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的矛盾心理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辛弃疾的矛盾心理

浅析辛浅析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 韩梅

“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人格与其作品是统一的。”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其英雄的豪情、词人的气质和满腔的爱国激情在南宋动荡的社会局面下铸就了别树一帜的豪放词。对前人之接受,辛弃疾完全遵循个人对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认识,博杂却很精细。李白作为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奇葩,时代的骄子,以他独特飘逸的诗风所彰显的生命意识和博大胸襟及勇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独立自负的人格魅力深切感染了这位一代英豪。在其词作当中,不仅尚未拘囿于对李白文辞典章的化用借鉴,更体现了二者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拥有的相同的积极入世之志、傲岸独立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中国古代的诗坛和词坛增添了一股英雄之气。 一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中,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邓广铭先生的校注,其中直接引用了李白之姓名、字号或间接引用李白之语的词作共计38首,近1/17。尤其在江淮两湖、带湖及飘泉之什中出现较为频繁。由此梳理可将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稼轩词中多次直接提及代表或象征李白的称号。如:“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念奴娇》)、“唤起诗家二老。”(《念奴娇》)、“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水调歌头》)这些直接提及李白之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敬仰及追慕,另一方面也是辛弃疾以古者圣贤自况,表达自己愿与之为知己的高洁之思及傲世人格。 较有典型意蕴的则如:“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欧鹭本就是自由、高洁的象征,另加有独立、避世之意。在古人赞美欧鹭并与之结盟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起之时,李白空有经邦济事之心却无大展宏图之机,只得慨叹“明日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又苦叹“白鸥兮飞来,长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徵军时梁园三尺雪》),表达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心中万般无奈以及避世静心的落寞,其中也不乏以避世之言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之志的意蕴。 辛弃疾极度欣赏李白的高洁人格与傲世气节,在词中对李白作出与欧鹭同等高洁的赞赏。也进一步借鉴了李白的这种“盟鸥”之趣:“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欧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间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哉。”

其次,辛弃疾在其词中大量引用出自李白之诗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意象。如:“沉香亭”、“黄鸡白酒”、“春风恨”、“对影”、“百篇才”、“白发”等。“停杯对影,待邀明月相依”(《新荷叶再和前韵》)、“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明月团团高树影”、“今宵鸳帐,有同对应明月”(《念奴娇》),李白以对明月的钟爱,极具开创性地赋予其思乡怀人的情节。对影、邀月、独酌,这一系列行为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心念复国却忧愤孤独的心绪。再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诗”(《鹧鸪天》)“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念奴娇》)“和雨泪阑干,沉香亭北看”(《菩萨蛮》)“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柳梢青》)等,这种种意象多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襄阳歌》《月下独酌》等名作当中,都借以繁华消散的凄凉来缅怀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壮志难酬的悲慨。 在辛词引用李白典型意象的表现形式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的白发之叹。李白曾发旷世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也曾高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多年的仕途坎坷,孤独寂寞早已郁积胸中许多愤,无奈时光空流逝,无功、无业、无国、无路。辛弃疾一发心中苦闷,开口便道:“甚已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恰如其分的借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语,生动自然地将满腹惆怅化为白发之叹,表达得有其过而无不及,使我们深切体悟到词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以及年老体衰,势单力薄的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漫》)的万千悲怅。 二

不同的意象与作者主观意识交流之后将折射出不同情致的人生体悟。因为“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236 于此,通过二者的内在

之思与外在之言产生的共鸣将不难寻绎出辛弃疾对 李白受容之端倪。

(一)“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入仕之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驱使下,素来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李白身处盛唐太平之世,在当时文人积极出世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以狂傲洒脱、独立自负的个性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参与意识。他一生两次步入仕途,坎坷多艰的经历不仅致使其未能实现“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的宏伟抱负,并因狂傲的个性屡遭谗害,只落得个徒有一片热忱之心而无经世安邦之政治谋略,但他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稼轩词甲集•范开序》)的辛弃疾,从小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立志要复仇雪耻、收复失地。这种强烈生命意识驱使着辛弃疾追求功名、积极入仕。壮年时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雷厉风行、气势豪迈。早期的词作当中就已流露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位肩负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英豪却因不满于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屡次遭到长期的排挤废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正是那股英雄气概使他在“三仕三已”的悲惨境遇下更执著于自己的复国理想,以不屈的精神慷慨高呼:“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这种忠愤填膺的词作在辛词中可谓随处兴发。直至晚年,每每追思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鹧鸪天》)的豪举,仍能使辛弃疾扬起“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菩萨蛮》)的豪迈激情。

