在生成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综合利用,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

第一篇报告——《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之所以用时代这个词作为标题,是因为大数据是历史上首个可以预测人类短期行为的技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人类产生恐惧的根源之

一,也是各类组织最为头痛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技术让我们看到解决未来预测问题的一丝曙光。

“08年初,阿里巴巴平台上整个买家询盘数急剧下滑,欧美对中国采购在下滑。海关是卖了货,出去以后再获得数据;而我们提前半年时间从询盘上推断出世界贸易发生变化了。”通常而言,买家在采购商品前,会比较多家供应商的产品,反映到阿里巴巴网站统计数据中,就是查询点击的数量和购买点击的数量会保持一个相对的数值。统计历史上所有买家、卖家的询价和成交的数据,可以形成询盘指数和成交指数。这两个指数是强相关的。询盘指数是前兆性的,前期询盘指数活跃,就会保证后期一定的成交量。所以当马云观察到询盘指数异乎寻常的下降,自然就可以推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这种统计和分析,如果缺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这次事件,马云提前呼吁、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制造商准备过冬粮,从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普及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改善自身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长期以来,困扰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加了解他的客户”。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出井伸之解释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互联网的魅力就是‘the power of low end’”。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传统企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难以贴近消费者,难以了解消费者的真正的需求。第二,互联网公司强项恰恰是天然的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传统企业必然嫁接互联网企业的DNA,否则必将沦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

这一轮的变革,事关绝大多数企业的命运。可以看到,用大数据这个视角,可以察企业的兴衰。第一,对大数据不关心,不了解。必步索尼的后尘;第二,拥有大量的数据,并善加运用的公司,必将赢得未来。时代变了,判断企业价值的标准、判断软件价值的标准也变了。

我们判断软件价值的标准是它所协助管理的数据的规模和活性。

我们判断公司价值的标准是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收集、运用数据的能力。围绕数据和最终用户,我们观察到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有三大趋势:第一应用软件一定会泛互联网化。第二,行业会垂直整合。越靠近终端用户的公司,在产业链上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第三,数据将成为资产。泛互联网化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渠道,没有泛互联网化的应用软件,公司就难以获得用户的行为数据;行业垂直整合趋势在数据运用层面,通过搜集大量的用户数据,更贴近用户,更理解用户,为其提供更适当的服务;数据成为资产更强调数据的战略意义。三大趋势的提出,拓展大数据主题的研究范围,开辟了新的视角和逻辑来观察软件公司成长路径和投资价值。成为我们分析研究TMT公司的顶层逻辑的要素之一。

在详细说明三大发展趋势之前,我先强调一下,大数据对传统企业影响。第一,文化的颠覆和组织的重构。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定是过时的,必须全面转向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重新梳理公司的战略、文化、组织。期间有大量的咨询业务机会。第二,对信息系统的冲击。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无法应对海量数据,首先存不了,其次也无法在多种数据间建立联系,也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快速有效。我原来给运营商做商业智能的项目,运行一天出结果,就不错了。但大数据要求是1秒有答案。这种差别是巨大的。所以信息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要求。第三,企业管理经营必须和信息系统完美对接。管理要标准化、标准要流程化、流程要信息化、信息要智能化。而且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咨询公司收购软件企业,为客户提供包括战略咨询到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服务。

首先来看看第一大趋势,应用软件泛互联网化。所谓泛互联网化,就是指应用软件都会和互联网联通,成为用户接入互联网,享用网络服务的媒介。一般而言,大家用浏览器上网。现在几乎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具备联网的功能。比如我现在打字用的输入法,它不断的把我的常用词传到到网上;再如360安全卫士,不断的会收集电脑上的一些隐患,也会传到网上。泛互联网化解决两大难题,第一,猖獗的盗版。盗版软件接入网络无异于自投罗网;第二,促使盈利模式从卖软件拷贝,走向多元化。可以卖服务、可以卖流量、可以卖广告。多元化了。

