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2024-04-18

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共6篇)

篇1: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概况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本文按韩氏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介绍了韩礼德的几篇代表作并将其理论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以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谮何种环境下产生的,理清其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作 者:靳露 段慧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8“”(36)分类号:H0关键词:系统 功能 韩礼德

篇2: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探析

公元前7世纪开始, 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世界的本原对于古代语言的研究, 语言学家们侧重的就是语法研究。虽然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本原提出的观点不同, 但他们都认为事物都有共同的本原, “ontology”中“onto-”表示本质, 本原的意义, 古代哲学就是研究本质本原的哲学。20世纪时, 哲学研究方向发生变化, 从语言这一途径来解释世界, 认识世界。哲学阶段从古代的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进而转入现代的语言哲学。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也是在20世纪后半时期生成的, 乔姆斯基当然属于语言哲学的研究范畴之内。语言理论或观点也必定反映其哲学观点。本文就将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中探析他的哲学取向。

二、乔姆斯基哲学观探析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点有两点: (1) 语言与理论、思想相统一,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 (2) 语言是内在的、普遍的, 是独立于外部世界乃至肉体的大脑自主能力。 (赵彦春, 2004:160) 。任何理论都反映其哲学观,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也不例外。

1、本体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形式即普遍语法是其语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语言具有一定的本质, 是有其内在的形式的, 语言之中拥有普遍一致的东西, 是实质。因此他提出了普遍语法的理论。一系列的语法体系与规则成为语言的本质。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 语法成为乔姆斯基研究的中心。这种本质的研究从古希腊就开始, 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事物的本质所在, 在这语言哲学的哲学研究转向中, 普遍语法成为乔姆斯基眼中的本质。从这可以看出, 乔姆斯基认为事物存在本质, 语法才是语言中实在的东西。如同柏拉图, “猫”的例子一样, 这是他“理念论”的例子。这个“理念论”阐述的是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唯有“理念”才是世界的实质。这种理念是人头脑中原本就有的, 现实中的只是个别现象, 理念是抽象化的。只不过此时的理念已经在语言研究中被换成语言中的语法。语言拥有本质, 语法即其实质。这就反映了乔姆斯基的本体论研究。当然这也含有“二元论”理解。

2、认识论

乔姆斯基语言观有两个直接基础, 笛卡尔思想和洪堡特的语言观。首先, 乔姆斯基深受笛卡尔的天赋观的影响。笛卡尔继承了柏拉图思想, 相信“天赋观念”, 即知识不是产生于感觉经验, 而是来自于理性, 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这种心智的天赋能力区别与其他动物或自动机, 即具有语言习得的天生的LAD。天赋观念起源于思维器官而不是来自于外部事物除了某些肉体运用外,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通过感官从外界进入我的头脑, 关于运动和形象的观念本身是内在于我们的。所有的观念都是内在的, 跟外界与肉体的体验无关 (赵明娟2007:59) 。这一哲学观点与乔姆斯基的理论内涵有极大的解释力。

其次, 洪堡特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他和洪堡特一样, 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任何语言的使用者, 都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 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罗宾斯, 徐德宝译1997:249) 。所以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 考虑到为什么儿童能够在输入有限的环境中习得理想的语言, 由此而提出其普遍语法的观点。洪堡特借助于儿童学习语言的情形:儿童并不是机械地学习语言, 而是发展起语言能力, 处在极不同条件下的所有儿童差不多都在同一差异很小的年龄期内学会说话和理解。以此, 他证明:人的所有能力都是在一生的某个确定时期内发展起来的, 人实际上不能教授语言, 语言将以自己的方式在心目中自发地发展。他赞同柏拉图的观点:对个人来说, 语言学习大体上是个再生成的过程, 也就是说, 把心中固有的东西引出来。洪堡特强调说:“因为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 讲话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 (转引自刘润清1997:6) , 这种研究方向与乔姆斯基的方向是极其一致的。

这就是乔姆斯基认识论上的“天赋观”。普遍语法是人生而拥有的, 先天的。而不是从经验中得到的。

同时间接证明了人在此所具有的创造性, 是人所特有的, 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东西。从而符合了“各从其类”的哲学观点。也证明了他的本体论认识, 事物都有一定的本质。