李白和辛弃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同样怀揣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强烈渴望能够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都曾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痛苦徘徊。不论是李诗之豪放飘逸、雄奇壮美,还是辛词之如椽健笔、抒怀磊落,都空前绝后地将其一生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个性完整的展现其中。

(二)狂傲独立的人格

李白有着绝对的自信与抱负,狂傲不羁且独立自负,正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虚舟》)所阐发的那样。读其诗文,品其人格,探其行止,他的整个人生以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不可一世的狂傲。李白不仅拥有“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凛然大气,面对朝中奸佞仍能对以“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的桀骜不驯,甚至冷眼相待、慷慨陈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均是李白式的狂放傲岸,是不佞权贵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这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更是盛唐文化的高度升华。这种种的人格气节在山河破败,异族侵占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力的凸显与张扬。狂放精神,“它的本质上便是一种‘进取型’精神。”[5]448“说到底,这种狂放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英雄”之“感怆”,是一种非“常情”可比的忧国感情。”[5]454于是,无论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抑或国事危殆的南宋,都可以赋予时人狂傲的足够理由。作为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所抗争的,了然是异族的侵占、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主和派奸臣的懦弱无知等种种政治现状;所执着的,了然是他一直以来郁积于胸的杀敌报国、复仇雪耻的伟大理想抱负。于是,辛弃疾的狂放不免染上了傲岸独立、忠愤爱国、愤世嫉俗、嘲讽时事的重色调。 正如王国维所说:“苏、辛,词中之狂也。”[6]213辛弃疾常于酒席间自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巧借张融之言,以一个“狂”字,意味深长的抒发了自己狂傲独立的决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摩裟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水调歌头》)以天马行空的梦境,将其傲岸狂放的人格幻化为李白式的羽化登仙。仙人之气使其人格与万恶的世俗现状完全割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其将不平之气与狂傲之情夹杂着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进一步转化为玩世不恭、嘲讽时事的态度,用极具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以及不与苟合的不屈精神与独傲个性。辛弃疾的整个词作、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人生,无不灌注了这种愤激、抗争、批判的狂放精神。当内在强烈生命意识的勃郁迸发溢于纸表之时,我们便可发现辛弃疾已从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接受进一步升华为对其人格层面的受容。 三

无论是内心深处的勃郁喷涌还是发于言表的壮声英慨,辛弃疾这位英伟磊落的豪杰之士无不以家国之思为己任、以报仇雪耻为人生理想。这一切的行为言语无不体现了这位英雄豪杰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爆发。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李白,勇于挣脱封建礼教枷锁,以豪放飘逸的风格追求精神自由,成为后人欣赏标榜的典范。“李白的个性,李白的思想,李白的风格,李白的气质,决定了他是把诗歌当做生命来对待的。”[7]总而言之,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不只是李白的华彩以及他在文坛上的种种美誉,更重要的是二者内在思想的强烈共鸣。他对李白的受容也不仅仅拘囿于文辞上的借鉴学习,更多的是对其整个精神的体悟思索。无论是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潇洒才子还是渴望驰骋疆场的英勇将士,李白与辛弃疾内在的强大生命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满腔的澎湃热血,这种强大能量的注入也必将使他们的作品发挥出更大的感染力以及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力

第二篇: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

爱国主义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 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同时,南宋统治阶级为了支撑赔款,支付巨大的开支,并且为了满足其奢侈的消费欲望,加紧了对农民的剥削。不堪重负的农民多次进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宋从1127-----1279年有史料记载的就有二百多次起义。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势如燎原烈火,遍及江南大地。形成平民阶级和统治阶级尖锐而激烈的矛盾斗争,加剧了统治者的分化。

辛弃疾一生就沉浮于这些矛盾斗争的旋渴之中,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创作词,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时代烙印。为他以后爱国主义词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辛弃疾家庭身世遭遇,也加剧了他强烈的强国富民和爱国的思想,对他的创作有着巨大的、根本性的作用。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一个世代官宦门第。他的始姐曾过大理评事,高祖官至儒林郎;曾祖任宾州司户军,祖父任朝散大夫,父亲任中散大夫,所以,辛弃疾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惜辛弃疾早年丧父,从小由祖父抚养成人。他自幼目睹身受种种民族压迫,使辛弃疾本来已打上了民族意识的烙印,再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在词中的主要表现