泛互联网化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跨平台,不管是PC、平板还是手机,给客户的体验应是相近和相互关联的;第二,门户化,用户无需启用其他软件即可完成绝大多数的工作和沟通需求。对于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或者插件完成;譬如从新浪微博的发展轨迹从,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门户的特点。某个软件一旦具备了门户的特征,那他就基本走在赢者通吃的路上,甚至给第二名都留不下多少机会。第三,碎片化。把原来大型臃肿的软件,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功能组件,用户可以按需下载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的APP store

。每个“碎片”完成一个小功能,聚合起来,就可以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要。到今年3月份,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经超过250亿次。碎片化衍生出微支付,用户可以花几元钱买到很好玩的东西。如果一些大型应用软件,通过碎片化方式提供,还可以显著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这个话题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讲,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一旦我发现在企业市场运用泛互联网化思想的软件,我就非常兴奋,意味着这家公司的具备爆发式增长的基本条件。用友的几款软件就是这样。不过他们的步子需要再加快一点。慢慢腾腾的可不行。我看到有些给企业服务在线小应用,如人力资源测评等,完全可以再延伸一步,采取泛互联网化的模式。

第二大趋势是行业应用的垂直整合。了解这个趋势,可以解释非常多的公司成长逻辑。真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个趋势下,越靠近终端用户公司,在产业链中拥有越大的发言权。微软的股价十年横盘,IBM却受到巴菲特的青睐,两大巨头之间的恩恩怨怨、此起彼伏是这个趋势最好的注脚。

过去大家买电脑,关注的是CPU主频、内存、操作系统等,现在入手IPAD,直观感受是酷不酷。没有人问IPAD的CPU是几核的。这标志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已经迁移到电脑能否满足我的个性化需求。在企业级市场也一样有相同的趋势,客户更多会问,你们能不能满足我业务的需要?不要讲你的数据库、主机又出了什么新功能。这个趋势的出现有两大原因,第一,通用的平台型软件逐渐同质化;第二,用户对自身业务关注,超过对计算能力的追求。

软件同质化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前两天有人在微博上大肆贬低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功能。其实,在大多数客户眼里,这些软件没有本质的区别。另外,我们观察到,几乎每个大型的商业软件,都有对应的开源软件,而且这些开源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也已经可以满足大量客户的需求。在我们正式的报告中列了一张开源软件和商用软件的对比表,和开源软件的统计数据。这里就不说了。需要提醒的是,Goolge、Facebook这种世界级的平台,其核心技术架构都是开源软件唱主角。开源软件的兴起和繁荣客观上也加剧了软件的同质化。在这个趋势下,拥有大量的客户,了解客户业务需求的公司,将会迎来一波大的发展机遇。

第三大趋势是数据将成为资产。最近神州数码的董事长郭为在政协提案,呼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拥有数据规模和活性的竞争,将是对数据解释和运用的竞争。在这个领域,将产生下一个千亿级别的大公司,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两个千亿级公司的胚子。围绕数据,可以演绎出六种新的商业模式。租售数据模式、租售信息模式、数字媒体模式、数据使能模式、数据空间运营模式、大数据技术提供商。最后一类是提供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对这些模式的详细描述,是第三篇大数据报告的重点内容。这里简单描述每种商业模式要点,略去上市公司的名称。

租售数据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卖广泛收集、精心过滤、时效性强的数据。这也是数据就是资产的最经典的诠释。

租售信息模式:一般聚焦某个行业,广泛收集相关数据、深度整合萃取信息,以庞大的数据中心加上专用传播渠道,也可成一方霸主。顺便说一下,数字、数据、信息这三个词在本文中,未加区分,为了行文方便而交叉使用。但在这里,信息指的是经过加工处理,承载一定行业特征数据集合。

数字媒体模式:这个模式最性感,因为全球广告市场空间是5000亿美元。具备培育千亿级公司的土壤和成长空间。这类公司的核心资源是获得实时、海量、有效的数据,立身之本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盈利来源是精准营销。