3、方法论

乔姆斯基以唯理主义为基础, 唯理论者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认为感觉认识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变动不居的, 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达到必然普遍性知识, 也只有理性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主要通过对语法规则的确立来探寻人类的认知特点、心智结构, 了解人类知识的来源。因此, 唯理论者极力推崇“天赋观念”和“演绎推理”, 轻视感性认识和“归纳法”的作用。这些思想也被乔姆斯基所接受和继承, 他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强调语言的物理表现, 忽视其心理现象, 强调语言的个性描写, 忽视语言的共性。因此, 他通过坚持理性的分析, 以为理论为原则从而分析出其语言理论, 提出普遍语法, 来揭示语言的本质从而解释语言。经过修改直至今天的语言研究的最简方案。乔姆斯基在其著作中大量引证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和观点, 作为其生成语法理论的立论依据。他的语言观在多方面深化和发展了传统唯理主义, 对现代语言哲学的诸多重大问题给出了独到的分析和回答。

三、结语

乔姆斯基造成了语言学界的又一次革命, 对语法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改变了20世纪上半期以描写语法为基础的语言研究。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研究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专家学者们或褒或贬乔姆斯基言语理论, 存在置疑, 但他的理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具有重大意义, 开启了语言学研究的又以方向。

摘要:文章着重从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探讨乔姆斯基语言哲学观, 及其语言研究的转折。

关键词:乔姆斯基,语言观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徐德宝,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篇3: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关键词:形式;功能;文体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97-02

文体学是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它不是一个关闭的体系,而是开放的、发展的。[1]500-504文体学有传统问题学与现代文体学之分。传统文体学与文学评论关系密切,它着重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的语言变体。现代文体学则不限于对作家及作品的分析批评,而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催生新的文体学派[2]。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首的形式主义语言学和以韩礼德(Halliday) 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流派。功能与形式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形式着眼于事物的抽象的内在关系,功能则强调要从实际使用去了解事物的规律。“形式文体学”是指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功能文体学”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笔者主要从Chomsky转换生成语言学和Halliday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文体学观做一论述。

一、形式主义语言学及其文体观

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家把语言与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认为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对人类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该派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有一个自主的句法系统和自主的语法系统,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及组合不涉及以外的因素。“形式”可以是高度抽象化的语言本体,也可以指具体言语中的形式。[3]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就是形式主义发展的路线。

Chomsky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4]169-218

经典理论的标志是《句法结构》(1957-1964)的出版。在这一阶段Chomsky的理论目标是使语言学科学化,他一再但强调语法是自成系统的,是离开语义而独立的。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理论模式中,Chomsky把语义排斥在语法之外。

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0)以《句法理论的面面观》为标志。根据经典理论,语法由三部分组成: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句法部分又由基础和转换两部分组成;基础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部分把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由此可以看出Chomsky在这一时期开始考虑意义的文体,并且引入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认为意义属于深层结构,语音表征对应于表层结构。

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65-1980)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和《形式和解释论文集》为标志。Chomsky在这一阶段提出由表层结构解释语义的模式。在1981年出版的《管辖和约束演讲集》中,Chomsky第一次引入了原则系统和参数,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是Chomsky革命的真正开始。1992年,Chomsky写了《语言学理论的最简方案》一文,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进入了原则和参数方法的阶段。最简方案认为语言包含两个成分:词库和计算系统。词库规定进入计算系统的词项,计算系统利用词项的特征来生成表达式。

当然,形式主义不仅仅是Chomsky自己的理论,但是,Chomsky的理论发展是形式主义发展缩影。[3]基于这一理论之上的形式文体学认为深层结构是意义的源泉,同一深层结构通过不同转换规则产生不同的表层结构的表面差异便形成了文体风格的差异。该派的另一代表人物Ohman用生成语法模式对福克纳和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对照分析。他采用“逆反转换效果”的办法,将福克纳原作中的一个典型的迷宫式的句子反转成了一系列短小的核心句。结果发现福克纳风格在于对并列、主从、比较和省略规则的频繁使用,致使句子表层结构复杂、密度大。而对海明威作品的分析表明:海明威很少使用福克纳那种复杂的转换,只用一种简单的转换,故其作品风格迥异。该文体学派力求通过细致的、形式化的描写追求分析的客观性,克服传统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观性。另外,还有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学者借鉴了形式主语语言学的深层结构理论,对文学语篇中的“突出”特征进行阐释和评价。“突出”又包括“偏离”(Deviation)和“失衡”(Over regularity)两方面。通过探讨文学作品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偏离特征,文体学家力图解释作品中特定的语言选择如何加强了作品的主题,从而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5]119-149