(一)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

在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南北分裂,渴望祖国统一,对国事表示出深切的关注。词人从小就目睹女真贵族掠夺北方大好山河的蹂躏与践踏,对北方故土,总是日夜思念、缅怀。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里,词人登高眺望,寄托自己对沦陷区的怀念之情。这次他为了吊古伤今,又登上建康城头的赏心亭,眺望北方沦陷区,触动了自己心头郁结已久的苦恼,以致使他“赢得闲愁千斛”,为北方的失地而郁郁寡欢。当年繁华似锦的建康都城如今是这样陈旧,包含着词人多么深沉的家国兴亡的感叹啊!这“斜阳”、“归鸟”、“片帆”、“霜竹声”是多么凄凉;从而引发出词人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北方故土的眷念。词人经常地翅首望长安:“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韵》,“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 泉酒酣•和东坡韵》在这些词,不难看出词人直抒胸臆,时时刻刻在思念故土的急切心情。辛弃疾不是只表现在口头上的爱国而是实实在在,以身作则的实际抗战者,并且是一位切望战斗的战士。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立志要在激烈的斗争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和高昂的战斗热情,这种爱国之情,广泛地表现在他的词作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人为国献身“燃犀下看”,可又忻朝廷中“风雷”,“鱼龙”的阻挠,使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由引,他的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的句子,还强烈地表现出他无法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这都是由于基于他深受祖国的情怀。他送杜叔高的《贺新郎》词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诸人请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这首词比较突出地表现出他这种思想。

辛弃疾杀敌报国的爱国思想不仅仅表现在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还以多种委婉曲折的方式表在,尤其是怀古词比较明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今看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登经固亭,思古抚今,感慨万千,他首先想到的是打退北方强敌的孙权;又想起了刘裕。在那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出生了一代英雄南朝的宋武帝刘裕,他平定了占据中原叛乱的桓玄又北伐打败了侵占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词人想起了刘裕大军兵强马壮,刀枪金戟,金光闪闪,那雄壮威武的姿态,犹如猛虎一般。不言而喻,这分明是表达自己想有古人那种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向,从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下片以廉颇披甲上马,为国立功的雄心。但也深感无人来关心他,重视他,充分体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和爱国情怀。

其次,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他对醉生梦死的投降派给予嘲讽和警告。 南宋朝廷的投降主义集团是南宋抗金军民进行抗金斗争的最大阻碍。由于主和派和投降派的存在使许多人仁志士,象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统一祖国,富民强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因此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不思祖国的复兴反而淫欢作乐,奢侈腐化尤其痛恨,这也正是由于爱的越深,恨的也就越深。因而,辛弃疾以自己的词作为武器,对南宋投降派进行了无情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他在词里常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讥刺那些朝廷“小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甚至骂这些投降人物是思缩在阳光里的灰尘,是一堆冻芋与寒瓜。这里指批判的不单是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都有典型意义。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写道: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人借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批判了汉元帝为屈服匈奴的武力威胁,推行投降方针,将王昭君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做王后,同时也批判了李陵的投降行为。另一方面词人把南宋朝廷的叛卖行经比作是误国罪行。如:

亭上秋风,记去年 ,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汉宫秋•会稽秋风亭观雨》这首词里,词人表达了对爱国人士,特别是对自己的疑忌和排挤,表达了一种怨愤和痛之情。尤其突的一首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已亥》在这首词里词骂统治阶级南宋朝廷投降派:你们且慢狂舞得意,象历史上荒谣奢侈,不思进取的扬玉环、赵飞燕那样得宠善妒的人都化为尘土了,你们也不会有限结果的。国家的山河被你搞得残破不堪,你们完旦的日子也不远了。栏杆也成了危栏,斜阳快要落了,国事也和那黄昏的夕阳没什么两样。这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词人对投降派妥协投降行径的愤恨与谴责,也详溢着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当然主要是由于自己爱国之故,否则也就不会关心此事了。