数据使能模式:这类业务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这些公司的业务其实难以开展。譬如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额信贷公司。通过在线分析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甚至可以计算出应提供多少贷款,多长时间可以收回等关键问题。把坏账风险降到最低。

数据空间运营模式:从历史上,传统的IDC就是这种模式,互联网巨头都在提供此类服务。但近期网盘势头强劲,从大数据角度来看,各家纷纷嗅到大数据商机,开始抢占个人、企业的数据资源。海外的Dropbox,国内微盘都是此类公司的代表。这类公司的想象空间在于可以成长为数据聚合平台,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

大数据技术提供商:从数据量上来看,非结构化数据是结构化数据的5倍以上,任何一个种类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都可以重现现有结构化数据的辉煌。语音数据处理领域、视频数据处理领域、语义识别领域、图像数据处理领域都可能出现大型的、高速成长的公司。

篇6:跨界发展趋势数据对比

当前,数据业务已经成为各运营商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且其增长速率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话音业务。目前,数据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宽带网络中得到了一定的部署,可以支持比传统的数据业务更广的应用范围。但是,由于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多变性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性,原有数据网架构和技术并不能完全符合未来多业务融合的趋势。基于ALLIP的统一网络是未来数据网发展的方向,统一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无差别的通讯服务和体验,同时降低投资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1.固定数据网总体发展趋势

早期的数据网可靠性、QoS、安全性等特性较差,仅能满足上网业务的承载,无法满足和实现VoIP、IPTV、NGN、VPN、视频监控等新型业务的承载;其他业务则是每种业务一个网络,“烟囱式”网络架构,无法满足融合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发展的挑战,“IP网络的电信化,电信网络的IP化”已经成为运营商网络的发展之路,ALLIP成为网络转型的方向。

在网络的建设中,“大容量、少局所、广覆盖”是战略指导方针,“层次化、路由化、端局化、接入多样化以及设备要求规范化”成为具体的实施原则,而随着多业务的接入、技术的发展,正在向“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质量可控制、网络可管理”的深层理念发展。

在技术层面,数据网由早期的IP裸奔和各个ATM/SDH/MSTP等业务专网,逐步向IP/MPLS发展,链路也由GE向2.5Gbit/s、10Gbit/s、40Gbit/s发展,核心/出口路由器的特殊网络位置以及大容量的发展需求已经对高密度10Gbit/s接口和可集群提出要求,同时要求具备非常高的可靠性,IGP路由快速收敛时间达到亚秒级,通过BFD技术来保证骨干网业务毫秒级故障恢复,以达到类似于传输网的指标要求。汇聚层为业务控制点设备,伴随着融合业务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由多业务控制点向单业务控制点的发展。接入网技术发展迅速,多业务接入、识别和安全隔离、电信级可靠性以及QoS等是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随着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电信网络IP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固定数据网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目标架构

未来的数据网应该是能够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综合服务,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安全,综合各种接入方式,能够使得第三方方便地提供应用的一个理想通信网(如图1所示)。

图1 未来数据网目标架构示意图

IP骨干网方面要有强大的路由和线速转发能力,全面的MPLSVPN支持能力,完善的策略控制和跨域互通能力。业务接入控制层方面要做到深度感知,精细管理,实现安全认证、QoS控制和灵活

计费。ALLIP统一接入网层面要实现用户&业务隔离、统一管理,并将整个城域网的高可靠、高QoS、高安全、可运营&可管理、平滑演进能力向下延伸,满足全业务端到端的业务承载需要。

3.各层次网络发展趋势

(1)骨干网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新一代骨干网发展趋势

(2)城域网发展趋势

城域网将朝着精细业务运营方向发展,即从单业务、无QoS管理的窄带业务到单业务、无QoS管理的宽带业务,到简单三重播放、QoS、粗放业务管理,再到真正三重播放、具有智能感知、动态QoS、精细化的业务控制和管理。