二、 功能主义理论及其文体观

功能主义指当代语言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范式。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学者认为,语言是社会性的交际工具,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语义、语法和音系的语言学特征,而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当代诸如“主语”、“宾语”、“补语”等句法功能。[6]功能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简称,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功能系统性、重视情景语境的特点。[7]

首先,Halliday指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并视语言为一种行为。Halliday还认为,语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并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概念功能表达人们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从属等;人际功能表达说话者的意见、态度、评价和交流角色关系。[8]114-215语篇功能把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根据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组织一个整体,共同在语境中起作用,表达了语篇和语境的相关性。Halliday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在Halliday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本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语调、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作者/ 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而对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文本折射的社会情景,在情景中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

其次,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意义潜势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依次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语言结构是语言系统的语义选择的结构,而语篇就是表达社会交际事件的语义实体,语篇产生的结果就是语义选择的过程。[9]293-328在语篇中,语义功能的选择,体现情景语境系统的选择,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在Halliday看来,任何语篇都是语篇编码者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对语言结构进行选择的结果。正基于此,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在重视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了文本语言与权力关系(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Halliday还把与主题意义相关,即与情景语境相关的突出的语言形式称为“有动因的突出”,认为只有“有动因的突出”才具有文体意义。功能语篇分析的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是一种解释而非说明性的活动,旨在解释为什么某一语篇表达某一(些) 意义,或语篇是怎样表示意义的。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测语言形式的选择是否得体,是否与语境相吻合,是否恰当地体现了语言使用者意欲表达的意义。在Halliday对戈尔丁的《继承者》的分析中,他把相关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意义,即表达题材,当时的客观现实的意义,如在他所选的第一段中,表达劳克(Lok) 的行为、行动、思想和观察等。二是主题意义,土著人的思维和观察力范围狭窄、活动范围小、行为没有效力等。三是人类性质,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下层的意义用以实现上层的意义,即与上层的意义相关;对及物性模式选择同时体现了所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所以体现了作者的整体意义,得到了“有动因的突出”。

三、结语

探讨基于乔姆斯基和韩礼德语言学理论的形式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为读者提供了西方文体学在百年发展的历程中两股主要对峙的文体学范式。但是在各学科融合已成趋势的今天,两大范式除了相互交锋,其沟通交流势在必行。我们也会看到,文体学也只有更好地结合语言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对文本进行综合地考虑和分析,凸显文体学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7.

[2]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席留声.现代语言学: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述评[J].学术界,2009,(6).

[4]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4.

[5]Leech,G. & Short.M.Style in Function[M].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1.

[6]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J].外语界,1991,(3).

[7]董敏.功能文体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7).

[8]Halliday M A 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G].Chatman S,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9]Halliday,M.A.K.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篇4: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1. 简介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 虽然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 但只满足于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作静态的描写, 并不能回答涉及语言本质的根本问题, 未能对语言的真正本质作出探索与解释。乔姆斯基对此的观点是:人类对语言的拥有, 源于人类物种遗传的生理心理机制。人的大脑在初始状态下就已被先天赋予了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初始状态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 即普遍语法。语言能力具有生成和创造力, 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对这种动态语言能力的形式化描写, 并通过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来探求语言的生理物质基础, 即语言的本质所在。同时, 乔姆斯基所关注的只是能进行完美语言运用的理想的听说者的语言能力, 因为他认为, 只有不受诸如记忆局限、精力分散、注意力和兴趣转移等各种非语法因素影响的完美、准确的“语言运用”, 才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在语言能力, 而语言能力中包蕴着语言本质的投影。实际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的本质无关, 而语言理论也应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部分, 乔姆斯基关心的是语言能力这一部分, 他希望从对语言能力的描写与解释中探索语言的本质。因此,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纯净齐一的语言社团里的理想化了的人的知识。乔姆斯基是一位理论语言学家, 他关心的是人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语言的。他力图构建一套人类语言共有的普遍语法,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脑 (桂诗春1997) , 他对语言的实际使用不感兴趣。

2. 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及其以此为基础对语言本质的研究带有片面性。首先, 这一理论本身缺乏现实基础。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理想的听说者和完美的语言能力。一方面, 现实的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必定会受到与语法无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记忆局限、精力分散、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及各种失误的影响。另一方面,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个体间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和个人语言能力发展不完善的情况。语言能力理论却对这些现实情况既不加考虑更不能解释。