第三,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他抒发爱国热情不被理解,遭受猜忌、排斥的苦闷。如《南方子》(何处望神州)、《永遇乐》(千古江山)等都抒发了自己“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试手补天裂”的豪情壮志。可是事实上却不被重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南乡子》中,词人登上位于抗金前线的北固楼,虽是“满眼风光”,但他无心吟赏,面对残山剩水,想到的是强敌凭陵,国势危迫,中原沦陷,生灵涂炭。“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何处望神州”,字里行间庆祝这对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怀念,燃烧着炽热的爱国热情,但辛弃疾写此词时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生子当如孙仲谋”,垂暮之年而发出倾慕孙仲谋的慨叹,表现力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孤危一身,屡遭打击排挤,抱负没能实现的悲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人以廉颇自喻,把他和廉颇的处境相对照,抒发了作者受投降派毁谤陷害、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他老当益壮的抗战斗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登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甘学张翰辞官回乡,贪恋口腹的做法,不愿“求田问舍”,而要仗剑从伍、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是自己却不被当权派所了解,只能拍遍栏杆,空看吴钩,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堪大好年华在国势风雨飘摇中虚度的悲愤心情。而象“却将万字平戒策挨得东家种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年少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这些词句中,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出了消极情绪,但仍然饱含着词人满腹的牢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些有成之士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精神面貌。

第四,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赢得生前身后名”上。

辛弃疾和陆游是同时代的人,他和陆游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点,但辛弃疾的个人功名观念似乎没有陆游那样表现得很明显,不过从他那充满矛盾的思想和沉郁愤慨的情绪中,也间接地有所反映,“算平戎万里,功名本事,真儒事,公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词人在斥责那些请谈误国之流的同时,鼓励战友在抗金的事业中,建立功业。这里的功名显然是个人主义的。这种思想在他的送别词中也往往能流露出来。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笔。 (《满江红·蜀道登天》)

词人用诸葛亮,司马相如的功勋、事迹来鼓励朋友能在抗金事业中有所作为。这里的功名同样带有个人主义的色彩。我们还要看到,忠君意识在辛弃疾的思想中也明显地存在着。他曾接受过南宋政府赋予他的镇压“茶商军“的任务。并杀害了这支义军的首领赖文政。在他受任湖南转运使兼湖南安抚使时,又向皇帝进了一个奏章,在这里面,他虽然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而又不愿意直接反对或抨击朝廷,这正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在。

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功名思想和忠君意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词人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现实感受的不断深化,这种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前进“功名自是英豪事,不用君王万户侯。”(《闻虏政裹乱》)“功名在子何殊我,唯恨无人快著鞭。”(《书事》)这里的“功名”不再是个人主义的功名成就,而是指恢复中原的事业了。 辛弃疾晚年的功名思想有了转变: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 功名万里,其当时,健者也闲? (《八声甘州·胡将军饮罢夜归来》) 词人夜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胜感慨。词中充满了抑郁不平之气。他甘于闲居田园,仍然期望能“短衣匹马”再度投入抗金救国的斗争。这里的“功名”实指李广名声大,而寓含着词人为争取人民解放的民族意识,不能说是个人主义意义上的“功名”。

除以上四种表现外,当然辛词中还有一些寄情山水田园的词作,这方面的词虽没有直接反映他的爱国情怀,但他流恋祖国山川美景,锦绣壮美的山河,也曲折的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着恋和热爱之情。

总之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而爱国情怀是他词的主流。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众多的作品中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些要求振有为而又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正因为如此也形成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词坛上的杰出地位也成就了他一代爱国主义人的不朽功名。

参考文献:

①赵善括《满江红•辛帅生日》。 ②戴复古《石屏词》:《全宋词》2309页。 ③见邓广铭《辛稼轩年谱》139页所引。 ④孙崇恩 :《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 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⑤郑临川:《稼轩词纵横谈》,巴蜀书社,1987年6月版。 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三卷

⑦武原著:《诗词名作掌故丛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第三篇:浅析农村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农村干群矛盾在大部分村普遍存在,而且在有些村表现的非常尖锐、复杂、激烈。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顺利贯彻执行。村干部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难以得到保证。