(3)接入网发展趋势

接入网将向宽带化、IP统一接入化方向发展。ALLIP融合是电信业务和网络发展的方向。ALLIP的演进从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统一的IP骨干网、统一的IP城域网逐渐向统一的接入网发展,以支持多业务能力。融合统一的IP接入网络,移动、固定、数据、TDM、专线统一接入,实现业务统一承载和互通,保证业务组合快速提供(如图3所示)。

图3 ALL IP融合演进示意图

网络业务发展趋势

1.业务总体发展趋势

宽带业务快速发展:用户数以接近30~40%的速度发展。

业务的宽带化:视频应用的普通应用带宽达到2M左右,部分高端应用可达到8M左右。

业务的综合化:在城域网上同时承载语音、视频、数据及企业互联等业务,具体来说,需要承载NGN、3G、IPTV、视频监控和宽带上网、VPN业务。

业务的差异化:根据客户和应用需求,提供不同QoS等级的服务,通过可靠性改进,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

业务的可控化:业务的感知、认证、计费、安全、QoS等集中控制和管理。

2.业务现状及业务发展展望

(1)业务现状

固定数据业务可分为租线、专线、宽带、VPN、语音及视讯等。在目前的数据通信业务中,主要包括传统的分组交换网业务、帧中继/ATM宽带网业务和IP网互联网业务,同时也包含一些新兴的数据增值业务,如VPN业务、视频业务、IPTV业务以及NGN业务。

(2)业务发展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业务之外,新兴的网络还即将开展4个方面的业务。一是2G、2.5G的IPRAN业务(2GRAN、RAN-CN之间接口的IP化),用于连接基站的A接口(BSC-MGW)、Gb接口(PCU-SGSN)以及Abis接口(BTS-BSC)。二是3G业务,用于连接lu-CS接口

(RNC-MGW)、lu-PS接口(RNC-SGSN)以及lub接口(NodeB-RNC)。三是IMS业务。四是固定移动融合业务。

不同层次网络最新技术进展

1.骨干网

骨干网对于全网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目前主要采用MPLS技术进行业务承载,未来将朝着融合、有服务质量保证的电信级承载网目标演进,主要的新技术有3个方面。

(1)MPLSTE

MPLSTE是将流量工程技术和MPLS相结合的技术。通过MPLSTE,可以建立制定路径的LSP隧道,进行资源预留,并且可以进行定时优化,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优先级和抢占参数的情况,抢占低优先级别的LSP隧道的带宽资源。同时通过备份路径和快速重路由FRR,在链路和或节点失败的情况下,提供保护,减少数据的丢失。MPLS流量工程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路径选择、负载均衡、路径备份、故障恢复、路径优先级及碰撞、DiffServTE等。

(2)快速重路由FRR

复杂的网络中,链路或者节点的失效等问题难以避免。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由IGP对网络拓扑进行重新汇聚,快速产生路由。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拓扑的汇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为秒级,用户数据丢失比较严重。一种解决方法是,通过MPLSTE的FRR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分组丢失。

FRR是MPLSTE中一套用于链路保护和节点保护的机制。当LSP链路或者节点故障时,在发现故障的节点进行保护,让流量继续从保护链路或者节点的隧道中通过,使得数据传输不至于发生中断,同时头节点就可以在数据传输不受影响的同时继续发起主路径的重建。

(3)MPLS的高可用性

用MPLS技术建设承载网,必须要求承载网具备非常高的可靠性。因为信令和语音业务等实时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非常高,依靠传统路由协议收敛无法满足可靠性要求。利用MPLS来构建承载网,必须要从多个层面提供网络的可靠性。

首先应该提高设备本身的可靠性,采用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相分离的MPLS路由器,设备的所有关键部件应该冗余,并支持系统软件的在线升级和硬件的不间断转发技术(NSF)。其次在网络设计中,对核心设备应采用冗余节点、冗余链路和冗余归属的方式连接,备份路径预先设定,为实施快速

切换提供网络拓扑基础。在节点之间部署快速故障检测机制如BFD,迅速检测到链路或者节点故障。最后通过MPLSFRR切换到预先设定的备用链路,整个故障切换时间保持在50ms。