其次, 乔姆斯基将语言理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部分, 但却只关注人的内部世界的语言能力这部分, 而将语言运用置于其理论研究的边缘地位。他没有考虑到人在拥有这种纯净的内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 如何去进行现实的语言运用, 这种纯净的语言能力在进入实践后, 在内外世界的互动中, 能否满足现实运用的要求, 实际的言语交际又给这种纯净的语言能力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经过这种内外世界、纯净语言能力与现实社会言语交际的互动, 人最后真正拥有的语言能力又是什么样子。

最后, 语言能力理论无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语言能力的影响。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认定没有考虑社会因素, 而只认定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物种遗传带来的生理机制能力。但是, 这种生理机制需要社会生活经验的触发才能产生特有的作用。乔姆斯基所推崇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完整的语言能力, 因为他将语言运用以及和语言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排除在他的理论之外, 忽视了现实的语言状况。因此, 这种纯净划一的语言本质研究本身, 早已远离了真实的语言及其本质。

二、海姆斯的“交际能力”

1. 简介海姆斯的“交际能力”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是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人所拥有的完全、真实的语言能力。他将这种实在、全面的语言能力命名为“交际能力”, 以区别于乔姆斯基的理想“语言能力”。可以说, 乔姆斯基的单一的言语共同体中理想的听说者的语言能力的主要构成元素, 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因此, 这种语言能力更应被视为一种语法能力。虽然乔姆斯基认为其中蕴藏着语言本质的密码, 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拥有的对母语的语言能力却不仅是语法能力这一项, 他还必须知道怎样进行社会交际, 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种方式说何种话。拥有交际能力不只是能使用语法组合句子或句段, 而是能在交际中对言语交际的场合、话题、参与者等加以考虑, 了解所处语言社会固有的地位和角色体系、谈话的规则与策略等。海姆斯认为, 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 那就是说他不但获得语言规则的知识, 而且还获得语言在社交中使用的规则。他指出, 如果说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 那他就应该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些什么和不讲什么 (Hymes, 1972:277) 。

2.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中的局限性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偏重单向的自我导向性, 忽视了交际是双方主观意识间的心灵沟通。海姆斯交际能力理论告诉人们, 我们说话不仅要符合语法, 而且要得体。诚然, 交际者说出来的话要恰当得体,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也应该看到交际并非单纯是为了交流感情和传递信息, 而是双方主观意识的沟通。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交际双方不仅会考虑到讲话对象, 说话的时间地点和场所等, 更主要的是要设法去摸清交际对方的主观意向和交际意图, 交际对方的心态和认知能力等。交际双方都是思想十分活跃的人。因此, 人们在交际中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往往会把对方的知识和观念, 交际时的心态等因素考虑进去。更何况交际者所想的并非都说出来。海姆斯交际能力理论只从讲话者的角度来考虑, 没有把交际双方的主观意识考虑在内, 不是把话语看成是双方主观意识意义上的合作构建, 而是把它看成是双向平行的两组行为 (Riley, 1996) , 这不能不说是该理论的一大缺陷。

海姆斯交际能力是一套理想化了的语言行为。海姆斯和乔姆斯基之间的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语言行为。在乔姆斯基看来, 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解释语言能力, 认为语言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太多, 显得杂乱无章, 因而它只能作为语言能力研究的素材。而海姆斯恰恰相反, 他把那些乔姆斯基认为不值得研究的东西, 即杂乱无章的语言行为, 视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乔姆斯基是从语言本身 (intra-organic) 的角度把语言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而海姆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从语言和社会两个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语言行为。尽管两者语言研究的角度不同, 但在研究方法上十分雷同, 两者都力图从语言素材中抽象出一套语言规则。如果说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抽象化了的语言知识, 那么,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也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了的语言使用能力。

三、“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事实正如威尔森所说, 乔姆斯基与海姆斯打的是两张不同的牌。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二者并不矛盾, 都是对语言本质的探索。只是因为两位理论提出者的语言观不同, 才形成了两种不同角度的探求语言本质的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他的语言观是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的, 认为人类语言的本质存在于人脑初始状态的语言习得机制中。他对语言能力的研究不过是要探寻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 并以此探知人脑的初始状态和普遍语法, 即语言的本质, 并最终走向心理学科的研究目标, 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海姆斯想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全方位把握交际能力, 他相信语言更真实全面的本质即存在于此, 因为只有运转于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语言才是真实而实在的语言。所以“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只是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研究角度。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就认为, 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不同的角度之间并不矛盾, 因为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 才能真正把握语言的本质。

参考文献

[1]BRUMFIT C J&JOHNSON K.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 B Pride and J Holme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3]RILEY P.Developmental Sociolinguistics, Competence&Performance.G Brown.Performance&Competence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桂诗春, 等.语言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 2000.