一、农村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

针对近年来农村干群矛盾表现突出的问题,镇纪委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我们认为产生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一)、在土地开发、租赁方面引发的矛盾普遍突出。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随着农村城市 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一些工业征地项目、旧村改造项目、公路建设等,征占了农民一定面积的土地。一方面农民对失去土地表示珍惜,部分群众不同意土地被征占和租用。另一方面群众对土地补偿金如何使用十分关心和关注。由于前几年,我区在土地承租、开发、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政策上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资金完全由村集体控制使用。有的村用承租土地的钱购车、发工资、修街道、建健身广场、请客送礼等,对此,群众十分不满。群众怕干部把土地开发、承租的钱给挥霍掉,所以提出要求把此项钱分给群众,由于群众的要求一时得不到满足,所以,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干群矛盾,出现了大范围的群众集体上访,有的长时间围堵村队部,甚至围堵镇政府机关,使干群矛盾升级,镇村两级的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影响。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引发的各种矛盾比较普遍,是干群矛盾的焦点,也是直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燃点,因此,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干部作风漂浮不为民办事是产生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有些村之所以干群矛盾加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干部作风漂浮不为民办事所造成的。干部作风漂浮不为民办事的[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表现形式在不同村之间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脱离群众。有的村主要干部自以为当干部多年,经验多、成绩大,凭以往的成绩和经验在干工作,不深入群众、不调查研究、不和群众交心、不关心群众生活,严重的脱离群众,底下群众意见多、怨声大,群众怕打击报复,一时间敢怒不敢言,村干部自以为是,还自认为村里稳定,结果等矛盾爆发,局面难以控制,才开始醒悟,使工作陷入被动。

第二、武断决策。在经济发展中,有些村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多方拉关系,找项目,在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在没有履行民主程序的情况下,由少数人主观武断,盲目上企业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结果半路夭折,给集体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对此群众意见非常大。

第三、自由散漫,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有的村干部自由散漫,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具体表现:一是不能按时上下班;二是不务正业,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三是说话随便,不负责任,不注重自身形象。四是有利用工作时间玩牌现象。对此,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第四、有些村干部为民办事的服务意识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干群矛盾的产生,往往就是我们村干部工作不到位,服务意识差所造成的。一些应该办的事拖拖拉拉不给办,办不了的事也不给解释清楚,还有的就是由于工作疏忽、粗心造成的,使群众对干部产生误解。列如,某村车管干部,在一次对司机的车本集中统一进行年审时,由于忘了收取该村一个体司机的车本,使得这位司机事后往区职部门跑了三趟才办完车本的年审手续。从此这位司机对村干部的意见非常大,对村干部的工作不支持,表现出很大的对立情绪。

第五、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些村干部,特别是一些新任职的村干部,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处理具体工作问题上方法简单,不能合理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和群众解释清楚,却乱发脾气,有个别干部甚至用打骂的方法对待群众。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直接引发和加深了干群矛盾,导致上访。

(三)、财务公开的力度不够。

近年来,在财务公开问题上,各级组织都做了不少的努力,而且也形成了规范性的制度。各村也都能基本按照制度要求,至少每年进行两次的财务公开。但是,由于在财务公开的具体项目、范围、公开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所以各村在财务公开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就有自己的选择性,换句话说,就是有存在漏洞的地方。现在,大部分村的财务公开是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公开的,专业性较强,公开的不细,不明了,而且群众也看不懂。群众关切的、想知道的公开项目没有公开。列如:干部的报酬、开支的去向、招待费的使用等公开的不明确,不细致。分析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干部收入与本地区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大,怕引发矛盾不愿公开。二是,一些费用支出,怕群众不理解不想公开。列如:一些招待费用的支出,给关系单位送礼的支出等。三是,开支过大,有一些不合理开支,说不清楚的开支,不敢公开。

(四)村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及土地、鱼池、果园等项目的发包没有履行公开民主程序或没有履行招投标手续直接引发干群矛盾。

近几年由于出租、出让土地使有些村的集体帐户上有了钱,有了钱以后就想干点事,除用于群众生活福利 以外,重点进行了村街道的路面硬化、建文化健身广场、村队部建设和内部装修等。应该说,干这些事是有利于百姓生活和提升全村整体形象的事,大多数群众对这些事是拥护和支持的。关键是我们有些村,没有把好事办好。主要表现:一是村内工程建设项目特

别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事前没有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进行认真的讨论,也没有完整细致的预算方案,而是由少数几个人说了算。二是没有将工程项目及发包方式进行公开、公示。三是工程项目没有履行招投标手续。有的村干部直接把工程包给自己的亲戚,群众对此意见非常大。四是工程缺乏监督,工程质量、用料等群众有反映。除在村内重点工程建设方面易引发干群矛盾外,在土地、鱼池、果园等农业项目的发包上由于缺乏民主公开程序,办事不透明,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