为了配合硬件的不间断转发NSF,实现在控制模块切换过程中,数据转发和业务承载无损运行,则要求MPLS路由器至少在IGP协议(如OSPF、ISIS)和MPLS控制信令(如LDP和RSVP-TE)上必须支持协议的平稳重启GracefulRestart,从而使重启的MPLS设备,对网络中其它设备的数据转发没有任何影响,从而实现业务的无中断运行。有些MPLS设备则实现不间断路由NSR、不间断业务NSS,在不需要网络中其他MPLS设备配合的情况下实现控制模块切换时,无损业务运行。

2.城域核心层

城域网核心层负责对业务接入控制点设备进行汇接并提供IP城域网到骨干网的出口。

核心层主要关注大容量、多业务承载、跨域互通、差异化服务、MPLSVPN等方面。

核心层作为城域网的核心/出口设备,对其有较高要求,首先作为核心/出口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同时提供灵活的流量分流功能,高品质业务上IP承载网,Internet上网业务上IP互联网。出口设备本身支持强大的路由能力,包括对MP-BGP的支持,丰富的MPLSVPN跨域方式,强大的路由表容量和完善的跨域能力等。设备端口密度需要满足需求,能够进行业务控制层设备的端口的汇聚,端口可扩展性强,转发能力优越、容量大,满足业务全IP发展要求,特别对于语音报文和组播报文具有卓越的转发性能。

城域网核心层设备周边互联设备数量多,电信级可靠性要求双归和双互联,而随着用户的数量和带宽需求的持续增长,单台路由器的容量、槽位将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多机框集群将在城域网核心层得到大量的应用,面向未来具备平滑的容量升级能力,并有效节省建网和运维成本。

3.城域业务控制层

汇聚层是城域网的业务控制点,可提供3个关键功能:业务控制,基于用户级别业务流的管理、安全控制、QoS控制,业务识别、区分、认证和计费等。

考虑未来网络的深层次演进,汇聚层设备要求具备开放接口,未来能够与业务控制层联动,主要负责关联业务层和承载层次,实现统一的资源控制。

当前汇聚层存在分离的业务控制设备:BRAS和SR,分别对应多业务控制点和单业务控制点的建网模式。

BAS和SR设备根据不同管理手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接入:基于用户进行管理的BRAS设备主要完成宽带接入、IPTV业务接入、VoIP业务接入,兼作企业专线尤其拨号专线的企业互联网网关;基于接口管理的SR设备主要完成专线接入互联网网关以及专线VPN的MPLSPE。

随着技术的发展,综合的业务控制设备MSCG出现,同时具备BAS和SR的功能,并可提供SBC、防火墙等功能。汇聚层建设中已经抛弃了L3+集中式BRAS的网络规划模式,并开始向端局化、路由化网络发展,业务控制层采用双业务控制点,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业务路由器,接入不同的业务。

MSCG提供更丰富的增值功能,便于全业务运营,满足融合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未来网络的演进。单业务控制点更符合业务、网络和终端融合的发展方向,提供统一的业务控制,未来与控制层联动提供基于应用驱动的服务质量保证QoS,满足全业务运营的需求。单业务控制点满足全业务运营特点,传统BAS作为宽带接入服务器主要提供IP互联网业务控制,未来运营商将提供全面的多业务服务,MSCG具备全面的业务控制优势。IP城域网建设将逐步实现向单业务控制点过渡,不仅能够满足现有业务的发展需求,而且有利于未来网络的演进。

4.城域接入网

城域接入网提供业务管道,满足多业务接入需求,为最后一公里的多种接入手段提供标准的IP可扩展接口;具备接入用户安全隔离,提供用户标识惟一性的能力,实现用户位置精确感知,确保用户的可溯源性;具备高可靠性和QoS。

固网运营商当前一般采用LAN/RPR/MSTP等方式,移动运营商一般采用MSTP/SDH/ATM等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正朝向电信级城域以太网技术及分组传送网技术发展。相关的技术如图4所示。

上一篇:花海与月亮船作文下一篇:公务员管理信息采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