篇5: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语言功能决定语言形式。韩礼德集中力量去发现和描写由于社会情景和说话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的变体。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功能解释形式、语言与语境互动为根本原则,重视实际使用语言而非经过筛选、编辑的语言素材,这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扩大了语言研究的视野,深刻揭示了语言的创造性本质。但是如果只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则可能出现形式上的不一致性和空缺现象,从而产生各种不确定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在微观上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不一致、理论漏洞、理论缺乏包容性的语言、形式特征与功能特征混杂等现象。本文从及物系统、话题主位、语篇的连贯标准几个方面为例,分析韩礼德的观点自身的不足,最后对他的观点提出几点修改意见。

2. 及物系统的缺陷及完善

1968年,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并指出一个语篇在完成的同时,行使了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三大元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衔接手段。“及物系统”是语言中承载过程的系统,它代表了语言中的逻辑与经验意义。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和各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为三大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主要指动作过程,涉及动作者和目标。心理过程主要指心理活动过程,涉及感觉者和现象。关系过程是有关实体的状况、性质的过程,涉及识别和归属。在这三大过程之间还有三个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虽然给语法分析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其术语的应用及过程的划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种种缺陷。

首先,对不同过程划分界限不明显。例如:“My watch”(我的表)在“My watch says it’s half past five.(我的表说五点半了)这句话中充当了说话者的角色,与言语过程是一致的。而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言语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语言现象,“说”这个动作只能是由人发出的,所以此句直译成汉语会很别扭,可见没有生命的“表”只有通过比喻的方法才获得了说话者的身份。言语过程包括了所有的符号交换,但是符号交换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思维的表达,而且言语过程与心理过程很相似,所以把言语过程从心理过程中划分出来并不严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对三大过程进行重新的划分。以上面的小句为例,正是由于言语过程与心理过程有相似的句型特征,我们可以将言语过程并入心理过程。语言学家克雷丝(Kress)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划分方法。在言语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言语过程和隐性言语过程。上面的小句就属于隐性言语过程。

其次,立足与社会学的韩氏及物系统把语言看作是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直接反映,这与语言事实是不相符的。他认为语言能准确地反映独立于人类的客观世界,然而在语言实践中却往往不是这样的。客观发生的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来叙述会采用不同的过程。例如:对于我们国家成立于1949年的事实,可以说,Our country was founded in 1949.(我们的国家是1949年成立的),也可以说,1949 saw the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1949年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成立)。第一句采用的是物质过程,第二句采用的却是心理过程。为了解释这种不同过程的相互渗透,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进行弥补,把其成因归结于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但是隐喻的原因并非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而是因为人在心理上把概念实体化。再例如:当一个人说:“It’s warm here.”(屋里很热)说者可能只是在叙述环境,采用的是关系过程,而听者却主动去开窗。由此可见,在解释语言的言外之意时,韩氏的及物系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对韩氏及物系统进行修补和完善就要导入心理语言学。语言是人脑的输出部分,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客观发生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及当时的心态进行信息的加工和整理,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背景、经验,以及话语的相关性,听者才能领会到言外之意,可见心理语言学可以弥补及物系统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3. 话题主位概念上的模糊

韩礼德认为,根据功能和意义,英语小句有三类主位:组篇主位、人际主位、话题主位。其中话题主位也可称为主题主位。组篇主位在句中主要起上下连接的作用,例如:in fact, finally, yet等起的是过渡的作用。人际主位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或小句本身的态度,体现了句子中的人际关系。话题主位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包括了主语、补足语或环境副词,也称“经验主位”。而话题主位中的话题可以分为五大类,即交谈主题、说话者主题、实体主题、命题主题、篇章主题。然而“话题”和“主位”又是怎样结合成话题主位的呢?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小句由“话题—评述”两部分组成,即说话人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它进行讲述。韩礼德在给话题主位下定义的时候指出,主位功能中的参与者与“话题—评述”分析中的“话题”非常相象,因此就把主位中的经验成分称作“话题主位”即“主位从小句子开首一直延伸到及物性系统中有功能的第一个成分为止,这个成分就是话题主位”。

例如:After school,(主位)they went to see a film.