(五)、群众对村干部的职务消费有意见。

现在群众关注和对村干部反映比较普遍的就是村干部的职务消费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村群众反映更为强烈。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反映村干部没干什么事出门就坐车加大集体开支;二是反映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公车私用;三是反映村干部的通讯费报销不合理;认为报销的通讯费过高,而且通讯费里是否含私家话费 说不清楚。再有,就是通讯费报销的人员范围大,有的村所有干部,包括统计、会计人员在内都定有一定数量的通讯费。四是反映村干部抽公家烟、喝公家茶,而且档次越来越高,造成集体开支过大。五是反映村干部有公款吃喝现象。关于村干部的职务消费问题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对此,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六)对前几年所签定的部分土地承租合同不认可、反映强烈。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当时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前几年各村对外所签定的土地租赁合同,价格普遍偏低。有些村不但价格低,而且合同签定的不严谨、不规范,漏洞较多。有的 承租商就利用所签合同的漏洞之处,改变土地的许可使用范围,针对出现的这种情况,有的村不但不制止,反而默许。为此群众反映强烈。反映的重点:一是原来承租的价格低,要求按现行价格承租。二是撤销原土地承租合同,收回原承租土地。三是要求恢复土地原貌。四是追究原村主要领导的责任。目前,有关各村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形成的原因复杂,现任支部对历史遗留问题,无能力解决,又不能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所以造成群众不但对前任村领导有意见,而且对现任村领导也不满。由此激发了一系列的干群矛盾,使党支部、村委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干群矛盾加深,直接影响了当前正在进行的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二、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对策:

(一)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管理、使用好土地开发、租赁资金。

由土地开发、租赁资金引发的干群矛盾比较突出,要化解干群矛盾,消除群众对村干部的误解和对立情绪,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管理、使用好土地开发租赁资金。

第一、必须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定。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我镇自去年五月按照区政府[2003]27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以来,在土地开发、租赁、资金的管理使用问题上大大减少了群众上访事件。

第二、强化土地开发、租赁资金的管理使用。为强化土地开发、租赁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资金流失,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镇党委于2003年4月29日研究制定了“关于各村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资金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管理的暂行办法”。“办法”明确规定:“今后各村开发占用集体土地所拥有的资金,在全镇各村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前,由镇政府以村为单位分设帐户,统一监督管理。各村凡涉及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资金及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事前向镇党委、镇政府请示,经镇党委、镇政府审批后,及时履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的相关手续,杜绝事后请示的做法。”自镇党委“关于各村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资金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管理的暂行办法”实行以来,效果明显,既避免了资金浪费,又减少了群众意见的产生。

第三、资金的使用必须民主、公开、透明。实践证明,哪些村这方面工作做的好,哪些村就稳定,反之,就不稳定,干群矛盾就会加深。

(二)、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化解干群矛盾,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作为村级领导干部就必须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希望村干部为群众解决什么。要听的进真言,听的进逆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作风,还要体现出是否求真务实,真正能够扑下身子为百姓做事情,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变作风,面对新形势,我们就要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作好农村工作的真本领。转变作风,我们有些村干部,就要彻底改掉以往哪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恶习,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政绩观。为促使村干部的作风转变,我镇党委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一是,集中组织学习。二是,举办专题培训班。三是,对重点人员进行谈话教育。从今年开始,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了工作承诺制。通过半年来的实践看,效果明显。

(三)坚持财务公开,给群众一明白。

财务公开问题,一直是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敏感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切实把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作好。第一要端正态度。明确财务公开是主动接受监督、还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体现。第二要按照财务公开制度的要求,全面认真的进行公开,给群众一明白。第三要拿出勇气,有问题不回避,做到公开内容真实可信。为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工作,我镇在全镇推广了XXX村财务公开的经验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通过强化管理,现在我镇绝大部分村的财务公开工作,做得是好的,群众是满意的。

(四)、加强监督、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监督、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在当前形势下化解干群矛盾的有效方法。在加强监督方面,要通过教育,努力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氛围。同时也要重视“外因”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继续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在坚持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此方面,我镇结合实际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探索和尝试。第一对于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对于在职的支部书记,实行了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第二针对有些村重点工程缺乏监督的实际,从今年开始,按照镇纪委的要求,各村都成立了重点工程监督小组并坚持对村重点工程,实行全过程的监督。通过监督,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大了公开透明的力度,避免了猜疑,密切了干群关系。

(五)、严于律己,做廉政勤政的带头人

作为村干部,要想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对工作的支持,首先就必须要严于律己,做廉政、勤政的带头人。第一要带头遵纪守法,模范遵守 各项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第二要耐的住清贫、守的住寂寞、管的住小节。第三 要生活简朴,不要攀比。特别是在职务消费问题上要本着节俭的原则,更不能攀比。第