韩礼德将主位看作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关注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氏关于话题主位概念忽略的问题:不同成分作主位的功能差异。比如参与者充当话题主位与环境成分充当主位的性质与作用是否一样。假如组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同时在一个小句中出现,那么该信息的出发点,该小句所关心的要点又是由哪一个主位实现的呢?导致这种概念的模糊是因为对充当话题主位的环境成分和参与者在小句及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加以区别。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明确话题主位的双重性:既可以表达话题,也可以提供谈论话题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韩礼德的话题主位一分为二,将充当主位的环境成分称为环境主位,而参与者充当的环境成分称为话题主位。这样做就明确了话题主位的概念,也有利于对语篇的分析。

4. 语篇的连贯标准方面的不足

研究语篇连贯,一是要研究语言本身即语篇所包含的各种衔接手段对连贯所起的作用,二是既要注意语言形式本身的使用和变化,又要注意情景因素、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等非语言因素对语篇连贯的影响与制约。韩礼德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上下衔接和符合语域的要求。所谓上下衔接就是通过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等语法手段与重复、同义、上义和搭配等词汇手段把语篇中的不同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虽然韩礼德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但对什么叫连贯却从未下过明确的定义。这样就导致读者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去认识和体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标准,因此就产生了分歧和误解。因此在讨论连贯性标准之前必须首先要确定连贯的定义。语言学家Van Dijk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中语义特征,它以来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的解释之间的联系。”即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之中。一是句子和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包含的命题之间。二是存在于话语的真实意图之间。

韩礼德强调语域一致对语篇连贯的重要性。然而对语域一致的定义也只是三言两语地带过,使人不知道他所指的语域一致是指语篇的宏观结构还是指句子结构。韩礼德应该把语域一致这个概念更加明确一点,说明它倒底指的是什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又是如何让语篇上下连贯的。而他只是对语域下过明确的定义:“语域是一组意义,是语义模式的组合,这些语义模式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条件提取的,同时提取的还有用来表达这些意义的词语和结构。”人们只有在正确理解语域一致真正含义的基础上,才能重视语域一致对语篇连贯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阐明语域一致的含义及其在语篇中的具体要求。实际上韩氏所说的语域一致既指宏观结构,又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等微观结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下文组织符合该类语篇通常的组织方式,检查的依据是语篇的类型结构;语篇中的语义联系检查的依据是相邻主位结构之间的变化和新旧信息的分布;语篇的整体联系,检查的依据是通篇有一个能包容语篇内所有小话题的大话题,即能把全篇的内容置于其中的认知框架。

5. 结语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语言学习与分析框架,是语言学领域的宝贵财富,但我们还应该对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其继续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1) .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胡壮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4]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

篇6: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

1.1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韩礼德,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致力于研究语言功能,并阐释了语言本身与语言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标志着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作为伦敦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弗斯的学术思想,对乔姆斯基的形式理论提出异议。他的理论和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三大宏观功能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侧重于语言的语用研究,从对人们语言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由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反映功能(interactional)、表达功能(informative)、个人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向“概念(ideati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的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交际(interpers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即语言具有组句成篇,并根据交际语境组织信息并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的凝练[1]。这三大纯理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衔接手段”。“及物系统”是语言中承载过程的系统包括物质过程、联系过程与心理过程,它代表了语言中的逻辑与经验意义;“情态系统”表示语言表述者的身份,以及其态度、评价,实现语言的人际沟通的功能;“衔接手段”使语言实现语篇的衔接包括文内衔接或文外互文,它实现语篇的意义连贯[2]。

在系统理论中,语言被看作是用来实现其交际和交流功能的包含三个层次的社会符号系统:包括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词汇—语法系统(lexico-grammatical system)和语音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是选择的范围,每一个层次依次在下一个层次中得到体现:语音层体现语法层,语法层体现语义层,而语义层又是语言系统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的体现,这个符号系统就是韩礼德称之为“行为潜势”的社会符号系统[3]。而语言被看做是将“行为潜势”转换为“意义潜势”的系统[4]。

1.3 语境的意义

以上说到在语言符号系统当中语义层为其所重,语义所承载的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而语言的目标就是将语言内语义成分与语言外因素即语境相联系,使它们之间实现对立统一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实现其信息纯理功能的传递。