四、公私分明,不贪占集体便宜。第

五、要想事、干事,在工作等各方面做群众的表率。为树立村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镇党委、镇纪委强化了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形式、通过宣传教育月的形式、通过廉政谈话和重点帮教等形式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从而树立了村干部的良好形象,拉近了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六)要实事求是、对历史遗留问题不回避。

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比较复杂,解决起来是件头痛的事。但是,我们作为村干部干的是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事,首先我们要对人民群众负责。所以,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不回避。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极的解决问题。通过创造条件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的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和群众解释清楚,作好思想工作。要想方设法化解矛盾,不要激化矛盾。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反之,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所以,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不回避。

(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化解干群矛盾。

当前,干群矛盾的产生,大多由土地的开发、租赁、对外承包、干部职务消费,以及如何对集体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分配上引发的。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清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遏制腐败的一剂良药,是一项治本之策。

以上结合实际从两大方面浅析了农村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引发干群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化解干群矛盾的方法、措施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原则,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只有这样,干群矛盾才能够切实得到化解,才能够切实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四篇:浅析当前卸任村干部的矛盾及对策

最近,我们对城郊乡近几年的部分卸任村干部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当中存在着五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心态。s0100

一、表面上服从组织安排,但内心存在埋怨情绪。在卸任干部中,大部分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有的担任村级领导工作

二、三十年,少的也有十多年,卸任后,内心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但失落感比较普遍,因而感到村干部没当头,没奔头。一些中青年村干部卸任后,不能正确地对待组织上的安排,总认为在农村工作中,苦也没少吃,劲也没少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下台了,既荒废了青春,在群众中面子也难下,埋怨组织对自己不负责,有的甚至说:“早知今日,才不当村干部呢。”

二、思想上也有进取意识,但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在很多村干部中,他们都认为即使退了位,毕竟自己还是个党员,还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为人民办些事情,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做到。如在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税费上交等棘手工作中,要配合村支两委做工作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下手,有不在其位,难谋其政的现象。在调查中,有一位长期从事计生工作的卸任村干部,在动员一育龄妇女做结扎手术时,受到辱骂:“你凭什么到我家来,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使他感到很寒心,自尊心受挫,产生了既然已经下台卸任了,就应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念头。

三、报酬上受到一定照顾,但往往提出过高要求。村干部卸任后,生活报酬显然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当前,由于农村经济还不很发达,即使在职村干部的报酬也普遍不高,待遇偏低。为了解决卸任干部的生活出路,乡镇党委政府尽力照顾,全盘考虑,但报酬不可能象在职干部一样高。加之村级经济状况的差异,卸任干部的报酬同样存在差别,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卸任干部往往会横向比较,越比越感到吃亏,在职时工作一样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更难做,现在卸任连退职费也要比人家少,心理上不平衡。

四、原则上讲党性守纪律,但有时放松自身要求。卸任干部都是农村土生土长,对党和政府对农村干部的要求也十分清楚,卸任后村里召集的会议、活动等也能基本参加,但不少人表现为被动应付。由于卸任后无职无权,无名无利,加上群众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亲朋好友对自己的亲近程度大大减弱,他们觉得“落地凤凰不如鸡”,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与普通农民群众同标准。甚至有极个别卸任干部整天围着麻将桌来消磨时间。

以上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了卸任干部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在职干部也会产生消极作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对卸任干部的引导和管理。

1、加强宣传,增强卸任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农村中的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卸任干部思想逐步转弯。组织、宣传、群团部门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卸任干部,逐步改变轻视卸任干部观念,使卸任干部克服自卑心理弱点,树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2、强化教育,提高卸任干部的自身素质。要对卸任干部继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宗旨教育,要定期不定期的登门进行农村工作方法灌输,使他们在现职岗位上接受新的工作艺术。使他们拓宽视野,破除陈旧观念,树立为农村再创佳绩,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开展“卸任想什么,还要做什么”的讨论活动,提高其基本素质。

3、主动协商,沟通卸任干部的思想。领导干部对卸任干部要重视,要经常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劝走下去请上来”的办法和谈心送温暖活动,对卸任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开导和思想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

4、创造条件,发挥卸任干部的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卸任干部,要定期看望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解决好卸任干部的报酬。卸任后,报酬可以享受全村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次对他们的工作要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5、树立典型,激发卸任干部奋发进取的积极性。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卸任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可以采取召开“卸任干部交心会”的形式,让他们现身说法,介绍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体会。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卸任干部先进事迹的宣传,以形成良好的~环境,激发卸任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积极性。