2. 理论应用

2.1 韩礼德的语言教学研究介绍

韩礼德对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论述是比较早的,在其1964年合作出版的专著《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韩礼德等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这是探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基础。然后,他们探讨了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问题,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接着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5](p55)。韩礼德等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学和语音学对语言教学的作用是提供描述,而不是可以代替语言教学。(2)应用语言学是一个主题,而不是一个学科。(3)外语教学主要是教授掌握外语的技能。外语知识的学习只是辅助性的,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但不能代替外语技能训练。(4)外语教学主要涉及几个教学阶段:项目限定、项目分级、项目的讲授、测试。(5)外语教学应该首先从教授口语开始,不必要有书面材料;语法翻译法不是外语教学的好方法。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6)外语教学最好的模式应该是综合性的以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为主的模式。(7)在外语教学中还要考虑外语教学的环境,选择所教授的方言和语域等语言变体。(8)儿童语言发展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很有启发:他提供了儿童实际获得语言的过程。

2.2 韩礼德语言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2.2.1 在其语言功能和语言选择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三大理论根源,分别是语言学根源:韩礼德的语言的意义系统和功能理论;社会学根源:“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和哲学根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就主张语言教学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四种语言技能的获得应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并且语言知识与交际功能相互依赖。1981年,英国把适应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明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中心。韩礼德认为语言学与说话人的行为或者讨论的题目有关,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习一门语言实质上是获得一种完成不同功能的语言手段。

2.2.2 在其语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方法。

语域分析理论是根据语境来研究语言变体和语篇的类型的。语言变体是与语境类型相联系的,特定的情景类型决定特定的语言变体和特定的语篇类型;特定的语言变体和语篇类型由特定的词汇语法模式来体现。所以,进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学习者的需要分析,然后要确定学习者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能力,最后确定教学材料和方法。学生的需要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学生学习了语言后,要用它干什么。这是以目标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终极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结果。二是学生如何做才能获得他学习目标所规定的能力。这是以过程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转换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措施。

2.2.3 在其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促进了文化和情景理论的成熟,外语学习过程就是围绕在一个由语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互文语境、文内语境这五种因素构成的范畴内的。其中的文化语境是其它语境的基础,指在话语事件中参与者之间的有关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由于外语教学的参与者并没有完全处于同一的语境文化范畴内,意识不到话语中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本族语的话语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外语交流中去。

在外语课堂中,文化是通过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创造和激活的。在对话中,参与者不仅重塑了已有的文化语境,而且具有创造一个新文化的潜力,因为对话是在外语环境中进行的。法国语言学家沙录窦[7]认为讲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发话者同时也是交际者;受话者同时也是阐释者。在产出过程中,发话者向受话者发话,同时认为他发出的话符合受话者的交际目的。在阐释过程中,受话者建立了发话者讲话目的的印象,并传送给发话者。

2.2.4 在其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理论下发展了体裁理论,并产生了以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韩礼德将体裁归属于话语方式,哈桑[8]把它视为同语域相同的概念,但马丁[9]等认为,体裁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出现在情景语境之上的。他在其分析模式中区分四个层次:观念形态、体裁、语域、语言,而他的语言层次又包括语义层,所以他的语域和体裁都在语言之外和之上,即观念形态决定体裁,体裁决定语域,语域决定语言。观念形态(ideology)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语篇体裁分析方法都为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语言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和分析模式。依据教学循环圈[10]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建立场知识,教学循环圈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课文建立场知识;二,语篇模式化;三,共同创作语篇,此阶段涉及把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过程;四,独立创作语篇;五,评价和测试,在整个循环中都要随时进行评估和评价,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3. 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在现今的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因此跨学科发展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不断完善和求新才能有生命力,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不断前进发展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历程。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发展者, 韩礼德更侧重于对语言学的纯理论研究, 他研究如何把语言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比较少。本文介绍了其他应用语言学家把他的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发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及其语言学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德全.概念功能的传译——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 2006, (5) .

[2]李君子.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科教文汇, 2008, (9) .

[3]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4]Halliday.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5]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6, (2) .

[6]张德禄.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 .

[7]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8]Halliday.&Hasan.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韩礼德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相关文章: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04-14

韩礼德概念隐喻理论中第13型的作用和意义浅析09-11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在韩国40年回顾05-02

上一篇:想象写太阳的孤独作文700字下一篇:展会英语情景对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