第五篇:浅析如何有效处理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浅析如何有效处理交通事故引发

的矛盾纠纷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使交通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一些交通事故当事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拦路上访、违法堵路、聚众闹事等方式胁迫政府和交警部门,成为让人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处理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已成为事关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不得不引起政府和公安交管部门的重视。

一、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 1.交通事故赔付不到位,引发矛盾纠纷。

交通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受害方的身心将受到重创,通常会寻求经济补偿来抚慰身心的创伤,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受到事故责任划分、当事人赔付能力、办案程序、时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害方往往得不到及时、足额的赔付,便迁怒和责怪办案部门、办案人员,或前往事故对方的单位及家中闹事,由此引发矛盾纠纷。此类矛盾可说是当前交通安全事故引发的主要矛盾。

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明,引发矛盾纠纷。

当事故发生后,人们最关心的是交警部门结合证据材料对事故依法下达的责任认定。有关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稍有偏颇,当事人就会紧抓不放,制造许多麻烦。少数当事人因法律意识淡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再加上主观臆想,自以为交警执法不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无端围攻公安交管部门、刁难执法人员,甚至散发传单、上网发帖,利用公共舆论混淆视听。

3.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引发矛盾纠纷。

交通事故突发后,肇事者因惧怕负担相应的责任和赔偿仓皇逃窜,导致事故受害方的赔付,尤其是急救费、安葬费等无法兑现,同时肇事者逃逸后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归案,给受害方情感上也造成严重打击。所以,交通逃逸案一旦发生且久未侦破,我交警部门就将面对事故受害方的巨大压力,易酿成当事人围攻政府部门、拦路上访等群体性违法行为。

二、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1.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人的身体突然受到严重创伤、生命权在事故中瞬间消失等,极易造成家属情感和情绪的突变,对社会或当事者不满,甚至不能控制自我,容易激化矛盾,出现“逢死必闹”、“大闹才能快速解决”的不正常现象。

2.受害方得不到相应赔偿。

受害方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就会引发纠纷,尤其是有的事故车保险过期或没有保险、当事人家境困难,高额医疗费、赔偿费用难以支付,特别是死亡、伤人造成严重后遗症的事故,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就会引起矛盾纠纷。

3.民警综合素质不强。

交警部门少数民警的事故处理业务不精,或面对疑难复杂事故现场处臵不当,或者没有及时有效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或缺乏群众思想工作经验、面对事故受害方的疑问无法有效答复,因而不能有效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

4.受害方法律观念淡薄。

一些受害者及家属因思想习惯和社会养成的不良风气,法律观念淡薄,对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险赔付标准等相关规定知之甚少,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从而漫天要价,蛮不讲理。

三、有效处理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措施 1.强化学习培训,提升民警综合素质。

公安交管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加强计算机等高科技知识培训,注重提升公安交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交管工作的专业水平,尽心尽力做好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公正公平做好每一次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还要进行职业思想道德教育,调动广大民警争先创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公安交警队伍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尽量让交通事故当事双方都能满意,有效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

2.加大法制宣传,降低事故发生率。

公安交管事业责任重于山,对于交通事故要做到防范于未然。作为交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从重视事故处理转移到事故预防上来。交通安全事故主要是过失违法犯罪,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缺乏了解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抓好全民的交通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交警、教育、宣传、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要协同作战,勇于担责,齐心协力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教育引导,辩证处理矛盾纠纷。

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是责任认定和善后赔偿,是个人、群体与执法单位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这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去解决。在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中,一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益人唯利是图,他们往往“狮子大开口”,提出远超法律限额的赔偿要求,达不到目的就无理取闹。对于这类人,坚决不能为了所谓的“大局稳定”而做无原则的退让,否则今后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更加举步维艰。要辩证处理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做到思想教育、政策引导和依法惩处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交通事故调处环境。

4.形成部门联动,建立事故处理协作机制。

交通安全事故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理复杂而艰难,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一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卫生、财政、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二要完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机制,尽力化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三要会同司法行政、法院和信访部门,建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机制,使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前移,让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尽快达成赔偿协议,更好地解决交通事故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纠纷,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要会同人民法院建立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及时、公正、高效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提高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司法调解效率,有效防范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及信访、上访案件的发生。五要尝试交通事故“一站式”快速处理和保险理赔服务中心建设,与保险公司联合办公,积极推进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拓展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和简易程序处理的适用范围。

上一篇:全校小学美术教学计划下一篇:浅析不等式的证明方法